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世界

低碳世界

时间:2023-05-29 17:2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世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碳世界

第1篇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

今年是《世界投资报告》诞生20周年。今年报告的关注点是低碳经济投资,研究了跨国公司可以在哪些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今年的报告还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和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其中有两个关键信息:

首先,对FDI流量的短期前景“谨慎乐观”, 中长期前景比较乐观;

其次,世界各国政府正在重新调整它们对FDI的认识。投资自由化的长期趋势仍在继续,但各国政府逐渐在加强对FDI的审查和 监管。

全球国际投资的趋势和前景

全球FDI流量在2009年下半年跌至谷底,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了缓慢复苏,这意味着在短期内FDI的前景比较光明。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有望升至1.2万亿美元以上,2011年进一步增长至1.3万亿至1.5万亿美元,2012年则上升至1.6万亿至2万亿美元。然而,我们也应该考虑以下因素:FDI流量在2009年急剧下跌之后,尚处于恢复阶段。去年,全球FDI流入量进一步下降了37%。不仅如此,2010年至2012年较为乐观的FDI前景中仍然伴随有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全球经济复苏还比较脆弱的现实。

2008年以来,全球FDI流量的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中短期之内这些变化预计还将继续。首先,2009年全球FDI有一半流入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全球FDI流出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作为FDI的目的地和来源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相对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因为全球FDI是在这些经济体的带领下复苏的。其次,服务业和第一产业吸收的FDI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尽管此次危机造成了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和附加值下降,但是FDI存量和资产仍在不断增加。

全球跨国并购市场的持续疲软是造成2009年FDI流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跨国并购的金额比2008年下降了近65%。绿地投资在危机期间表现出一定的抗跌能力,但是反弹的速度低于跨国并购。

2009年,世界各地的FDI流入量均出现下滑;2010年初,流入大部分地区的FDI开始恢复。FDI的演变特征和作用不尽相同,各个地区均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流入非洲的FDI又有了新的来源地,尤其是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FDI。由于初级产品价格复苏,预计2010年流入非洲的FDI会缓慢增长。

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FDI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它们是率先止跌回升的地区。在亚洲,借助FDI促进产业升级的趋势正在向更多的行业和国家扩展。

2010年,西亚各国政府大规模开发基础设施的努力有助于FDI流入量的复苏。

2009年,拉丁美洲地区的跨国并购大幅下挫,因为许多外国子公司被当地公司收购,从而导致FDI流入量减少。今年流入拉美地区的FDI有望恢复增长,而FDI流出量预计将强劲反弹。该地区的跨国公司经过多年的区域内发展,目前开始向全球市场扩张。

对于流入转型经济体(东南欧和独联体)的FDI,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新一轮私有化进程以及经济复苏的推动下,2010年流入该地区的FDI将出现反弹。外国银行在东南欧发挥了稳定作用,但是它们的大规模进入也引发了人们的隐忧。

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在连续两年下滑之后,有望在2010年止跌回升。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引发了人们对外向投资可能会影响国内就业的担忧。

国家和国际投资政策的趋势

下面从国家和国际投资政策层面来看当前的趋势:在各国政府继续推动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在特定方面对FDI加强监管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中包含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首先,政策导向存在二元性。各国一方面继续推动外国投资自由化和促进外国投资,另一方面又出于各种政策目的强化其投资监管框架。

其次,政府设法重新调整国家与投资者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联合国贸发组织发现,2009年对外国投资产生影响的政策措施中有近三分之一属于更严格的监管,这是自1992年此类措施占比最高的一年。

很多政府推出的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及采取的国家救助措施并未导致大规模的投资保护主义。但投资保护主义的隐患及隐形投资保护主义犹存。6月底在多伦多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授权联合国贸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继续监控东道国的投资政策。

第三,从国际投资协定的层面来看,各国继续签署新的协定(大约每周签订四项),国际投资协定网络不断扩大。国际投资协定体制还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展:

(1)国际投资协定出现了新的整合趋势――尤其是在区域层面。例如,《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使欧盟取代各成员国成为签约主体;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在商签或修订相关协定,推动区域投资区的建设。

(2)国际投资体制的改革,如许多国家重审其双边投资协定,或对国际投资协定重新谈判。

(3)对国际投资协定内容的创新。

最后,投资者―政府的投资争端解决(ISDS)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国家修订了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解决条款,设法降低投资者提出争端请求的可能性,或提高争端解决程序的效率及正当性。此外,几套主要的国际仲裁规则已经或正在修订。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再诉诸国际仲裁程序,退出《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这些变化对国际投资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总的来看,各国决策者在如何使投资政策与其他政策相互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包括投资政策与其他政策(与农业、金融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间的相互衔接。

低碳经济投资

今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一个主题是低碳经济投资。目前,关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政策讨论已经不再局限于是否采取行动。现在的问题是应该采取哪些行动,采取多大力度的行动,以及由谁来执行。发展中国家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中的机遇和风险,同时还要迎接两大挑战:首先,确保融资畅通并且对适当的领域进行投资;其次,研发或获取相关技术。在这方面,跨国公司既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方,也是低碳投资和低碳技术的供应方。因此,它们既是导致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也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实际上,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全球积极开展低碳投资。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09年仅流入三个主要低碳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循环再利用领域以及与环保技术有关的产品制造领域)的FDI就达到了900亿美元。跨国低碳投资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其潜力将不可限量。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吸引低碳外国投资和技术仍能为它们带来机遇。主要的好处包括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缓和全球气候变化,并且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从长期角度来看,后者是大势所趋。

各国政府需要在追求最大回报的同时,把引进低碳外国投资的风险降至最低,但是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此外,促进低碳外国投资以及相关技术转让的国家战略必须与国际层面的气候变化和投资政策相互协调。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金融资源以及有效完成这一任务的制度能力。有鉴于此,建立国际支持框架至关重要。

联合国贸发组织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诸多挑战,以及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利用跨国公司促进发展的机遇。我们建议推动全球合作伙伴关系,让投资与气候变化政策相得益彰,从而促进低碳国投资。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建立清洁投资促进战略。应将低碳外国投资的潜在作用纳入发展中国家适合本国的行动方案,建立扶持性政策框架。

实现清洁技术的转让。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锁定相关技术,建立技术跨界流动框架,促进通过国内公司和外国子公司的联系传播技术,以及增强国内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确保国际投资协定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有许多政策办法,包括加强国际投资协定中促进低碳外国投资的条款,并重新拟定和阐明其中可能导致与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措施之间冲突的规定。

实行统一的跨国公司温室气体报告标准,并强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披露制度。

成立国际低碳技术援助中心。此类中心可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制定并实施国家气候变化缓解战略和行动计划。

中国FDI的最新趋势和突出特点

最后介绍一下中国FDI的最新趋势和突出特点:

1.FDI流入流出基本情况。根据贸发组织的估计,中国2009年FDI流入量达到约95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FDI流出量达到约48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截至2009年底,中国吸收外资存量估计约为4700亿美元,海外投资存量约为2300亿美元。

2.中国对外投资的潜力。对中国而言,继续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海外投资)已成为其经济持续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假说,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目前海外投资和吸引外资1∶2的比重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升至1∶1。

3.中国对外投资的作用。近年来,亚洲地区由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驱动的产业升级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特征:首先,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贡献不断增大;其次,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了区域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再次,更多的产业和更高技术的产品加入到区域内“雁阵”式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亚洲新的一轮产业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中国正日益显示出成为领头羊的巨大潜力。例如,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2009年估计达到近3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也已经成为其他发展中区域(特别是非洲)重要的外资来源。中国对非投资在2006年到2008年达到年均26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仅次于南非。

4.FDI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战略中,引导外资内迁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资源和环境约束较小、且劳动密集的产业而言。对中资企业而言,在政策引导上则应更多地着眼于推动其走出去。将制造业产业链向海外延伸,以低收入邻国为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建立以基于亚洲的生产和出口体系,将帮助中国企业突破产业升级中面临的一些瓶颈。中国的对外投资已进入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转变的时期,即从点式投资向国际一体化生产体制过渡,进而建立中国的全球生产网络。

中国清洁能源经济与外资政策建议

2009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经济方面的投资近35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四年翻番。与此同时,中国已显露出在低碳相关的设备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迹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出口国,也是风力发电机制造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某些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仅多晶硅生产就有50多家企业,产能20多万吨。因此,中国需要大力培育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做到市场和产能同步发展。而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是一个关键。

