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有企业年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主要包括:资金管理中最易出问题的直接接触人即出纳未设置专职人员,容易造成资金风险;出纳与企业总分类账登记、保管人员未分离,当出纳人员出现舞弊和发生错误时,不易被察觉,失去总账对出纳人员行为的监督作用;出纳人员与收入、费用、支出、债权债务明细账记账人员未进行分离,出纳一方面进行现金的收支,一方面负责相关明细账的登记,容易导致挪用和贪污现象的发生;资金收付印章保管人员和出纳没有分离,出纳在支出现金时更方便、缺乏约束,容易导致舞弊现象,或者在出现资金舞弊时不易进行监督;出纳人员与档案保管人员、资金稽核人员没有分离,导致如果出纳在资金方面出现差错或者舞弊行为时,企业无法通过资金稽核发现问题,或者可能由于出纳篡改会计档案等手段,同样无法监督和控制舞弊现象;出纳人员与银行对账人员、现金清查人员没有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舞弊现象。
1.资金管理缺乏监控。
目前,国有企业通常具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保障了国有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健康发展,逐步达到长期目标。特别是国有企业拥有的财务自对于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起到了充分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但是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产生了冲突,在资金管理方面则体现为资金监控和财务约束的缺失,使得企业所有者即国家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无法直接监控,同时企业对子公司财务特别是资金管理也是制约乏力,因此在资金的内部控制效果上大打折扣。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金内部控制建设
1.建立完善的资金内控制度。
1.1在资金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应体现牵制性原则。与财物和款项收付、结算和登记相关的工作,必须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工合作,以体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在资金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方面,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出纳与会计相分离,经办人员与审批人员相分离,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相分离,核算与稽核相分离,出纳与印鉴管理相分离等。在信息化条件下,要注意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相互制约,在对相关会计岗位进行岗位分配和权限设计时,应注重账号的制约设置、岗位的分离以及资金收支相关权限的设置。
1.2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在资金审批方面,应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制度中应明确经办人员和审批人员的职责权限、审批人员对资金的授权方式、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审批责任和相关的监督措施,明确经办人员在从事资金业务时的工作要求和职责范围。要建立资金收支业务的关键内部控制点,在重要控制点由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实行多人多岗位流转,实现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流程控制、额度限制及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的多方面配合,形成严密的资金管理闭环管理体系。
2.统筹资金流量,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加强资金内部控制,应实现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对资金流量进行有效统筹。一方面对资金进行综合平衡,防止资金冗余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挖掘资金潜力,规避资金使用风险。在资金统筹方面,国有企业应明确自身资金管理目标、管理原则和工作要求,充分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应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市场预测和业务发展预测情况,对企业未来资金盈缺情况进行测算,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对预测情况进行定期修订。要将资金年度预算纳入企业年度预算体系内,根据企业年度计划编制资金预算,首先由各单位自行编制,其次由财务部进行审核和平衡,纳入企业年度总预算计划进行平衡。在编制月度预算计划时,应包括月度资金调度和资金平衡,各单位在每月25日前制订下月月度资金预算计划,经财务审核后,纳入企业月度资金预算计划。在预算计划执行方面,对于资金预算计划的执行应严格执行,实行透明化管理。例如,工程项目资金支付应按项目进度比例进行;产品生产资金按产品生产周期支付;工程设备材料资金,按照企业合同按比例进行支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应轻易改变预算计划,更不应忽视预算计划,随意支出。企业应在年终对资金预算计划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于执行效果好的单位予以奖励,对于资金预算计划执行不到位的部门进行考核。
3.加强资金内部监督。
为了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监督管理,企业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为其配置独立的内审人员,通过监控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程序的执行过程,评价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来对其资金内控体系的薄弱环节提出修改意见,以进一步完善。例如,内审人员可通过对企业库存现金的突击盘点,审查其是否存有坐支现金行为以及长短款现象,并及时予以纠正;再如,内审人员还要特别关注银行存款事项,审查其是否存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行为,并对某些具有特殊对应关系的凭证深入调查,以防止人为舞弊现象的发生。
开展内部审计资金活动的控制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管理应该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工作。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应该重视内部的审计与控制,细化内审机制,强化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内部审查的内容既要包括审计监督重大经营决策和企业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也要包括审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要包括过程的监督审计。通过关口前移,将工作重点落实到管理审计上面去,做好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都按照严格程序进行,维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
三、结语
关键词 管理职能 过程系统 企业 计划
弱化
1 引言
在管理的基本职能中,第一个职能便是计划,在谈别的职能时,都离不开计划,这说明计划职能的重要性,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然而,当我们在国企改革实践中,评价管理的有效性时,往往发现国有企业存在计划职能弱化的现象,且是普遍性的,给管理的有效性会造成负面影响。我国过程系统企业在计划职能环节方面存在的薄弱性,造成当前大部分此类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竞争能力弱、经济------环境------社会的不协调、发展方向不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为什么会存在此现象,应采取何种治理对策,这都是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计划职能的认识:计划的任务、性质和层次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说它是重要的?计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执行和检查计划,狭义仅指制定计划。作为一项职能,多使用广义的概念。
什么是计划?一句话: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计划工作的任务,可表述为:一个组织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制定出组织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并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协调和合理安排组织中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优化配置组织的各种资源,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H.孔茨认为,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要去的彼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有了这座桥,本来不会发生的事,现在就可能发生了,虽然我们很少能够预知确实的未来,虽然那些超出我们控制的因素可能干扰制定最佳的计划,但是,除非我们按计划,否则就听凭自然了。计划工作是一种对知识需要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决定行动方针,而我们的决策是以目标、知识和经过深思熟虑的估计为基础的。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市场经济环境下,机遇与成绩是暂时的,只有危机和竞争才是永恒的——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变的规律。这也是与计划经济
时代的最大差异。计划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谋求组织的生存,其次是发展,是在充分利用机遇的同时,使风险降到最低阶段。
计划工作的性质可从五方面概括:
对目的和目标的贡献。每一个计划及其所有支持性计划,应该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的和目标,因为组织是为了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的而生存的,脱离了这一点的计划是毫无意义的。优先地位。计划工作相对于其它管理职能处于首位,正如前文所指的那样。普遍性。虽然各种计划的特征、作用不同,但计划工作是全体主管人员的一项职能,上到总经理,下到第一线的基层管理人员,都要制定计划。这是主管人员的权力,也是一项责任,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合格的主管人员了。计划的效率。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就是看这个计划对组织的目的和目标的贡献,如果计划按合理的代价实现目标,这样的计划是有效率的计划的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作出的,计划的过程总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对计划的深入认识还要基于系统的观点。计划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本身构成组织工作的一个子系统。计划种类是多样化的,如果我们按表现形式分,可将其分为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预算等各种形式。按层次分又可在战略下分长、中、短期计划,各种执行、支持计划、作业计划等不同层次。为后面讨论需要,先介绍如下:
(1)使命:组织的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组织使命与组织目的可以不加分别。一个组织的使命,可包括组织哲学和组织宗旨;其中,组织哲学为组织将要经营其业务的方式规定出价值观、信念和指导原则,而宗旨决定组织正在执行或打算执行的活动以及现在或期望的组织类型。IBM前董事长T.华森(T.J.Watson)在论述组织哲学的重要性时说:“我的论点是,首先,我坚信任何组织为了生存并获得成功,必须树立一套正确的信念,作为它们一切方针和行动的前提;其次,我相信一个公司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其成员忠诚地坚持那些概念,最后,我认为如果一个组织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中遇到挑战,它必须在整个寿命期内随时准备变革它的一切,唯有信念却永远不变。”在此基础上,华森阐述了IBM的哲学:“首先尊重个人,这虽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在我们公司,它却占去了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超过了其它任何方面;其次我们希望在世界上的所有公司中,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再次一个组织应该树立一个信念,即所有的工作都能以卓越的方式去完成”。在华森表述上述组织哲学三个基本信念的20年后,该公司董事长F.卡利(F.Cary)说:“我们的工艺、组织、市场、经营和制造技术已经发生了若干次变化,并且还会继续发生变化,但是在所有这些变化中,这3条基本信念依然如故,它是我们顺利航行的指路明灯。”对于组织的宗旨,尤其是企业组织的宗旨,有人认为,最直接的唯一的表述是“创造顾客”。我们来看看一些大公司是如何表述的:索尼公司的宗旨------“索尼是开拓者,永远向着那未知的世界开拓”;杜邦的宗旨------“通过化学的方法生产更好的产品”。
(2)目标:在组织的使命下面,是组织的目标,它包括一定时期的目标或各项具体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是指活动所针对的最终目标,它们不仅代表计划的终点,而且也代表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目标是在组织的宗旨指导下提出的,具体规定了组织及其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目标的确定,不但本身是一个严密的计划过程,而且构成组织计划的全部计划的基础,组织的目标,又可分为长期目标和中、短期各种目标。长期目标规定着组织执行其使命时所预期的成果,如果一个组织要成功地实现它的使命,就必须取得这些成果。中、短期目标是执行性目标,其时限常在一年以内,是管理者用来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的。短期目标应来自对长期目标的深入评价,这种评价应按照各目标的轻重缓急顺序进行。顺序一旦确定,即能建立短期目标,以实现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所起的作用都是指明组织实现其使命的方向。
(3)战略:战略是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针和资源分配方案的一个总纲。
战略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企业的情景,战略不是要具体地说明一个组织如何实现目标,因为说明这一切是许多主要的和辅助的计划任务,战略是要指明方向,重点是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
(4)政策: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文字规定,政策是指这样的范围,即制定决策,保证该决策和目标保持一致,并有助于目标的实现。一个组织内部,政策种类是很多的,如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的政策,严格遵守高标准的商业道德政策。这里要注意的是,既然政策是指导决策的,那么政策必须允许对某些事情有酌情处理的自由,否则政策就成为规则了,这是对政策的误解。
(5)程序、规则、规划、说明等概念的阐述,这里不再进一步的展开,它们都是属于一个组织的计划范畴。
计划在每一层次又可按职能细分。如: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计划等,这些职能计划又可按时间长短进一步细分,最终成为一个计划网络和体系。
3、计划职能的弱化和后果:对计划职能的进一步认识
有人说,计划的范畴何必弄得上面那样宽,让人摸不到边际,执行、操作起来也有困难。计划,应主要理解为各种短期计划,其它是次要的。也有人说,计划的职能不见得如此重要,很多工作没有计划,或不按计划执行,不也一样做了?在企业组织的计划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这些意识问题,这不奇怪。因为这些观点,有现实的根源,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过程系统企业,在计划的执行与制定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国企的员工沉浸在的这种计划的弱化环境中,年复一年,对计划的漠视已不是个别的现象,“计划计划,桌上画画,墙上挂挂,情况变化,便成空话”,在这里计划工作沦落为一种摆设,更有甚者,还有“猪八戒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从这一职能的侧面也反映出国企改革的艰巨性。 计划职能的弱化给企业组织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1)使组织的发展缺乏明确目标,没有目标的引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难以及时调整,尤其是战略调整以应对市场挑战,组织的发展必然迷茫不前。
