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时间:2023-05-29 17:2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终病人心理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第1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094-01

【关键词】临终病人 心理护理

临终护理是指对因病而生命垂危或因年老处于临终阶段人群卫生保健,心理护理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只有全面掌握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特点,加强对临终病人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怀,才能更好地提高慢性临终期病人的生命质量。

1 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心理护理

1.1 多数病人有悲观情绪,精神萎靡不振,沮丧、少言寡语,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恐惧、脆弱。临终病人有恐惧心理,心理上想尽一切办法否认事实,对疾病的治疗极为不利,此时的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多用一些技巧语言从他最关心的问题谈起,交谈中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面向病人,理解病人,尊重病人,使用恰当神态,完美的语言,告诉病人病情很重,根据需要护士可以随时陪伴在病人身边,让病人体会到被照顾、体贴、关心的感觉,取得病人的信任。

1.2 绝望心理 多与病人沟通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痛苦以及许多生活中的不便,经济负担、病痛折磨等掌握绝望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真诚的关怀和抚慰,做好正确疏导使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并给予讲述治愈或生命得到延长的具体事例,动员亲属、朋友多陪伴病人,做到无微不至地关怀病人。护士要热情对待病人,应用积极暗示性语言开导病人,做好心理指导,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分析产生情绪低落的原因,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对严重抑郁,情绪不稳定不能控制的病人,防止自杀的发生,强化护理措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对病人的各项护理。

1.3 情绪不稳、愤怒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预感到病情严重,常表现惊恐不安、易怒、脾气暴躁,态度及其恶劣,语言生硬,往往把这种愤怒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让护士难以接受,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行动上表现摔东西、拒食、发脾气,摆脱这种恐惧导致愤怒情绪随时随地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真诚热情的态度,耐心地指导,鼓励病人把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患者在不理解你的情况下,你可以设法找话题,让他开口,如你为什么心情不好,那不舒服啊?需要我帮助吗?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等,这样可以拉开话题,顺势利导,就不能把病人这种愤恨情绪看成是对某个护士而来的,应多多理解同情病人,让他们把悲愤的心情表达出来,帮助病人度过这个不可避免的经历,使临终前的患者通过临终的护理,使病人感到临终前护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料,将是对他们一种极大的安慰,从而使病人减少恐惧、愤怒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1.4 压抑、悲观失望、抑郁的心理 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病人情绪低落、拒绝治疗、精神抑郁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全身衰竭状态、沉默寡言、表情淡漠、呆板、病人充分了解到自己接近死亡,心情明显抑郁、深沉的悲哀、内心及其痛苦,有消极的悲观心理,有时暗自流泪、尤其看到同种疾病的患者死的时候变加重了他们的思想负担,此时护士应以真诚的关怀和抚慰,用关心的态度同情的目光抚摸病人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影响病人,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尽量让病人把这些恐惧和忧虑心理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以此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1.5 接受阶段 随着疾病的不断变化,病情越来越重,病人自我感知不好,知道自己病情危重,即将

面临死亡,往往心情极度平静,承认面临死亡的现实,表现昏睡、孤独、疲倦、懒言,此时护士不应与病人强行交谈,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清清抚摸病人,陪伴在病人身边,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是护理,为临终病人提供心理上的关怀,让病人恬静地死去。

2 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应,清洁整齐,尽量美化病房,如摆放鲜花、病人平时喜爱的物品装饰,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以调整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平衡。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突发性并发症,病人常有意识及进食障碍,排便障碍,以及排泄异常为临床综合表现,选择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护士,密切配合医生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任务,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大出血、窒息、昏迷等,护士熟悉各种可以发现的急性症状及早期征象,及早发现,及时抢救。

做好病人的营养护理,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防止虚脱,感染等并发症,延长寿命,鼓励多进食,少食多餐,进餐前控制疼痛,恶心等不适,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临终关怀症状;主动关心病人,注意观察隐藏在身体症状和主述背后的心理痛苦,主动询问,以减少紧张恐惧气氛而造成的频临绝境的感觉,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掌握病人的心理动态,给病人心理上的支持,适时征求死亡后的着、礼义、使病人心理放松,坦然地面对疾病和死亡。

第2篇

癌症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经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诊断证实为癌症。晚期癌症病人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9~72岁。其中肝癌晚期18例.恶性淋巴肉瘤1例,鼻咽癌伴消化道出血2例,结肠癌4例。

2 临终关怀要点

2.1 心理护理:在临终阶段生物学治疗已很困难.心理治疗占主导地位,因而应及时掌握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由于临终病人年龄、性格、文化水平和社会经历不同,会对死亡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美国著名学者库布勒.罗斯将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为5个阶段:吃惊与否认期:愤怒期;商讨期;抑郁期;接受期。吃惊与否认、愤怒、抑郁可使病情加重属消极心理;商讨期和接受期有利于病情稳定属积极心理。在护理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利用积极心理战胜疾病所致的痛苦,适时地进行死亡教育,耐心引导病人尽快度过消极期,坦然接受死亡这一现实。

本组1例晚期肝癌伴腹水病人。我们重视环境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将其安置单人房间,房间布置家庭化,室内光线柔和,清洁整齐,病人所喜爱的玫瑰花的花香使病房充满温馨.家属轮流陪伴,消除了病人对死亡的恐惧,能以良好的心境、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在住院期间病人从不在外人面前流露出疼痛所带来痛苦,当亲朋好友来探望时依然笑风谈声。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发现病人的手因疼痛在轻微颤抖,就主动予以镇痛治疗,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保持了生命最后阶段的尊严和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在一次巡视病房时。发现病人情绪忧郁,经了解,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想回家看看.但家属怕回家发生意外不同意。我们及时与家属进行商量.表示愿意将必备药品备齐随同病人一起回家照护,同时联系其子女回家团聚,满足了病人的最后心愿。

2.2 医疗护理:癌症晚期,恶病质和剧烈疼痛等症状可严重改变病人的体形,有些病人已经神志不清。护士的职责要求我们不疏远此类病人,而应以真挚、慈爱、亲切的态度作好基础护理,在进行各项治疗时,要爱护、尊重病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维持临终病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尊严和提高生存质量,使病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安详、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当生命终结时,及时作好身体护理。这不仅是对病人生前良好护理的继续,也是对家属的一种安慰。

2.3 慰籍病人家属:新医学模式的改变,使护理工作的范围日益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医院,而是要面向社会和群众。护士不仅要作好病人的生理和心理护理,还要作好包括健康人群在内的卫生保健和咨询工作。一个幸福的家庭其成员之一身患绝症,家属既悲伤又辛苦,使他们承受着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为此我们应给予真诚的关怀、耐心劝导,使他们及时从悲哀与痛苦中解脱出来,指导他们如何保持自身健康和保存精力.尽可能减少无谓的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共同完成对病人的临终关怀。死亡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结束,而对家属是悲哀的高峰,且悲哀的过程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到家中走访、探望、帮助疏导悲痛.帮助家属认识其继续生存的社会价值,重建生活的信心。

3 讨论

为了使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属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的支持与照护,应做好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医疗护理和家属的慰籍工作,针对病人的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医疗保健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和维护其尊严,使病人安详、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减轻家属的悲哀与痛苦,帮助家属认识其继续生存的社会价值,重建生活的信心。因此,实施临终关怀不论对病人、家属和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3篇

