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时间:2023-05-29 17:2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第1篇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关于端午节唯美句子关于端午节唯美句子。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遂带了幽远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但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那颗婉约而柔软的心会被谁的情丝所牵,竟让我为之沉迷,而梦里的影像会是前世的再现吗?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又是端午来临,又是一段回忆,我放下了笔,继续沉思着,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是亲切的,是温馨的。河下镇在我的记忆里,是一幅版画,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

我也买来艾蒿菖蒲挂在门旁,看着翠生生的菖蒲,闻着扑鼻的艾香,我的思绪载着我的心儿,穿越千山万水,亲近了家乡,闻到家乡端午节特别的味道,看到家乡端午节特别的风景。

那时的端午节每每会到河边采来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那时只是想着如何能多吃两只,而忽略了母亲看我们时的眼光

渐渐长大,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思一样柔软。

第2篇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作为主持人你准备好主持词了没有?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主题活动主持词,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端午节主题活动主持词1光阴似箭,转眼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要跟我们见面了。这时候人们纷纷展开纪念活动,比如说:“包棕子、划龙舟、挂艾草、佩香包、祭屈原等。”看了这些,你们一定想知道我去那里了吧,哈哈,我暂时保密,等会儿再跟你你们细说。

“哦”我打了一个重重的哈欠,睁开惺忪的眼睛,看了看日历表,把我给惊呆了。原来今天是端午佳节,我和妈妈昨天约好一起去北流看望爷爷和奶奶。我起床后,发现妈妈在做早餐,我就赶紧过去跟她说话。

“妈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好吧,问什么问题。”

“你能回答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嗯……对了,今天好像是端午节。

“完全正确。

“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可以,问吧。”

“今天去那里?”

“嗯……对了,去北流看望爷爷和奶奶。”

“好的,我答应你。快点,我肚子饿了。”

“好的。”

我跑回电脑房,开始看起我的六一礼物《淘气包马小跳》了。

过了几分钟,妈妈煮好了早餐了,我赶紧往餐桌上看了看,我夸妈妈说:“真是色、香、味惧全啊!”吃完早餐后,我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妈妈说:“到十点钟我们按时出发!”

端午节主题活动主持词2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各位观众,各位朋友:

齐: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将在~~~~~,举行“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首先,我们对各位领导的出席和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女: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他们是――(略……)

男:在浩淼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男:今天,我们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通过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中华的雄魂如黄钟大吕,再一次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敲响!

女:透过历史的烽烟,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远古走来,从滔滔的汨罗江走来。走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心海

端午节主题活动主持词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端午节。~~小学“浓浓端午香,悠悠中国情”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到场的嘉宾,——每天在校门口保卫我们安全的武警叔叔! (武警上台)

大家热烈欢迎!首先献上我们少先队最珍贵的礼物——红领巾! (献完后)

大家可能对武警比较陌生,我们请武警叔叔给我们介绍一下: (武警介绍),

听完武警叔叔的介绍,我们对他们有了新的了解,同学们还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吗?请举手,好请那位同学??? (同学提问,武警回答,互动)

谢谢同学提问,谢谢武警叔叔的精彩介绍。请武警叔叔到座位上休息,谢谢。

同学们,端午节就要来了,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由来?

好请那位同学。

大家说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但是屈原的爱国事迹最深入人心,下面请欣赏同学们带来古诗朗诵

——《离骚》

(朗诵完后),

谢谢同学们的朗诵,提到屈原没有人不会被他的爱国事迹感动,下面让我们看看21世纪小学生眼中的屈原,请欣赏五年级一班同学带来的原创表演剧,《穿越时空看屈原》,有请!(表演完后)

万水千山“粽”是情,千秋犹怜屈子心,诗人仰天出门去,世间难觅离骚人! 今天你吃粽子了吗? (同学回答)

那你们会包粽子吗?(不会,) 那我们就来学一下吧!请看大屏幕!

你们学会了吗?是否想亲手来包粽子?那就让我们动起来吧! (包粽子)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借此佳节,我们用诗歌演绎着青春、生命、和爱。盼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盼望,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昌盛,越来越富强。

今天的端午活动到此结束。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主题活动主持词4(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

男: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现在开始!

(二)串词

女: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合:“中华经典诵读”汇演到此结束。

端午节主题活动主持词5开场语:

男: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女: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男:各位尊贵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中东演出广场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

男: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女:再隔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在此,祝大家 齐:端阳节快乐!

男: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乐,

女:优美的舞姿,

男:经典的诵读,

女:有趣的民俗活动,

男: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女:“粽情端午 欢喜中东 文化汇演”现在开始!

结束语:

女:又是一年端午节,粽香飘飘!

男:又是一个纪念日,汨罗汤汤!

女: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男:认真过好每一天!

女: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各位观众,各位朋友:

女:“粽情端午 欢喜中东 文化汇演”到此结束。

男:我们明年再见!