(2)使个人目标难以和组织整体协调,对个人的目标难以引导,组织缺乏动力产生机制;从而影响组织士气,影响组织凝聚力。
(3)使管理的其它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开展,计划职能贯穿于管理的全部过程,处于优先地位,由于其弱化,必然导致其它管理智能的弱化,进而导致管理的失效。
(4)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以集团公司形式出现的企业组织,会造成不同管理层次、不同法人实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并且难以协调,最终会导致非经济性的行政干预出现。
4、计划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企业组织计划职能弱化,在国有企业中有很大的普遍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归结如下几个方面:
(1)体制问题。国有企业管理的落后体制的背后是经济体制的约束,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计划来自行政指令,本身缺乏计划的权利和责任,造成组织目标与市场脱节,正因为如此,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国企改革上。
(2)观念问题。这一点已在上面提到,在产品经济时代,企业主导需求;在物质生产高度丰富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造需求、创造文化和观念。企业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而影响到管理的观念变化,如意识不到,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
(3)管理知识的缺乏和管理技能的限制。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这实际上是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不注重管理职能的专业化,主管人员如果意识不到管理过程中计划的重要性、首位性,不注重知识的提升和管理技能的积累提高,不懂计划的原理、方法程序和内容,必然造成对计划职能的轻视。
(4)对目标细化与计划制定的轻视。企业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往往混淆了计划的层次性,尤其是企业集团形式的企业组织上,子公司在对整体战略计划、年度计划上,认识不足,不注重计划的细化,从而造成这一层次计划职能的弱化,而这一层次恰恰是战略计划、年度计划细化、实施的最主要层次,从而造成计划的执行度差,不符实际,情况严重的会使计划失效。
(5)管理创新手段的缺乏,造成管理的僵化。
(6)其它管理职能的弱化,造成对计划职能的影响,管理作为组织活动的一个系统,按职能又可划分不同的职能子系统,相互影响和制约,其它管理职能的弱化,反过来又影响到计划职能。
5、加强计划职能的对策分析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觉察到:(1)缺乏计划指导(或没有计划);(2)计划过于简单;(3)计划偏离实际太大;(4)员工对计划表现漠视。完成完不成,完成多少一个样,(5)中层管理人员之间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低落,等等。这些都是计划职能弱化的信号,要引起主管人员的警惕,要及时分析毛病出在哪里。上面分析了计划职能的内容和弱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何加强企业组织的计划职能,防止弱化?笔者结合长期在企业集团从事管理的实践,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使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组织的职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向管理专业化靠拢,注重知识提升和管理技能的积累提高,不断转变观念,提升管理素质,勇于创新,使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加快国有企业的转轨改制。
走改革、改制、改组之路。通过开展加强管理的“三改一加强”的活动,依照《公司法》,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以产权关系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主体,理顺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的管理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把系统科学引入管理的过程。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计划既是一个子系统,也是系统的要素和联系,要发挥计划职能的桥梁作用,必须把企业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从系统推进的角度,全面改进企业的管理,把所有管理职能联系起来考虑,变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权责关系。在一个组织中,管理的精确化体现在其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计划职能的实施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如战略管理、年度计划管理、计划控制管理等,同时强化组织体系中的权责关系,使职权、职责在授权、分权过程中得以明晰,从而进一步保障整个组织中的计划职能在不同管理层次、不同时期都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在管理的主体上,防止管理计划职能弱化的可能。
6、 小结
企业组织计划职能弱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治理的对策也要相应而变,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计划的管理上也充分表现出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点,治理得当,说到底,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决定性的因素在于管理主体本身,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管理的创新能力,注重观念和工作素质的提高,不解决这一问题,国企计划职能弱化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参考文献
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共财政这个大标题下尝试着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实践。尽管多年来我国许多财政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公共财政的性质,但更多的只是“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财政虽已初步具有公共财政的轮廓,但离真正的公共财政尚有相当距离。因此,为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对公共财政的本源、公共财政同我国社会环境的相容性、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
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预算建立在一整套科学公开的运作程序之上,这就为精打细算、有效地使用政府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由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所造成的政府支出铺张浪费现象,大大促使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公共财政的又一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政府财力的法律制约,将所有政府预算内外的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中,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法治范围之内。政府收支行为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法制约束,政府预算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就为权力腐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公共财政的推行实为医治政府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
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难题
1.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公共财政学建立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社会共同需要”之上,我国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体制时如何给大量的国有经济定位,就成为一大难点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财政应该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提出所谓的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论。也有学者将国有经济视作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的庇护。“公共财政双元论”本身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这一初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也即是说,国有资产财政只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公共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至于将国有经济视作公共财政的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庇护的观点,与我国政治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也是不符合国情的。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担负的责任,远比西方的一般企业多,它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理论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充任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大量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现如今,国有企业担负的政府职责不可能马上全部转给政府承担起来,同时,能替代国有企业龙头作用的经济力量尚未真正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让国有企业“一刀切”式地退出,很可能出现一些“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和调动是不利的,为此,在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去留,应该注重效率标准。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确实无效率的,应予以裁撤。就我国国有经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随着国企脱困目标的如期实现,国企上交给政府的利润必将大幅度增长,如果将此部分收入用于国企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或安置下岗职工,这或许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定位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上。
2.如何根本变革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如果说我国多年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大多数改革都只是“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那么这个核心就是政府预算制度。乍一看,我国的政府预算也是按照必要的程序编制的,但更多的仅是流于形式而已。预算编制中长官意志过强,主观随意性过大,政府预算草案是在预算年度已开始之后才提交人大会议审议,且审议、批准时间过短,使得人大会议实际上难以深入地对政府预算进行审议和修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法律的权威性,确定了的预算可以不执行,而没有预算的也可以随意收支,预算的追加、追减没有执行相应的法律程序,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和长官意志性。大量的预算外财力的存在,直接否定了政府预算应包括所有政府收支的基本原则,使之无法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
迄今为止,我国的政府预算未能真正决定和约束政府行为。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只是政府安排自身收支的粗略的年度计划,而不是真正的政府预算,这决定了公共财政尚未在我国建成。为此,我们必须下决心根本变革政府预算制度,构建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和规章,增强人大对预算的审议和批准的实效性,对违背政府预算的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将预算外财力也统一纳入政府预算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制度,确保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从而真正构建起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
企业全面预算是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预算,有效规划生产经营活动、分配企业战略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系统。从长远来看,企业目标体现为企业战略。为了立足长远,使企业行为对企业战略目标形成实际支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打造基于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及众多大中型私有企业普遍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来运营和管理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需要定期对市场、政策环境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并据以调整战略目标。同时,全面预算的目标、模式及指标必须适应和体现这种变化,如果一成不变,或者各责任部门仅根据自身利益制定各自的预算目标,则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短期行为等现象,降低全面预算为实现企业战略服务的效用。战略指引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实现企业战略,企业制定的全面预算必须与战略紧密对接,使全面预算目标准确反映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因此,企业应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目标实现功能,着力打造基于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
二、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
(一)确立基于战略的全面预算相关理念 具体为:
(1)预算与战略结合,树立可持续增长理念。可持续增长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可持续增长包括“可持续”和“增长”两个方面。可持续问题是生存问题,企业只有在实现生存目标的基础上,才能追求利润和实现价值增长。企业战略是基于动态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的,根据环境条件不同,企业战略可包括发展战略、维持战略、收获战略和收缩战略。为实现企业战略,必须使全面预算反映企业战略的要求,同时合理规划企业的行为,为战略的实现保驾护航。基于战略制定的全面预算,可充分适应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实现生存的基础上,追求企业价值增长。