第2篇

关键词:世界城市;低碳发展;比较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4.016

世界城市是对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城市。在当今应对气候变暖、缓解能源危机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正积极谋求低碳转型,纷纷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关规划或发展路线图,还付之于低碳发展行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北京的定位有国际城市、宜居城市等,故北京要跻身世界城市之列,低碳化和高端化是重要切入点[1]。那么认识北京与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的差距,总结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北京探索低碳发展道路提供借鉴,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发展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从实践上指导和帮助北京建成世界城市、增强低碳竞争力、树立低碳新形象、获得低碳话语权、抢占低碳新高地。

国内外对于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虽已开展,但为数不多。国外主要集中于研究各大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如1990年成立的世界地方环境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ICLEI)发起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运动(The 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CCP)主要协助城市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制定减排方案。C40大城市领导组织(Large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则选择典型城市作为案例,研究其温室气体清单,并选择典型部门、行业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C40组织在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清单和减排方面有着诸多成功经验,还积极促进全球各大城市进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Kennedy实证分析了10个典型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现气候、资源可获取能力、电力、城市设计和垃圾处理等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影响,而城市地理位置对其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关键性影响[2]。Dhakal考虑外调电力和采暖因素,研究了东京、首尔、北京、上海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现这4个城市1990—1998年的人均能源利用有趋同表现[3]。国内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国际城市间低碳经济的比较,赵书华等对伦敦和北京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了比较,并利用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两个指标分析了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4];刘新宇经过碳排放行业分布和就业结构的国际城市比较发现,我国在产业结构低碳化方面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5]。综上所述,国外集中于碳排放量的比较,而国内则偏重于低碳经济实现水平的比较,而对于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专题比较,开展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基于此,本文尝试采集北京与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能源结构、大气污染和就业结构等定量指标,以及低碳发展政策、低碳发展行动等定性指标,通过北京与其他世界城市的比较分析,为北京缩小低碳发展差距,建设低碳城市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

1 低碳发展指标的比较分析

1.1 碳排放强度的比较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CO2排放当量,也即CO2排放当量与GDP的比值,主要用来衡量区域经济同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北京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水平。以北京为例,该指标分别是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新加坡、香港、洛杉矶的6.83、6.40、7.58、9.88、6.67、10.85、4.45和4.81倍,这一方面原因在于从经济总量看,北京经济规模较小[6];另一方面是由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从而导致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等存在差距。

1.2 人均碳排放的比较

如图2所示,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北京达到10.1吨,已进入全球最高行列,仅低于洛杉矶(13.2吨)、芝加哥(12.7吨)两市水平;北京的人均碳排放比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新加坡、香港分别高出3.9吨、3.7吨、5吨、4.9吨、1.4吨和3.4吨。这并非是北京市民个人生活的平均排放水平较其他世界城市高,与之相反的是北京目前人均生活碳排放水平与世界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将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进一步上升。造成上述态势的原因一是因为北京工业、发电排放比例较大;二是交通、建筑等排放水平较高;再就是北京部分工业产品出口造成较多的“隐含碳”,也使得本地碳排放随之增加。具体而言,据世界银行测算,纽约、洛杉矶、东京60%以上,伦敦50%以上的人均碳排放主要由建筑、交通和垃圾处理导致,而工业和电力所占的比重较小[7];与之不同的是北京的温室气体排放约35%与用电有关,45%左右与城市边界内的工业活动有关,此外交通、建筑和垃圾处理各约占20%的排放。

1.3 单位面积碳排放的比较

如图3所示,从单位城市面积的平均CO2排放量来看,北京达到80.1kt/km2,该指标仅低于纽约(98.3 kt/km2)、东京(82.8 kt/km2)的水平。拿北京来说,其单位面积碳排放水平分别为伦敦、巴黎、新加坡、香港、洛杉矶、芝加哥的2.68、4.24、1.46、1.81、2.15和3.94倍。造成上述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北京市区集聚了大量的工业和电力生产活动,特别是能耗巨大的重化工业贡献了大量碳排放;另外北京市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便捷造成自行车和公交的出行比例低于世界城市水平,从而造成了单位面积的交通、建筑碳排放较大。据测算,从一个公交站点步行10-20分钟到达商业设施的面积和工作数量,纽约是北京的10倍以上[7]。因此北京今后应加强发挥城市级差地租作用,实现城区产业的“退二进三”,将重化工业逐步外迁。另外就是在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其单位面积的碳排放水平才会逐渐下降。

1.4 碳排放的行业结构比较

在碳排放的行业结构方面,北京的工业碳排放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主要世界城市,而服务业、居住碳排放所占的比重则刚好相反(表1)。这主要由于北京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因而工业耗能比例大而导致碳排放比重较高。具体而言,北京工业碳排放比重为47.27%,分别是伦敦、纽约和东京的6.75、3.94、5.08倍;北京服务业碳排放比重为36.09%,分别只相当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的65.62%、65.62%、57.10%;其中北京交通碳排放比重为8.55%,分别只相当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的38.86%、38.86%、32.51%,而交通以外服务业的碳排放比重为27.54%,分别低于伦敦、纽约和东京5.46、5.46和9.36个百分点;北京居住碳排放比重为14.75%,分别只相当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的38.82%、46.08%、57.17%。由此说明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低碳的内容有所不同[8],北京要缩小与世界城市的低碳发展差距,首要任务是工业低碳化,其次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应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 “高碳锁定”效应的覆辙。

1.5 能源结构的比较

从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来看(表2),其他世界城市的煤炭消耗比重最小甚至接近于零,而煤炭占到北京能源耗费的47.1%,石油占15.5%,天然气占12.8%,外调电力占13.8%,其它10.8%。而纽约能源品种的排序为石油占50.3%,天然气占25.2%,外调电力占15.2%,煤炭只占2.8%;伦敦以天然气为主要品种,占能源的45.2%,其次是石油(27.5%)和电力(25.5%);东京则是石油占能源的38.5%,电力、天然气分别占33.3%、28.2%,基本上排除直接的煤炭消耗。由此可见北京煤炭消耗比重占到半壁江山的能源结构状况,也会造成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大。

1.6 大气污染的比较

再来比较大气污染方面的指标(表3)。首先,北京大气污染年平均浓度高于三个公认的世界城市。以可获得的2006年数据为例,东京大气污染年平均浓度为0.005mg/m3,伦敦为0.0125mg/m3,纽约为0.027mg/m3,而北京2007年是0.047mg/m3,分别是东京、伦敦和纽约的9.40、3.76和1.74倍。其次就可吸入颗粒物而言,伦敦为0.027mg/m3,纽约为0.082mg/m3,北京是0.148mg/m3,北京分别是上述世界城市的5.48、1.80倍。再次就PM10指标来说,2008年北京的指标分别约是伦敦和纽约的6倍、东京的3倍。最后就SO2排放而论,北京2008年该指标分别是伦敦、纽约和东京的1.44、1.38、2倍。由此可见上述三大世界城市环境质量明显好于北京。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煤炭燃烧引起的,而前文提到北京恰好是以煤炭为主(约占50%)的能源消费结构。至于NO2指标方面,北京却明显好于其他三大世界城市,究其原因在于该排放主要是由机动车燃烧石油、排放尾气所引起的,而北京目前机动车保有量(2011年末498.3万)还少于这三大世界城市(伦敦约500万辆、纽约约800万辆、东京约800万辆)。上述分析表明北京在环境低碳化方面与世界城市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7 就业结构的比较

因为伦敦、纽约和东京近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难以获得,在此收集这些城市的就业比重数据来代替。根据反映产业结构经济变动规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再结合产业结构轻型化的节能减碳效应,第二产业比重降低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有利于降低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即: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就业比重越高,则碳排放强度越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越高,碳排放强度却越小。如表4所示,北京的第二产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远高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的,而第三产业则反之。具体来说,北京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高出伦敦、纽约和东京分别达13.6、17.7、7.9个百分点;工业就业比重分别高出伦敦、纽约和东京达14.77、17.32、9.5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却分别低了19.59、24.16、13.36个百分点。因此基于北京与其他世界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差距分析,说明通过产业结构正向演进来实现节能减碳还存在较大潜力,但同时任务也较为艰巨。

