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钱塘湖春行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翻译: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2、《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反复吟咏品声韵
古诗平仄和谐、声韵优美,可以把它们当作一首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因此,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不能忽略“以声动情”“以情感人”,应该让学生反复吟咏,在诵读过程中,在其优美的韵律中初步感知古诗的美,尤其配乐朗诵,更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对于后面体味意境美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古诗的感情基调。如曹操的《观沧海》,就应当先让学生了解曹操其人,知其“一统天下”的雄伟抱负,了解本诗写于北征途中,尽显曹操英雄本色,全诗充满激情。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极言钱塘湖之美,读来不禁让人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凄凉,游子之思更悲,读来自显凄怆。
二、酙字琢句赏语言
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的、反复的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地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情景交融感意境
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的“意趣美”这一内蕴力,催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入乎其内”再到“入乎其外”,取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而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渭城旅社之侧,细雨洒尘,柳色青翠……清新明丽的景色,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又可渲染离别的气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如《江雪》这首诗,画面中“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诗人的孤高自得呼之欲出。
四、融会贯通思哲理
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离理于形或融理于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为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理智与情感是人性的两极,诗和哲学哲理作为人类意识的表现形式,自然应当是两种对立的事物。可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却恰恰把两种水火不容的属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如其他的抒情诗、叙事诗等一样都是诗歌家族的成员,这是在言情、写景、叙事之外的又一种风采,是读者可以用平静的、细嚼慢咽的方式来领略的另一种审美境界。
到了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20首古诗词,他们虽然能熟练地背诵,但一提到诗歌鉴赏,他们总会不寒而栗。其实,学生的担忧和害怕来源于他们对考点的误解。他们总觉得考试的内容一定要记住标准的答案。因此,在复习阶段,将120首古诗词转化成一个有章可循的复习系统,能让复习效果事半功倍,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将他们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真正的鉴赏能力。根据近几年的中考题目,笔者将古代诗词曲复习策略定为一下四个步骤:
一、掌握概括景物的特点的方法,并通过景物描写的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往往也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也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把握景物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清幽、凄冷等特点,感受它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氛围。比如说在复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时候,先让学生学会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水面初平、云脚低、早莺、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学生就不难归纳出这是一首描绘钱塘湖早春明媚景色的诗歌。而尾联中的“最爱”,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学生就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根据景物特点来体会诗歌感情的方法:描绘景物(时、地)+特点形容词+表达情感(抓关键词)。
二、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景物,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歌,不仅是一个背诵过程,更是一个鉴赏过程。如果学生能把诗歌倒背如流,却不懂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这样的诗歌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诗句,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感情内涵的理解,更是一种写作能力的积累。比如,在复习赵师秀的《约客》时,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学生自然会利用书本上的注释去描述此诗句,这样就会对诗中词语的含义理解有了形象的把握。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平淡地把诗句内容翻译成现代文,因而对诗歌蕴含的情感也不会有进一步的把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诗句添砖加瓦,这样,学生慢慢就会明白,为什么诗人能清晰地听到雨声与蛙声,因为周围一片寂静,而他也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百无聊赖。最后,教师再提示学生运用规律去描写诗歌画面: 1.立足原句;2.合理想象情景;3.写顺、写美 。
三、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的妙处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些炼出了情炼出了意的字往往就是诗词的情意关键。在复习诗歌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每一首诗或名句的关键字词。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又如“峰峦如聚”, “聚”是“聚集”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在群山包围之中,突出其地势险要,从而引出下文的怀古之情。经过几个典型例句的训练,可以归纳总结出炼字的基本方法:释含义+修辞+表达效果(景物特点)。