【关键词】 癌症 心理护理 观察

1 资料

一般资料 135例中,男87例、女48例,晚期32例,年龄27-72 岁,肝癌35例、肺癌32例、胃癌26例、结肠癌15例、乳腺癌12例、鼻咽癌10例、脑癌5例。

2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观察

2.1否认期 病人突然得知确诊为癌症,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失误而反复复查、咨询。

2.2愤怒期 否认以后再通过反复复查、咨询确诊后,病人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中而且会感到世界不公平,对人世间的一切存在着无限的愤怒和不满,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受,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并且感到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一切事情均无兴趣,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还有一些病人以为得了不治之症,在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而大吃特吃,做到吃好、穿好、玩好等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2.3抑郁期 当病人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己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化疗用药难受则近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或自杀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以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来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特别是晚期和疼痛难忍的病人均有自杀的可能。

2.4接受期 有许多病人存在着多种矛盾心理但还是得面对现实,进入角色,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疾病,接受事实,希望能延长生命,生存的希望强烈,表现出后悔、和善、愿意配合各种治疗。

3 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性治疗和心理护理。

3.1保持舒适的住院环境,及时了解病人心理变化,随时掌握及了解病人真实心理状态,就必须关心病人、了解病人职业、文化、家庭、配偶及个人生活境遇、意愿等同时还应熟悉病人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病人各自不同职业、心理需求、社会文化背景,同进或超前的训知他们将要或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如因病施护、因人施护并且按病人的意愿尽可能满足其需要。本组92例要求单独房间,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还根据病人的爱好,为其布置病房如有15例52岁至70岁的病人在退休前为机关干部,我们就按其要求在桌上放置台灯、纸、笔、书报、象棋等满足其阅读及写作、玩耍的需要,使病人感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

3.2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癌症病人一旦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以后,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强烈。这时我们的心理开导是至关重要的,不容置疑的语言,诚恳的话语取得病人的信赖,再以病人微小的病情改善的事实来说服帮助病人排除不良的心理状态。当病人萌发希望以后要进一步鼓励病人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鼓励他们勇于驾驭生活。适当的活动不仅使身体受到直接锻炼并能从压抑、焦虑、烦恼、苦闷、无助中解脱出来,达到移性益志,对心理起到积极调控作用。

3.3加强基础护理、切实做好晨晚间护理,及时巡视病房,多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加强语言交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及良好的医疗护理技术实施各项工作,使病人获得心灵与躯体的舒适同时给病人满足感、安全感及被尊重感。

3.4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护理,当病人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症状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除力求改善全身状况外更应该注意对病人良好的心理劝导和安慰。用历尽磨难,终于战胜病魔的实例,鼓励激发病人的求生欲望。

3.5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当病人在进行手术时、放疗或化疗前,不仅要向病人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也要向病人讲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病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3.6癌症病人治疗和有效药物控制疼痛,病人除常规治疗和化疗外,主要是疼痛难忍,所以需要有效的药物来进行疼痛的控制。我们采取了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①第一阶梯给予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酸,辅以地西泮;②第二阶梯用阿片类药如吗啡;③第三阶梯同时并用第一、二阶梯药。本组85例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止痛效果满意。

3.6.1音乐疗法 心理护理从宣教或经验之谈过渡到注重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发挥运用如音乐可直接影响病人情绪,优美婉转的乐曲对人体各系统均可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根据不同病人的喜好选择相应的乐曲,在饭后、睡前播放,135例病人的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3.6.2疼痛的心理护理 癌症病人到了晚期,往往出现疼痛难忍,护士态度温和、动作轻柔,对疼痛部位避免触碰。护士要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阈,恰当向病人解释疼痛机制显示出理解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通过心理治疗缓解疼痛,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交谈、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等活动上来减轻疼痛。

3.7针对病人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尽量使病人已知患有“癌症”但是整个临终阶段都怀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期望得到有效救治,期盼奇迹出现。我们以热情、理解和负责的态度顺应其幻想,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当病人已知治疗无望预想到死亡即将来临而感到恐惧和悲伤就表现出失眠、暗自流泪、不思饮食等,我们就增加巡视次数,主动与病人聊天,转移病人的思维和给予其感性的支持,婉转的讲解生与死的客观规律,从而帮助病人从死亡恐惧中解脱出来。

第4篇

【关键词】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71-02

〖HJ1.6mm〗临终关怀护理就是让癌症病人在有效的时间内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它的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在生理上解除肉体痛苦、心理上缓和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社会上使其具有社会成员自觉感,从而使其提高生存的生命意义[1]。它不仅是针对病人个体,同时要为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和适应。

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科共收治晚期肿瘤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9―88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肺癌6例.食管癌7例.胃癌3例.结肠癌7例.肝癌7例。

2 临终关怀护理的实施

2.1 用心理解病人:临终病人就要走到人生尽头,其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对未来恐惧使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对晚期癌症病人治疗要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以支持病人、理解病人控制症状与全面照护为重。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克服一切困难.为病人合理需要提供服务。

2.2 必要时告知患者真实的信息:提供真实信息的原则是希望和诚实,医务人员在了解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告知患者病情及相关各种真实信息,但要使患者保持对治疗的期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要避免漠不关心,闪烁其词或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30例患者中有22例由医务人员告知患者病情,另外8例由患者家属告知患者病情,患者均能够接受和配合治疗护理。

2.3 做好疼痛的护理:晚期肿瘤患者70%左右以疼痛为主诉,其中50%属于剧烈疼痛,及时发现、解决患者的痛苦甚为重要。通常患者的疼痛是由肿瘤压迫或直接侵犯神经所致,但有时会由心理因素引起,护士可采用暗示疗法、放松技术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或按摩病人疼痛部位,以缓解肌张力,帮助病人减轻疼痛。采用上述方法无效时,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物治疗癌痛五要点,即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进行止痛治疗,以达到使患者夜间睡眠时无痛、白天休息时无痛、日间活动时无痛,真正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病人的疼痛主诉要表示认同,尽快评估并处理。按时给予止痛药,而不是等到疼痛后才给药,即下一次给药应在前一次给药剂量药效未完全消失之前给予,保证止痛效果。观察并掌握病人疼痛的规律,亲自看病人的服药,不可强调成瘾而拖延或漏给药。

2.4 尽量维持病人心中生存希望: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神态,眼神.体态姿势和非语言行为。探求了解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做好心理诱导,使其以最佳心态.乐观,愉快的心境对待死亡。

2.5 消除自卑心理,确立生活信念:晚期癌症病人渴望得到社会关爱,希望得到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怀和爱护。他们害怕孤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不希望亲人离开。我们采用允许家属或朋友陪护和探视,满足他们生命最后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愿望,不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2.6 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并适时运用。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安慰等方式,与患者进行语言或非语言交流,让患者对疾病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积极开展有意义、有快乐感的活动,如听患者喜欢的歌曲,跳节奏舒缓的舞步,或做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鼓励患者及时表达或发泄自己的负性情感;重视家属及社会的作用,可通过治疗效果较好的病友讲述其治疗过程及效果,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工作。