2 低碳发展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前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城市,一般基于自愿减排和自我需要减排的认识,纷纷提出明确的量化减排目标,设定低碳发展愿景,并制定合适的低碳发展政策(表5)。相比而言,一方面北京面临着我国总体减排目标的强制分配,可能出于完成约束性目标的基线考虑,尚未提出比国家目标更高的意愿,因而可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目标束缚而不敢冒进;另一方面专门针对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城市的政策还为数不多,主要是从节能减排、建设“科技北京”和“人文北京”等角度来展开,重“硬件”建设而轻“软件”建设,并严重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支持性,城市结构和城市活动相结合、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政策引导性不够;另外在建立时间序列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量化的城市减排目标等方面工作还未迈开实质性步伐,这使得北京的低碳发展行动缺乏基础数据、战略规划、基准情景和行动指南。

3 低碳发展行动的比较分析

在低碳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世界城市为落实减排目标都因城而异地采取行之有效的低碳发展行动(表6)。三大世界城市在能源、建筑、交通、产业等领域都寻求最优的低碳解决方案,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采取的行动规模和形式各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低碳发展模式。比较而言,北京在探索低碳城市发展行动中,还只简单停留在推动节能减排的层面上,仅仅关注重点减排项目和工程,还未将减碳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行业,也没出台北京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并像主要世界城市一样,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整合低碳科技资源,建立低碳标准体系,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加强低碳宣传教育培训,发动利益相关者力量,促进政府示范、合作分享,寻求有效融资战略,这样在最终低碳发展绩效上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很难达到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并获得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资源节约、生活条件改善和环境质量提升等在内的协同效益。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无论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碳排放行业结构、能源结构、大气污染和就业结构等定量指标方面,还是低碳发展政策、低碳发展行动等定性层面,目前北京的低碳发展状况与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世界城市纷纷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创造低碳就业、规划绿色高效产业的低碳发展新格局面前,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就显得更为任重道远。为此,北京要积极而广泛地借鉴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统筹考虑世界城市与低碳城市的目标协调,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世界城市建设的示范工程之一,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所处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索适合北京市情的低碳发展道路。

通过前文研究世界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城市的行动规划,对北京走向低碳发展的进程、行动和关键环节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1)注重政府引导,强调规划先行

首先,北京各级政府应树立城市低碳发展的理念,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宣传、教育和普及低碳理念和绿色意识,大力推广市科委开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及试点建设活动,从低碳城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及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各层面展开,将低碳城市建设和低碳产业布局作为首要的示范性工程,促进和引导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次,抽调相关职能部门组建北京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清晰的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并分阶段落实低碳城市规划后严格执行。

(2)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

北京三次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调整、优化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要向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节水农业发展;第二产业要实现低碳转型,在将重化工业搬离外迁的基础上,向低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更提高整体比重的基础上,向高端服务业、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业发展。在提倡全方位节能的基础上,还应大力改善北京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提高能源效率,研发低碳技术

以提高能效为中心,开发能源和能效项目,着力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研发、推广和应用节能技术,具体包括规范工业和建筑节能,实行公交优先、管理和优化交通系统,提倡可持续的土地规划利用模式等。北京还应以其科教和研发优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领域开发适用的低碳技术。市科委应制定中长期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和低碳技术路线图,加大低碳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形成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长效机制。

(4)加强国际合作,争取项目支持

应就低碳技术的推广,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筑等领域的技术联合研发,及在低碳技术转让、低碳创新资金援助、低碳技术市场开发开放等方面,加强与世界城市的低碳项目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从世界城市在城市功能配置与低碳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创新与低碳城市发展、城市能源系统规划与低碳产业促进等方面,根据自身基础合理引进低碳项目,争取国际资金、技术援助,为解决北京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战略规划、技术选择、资金瓶颈、示范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5)创新制度体系,规范低碳行为

北京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结构为切入点,进行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管治变革,创新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编制系列低碳标准,建立监测、跟踪减排进展体系,组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措施,确保低碳发展目标的完成。另外还要积极落实《“绿色北京”行动计划》,以绿色采购、能效标志、阶梯能源价格、税费减免与补贴、推广智能电表、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规范、监督政府和广大市民的低碳消费行为。

(6)完善碳交易机制,构建碳市场体系

以北京被确定为首批碳排放交易7个试点省市之一为契机,从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来挖掘和分析碳交易市场发育不完整的内在机理,从而完善碳交易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交易系统,确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交易流程和监管办法,建立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信息制度,运用碳审计、碳金融等手段开展谈市场的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参考文献:

[1] 胡兆量. 低碳化和高端化: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两议[J]. 城市问题,2010,3:2-4.

[2] Kennedy C, Steinberger J, Gasson B,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GlobalCiti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2009, 43(19): 7297-7302.

[3] Shobhakar D. Urban 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Asian Mega—Cities[M]. Kitakyushu: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4: 235-238.

[4] 赵书华,王素珍. 北京与伦敦低碳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J]. 中国市场,2010,40:9-12.

[5] 王维城. 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北京低碳世界城市之路漫长[N]. 科学时报,2010,7:12.

[6] 刘玉芳. 北京与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2):104-110.

[7] The World Bank. 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an urgent agenda[R], 2010a: 14-16.

[8] 季节. 空前的挑战:认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紧迫[J]. 经济导刊,2011,3:3-5.

[9] 蔡博峰,刘春兰,陈操操,等.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58.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n Situation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between Beijing and Major World Cities

ZHANG Wang1,2, ZHOU Yue-yun1

(1. Global Joint Research Centre for Low Carbon City,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 China;2.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

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顺应国际社会低碳发展的潮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符合世界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经济社会及政治外交领域,一系列重大事件正推动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深入,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发达国家因其历史责任和当前能力应当率先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助于承担必须的国际责任,又能够顺应世界大势、融入国际潮流,充分展现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2.我国经济增长的必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国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有利于顺应世界技术变革的潮流,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并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当然也有利于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以低碳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且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影响世界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刚性增长。世界能源发展的长期方向是“低碳富氢”和新能源,逐步从“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或无碳能源转向。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在能源的供需品种结构、地区结构和结构性污染方面都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极不相称。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能源消费将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转变又异常艰难。发展低碳经济根本上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抓手,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这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随着世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要想在对外贸易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中国市场,2010(11).

[2]陈柳钦.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

低碳经济就是要降低能源消耗量,降低大气排放量,降低污染率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其实就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使不可再生能源成为可再生能源,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能力,也起到了给城市环境净化的作用,减少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1 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

随着世界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人类对自然能源过渡的开发利用使得能源量大大降低,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世界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的想法首先是由英国人想出的,逐渐的这一概念被世界所认可和广泛推广,六年前,联合国预言气候的变化将会导致世界发生紊乱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要求各发达国家在近年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次年的世界环境日就将传统观念进行了蜕变,使得低碳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进步。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将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推向了新高峰。如低碳文化和低碳人生或是低碳生产的新思想,以至于低碳理念更加的被世界所认识,使低碳经济增进了各国之间的情谊,促进了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1.2 国内低碳经济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低碳经济更是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必然形式。我国在低碳经济的不断探索道路上克服艰辛,寻求成功的突破口。2009年,低碳与生态经济博览会在江西南昌成功举办,国家低碳经济代表人也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 建造低碳城市

2.1 低碳城市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以中国新的发展方式,他能够从最大程度上做到节能环保,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城市引领想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低碳城市局势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对生产和消费上的节低碳,使城市能够更好的向节约型发展,也是为了使城市的环境能够更好的得到保护,保持能源消耗最低和污染气体排放最低。

2.2 低碳生活方式

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政府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政策的制约下,居民在出行是大多出现步行的交通方式,改变了以往乘公交或是私家车的形式,就算是使用交通工具也将传统燃料用清洁燃料代替;或是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在超市都会选择用环保的布袋来装载物品;用餐时,不再用一次性饭盒和一次性筷子;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养成不浪费水源能源的好习惯,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电灯等;人们在上完厕所后能够及时的冲水;在居民生活中,会养一些植物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所以,可见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已经广泛普及到千家万户,我们要从自身做起,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

2.3 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进行的改革。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能源革命的改革创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是辉煌的,但能源发展的道路是坎坷的,在这个世界上,最能够拥有能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才称之为能源大国。在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当下,迎合经济危机发展的背景,能源的作用更应该得到发挥和应用。千禧年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应势的进入到能源开发方向的研究讨论之中,并从研究中得出了总结,那就是,科技是决定能源未来的重中之重,科技才能创新。

从科技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重新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也要重视资源生产率,产业的发展形式要根据时代的形势来发生改变,可以依靠顶尖的技术来促进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 低碳创新技术措施