四、掌握赏析名句的方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古代诗歌名句是诗歌中含金量极高的句子,赏析古诗名句是诗歌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从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诗歌的意象、家创作风格等角度,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但到总复习时期,学生就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懂得赏析名句的基本方法才能在中考中出奇制胜。有了以上三个复习步骤作为基础,再向他们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见修辞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借代、夸张、反复、双关、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用典、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比兴、白描、动静结合、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比如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先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然后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最后结合作者的处境,总结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写西北奇寒的自然环境中联想到春光明媚,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积累,就能归纳出赏析诗歌名句的基本方法:描述诗句+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等)+诗人情感。
一、观:扫除障碍,初通文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学习古诗词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初中学生对古诗词接触不多,由于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因此,面对一首新的古诗词,首先要默读,找出疑难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这是“观”的第一步。如“决眦入归鸟”的“眦”,“五马立踟蹰”的“踟蹰”,“朝露待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逑”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过,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接着是要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带着不同的学习任务初读作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揣测出“最富特色,足以寄寓作者思想感情的细部。”也许揣测未必准确,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值得珍惜,并可留待品读时检验。
从整体上看,这样的“观”难免显得粗糙,但它却为之后的深入品读提供了前提。因此,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不同诗词的特点,在直观层次上初步了解作品,而不是急于把作品精华讲析出来。
二、品:静心体味,突出“美点”
“品”是指对作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通过反复品读,静心体味作品内容,从而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一阶段更应以读为本,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和诗词的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品读法,凝神专注,将日常的意识状态转变成审美状态。为此,教师可作适当点拔,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具体创作背景,然后留给学生时间反复品读,在品读中体味形式的细致变化,从中获得启发。
文学作品离不开一定的时代。因此,品读之初,要了解与作品有关的文化背景,如作者其人,创作背景等。在此基础上,要抓住作品中最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努力突现作品显著的“美点”,再到这些美点上去反复品读,直到读出滋味来为止。
可以举些例子告诉学生品的方法,例如,《诗经》中的《采薇》开篇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日的“往”与今日的“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往”一“来”,一个是“杨柳依依”,柳丝轻柔、随风摇曳,春光大好;一个是“雨雪霏霏”,细雨夹着雪花,纷纷扬扬,寒风萧瑟,有力地突出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再如《陌上桑》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四组句子的侧面描写一气呵成,作者对罗敷的具体容貌不着一字,一名古代女子的惊人美色却跃然纸上,一个“坐”字道明了“来归相怨怒”的原因。因为罗敷的美丽,竟然引发了交通堵塞,这样夸张又贴切的写法,就是古今中外也少见。
三、悟:迁移品读,感受意境
与前两个分阶段相比,“悟”更多地是一种向往和追求。学生由于经验和素养水平的不同,及当时的艺术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
1.在班级组织的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你一定做了很多经典诵读的活动。也一定积累了许多古诗词名句,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写在下面田字格中。用你独具风格的书写,展示你鲜明的个性。(2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 凝成( ní ) 眩目( xuàn ) 小憩( qì ) 盘虬卧龙( qióu )
B 呵责( hē) 洗濯(zuó) 厄运( è ) 迸溅( bìng )
C 伫立( zhù) 黄晕( yùn ) 发髻( jì) 禅心( chán )
D啜泣( chuò) 澄清( dèng ) 冉冉( rǎn ) 玷污( zhān )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呼朋引伴 海枯石烂 雏形 奢望 B. 乌云弊月 瘁然长逝 伶仃 地窑
C.盘虬卧龙 阴晴圆缺 姊妹 风韵 D.头晕目眩 险象迭生 禀告 泯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B.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C.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同学忍俊不禁扑地一声笑了起来。
D.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再求全责备了。
5.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文,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B.《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厄运能使人由脆弱变得坚强。
C.《第一次真好》是说所有第一次都是好的,尝试第一次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D.《行道树》一文歌颂了奉献精神。奉献意味着牺牲,给人带去快乐。
6.选出作家作品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现代作家—《济南的冬天》 B.白居易—唐代大诗人—《钱塘湖春行》
C.流沙河—现代诗人—《理想》 D.沈复—清代文学家—《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B. 不管鸟儿的翅膀多么完美,如不借助空气,鸟儿永远无法飞上蓝天。
C. 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就已禁止销售、使用、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购物袋。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我们学校加强了安全交通的教育。
8. 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2分)
①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②相反,过于优裕的家庭,使子女觉得一切来得容易,因而难以和长辈沟通。
③所以,“家贫出孝子”的话是有道理的。
④贫困家庭的子女目睹长辈的艰辛,经历生活的困苦,因而他们能理解父母,体贴父母,进而孝敬父母。
答:合理语序是:
9.某书店要在店内醒目的地方挂一个条幅,条幅上写一句格言。请把你认为适合的格言写出来。(2分)
答:
10. 仿照下面两句话的格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4分)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 , ;
, 。
11. 阅读下面这则故事,说说其中有何寓意(3分)。
春节的时候,高洁从上海来看小敏。饭桌上小敏不断向她“吐苦水”:工资待遇太低,工作太沉闷,活得无聊,整天无事可做。
高洁搁下饭碗抬起头笑了:“我在上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间还要到图书馆去学习。既然你干得不痛快,可以多积累些经验找机会改行啊!”