第3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发了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时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学习。也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挖掘资源;综合信息;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利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机渗透综合性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选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性学习可以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二、融入自然世界,激活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神奇而美丽,让人神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综合性学习。我做这样的活动是很多的,很多可以有计划的进行。但还有一些是不能有计划的。比如常年难见一次的大雾,难得看到的雨后彩虹,几年都难得下的一场大雪……遇到这种情况,我绝不会失去这样一次机会,抓住时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感受欢乐共享的感觉,增加一些感性认识,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三、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

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

端午节是国家新增的法定节日,临近端午节,我和学生一起开展了饶有兴趣的话说端午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首先是围绕端午节学生提出了许多自己想探究的问题: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为啥要包粽子?要赛龙舟?悬艾叶菖蒲?为什么要把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根据孩子们的问题,学生自由结合组成了探究小组,他们利用各种途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最后以小组成果展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成果。这次成果展示可是让学生了解了不少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最让学生激动的还是包粽子比赛,我把学生分成组,各组分工合作,包括上街采购了棕叶、糯米、蜜枣等东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有些同学回家向家长请教,有的学习网上包的步骤,有的是从书本上学习的,包好后生火煮粽子,最后是成果展示、小组品尝:呵,花样还不少,有蜜枣馅的,花生的,哈密瓜的、五仁……真是品种繁多,样子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方,有的圆,有的做得圆不圆锥不锥方不方的,可是同学们吃的都很高兴,因为他们吃上了自己亲自动手做的粽子,还知道了“看事容易做事难”的深刻道理。也深刻体会到了平时父母在家的辛苦。端午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立为法定节日,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学生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尤为深刻,因为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了如何用心地体味生活。

四、调动各种信息来源,持续生成综合性学习

《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不经意间,春的脚步已来到人间,面对大自然赋予的春天美景,面对社会诸多关注的环保问题,我设计了《走进春天》这节语文实践活动课。

1 深入了解春天各种植物的变化。结合学过的教材和古诗收集关于春天各种植物的资料,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植物都有哪些?让学生谈谈“春天哪些植物最美,最能给春天增添生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然后,播放春天各种植物复苏的美丽画面或者录像,加深了解春天到了,植物都有哪些变化。是植物给我们创造了美丽的环境。给学生渗透多植树的意识。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英语翻译;本土文化;培养质量

旅游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产业,发挥着传播思想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当前阶段下,我国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文化旅游事业与国际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大批外国游客进入我国,为助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在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要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改良服务模式,不断推进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将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的对接,在真正服务外国游客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问题分析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分析

旅游英语不同于普通的交际英语,它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性。在介绍相关景点的文化及其他内容时旅游英语能够做到流畅且准确的表达,旅游英语在综合性方面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不同地区的风俗和特有文化能够实现高度的概括融合,因此在使用旅游英语的过程中,单凭一味地照本宣科是无法为旅游英语翻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可以说,旅游英语翻译必须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立足于旅游地区的风土民情以及人文特色等,积极应用英语翻译技巧,实现精准全面的信息传达,更好地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可以说,旅游英语本身具备显著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它的人文性以及实用性,立足于彰显它的具体功能应用场景来实施精准翻译。当然,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变革传统的翻译模式,在非必要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直译方式的使用,要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巧妙性的意译,继而保障英语翻译环节中的文化属性。

(二)旅游英语翻译问题分析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与不足,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难以提升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第一,英语翻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旅游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随意性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在翻译过程中,习惯于采用中式翻译的方式,即不遵循英语翻译的方式和步骤来实施随意性的翻译,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第二,英语翻译未体现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英语翻译未全面彰显文化差异性,也未尊重不同国家的风土民情,这就使得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歧义,甚至还会凸显着一定的歧视性。比如在西方人的认知中,“dragon”是残暴的象征,但在汉语文化语境中,“龙”则是代表着一种吉祥且尊贵的象征。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若不注重把握这种文化认知差异,盲目按照自身的认知来进行翻译工作,无疑会影响着英语翻译的整体成效。第三,旅游翻译未融入本土文化。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化的旅游资源[2]。同时,在我国文旅融合事业全面加快的进程中,旅游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深度不断增加,特色化的旅游发展非常迅猛。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区域性的文化特色,要将翻译技巧以及文化特色等整合起来。但当前阶段下,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翻译技巧性,明显缺乏文化属性。比如在翻译万里长城时,仅仅是从它的外形、结构等方面来进行翻译,并没有融入文化背景,这就使得外国游客在理解和认知万里长城时,无法真正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建筑文化的恢宏气质以及深刻内涵。