3.1 替代技术

传统的资源工艺和产品被新能源、材料、产品所替代,称之为替代技术,那么这种发式的好处在哪里,一方面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在生产过程中减轻了因环境带来的压力。

3.2 减量技术

用较少的物质能源消耗来达到生产的目的,从根本上将资源得到了节约,减小了污染程度。

3.3 二次利用技术

就是通过对能源的再次利用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更近一步达到低碳的要求。

3.4 循环技术

对重要元素进行循环分析,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再次有效的循环利用。

4 加快技术开发

加快低碳经济的开发,加快低碳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环保产业能够健康发展,与多个地区间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加快环保节能的力度,推动合同的管理,是节能减排的理念得到更好的发展。将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做合理的调整,使得低碳的形式得到体现。

5 倡导低碳生活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没有什么大众化的定义,低碳经济设计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遍及到所有服务业。广大市民倡导节能低碳的环保理念,希望能够把健康、自然、安全的低碳经济作为生活方式,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在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各个方面都践行“低碳经济”。

任何政策的落实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阶段,他的发展道路是坎坷的,在这其中也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那么这就需要各个行业在实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避免问题的产生,如果发生问题,就要第一时间将其解决,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用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政府部门要加强和其他部门的联系沟通,能够一起合力将污染和排放问题得到控制和禁止。

6 结语

如何将低碳经济更好的运行到城市当中来,成为了当今世界学术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低碳城市对经济会产生很多影响这是必然的,低碳经济也将会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推广“低碳生活”,实现经济低碳化、生产低碳化、创新低碳化,用我们的双手不断创造,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普及低碳经济、建造生态环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姜明军,王维洲,吴悦.节能减排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1(05).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理论;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心话题

作为一个语词,“经济”含有多种意义。“低碳经济”中的“经济”是指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为根本内容的社会活动。这里的“低碳”是指这类社会活动的特定目的和由其目的所决定的其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由它们所造成的其主体活动的过程形态和结果形态而言,其中观念性的主体目的是所有其它因素的根本,这个目的就是这类社会活动所要获致的参与其活动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统一的结果。故低碳经济应被理解为以谋求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互相统一为本质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关于一定范围①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协同的经济理论。

一般地说,经济理论所涉及的对象包括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的方面,人与人的关系是从属的方面,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究竟结成何种形式的关系,是取决于他们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和与之相应的他们应对自然环境的现实能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势态,以至于使人类面临可能失去其永续发展的根本条件的危险,并且造成这种严峻的现实状态的主因之一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而导致温室气体过多排放于自然环境。故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很自然地要从探讨下述现实问题着手:为什么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必须依赖于一定能源的消耗,其依赖于何种能源取决于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其所需能源的技术手段的性质。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之所以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直接原因在于:自从人类发明了获取此类能源的技术手段以来,人类除了不断地改进或更新其技术手段以达到更经济、更便捷、更高效地获取此类能源的目的,至今尚未发明或发展出比这些技术手段能更加经济、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获取足可替代此类能源来满足人类现有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的另类能源(如风力能源、水力能源之类)的新技术手段。因此,假定这种新技术手段能被及时地创造出来并成功地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话,人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必将大为降低并降低到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程度,从而低碳经济就将变成现实。但是,恰恰是这个假定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如果它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即它在现实中有了充分的根据并且具备了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关于低碳经济的全部问题就不过是在于人类有否意愿采取行动来促成其由可能向现实转化,从而低碳经济问题在本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关于人类应当选择何种经济形态的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这样,低碳经济理论也就不成其为一种经济理论,而只是一种文化理论了。

低碳经济理论是研究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何以达致其互相协同的复杂性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这种经济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作为其立论的客观依据,这个历史条件就是:获取诸如风力能源、水力能源之类的绿色能源(或曰清洁能源)的新技术手段尚未成熟到至少人类可以兼用绿色能源和高碳能源来满足其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从而使高碳能源的消耗足以达到环保标准的程度。正是这个历史条件,使得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成了该历史条件下的时代最为紧迫的需要,低碳经济理论在价值上恰恰是应合了这个特殊的时代需要。正是该理论的这种价值特性,决定了其理论理所当然要把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作为达成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协同的条件,从而关于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就势必成为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心话题。

二、低碳经济理论的学科归属

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是属于科技范畴的主体活动过程,具体地开展这种科技活动,是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事儿;具体地研究这种科技活动,为这种活动提供科学理论、技术发明和工程设计,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专家的任务。低碳经济理论并不直接研究这种科技活动,而是研究这种科技活动所赖以开展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条件、分配条件、流通条件和消费条件,即研究在怎样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流通关系和消费关系中这种科技活动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以及怎样合理地构建这些经济关系的体系等问题。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科学社会学范畴;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在的国家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在的世界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世界经济学范畴。这就是说,低碳经济理论可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来开展其研究:科学社会学范畴的低碳经济理论是在微观层次上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低碳经济理论是在中观层次上进行研究,世界经济学范畴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研究。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也可以被看作是分别研究上述三个不同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对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这一特定科技活动的不同影响,从而把这些研究一并纳入科技经济学范畴。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

为现实低碳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国别性经济关系的调整,须以全球性经济关系的调整为条件,只有在一种新的合于低碳经济目标要求的国际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体系中,合乎同样要求的国别经济体系的建立才是可能的,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体系是母系统,国别经济体系是子系统,其子系统不能不从属于其母系统;科学共同体内部为现实低碳经济目标所要做出的经济关系的调整,则有待于国别性经济关系的相应调整,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全球性的科学共同体,只有从属于本国或本地区而为本国或本地区利益服务的科学共同体。因此,尽管可以在多种层次上来开展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但是应该看到,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具有内在关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而且从其整体来看,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应具有全球视野,首先从世界经济学高度来研究具有何种结构的国际经济体系才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为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而竞相努力以及构建这种国际经济体系的条件、途径和方式方法。其它层次的研究必须以此作为基础,否则难以有成效。

应该看到,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势态,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其原因也是全球性因素而非局部性因素。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理论问世已久并早已得到世界公认②,而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时与会者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共担”问题上却并未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共识?其本质原因不在意识领域,认识领域,而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所控制和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不要说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就是西方列强之间以及非西方国家之间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是由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这种统治全世界的生产方式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取的物质财富在全球范围内都必须按资本的有无和所拥有的资本的大小来进行分配,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之间无资本的无产者与有资本的有产者的矛盾和有产者之间及国家之间小资本的拥有者与大资本的拥有者的矛盾,只要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变,这些矛盾就将永远存在并且不可调和,除非无产者和小资本的拥有者甘愿接受这种“按资分配”的原则。但是,在什么条件下,无产者和小资本的拥有者才会甘愿接受这种“按资分配”的原则呢?其条件应该是有产者和大资本的拥有者甘愿接受“按资担责”的原则。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缺陷就在于:这个体系只有“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而没有“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不以资本责任作为条件的资本权利就是资本霸权。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实行的“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正是不以“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作为条件的资本霸权原则。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在世界上肆行其霸权主义,正是为维护这种资本霸权原则。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种种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的分离造成的,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在世界上所肆行的霸权主义则是造成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的分离的政治根源。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霸权主义,就不可能建立起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互相统一和协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只要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仍然是互相分离的,即只有“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而没有“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作为它的补充,可持续发展就永远只是一个空洞的理念,而不可能转变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从而低碳经济也只能是一个美妙的幻想,而不可能变成美好的现实。低碳经济是不可能在一国范围内实现的。

要而言之,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注释:

第6篇

2、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3、加强法律建设,保护资源环境。

4、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宇宙。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支点,失去它就失去一切。

5、4.22世界地球日,吃五谷杂粮,穿天然布衣,住节能住宅,行无车之旅,用厉行节俭。别向大自然索取太多,让我们怀着敬畏感恩之心,向地球贺寿。

6、生活处处彰显低碳,环保时时记挂心间,合理开发珍惜资源,持续发展幸福永远。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7、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

8、世界地球日,女娲向玉帝要求辞职,理由是臭氧层空洞加大,把自己心爱的五彩石都捐献去补天了,更糟糕的是人类不仅不理解,还说谁让你去当小工的?

9、世界地球日,奏响低碳生活进行曲,以蓝天为乐谱,以绿树为音符,以碧水为琴弦,弹奏出环保音,为地球母亲祈祷平安。你我手相牵,低碳护家园。

10、保护地质地貌景观,珍惜地质遗迹。

11、保护资源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摇摆的温柔,震颤的问候,塌垮的魔咒,禁不起风流。亲爱的朋友,世界地球日来到,愿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面对困难也能勇敢抬头!