(2)树立泛财务资源观,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导向,而战略导向和企业的资源是紧密联系的。传统财务中的财务资源即物质资源,企业发展依赖于对物质资本的管理。在新的企业环境下,物质资本不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唯一要素,承载着更多经验、信息、关系的人力资源等软资源将对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财务资源的内涵应拓展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在价值创造中起关键作用的资源。现代财务学中的财务资源是一种泛财务资源,它包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基础结构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企业基于战略制定全面预算,应统筹规划现有的硬资源和软资源,使资源在适当领域中得到充分应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注重全面预算的权变性、可行性。缺乏动态和权变的预算往往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的预算。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企业的预算也应相应调整。结合环境变化调整全面预算,可增强预算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理顺战略目标与年度全面预算的关系 战略是总体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具有相对长期性、前瞻性;而全面预算是企业目标的具体化表达,具有相对短期性、现实性。通过全面预算,企业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对财务、人力及实物等资源进行配置,以强化战略的可操作性。图1展示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为年度全面预算指标的方式。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图1 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制定流程
(1)基于企业战略,制定两大长期目标。企业战略是基于对环境变化影响战略取向的分析而调整并确立的,具有权变性。就长期而言,企业战略由两大目标共同体现:财务经营目标和资源规划目标。财务经营目标是企业对战略规划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的规划,具体可体现为目标收入、目标利润、目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目前企业的战略目标,多为财务经营目标。但是,仅有财务经营目标是片面的,企业还需要制定资源规划目标。资源规划目标是企业对战略资源的系统性筹划,以利用这些资源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企业战略资源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企业长期积累的资源,具有创造企业价值的作用,例如政治关联、供应商关系、银行关系、税务关系等;二是不可复制,例如品牌、专利、企业文化等。企业只有积极获取与合理配置战略资源,才能实现企业的财务经营目标。对两大指标的划分,体现了泛财务资源的观念,二者相辅相成。
(2)分解长期战略目标,制定年度战略计划。企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企业的战略目标也需要分步走,逐期实现。企业通过对长期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其转化为企业年度内可实现的计划,是使战略可操作化的起点。
需要注意的是,年度战略计划不是对长期目标的简均分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在上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内外部环境变化、竞争对手、企业成长表现等进行评估和预测,有计划地确定本年度计划,使年度规划更具科学性。在经济繁荣、市场需求旺盛、政策向好的年度,企业可制定更积极的年度计划,以刺激业绩增长;而在经济衰退、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年度,企业可选择相对保守的年度计划,暂缓发展步伐。
同样,年度战略计划包括财务与经营计划以及年度资源开发计划两个维度,资源开发计划为财务经营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与驱动力。富于权变性、成长性和差异性的年度战略计划,将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重要保证。
(3)细化年度计划,确立年度全面预算指标。年度全面预算是一个系统,涵盖人、财、物、供、产、销各个模块,并且以数字来量化各种行为和要达到的效果。制定全面预算的过程是对年度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的过程,需统筹考虑企业的组织层次,形成各部门的全面预算指标。
在企业的实践中,平衡计分卡、杜邦分析法等工具均可为确立全面预算指标提供思路,即把目标划分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本文在将全面预算目标划分为财务经营和资源开发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分解为一系列指标体系:一是由财务与经营计划形成的经营、投资、筹资等财务指标,二是由资源开发计划形成的市场开发、内部业务、人力资源开发、产品研发等过程控制指标。每一个指标在其所在的责任部门又可进一步具体化,如市场开发计划可具体体现为对公司该年度市场占有率、产品知名度、顾客满意度、投诉次数等的要求,由此打造的这一全面预算指标体系,可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选择全面预算模式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为初创和成长期、成熟稳定期、衰退期三种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发展特点、生存状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战略目标也有显著差异,因而应匹配不同的全面预算模式。根据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可将企业分为规模导向型、收益导向型、生存导向型三种。
(1)规模导向型。处于试营业期与成长期的企业特征是:增长速度快、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日趋增强、管理机制和组织逐步趋于正轨。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要围绕于立足市场,实现生存和规模扩张,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成长期的企业规模扩张主要通过扩大销售增长、提高市场份额来实现,因此这类企业在制定基于战略的全面预算时,可以选择以销售或收入为起点的全面预算模式,以销售收入为主导目标,规划财务经营与企业资源。
(2)收益导向型。处于成熟稳定期的企业,已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资本、资源、能力、商誉也积累到了一定水平,拥有完整的政策、规划与监控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应转变牺牲利润而追求规模的发展思路,在战略上以追求收益实现为主,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仅依靠规模扩张并不能使利润最大化,而应更多地凭借成本领先来获取超额利润。这类企业可选择以目标利润或目标成本为起点的预算模式,预算重点为成本或者息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
(3)生存导向型。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生产能力出现过剩,企业效益下降,成本开始上升,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逐步丧失。这一阶段的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可持续问题,以追求生存为战略目标。维持企业生存主要通过保证现金流持续来实现。因此,这类企业可以选择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模式,即以现金收支平衡为主导目标,采取调整组织,降低成本,减少、出售资产等紧缩策略或退出策略,规避财务危机,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现实企业给出以下建议:
(1)管理层要树立泛财务资源观和可持续增长观,科学制定企业战略。管理层应在泛财务资源观的指导下,全面统筹包括人财物、市场资源、基础结构资源、知识产权资源等在内的战略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同时,结合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基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维护企业价值持续增长的角度,科学选择企业战略,避免短期性、盲目性。
(2)建立预算部门与下级责任部门之间的反馈机制。在制定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应全员参与,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模式,采用以下程序: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或其他预算部门依据战略目标,编制并下达各部门的年度全面预算目标;下级责任部门制定各部门的预算指标,并将制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预算部门;预算部门测算责任部门的反馈信息,据以修正并确定预算目标,最终下达给各部门。此过程强化了预算部门与责任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更为合理的全面预算指标。
(3)正确识别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选择全面预算模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动态变化的,管理层应采用适当的指标和方法,正确识别企业的发展阶段及预测未来走势,从而选择适用的全面预算模式。尤其是当企业处于过渡期时,应注意全面预算模式的转变,从而使全面预算更好地为实现企业战略护航。
参考文献:
[1]毛红亚:《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兰艳泽:《论财务管理的泛资源观念》,《当代财经》2002年第12期。
[3]爱迪思、赵睿等:《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左仁凤、林娟、卢素玲、陈敏、潘球红:《基于战略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学理论》2012年第6期。
[5]江文毅:《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一)领导协调机构。
*省土地储备联席会议是省级土地储备的领导协调机构。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土地征储和供应计划,协调解决土地储备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监督检查土地储备运营的工作落实。
(二)实施机构。
*省地产(集团)公司是省级土地储备的实施机构。具体承担储备土地的市场运作、开发整理和投融资功能。地产集团由*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与*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出资组建。
二、运行机制
土地储备经营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省土地储备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协调安排省级土地储备及运营工作。相关部门按以下分工进行工作: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依法行使土地的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储备运营进行政策性指导与行政监督。
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是省政府设立的对全省储备土地进行统筹管理的职能机构,具体承担土地征收、土地收购、土地储备管理及组织储备土地出让供应等工作,参与并配合土地经营工作,并对储备土地开发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与储备中心共同组建地产(集团)公司,承担省级储备土地的开发与整理和运营。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和职责。
*省地产(集团)公司具体承担并实施土地融资、土地资本运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储备土地开发等工作,确保储备土地保值、增值。
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按照各自职责,在储备土地项目立项、储备土地资金、储备土地的规划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配合做好省级土地储备和经营工作。
三、土地开发经营流程
(一)储备计划。根据*省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城乡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级土地储备年度计划后报省政府批准。省级土地储备年度计划草案的具体编制工作由地产集团配合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承担。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包括储备数量、分布位置、用地类型、储备成本等。
(二)土地征储。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根据省政府批准的年度土地储备计划,负责督促有关各方完成土地农转用、土地征收(用)审批手续,并与储备土地所在市县进行协调,按时完成土地的征收(用)工作,核定土地资产,办理土地权属证书,纳入储备库规范管理。地产集团负责及时提供土地收储资金,配合储备中心做好征储工作。
(三)开发整理。凡进入省级土地储备的国有土地,分期分批由地产集团负责开发与整理运作。地产集团联合储备中心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方案,报储备联席会议通过后由省政府批准;由地产集团根据省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确定的投资规模融资,具体负责土地的开发与整理工作,并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并会同储备中心对项目进行整体策划推介,招商引资,促进土地增值升值。
(四)土地供应。对于开发成熟、具备出让条件或需要变现的土地,由储备中心根据土地供应计划及市场需求情况,制订储备土地供应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依法划拨或者通过土地交易市场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四、收益分配原则
出让土地收入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后,增值部分的50%上缴财政专户,其中40%用于包括*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承担的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10%用于*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承担的省重大项目孵化的资本金;增值部分的20%~30%返还土地所在市县;增值部分的5%返还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用于省级土地储备机构的业务工作费用;增值部分的25%-15%返还地产集团,用于省级土地储备资金积累。
一、20XX年工作总结
1、项目工程完成情况
①项目进度基本达到公司年初制定的年度目标。
基本完成年初公司制定的年度计划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但总体计划基本在受控状态。虽然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特别对小户型施工影响最大,总计划滞后两个月有余。但经过下半年的赶工,差距基本缩小在可控范围。并且准甲办公楼比原计划提前了近两个月。
②形象进度:外幕墙形象的及时完成,为项目的销售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和保障。
soho幕墙在8月份完成西立面铝板和玻璃安装,准甲在10月初完成西立面的铝板安装和形象展示,为项目的销售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和保障。虽然这些外立面局部出形象的要求在年初并没有制定出来,但在需要的时候,项目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完成了外立面形象的展示。为尽快展示项目形象,促进项目销售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③soho办公楼的提前完成五大主体验收,为完成公司的财务目标提供了保障。
在年初制定的年度计划时,soho办公楼的验收计划安排在20XX年春节后,但是在今年七月份集团为了完成整年目标产值,要求soho办公楼必须在20XX年12月30日前完成五大责任主体验收。为此项目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讨论制定落实计划,并且项目部把该计划目标实现的第一责任主体落实在我的头上,这对我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
特别在后期所有工作面全面铺开,土建、安装、消防、幕墙、装修、景观再加上其他甲分包单位,施工单位数量超过十几家,工期紧协调管理难度大。为此增加了定期专题理会制度,除周一下午的监理例会外,另在每周一上午安排了安装专题协调会,周四上午装修专题协调会,并制定了严格的例会制度。对无辜迟到缺席者有严格的处罚制度,为集中高效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提供了保障并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④项目荣誉