二本土文化的发展属性

在全面推进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切实提升旅游事业的发展成效,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语翻译能力,应该注重从文化视角出发,科学全面地运用高效化的翻译技巧。可以说,本土文化是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及精神实质。只有将英语翻译技巧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够真正提升旅游英语的翻译水平,也才能够增强外国游客的认知能力。那么何为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活文化。生活文化又包括食物、习俗、特产等内容;第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包括地方节日、、地方价值观等内容;第三,地理文化。地理文化又包括地形、地貌文化等内容。可以说,本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深邃的,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个旅游景点在开发特色化的旅游资源时,都比较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以及利用,都比较关注不同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从旅游景点的“形”出发,逐步过渡到旅游景点的“神”,从本土文化中来寻求精髓,从本土文化中来形成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旅游景点的最大特色传递给外国游客,继而让他们真正对旅游景点形成科学的认识,这本身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三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科学路径

在全方位推进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真正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效能,更好地为不同的外国游客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应该注重采用科学精细化的英语翻译技巧,行之有效地将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对接,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翻译质量。

(一)增加历史典故的翻译

每个旅游景点,尤其是一些名山呀、古建筑等之类的旅游景点,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翻译的过程中,若仅仅将翻译的侧重点停留在这些旅游景点的景色或者现状等来开展翻译,则很难增强外国游客的认同感。毕竟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的雷同性。区别这些旅游景点的一大关键,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着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因此,面对外国游客,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植入深刻的历史典故,通过所谓的“引经据典”让外国游客加深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认识,继而将单纯性的旅游升华至品味的高度。实践证明,在旅游英语的翻译实践中,合理运用历史典故,能够让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历史由来、文化发展、旅游现状等有深入的了解与认知,能够让他们成为旅游景点的义务宣传员,继而扩大旅游景点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号召力[3]。比如翻译员在引导外国游客参观古建筑时,除介绍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外,还应该将古建筑的名人逸事等作为翻译的侧重点,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解给外国游客。通过这样深入且有效化的英语翻译模式,能够更好地将古建筑的特色传递给外国游客,也能够让外国游客真正热爱上中国的古建筑。再比如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若仅仅增加本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可能无法让外国游客有了直观的认识。此时,翻译人员可以按照同一时间轴,将本土文化的历史典故与同一时代的西方历史典故等进行串联,这样能够让外国游客对古建筑的历史渊源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处于同一时代的中西方发展进程以及中西方对应的历史人物等,都可以作为英语翻译的重要素材,在拓展英语翻译范围的同时,也能够全方位增强外国游客的认知感触,更好地发挥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专有名词的释义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的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是我国独有的,也是旅游英语翻译中的重难点内容。在专有名词的翻译实践中,若不注重把握它的科学翻译模式,或者不注重对它进行精准化的释义,则无疑会影响着翻译成效,也难以提升外国游客的认知水平。比如在翻译重阳节、端午节等特色传统节日时,就应该加强对专有名词的科学释义。对于国人而言,可能简单的一个端午节,再加上一些习俗的描绘,就能够对端午节的习俗有深刻的认知。虽然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不太一样,但文化渊源是一致的。但面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外国游客,在翻译这些专有名词的过程中,要立足从整个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通过完整还原的方式,将专有名词涉及的人物故事、风俗习惯、历史沿革等全面进行翻译,科学提升专有名词翻译的忠实度和务实性,另外也要加入一些文化故事来辅助进行翻译。通过这样的翻译方式,能够让外国游客加深对专有名词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引领他们来深入全面地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继而实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现阶段,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不断涌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迷恋热爱中国文化。部分旅游景点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直接翻译。之所以会使用这样的翻译方式,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的专有词汇已经进入了英语词典[4]。

(三)有效提升翻译的通俗性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为科学全面地提升翻译质量,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优化翻译水平,要注重保障翻译的通俗性。面对不同文化素养的外国游客,为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到旅游区域的文化特色,也能够真正热爱中国文化,需要在翻译实践中,保障整个翻译工作的通俗易懂性。所谓通俗性,就是指在翻译实践中,要采用平白化的语言来进行有效翻译。事实上,外国游客的文化认知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部分外国游客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在面对这类群体时,可能简单的一些翻译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与认知。但对于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陌生的游客而言,若采用相对模糊的语言来进行翻译,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理解难度,也无法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实施科学化的翻译,以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与认知为主要的翻译着力点。比如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详细全面地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来源以及发生方式,还要将人们的运行方式等全面融入其中。在必要的条件下,还可以引导外国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并辅之以相关的英语翻译。比如在维吾尔族的篝火节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引领外国游客亲自参与篝火节,在深入的体验环节中进行有效化的翻译。通过这样的英语翻译模式,能够真正提升翻译水平,也能够将完整意思传递给外国游客[5]。