小敏沉默了一会儿,又向她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高洁叹了一口气说:“我吃饭只用了20分钟,你呀,都快两个小时了,还没有吃完!”
这一次,小敏沉默了半天,她忽然感悟到,这就是差距。其实,只要她每天按照这样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干,只要卖力,她的发展一定会很不错。可是问题在于,她从没想到要给自己制造危机感。
寓意:
12.综合性学习(4分)
(1)当前一些广告词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请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分)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 改正:
一明惊人(眼镜治疗仪广告)改正:
(2)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跨入中学的大门,如今我们已度过了半学期,现在请你协助制作一份“半期盘点”的小档案,这份小档案已拟有两个栏目,请你仿照它们再拟两个栏目,可以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的角度来拟写。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近(2分)
栏目一:运动场上生龙活虎 栏目二:花台旁边谈笑风生
栏目三: 栏目四:
13.按要求默写(10分,每空1分)
(1) ,却话巴山夜雨时。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以月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的诗句是 , 。
(4)《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认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是 , 。
(6)《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最能体现西湖早春特点的颔联诗句是: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4.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以丛草为林 以……为 : ②项为之强 强:
③徐喷以烟 以: ④鞭数十 鞭: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驱之别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而不思则罔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7. 全文紧扣题目《童趣》,第一段以“ ”四个字点明主旨,二三四段分别写了( )( )( )三件事来具体表现,并分别用“怡然称快”“ 怡然自得”“呀然一惊”来表现当时的心情,始终围绕一个“ ”字来写。(5分)
18.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时有物外之趣“?(3分)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15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9.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
20.第④段写的是“春花图”,而划线的句子却写蜂蝶的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
2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为什么?(2分)
答:
2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 )(3分)
A、草地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
C、是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 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
23.选文的第③段写的是“春草图”,其中写春草“质地”的词语是 ;写春草“色泽”的词语是 ,写春草旺盛长势的句子是 。(3分)
2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二)(16分)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咱们明天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看到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的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 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11.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争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12.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13.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次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14.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25.第①段“扫街”在文中意思是 。(2分)
26.请将文中划线句子改成反问句。(2分)
27.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 )
改摘山果卖得不少钱( )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28.文中父亲是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29.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胜利。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绝径等着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也许离成功更近。
30.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⑤段中儿时生活的情形。(3分)(80字左右)
四.作文(55分)
没有一颗心生来就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谁是你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沉入音乐海洋便“沉醉不知归路”?请以《我的朋友》为题作文,600字左右。
题目: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45分)
1. 略 2、C 3、B 4、A 5、C 6、A 7、B 8、①④②③ 9 、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0、示例: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为人们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株大树,就为人们洒下一片绿荫。 11、危机使人进步。人的困境常常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人也不一定非要环境施压,我们才考虑去改变点什么。如果我们能高瞻远瞩一点,自己给自己制造一点危机感,我们也会改善自己的命运,使我们生活得更好等均可。 12、(1)其乐无穷、一鸣惊人(2) 示例:教室里面专心致志;食堂里细嚼慢咽 等13、⑴何当共剪西窗烛(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断肠人在天涯(5)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14.①把……当作 ②通“僵”,僵硬 ③用 ④鞭打
15.B
16.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
17.物外之趣、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逐虾蟆、趣
18.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好奇心;注意观察生活;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
19.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0.这样写的用意是通过蜂蝶侧面烘托花香、花多、花艳。
21.不行。“钻”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突出小草生命力顽强。而“长“缺乏这样的表现力。
22.C
23.“嫩嫩的”、“软绵绵”;“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4.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色的艳丽。
(二)
25.满大街地去找工作
26.我不来公司做保安,难道你会发现我的才能吗?