整个项目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总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加大了管理力度,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当地政府的多次通报表扬和观摩。本项目三个施工处在今年上半年均获得“郑州市安全文明标化工地”,同时工程一处还获得“河南省级安全文明标化工地”。
2、项目团队建设情况
项目人员分工在年初经过一次调整,使项目分工即更加具体明确化,既在条线方面发挥了个人专业和特长方面,又在区域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协调范围,作到了条线清晰,区域明确。
项目团队建设在公司领导的多次指导和培训下,项目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每周的项目例会制度,项目团队每位员工都有发言机会,既体现民主又体现了团结意识。并且通过周例会及时传达公司精神,通过不断加压和鼓励,不断提高项目团队士气,振奋精神。通过这一年的磨合项目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3、个人发展和心得体会
回想自己到绿地已有三年时间了,可是只有今年才使我真正找到了工作的激情、目标和方向。在绿地的前两年有一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曾经也有过激情时刻,但更有困惑、无奈和迷茫。幸运的是在今年受到徐总的培训和教导,思想受到启发;视野得到开阔;信心得到鼓舞;激情得到点燃,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感到浑身有用不完的劲。总之,我今年的工作已步入了良性的状态,为此我应感谢我们的领导,感谢我们的团队。
特别是前段时间徐总安排我作为中原油田团购事宜协调小组负责人处理过程协调,尽管这只是我工作范围的一小部分,但该事件对我的影响确实深远的,使我倍受鼓舞并且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由于中原油田作为国有企业,保留着国有企业的固有的弊端,工作效率低,办事拖拉,权利高度集中在高层领导身上,具体办事人员没有决策权等现状。就像上半年关于墙体变更问题,一直拖了半年才有最终的说法。经历前几次双方几个回合的沟通协调,到目前为此双方基本消除异议,对于交房标准达成共识。从整个实践中我可以总结以下三点经验:
(一)主动出击,变被动等待为主动
针对对方效率低,办事拖拉的现状,前期我们吃过不少苦头。像卫生间墙体砌筑一事,对方一直仅限于口头通知要求停止卫生间砌筑,但由于合同没有形成,对方经办人员无法出具正式书面要求,造成我项目部砌筑等待一个多月。还有后来要求这里改造那里改造,但一直没有正式书面意见。后来在徐总的授权下,我作为团购事件协调小组主要负责人,就马上召集相关负责人讨论回复意见,并做到有理有据,主动出击,明确我方要求,限制回复时限。一时给对方造成一定压力,使对方被动的跟着我们走。特别关于装修事件的处理,主动强势把我们的要求展示给对方,对方为了减少将来返工拆除量,也就只好顺着我们的意思走,结果我们节省了工期,也节省了成本。
(二)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作用
在具体处理或回复对方正式意见之前,我都会在小组范围内进行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并请示领导后再做回复。必要时扩大沟通范围,特别在最后形成装修备忘率之前,除和白总、赵林沟通外,还得到了合约部的大力协助和参与,整个事件的处理体现了大家的意志,团队的力量。
(三)端正的心态+适当的方法+勤奋努力=成功
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如果说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可是我心无杂念,一心想把事情做好,及时和大家沟通协调,加上我的真诚,赢得了所有参与者的理解和支持。就在12月28日,备忘录正式签字的那一天,直到晚上七点半,合约部的两位同志(王海燕、陈伯政)一直全程参与,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没有半点怨言。
二、需要进步和提高之处
1、项目部作为项目工程载体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一些层面上处理问题缺乏更高层次的全局观和项目推进的主导意识不强。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项目经理提高,同样需要每位工程管理人员共同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工程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出项目部的更大作用。
【摘 要】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山南市场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成分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山南非公有制经济目前还存在着思想意识不到位、经营人管理才缺乏、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为此,需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支持山南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
一、山南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2012年总体情况看,山南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1)乡镇企业总产值、营业收入、上交税收均持续增长。2012年,山南地区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69000万元,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60240万元,同比增长7.3%;增加值30860万元,同比增长7.7%;盈利总额14780万元,同比增长8.5%;上交税金4490万元,同比增长7.6%;劳动者报酬10860万元,同比增长8.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1426人,同比增长6.1%;乡镇企业个数达114户。(2)多种经营对农牧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大。2012年,山南地区多种经营实现总收入105500万元,同比增长7.2%,完成年度计划的101.2%;纯收入66565万元,同比增长7.1%,完成年度计划的100.5%;劳务输出总人数为8.6万人次,完成年度计划的102%;劳务输出总收入39000万元,同比增长6.9%。(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税收贡献越来越突出。截止2012年底,山南地区私营企业达707户,雇工人数12870人,注册资金36.7亿元。个体工商户11267户,从业人数37162人,注册资金3.1亿元。2012年,山南地区通过民间项目投资12.3亿元。从山南地区2012年重点企业纳税情况可以看出,前20户纳税大户中私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控股企业为16户,占80%。
二、山南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缺乏对非公有制经济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缺乏全局观念。二是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扶持措施不到位。(2)整体发展不快。一是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成本高。二是科技含量不高。三是龙头企业小,企业实力还不够强,难以发挥辐射拉动作用。(3)企业经营者素质偏低,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层次偏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管理方式落后,管理形式上以家庭为主,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缺乏规章制度,企业内部运行机构不够健全。三是非公有制企业沿袭家族式管理模式,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困难。尽管山南地区金融业制订了一系列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法规和政策,但当地银行认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状况复杂,信贷风险过大,直接获利较小,普遍存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现象,致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严重制约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5)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山南地区非公有制经济中从事传统产业的多,经营新兴产业的少,资源消耗和效益回报不成正比。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从二三产业结构状况看,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工业园区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不充分,支撑带动作用不强,县与县之间发展不平衡。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发展特色农牧业、优势矿产业、旅游业、建材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领域,参与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产业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三农”建设与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服务等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增加税收扶持力度。(2)运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山南要结合本地财政实际状况,设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与技改、贷款担保、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实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策。如:对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传统项目及有成果的科学研究开发项目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加以扶持,对非公有制企业新增员工的培训、工资费用进行适当补贴等。(3)运用财政担保、财政信用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一方面,建立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投入,把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指标纳入年度信贷计划,安排和解决生产经营所需的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贷款。(4)制定吸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财政政策。山南要想使非公有制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制定吸引人才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运飞,韩开兰.郭海亮.2011年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J].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2,9:266~269
[2]杨霞.借鉴国际经验构筑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8:32~35
Abstract: Formulating the city land reserve system is the system of urban land again, is further deepen the innovation of urban land use system reform of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However, in the city land reserve system operational practice still existing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further effort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urban land, the key i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ystem of land reserve mechanism, establishing the city land fund, and perfect the land market and the city land reserve system of legal support system.
关键词: 土地储备;经营城市;制度;思考
Key words: land reserve;city management;system;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245-01
0引言
经营城市,即要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引入城市建设之中,全面归集和盘活资产,促使城市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从而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充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经营城市的核心是运营城市空间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本,因为,城市的一切活动都要依赖于土地,而土地供给又具有稀缺性,只有相当数量的土地资源、资产集中在政府的储备库里,进行土地优化配置,才能形成土地利用布局适当、效果合理及综合效率最高的模式。
1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
1.1 经营城市“经营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为“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资源)、人力作用资本(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如广场、街道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从中获取收益,再将这笔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项中去,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新路子。
1.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置换、到期回收、土地整理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将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由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通过以上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经营城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土地保值增值的特性,通过政府对其垄断性的储备,合理地调控土地市场,使其达到增值的目的,进而使政府获取土地收益,为城市建设、旧城改造积累资金。
2经营城市与土地储备的关系
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政府享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土地的权利。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存量土地几乎掌握在使用者手中,政府事实上失去了对城市存量土地的控制,土地市场比较混乱,并带来一些弊端。
如:其一,城市规划难以实施。由于政府未能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城市的建设开发很大程度上按照开发商的意图来实施,结果往往会与城市规划发生冲突,不仅使规划的旧城成片改造、综合开发的设想难以实现,而且这种无序的开发效果也不理想。建设搞了不少,城市整体面貌却改变不大,并对进一步改造增加了难度。其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由拥有存量土地的企业自行招商,主动方往往是开发商。使许多土地交易价格偏低,甚至搞暗想操作,滋生腐败;土地市场无序也造成存量土地流转的不合理,部分开发商趁机炒卖地皮,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三,存量土地难以总体全面开发。由于存量土地未实行统购统销,没有统一的开发规划和计划,使一部分开发前景不理想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块无人问津、长期闲置,也使一些想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解困的企业难以落实脱困措施。
3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土地储备的意义