13、土地开发整理要坚持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方面协调统一。

14、保护国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5、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

16、在20xx年4月22日即第43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我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17、4.22世界地球日,让空气更清新。

18、防治地质灾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避让治理相结合。

19、保护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20、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1、金星上没有金,木星上没有木,水星上没有水,火星上没有火,土星上没有土。宇宙浩渺,像地球这样宜居的家园还没发现第二个。世界地球日,请珍惜地球。

22、地震隆隆,是在提醒我们:别不顾及地球的感受;海啸阵阵,是在警示我们:别不在意地球的不满;短信声声,是在告诉朋友:世界地球日,别不在意环保。

2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24、如果低碳是灯火,那么一盏独明不是明,只有千盏万盏,才能让整个世界被照得更加美丽。做低碳人,行低碳事,世界地球日,让低碳造福地球家园。

25、保护资源环境,善待地球。

26、加大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

27、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明天。

28、三年不抽烟,买头骡子牵,省钱;不吸一口烟,八戒变天仙,美容;烟含尼古丁,不抽更健康,长寿。

29、我们大家手牵手绕着地球走,走一走看一看,地球母亲多磨难。不忘恩不忘情,不忘母亲承载多沉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世界地球日,一点一滴从我做起!

30、自从日本九级大地震之后,我就开始担忧地球,也曾嘲笑过杞人忧天,但我真的忧地球,世界地球日,让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我们为地球祈祷!

31、世界地球日,祝你工作有西班牙般热情,生活似法兰西般浪漫,心胸像太平洋般开阔,头脑如南北极一样冰雪聪明,搭上幸运季候风,住进开心热带雨林。

32、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33、整顿力度,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7篇

而以王石、冯仑、张在东三位中国地产界巨头领衔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也亮相哥本哈根,并发表了“主动减少碳排放”的企业界宣言。

同一天下午两点,王石在其博客上发表了《我是人类的一分子》一文。文中写道:“目前世界上合法、非法砍伐术材的70%源源流入中国,除部分制成品再出口外,留在中国的70%用在建筑工地上,而建筑工地的70%是住宅建筑工地。”“假如2012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有15%按住宅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其减少森林砍伐的面积相当于一万两千公顷森林……”

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建筑业在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房地产行业其实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

可以说,中国要兑现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减排承诺,建筑业和房地产界必须走低碳之路,这是大势所趋。房地产企业纷纷树起了低碳大旗,低碳城规划不断面世,低碳建筑评选煞有介事,但是到底什么县“低碳住宅”?是不必崇拜的传说,还是可能惠及大众的福利?现在还是一个混沌的问题。

低碳住宅预示建筑业转型

《世界博览》:“低碳住宅”现在是一个非常热的名词,但是公众对此还是很陌生的,我们知道,目前中国乃至世界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建筑界的碳排放计算方法,那么到底何谓低碳住宅?界定的标准是什么?

薛峰:现在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其实低碳很难有一个标准,因为这是整个生产方式的转变,就像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一个高碳文明,发展到今天,时代的变化要求社会生产方式必须转变,所以低碳不是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战略。就建筑而言,低碳建筑的核心就是“三低”,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对于建筑的组成部分,比如具体的产品进行碳排放的计算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说对于整个建筑来说很难有明确的标准。

《世界博览》:那么低碳住宅与几年前提出的绿色住宅、节能住宅等等有何区别和联系?

薛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节能住宅仅仅是在具体的技术层面谈问题,而低碳住宅涉及到的则要庞大得多,它是在节能减排基础上的拓展。

低碳住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个别环节的节能,而是整体制作方式和居住观念的变化,是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博览》:也就是说低碳住宅的兴起意味着建筑业产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薛峰:多年以来,国内房地产的开发还是停留在粗放型经营阶段,因为房子非常好卖,不需要做得多好就能卖出去,卖的价格还很高,所以大多做的很粗糙,就像一个人脸都没洗干净就出来了。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有眼光的地产商开始做低碳节能,但他们最初的起因主要是为了市场差异化,产品都做的比较贵。但是现在这种模式已经不行了,未来房地产必须转型,向产业化方向转型,采用成套技术来盖房子。光靠概念的炒作是不行的。

《世界博览》:您刚说到成套技术,能具体谈谈吗?

薛峰:其实这在国外早就实行了,成套技术就是将各项节能技术整合起来,以工厂流水线的方式来盖房子,这将极大地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产业化住宅的房子不再由一块块砖盖起来,而是把厨卫、阳台、楼梯、壁柜等,分别做成模块,然后组装起来,建成房子。其核心,就是各类填充结构的制造。

这种建造方式能显著降低建造过程中的能耗、水耗和材料消耗,仅能耗一项就比传统施工方式降低20%~30%。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建筑质量更高,由于采取的是工厂化作业,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作业造成的防水不均,建筑裂缝等问题,否则即使有很小的误差,也会造成无法安装。这样的建筑,即使遇到超强地震,也完全可以规避。除此之外,工业化最大的好处还在于施工速度快。

其实如果说单项技术,比如太阳能节能技术、地板辐射采暖技术等我们国内现在都有了,也比较成熟,甚至个别的比国外的还厉害,但是缺乏的就是将其整合起来,形成一套集成技术,但未来这肯定是一个方向。

低碳住宅并非高不可攀

《世界博览》:这些技术是否会增加低碳住宅的成本?低碳住宅有没有惠及大多数人的可能性?

薛峰:低碳技术不等于高端技术,有人认为低碳技术是高不可攀的,这是一个误区。低碳技术是一种适用性的或者说普适性的技术,所以说低碳住宅不能和高价住宅画等号,技术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好的技术是用来给老百姓盖房子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低碳技术不仅用于高端住宅的建造,它还适合不同阶层的人,未来将会普及到所有建筑环节,即使是廉租房也会应用低碳技术,也得节能减排,不过是在具体的技术上有所区别,自然价格也有所区别,但是不管是什么房子都要符合一个最低标准,都必须是低碳节能的,否则国家就不会批你。

《世界博览》:那么这个最低标准具体指什么?

薛峰:其实我国早就有各类建筑节能的分项标准,比如墙体的、外窗的、雨水排放的,都有非常具体的标准,如果你说给低碳一个标准,这个很难,因为太大了,但是具体的分项标准是很详细的。在自然能源方面,针对产品的各项标准也会很快出台。

《世界博览》:您刚谈到即使廉租房也有一个低碳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否会与普通住宅的标准有所区分?

薛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国家正在制定,应该很快就会出台,这个标准可能会与普通住宅的建筑标准有所区别。

《世界博览》:您能从人居的角度,谈谈低碳住宅对于普通居民的好处吗?

薛峰:从宏观上讲,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将会极大地降低整个社会的碳排放量,使大家都能享受到蓝天白云,改善空气质量。

从对咱们老百姓个人来说,相比传统建筑,低碳住宅将会明显地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以前咱们住的房子可能二十年就老化得不行了,需要维修,甚至拆除,这其实就是非常大的浪费,低碳住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再有,成套技术的整合,将会提高建筑的品质,工厂化专业的生产将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

警惕“伪低碳”

《世界博览》:有评论认为,房地产商可能会将低碳与高档住宅捆绑在一起,进行概念炒作,从而使“低碳”沦为开发商涨价的借口,对此您怎么看?

薛峰:低碳技术的成本其实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而且进行集成生产,产业化生产后成本整体上应该是降低了,但是有些房地产商非要把一些很高端的技术摁到低碳里去,然后炒作概念,卖得很贵,这个其实已经和低碳建筑是两码事了,这属于“伪低碳”。比如有些恒温恒湿什么的,这已经不是低碳范围了,你说咱们普通人需要恒温恒湿吗?咱们又不是大熊猫。还有些地产商把一些很普通的低碳技术包装得非常高深、非常时髦,其实没必要,东西都是一样的,就是卖个概念。低碳用能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只要在设计上稍加注意,就能达到。

《世界博览》:低碳住宅的建设涉及到多方利益,从建材设备、建筑设计、建造开发到后期服务,这其中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有没有可能影响到“低碳”的实效?

