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环境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存在问题;预控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世界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就拿矿山开采领域来说,开采矿石的过程无非就是一种机械式破坏大自然的过程。所以,如果不加强对环境破坏的监督和管理,那么它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样一来,生态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也会更加突出,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矿山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1矿山基层管理部门和企业业主的对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薄弱对于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政府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然而,在现实管理中,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太过重视,导致资源开发过度,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也就使得矿山的基层管理部门和企业重视生产,轻视生态环境的现象非常普遍,长此以往,管理部门更加重视业务管理,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和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弱。人们总是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从而使得矿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1.2对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中执法能力较弱。当前的生态环境法律规章制度中,对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非常少,在很多环境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是目前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上,我国有些地区对矿山生态环静保护工作上还是十分薄弱,例如,政府执行机构的体系不健全,在很多环保部门内部,没有单独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室,其次部门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环境监理的专业人才,政府投入的资金力度不够,由于上述种种问题,才使得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没能得以有效的保护。1.3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的职能相互脱节。当前阶段,环保局虽然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渐渐的加大了力度,但是与实际要求比较,还没有达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在矿山生态环境管理职能上缺少明确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都没有明确规定,各相关部门之间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科室,造成彼此之间信息的闭塞,在安排具体任务时,由于各部门各自为阵,在工作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纰漏。在办理矿山开发的相关证件的审批过程中由于各政府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就达不到审批过程中受到监督的规定。1.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治理环境的资金缺乏。矿上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对矿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违背了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管是新建矿山还是老矿山、闭坑矿山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但由于老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矿产资源开发已临近枯竭,而企业的负担过重,经济效益变差,历史欠账太多,使得很多企业已经无力恢复和治理已经被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由于矿山环境的治理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加大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的投入。
2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探究
2.1加强调查评价,全面摸清矿山家底。在这方面,湖南省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发挥地质勘查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与地勘单位密切合作,主要做了两件事:①2012~2015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经过3年的工作,投入工作经费5000多万元,共计调查矿山7328个,编制调查与评价报告136份,开展了5个专题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档案7328套,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②围绕矿业集中开采区,重点对湘江流域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调查,如湖南省洞庭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湖南省湘江流域南部土地环境地质调查,以及复合污染土壤典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迁移转化途径研究。相关专题的调查成果为治理矿山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2.2深化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恢复保证金制度。在学习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及法律法规之后,我国颁布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并建立了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这些举措对我国处理矿山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在处理一些特殊的矿山项目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①在评价区域环境时,应该考虑到矿山周边复杂的生态环境、并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潜伏性进行评价。②在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预测评价时,应该尽量确保预测结果的客观性。③要对矿山开发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做出定期地动态环境影响评价,使环境影响评价跟上开发活动的步伐。再者就是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①矿权人在享受应得的权利时,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矿山环境治理的义务。为了保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有效的被履行,以保护地质环境和自然景观,采矿权人应该缴纳保证资金。②保证金的数额要依据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过高了容易让人望而止步,太低了又起不到效果。③当地的地方政府应该创建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对于那些停办、关闭、闭坑的矿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负责统一组织治理。④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如果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比较好,环境的恢复也比较好,在通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合格验收后,矿业主缴纳的保证金以及利息将会全部返还。2.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体系。由各级人民政府牵头,开展矿山环境综合防治。①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矿山环境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划分责任主体,明确防治方向,部署重点防治工程。②科学开展防治工程,根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影响范围等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安排防治工程,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③加强矿山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提高矿山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矿山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基础图系,建立矿山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宣传培训,全面提升矿山环境综合防治水平。2.4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大资金投入。①对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矿山造成的和现阶段矿业权人灭失所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各级政府编制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专项基金。②充分发挥备用金制度的约束作用,督促矿业权人主动加大投入。③在目前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谁投资恢复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创新投入机制,建立PPP模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3结束语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矿产资源的毫无节制的开发使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而且我国目前阶段法律制度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趋势。所以,针对当前的现状,根据我国目前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保护好矿山的生态环境。使得矿产资源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够和谐共处。
作者:段敏 单位:冷水江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王克帮.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王伟,王海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西化工,2014(02):55~58.