(四)以跨文化意识来翻译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符号,同时也承载着扎实的意境美感。但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古诗词是相对比较晦涩难懂的。特别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若翻译人员不注重把握跨文化的意识,而是从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来进行直译,那么无疑会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整体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提升翻译成效,更难以增强外国游客的理解与认知能力。为此,在古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要立足于跨文化意识来进行精细化的翻译。翻译人员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要具有高度的提炼能力,要从西方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充分细致地挖掘以及把握,同时还应该树立科学的跨文化意识,有效把握古诗词中的各类修辞手法。可以说,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注重适当的取舍。比如在很多古诗词中经常使用重复的语言来表达强化的意味。若翻译人员在翻译中,采用逐词逐句的翻译方式,反而会增加外国游客的理解难度,也难以将古诗词的意境传递出来。为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在保留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适当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整合,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辅助进行翻译。再比如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还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视角层面来进行适当取代。比如“僧敲月下门”这句古诗词中,“敲”字是具有深刻的意象性的。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与“敲”含义相同的汉字也比较多。为什么诗人会采用“敲”而没有使用“推”呢?就在于一个“敲”字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了升华。那么对于翻译人员而言,在翻译这类古诗词时,一定要把握好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以及修辞手法,积极站在西方文化视角上来进行合理代替[6]。

(五)着重提升翻译人员的整体素养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科学且精细化的翻译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为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翻译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障英语翻译水平,应该注重提升翻译人员的整体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一方面,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能够熟稔不同外国游客的文化差异,继而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能够站在他们的文化视角上来把握好这种差异,灵活而高效地进行语言转换。另一方面,翻译人员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用场景切换能力。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翻译场景,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外国游客,若他们采用统一的套路模板来应对翻译工作,很有可能会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翻译人员的场景切换能力,要引导翻译人员来把握好不同的应用场景,积极采用科学的翻译手法。与此同时,翻译人员还应该具备夯实的文化素养。翻译人员只有对本土文化有精细化的认识,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切换以及合理取代。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进入我国,为我国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要注重开展好科学的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将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全面的融合,以此来更好地提升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敏.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13.

[2]杨秀珍,全意.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的对接——以张家界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6):74-75.

[3]李雪冬.关于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6,(10):85,88.

[4]席文,黄阵仙.旅游英文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3):105-107.

[5]屠玉蓉.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393-394.

第6篇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和意义。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极为普遍。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与教材有机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识字是低年级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极为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1)在识字教学中引经据典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例如,在《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中,对“司”字进行教学时,可给学生介绍司马光的生平,了解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北宋时历史学家,政治家;对“哭”字进行教学时,可引入司马光冷静及勇敢品质的感悟(他为什么哭),对“假”字进行教学时,可造词“假山”,以此引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园林建设的智慧,使小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品质。(2)在识字教学中说文解字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如在学习生字“珑”时,根据汉字的一般构成原则分析,这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王”旁在汉字结构里又被叫做“玉补”,和“玉”相关的很多字都是“王”旁的。古代人大旱时求雨用的玉,上面刻有龙纹,当时认为用玉祭祀是最好的礼物了。右边龙,表示向龙王求雨。通过学习“珑”字,我向学生渗透了,古代人特别迷信,认为神仙具有法力,能帮百姓解除各种艰难困苦,各种磨难,带来百姓所乞求的一切。

二、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古典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积淀极为丰富,能够从思想上给予小学生启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将这些古典名著融入其中,可以充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对小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有效提升。例如《草船借箭》教学时,我围绕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物,紧扣他们言行引领学生体悟人物个性,并进行迁移阅读,将《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引入。完成课堂上的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三演义》的介绍资料、关于诸葛亮、司马懿的篇章《空城计》,让小学生自主在课外进行阅读,并给小学生设置阅读的任务,你对诸葛亮、司马懿有什么样的评价?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或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这样,不但可对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名著中人物的智慧,提升其文化素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品格。

三、在古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文是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而不衰,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时,仅诵读、理解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还需将其他的古诗文引入。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引导其阅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古诗文经典著作或合集。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可引导其诵读谢灵运、李白、李清照、杜甫、苏轼等人的诗集。同时,在日常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重相关诗词的引用。例如,在对《泊船瓜洲》进行教学时,可引入王安石的其他诗,如《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也可引入与船有关的诗词,如杜牧的《初上船留寄》、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让小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作者的生平、趣事引入,让小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如《独坐敬亭山》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力士脱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李白那种不畏权贵、不受拘束的品格,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培养。

四、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引导其对相关的素材进行积累,以便于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如对关于传统节日写作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我国寒食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来源引入,给学生讲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增加他们的素材积累。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与这些节日有关的诗词,如韩的《寒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陆游的《乙卯重五诗》等。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能够让小学生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手法,提升其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孙岩辉,李霞,山东高青县田镇中心小学教师。