2.7 鼓励并指导患者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除了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外,亦应重视其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最了解,在患者的内心深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应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如与患者共同回忆美好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趣事;家属尽量多抽时间陪护,护士指导其做好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按摩等,让患者感受亲情的力量,从而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2.8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修养环境: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身心备受煎熬,在护理工作中尽量为其安排空调、浴室及卫生间齐全的小房间,根据患者的性格、喜好布置病房,可摆放绿色植物、花卉、盆景并允许家属陪住及自带生活饮食尽量由家属准备患者喜爱的食物,保持病室安静、整洁。

3 结果

30例临终病人均平稳地度过临终期,在有限生命岁月里充满温情的气氛中,感受温暖和爱.安详,舒适,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经过精神支持.临终病人家属的悲伤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满意。笔者深切体会到肿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依赖,希望与更多的同行一起努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患者消极失望时给予其信心,在患者充满希望时给予其鼓励,在患者平静面对死亡时给予其尊严,使患者和其家属始终都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从而能共同坦然面对死亡。

4 讨论

4.1 晚期肿瘤的病人一旦被确认为临终状态,应该以病人需要为中心的全面照料为根本点,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为目标,同时使家属的健康得到维护.虽然患者疾病已无法治愈,但仍拥有生命、有痛苦、恐惧和需要,需要更为特殊的关怀和照顾。首先要解除患者痛苦,痛苦绝大部分由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引起,联合止痛方法可以缓解90%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正确的死亡观,情感援助和悉心照料能缓解对死亡的恐惧,让患者平静的接受死亡过程。其次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生命质量评价标准包括患者身体感受,内心体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观满意度。临终关怀目的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减轻疼痛折磨、有尊严、有亲人陪伴的生活环境,让患者与亲人共同温暖生活,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平静、安详走向人生的最后旅程。

4.2 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常规镇痛治疗并不能使疼痛完全缓解。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对临终病人护理的重点从生理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要求护士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注重自身素质修养,掌握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培养良好的业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激能力,帮助病人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生与死,使病人在精神与躯体痛苦的双重压力下,生理、心理得到最适当的安慰和满足,从而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身心护理上。护士用自己娴熟的技术、亲切的语言、良好的服务态度、人性化的护理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临终者能信任护士的工作配合治疗享受着每一天;通过临终关怀护理再现人情味,使临终者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比较舒适而又无痛中死去,达到死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的目的、真正达到安详、舒适,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阶段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护理。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它直接的目的不是为更好的生,而是为了更好的死。〔在面临死亡阶段保持舒适状态,走完人生的最后道路。〕

据我们对30例诊断明确,治疗无望,濒临死亡的住院病人,实施了临终护理体会最深的是,对临终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使处于濒死阶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长。不仅可以达到相对“安乐”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我国国情,这就是当今提倡“临终关怀,人文护理”的内容。

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及其诱导作用,提倡优质的生物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注意观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要求,以及灵活的调整周围环境,去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以坚强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护理措施。

一、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的运用

交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护士交流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决病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对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启发病人讲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然后再通过交流,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医疗指导,在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身体方面的痛苦。结合临终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规律,从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为了使患者置于较为安适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预感临近死亡,对疾病的进展感到不安和畏惧的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死去。我们对不治之症的病人进行临终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利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使临终者,正视现实,摆脱困难。如:一位x线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诊,加上几日内周身出现大片的出血点与瘀斑症状,一系列血象检验,出于职业敏感引起他的怀疑和重视。当他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与其他患者一样进入否定阶段,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了恐惧心理,惧怕死去。此时出现害怕孤独,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听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医护人员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的病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不会的,一定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渴望医生护士能常看望他。这时,护士要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但不应该采取回避或欺骗手段。我们是这样对他讲的:“您多年从事x线工作,是否有过这种症状?”他回答:“没有。”“那我们就要观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从饮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枣……”在与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确、易于为病人理解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的使用,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癌症病人,随着病情加重,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沉重,情绪很坏,焦虑伴随着侥幸,悲哀,伴随着反抗,担心和忧郁,平静和绝望,在这种消极复杂的心情支配下,多数患者表现出烦躁易激怒,护士面对这种情况,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办法是坐下来保持沉默,对病人各种责问,不满等不作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静下来。

相反,对答、解释、争辩会进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绪。坐下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腾出时间行动上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尽量倾泻自己的情感。护士也要让病人觉得你是在积极认真的特别关心地去听,不是听听而已,花上充分的时间去倾听,在谈话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护士善于从病人的言语特点,语调、声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发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据此而因势利导地引出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继续为例,他按着护士交代的饮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现,病情不断的恶化,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问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达了“是不是白血病”这一内容的同时,话里还倾诉着痛苦和郁闷的心情。如果我们单纯的告诉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们带着感情去安抚,关怀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严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你进行治疗,你所需的药品,正在想尽办法,保证用药,你知道已有专人去外地专程为您购药。有这么多同志在你身边,你不会感到孤独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临终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内看到自己价值的意义。通过临终护理,让病人看到社会、国家、家庭在自己临终前仍然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至地照料,将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可以减少恐惧。这无疑是对临终者和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净化。临终护理也是对患者家人的一种精神宽慰和精神补偿。自己的亲人即将离自己而去,对谁来说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对谁来说都愿意为即将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满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减轻自己的悲痛。这位病人在临终前说到我不在恐惧,不在忧虑,不在孤独,也没有被抛弃,没有受鄙视,看到的是尊敬,关怀。爱护我。即使我马上离别人世,也无遗憾,谢谢大家!医护人员的语言只有引起临终病人的心理共鸣,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细心观察,灵活诱导,抓住病人瞬间表情,言谈举止的细微变化,以窥探其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敏锐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诱导,逐渐消除病人的愤怒、疑虑、烦躁、悲伤等有害心态,代之以镇定自若、信赖、快慰的有利心态,去正视事实,配合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临终阶段尽可能多点的享受人间的友善和温馨,美好与幸福,在自然的安乐中渐渐离开人生。