农村能源(rural energy),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涉及农村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多个方面。农村能源的开发是指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就近开发利用的能源,在中国有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小水电、小窑煤、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的利用还包括国家供应给农村地区的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因此,农村能源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合理开发农村当地各种能量资源,研究农村各种能量资源在输入、转换、分配、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问题,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农村能源分类
1.生物质能: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物质和其他有机质,可直接当作燃料或转换成气态或液态燃料的载能体。一般指薪柴、秸秆、人畜粪便等。
2.水能:利用水力发电。
3.矿物质能:主要指煤和煤矸石。煤矸石是指煤矿中开采出的低热值的矸石,其热值为3.3~12.5兆焦/千克。可以直接燃烧或加工成型坯等燃烧利用。
4.太阳能:广义的太阳能包括直接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和因太阳辐射同地球大气层及地球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能、潮汐能等,也包括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质能等。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利用太阳的光、热问题。
5.风能:由于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能力不同,造成各处温度和气压的差别,促使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空气产生的动能即风能。可用于风帆助航、风力提水、农副产品加工、风力发电、风力致热等。
6.地热能:地球内部包含的热能,或由于地下物质的摩擦、挤压而放热;或由于地球内部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放热。从地表向下,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火山爆发、地震和温泉都是地热能的表现形式。据估计,地球内部每小时放出的热量约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优质煤。中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利用地热能的工作,一般用于温室、育秧、育种、孵化鸡、养鱼等。羊八井、湖南灰汤、辽宁熊岳等地建设地热电站。世界各国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较重视,主要是将地下天然蒸汽和热水用于生产和生活。由于有关设施的一次投资较高,地热能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潮汐能由月亮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使海洋中的海水作周期性的涨落运动,由潮汐涨落所产生的位能和动能称为潮汐能。中国潮汐能资源估计约1.1亿千瓦,主要用作水磨、水车、农副产品机械的动力和发电。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使我国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能源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农民生活改善的物资基础。然而在农村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到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五、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使用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做炊事和供热燃料的传统利用方式引起的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2.小水电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的小水电一般都是利用修建的小水库进行发电,由于水库中的生物质腐烂而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
3.矿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石的移动、矿井酸性水的排放、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中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环境问题。
4.太阳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占用土地,另外制造光伏电池需要的高纯度硅,属能源密集产品,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含镉光伏电池的有毒物质排放虽在安全范围内,但公众仍担心对健康有危害。
5.风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风能开发中,风机会产生噪声和电池干扰。
6.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地热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热污染:含有害元素或盐分较高的地热水污染水源和土壤;地热水中的CO2和H2S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地表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陷等。
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生态植被严重破坏
1)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m3。
2)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目前已有0.87亿公顷退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且每年仍以133万公顷的速度继续退化。
生态植被破坏的后果: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2.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水污染。
乡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白雪婚纱摄影”为你整理了这篇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简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是边改边查,认真研究问题,全力推进整改。积极主动找弱项、补短板、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和重点区域领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行立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把问题化解好、整改好。
二是加强督导检查,做到问题交办到位、指导到位、整改到位。各职能部门要加强与乡镇的联系和沟通协调,指导乡镇科学制定整改方案,有效推进问题整改。
三是紧盯重点,细化措施,同步推进整改。严格按照整改方案要求,具体细化整改措施,分清轻重缓急,紧盯重点难点,加强督促和巩固,确保问题整改不反弹。