第7篇

最初接触绘本《年》是在幼教专家胡茵婷老师的活动中,看到幼儿们在活动中快乐感受与收获的场景,我很兴奋,非常想把这个具有浓郁中国韵味的读本与我的孩子们分享。但是,当我真正来实施的时候,发生的场景却让我非常失望:放在阅读区角的绘本《年》门可罗雀,乏人问津,幼儿们随手翻阅几下后就放下了。这是为什么呢?我随机地询问了几个幼儿。静怡说:“图画颜色不漂亮!画得也不好看,不喜欢!”睿仁也附和道:“这个故事画得不好,不好玩!”……原来,绘本《年》的图画是采用的中国传统的剪纸式的表现形式,与幼儿们平时看到的现代仿真绘本图画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此“中国味”的绘本,幼儿们却这么排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缺失。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虽然说在图画中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然而我们却无法指望国外的绘本能承载多少我们的民族文化含量。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忧虑。”所以,我们的绘本教育,应该更多地让幼儿从小回归传统,了解中国的传统知识,从小对本民族、本国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

经过思考,我决定就从“剪纸表现手法”入手开展“中国味儿”系列教育活动。我一边引导幼儿讨论关于“年”的话题,请幼儿们找找“年”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过年?一边收集适合幼儿欣赏的剪纸类作品。在幼儿们对“年”有了初步认知后,我带领他们一起布置过年的情景: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漂亮的窗花剪纸、挂上喜庆的年画、贴上工整的对联……教室经我们一打扮,顿时变得很有过年的感觉,幼儿们也非常高兴。随后,在语言活动《老鼠娶亲》中,我和孩子们观赏了剪纸类国产动画片视频《老鼠嫁女》,幽默滑稽的情节和新颖的剪纸表现手法为幼儿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和幼儿们再次欣赏《年》这个绘本时,机灵眼尖的君豪大声说:“这个年就是剪纸做的!”雅琪也发现了图画中的对联,不一会儿,灯笼、年画……这些中国元素统统被幼儿们“揪”了出来,哈,看来我的“剪纸”伏笔发挥预设效应了。

幼儿们通过绘本《年》的学习懂得了中国传统节日“年”的独特魅力与内涵。在后来的活动中,我和幼儿们一起还认识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结合节日古诗词、节日传说及儿歌故事等,让幼儿们了解节日相关知识。和幼儿们一起解读以传统手法表现的中国风绘本《小石狮》《灶王爷》《兔儿爷》《一园青菜成了精》等;欣赏了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一起制作版画、剪纸贴,学习水彩画表现手法;参观民俗文化博物馆……幼儿们在欣赏中发现,在发现中惊奇,在惊奇中感悟,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中国风味的精彩绝伦。或许现在幼儿们还不懂得,但我相信这些举动已经在他们心中埋下“中国情结”的种子,将炎黄子孙的烙印刻在了幼儿们的心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归属感的产生需要幼儿对自己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所感知。”都说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中国味儿”的系列活动,则能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活动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深入挖掘、 民俗文化的不同形式展现,让幼儿们穿越到一个又一个中国风味故事中, 不断领略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风貌,从小做一个“小龙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区示范幼儿园)

第8篇

【关键词】品德教学 班队活动 整合研究

品德课标指出,品德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后实践活动策略,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近几年,我们把品德学科和班队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以活动促教学,以整合求发展,互通互融,取长补短,既减轻班主任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避免重复教学,又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教育合力,提高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增强了班队活动的魅力。我们还通过日常化的班队研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形成了整合的路径,初步呈现了品德教学与班队活动整合的精彩。

一、抓住品德教材的关键点,丰富班队活动的内涵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过程和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不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一维。没有它,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又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涵养的形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的。

由此,当我们的品德课堂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体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班队活动,把这种体验前移或者后续,既给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平台,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研究品德教材的生长点,提升班队活动的品质

有过品德教学体验的教师都知道,品德学科的文本比较简约,《品德与生活》以图片为主,《品德与社会》文字图片兼顾,这些图片和文字所起的作用只是一种提示、一种引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品德学科教师可以在了解本社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本班家长、本班带班老师等资源的基础上,寻找适用的资源,生成一些新的班队活动主题,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班队活动品质,引领学生的成长。

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一文时,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就充分利用班级的家长资源,把著名儿童文学家范锡林爷爷请进了教室。之前,李老师就亲自给孩子们阅读了范锡林的武侠童话《功夫树》这本书,并利用两节班队活动时间,把作者范锡林爷爷请进教室,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

活动的第一环节,李老师主持了关于《功夫树》的读书交流会。在作品精彩片断赏析中,孩子们懂得了好的作品,不光要关注情节,更要关注内涵、语言和情感。

活动的第二环节,范锡林爷爷进行了一次微型讲座。他谈到:报告会经历了许多,但像今天这样的形式,还是第一次。第一次听孩子们上读书课,第一次跟这么小的孩子交流,感触很深。没想到,三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成为他的知音、知己。在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举手,就作品的取名、结尾,就作家的读书、爱好,就写书的方法、秘诀等发问,范锡林爷爷一一耐心作答。从他的娓娓道来中,孩子们知道了人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笑,多一点微笑,人生就会多一点幸福;懂得了作品无结尾和两个结尾,是开放式结尾的创作方法;明白了作品中人物多为复姓,是为了让作品有中国味、古代味和武侠味;更了解了写作中要多一点鲜活的语言,比如选用一些民间俗语,使用夸张手法等,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活泼、精彩。