(二)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体态、姿势等。非语言的行为,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动机和内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语言方式表达,而临终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复杂的心理,这对他们的需求多为非语言式表达。在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更多地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灵上的平衡和安宁。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员的悲痛,实行人道主义,是非语言行为护理要达到的目的,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感情,也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如:语言障碍的病人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到来会表现出欣喜、欢乐、兴奋的目光,说明他们欢迎护理人员的到来,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绪。如病人用愤怒的目光或是面对墙壁,或是闭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难言之处。这时护士不要回避,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才是。我们曾护理过一位喉癌术后一年,转移多处的患者。此患者已40岁,孩子只有7岁。他的心情明显的忧郁,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经常流泪,妻子怎么护理也不对,经常摔东西,又经常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护士。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期,逐日沉默,出现了孤独感。针对此情况,我们坐下来开始同样保持沉默,用关怀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问他有什么要求吗?无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种做法也是给病人温暖与力量的一种表现,等他安静下来,我们便询问加以手势进行开导式的发问,他的妻子才告诉我们,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属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儿也能在身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处理方法,用真挚的语言,充满同情、关切的目光告诉他,破例让妻子和女儿一起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在病室可以摆放鲜花和他喜爱的用品。他用满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点头向护士表示谢意。他的情绪一下就好起来了。这一实例阐述了对临终病人非语言行为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通过患者的细微甚至瞬间举止神态来窥探其心理状况,要研究临终者的心理,并对他们有一颗爱心,诚心和责任心。这样,护患之间才能沟通,在临床上才可以真正实施非语言行为护理,同时,也体现对其家属的关怀,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垂危病人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二、环境的灵活性与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环境对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是需要感觉温暖和情谊的,为此要为临终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周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临终护理是特殊的护理,如果仍按教条的管理病室,严格控制探视,会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不尽情理,增加悲哀。为此我们采取了放宽正常的病房管理:1.对环境的处理。我们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光线及温暖、安静、清洁的环境。对病室的空间设计采取灵活的态度,病室摆设鲜花,精美的挂画,允许摆放病人喜爱的物品,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2.根据临终病人对生活的依恋和亲人永别的痛苦心理,在处理人际环境中,允许最亲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响病人休息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探视,不规定时间,让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间的情谊,针对患者对死亡的否认――回避――认可的心理。护理人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象对待其他患者一样,从他们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动询问,鼓励,而不象以往对待危重病人那样忙于处置给药,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协助安排处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尽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优质的生物环境和人际环境,会使病人在临终前的一段特别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医护人员的关怀,会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与他的死亡对人们是重要的,从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静、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随着人们对二个文明要求的提高,对临终问题越加关注,每个人都希望安详、平静的死去,为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护理内容,要求通过良好的临终护理,使之能够比较“舒服的死”,通过临终护理体现出一种社会道义和社会精神,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体现医疗职业的崇高和尊严。人们从对一个临终前的人仍然进行无微不至的护理工作,仍然百厌不烦设法满足临死者的要求,看到了医疗工作的洁白无私。让我们去关怀临终者吧!

第6篇

关键词:肝癌;护理;临终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7-070-02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患者多遭受疼痛、腹水及恶病质等痛苦,生存质量明显下降。临终关怀是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身心及社会需求的全面照护,旨在为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提供生理、心理护理,使其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提高剩余时间的生活质量[1]。

1 临床资料

肝癌病人147例,男87例,女60例,平均年龄50.6岁,文化程度小学45例,初中60例,高中37例,大专及以上5例。临床表现:患者中并发消化道出血者37例,重度黄疽47例,顽固性腹水102例。

2 护理措施

2.1 建立家庭式病房,创建愉悦和谐的生活氛围

可配置单独的卫生间、电视、空调、陪客床、沙发、茶几等,以求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供不同经济条件的病人选择。在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的同时,更换上蓝色方格被罩、床单,窗台上允许摆放患者喜欢的盆景或镜框等小件物品。有计划地为病情允许的患者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如看电视、听音乐、读报纸、练气功等,让家属陪伴患者,指导和鼓励家属参与一些护理患者的工作,使其得到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同时感情上得到一些慰籍,帮助患者认识生与死这一自然规律,使其坦然面对死亡[2]。例如,某50岁晚期肝癌男性患者,病前担任某大学校长,我们按照其意愿在病房的墙上挂上挂历,桌上放置台灯、书报、笔墨,满足其阅读、写作的需求,使患者感到仿佛仍处于日常工作状态,体现了其自身的价值。对于临终患者,应提供最佳的环境,尽量安排小房间居住,当受病房条件限制时,应用屏风遮挡。一方面给患者及家属尊重、安慰和满足,另一方面,使患者在弥留之际,有一个独自的空间,让其做最后的团聚和临终告别,以减轻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同时减轻其他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另外,还在肿瘤科开设了病人活动室,尽量动员有条件的病人前去活动,让他们之间互相交流,医务人员也可以利用活动室给病人进行集体心理疏导,以防止病人长期住在病房里而产生坐以待毙的心理。

2.2 加强基础护理

晚期癌症临终患者是否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时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基础护理的实施。

2.2.1 饮食护理

大多中晚期癌症患者消瘦、营养不良、消化功能障碍,常伴腹胀、纳差,每天仅能进少量的饮食,以致出现恶液质。应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一些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让患者少食多餐,不能从口进食者可采用胃管注入,注入药物或食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胃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反折末端并固定。同时可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补充,如蛋白质、脂肪乳、氨基酸等以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必要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给予足够热量支持。

2.2.2 口腔护理

早晚各一次,化疗期间,避免口腔粘膜破溃,饭后可用呋喃西林液漱口。目的保持口腔卫生,增进食欲,使病人感到清洁舒适,有利于预防口腔并发症。

2.2.3 皮肤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夏天帮助病人洗澡,冬天给病人擦澡,用热水泡脚,女病人冲洗会阴,修剪指甲,卧床病人定时翻身,每一小时翻身一次,教会陪人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褥疮发生。

2.2.4 恶心呕吐护理

肝癌患者常有消化功能障碍,尤其是腹水患者,恶心呕吐是常见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关心和帮助病人,消除疲乏、强烈的情绪、过度的紧张。用手托住病人前额,使呕吐物吐入容器内。仰卧病人应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呕吐后帮助病人漱口、洗手脸、整理床铺,取舒适的卧位。呕吐截止者,需暂停进食,可给热饮料补充水分。所进食物应清洁卫生,进食时不要有难嗅的气味及谈不高兴的事情等不良刺激。

2.3 作好心理疏导、增强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

本组病人皆因多次住院治疗而不同程度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由于疾病的折磨,对生活的依恋,加之一些不自觉和莫名的恐惧,患者心理冲突特别明显。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并日趋恶化,心理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产生激怒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采取正确的态度,理解患者,让其尽情发泄,诉说甚至流泪,均不加劝阻[3]。用亲切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容忍患者的各种情绪及伤害性语言,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刺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待心情稍平静后给予疏导。因此,在护理中保持镇静热情的态度,并特别注意心理疏导,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如主动介绍病情治疗进展及当前肿瘤诊疗的发展,告诉病人许多癌症是可以用科学的手断治好的,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经反复进行健康教育,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树立起生活的勇气,主动接受、配合治疗和护理。

2.4 疼痛控制的护理

肝区疼痛是影响本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症状。疼痛使病人情绪低落、悲观致夜不能寐、食欲下降、形体消瘦、免疫功能降低,甚至会削弱人的求生欲望,驱使人自杀。B Kelly等[4]对72例晚期癌症病人是否希望尽快死亡的调查研究发现,22%晚期癌症病人希望尽快死亡,减少痛苦。可见,癌症疼痛比其他任何症状更易引起生理、心理和精神障碍,对癌症临终病人控制疼痛至关重要。

虽然有研究表明,遵循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85%~95%的癌性疼痛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国内外均有许多文献报道,癌症病人疼痛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5]。晚期癌症病人诉有剧痛的高达60%~90%,约25%临终前严重疼痛没有得到缓解[6]。究其原因主要有:医务人员对癌性疼痛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医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医护人员和病人过分担心药物的成瘾性和副反应;病人不如实报告疼痛,认为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对品控制过严等。

医务人员要相信并接受病人有关疼痛的主诉,耐心听取病人的感受,适时进行心理干预,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的时间。按照临终关怀,处理疼痛应“主动防治而不是被动压抑”的原则[7],根据疼痛Ⅳ级评分法[7]对Ⅱ级疼痛主动进行非药物止痛,如转移患者注意力、放松患者情绪、按压穴位、按摩病人的疼痛部位等,也可采用中医针刺穴位止痛等,并向医生报告疼痛信息;发生Ⅲ级及以上疼痛时按医嘱采用药物止痛,如给予美施康定片30mg每6h一次口服;在疼痛不能忍受时,给予度冷丁针剂75mg肌内注射,尽量减轻患者痛苦。

2.5 加强死亡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使其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不能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因为死亡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而临终关怀无疑是一个帮助病人平静走向死亡的过程,它使死亡在病人、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使人们适应强烈的情感冲击。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可帮助其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有人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这是不正常的。而许多医护人员也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有研究显示:随着病情的加重,医护人员花费在病人床边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医护人员把病人的死亡看成是治疗、护理的失败;另一方面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恐惧死亡而害怕接触临终病人。因此,在我国实施临终关怀,必须加强死亡教育,这其中也包括对医护人员本身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池见.终末护理的概念[J].公共卫生,1985,49(80):513.