第8篇

在过去的22年里,我访华许多次,见证了这个国家的进步。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城市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面貌在20年间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

而在接下来的20年,中国将开辟另一条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由于中国的庞大及其发展速度,中国的低碳发展对于整个世界的未来都至关重要。

处境和机遇

本世纪人类面临着两个最大的挑战,一为控制气候变化,二是克服贫困。这两者中,我们有一样做不好,另一样也会输掉。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一切如常”将带来巨大的危机。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已经达到了435ppm的二氧化碳当量,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到本世纪末温室气体浓度将再增300ppm,达到750ppm甚至更高,从而有超过50%以上的可能性使全球温度比起工业化前上升5℃。

5℃的增幅意味着:3000万年来,地球均温从未达到如此之高,在20万年的人类历史上,这样的经历更是前所未有。全球变暖将给气候和人类栖息地带来大规模的影响,如洪水、土地沙漠化、水荒等。亿万人将因此背井离乡,严峻的冲突将随之而来。如果人类在这方面行动迟缓,全世界将面临更大的投入,破坏性的局面也将不可避免。

中国在这点上尤其脆弱,因为中国有大量的人居住在沿海,重负供水压力;依赖于喜马拉雅地区的水源――全球升温从长远看会减少冰川融水。

但危机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全球经济增长向低碳方式的转变将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如果到2050年我们能将全球温度增幅控制在2℃以内,世界大多数经济主体将要求接近零排放。

过往的历史预示着在接下来二三十年间,在具有革新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过程中,低碳领域的开拓者们将迎来巨大且不断扩张的市场机会,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激动人心的进展。例如:以人造细菌生产生物燃料及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技术很快就会实现;高容量纳米电池和铝箔太阳能电池的研发运用也在进行中。尽管不是所有的技术手段都能奏效,但大多数都具有推动未来低碳事业发展的潜力。目前在节能和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力量已十分雄厚。低碳增长方式一旦建立,将比高碳增长方式更加安全、清洁,更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减低气候变化风险过程中,中国有资格引领这次低碳工业革命并从中获利。中国已经在全球低碳能源市场占据巨大份额,并还将继续扩张。到2020年,世界低碳市场规模将达到每年数万亿美元。新的工业革命将在农业、林业、建筑业和节能等领域掀起低碳风暴,低碳经济也将无处不在。

新的全球竞争将因此更趋激烈。举个例子来说,韩国正展现其在应对温室效应国家战略上的领先地位,其中包括一个计划,使该国绿色产业方面的专家人数比例从2009年的10%增加到22%。

轻视低碳增长所带来的机会和视低碳转型为负担或增长桎梏的想法是严重且危险的错误。而坚持上个世纪开始的以固定技术、有限替代物和简单累积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更放大了这个错误。现代增长方式意味着知识和技术的转变、新的替代品投入,以及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都要顾及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在低碳转型之路上的延误不仅会受困于高碳技术,使温室气体排放处在危险程度,也让那些依赖过时技术的行业陷于困境,并使人类在今后十年面临更严峻、应对成本更高的气候变化现象。

城市的使命

我们最好从现在开始就以谨慎、有目的有原则的方式去计划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将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转变。这也是我对中国前阵子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感到高兴的原因。在强调内需和效率的基础上,“十二五”的确描绘出了一个新的增长模式,在保持增长率的同时,允许存款率的下降。此外很重要的是“十二五”对能源设绝对限额,并以政策规划减排目标。该规划可谓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里程碑。

城市将是低碳转型中的重中之重。全世界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全球70%的GDP、75%的温室气体排放都由城市产生。到2050年,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将达世界人口的75%。仅在中国,根据预期的城市化进程,在接下来的20年间,每年将有1000万到1500万的人口搬移至城市。

城市在引领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处于有利位置,主要因为城市们都在制定强有力的目标。城市可以大规模地运行低碳项目,如垃圾回收、废物再生燃料系统、宽带网络、插电式电动车充电站、综合交通系统、智能建筑、交通拥堵收费等。城市是社区群,只有在社区内才能有效实现回收和再生、集合热量和动力,对于交通乃至节能的各方面、整个低碳经济都是如此。

有远见的城市低碳项目一旦建立,其他城市也会群起而效之。在中国,“中新天津生态城”(该项目迄今已投入140亿元)和最近宣布的国家低碳省市试点(包括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和保定,将因此制定并执行综合低碳计划及政策,作为地方“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就是很好的例子。城市还需承担应对已经因为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和未来排放的主要投资。往后数十年,城市的交通、基建、房屋建筑和产业依旧发展迅速,在这些方面的技术和发展方式选择将影响人们如何应付气候变化和从低碳增长中获取利益。

艰巨任务

尽管在减排的时间方面仍有有限的选择余地,但接下来的十年将是决定全球平均气温增幅是否能被控制在2℃以内的关键。现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为每年470亿吨,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在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350亿吨,到2050年低于200亿吨。这两个数字极为关键,一旦我们无法实现这样的目标,之后将举步维艰。我们没有资本和生存环境及自然法则谈条件。

认识了全球的严峻形势,让我们算一下中国的减排任务。201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80到90亿吨左右,如果单位GDP排放量不变,GDP年增长率保持在7%,到2030年中国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300亿到350亿吨,可能将超过将气温增幅控制在2℃的全世界减排预算。

中国在哥本哈根协议上表示自愿承担在2005年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到45%的任务,并通过制定和执行多个目标与政策去落实行动。根据这些措施和合理的消费预期,在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达115亿吨,到2030年达140亿到150亿吨,仍居全世界排放预算的一半,而中国的人口届时将是世界人口的17%到18%。

要将全球均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到2030年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需控制在4吨左右或更低(这个数据基于前文所述350亿吨的目标,及2030年约80亿人口的估计)。如果要向世界看齐,届时的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该降到6吨到7吨或更低。这意味着在那之前,中国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需降回到80亿到90亿吨的水平上(而不是当前计划的140亿-150亿吨)。中国仍不发达,接下来20年的GDP年增长率至少保持在7%,因此必须在此期间将二氧化碳单位GDP排放量减少四分之三,这意味着要在20年间每十年减50%,每五年减29%。

这些计算结果清楚地提醒着我们所处的形势,展示出哥本哈根协议所提出的要求。但它们并未涉及到收入和财富、脱贫挑战、过往的排放责任。所有这些关乎重要的道德与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性的不公正,发达国家通过高碳增长方式实现了富裕,但落后国家却最先遭受气候变化的折磨。

中国行动

在政策上,最基本的挑战就是如何推进和组织向低碳增长方式转型。成功转型依赖有效且可信的政策。温室气体难以估价,而政策可以使排放者为其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付出实质代价,在这点上,碳价格的制定是根本。碳价格可以通过税、限额交易机制或隐性规则来明确。节能技术贡献颇多,公众讨论则有利于形成节能和保护环境意识。公共基建投入,包括交通、智能电力网络等将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节省成本,也使人们更方便地使用和出售清洁能源。可以分担风险的财政机制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如政府参与股权、贷款担保、强制关税等。

中国已经证明了其强劲的行动,包括制定减排目标,出台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方面的政策,以发展现代电力网、高铁建设(铁路属于一种低碳运输方式)、研发生产混合动力及电动车、造林等绿色投资行动刺激经济增长。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中国仅在低碳交通工具上的投入就将达450亿美元左右。国家发改委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有3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和150万辆电动车被投入使用。在我看来,中国这些清楚且有力的行动却并未被其他国家充分了解。

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对煤、油及天然气的征税来支持今后的低碳进程。在“十二五”期间,这些税将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想要形成激励机制、筹集低碳转型的资金并履行中国的减排承诺,征煤炭税是个可行的办法。比如每吨二氧化碳定价20美元,大概就相当于要对煤炭征50%税率的税,以中国年消耗30亿吨煤计,这能够为中国创收大概1.2万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相当于中国GDP的3%。对其他碳氢化合物的定价和征税及减少矿石燃料津贴也能产生收入,而这些钱可以再投到绿色项目中去。这些新投入将转化为未来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并帮助中国在“绿色比赛”中领先,且同时从根本上降低了气候变化的风险。

基于市场的碳交易机制也能帮助中国公正有效实现紧张的减排目标,我乐见“十二五”规划将碳交易纳入其政策体系。以政策从研发、示范和部署方面推动新技术也非常重要。我们不可以忽略管制,它可以减少大规模计划执行时的不确定性。

对于城市,强劲的政策十分重要,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适应气候变化、能源及垃圾减排等方方面面。城市可以利用广大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力量,在示范和部署方面起领头作用。上海最近宣布加大在电动车领域的投资就是一个例子。城市也能引领市场交易机制。上海、北京和天津已成立环境交易所。