在这样一次品德教学与班队活动中,孩子们的内心萌发出了一种爱,对书籍的爱,对家乡人的爱。

三、反思品德教材的空白点,拓展班队活动的视角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从“教教材”走向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一方面充分关注社会发展热点,要善于用社会生活这本活教材来填补课程资源中的空白,或拓展教材中相对比较老旧、不适用于现今学生特点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教材的育人价值。

第9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5]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第10篇

  教师寒假培训心得感悟

  为期两天的培训真是让自己大开眼界,收获累累,特别是第二场信息技术培训,让在大学辅修计算机的我觉得相形见绌了。我就这场培训谈谈看法。

  1、通过培训,结合了掌握的更多自己不知道的内容(office软件的一些小技巧,视频处理,网络知识)。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更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没有大而空的理论阐述。师生平等,使我更易于理解与接受。使我认识到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将自己的课设计好和上好,并且很大程度的为自己计算机知识充了电。

  2、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再教学生再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的过程。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而未来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常规,使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中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 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

  3、一旦当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再加上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技术,学生的负担就会有所减轻,学习的兴趣也会真正萌发。

  培训后在工作中的打算: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任务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通过培训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尽快团结行动起来,利用现在教育技术和国际互连网,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

  教师寒假培训心得感悟

就在寒假结束之际,联校领导为我们安排了一顿“美餐”,挑起了我对新学期的思考,不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我都有所感悟,感谢领导们对一线教师的关怀。   张老师深刻、睿智的见解不时让我豁然开朗。一段醒目的文字“从心出发,用爱护航”点醒了我。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心与心的沟通,更何况孩子呢?同时,爱也是维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一环。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做到从心出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朋友般的亲切感,体会到父母 般的温暖,使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

  老师的魅力在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做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挖掘教材,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充分了解学生,按照学生的兴趣制定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确定教学目标,以确保课堂高效。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就一个班级的基础,学生都是完整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应学会与孩子沟通,用爱去感化孩子,使自己成为孩子的精神寄托,这样孩子们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成绩稍差一些的孩子,更应该做到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要接受孩子的慢,用心去帮助,用爱去感化,多鼓励,使其慢慢进步。

  除了用心管理班级,课堂教学风格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节教学展示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同风格有不同的魅力,《端午粽》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更加直观的呈现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内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内容,对民族节日也有了更深了解。直观教学,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讲,更有助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播放包粽子的视频,学生了解了粽子的做法,为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孩子们学的也是津津有味。在交流过端午节的经历时,学生们更愿意去说出自己的趣事,因为那是一种享受。同时,教师也给予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整堂课显得轻松自然,而学生收获满满。我感觉不仅低学段学生需要直观体验,在高学段教学中也是一个不错的渗入。原来只想着课件就是简单的几张PPT,但是现在却不以为然,孩子们只有能看到才能想到,今后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也要适当添加一些视频。这样的教学从现代科技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江雪》一课,可见戴老师的文化功底,对古文化研究的深入浅出。《江雪》是一首古诗,古诗教学一直是老师的教授难点,不知从何入手。在教学中,戴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模仿古人的吟诵介绍入声字,通过说“眼、耳、脑”的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听课,把一个简单的“翁”字讲的出神入化,可见语文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古诗,还应教学生如何去吸收传统文化知识,为今后学习古文奠定基础。戴老师的这节课精神饱满,笑声满堂,却不失条理。

  通过本次学习,我收获了管理班级的方法,学会了要想使学生优秀,就必须先丰富自己,摒弃陈旧教学方法,改变教学风格,做到独树一帜,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才会学的轻松,相信高效课堂也会迎刃而解。培训虽然结束了,却总是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到来。

  教师寒假培训心得感悟

  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通过网络学习,我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观,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内涵,从古止今但无论哪个时代,也无论何种职业,道德观念必有其共通的地方。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道德内涵必然融汇于整个社会公德之中;而教师的特殊职业与地位,则决定着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影响。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

  二、教师要尊重幼儿,重视幼儿天真的梦想

  放弃任何框框和本本,尊重孩子,让他们尽情表露真性和梦想,然后教师进行观察分析,再是顺导性的教育,同时附上适当的强制和计划,这就是自然的教育。当孩子们尽情地流露他们的本性,真的,善的,美的,于是,我们让他们互融这种本性,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他能化解个别孩子的不良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孩子们感染社会恶习。让幼儿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幼儿教育是起步,起步是最关键的。