土地收购储备是“经营城市”的核心问题,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等有效显化国有土地资产价值方式的重要支持基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应站在政府“经营城市”的战略高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收储制度。
3.1 通过土地收购储备盘活企业资产土地使用权不流动,资产就盘不活。国有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土地资产长期处于“凝固”状态下,不会自行产生资本价值的增加。土地资产不流动,就会慢慢从价值形态上流失。土地资产只有当它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运用到物质上产领域中去的时候,才会实现其价值的转移,并为其产生价值的增加创造条件。所以,土地使用权不流动,资产就盘不活。如果国有企业长期承载着大量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无法带来效益与增值的土地资产,就不会有活力。
调整盘活企业土地资产存量,就是要通过土地收购储备等有效手段,推动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流动,一方面,将闲置的土地资产存量调剂到可以使其发挥作用的高效企业与优势企业,使得原有企业卸掉包袱。另一方面,将存量土地资产变现,让灵活性强的货币资金投入到更好的资产运作上去,从而多方面实现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采取企业兼并、破产与土地置换或收购储备等盘活方式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可以把有限的土地资源转移到优势的部门、优势的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3.2 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于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公平、公开、公正、规范”的土地市场,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资产收益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对当前土地储备制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三重一大”;经济运行;管控体系
一、引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43所)是国家定位于混合微电子研究的骨干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微系统与组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子封装与材料、智能装备等业务。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电科集团公司持续推进研究院所转型升级、管理对标提升活动,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立足自身、苦练内功,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国际国内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环境,助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经营发展,成为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1]。
二、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平衡普惠、绿色生态。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EVA(增加值)等外,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使命担当也属应有之义。但现实中的国有企业在经济运行管理中,绝大多数还是把产值、利润、资金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作为更受关注的管控指标,这些结果性指标不足以全面反映企业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经济运行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管理模式,已呈现与当今国有企业需要应对的市场竞争压力、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要求等不适应性。(一)与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匹配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实际上一个企业内部不同的专业或产品也会存在不同的发展期,因此针对不同的发展期,经济运行管理关注的重点(对象、内容、指标等)也应是有所不同的,以一套方法、指标管理,往往会出现不适应性、针对性不强[2]。(二)与战略规划结合度不高战略规划是企业行动纲领,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战略规划必须要转换为工作任务、指标目标、年度计划等,方可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必须要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监控项,方可保证规划的落地落实,但经济运行中传统财务指标难以实现这样的监控目的。(三)与业务管理融合度不高传统经济运行通常是对年度指标进行季度分解、月度定额,经济运行分析一般也都是以结果型数据进行事后分析,往往以数据分析数据,以数据推论出工作措施,对业务管理工作主要为逆向贡献,无法实现正向管控、双向提升的工作效果,和业务管理板块较为分离,说服力、指导性与可操作性难令人满意。(四)与管理者决策融合度不高企业经济活动虽说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其实每年都伴随着内部(人、机、料、法、环、资金等)、外部(市场需求、竞争因素、客户因素等)环境的不断变化,决策者必须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方可保证经济运行活动健康有序。因此决策者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须及时作为经济运行的管理事项加以监控,传统经济运行模式显然难以胜任。(五)与国家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电子43所作为国内混合微电子研究的骨干专业研究所,服务和满足国家发展战略是长期发展的根本宗旨和目标,经济运行活动应立足主责主业,充分体现对国家重点发展需求的服务情况和满足程度,区分常规经济数据(涉常规项目、任务等)和重要经济数据(涉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等),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目前无法满足上述需求。
三、内涵及主要做法
(一)“三重一大”内涵“三重一大”制度是指“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本质上是抓“关键少数”的重要方法。基于“二八法则”基本原理[3],以简单财务指标型向财务与能力综合型转变的方向,既做到经济运行与业务紧密关联,又确保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交互并行。因此,在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基于“重要指标、重要产品、重要任务、重大风险”“三重一大”管控体系。(二)主要做法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必然要求企业从关注经济规模向关注效率效益转变,从关注同比结果向关注未来能力提升转变,从关注指标分解向指标与任务并重转变,经济运行的管理对象从简单财务指标型向财务与能力综合型转变,经济运行的管理方法应在传统的经济指标数据基础上提升,并进行多元化融合,实现“财务经济”的静态模式向“发展经济”的动态模式上转变,从而满足企业在创新发展、使命践行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1.转观念,构建管控体系对标国务院国资委做强做优做大要求,适应集团公司主责主业考核要求,满足市场竞争与产品交付需要,转变观念,主动迎接内外部变化,摒弃一味盯着静态财务指标的做法,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的重要目标、重要产品、重点任务、重大风险,构建目标驱动型经济运行管控体系:按照目标责任分解、任务调度管控、过程监督检查、考核评估促进的PDCA循环管控原则[4],建立策划—执行—保障三维管控框架,提高经营管理针对性与精准度,提升经济运行与业务管理的结合度。(1)策划环节:策划是计划执行的先导。企业要依据市场需求(合同、订单及信息构成企业市场需求的总构成、总输入)、生产组织方式(产线线体选择、订单式生产还是预先组织生产,按经济批投产或按订单式投产等)围绕产品交付与收入实现为双重指标,以生产能力、物料供应等为核心要素,形成季度生产、月度交付计划。(2)执行环节:以制造计划为始,到销售发票开具工作计划为终,构建全链条的计划体系(包括生产制造、筛选试验、检验入库、发货交付、开票计划五项相互关联但又独立制定实施的计划),明晰各阶段工作边界、明确各主体责任,计划执行情况可检查,问题可追溯,将经济目标从年度考核分解至各执行环节进行监管,实现业务工作与经济目标的紧密衔接。(3)保障环节:①物料供应。按照市场需求,根据元器件、外壳、贵金属浆料等物料种类不同、供应周期不同、质量保证周期及配套资金,实施“三定”物料、大宗备料、战略备料及零星物资等不同采购策略。②条件保障。对制造、检验、试验、测试等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保障,应做好年度方案(部门编制、所级评审,履行批准手续),同时结合局部工序能力“瓶颈”,快速响应,实施能力提升。③风险管控。围绕产品交付与经济指标实现的各类风险(人、机、料、法、环、测等)要早识别、早预防,根据危害程度,分清管控级别与实施不同的管控策略(不同响应等级或不同响应速度)。如图1所示。2.明目标,责任分解落地体系构建框架,目标明确责任。目标中除了经济目标的分解外,更要落实战略规划、能力短板、重点项目等目标,在经济运行管控中纳入经济、创新、规划、战略等多元化发展要素,赋予经济运行这张“晴雨表”更多的表征能力,由此实现业务工作与经济目标的链接。(1)工作目标分解:综合分析各经济实体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品成熟度、合同储备、市场潜力等因素,确定各实体的年度目标,签订经济业绩责任书,明确责任;按照各经济责任实体的年度目标,结合各主体部门的合同存量、产能情况、往年同期数据、上级指令要求及相关管理部门建议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年度目标分解为季度目标、月度指标,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2)战略规划落地:综合分析内外部技术因素变化,认真研究规划转换为年度工作的时机准确性,正确研判哪些需要提前、哪些需要押后安排,经科技委员专家组评审,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型年度任务,并转换为具体的工作计划(规划内容、年度目标、里程碑节点、考核组织、考核方式等)加以监督管控,通常实施年度级评价。(3)能力提升应对:对照年度经济目标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资源、能力需求,分析、识别能力(研发、制造、检测、测试、供应链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制定针对性能力提升方案与工作计划(能力目标、时间节点、责任主体)。涉及重大投资的,需递交最高层级机构批准后实施,纳入经济运行重点任务管控。(4)服务国家战略:明确国家发展战略中涉及的重要指标、重要产品、重要任务、重大风险,明确相关重点经济指标,制定优先保障、重点监控、强化考核的经济运行管控模式,实现全面管控,重点突出(区别出常规指标数据和配套国家战略相关数据,是常规供货还是配套保障国家重大工程)。(5)重点项目部署:围绕年度重大工程批产任务、所级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市场需求型任务等,专项策划保障,通过组建精干团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立季度里程碑目标,实施责任监管。3.搭平台,强化融合管理管理理念、工作计划、具体事项归根结底需要人来落实、完成,管理平台建立适宜与否对业务与指标的实现至关重要。(1)一体化融合管理:为解决以往经济运行管理部门与科研生产部门分离带来的经济运行与业务脱钩脱节,经济运行分析针对性不强,问题解决的抓手不多等问题,企业实施科研管理、生产管理、经济运行管理一体化综合管控。成立综合计划部,实施融合式管理,组织实体部门经济收入指标与业务工作指标的转换对接、监督监管全过程各环节(生产制造、筛选试验、检验入库、发货交付、开票挂账)、业务计划(季度、月度、周)的评审与执行。(2)现场调度中心:以提高合同准时交付率为目标,组建由综合计划部门为总指挥,供应链各环节计划主管共同参与的矩阵式联合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提供了一个无障碍的沟通协作平台,实现了资源的统筹和信息的共享,有机地将市场部门、制造部门、物资部门、检测中心、质量部门、各个业务型事业部组织在一起。该中心作为生产交付运作的综合管理机构,合署办公地点设立在离炮火最近的制造部门,做到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有效发挥与强化计划“指挥棒”作用,实现供应链各环节问题的快速响应与供应链计划的科学编制和有效落实。同时试行一岗双责制,联合调度中心成员既履行中心管理工作,又负责协调各自部门内部计划落实。(3)监督管理平台:构建各级指标实现的监控管理平台,分别实施季、月、双周、周监管。其中,季度经济运行会是季度工作总结、评估、检讨下一季度工作部署的平台,重点听取上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讨论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统筹安排部署下一季度经济工作;月度经济运行会(又称经济运行小例会)是对月度经济运行工作的小结、分析及次月指标策划、工作要点的沟通部署和调度协调平台,重点研究下月主要经济指标情况、重点市场、重点客户、重点项目计划分解推进情况,分析问题、查缺补漏,确保时序进度;双周(即月中)经济运行例会是对当月经济进展检查与风险管控,对月度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风险、隐患及存在问题进行会商研判,提出解决措施;周报是对周经济运行进展的最小粒度观察窗口。(4)数据报表平台:成立统计报表建设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基于业务需求调研结果,采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构建了“面向主题”的各类数据报表体系,涵盖了经营管理、订单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管理等业务主题,有效整合企业各类业务数据信息,使企业信息转换为企业资源,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参考信息依据,实现对合同、物料、生产、交付等关键指标实现动态监控,大幅度提升数据处理时间,从以“周”为周期提升至实时响应,达到“决策支持、服务管理”的目的。如图2所示:图2决策报表平台4.抓过程,扭住“三重一大”“三重一大”制度是指“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是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发生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三重一大”本质上是党委“把、管、保”职责定位与作用发挥,是抓“关键少数”的重要方法。经济运行管理涉及部门多、覆盖面广,同样必须依据“二八法则”抓住关键少数、核心问题,才能既做到经济运行与业务紧密关联,又确保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重要指标:对生产线可生产的保有量、月产出量、产成品库存、开票池金额、财务现金流等动态关键指标密切关注,是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的“晴雨表”。(2)重要产品:涉及上级考核、布局科技创新项目、事关经济实现的新产品开发、新动能打造类项目纳入研究所或部门级管控,根据项目的不同,分别实施年度、季度或者月度计划的监管;对实现经济指标有重要影响的高价值、大额订货合同品种应纳入重点监管,根据影响因素多寡、轻重等实施月或周计划监管。(3)重要任务:对保障经济运行的条件保障类、能力增长类、管理提升类及领导决策事项类任务,会直接影响或潜在影响指标的实现,应纳入管控之列。(4)重大风险:定期研究识别事关经济运行目标实现的问题、短板、“瓶颈”,对短期内难以有效克服、彻底排除的风险性事项,应纳入重点关注,实施月或周监控。5.重考核,以评估促进提升以绩效考核为核心驱动力,持续增强组织效能,实现高效目标管理。围绕经济目标、重点项目、重要任务的计划执行与目标达成进行考核评价,客观公正评价经济运行关联部门的工作业绩,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行为规范的运作机制,增强过程管控与PDCA循环动力。(1)建立绩效考核组织,设计考核体系框架,根据关联部门业务特点和发展实际,兼顾经济指标和科技创新,遴选适宜考核指标、确定指标分值和权重。(2)制定考核办法,确定考核流程与合理方法,明确考核频次(月、季、年),在过程考核中强化对关键节点的监管与评价,及时暴露风险,督促改进,建立过程考核与年度考核的链接关系,确保年度经济目标完成;(3)明确考核结果反馈,根据指标内容的不同,与月度绩效挂钩权重、考核结果公布形式、范围等,通过定期向关联部门公布考核结果,在全所范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相互争先的良性竞争环境。(4)对完成情况严重不达标的,实施不同形式的绩效管理(当面约谈、书面剖析、管理归零,开展专项专题改进活动),并对负面绩效情况进行备案归档管理,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如造成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等)进行案例分析,全所宣贯。
四、实施效果