四是坚持统筹调度,严格销号程序,确保整改实效。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务必要做好整改情况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综合上报工作,力争整改情况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每一条整改措施的推进情况,确保调度情况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整改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整改销号。
五是认真履职,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针对各项交办问题,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落实监督管理职责,认真履职尽责,对不按要求整改的、整改不及时的、整改不到位的或是不予整改的,严格按照相关监督管理制度执行,全力抓好问题整改落实,确保整改实效。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修复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258
0 概述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有455万hm2,占国土面积47%,常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远超过了降水量。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与北部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酸化、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其中,以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最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1 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生态问题
1.1 土壤盐渍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本身的水资源就十分匮乏,加之降雨、灌溉和蒸发的交替作用,使盐分在非饱和带土壤中不断累积,形成土壤的盐渍化。目前,全国盐渍化土壤面积约3667万hm2,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因受盐渍化威胁的耕地约占当地总耕地面积的30%-40%。土壤}渍化后,土壤的溶液渗透压增大,土体通气性和透水性就会变差,降低养分吸收和植物的正常生长。
1.2 草场退化
草场退化是指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表现出一系列不利于开发、利用的环境退化。我国草场退化的面积约为1.35亿hm2,绝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草原由于过度放牧,草原的牧草由上世纪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现在的25cm。草场退化后牧草的种类就会出现简化,草质变劣,植被覆盖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第一性生产力下降,草场环境的容量便会持续衰减、承载牲畜能力下降。
1.3 土地沙化
随着气候的变异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目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总面积约为267万hm2,约占国土面积28%,大部分集中在四北地区,其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荒漠化约占九成以上。土地荒漠化诱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此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沙尘暴肆虐等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不然乐观。导致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自然等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导致,加剧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2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技术
2.1 土壤盐渍化生态修复
水利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农业改良和化学改良是土壤盐渍化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其中,水利改良措施主要是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和现代化排水系统,对盐渍化的土壤进行长期的改良修复,典型的有新疆农二师采取的竖井排灌措施;生物改良则是通过植树造林种植牧草,以及培育和种植耐盐植物;农业改良则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起槽种植,避盐栽培和种植水稻等,山东德州通过种植水稻对碱良效果良好,5年后的脱盐率达42%;化学改良是在盐渍化土壤中施加磷酸矿渣等改良剂,以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含量。
2.2 草场退化修复
草场退化修复主要的措施有草地改良、草地封育、人工草地建植等。其中,草地改良是轻度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首选途径,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态研究生对青藏高原高寒退化草地进行划破草皮和施肥改良,7年时间草地盖度和生物量分别增了14.1%-57.6%,32.7%-113.9%。而对于中度退化的草地则通过封育措施实现草地植被的生态恢复,较为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三种典型草原原地带进行为期17年封育,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对于重度甚至极度退化的草地恢复潜力小,恢复的速度慢,必须要选择人工植被才能有效促进草地群落的生态恢复。内蒙古西北部地区建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短短两年时间草地的植被覆盖就达到了95%以上,可食牧草比例达99%。
2.3 土地沙化生态修复
土地沙化的生态修复治理应坚持“标本兼治,治本在先,优先保护,积极治理和适度开发”的原则。首先是建设屏障,遏制土地沙化蔓延。我国沙漠,有四大杀沙地本身是自然景观,治沙不是直接种树而是对现有的沙地植被和荒漠植被进行有效保护。沿着沙漠地带周边建立大型的防风固沙林草带,在沙漠和绿洲之间建立大型固沙防护林带,例如,注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2050年,规划造林面积达5.35亿亩,届时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对风沙危害严重的干旱耕地,积极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广免耕法。退耕还林政策实施20多年来,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积极修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除了采取具体修复措施外,还要注重综合施策,从气象、水文、地理、土壤以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综合研究,既要搞好水土保持,也要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3 结语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分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主要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生态结构趋于单一、服务功能下降,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要继续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环境,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桂呈森,徐蒙,王桂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01):27-30.