27.我找工作受挫回老家 没采到蘑菇,却采到很多山果 父亲用卖山果的钱买了蘑菇为我做汤
28.是一个爱孩子,富有人生经验,懂得教育、启发孩子的伟大父亲。
29.B
关键词:教学 ;古代诗歌 ;欣赏品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65-01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成语言世界中的百花园,那么,诗歌就是百花园中最光彩夺目的一朵花。我一直以为,读诗应该读出些美的感觉出来,或着眼全诗,总揽全影风光;或挑脱出几处玲珑,怡心醉意。
教学古代诗歌也应如此,教师应通过努力将一份诗意的美感扩散、浸染,让学生也能醉心徜徉在古代诗歌美的国度。《课标》对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也有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和小学的诗歌教学不同,初中诗歌教学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应渐次深入,引领学生得到更多美的熏陶。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古代诗歌语言形式和现代语言不同,容易造成语句理解上的隔阂;另外由于时空差异,学生与作者在身心情境等方面存在巨大悬殊,所以很多教师常常采取朗读正音先行,疏通翻译随后,背诵默写压轴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疏通诗意和积累诗句方面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视野日益狭隘、学习取向渐趋功利、人文底蕴难以丰厚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实现古代诗歌教学的突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呢?以下就以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还原人事,辨伪求真
《观沧海》的作者曹操是一个具有丰富性格的人物,在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学史上均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但很多同学对他的评价却是消极的、负面的。因为很多同学对曹操的印象来自《三国演义》或舞台上的白脸。这种片面认识显然会和诗歌表露的广博的胸怀、建功立业的抱负等情志相互抵触、相互消解。因此,教师很有必要补充相关资料,简略还原正史中的曹操,以达到拨乱反正、辩伪存真的效果。只有对曹操的形象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明了写作背景,学生才有可能在情感上亲近他,仰慕他,甚至在读诗的过程中把自己代换成曹操的角色,这样才能读出诗歌中蕴含的积极力量,感受到慷慨的“建安风骨”。所以在教学某些诗歌时,使学生了解关于诗歌的人、事、基本情境、写作背景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举象造境,绘形悟情
《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分别描绘了初春西湖图和深秋晚景图。教学这些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择取诗中物景,通过想象和联想构建画面,融入个人感受,选用准确细腻的语言描摹形态,点染色彩使画面鲜明。这样,半面轻匀的早春西湖和冷肃悲愁的行路晚景就形象地浮现在脑海,学生就容易获得集中而饱满的感受。除了这种自然之美给学生带来的熏陶之外,这两首诗歌的妙处更在于即景寓情,寄情于物,把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同无形的抽象的情感有机统一起来了。当诗人把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成了作者情感的触发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在教学这些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画面作生动的描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抒情主体――惬意的游人、揪心的旅人,认识到这世间不仅有慷慨任气的生活,还有尽心尽情的生活。生活的多元状态,才是这个社会丰富的本源。
三、炼意究理,深度开掘
《次北固山下》一诗写景生动,叙事确切,整首诗的艺术特色突出。尤其为人称道的是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以旅者的心态感慨时序交替的不经意和不可逆,虽油然而生羁旅之思,但给予读者却是积极的认识。“日”、“春”、“海”、“江”集天地之大美,汇自然之伟观,使人间呈现出宏大的气象。“生”和“入”二字把人间视为有情化、生命化的大自然。这两句给人以理性的启迪――美好的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并表达出了唐人所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哲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当时人们评之为“诗人以来罕有此作。”(殷[《河岳英灵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品词兴象、扩展链接等手段丰富学生对此诗的理解,增加对唐人气象的感知,否则学生读此诗往往读出的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伤,而忽视整首诗的开放、美好、昂扬。
四、多向勾连,丰富认知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问题 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心智快速发展时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调动起积极性来,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质,有效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但是语文课堂提问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下面,我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比较典型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变成了一种单向活动
课堂提问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活动。但是,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教师把预设好的问题一股脑的抛给学生。原本应该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俨然变成了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提问,学生被动的回答,失去了师生互相提问的双向问答形式。
(二)提问缺乏针对性
这里所说的提问缺乏针对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层次性,无法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只会形成一种好学生会学的更好,成绩稍差的学生越无法参与回答问题的局面,那么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二是所提问题不能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教师所提问题脱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教学实际。《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教师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感悟诗歌意境”。也就是说教师想要强调的是让学生运用“想象”的方式去学习和感悟诗歌意境,但是课堂上的提问一直在围绕着诗歌的翻译进行,学生没能通过教师的提问,运用想象的方式学习诗歌的内容,又何谈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境呢?这与课前的教学目标不符,这样的提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三)提问多且杂,缺乏逻辑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通常会选入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例如演讲稿,散文等等。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段落较多,内容比较丰富的文本,通常情况下会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从文本的各个细节入手,深入的去解读文本内容。于是课堂提问便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教师针对其中一段内容提问“黑人生活在怎样生活环境中?”学生运用原文的话回答。紧接着教师马上问,刚刚这段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然后又提问学生黑人为什么会身处这样的环境。教师针对短短的一段内容连续抛出了三个问题,但是提出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既有理解性问题,又有关于写作手法的问题,教师到底想让学生把握怎样的内容呢?这种缺乏逻辑性的提问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在这些多且杂的提问中偏离了文章的主旨。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针对上述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易出现的问题,结合实践,我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师生之间双向互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关于课堂提问教师更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形成一种双向活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在预习新课的同时要提出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歧义或者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前设定好问题分给各个小组,大家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再重新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担任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向教师提问、学生间互相提问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在大家讨论过后来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的在刚刚的互动提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课堂提问变成一种单向活动的形式,保证了师生间的充分交流。