以“三重一大”为核心的经济运行管控体系建立以来,物料平均采购周期缩短20%,物料库存下降1/4,计划完成率从85%提升到93%,合同平均交付周期由104天缩短到93天,合同按期交付率由65%提升至81%以上,经济运行策划目标季度达成率达到95%以上。经济运行管理在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得到了强化:(一)解决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缺乏抓手的问题通过兼顾指标分解的传统做法,更加聚焦于经济指标与任务、项目、产品的衔接,经济运行管理看到的不仅是数据、指标,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产品、节点计划、工作内容,不仅可计算,更做到了可追踪可查询可落实。(二)解决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无法充分体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通过明确常规经济数据和重点经济数据,在经济运行管控中强化对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过程监管、指标考核力度,实现重点保障、分类管控,真正将使命任务纳入经济运行管控。(三)解决了重短期经济目标轻持续增长能力提升的问题把发展规划中的任务一一转换为年度工作项目、任务、目标、计划、责任人,以及明确考核组织、考核办法等,“规划转计划”不再是口号,真正成为看得见、抓得住、可评估的工作。(四)解决了重救火措施轻内功增强的问题对经济运行中的短板、“瓶颈”,领导决策部署,可及时转换为工作任务、待办事项,督导有关部门拿方案、定计划。各部门也可结合部门职责,围绕目标指标、工作特点、难点痛点,做好提前规划、滚动计划、应急预案,将经济运行由结果数据的逆向管理转变为过程数据的正向监管,最终实现双向管控提升,并与业务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管理高效运行。(五)解决了经济运行管理疲于奔命对账盘点或不知所措对症下药问题抓住经济运行的“三重一大”,既节省了管理者宝贵的时间精力,避免限于乱麻之中来回折腾;更有利于抓住核心问题、关键风险点,开展更多理性化、前瞻性、策划型的预防性管控。
五、结语
经济运行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总括,通常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又确实存在,犹如人体中的血液。身体健康与否,既可通过体温、血压等指标参数来衡量,也可通过一个人的锻炼情况、餐饮方式等重要活动来管控。经济运行工作运用“三重一大”制度的监督方法,转化为经营管理的举措,也不失为“抓大放小”的有效方法,使经济运行管理与企业业务管理紧密结合,有效破解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中常见的财务指标与能力发展指标衔接不紧密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经济运行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阳.国有企业经济运行与全面预算协同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经济导刊(中),2020(8):129-130.
[2]郭伟.对完善军工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思考[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5):53-55.
[3]赵英会.二八法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J].长春大学学报,2006(7):12-15.
第一条为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增强土地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房地产管理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储藏,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方法所称土地储备,指市人民政府委托市土地贮藏中心(以下简称贮藏中心)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总体规划和土地贮藏计划,对依法征收、收回、收购的土地,先通过实施征地弥补安顿、房屋拆迁弥补安排或者必要的基础性建设等予以存储,再依照土地供应计划交付供地的行为。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市乡村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储藏、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管理。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研究制定土地贮藏政策,监控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土地贮藏模式。
市国土资源、财政、建设、规划、房管、监察、发展和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贮藏相关工作。
第二章土地贮藏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贮藏中心是非盈利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
第七条贮藏中心的职责:
(一)编制土地贮藏年度计划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土地贮藏年度计划包括新增建设用地贮藏计划和原有建设用地贮藏计划;
(二)根据贮藏计划具体实施土地收购、贮藏和管理,建立建设用地贮藏库,扩大土地贮藏量,发明净地出让条件,为政府提供可支配的土地资源;
(三)筹措、管理和使用土地贮藏资金;
(四)对贮藏土地进行日常管理:
1设立界桩、标志牌、围网,进行必要的简易绿化;
2开展日常巡逻,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侵占、破坏贮藏土地的行为;
3管理和维护贮藏土地上的市政设施、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已补偿的农作物、建(构)筑物、其他附着物等;
4加强与城区周边的镇、村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地收储前的信息;
5对危险地块采取平安维护措施,设置警告牌。
(五)其他相关工作。
第三章土地储藏的实施
第八条土地贮藏计划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计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以及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和目标编制。
第九条下列国有土地应当纳入贮藏范围:
(一)政府依法征收后尚未出让的乡村批次用地和用于经营性的单独选址项目用地;
(二)政府依法收回的土地;
(三)政府以收购方式取得的土地;
(四)政府以置换方式取得的土地;
(五)其他需要储藏的土地。
第十条政府收购的土地包括:
(一)因城市规划的调整,非经营性用地,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等,改为商业、住宅、娱乐、酒店等经营性用途需要收购的土地;
(二)因实施乡村规划需要收购的土地;
(三)根据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收购的土地;
(四)土地使用权转让中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收购的土地;
(五)国有企业改制需要收购的土地;
(六)旧城改造需要收购的土地;
(七)乡村规划区内零星土地;
(八)其他需要收购的土地。
第十一条属本方法第九条规定纳入储备的土地,应当依照以下顺序予以收购储藏:
(一)收购申请:土地使用权人持土地使用权证书及相关资料向贮藏中心申请收购。
没有土地使用证权书的应当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后报请市人民政府确认权属。
(二)实地勘察:贮藏中心对申请人提供的土地和地上物权属、土地面积、地上物数量与面积、四至”范围、土地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审核。
(三)费用测算:贮藏中心根据调查、征询和协商意见的结果,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土地收购弥补费用的测算;实行土地置换的还要进行相应的土地置换费用测算。
(四)方案报批:贮藏中心根据土地权属调查和收购费用测算结果,制定土地收购方案,编制收购土地单宗财务预算表,经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五)签订合同:收购方案批准后,由贮藏中心与原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弥补合同》
《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弥补合同》生效后五个工作日内,贮藏中心书面通知产权登记部门注销被收购土地的原房地产权利登记。
(六)收购弥补:贮藏中心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弥补合同》约定的金额、期限、方式,向原土地使用权人支付土地收购弥补费用。
(七)权属变卦: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弥补合同》约定,原土地使用权人与贮藏中心共同向市国土资源管理、房管部门申请料理权属变卦登记手续,交付土地,纳入国有土地贮藏库登记管理。
(八)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储藏的必需依法料理农用地转用、征收审批手续,并按以下顺序操持:
1.贮藏中心对拟储备的土地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用地预审意见,向市发展和改革部门申请立项,料理选址意见书,再向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用地,并同时报送贮藏土地利息预算书;
2.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申请资料依法组织用地报批;
3.农用地转用、征收方案批准后,贮藏中心负责按编制的贮藏土地利息预算书交纳相关规费,并同时做好征地弥补安排工作;
4.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与贮藏中心签订供地协议,纳入土地贮藏管理。
第十二条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土地收购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土地收购申请书;
(二)法人资格证明书;
(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四)营业执照;
(五)土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合法凭证;
(六)土地位置图及平面图;
(七)主管部门意见;
(八))其他需要提交的资料。
第十三条土地收购弥补规范确定方式:
(一)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依法按原土地用途进行评估;
(二)按原用途土地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确定;
(三)按收购合同约定的土地拍卖、招标所得的比例确定;
(四)市人民政府依法行使优先购买权购买的土地,按土地转让申报价格予以弥补。
以土地置换方式进行储藏的按前款规定的方式分别确定置换土地收购弥补费,由贮藏中心与原土地使用权人结算差价。
第十四条贮藏土地的地上原有建(构)筑物及附着物的弥补,按有关房屋拆迁的规定执行;未作规定的可通过协商或者按评估价格确定补偿。要求房屋产权调换的原土地使用权不再弥补。
第四章土地贮藏资金的运作管理
第十五条土地贮藏资金,指由财政注入贮藏中心的资金和拨付的供应宗地成本补偿,以及贮藏中心利用政府信用或者土地资产向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筹集的专项用于土地收购、开发整理、贮藏管理等方面的资金。
第十六条土地贮藏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决策、贮藏中心运作、财政部门监管的原则。
第十七条土地贮藏资金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土地贮藏资金计划包括土地贮藏资金筹集计划和使用计划。贮藏中心利用政府信用或者土地资产向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筹集的土地贮藏资金同步纳入政府债务计划管理。
贮藏中心年初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年度土地贮藏计划,编制年度土地贮藏资金筹集计划和使用计划。
土地贮藏资金年度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八条土地贮藏资金应当以财政投入为基础、金融机构贷款为主体、社会融资为补充多渠道筹集。
财政投入指由财政部门安排并拨入开发土地的资金。
银行贷款指贮藏中心为实施土地储藏,利用政府信用或者土地资产向金融机构借入的信贷资金。
社会融资指依照国家规定通过金融机构,采取委托贷款、发行土地贮藏信托和债券等形式募集的资金。
第十九条土地贮藏资金的管理应当以资金平安为前提,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严格执行计划,保证贮藏需要,提高周转速度,降低利息费用,增加土地收益。
土地贮藏资金必需专款专用,不得用于非收购贮藏土地事项的支出。
第二十条贮藏土地使用权依法供应后,土地出让金应当全额上缴国库。市财政部门应当按土地出让总价款2%核拨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出让金业务费,并按土地纯收益总额20%计提土地贮藏发展基金。
第五章贮藏土地的前期开发、利用
第二十一条贮藏中心应当建立土地贮藏库进行贮藏土地台帐管理,做好进库出库土地的登记,对进入贮藏库的土地实施动态管理。
贮藏中心对已储备的土地,可以向市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实施土地前期开发建设。
第二十二条贮藏土地供应前,贮藏土地上建(构)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拆迁清除、土地平整、配套设施建设等前期开发工作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贮藏土地供应前,贮藏中心可以依法将贮藏土地连同地上建(构)筑物短期抵押、出租,进行前期利用,需临时改变用途的应当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乡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期利用土地收益纳入土地贮藏资金。
第六章贮藏土地的供应
第二十四条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负责贮藏土地的供应。
第二十五条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贮藏土地供应信息。
第二十六条贮藏中心应当对拟供应土地的收储、前期开发利息进行测算,参照赣财综字2号文件编制出让收储土地宗地财务收支预算表,经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贮藏土地的利息支出包括:
(一)弥补支出
弥补支出是指贮藏中心依法收购征用土地时依法依规支付的各项经济弥补。弥补支出包括征地弥补费(含土地弥补费、安排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弥补费)收回收购国有土地弥补费、拆迁弥补费等。
(二)开发支出
开发支出是指贮藏中心收购征用土地后,用于开发土地的基础实施建设支出和公共设施配套支出。
(三)税费支出
税费支出是指储备中心在收购征用或者出让土地过程中,依法依规应当缴纳的各种税收及规费。
(四)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是指贮藏中心为收储土地向金融机构借款而发生的应付已付利息支出。
(五)其他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除补偿支出、开发支出、税费支出和利息支出项目以外的支出。
第二十七条贮藏中心应当在贮藏土地依法供应后十个工作日内,参照赣财综字72号文件编制出让收储土地宗地财务收支预、决算表,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八条贮藏土地除国家规定可以采取划拨方式的用地类型外,必需在土地市场以出让或者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供应。
第二十九条贮藏土地属经营性用途和工业项目用途的必需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贮藏土地属非经营性用地的可以采用协议方式供地。土地供应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含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土地符合贮藏条件,但是土地使用权人未经贮藏中心收购,擅自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构)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料理审批和登记手续;违规料理手续的视为无效,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原土地使用权人未按规定交付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其他附着物的贮藏中心有权要求原土地使用权人改正并继续履行合同。原土地使用权人逾期仍不履行的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处置土地使用权。
第三十二条贮藏中心未按土地收购合同规定支付土地收购弥补费的原土地使用权人有权解除收购合同,并可以依法提出违约赔偿。
关键词:人力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人力成本信息系统;人力成本管控组织体系
有效的人力成本管控能够提高成本的投入产出比,提升国有企业的内控水平,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力公司作为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具有健全的会计制度;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以及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具有在人力成本管控领域进行改革的条件。