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生态环境
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重要内容被写上日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日趋严重。而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能否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工业企业排污;而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的污染排放点。
根据我国农村污染物的来源和特性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大类。
(一)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分布范围大与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1、农业生产的污染。主要指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城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农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主要指村镇等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
(二)农村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城镇企业和乡村集约化养殖场因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力带来的污染,城镇工业污水和工业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城镇工业与乡村畜禽饲养业具有污染点多面广、排污种类多、浓度高的特点,因而其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指农村地区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荒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破坏。
一些由城市迁移到农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没有建设相应设施处理工业垃圾和污水,给当地农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其中,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的范围更广泛,不确定性更大,成分和过程更为复杂,也更难以控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复杂,但究其根本,是由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造成。城乡结构性断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断裂使农村贫困状态更加突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改善生活的动力,无力顾及生态环境污染控制。
城乡相差越突出,农民改变自己地位的内在冲动就越强。改变贫困的诉求,成为农民谋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由于受资本缺乏以及发展途径狭窄的制约,而不得不走资源消耗型原始积累的加速发展之路。这种发展实际上是掠夺式发展,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环境中索取发展,从而直接造成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问题。
2、城乡社会断裂使大量人口被堆积在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从而造成了农村人口与资源之间关系高度紧张。
人多资源少的矛盾突出。大量人口堆积在农村,其就业方式就是破坏性就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已经超出其供应能力,构成了对农村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
3、城乡社会的断裂使农村中的环境保护教育相对薄弱,从而导致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面对城镇企业污染,农民往往缺乏保护意识,并处于无助地位。
4、城乡断裂使那些较为先进的企业和技术难以在农村建立。
由于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使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愿进入农村,而乡镇工业也无法学习到先进的环保经验和技术。
5、城乡断裂使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环保基础设施、环保经费等均供给不足,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一些也涉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但尚未构成法律体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在一些重要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很不健全。同时,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在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很难遏制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针对以上提到的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1、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之根本措施。
2、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快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监测工作常规化;加大对农业环境重点污染区的治理投资力度,加快农药新品种的研制和开发,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和牲畜养殖的粪便污染治理;加大对农田的保护,防止退化、盐碱化和沙化;加大对污染的河流、水源保护性投资;加大对荒山的投资,使之绿色化。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城市优先、工业优先的理念,确立环境与经济并重的发展理念,推动基于工业污染防治与反映城市利益中心主义特征的环境法制进行的适应性变革。创设适应于调整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同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将散见于各法律中的相关环境保护条款进行清理,修订至协调一致。其次,填补立法空白,对一些重点领域专门立法保护。
4、强化区域环境规划。以往的规划工作的重心多在于城市规划,而很少关注对农村的规划。要把农村生态环境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强化区域环境规划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防农村建设重蹈覆辙。同时,可通过设立乡镇工业发展区的方式来提高环境污染的监管和管理效率,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废物的利用率,从而减轻污染。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 (2010)04(a)-0000-00
引言: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人类在利用土地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配置土地和建设土地的过程,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为了获得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的综合效益原则,并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并以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科学实践证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率,而且对改善土地的质量,提高农产业的生产量,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将会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格局以及组成,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不仅会带来有利的一面,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活动中,水利水电、坡地垦殖、农田灌溉工程以及梯田建设中很容易对地表水系结构造成影响,因此对原有的水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矿的开发、建设、村镇以及城镇的建设都会带来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从而造成水环境收到污染。
(2)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耕地垦殖的利用率,荒地开发以及村镇的迁并等,将会导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大面积植被退化或者减少,并且很多植被被农作物代替,景观减少,并且荒地开发、道路的修建等将会对原有的植被格局造成变化,从而使植被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地表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响。
(3)对土壤以及生态的影响
由于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调配以及平整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地表的扰动将会造成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并且开发整理后的耕地也会对土壤造成改变,而且由于农作物需要长期的耕作、灌溉、施肥等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并且还会导致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在耕地休耕或者撂荒的期间,地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从而也会造成气候发生变化。
二、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对策