[2] 刘桂英,管旌旌,王凯忠,等.临终关怀在我校的发展和实践[J].护士进修,2002,17(3):195.

[3] 刘钦玲,周忠岚,李爱芳,等.肿瘤病人心态变化调查和实施心理护理相关措施的探讨[J].护理进修,2000,17(8):617.

[4] B Kelly,P Brunett.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wish to hasten death[J].Palliative Medicine,2002,16:339~345.

[5] David Oxenham,Robert Duncan,Cancer pain management in Lanarkshire:A community-based audit [J].Palliative Medicine,2003,17:708~713.

第7篇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临终患者;观察护理

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患者对个体来说是应激源,它使人感到可能丧失或即将丧失某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威胁,因而感到焦虑、痛苦、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等。心里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种种消极情绪和行为,从感知、情绪、性格等方面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临床患者表现更为突出。对于临床患者的护理由于患者消极情绪导致其缺乏或者不愿和护理人员之间进行语言沟通,而缺乏有效的沟通,是医护质量受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眼神、表情、体态、姿势等非语言行为,可更好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及具体要求,更有利于我们对患者采取恰当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对临终患者62例实施了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和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和护理

1.1眼神 有学者指出人们之间的沟通最多应用的是眼神,这说明心理活动可以从眼神变化中观察出来。例如:患者女,61岁,幽门癌,由于病情恶化而进入临终阶段,但患者意识清醒,在她生命的临终阶段,每当听到床边有人走动,总要睁眼张望,然后又闭上眼睛,本人观察到她好像等着什么人的到来,经了解,患者最疼爱的一个孙女一直没有来探望她,经本人和家属协商后,派人接来患者孙女,当见到疼爱的孙女时,患者眼光中流露出欣慰的光芒,是护理人员和家属都很感动。

1.2面部表情 一般来说,面部表情是内心情感喜怒哀乐的真实表露,护理人员要以良好的道德素质,以人道主义的高质量服务,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和了解患者临终需要,并给予患者适当满足。例如:患者男,66岁,肝癌晚期,此患者由于剧烈疼痛,常情绪低落,焦虑烦躁,时常痛苦绝望,总紧锁双眉,甚至闭目不语,尽管规律的应用强镇痛剂,但本人观察到在病房内只有一位亲属陪伴时,患者则表情安静,判断患者属于性格内向,喜欢安静,为了适宜患者的要求,为其创造较好的环境,将他调到单人房间并控制探望人数,各种治疗护理也尽可能集中进行,2天后,患者果然情绪好转,治疗护理合作,和护理人员沟通也非常配合。

1.3神态 心理活动是客观反应,有意识的行为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当患者有语言障碍时,往往能通过他神态的变化观察到他的需要,这种神态的观察对临终患者是非常有益的,它能通查患者心里深处的活动内容。以便满足患者的心愿,让临终患者“死而无憾”。重视临终患者的生命品质,维护他的生命尊严。例:患者女,72岁,高血压并急性脑血管合并脑出血,右侧肢体瘫痪,运动性食欲,临终前4天,患者时常看到妻子张口不能言语,痛苦的神经经久不消,护理人员和家属询问了多种问题,患者均无神态变化,当问到想着老伴以后无人照顾时,她两眼注视着护理人员,双眼含着泪水,经和家属协商后,认为患者此时最不放心老伴以后的生活,他目前最需要这方面的心里支持。为了让患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护士反复拉着患者的手,不断安慰,并且让老伴说明自己能照顾自己,并且也能生活的好,让老伴放心,患者的子女也反复表示以后会很好的照顾父亲。患者情绪慢慢的稳定下来,并显示出安详快乐的神态,几天后,患者安详去世。

1.4姿势 患者和特殊姿势可表达情绪,传递其心情和要求。临终患者舒适的姿势很重要,它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也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一般患者其身体某部位不舒服的时候,多能随时调整自己或者向家属和护理人员提出要求,帮助解决,但临终患者由于其消极情绪而不愿和或者无法向家属和护理人员表达。可是,当某些患者尚有直觉的情况下,对身体某个部位不良刺激所致的不舒服多可有意识的表现出来,反映出需要解决,以得安逸的心愿。如患者女,63岁,胰腺癌术后,临终前11天,不管卧床时处于任何,都以双手覆盖,表现出痛苦的情绪,本人和家属反复询问她那里不舒服时,她一直不说话,经在患者仔细检查,发现尿道口周围轻微的红肿,用无菌生理盐水及洁尔阴溶液清洗尿道口及会,保持清洁干燥,并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痛苦表情小时,神态安静。以后护理人员再为她做各种护理工作都非常配合。

2 体会

对临终患者来说,不仅要承受肉体的痛苦,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精神痛苦,死亡恐惧、人世的牵挂、亲人的悲伤以及其他的显示矛盾,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里压力,他们在心理上的需求往往超过对药物的需求。有资料表明,约65%的临终患者有被遗弃感和失落感。因此,在这生与死的过渡阶段,护理人员应该以极大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在多方面给予安慰和支持,既给混着尽可能的临终关怀,而临终患者的需求,则刚铎的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他们非常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理上的平静和安宁,护理人员既要细心观察患者非言语方式的表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生理要求,以同情心对待这样的频死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满足患者的愿望,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但是,要做好患者非言语行为的护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不用于一般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优良的心理品质、自觉、自愿、竭尽全力的为患者解除痛苦,只有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才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以患者之忧而忧,以患者之乐而乐,形成真挚的同情心,同时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管着身上获取直观材料。判断患者需要的这种非言语行为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够深入准确的了解患者的心里状态,情绪变化等,更主动的从单纯的护“病”到综合的护“人”,从而护动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作用,做好非言语行为的护理,从而取得临终患者的信赖,及患者家属的配合,使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坦诚有效的与医务人员沟通。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亲切感,起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

参考文献:

[1] 湛永毅,方立珍.呼唤沟通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秦瑞玲.98例肺癌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 4):85-87.

[3] 王冰.癌症病人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 7) : 154 -155.

[4] 位雪云.临终护理的现状及展望[J].职业与健康,2010,17( 6) :140 ~141.

[5] 石玉玲.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65-66.