一、电力企业人力成本管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力成本核算机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对人力成本相关科目涉及较少,对人力成本的核算方法也没有形成统一规定,人力成本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在现有企业财务报表上直接获得。由于电力公司成本费用核算规则有区别,资金来源及支出的渠道和记录方式不同,在重新核算人力成本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重复核算或漏记、少记的现象,核算结果准确度较低。这就需要企业转变原有会计核算方法,采用以人力成本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方式。
2.人力成本分析不到位
全面的人力成本量化分析是企业人力成本管控的前提和基础。人力成本分析需要运用相关统计工具对人力成本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测量,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控制人力成本提供参考依据。电力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成本指标数据库,人工成本分析指标和相应的分析数据不够全面,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人力成本的内部结构和变化情况。
3.人力成本管控力度不够
人力成本管控是一项贯穿企业运营始终、需要不同部门配合完成的工作。电力企业成本信息分散,如具体人员工资的分配情况由人事部门负责,而其他相关成本费用由财务部门核算,同时,人力成本指标反馈没有后续跟进,对未达标部门的警示督促措施不到位,使得人力成本控制手段不完善,成本管控力度不到位。
二、建立国有企业人力成本管控体系的建议
企业人力成本管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有完整的管控体系作为平台支持。有些管理较先进的企业已出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萌芽,开始进行人力成本控制实践探索,电力企业为适应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人力成本管理约束机制。如某些省级电力集团公司颁布人工成本管理试行方案,对人工成本统计方法及内部职责分工等作出规范。但是,直至目前还咩有一套完整的人力成本管控体系。针对电力公司成本管控中的不足,本文以人力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人力成本信息系统、人力成本管控组织体系三个体系为支持,通过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三个环节,实现人力成本全程监管。
1.建立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人力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价值的计量一直未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成本计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传统的成本计量方式大部分以生产制造企业产品为对象,显然不符合人力成本计量的要求。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建议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人力成本进行计量。与传统的以“产品”为目标的成本控制方式相比,作业成本法的着眼点从传统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作业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总装、质检到发运销售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用的跟踪,为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需求者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最大限度的节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本文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式,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细分为作业,按照合理的分摊方式将人力成本进行分配。 人力成本项目具体包括:取得成本,包括人才引进、新员工招聘等。开发成本,包括新员工上岗前教育、在职培训、出国培训等。使用成本,包括员工工资、奖金、福利费用等。保障成本,包括公积金、养老金、医疗补贴等。离职成本,包括员工离职、老员工退休等。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1)将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作业,并对每个相对独立的人力资源作业的动因进行分析。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动因一般分为四类:单位、批量、产品和生产维持层面。
(2)根据不同的动因对人力成本进行归集,并最终分摊到企业人力成本具体承担者身上。不同类别的成本动因可选择不同的分摊方式进行计算,如:员工工资等使用成本成本动因属于单位层面,可按照员工个人工资实际数额直接分摊在成本承担者身上;员工招聘等取得成本动因属于批量层面,可对该作业实际成本按照招聘人数平均分摊。
2.建立以ERP为基础的人力成本信息系统
(1)建立人力成本信息数据库。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型国有企业已基本实现以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ERP系统采用整合企业不同信息模块的方式,将分散的企业数据收集起来并将其紧密结合,从而提升管理绩效。但是,传统ERP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模块大多数仅包含员工的基本信息、工资数据、绩效成绩等基本内容,并没有与人力成本联系起来。为更有效率的进行人力成本管理,需将ERP中的财务管理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结合,按照作业成本法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人工成本加以分摊计算,形成相应的人力成本信息数据库。同时,搜集外部人力成本信息数据,采集国内外同行业人力成本指标数据,在消除市场化程度、消费水平、规模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后与企业内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建立电力企业人力成本指标库。人力成本分析的基本指标可分为三类:人力成本总量指标(包括人力成本总额、人均人力成本),人力成本结构指标(指人力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力成本总额比例),比率型指标(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及企业发展目标,选取人力成本分析指标组成人力成本指标库,定期组织人力成本的分析并结合企业近期工作重点,将指标按重要程度划分等级,作为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管控。
3.建立人力成本管控组织体系
企业人力成本管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企业各部门配合完成,因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序高效的人力成本管控组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企业人力成本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劳动供求关系上下浮动,需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对人力成本的变化情况实行全程管控。事前,由财务部门根据上年度成本数据及分析结果,预测本年度人力成本计划。事中,由人事部门以月度或季度为单位进行人力成本数据统计和汇总,超出年度计划部分,需给予重点管控。事后,由科技部门通过ERP系统,对本年度人力成本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人事部门根据各部门人力成本绩效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在初步建立人力成本管控体系的基础上,还需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人力成本管控流程予以固化,对相关职责予以明确,并对相关统计方法进行规范。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已率先出台了人力成本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对统计分析方式、人力成本范围的界定,人力成本指标等进行规范。笔者认为,企业独立制定统计标准,不利于人力成本管控在电力企业的发展,需将相关标准上升到行业高度,由电力行业建立统一标准,使得人力成本统计分析更加标准化,易于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另外,电力企业还应提升人力成本管控意识,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人力成本的重视程度,增加企业职工成本控制的意识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20*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深化之年。一年来,我局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综合经济管理职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作用,有效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发展,谋划全局,开展了计划规划的编制和宏观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
1、认真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突出科学性。一是及时制订年度计划。年初组织议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年度计划”,经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及时下达,同时加强了对计划实施工作的检查和监督。二是认真编制重大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平衡衔接,编制完成了《*湾港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开展了《*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市大中型水库移民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三是积极组织规划实施。将“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乡镇进行考核,对规划中的能耗、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和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预期性指标,进行年度分解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实施。
2、及时做好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突出针对性。密切掌握全市经济动态,对国民经济各阶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先后完成了第一季度、1-4月、1-5月、上半年、1-8月、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材料和人大汇报材料,剖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提供决策和建议。特别是在上半年,我局针对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进展不快的状况,深入分析原因,提出了对策措施,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全市重点工程攻坚会议和电力攻坚、工业区进场攻坚等会议,成立专门班子抓落实,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和社会建设。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市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和具体工作》、《*、瑞安、温岭经济社会发展横向比较》等材料提交市领导参阅。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预测判断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提出明年工作思路,安排20*年计划指标,着手起草市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发展计划报告。同时坚持定期、定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省发改委上报我市经济运行情况,市府每季一次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加上专题汇报,市人大专项汇报三次。
3、积极开展影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调研和政策研究,突出实效性。针对我市“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完成了《关于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加强调控和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13个全局性发展问题的课题调研报告。《构筑和谐社会要在高起点上建设新农村》和《关于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与建议》两个课题分别获*市发改委调研课题一等奖和优秀奖。完成了“关于对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情况的意见”,分别上报市府、*市发改委建议调整《瓯江口开发建设规划研究》中有关影响*发展的布局、方案和思路,在*市发改委的支持下,*市政府基本采纳了我们的意见。针对我市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思路和方案,受到了市政府的采纳,市政府决定抽调人员组成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挂靠我局开展工作,起草了《*市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退二进三”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培育和鼓励企业上市的实施意见(试行)》、《*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20*年*市服务业工作部门分工》、《*市服务业发展部门工作要求》等一整套方案材料,调查搜集“服务业建设项目”,较好开展了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前期工作。
(二)引导投向,突出重点,加强了投资的综合管理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综合管理。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不规范、超概算情况严重的状况,我们从规范办事程序着手,加强了管理。一是加强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精神,研究起草了《*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提供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要求,规范了审批,特别是加强了对政府性投资项目投资概算的管理。对城市景观、市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以论证、调查或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努力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效率。切实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推行基建项目立项和核准并联审批制度,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1-12月项目立项337个,总建筑面积127.69万平方米,总投资41.83亿元,项目备案181个,总建筑面积200.60万平方米,总投资51.39亿元;项目核准15个,总建筑面积72.99万平方米,总投资33.61亿元;全市下达年度计划176个项目;窗口承诺件提前办结率为96.7%。三是牵头组织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清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我市自20*年1月1日以来开工建设的项目、所有在建项目和已审批尚未开工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做好自查工作。