(1)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程,从而使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项目决策项目验收以及规划设计等。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把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并坚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2)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使用土地时,应该根据土壤、地形、地质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确定土地利用形式,比如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带,不能进行改造水田,或者将土地开开发整理成水田,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或者有盐碱化危害的地区,应该采取基塘台田的形式。
(3)保护好水资源的平衡性;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中不能只考虑开发地带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应该水资源的平衡性进行分析,不仅应该分析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还应该考虑过境水的引用,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用水和下游生产用水的需求。
(4)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应该采取平整的方案进行设计,从而可以减少对耕地层的影响,并且应该针对不同耕作田块和地形选择不同的平整方案,并且还应该做好表土回填和剥离,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耕地土壤不被破坏,保证农田的地力,并且对于一些新耕地,应该加强土壤的改良,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5)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并且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37--3839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环境;改良对策
高尔夫球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久,但传播速度之快、普及之广却是非常明显。这项被视之为高雅的运动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但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成为公众无法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平衡生态环境与高尔夫球场之间的关系,为高尔夫产业提供无后顾之忧的发展道路。笔者将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严谨的研究,从而使高尔夫产业在实现稳定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高尔夫球场草坪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对土地资源的抢占及对草地环境的污染。不论是对土地资源的抢占还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草坪环境的污染,都使高尔夫球场在建设过程中不断遭受非议,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1.1施用化肥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量使用化工肥料来保持高尔夫球场草坪的茂盛是目前高尔夫球场建设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大量使用化肥不仅会因为化肥中各元素未被吸收且大量流失而对水土环境造成污染,更会因为化肥本身的生产会发而产生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不论哪一方面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此外,由于高尔夫球场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建设草坪坪床时会选择有较大间隙的沙壤类土壤,而这类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都非常差,在面对人工源源不断提高的化肥时,就会出现营养流失等情况,而所流失的化肥又会与水循环产生关系,从而造成水资源的富营养化。因此,大量施用化肥不仅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还会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与水资源。
1.2施用农药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时刻维持草坪的植被绿化,高尔夫球场会大量施用农药,消除草坪病虫害。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人工对草坪的频繁修建,地面害虫基本消失殆尽,而深藏于地表下的害虫,又无法通过杀虫剂进行捕杀,因此大量喷洒农药毫无意义,其效率远低于利用捕虫灯所进行的害虫捕杀;不仅如此,在对长沙周边高尔夫球场进行详细走访调查后,笔者发现,害虫并非是高尔夫球场草坪唯一的敌人,甚至不是强劲的敌人,真正对高尔夫球场草坪造成威胁的基本都是真菌,因此在喷洒农药时,除真菌的相关药剂消耗量最大。不论是捕杀害虫的农药,还是消灭真菌的药剂,其本质上都是一种化学产物,过多喷洒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与上述化肥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影响类似,过量农药的喷洒同样会因为所用量多于消灭标靶动植物所需量而发生参与从而造成对土地、空气及水资源的污染,使空气遭到污染,水资源出现富营养化。
1.3打球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给顾客提供良好的打高尔夫球场地,高尔夫球场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对球场草坪进行维护,且是相较于城市绿化更加细致谨慎的养护[2]。但在养护过程中,同样会存在一定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高尔夫球场中最重要的区域是果岭,因此在进行高尔夫运动时,玩家必然会不断重复的踩踏这一场地,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土地硬化,既造成草坪的难以生长也使该片区域无法满足高尔夫球场对草坪蓬松度的要求。此外,由于高尔夫球需要在草坪上进行击打,因此为了满足高尔夫球直线运动的要求,草坪一定要具备草面弹性,且草坪面必须整齐平坦。而这依赖于对草坪所进行的日常基础护理与修剪。球场方面一般会通过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高尔夫球场修剪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工成本,但使用机器所带来的电能消耗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问题改良对策
2.1控制肥料及农药污染施用
只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降低肥料农药使用量,才能有效解除水土富营养化危机。但这并非意味着禁止高尔夫球场使用化肥农药,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农药化肥,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能够有效提高绿色植被的存活率;同时,为高尔夫球场降低管理成本[3]。不论是化肥还是农药,其基本流径大致相同,主要通过挥发、深入地下以及淋溶等方式进行扩散。当使用过量时。多余的化学物质就会通过这三种方式进入空气循环与水循环中,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高尔夫球场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制定农药喷洒量,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首先,草坪面积一定,不论是化肥需求量还是农药需求量都会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相关管理者一定要进行仔细的研究,计算出其所在草坪所需化肥、农药量,合理安排化肥农药喷洒,减轻肥料污染。其次,规范养护制度,改善养护方式,使化肥及农药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通过喷洒、点灌等方式实现高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以此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维护高尔夫球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营造良好生态景观,增强生态稳定性
相较于自然生态系统,高尔夫球场草坪的生态系统物种单一,资源能量难以循环。因此,不论是调节能力还是维持能力都远远低于自然生态系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球场需要在满足高尔夫球场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植物配置,增加植物多样性,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提高球场草坪的负载能力及修复能力,从而使其更加稳定更加持久。因此,球场在进行草种引进时,为了其能够快速适应球场土地,应首选乡土草种,降低草坪种植成本,在最大限度内提高收益。同时,使用本土草种还可以有效避免物种入侵事件,达到维护本土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在进行草种引种时,必须严格挑选,确定其具有相关动植物检疫部门所颁布的检疫合格证,避免因不慎引入不良生物而造成的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
2.3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
草坪养护不仅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对水资源同样有很大需求,因此球场方面必须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有效节约水资源。高尔夫球场除了必备的球场草坪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水域景观。因此,在进行球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域景观与草坪灌溉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水域走向,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域蓄水储水功能。一般来说,水资源供应量最大的是草坪果岭区域,在进行水域设计时,应着重对此进行灌溉设施建设,其余方面则可以选择粗放养的模式。同时,不同草种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各有不同,在进行草种选择时,可以进行合理筛选,选择能够依靠自然降水而生长的生命力较顽强的草种。
3结语