  三、教师要会宽容孩子

  如果说,尊重、理解幼儿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养的话,宽容幼儿则需要勇气和更大的投入,这是针对幼儿认识的不稳定而言。允许幼儿的认识反复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性。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溺爱,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宽容,是理解的继续,也是理解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宽容应该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的确定必须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

  宽容,还应为幼儿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创造条件,指出实实在在的。让幼儿“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努力目标,同时要因势利导,用爱心感染幼儿,尊重、理解、宽容有机地结合,提高与孩子交流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也使老师的爱心放大了更多倍。在与幼儿一起相处的日子,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虚荣;多一份理解、帮助,少一点指责。批评;多一份宽容。耐心,少一点责难、惩罚!这样会让教师的职业道路更加美好。

  四、教师要学做会反思

  应该说,反思对于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思考与实践,使其以主体身分投入其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有本质性的提高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作为骨干教师首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并在实践的不断反思中二次学习。教师的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能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不断的,有效的提高和成长。

第11篇

一、围绕主题,形成序列

首先,确定探究主题。这是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选择活动内容时,也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常识和原则。一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探究。如“说说家乡”“趣谈春联”“乡俗追踪”“十二生肖”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主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还是学生的年龄角度,都是能够达到的实践领域,小学生对这类专题实践起来自然就有兴趣。二要紧扣语文教材的单元内容。比如,在语文教材中多次提到过“春联”内容,就可以在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趣谈春联”的实践活动,这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三是关注时事的主题。如“喜看祖国新变化”“新闻每一天”“家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等实践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够时刻关注身边的变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所带给的自豪感。

其次,形成探究序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该是有序的,有序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探究,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

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为“走近中华传统文化”。各年级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选择了不同的实践内容。如低年级组选择诵读《三字经》和“古诗文”,中年级组选择“中华传统节日”“风俗”等实践活动,高年级组选择“十二生肖”“名人追踪”等实践内容。像中年级组的“中华传统节日”实践内容,又可细分出“春节”“元宵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探究内容,由每一个班级任选一项;比如一班进行“清明节”的实践活动,再将“清明节”的传说、地方习俗等相关的内容等分工到小组,小组再分工到各个组员(组员可以合作)。

这种形成序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实践,效果不错。

二、保障时间,加强指导

首先,确保实践活动的时间。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环境不完全在学校里,也不完全在课堂上,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调查了解,从中发现、提出与实践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最后对实践行为进行总结体会。比如“三六五新闻”,就是让学生用一年的实践活动时间,跟踪并记录365天的重要新闻,并随时交流、整理、分类、编制、打印、装订,还要有体会、有报告、有感想,有总结与汇报,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是没有能力和精力完成的。

其次,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以学生的自主为前提,但由于学生的年龄、活动涉猎的领域等各种因素,要很好地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

比如,低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完成类似“找春天”等主题内容,的确有些困难。教师可依据教材,指导小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改编、续写教材、并对学生如何感受春天来临时,气温、环境的变化,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并记录环境中花、草、树、木等的变化,必要时可以用小手去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并利用休息时间和大人一起到郊外去寻找一番,然后交流自己的收获。

再如,中高年级可让学生进行实地采访、询问,仔细观察家乡的现状,说感受、写报告;可让学生借助现代技术,通过互联网调查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并从经济、政治、教育等发展趋势,展望家乡的未来,从而描绘出“魅力xx(地名)”,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完成这一实践主题。

三、注重过程,及时评价

首先,跟踪实践活动的过程。过程决定结果,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取决于活动是否有良好的开展过程。所以,学校、班组、小组等各个单元,要抓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好每一活动环节,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流程可用以下图表示:

如年级组确定实践活动的“子主题”后,学校要督促并检查其活动方案,要求方案明晰可行。年级组要负责各班的实践课题确定及其实践情况的跟踪。如各班的活动材料呈现形式及呈现时间、汇报的范围及活动的总结形式等都要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等及时沟通和解决。如中年级的实践活动“找春天”就可分为动员、实践、交流、总结等四个阶段。在实践中的“读春”中,读了哪些关于春天的文章,包括诗歌、图片等,对过程要有针对性地了解或检查;如实践中的“探春”“迎春”“赏春”“话春”等,都要对其进行过程记录,不能只对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其次,及时评价实践行为。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及时评价会增进学生实践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每一个班级内,教师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式,如“自评”“师评”“生评”等,重点关注与评价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表现,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践结果记录实践档案袋。

学校和年级组定期开展对各班综合实践的展评活动。展评内容包括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学生的实践过程材料、活动结果、活动总结等;展评方式可以对上述内容进行立体化设计,组织教师轮流观摩学习,了解他班与众不同的实践模式或实践内容。然后全校结合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对各年级组、各班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体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解读;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22-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诗,产生于唐代,流传至今,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喜爱它的人却是越来越多。不论男女,无论古今,只要是生活中经历了离亲别友、背井离乡,人们都会在思念之中,轻轻地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往今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好诗佳作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诗能够广泛地得到大家的认同,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底?品读本诗,我们是否应该再去寻找一个崭新的角度,从而获取更多的文学价值。

一、“佳节”之论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在诗人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可能更多(因为有些节日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如今能称作“佳节”的,起码还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情结所系,可是,作者在题目中却明明白白地以“九月九日”标示出佳节的指向,于是,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会更加思念家乡与亲人呢?