中国对于低碳经济的承诺被世界低估。但2008年-2009年的绿色激励措施、铁路交通建设的大量投入、汽车排放管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生产、再造林和高强度的减排目标等都是中国实现承诺的有力证据。

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变化规模和巨大机会决定了绿色政策必须成为“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内容。接下来的20年,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必须要减少30%,中国的庞大也意味着其在减排方面要扮演重要角色。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的节能减排很成功。

第9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规划; 思考

Abstrac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pa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also constraint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日益严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因为城市在碳减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低碳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在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环境和资源日益严峻的今天,低碳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于当代人需求的满足,更是对于后代需求的考量,所以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证。

1低碳城市规划必要性

1.1面临形势严峻

低碳城市就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低水平。目前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形式依然严峻,国内的500多个地级市中仅仅有二十分之一的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一半城市勉强可以达到二级标准,四成的城市处于轻度和重度的污染。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急迫性和必然性。在后危机时代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节能减排必然步骤。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对城市进行低碳规划,制定生态型的城市发展路径,积极地推广低碳技术。

1.2高能耗依然严重

虽然目前中国是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位,但是中国钢材的消耗量占世界的30%以上,水泥更是达到了世界的50%,远超美国。城市人口能源消耗更是达到了农村人口的4倍左右。城市化发展消耗了大量的钢筋和水泥,能源的消费依然处于一种高速增长的阶段,所以高耗能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必然存在的,即使技术进步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能源利用的效率。在国内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劳动力进入城市必然伴随生产者不能为自己提供全面的商品和服务,所以需要便利的运输体系,相关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增加。

1.3生活方式改变

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或者是富裕了的农村人口已经越倾向于消费清洁和高效的电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的保有量增加,石化燃料的使用提高。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意味着人均消耗能量增加。而居民能源消耗的增加会产生明显的传导作用,电器和车辆制造业能源的消耗相应的也会增加。

2低碳城市的建设和要求

在国际上,伦敦建立了低碳排放和可再生利用的目标,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东京致力于节能发电和节能建筑,充分的利用余热。柏林建立了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的网络。保定是国内的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以风力和光伏发电作为依托,提出建设太阳城目标并实现了大部分公共设施和生活小区的太阳能供热。上海崇明的东滩生态城全部的电力和热源来自于当地的风能和太阳能。

2.1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不仅仅是指的本身低能耗和低排放的产业,更是指低碳作为载体的产品,比如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的要求就是在未来建立新型建筑,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实现生物的循环,以及淘汰化石燃料。实行节能目标的考核,强化企业的节能管理,推进企业节能技术的改造,促成知识化,高职化和低碳化的未来发展路径。

2.2低碳能源

在欧洲低碳能源已经非常流行,丹麦风力发电已经占到了20%左右,在德国太阳能发电和光伏发电已经非常普及,德国利用太阳能供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光伏发电更是居于世界第一位。国内也在积极地推进新能源的建设,积极的推进对于太阳能的使用,以及扶持光伏发电的建设。

2.3低碳建筑

世界很多国家提出了低碳建筑的概念,对于住宅的建筑也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对于低碳的建筑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扶持,积极地鼓励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微型发电,促进低碳建筑物的建设,使用更环保的生物能。国内早在2001年就已经颁布了节能标准,在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对于建筑的节能等级进行划分,要求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国内的低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环境,调整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在国内几十年的高碳经济发展中,一些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难以有效逆转的地步。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了解决城市发展后劲的必然路径。

3.1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

生态的概念和低碳的概念都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焦点,但是两者在理念和内涵上有一定区别。从思想的理念来看两者是一致的,核心都是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两者的侧重点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生态城市更着重于对于城市自然环境,以及人居环境的关注。低碳城市关注的是气候方面的变化,所以说生态城市规划在一定的程度上涵盖低碳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内涵更丰富,更具综合性。应该来说低碳城市的规划更注重降低碳排放,以及提高碳汇,其可以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子集。

3.2低碳城市定位

低碳城市的规划必须具有精准的定位。可以在现行规划编制之外进行单独的规划编制,作为一种新的类型起到示范作用。也可以在现行的编制基础上单独一章进行有效编制。最后就是可以将低碳理念融入于目前的编制体系中,在各项规划中体现出低碳的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推进中强力进行落实,将低碳的理念有效的汇集进城乡规划的法规,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3低碳城市研究

在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中,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对于低碳城市进行有效的规划,并逐步的实现系统化。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加大在技术领域的研发是很关键的,城市的形态,布局,以及土地的使用与低碳都有明确地关系。在交通,产业,能源与城市建筑方面进行提高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意义。

3.4低碳城市指标控制

明确对于低碳进行控制的指标确定,比如在指标中突出减碳和固碳两个元素。对于指标设立来说也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能够在城市低碳管理中可以有效的进行调控。在指标的具体执行中注意定量的分析,以及有效的进行评价。对于不同的地区推出适应当地环境的个性化指标体系,促进积极的操作和实施。

碳减排是低碳城市建设必然之路,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落实,避免低碳城市规划仅仅的落实于概念的阶段。构建低碳城市需要有效的建立可操作和可考量的具体指标体系,并以法定的编制规划,快速的推进城市规划的良性发展。良好的低碳城市规划不仅仅可以推动城市规划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要 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也进入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强度的阶段,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本文立足于低碳经济。探讨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经济发展 转型 低碳经济

一、转变方针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6 万亿美元,增进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全球产品份额稳中有升。

但是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主要表现在内需、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其核心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过去65 万年的最高值,比工业革命前高35%。目前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0.74 摄氏度,气候变化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的(90%可能性),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公共健康保障都将带来重大威胁。根据世界各国科学家开发的气候模型估算,到21 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升高1.8℃~4℃,海平面将升高18 厘米到59 厘米,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生物安全,人类至少要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之内。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据统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惊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煤炭产量与消费量(40%多)、温室气体排放量(24%),石油探明储量仅能用13 年。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2008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8.5 亿吨标煤,较1990 年9.9 亿标煤增长近2 倍。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前11 个月的累计进口原油数量达到1.83 亿吨,已超过2008 年全年1.7 亿吨的进口量,2009 年将成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的标志性年份。从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看,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0.7%,而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5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按照中国2002 年到2008 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趋势,中国到2050 年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1 000 亿吨标准煤,远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如果延续1978 年到2008 年的增长态势,也要达到270 亿吨,超过去年全球161 亿吨的消费总量。

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参与国际行动且符合国情的双赢选择。由于未来国际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的竞争,超前部署才能确保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而且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从国际来讲,“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过去大家争夺的是土地、石油、煤炭、矿产等,将来就会争夺碳排放权。而现在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25%,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20%,这将挤占本土战略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 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日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 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第1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第三次工业革命 可再生能源 战略分析 路径选择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述

19世纪,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人类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20世纪,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人类开启了发展进程的新世界。目前,人类已经进入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21世纪,在这将近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给地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地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绿色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绿色革命。在现有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人类任何生产、生活等活动都与高碳能源息息相关。从农业生产的化肥、杀虫剂,到建筑行业的水泥和塑料,再到交通领域的汽、煤、柴油以及人类的吃、穿、用都离不开高碳能源,可以说现阶段的人类文明是建立在高碳能源的基础上。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以石油为代表的高碳能源已经达到了人均占有量的峰值,唯有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可以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人类从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型。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绿色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整合、分配,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并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可持续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各国化解金融危机、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场可持续的革命。进入21世纪,接连不断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石油为代表的高碳能源也日渐枯竭,依赖大量获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宜,以聚集多数资源能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也已背离了时代的发展,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也日趋乏力。以绿色低碳为背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寻求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GDP,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新方式,是开创经济再次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智能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新型发展模式和低碳或无碳能源机制的重新组合,是一场智能的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绿色能源、低碳建筑、电子通信、集散式网络、无碳物流、生物燃料交通等各个领域整合,必将使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全新的智能时代。新型的智能方式、大规模的有机结合和整个社会的体统循环利用,不仅更有效率地生产,也同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大幅度降低不必要的消耗。智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单元潜在的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创新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一场创新的革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根本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改变现阶段科技的创新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创新滞后于虚拟经济的现状;通过创新打造新的市场与需求,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而引领人类走进全新的工业化进程,创造更高水平的人类文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分析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严重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失衡,以及日益恶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可能化解我国面临能源资源的困境,还可以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指引我国进入卓越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一)有助于国家地位的整体提升