综合全文可以看出,高尔夫球场生态系统调节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首先,在选址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所选地址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其次,在进行草坪养护时,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化肥农药等物品;最后,要加强对高尔夫球场环境的监管。只有完成以上三点才能够使高尔夫产业,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濮阳雪华,戴子云,韩烈保.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及其改良措施[J].草原与草坪,2012(4):145-146.
[2]濮阳雪华,高晨浩,罗红松,等.北京鸿华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研究[J].草业学报,2014(10):162-163.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宜居水平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ough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or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ivable level,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ay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livable leve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四、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
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结语: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马连宇.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保理论的运用[J].城建资讯,2011,4
一、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负面影响
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成为影响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当地经济金融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资金吸附力不强,宏观资金环境进一步趋紧。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资金流向的重要因素。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总体较差,信贷资金缺乏安全保障,使区域内外信贷资金失去信心。突出表现为域内资金加速外流,域外资金流入减少,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
(二)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信贷投向结构长期失衡,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经济决定金融,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体现在金融层面就是有限的信贷资源被大量用于固定资产项目投资,造成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信贷投向结构失衡。据统计,2000年某市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17.87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增量的18.06%,2004年新增26.3亿元,占比为67.02%。并且贷款投向与该市产业结构高度吻合,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传统支柱产业一直是信贷支持的重点,2004年末以上两行业贷款余额高达53.25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余额的21.84%,当年新增贷款15.98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41.19%,而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助学等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资金供给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非资源型行业、新兴产业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信贷支持。金融影响经济,在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信贷结构长期失衡,增加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不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信贷资产安全得不到有效维护,打击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大量信贷资金流向效率较低的领域,积聚了大量不良资产。同时,由于司法机关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力,金融机构债权得不到依法维护,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其直接后果,就是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不高,辖区贷款投放量与经济增长不成比例,企业有效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2000年来的5年间,该市贷款平均增幅低于GDP平均增长率4.34个百分点,企业申请贷款总体满足度不到30%。
(四)信贷资金高度集中,中小及民营企业融资异常困难。由于社会信用意识不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少数信用等级高、经营效益好的优势企业成为金融机构竞相投放的对象,信贷资金高度集中。以上述某市为例,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煤炭、煤化工、电力、水泥、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等行业,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显示,以上行业2000年以来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均在60%以上。而多数中小及民营企业则陷入融资困境。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25.44亿元中,用于支持中小及民营企业的不到15%。尽管城乡信用社依托担保机构积极增加对中小及民营企业信贷投入,但由于担保机构规模小、运作不规范等原因,年末余额只有3000万元。
二、欠发达地区培育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策略选择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金融生态维护机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取得好的成效。一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规划、目标、任务、措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司法、银行和有关部门职责,统筹金融生态建设的全局性工作。二是把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评估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业绩考核范围,落实有奖有罚的责任制,构建改善金融生态的长效机制。三是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争取金融支持即是招商引资的观念,认真清理不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各种行业规定、办法,积极落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四是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共同向上级行、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争取地区性的差别政策,如调整存贷比例和备付金比例,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等,有效增加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自身发展的可用资金。五是指导各新闻媒体加强对改善金融生态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参与金融生态建设,维护金融生态环境。
(二)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夯实金融生态建设信用基础。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整顿党政机关、党政干部信用,切实增强信用观念,使党政机关、党政干部率先取信于民。二是企业要切实维护自身信誉,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要自觉规范内部管理,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健全财务报表,透明财务状况。三是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奖惩机制。由人民银行牵头,积极开展银行及非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引进外部资信评级,建立借款企业资信评级信息披露共享机制,金融机构要与资信评级高的企业签订金融承诺服务协议,尽快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惩”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营,这就加大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民生活以及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无法为动物提供和谐美丽的家园,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破坏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找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这也是为了给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让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且也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对动物和人类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家园,这也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谐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激起人民对它的保护欲。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建设,并且可以让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已供它们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的寿命,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归宿。