来看一看本诗的写作背景,十七岁的作者才华横溢,为了谋取功名,他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繁华的长安。一方面,繁华的对当时正热中于仕进的年轻诗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长安越是繁华,茫茫人海越是热闹,这个少年游子就越感到孤孑无亲。在这样的生活中,诗人肯定会无数次地想念家乡和亲人,任何节日都可能成为他深深想念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最真实的内心写照,这里的“佳节”应该是那些所有让诗人悄然动情的节日,可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格外凝重呢?那些比起重阳节更为悠久更加热闹更能凝聚骨肉亲情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什么没有让他写出流传千古的佳句呢?而那个佩带茱萸的节日却为什么能够激发起年幼诗人如此强烈的创作灵感?此处,这个重阳节的魅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在中国大地上燃放多年的爆竹、甜甜蜜蜜的元宵,包括那轮皎洁的明月

选在重阳节写作,或者说在重阳节作者产生创作激情,也许并非偶然,我们是否应该抛开王维的思乡之情,从他的情致爱好来考虑,考虑那个佩带茱萸的重阳节。

二、关于茱萸

在客观世界里,“茱萸”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在诗人的故乡,在重阳节,“茱萸”又代表了什么?在诗人的内心世界,“茱萸”留下了什么印象?在那个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美酒飘香的日子里,为什么诗人只对茱萸情有独钟?

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因此,人们又送给茱萸一个雅号――“辟邪翁”。唐代,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避难消灾,佩带茱萸也表示一种怀恋之情。

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茱萸,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一种健康、吉祥的象征。而“九”这个数字,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包含着永久的意思。在九月九日,佩带茱萸,表示人们对于健康、祥和生活的永远的向往与追求。

可是,盛极一时的大唐长安,在重阳节日想必人们也会遍插茱萸,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家乡的茱萸进行深情的遥望呢?

三、走近王维

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一个多情善感的人;

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个特殊伟大的人。

王维能诗善画,多情善感,具备了一个优秀诗人的才智与情感。在保留下来的四百多首诗中,最能展示他艺术才能的,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东坡志林》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山水诗作方面卓越的艺术成就,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这个在盛唐时期蛮声诗坛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经受悲欢离合,远在异地他乡,他同样孤独寂寞。每当夜深人静,他也会思念家园,他有着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基本的情感。但他同时还是个诗人,他又有着平常人所不具备的表达情感的特殊能力,他会写诗,他能用28个字表达出心中的无限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不下千千万万,但却再没有第二首诗能与本诗相比,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被人们吟诵了一岁岁、一年年,其艺术魅力亘古不变,历久弥新。就王维个人而言,这七个字所饱含的深情与文学意义也已经超过了那四百多首诗的总和。

于是,我们再来仔细端祥王维,重新品味这诗中的味道,才发现王维的伟大之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敏感地捕捉到了游子心中那一瞬间升腾的情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的时光易逝、故乡难回的感慨;“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也只以来日的欢聚衬托今天的孤独……如此这些,都是从个别角度来表述思乡之情。只有王维,也只有王维,那个既能概括雄奇壮阔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刻画自然事物,既具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又享有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的人,才能够把个人的思乡情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整合在一起,从节日――这个最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的文化现象人手,揭示出人性的共同特征――每逢佳节倍思亲!

无论大江南北,无论春夏秋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都会有自己的节日。节日是什么,节日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是精神文明的传承,是民族特点的浓缩,是个人情感的归依。那个在作者心目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阳节,最能让作者品味出诗情画意的重阳节,早已在作者心中滋生出无限眷恋之情,无论何时何地,久久挥之不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佳节,在自己的家乡,那些茱萸不只插在了兄弟们的身上,也深深地插在了作者的心中,那种健康、吉祥、而又团聚的生活是作者永生永世都难以忘却的(当然,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向往的;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向往的)。所以,即使长安城内人人插茱萸,遍地是茱萸,也难以替代家乡的茱萸家乡的人,因为,作者爱的不只是那种开黄花结红果的绿色植物,想的不只是家乡的某一个兄弟,而是在九月九日那么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与亲人一起祈求幸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王维在本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包括一种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

王维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但当这种情感与传统节日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使每一个阅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憾与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于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