(二)结合学情、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要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分层次的设定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字词的读音、写法等问题,交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对应的,把一些难理解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的问题交给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围绕着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本身。
(三)分类别、精而简的提问
一、中小学现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比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小学主科较少,以语、数、英为主,小学语文教师多数只教一个班兼班主任,并且每天基本有两堂以上的语文课,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下午的托管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可以辅导做作业或做练习。晚上的作业又能让家长进行辅导,几乎日日有“家听”、“读书”、“背书”等作业。老师又对作业精批细改,要求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就连写作文,很多老师都拟好“套路”给学生,要么给范文仿写,要么有固定格式,甚至有固定句子: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开头总是“我在海边拾起一颗闪亮的小贝壳”;一写读后感,结尾总是“我掩卷沉思”。可以说,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而且不是语文一科难度加大,而是所有科目难度同时加大,对于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并且中学课时紧,一天只有一堂课,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学生可能连当天的知识还没有掌握,第二天又要学习新知识,如果学生不懂得预习和复习,日积月累,就会有学习障碍,成绩也自然不理想。而随着难度的加大,家长也难以对孩子加以辅导。加上由于大多数教师至少教两个班,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总之,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
从上可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分化,自然感到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累积,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工作。
向学生讲明白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变少,学习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并且可以向学生讲解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自己在初中阶段该掌握什么有个大致了解。同时邀请上一届优秀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小学时的作业本、笔记本、试卷及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爱好特长等情况。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单元一总结”的学习方法。养成并且提倡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切合实际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坚持课前阅读教材预习,课上抓住重点记笔记,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等。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教科书,帮助它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及时归纳所学知识的习惯。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如竞赛、语文活动、展览等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
3.了解小学的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使初中和小学在教学上形成一个整体。
课堂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跟学生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如学习文言文《童趣》,可以让学生复习《所见》《村居》《池上》《小儿垂钓》等充满儿童天真情趣和乡土气息的诗词;学习朱自春的散文《春》、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背诵小学时学过的《春晓》《咏柳》《泊船瓜洲》《忆江南》《小池》《江南春》《清明》《渔歌子》《春夜喜雨》等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学习《山中访友》时,可以让学生复习《山行》《寻隐者不遇》《鹿柴》《题西林壁》等描写山景的古诗。
4.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课堂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例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把其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又如文言文的复习比较枯燥,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复习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此外,还可以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来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例如初一一入学就可以举办一个采访活动,让学生任意分组对老师们甚至是校长进行采访,既让学生锻炼了在小组中的协调、合作能力,又能与老师进行沟通,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5.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差距较大这一特点,注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几乎所有学生上到初中后,都有向上的愿望。但是如果用统一难度、统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往往是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消,这也是学生中抄作业的越来越多,放弃学习的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所以初一一开始授课要放慢脚步、放低要求,然后慢慢加快进度、缓缓提高难度,并且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设计的课堂练习也要有几个梯度。确保全体学生参与,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提问,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人设问,使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所长尽量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动口,不让部分人代替。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可以让他多朗诵;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与课本剧;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多让他上黑板做练习……此外,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提问学生的数量始终有限,所以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每日一讲、小组比赛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为防止一部分学生掉队,对学习较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为他们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且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以优带差。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家长的辅导、督促较多,上了初中应该逐渐走向自立。
在初期,家长不宜马上放手,否则一些不自觉的学生会由于“自由”走向散漫。所以,还是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要求、作业布置等。并让家长明白小学与初中衔接的重要性,在日常营造良好环境给学生,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子女、老师交流,共同做好衔接工作。此外,明确初中成绩比起小学有一定后退是正常的,消除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包袱。
7.做好考试评价的衔接。
作好考试和评价内容及方式的衔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考试其内容、形式、方法等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学,因此,小学六年级教师应适当渗透初中一年级的有关题型和训练考试的要求,中学老师也应在开学初期尽量使用小学阶段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型做到平稳衔接。在评价方式上,尽量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和信心。
8.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逐步适应中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