2.对社会
企业在发展中有可能会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树木,也有可能会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破坏,也会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可以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尽全力去补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无法更好的完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的经济,这样就严重损坏社会效益。而且,又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这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这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他就无法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对突发状况也无法更好的解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素质和责任心,这会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细心,并且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样就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带来阻碍作用,这样也就自己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游行、讲解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付诸于行动,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生态环境部门在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并且对于在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并且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专业性课程的培训热情。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都完善,同时,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人民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就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就需要能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这也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国的有关人士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可是续发展[M].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话题[M].世界生态环境研究,2000.
[3]赵景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M].生态学报,1999.
[4]徐中民.可持续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M].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关键词: 屯垦戍边 新型团场建设 生态环境 问题 解决对策
环境良好是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中的具体要求。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团场职工群众的生活生产质量,而且关系到屯垦戍边事业,关系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随着团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业连队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团场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导致团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团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团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1.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团场生活污水具有量大面广、有机物浓度偏高、日变化系数大、控制困难等特点。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驻团工业企业污水排量大、类型复杂,产业集聚带来的生活和工业复合污染问题对团场职工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随着团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善,工业产品在生活中日益增多,农村生活垃圾的年产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加。绝大部分团场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填埋及处理系统,而是直接将垃圾输送到镇区、田间地头、自然洼地填埋,极易滋生蚊蝇,且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及农田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和污染。
3.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畜禽养殖污染已居团场污染源之首,并且成为部分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源。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氨和总磷分别占农污染源的比例较高。加之管理部门疏于规划、环境意识淡薄,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二)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土壤。
1.化肥污染。长期施用化肥,势必会降低作物产量,导致恶性循环。施用化肥可引起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等污染,造成土壤酸碱化。此外,在化肥生产中,随矿源带来有害的痕量化学元素,这些元素会残留在土壤中,造成污染。
2.地膜污染。目前兵团各团场棉田普遍应用地膜覆盖植棉技术,虽然采取各种办法狠抓残膜回收工作,但“白色污染”依然存在。碎残地膜逐年积留于土壤耕层,污染土壤和生态环境,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造成后茬作物减产,影响农产品质量。
3.农药残留。各种作物从种到收,常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也杀死了益虫,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也影响了人类身体健康。
(三)水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生物抗逆性差。
1.水资源开发不合理。团场水利设施和用水结构偏重于农田灌溉,林业和畜牧业用水比例很小。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诱发了土地退化的自然潜在因素,使生态环境进一步失调。加之大规模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区域性持续下降,进而导致植被枯化、土地沙化。
2.生态环境脆弱,生物抗逆性差。各团场盲目与过度开发土地,畜牧业管理经营不当,超载放牧、盲目开荒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牧草比例下降。森林过度采伐、草场退化、陡坡垦殖等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引起草场退化,弃荒、撂荒面积逐年增加。
二、解决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团场环境保护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加强团场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二是处理好城市与团场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团场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团场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三是处理好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环境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贻害无穷,而修复环境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昂。加强团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落实政策,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团场城镇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切实增加团场环保投入,将团场环保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大力开展团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从而为团场环保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健全环保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团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将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已有的政策法规要落到实处,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团场环保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理考核制度,按照团场生活污水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思路,加强生活污染控制法律体系建设。