第8篇

摘要 目的:探讨晚期肝癌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7例肝癌晚期患者给予提高的生理舒适度,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生存期4~12月,平均7个月。结论:合理的护理可以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

关键词 肝癌;晚期;护理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早期由于缺乏典型症状不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多数已属晚期。由于错过了手术时机,只能进行内科治疗,但是治疗效果较差。为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我院从2008年1月~ 2009年10月,对17例肝癌晚期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肝癌晚期患者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1~ 66岁,平均48.4±2.4例,其中31~ 41岁5例,42~ 51岁6例,52~ 66岁6例,均经病理确诊,主要临床表现为消瘦、大量腹水、双下肢中度以上水肿、肝区胀痛、重度腹胀,大部分患者表现悲观绝望等。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患者生存期4~12月,平均7个月。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给予患者恰如其分的护理[1], 提高患者的生理舒适度, 对健康是有益的。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经常开窗通风,勤换床单,病室保持干净整洁、安静,努力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治疗休息环境。让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因疼痛在床上辗转不安者,要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呕吐者头偏向一侧, 以防误吸,造成窒息,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肢体运动, 病情较重者,可协助其做屈伸动作,并进行按摩。

2.2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恶心、呕吐患者饭前应给予口腔护理,以促进其食欲。饮食差者, 要尽快开通静脉通道,给予液体的输入, 必要时给予白蛋白等。呕吐者可给予止吐剂。肝癌患者的饮食很重要,晚期肝癌病人, 多因血小板减少, 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发生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等[2], 因此要避免进食坚硬粗糙、过冷、过热的食物。患者有食欲时, 给与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蔬菜水果等, 并适量饮水。饭后半小时勿平卧[3]。禁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2.2心理支持

本病早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已属晚期,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常承受不了沉重打击,会产生悲观、绝望情绪。

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态及所处的情绪阶段,主动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关心帮助他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让患者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并鼓励周围其他患者多与其交流,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同时要注意言行举止,说话要温和、亲切、耐心,护理操作要娴熟,衣帽要整洁,让患者感觉到被尊重。加强日常生活的护理,主动为他们翻身、拍背、按摩,协助他们更衣、大小便等。护理人员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向病人家属说明给予病人精神、物质支持极其重要。让患者家属支持他们,使他们得到家庭的关心、关怀和温暖,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慰籍,乐观地对待疾病。实践证明,情绪乐观者疗效显著好于情绪悲哀者。本组资料中11例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成员给予更多关心关怀的患者,治疗效果比家庭支持少的患者好。 2.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进展,如肝区疼痛,肝脏的大小变化,黄疸,发热和腹水,恶心,呕吐,注意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温度和色泽变化,观察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注意色泽变化及出血倾向。监测血气分析,发现病人出现紫绀、呼吸困难时,应及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若患者出现行为异常、意识错乱,要考虑肝性脑病的可能。如有可疑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治疗。

2.4皮肤护理

经常帮助患者换衣、换洗床单、勤翻身,保持床铺清洁干净。经常用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减少感染机会,防止褥疮的发生。加强口、鼻腔护理,经常温湿毛巾热敷。

2.5疼痛的护理

肝癌晚期病人一般疼痛较剧烈,与肝癌增长致肝包膜张力增大,肝癌转移至其它组织有关。护理人员除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外,按医嘱给止痛药,并观察药物疗效。开始用止痛药可暂时缓解, 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 疼痛的时间越来越长,可鼓励病人采用其它非药物止痛方法进行止痛,如听录音机或回想一些以往的美好事物以转移注意力。

2.6大小便的观察

观察患者大小便的颜色、量,必要时可给予乳果糖清洁灌肠[4],如发现灰白便,提示有胆汁瘀积或胆道梗阻; 若大便为柏油样便, 提示有消化道出血, 宜禁食, 应用止血药物。

3 讨论

晚期肝癌患者由于错过了手术等治疗机会,其治疗目的在于延长生命期,提高生命质量。他们往往病情危重,当他们在得知自己已是肝癌晚期,更是悲观绝望。对症治疗和护理对晚期肝癌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让患者能在最后的生命阶段舒适、宁静、安详地面对死亡,尽可能减轻患者临终前心身两方面的痛苦,同时使临终患者家属的身心得到保护,是护土应尽的职责。本组患者在经过我院护理人员从心理、饮食、皮肤、病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细心照料、精心护理后,生命质量明显提高,患者临终前都非常宁静。

4 参考文献

[1]史松梅.晚期肝癌患者100例舒适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32-33.

[2]韩秀玲,高文霞,崔淑娟.中晚期肝癌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 ,6(5):66-67.

第9篇

【关键词】 内科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对策

1 心理问题及护理

1.1 焦虑 烦燥

这是内科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41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1.2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 女,56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她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她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1.3 悲观消极

尤其是内科的老年患者,心理脆弱,更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转贴于

例3:女,55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1.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男,56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1.5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4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1.6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第10篇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得不改期手术。在心脏科某病室,病友们给将临手术的病友送桃子罐头,用意是祝福病友能从阎王爷那里“逃”回来。一旦有病友死在手术台上,后来做手术的病友就更加恐惧不安。一次在心脏科的一个病室里,其中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死在了手术台上,另外两个待手术的女孩就都偷偷写下了遗书。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权威性的咨询对病人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准备在局麻下做腹部手术,就应告诉病人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牵拉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疼痛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又如需作气管插管,或术后放置鼻饲管的病人,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和护士情况,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在术前让病人看一下术后观察室,介绍一下术后护理措施也是有益的。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

另据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得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资料表明: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病人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又很深。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室内最好只摆一张手术台,不宜几个手术台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病人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术中医生的护士都应注意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二)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预后了。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六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协助写信等。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四、传染科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被确诊为患传染性疾病后,不仅自己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患传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实行隔离治疗。人是社会的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夺,这在病人的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剧烈的变化。

传染科病人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病人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人的,因而感到自卑。许多传染科病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经常把肺结核故意说是“肺炎”,把“肝炎”说成是“胆道感染”等,都是害怕别人卑视和厌恶自己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少人还产生一种愤懑情绪,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倒霉。有这种愤懑情绪的人,有时还迁怒于人和事,易激惹、爱发脾气。医生护士应当了解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应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

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所以病人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悲观情绪和敏感猜疑等心理。他们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恨不得一把抓来灵丹妙药把病治好。因为治病心切,有些人像海绵吸水一样搜集与己有关的信息,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应当注射什么针剂,应当服用什么药物,他们都想知道,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理和效果。根据病人的这些心理活动特点,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讲述某些传染病的病程规律,甚至宁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因为传染病人被隔离,与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护理传染科病人时,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当做某项处理时,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尽量消除病人的顾虑和猜疑。

五、重危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重危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E.Kubler-Ross将大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期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有的病人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的事实,而且还谈论病愈后的设想和打算。也有的病人怕别人悲痛,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态,以掩饰内心的极度痛苦。对于这样的病人,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现出难过,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愤怒期度过了否认期,病人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但又禁不住地想:这种致死的病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现得悲愤、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拿家属和医务人员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病人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

护士要谅解宽容病人,真诚相待,说服家属不要计较和难过,并与医护合作,帮助病人度过愤怒期。

3.妥协期病人由愤怒期转入妥协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能顺从地接受治疗,要求生理上有舒适、周到的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护士就尽量地安慰病人,为之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病人身心舒适。