2、狠抓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年初编制了“*市20*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建议表”提交市政府审核。经审核,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7项(其中省、*市重点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1*.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00亿元。积极履行综合管理职能,加强重点工程督查、协调工作。一是积极探索重点工程监管新方法,编制了《*市20*年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分解表》,将重点工程投资进度考核与形象进度的考核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重点工程执行情况的动态管理。二是加强重点工程动态管理。组织人员经常性深入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实地督查核实工程进度,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及时向市领导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协助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和重点工程建设专题分析会,实现重点工程建设市长督查汇报会、分析协调会制度化,全力为重点工程建设破解难题,排除障碍。全市重点工程总体进展较为顺利,截至12月底,全市在建重点工程共32项累计实现投资额19.1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88%,比上年同期增长12.95%。
3、主动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了20*年*市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做好已列入重点工程预备项目名单的35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了20*年招商选资项目库,主动参与招商活动。积极配合做好高速公路复线,*至*第二通道以及*市大门大桥二期(翁垟至万岙高速互通公路建设)工程、*市中心区至*湾港区大道建设工程、*南北通道工程、*湾港区船舶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多次陪同上级有关领导和专家沿途考察走向、勘探地形、测量,帮助收集资料和协调沿途有关地方之间关系。
(三)积极协调,深入调研,推进了企业改制和上市工作。
积极参与工业企业改制协调会,稳步推进我市农村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工作。完成了房管局和劳动局下属各1家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参与了乐申鞋厂、五龙控股公司和通用机械厂等3家企业改制。整理我市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非公经济发展工作材料向市政协汇报,根据上级文件结合本市实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省中心强镇(柳市、虹桥)调研、申报工作和上市企业资源调查工作。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全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投保户达26.6103万户,占我市农户总数的92.6%;能繁母猪保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200头任务数,走在全省前列。及时开展受灾理赔工作,确保农户损失得到补偿并及时恢复生产。全年我市经历数次台风影响,两项农村政策性保险共理赔1228.61万元,其中农村住房保险理赔391.19万元,农业保险理赔837.42万元。
(四)依法治价,强化监督,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1、加强重要商品、服务收费的价格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我市供水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整了乐成、虹桥片区的自来水价格和淡溪、十八玍、西山水库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及时落实水资源费的征收,开展了全市供水价格成本监审,促进水利和供水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住房价格管理,积极探索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价格管理形式。认真审核了万岙农场康居工程销售价格,及时审定了“交通大厦”、“新世纪花园”、“县浦公寓”等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费,努力规范房地产价格。深化药品价格政策导向,继续分批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重新公布了我省937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和2945个规格的降价药品的价格,并督促各医疗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减轻患者的负担。建立健全价格监测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价格监测预警作用。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坚持每月两次对8大类54个品种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和分析,尤其是针对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和国内部分生产资料、消费品价格上升影响,我市成品油、液化气、猪肉、食用油等价格持续较快上涨的状况,及时启动价格预警实施预案,密切关注市场物价动态,加强监测分析,第一时间向市领导反馈信息,报告价格上涨原因,提出应对建议,努力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2、开展清费治乱减负工作。部署并开展了20*年度收费验审工作,对全市20*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垄断经营性收费以及以收费形式征收的各种基金、集资、附加的近150个执收单位进行全面验审。安排对白蚁防治行业收费进行专项验审,调查了近三年我市白蚁防治总收入、总支出情况,总结出我市白蚁防治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提出规范白蚁防治行业收费管理的建议。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市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的收费许可证进行全面换证。规范和调整了建设、土地、公安、工商、交通、人事和农业等16个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停止执行部分收费项目。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办班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对全市职业学校、公办幼儿园办学成本进行测算,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根据省定价目录和听证办法的要求,先后组织召开了关于制定16路公交车和雁荡山公交车票价听证会,出台了16路公交车收费标准。认真审核了11个强制性培训班收费。
3、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根据省物价局文件精神,联合纠风、教育等部门分别开展春季、秋季教育收费大检查,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重点对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落实情况,高中“三限”政策落实情况,违反自愿原则强制收取服务性费用的行为进行查处,共检查中小学校64所,查出的违价金额达185.84万元,已责令清退91.17万元,立案3起。根据省物价局、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人民政府纠风办《关于开展全省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浙价检[20*]67号)文件要求,开展了包括规划、土地、房管、乡镇政府在内的涉农价格收费检查,共检查单位11家,立案2件。根据省物价局《关于开展全省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检查的通知》[浙价检(20*)156号]文件精神,分别对市二医、三医、中医院、妇保院的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各大医院不同程度存在着自立名目,扩大范围收费,提高差率,推迟降价时间等违法行为,查出违价金额达90多万元。春节、“五一”、“十一”期间,组织开展了对副食品市场、各大超市、旅游行业的明码标价情况检查,针对主要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价格举报工作,共受理群众投诉96件,办结96件,办结率100%。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8件,查出违价金额403.02万元,其中退还消费者115.6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02.56万元,罚款6.3万元,上缴财政1*.87万元,其他的正在处理中。
(五)培育市场,强化调控,确保了粮食安全和社会粮情稳定。
1、稳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制订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办理制度,建立用粮企业粮食经营台帐,及时掌握具有粮食收购证企业粮食收支基本情况。认真做好全市粮情监测点的监测和粮食信息的采集分析及统计上报工作,及时为粮食购销企业提供粮食产销和市场价格信息。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确定并落实了20*年度粮食各项补贴,提出了20*年度附营企业特困资金分配方案,并进行监管,真正使特困资金用到实处,有效地解决了特困企业的难处。加强企业财会基础工作,指导企业开展会计核算,按时编制会计报表,及时汇总上报,提供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完成粮食收储公司的组建和财务合并工作,做好粮食附营企业改制的准备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拥军慰问和军粮供应工作,并率先在市军供粮站和雁荡代销点正式实行军粮刷卡供应。
2、扎实开展粮食安全工作。一是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及时调整了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并在11月中旬召开全市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举办消防器材的应用演练。组织4位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参加全省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培训,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根据市府办《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的紧急通知》,组织开展了全市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地毯式”检查,对6家存在安全问题的单位当场发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整改书》和《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强制整改书》,并督促及时做好整改。二是认真抓好粮食储存安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按季组织开展全市粮食收储企业仓储“一符四无”粮情安全检查和仓储千分制考核。指导和督促收储公司认真抓好仓库修理、器材维修以及仓容的安排和落实,有效保证了粮食储存安全。同时,积极开展市地方储备粮中心库(二期)建设项目相关前期工作。
3、保证社会粮源和质量。发挥粮食部门引导、服务生产的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按照订单、核单、定单、盯单、买单的工作链条,认真做好粮食订单跟踪服务,发放预购定金66.8万元,全年收购“订单粮食”10000吨,完成率为95%。及时轮
换储备粮,确保库存粮食的质量。根据储备粮管理规定和市政府的要求,今年落实轮换储备粮10000吨和储备油75吨,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委托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公开拍卖,保证了地方储备粮油的推陈出新,有计划有步骤平稳了粮食市场。坚持定期检测储备粮油产品,加强粮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时完成了省、市、地方的检测任务,共抽取粮油样品228个批次,其中早籼谷204个批次、晚籼谷42个批次、食用油4个批次。认真做好日常粮油检查,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及时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查处,确保市场粮油质量过关和居民放心吃粮。
(六)发挥优势,履行职能,推进了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进一步扩大联网范围,巩固网络安全,努力建成一个统一、安全、稳定的*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按照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继续做好市电子政务外网改造、IP地址调整和各单位业务专网的接入工作。对电子政务网络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强了网络管理能力,进一步巩固网络安全,并完成了部分乡镇的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同时,积极主动做好市电子政务网络迁建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普及短信息办公业务,推广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努力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完成安装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软件及环境配置,更新了短信网关模块。分三批对全市相关单位办公室主任和负责电子公文收发工作的文秘人员进行运用操作培训,确保了自8月1日起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在全市机关范围内的正常、良好、安全运行。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市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20*年度项目申报和20*年项目验收工作。协助做好“浙江省电子元件*市生产基地”的申报工作,并于11月6日获省信息产业厅批复同意立项。配合做好电信助推农村信息化试点乡镇(10个)和试点村(100个)筛选、确定等工作。此外,按照市纪委的要求,关闭了电子政务网络有关股票端口,对机关单位联网电脑使用股票软件进行封锁,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真正用在政务方面。
(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作风建设,实现了机关管理和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部署、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创建“六型机关”,继续开展机关“四好科室”创建活动,机关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各类学习经常化。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学习会、机关“学习夜”、“解放思想”和“端正机关作风、建设‘六型’机关”大讨论、“作风建设”网上在线知识竞赛等活动和安排在职各类学习培训,实现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二是机关管理制度化。通过开辟网上专栏征求意见、交心谈心、“阳光行动”、访基层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全局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汇编,进一步规范机关内部管理,逐步形成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政务公开网络化。除了在局机关办公场所设立固定公开栏外,还在*市发展改革网站上公布审批事项的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及办事承诺,并每月公开审批结果,接受公众监督,真正做到了能够公开的事项一律对外公开。四是廉政监督信息化。除了继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了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外,每逢节假日局纪委办公室通过政务工作平台向全局同志发手机短信息,强调要遵守好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警钟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