(四)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
加强团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理顺体制,强化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对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予以严肃查处。加强团场环境污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高度重视可能因环境污染引发的重点问题,严格行政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
(五)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大管理力度,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农田林网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农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杜绝随意开垦并弃耕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发生,做好秸秆还田工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质地结构。努力回收残留在耕地中的塑料薄膜碎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药化肥有害物质在土壤中残留量及其对农产品的污染。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管理力度,严格管理,杜绝违法排污现象,避免“工业三废”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将与环保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团场环保宣传教育计划。加大对广大职工群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报、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将环境法律法规和各项环境决策转化为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尊重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其主动参与、支持和关心环保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振亮.试论城镇的建设与乡镇工业化的发展[J].城市规划创刊,2005.4.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司法环境;法律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74-01
一、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金融维护债权困难重重,银行机构反应比较强烈
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金融部门以及有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维护金融债权、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各家银行金融机构对一些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诉诸法律,依法维护银行的权益,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发现依法维权工作存在着费用高、成本大、胜诉易、执行难等问题,银行应得的法律援助和必要的法律支持严重不足,恶意逃废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和打击,必然进一步助长逃废债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另外,从金融法律环境看,我国在尊重和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尽完善。如《破产法》在清算程序上金融机构排在最后;《刑法》对有意通过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骗贷的企业的刑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高院关于只要证明抵押住房是自住用的生活必需品,金融机构不得对其处置拍卖的司法解释等等,都对金融债权的维护产生影响。
(二)社会信用环境欠佳,特别是企业信用问题比较严重
目前,黑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借款人信用能力较低,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秩序缺乏规范。一些部门和贷款户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本息,造成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高位持续,致使银行和客户信用存在危机。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借改制之机,曲解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地方保护、执法不力等助长了各种社会失信行为,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在一些银行甚至整个地域出现企业信用等级总体下降,信用状况持续恶化趋势。
(三)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总体推进缓慢,缺乏实质性进展
从推行建立金融安全区到开展“诚信龙江”建设,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采取一些措施努力推进这项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建立金融安全区还是“诚信龙江”建设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形成合力。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推动诚信建设上,还存在认识模糊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充分认识到诚信环境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地方的诚信建设仅仅是停留在会议文件部署上,没有切实抓好落实。一些执法监督部门对诚信建设的态度也是事不关己,应付了事,缺乏积极态度。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战,信息壁垒,缺乏整合。二是宣传不到位。“宣传一阵风,过后松一松”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宣传教育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宣传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没有深入人心。三是治理诚信环境措施乏力,没有在社会上造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道德氛围,同时,依法惩治处罚各种失信违约行为的力度也不够。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改善法律环境
一是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法律体系。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修改民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债权人财产权保护条款,从法律上界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明确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成本,扭转当前信用缺失的局面,以降低经济金融活动中不必要的信用风险成本。二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要加快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完善征集、汇总和评价机制,规范信息查询制度和信用等级公示制度。同时要逐步建立守信奖励制度的机制,对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促进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及相关法律宣传,在社会上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守信获益、失信失利”的舆论环境,争取社会各方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让“诚信”成为每个公民,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的基本准则理念。
(三)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
要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目标,加快行政许可、行政程序的法制化,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步伐。一是切实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权范围,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实现由经营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一方面指导企业依法进行改制,避免因改制悬空、逃废银行债权;另一方面应为银行参与企业改制创造条件,在落实金融债权的同时,进一步取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二是积极促进政府部门简化手续,逐步取消贷款抵押、担保、登记及抵贷资产转让、过户、变现等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不合理收费项目。三是抓住金融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帮助银行甩掉不良贷款包袱。公检法系统应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供直接的法律支持,推动银行不良贷款催收、核销、剥离进度,从而在加快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使地方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实现银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