4.抑郁期病人已知道自己面临垂危,表现了极度伤感,并急于安排后事,留下自己的遗言。大多数病人在这个时候不愿多说话,但又不愿孤独,希望多见些亲戚朋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关心。

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第11篇

最近,“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要让老人安静离世”的消息引人关注。

陈作兵78岁的老父亲被查出腹膜恶性间皮瘤晚期,全身转移。老父亲住院时,眼见许多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瘦骨嶙峋、痛苦不堪,几经考虑,决定放弃治疗回老家。

陈作兵是毒理专家,曾在医院的急诊中心工作多年,目睹无数生命被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也看到了医学的局限性和病人的痛苦。他尊重父亲的选择,并说:“爸爸你活着的时候要坚强,走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让你那么痛苦。”

在老家,父亲不再吃药打针,只吃些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和幼年时的玩伴说说话,度过了一生中最后一段安详快乐的时光。去世前的一个周末,父亲还对陈作兵说:如果你母亲得了重病,也不要让她太痛苦。

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尚存一口气,家属一般都会倾尽所有治疗。这是国人面对疾病时惯有的逻辑思维。

尴尬的选择:生命长度与生活质量

对陈作兵父子的选择,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儿女就应尽力救治老人,否则就是不孝。有人认为,有尊严地生死是人活着的意义,让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无痛苦地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美国南加州大学家庭医学科肯·莫瑞博士的经历和陈作兵相似。多年前,其表哥查出肺癌并已扩散至脑部,如每周3~5次去医院化疗,也最多只能活4个月。最终,表哥决定回家休养,仅仅服用防止脑水肿的药物。他想要的是生活的质量,而非生命的长度。莫瑞博士陪着表哥一起做了许多小时候曾经做的事,表哥坚持了8个月,没有经受剧烈的疼痛,甚至还长胖了几斤,走的时候很安详。

莫瑞博士说,有尊严地死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他已经向自己的医生说明了意愿:如果生命垂危,愿意放弃抢救。他的很多同事也做出了同样选择。

陈作兵博士说,可医的给他医治,不可医的放弃治疗,让病人死得有尊严,这样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英国医院里一些绝症病人的病历上,往往会有NCPR的标签,意味着这个病人在危险时候不要任何抢救措施。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在终结时,拒绝延长生存几小时或者几天的希望,同时也拒绝接受伴随着心肺复苏术而来的肋骨断裂等痛苦。

医学的无奈:理性看待“无效治疗”

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医生为危重病人插气管、电击心脏,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最终,心电图依然变成一条直线。

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目睹过“无效治疗”。紧急抢救,是一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体现了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念,但患者病情危重时,家属往往难以理性地看待抢救。

很多人以为,心肺复苏术是可靠的生命支持方法,但事实上,其急救效果受很多条件限制。心肺复苏术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坏死(4分钟以上开始造成脑损伤,10分钟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如果一位病人曾患有严重的疾病、年事已高或有不治之症,接受心肺复苏术后复原的几率就很小,但所要忍受的痛苦将是巨大的。

面对生命垂危患者,很多家属都手足无措。不少经济条件好些的患者子女不愿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也怕不积极治病会被人骂“不孝”。不少专家认为,“最后一个月花掉一生80%医药费”的状况,是对疾病晚期患者非理性、非专业“无害也无效”甚至“有害又无效”的过度治疗、不当治疗。进入晚期的患者一般身体都较虚弱,过度地接受手术、放化疗等积极治疗,各种副作用往往让病人更加难受,甚至因此“走”得更快,家人往往会陷入自责、内疚。但如果医生建议不采取积极的治疗,又可能招致家属的误解。知识的不足、错误的期待是导致糟糕决定产生的主要原因。

临终关怀:一道“优逝”难题

在我国,“优生”已深入人心,但对国际上倡导的“优逝”理念则还有些陌生甚至讳莫如深。“优逝”的主旨,就是呼唤大众支持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关注危重患者的生存状态。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这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姑息治疗是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患者进行积极、全面的医疗照顾,主张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反对放弃治疗、过度治疗,反对安乐死,反对任何不尊重生命的做法。

一组数据披露,在生命的最后3个月,约1/4的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在生命的最后1个月,仍有1/7的患者在接受化疗。不少晚期癌症患者治疗的结局就是人财两空。虽然1/3的癌症可以治疗,但主要是指早期癌症,对很多终末期癌症患者来说这还只是奢望。“让患者即使在临近生命的终点,还在接受化疗,甚至接受具有创伤性的手术或放射治疗,这不是最人性化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大夫于世英说。姑息治疗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帮助他们积极生活直至死亡,帮助患者家属面对现实、承受打击。

对病情恶化且现代医疗手段也无能为力的患者,国外比较推崇居家宁养。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亲人的陪伴,并由社区医生、社工等帮助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舒缓治疗,能更好实现他们安宁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愿望。有研究表明,规范合理地用药,可使90%以上的晚期癌痛得到较好的控制。

现在,很多省市创办了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上海今年甚至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设立“舒缓疗护”病区,专门接诊收住癌症晚期患者“居家宁养”,为疼痛者免费提供镇痛药物,对家属进行护理指导和心理关怀等服务。“优逝”的理念,在港台地区也得到推广,香港叫“宁养服务”,台湾叫“安宁照护”。香港临终关怀中90%为癌症病人,45%死于癌症的病人获得善终服务,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被称为“握手护士”、“握手姑娘”,备受尊重。

链接

存世教育、辞世教育同样重要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居民的首位死因。获知身患绝症时,患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恐惧和绝望。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正确、科学地面对癌症?

在国际抗癌联盟大会上,一项针对全球42个国家、约4万人参与的“对肿瘤的悲观态度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人对癌症更容易持悲观消极的态度,其具体数据为:高收入国家14%、中等收入国家31%、低收入国家33%,中国则高达43%。高收入国家生活条件较好,人们本应对生活更加眷恋,但他们并不惧怕肿瘤,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肿瘤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我们恐惧是因为不了解,或了解以后对它无能为力。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疗法;临床;重要性

音乐疗法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它是以音乐活动作为治疗的媒介,增进个体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是一种辅助治疗身心疾病的自然保健疗法。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

1642年丹麦医生所提出首篇音乐疗法[1]。随后,欧美、日本、台湾等地音乐疗法已蓬勃开展,国内音乐疗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有多篇报道。音乐疗法是极有前途的一种新型心身护理方法。

音乐是美好的、美妙的,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使人可以身心放松,精神愉快,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调节情绪;当下社会,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同时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近百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应用于临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音乐治疗的作用方式

音乐治疗分为被动性和主动性两种。

1.1被动性音乐治疗活动中,病人是倾听的角色。

1.2主动性音乐治疗活动中,病人是执行者的角色如唱歌、使用乐器等。目前,音乐疗法多数使用VCD、随身听,病人也多数是被动地听。但是音乐疗法只有听磁带这种单一的方式不能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例如:多发性硬化症病人,晚期呼吸肌无力,导致咳嗽困难,呼吸道分泌物清除障碍,反复发生肺炎,甚至危及生命。采取主动性音乐疗法如吟诵音节、读唱词、短语及唱简单的歌曲,对改善多发性硬化症病人呼吸肌力方面有积极影响[2]。在一般身体检查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他们以被动音乐疗法为主,并辅以娱乐消遣等治疗。