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世界各国都处于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初期,都面临以绿色低碳为能源利用核心的重大转型,由此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将是新生的事物、理念和发展模式。

我国应尽快突破观念性的转变,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萌芽中的战略机遇, 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抓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节能、高效项目,建立全社会循环利用体系,稳妥推进新型低碳业务,接替发展速度日益减缓的传统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发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现阶段我国拥有技术可采储量约134万立方米的页岩气,约是美国的两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只需对我国现有政策提高补贴并同时改善输电网络,到2030年可实现风力发电,满足我国全部的用电需求;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拥有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的国家之一,太阳光线照射一个小时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支撑全球经济一年的运转。大自然赋予我国富集的可再生资源,亦可媲美石油经济时代的沙特等国家。

积极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我国将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引领者,引领各国走进下一个伟大而全新的经济时代,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政治联盟,推动世界实现低碳经济时代的永续发展。

(二)有助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助于我国突破能源资源的约束。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远远超出50%的国家安全警戒线,而且仍在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和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打破现阶段全球经济体系下以石油能源和石化产品为发展根基的模式,大力发展我国富集的可再生能源,降低勘探开发以及生产的成本,通过自主研发或合资合作,尽快掌握核心技术,迅速构建起新的核心业务,有助于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时代面临着以绿色低碳能源为标志,进入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推进低碳经济背景下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推进我国拥有众多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平米占比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可采储量在世界排名前列,远高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将分散的、随处可见的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现代科技将各种可再生能源采集、收集,在运用创新发展模式进行整合、集输、转运、再分配,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极大地挖掘其高效的经济性。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核心引发的经济模式、商业模式意味着在全新发展中的机遇,在新时代孕育的新事物,有利于我国摆脱传统落后产业的局面,抓住机遇在新发展中快速形成新的增长点。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商业贸易的范围与内涵更加广阔,结构上也更加整合。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路径选择

(一)国家层面战略选择

21世纪初始,欧盟就为自身发展设定了坚持向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型社会转型的目标。我国也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蕴藏着富集的煤炭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发电国家;同时,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巨量的可再生能源。是依赖于日益减少的传统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向,还是积极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经济模式,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做出重要的决定,最终实现在发展中提升国家的位置,在发展中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实现向低碳经济时代过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树立全民参与意识

回顾人类进步的历程,最难改变的不是发展技术而是人类的观念和意识。低碳经济时代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实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体,需要政府、企业、公民、NGO等各个利益相关方全员参与,从而获得全社会的支持,达成广泛的共识,进而获取足够的社会资本,通过对城市、地区和国家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软件条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所有人,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都将产生改变,实现经济结构的变革的过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模式通过宣传、教育、新媒体等方式将低碳经济的理念传播给广大民众,将新理念、新模式根植于民众的心中,形成共同赖以生存的大家庭。

(三)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新能源机制的引入是掀起工业革命根基,新能源发展的初期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具有较高的成本,随着技术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出现,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资源急剧减少,最终使得丰富的资源也变得稀缺,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繁荣经济也开始衰落。回顾过去这正是石油经济的发展遵循的轨迹,展望未来,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基本平稳,并将逐渐出现下降,日渐稀缺最终趋于枯竭,而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其中太阳能发展潜力最大。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开启新的发展轨迹,太阳系的存在就会赋予人类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但是,人类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理论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也需要人类科学地加以利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世界永续发展。

(四)开启绿色商业模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压力迅速增加,食品、原料消耗激增,原始生态地区快速消失。 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开启绿色商业模式使得人类在利用改造和利用地球的同时为后代开启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新的发展模式与地球和谐相处,通过建造、改造储能式建筑、构建全球低碳运输模式和绿色出行方式、建立风能电力网络,普及扁平式教育等等手段和途径,引领人类走向无碳经济的新未来。

(五)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显著降低的经济发展模式。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部署和积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新科技的飞跃,并将低碳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通过加强中长期低碳战略储备,大力发展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整合相对成熟的低碳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低碳技术,掌握新标准和新技术的主动权,从而增强未来低碳发展的能力。

结论

人类追求进步的脚步没有界限,人类最求完美的步伐也没有尽头,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只有地球的生命年限才是最爱这一追求的唯一限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启开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也将使人类重新回到太阳的照射之下,通过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随处可见的可再生能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与地球一致性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期,需充分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必将给世界工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我国现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和技术基础,需要敢于前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可再生经济模式可以一蹴而就,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期,仍需要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和市场资本,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转型,实现人类和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物种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学习与探索,2012(9)

2.阿斯普朗德(Richard W.Asplund).清洁能源投资:太阳能、风能、乙醇、燃料电池、碳信用等行业的绿色贸易指南[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冯跃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选择.中国石油石化,2012(15)

第12篇

20xx.422世界地球日有哪些宣传标语口号

1、 节约一滴水只为了以后少流一滴眼泪,少用一张纸只为一颗树苗的成长,节约一度电只为未来多一分光芒,少开一会车多走一段路只为以后的空气多一份清新,世界地球日,为地球祈福,为家园祝福。

2、 世界地球日,生活要低碳滴,环境要保护滴,服装要朴素滴,用水用电要节能滴,衣食住行都要关注滴,地球妈妈是需要我们来保护滴,我发短信你是要转发滴,环保生活还是要持续滴。

3、 南极冰川慢慢融化,母亲河呜呜哭泣,珍稀动物渐渐灭绝,茂密森林慢慢消失。世界地球日,低碳环保,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举手之劳的节约能源做起!

4、 内心燥热身体痛,母亲心颤了,所以,火山爆发了,海洋遭难了,高山滑塌了,地表裂痕了,空中没有白云了,生命没有知音了。世界地球日,人类该保护自己的母亲了。

5、 愿人类在清净的天空,吃五谷杂粮,安享融融时光。守着一方土地,过着实在幸福的小日子。4.22世界地球日,拒绝捕鲸,猎杀飞鸟,污染河流。唾弃砍削,废弃,使地球家园摇晃。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

6、 无论居家外出,牢记节能减排;行走多靠双腿,生活节俭第一;吃住多思环保,奢侈浪费莫为。世界地球日,改变习惯,地球环保靠大家。

7、 保护地球是必须滴,地球资源是有限滴,乱砍乱伐是可耻滴,废气排放要减少滴,爱护家园是重要滴,造福子孙是应该滴,短信祝福是天天滴,爱心传递是永远滴,世界地球日,保护环境,今日做起。

8、 少买一件衣服是低碳,少用一次塑料袋是低碳,少坐一次汽车是低碳,少用一次空调是低碳,生活中低碳无处不在,世界地球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9、 发条短信,表示问候,愿你快乐,时时相伴,欢乐开心,围在身边,乐不可支,常常进行,乐观精神,永在心间,世界地球日,别光顾自己乐,让地球也开心一下,好好爱护地球乐园,节能减排保护乐土,愿你生活乐悠悠,日子乐逍遥。

10、 草地,是人类温暖的摇篮,请不要将草地毁坏,让地球心酸。天空,是慈祥的笑脸,请不要向天空吐烟,让地球难堪。河流,是爱的源泉,请不要往里面排放脏水,让地球心灵污染。422世界地球日,爱护地球母亲,祝愿你幸福康健。

20xx世界地球日祝福语精选

1、 世界地球日,短信多转发,大家齐给力,家园更美丽,拥有好空气,健康好身体,环保污染低,人人心欢喜,生活小事来做起,环保就在点点滴!

2、 人类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糟蹋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吃尽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土里长的,实验室合成的,终于吃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毛病,然后制造许多形形的武器,终于造出了原子弹,地球随时都会完蛋,人类真是操蛋,世界地球日,从自己做起!

3、 青山绿水,爽心悦目;蓝天白云,神思悠悠;鸟语花香,心舒体康。世界地球日,愿你爱护地球环境,幸福快乐相伴。

4、 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环境只有一个,美景不能克隆;生命只有一次,生态不能克隆。世界地球日,保护生态环境,赶紧转起来!

5、 要爱花,要爱草,要爱青青小树苗。不摘花,不踏青,废品垃圾不乱扔。世界地球日到,爱护地球,让你快乐不断,身体康健!

6、 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树一木也有情,世界地球日到了,请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遏制乱砍乱伐,让绿色代代相传,迎接幸福明天。

7、 世界地球日,我们都尽一份力:让地球母亲的笑脸重现,让地球母亲的健康复兴,让地球母亲的寿命增长!保护地球,就是关爱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8、 "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世界地球日,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