2音乐治疗的作用原理

音乐疗法是通过精心选择适当的曲种针对不同病人的喜好、文化层次等提供个性化的音乐,从而达到使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达到自身调节的最佳状态。据研究,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由曲调的节奏、旋律、响度、和声等因素决定,其中又以节奏、旋律最为关键。音乐对人体的作用体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3、4]。

2.1在心理方面

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以情导理,调摄情志,恢复心理平衡。同时音乐通过其特有的艺术手法,创造各种现实与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在现实与非现实、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这种意象世界中,人们可以进入自由想象的世界,亦即使患者通过想象恢复与自然、社会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2.2在生理方面

音乐对人体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音响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刺激,继而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它器官的活动。国外有学者认为音乐活动中枢在大脑右半球,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涉及边缘系统[5、6]。边缘系统是感觉、情绪、情感的反应中枢,也参与部分直觉、想象和创造性信息的处理过程。当人们受到非语言性音乐刺激后,边缘系统随之应答并通过释放内啡肽而使大脑产生一系列效应。美妙的音乐可充分调动和发挥集体的潜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力。对昏迷病人,音乐治疗主要通过其生理效应起作用。

3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

文献中发现熟悉的音乐能够唤起老人的记忆、增加现实感及减低手术患者的焦虑程度[7],Guathier则建议在音乐疗法进行的同时,再合并放松技巧、冥想、生物回馈法或背部按摩等[8],能使癌症患者更增加对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的耐受力,Geden[9]和Heitz 等人[10]针对产妇、癌症及手术后疼痛患者的研究结果, 也证实音乐疗法具有改善疼痛反应功能, 研究证实音乐可以影响心脏血管、呼吸、肌肉、神经系统的功能[11],处理失眠、化疗合并的恶心、呕吐等身体症状[12],减轻换药时的疼痛,而Cunningharm[13]发现音乐疗法可减缓心脏病手术后患者心跳次数, 却不会降低呼吸次数。但Kaempf 等[14]发现音乐疗法可降低呼吸次数, 却不会减缓心脏病手术后患者心跳次数及血压变化。国内目前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也有报道[15],音乐疗法可用于缓解手术前焦虑,辅助治疗高血压、心脏神经官能症,能够调节肿瘤患者情绪,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

人体的固有频率[16]:躯体为7~13Hz,头8~12Hz, 胸腔4~6Hz,心脏5Hz,腹腔6~9Hz, 盆腔6Hz,脊柱4Hz,骨盆8~10Hz。美国环保局认为90dB 是次声的生物效应阈水平,90~110dB 次声长期作用是一种强烈应激因子,可破坏机体适应机能[17]。音乐治疗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为宜,最好戴耳机,免受外界干扰,治疗中不能重复一首曲,以免生厌。治疗音量应掌握适度,一般以70分贝以下疗效最佳。轻松的音乐能使COPD 病人减轻呼吸困难和焦虑[18]。

4不同病种患者的音乐疗法

4.1意识清醒的患者,因肉体上的痛苦或不能适应特殊环境而出现不安、失眠、狂躁等各种精神上的反应。据报道,在身心方面,以缓和重症患者的精神反应为目的的被动音乐疗法效果良好。

4.2麻醉清醒后认知差,判断力下降,面对陌生的环境恐惧,焦虑,对于这类患者,护士除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消除其陌生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患者自觉人格丧失和护理人员的素质:入ICU的患者大多数是全身,由于护士更多地注意到的是监护和治疗,而可能忽视患者的暴露,使病人感到自尊心受伤,除了护士细心照顾外,音乐疗法还可以增进护患关系,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

4.4情绪暴躁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可以对症找出原因给与解决,并辅助音乐疗法。

4.5对重症脑损伤病人(植物人)定时播放他(她)所熟悉的音乐,每次1h,每日3次。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9],音乐治疗组与对照组康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清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可以放家里人的声音,通过音乐的方式传达给患者,促进患者大脑皮层的活动,事实上,这种奇迹是会出现的。

4.6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病人,情绪是复杂的,常有焦虑、抑郁和恐惧。因为死亡的逼近是无法更改的,而护理人员在这段时期中最重要的是帮助临终病人平静安详地离去。对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比常规护理更重要[20]。病人静听安详的音乐后,收缩压明显下降,焦虑和抑郁明显改善,在临床辅助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21]。

音乐疗法主要通过其特殊的用途,使病人收益非浅。现在许多体检中心,放置物体发音装置,科学且系统地运用音乐的特性,通过音乐的特质对人体产生影响,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并通过和谐的节奏刺激身体的神经、肌肉,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使病人在疾病或医疗过程中身心改变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美好的音乐气氛也可以拉近医患或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有效的促使病人康复,对提高患者身心健康,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音乐疗法能够真正的被重视,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MacClilland DC.Music in operationg room.American Operation Room Nursing,1979,29(2):252-260.

[2]张淳,魏聿萍.音乐疗法改善晚期多发性硬化症病人呼吸肌力的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7):333.

[3]蔡建伟.浅谈音乐疗法与身心康复[J].中国民间疗法.2000,11(8):46-47.

[4]施隽,蔡建伟.略谈音乐疗法及其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1999,20(11):44.

[5]Jourdain R.Music,the Brain,and Ecstasy[M].New York,Avrk,Avon,1997(6):183-184.

[6]Clair AA. Therapeutic Uses of Music with Older Adults[M].Balti2 more,Health Professionals Press,1996:240-241.

[7]Glynn N J. M usic therapy in palliative care[J].Geronto l N urse,1986,12(1):7.

[8]Gauth ier P A,Dallair C.M usic therapy[J].Can N urs.1993,89(2):46.

[9]Gauth ier P A,Dallair C.M usic therapy[J].Can N urs.1993,89(2):46.

[10]Heitz L, Sym reng T,Scamman F L.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A nursing intervention[J].Po st A nesth N urs.1992,7(1):22.

[11]L ivingston J C.M usic fo r the Ch ildbearing Fam ily[J].Obstet Gyneco l N eonatal N urs.1979,8(6):363.

[12]Cook J D.M usic as an intervention in the onco logy setting [J].Can N ur.1986, 9(1):23.

[13]Cunningham M F,Monson B,BookbinderM.Introducing a mu2sic p rogram in the perioperative area[J].AORN J,1997,66(4):672.

[14]Kaempf G,AmodeiM E.The effect of music on anxiety[J].AORN J,1989,50(1):112.

[15]蔡光蓉,李佩文,焦丽平等.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116 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2):891.

[16]Mansfield NJ, Griffin MJ.Non- linearities in apparent mass and transmissibility during exposure to whole- body vertical vibration[J].J Biomech,2000,33:933-941.

[17]陈景藻.次声的产生及生物效应[M].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展.中国人民总后勤部编.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

[18]王莉,王瑞兰.音乐疗法对COPD患者呼吸困难及焦虑症状的疗效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2):66.

[19]肖雪,牟玉英.音乐疗法治疗重症脑损伤病人的效果观察.护理学志.2001,16(8):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