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公司投资

保险公司投资

时间:2023-05-29 17:2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公司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险公司投资

第1篇

    一、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的国际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营成本的上升,国际保险业面临严重偿付危机,大多数国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本身都是亏损经营,它们都通过预期投资收益来弥补直接承保业务的损失,保险投资成为获利及弥补利差损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随着这几年持续低利率和保险企业的不断增多,我国保险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加之我国的保险投资尚不成熟,尚未构建全面系统的保险投资模式,更需要加强对保险投资的研究并促进其发展。国际上,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一共有以下四种:第一,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即在一个集团或控股公司下设投资子公司。在集团或控股公司的协调下,保险资金交由专业的投资公司实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第二,集中统一投资模式。即在一个集团和控股公司设投资子公司。保险资金统一交至集团或控股公司,再由集团或控股公司将保险资金下划到专业投资子公司,由其独立进行投资。第三,内设投资部模式。即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由该部负责整个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第四,外部委托投资模式。即保险公司自己不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而是将全部的保险资金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进行管理,保险公司支付相应的管理费。从理论上来说,外部委托投资模式是保证保险投资绩效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保险公司可能要承担第三者投资公司的操作风险。若采用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可以实现对保险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直接控制,但不符合保险资金管理专业化要求,易造成黑箱作业,且难以产生投资的规模效益。比较而言,集中统一投资模式下,通过资金的集中化获取规模经济效益,通过组织的大型化克服小型分散化的弱点,通过功能的综合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能适应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挑战。而从实践上来说,内设投资部模式已被扬弃,国际上主要的保险企业是通过投资子公司实现专业化保险资金运作。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有1/3以上的基金由保险机构发起或参与发起设立。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模式的现状

    1.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产权制度下,作为人的保险公司经理人员追求粗放型发展战略,求得数量扩张而忽视保单的质量,高额返佣难以禁绝。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连连失误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保险公司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问题券商的侵扰,累计损失可能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

    2.国家放开的保险投资渠道仍显狭窄2007年一季度,全国保费收入为1964.5亿元,同比增长22.7%,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04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占比31%;债券投资占比48.5%;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8.3%。近年来保险业投资收益较高,但在资金运用余额快速增加、投资压力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投资渠道仍显狭窄。加之,内外资保险投资不公平竞争现象明显,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因此,今后还应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研究适合保险资金特性投资渠道的方式。

    3.保险行业的监管方式落后首先,保险监督机制不健全。从体制上看,监管队伍没有真正壮大起来,监督管理的水平不高。从监管环节上来看,只注重对机构管理,忽视对保险公司人员的监督管理;只注重对业务事件监督管理,忽视对内部机制的监督管理。其次,保险立法严重滞后。从目前我国现有的保险法规来看,只有保险法和人民银行制定的一些规章,且制定法规没有兼顾到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没有规定具体罚则,保险法规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最后,保险监管方式、措施落后。监控的重点仍在费率、手续费等细节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配置和内控机制等重大问题监管力度不够。

    三、我国保险投资模式的现实路径选择

    关于我国保险投资模式的现实路径选择问题上,既要明确微观企业具体投资模式选择,也要配合保险投资宏观环境建设:

    1.微观企业具体投资模式选择按照成本效益理论,中小保险公司将自己可投资的资产委托给第三方资产管理人不乏为明智的选择。从国际上看,这种做法也很流行。如在德国,其所管理的资产己占保险总投资资产的23%;在美国,选择第三方资产管理人的保险公司己从1988年的50%增加到目前的75%。目前,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似乎担当了资产管理人的角色,但由其特殊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决定了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不利于保险投资资产的保值增值。可是从政策上讲,不能因此而否定第三方资产管理人的重要作用。日前,华泰人寿获批委托华泰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股票投资。此前,阳光财险、渤海财险、都邦保险、民安保险、生命人寿与合众人寿等公司也先后获得委托投资股票的资格。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国际着名的保险公司往往自有资本几十亿美元,保费收入几百亿美元,而管理资产几千亿美元,外部资产管理收益已成为欧美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从长远看,集团化是未来保险投资的发展方向。考虑到保险公司实行分业经营的规定和民族保险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目前我国大型保险公司投资模式可以采取:第一阶段,参股基金管理公司,通过“用手投票”参与基金有关重大决策,使基金的投资目标能更好地适应保险资金的风险收益要求;第二阶段,多家保险金融机构共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符合保险资金特点的投资基金,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承担风险;第三阶段,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产险公司、寿险公司、投资公司纳入集团控股构架之下,在集团内部实现保险资金的专业化管理。

    2.保险投资宏观环境建设"!放开保险公司投资的控制力度,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保险资金应在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建设、创业投资和金融产品创新等领域有更大的运作空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银行股权和大盘蓝筹股,引导保险资产向战略性、资源性产业配置。出台新的境外投资政策,允许保险机构运用自有外汇和购汇投资国际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支持汇率改革;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试点,进一步融入实体经济领域,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管理政策,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其他金融机构股权、非金融企业股权、房产物业和产业基金等管理政策。"#严格保险监管,强化风险控制。尽快实现保险监管重点由市场行为向偿付能力的过渡与转变,借鉴和应用国外的风险资本评估、保险监管信息指标系统、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等先进的保险监管技术,建立健全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培育、培训保险监管专业人才,优化保险监管主体的人员素质,提高监管水平;制定保险资产托管办法,加快推进保险资金托管制度的实施;加大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加强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业资信评级制度,以便于其正确选择保险公司。同时,加强对违规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建设,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等制度,为公司退出提供通道。

    ",对有关资金运用的体制安排等战略性事项做决策,为资金运用业务的顺畅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框架。保险公司还应当加大资金运用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流的资金运用系统,虽然目前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各家公司资金运用体系建设的起点要高,为专业化经营奠定坚实基础。制定保险资金管理办法,从资金归集、管理、托管、投资、风险控制等方面,理顺资金管理流程。规范业务运作,以保障整个投资业务运作平台有足够的软硬件支撑。

第2篇

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预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治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治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厉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重“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NextPage】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治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心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捉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治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治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治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治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NextPage】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假如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治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治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三、加强治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治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治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治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假如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假如答应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NextPage】

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假如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治理。本文出自新晨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治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

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重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预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气与活力;其次,要从治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治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第3篇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第4篇

[关键词]权益类投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基金投资;股票投资

从允许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投资股市,到放开保险公司直接入市,权益类投资在保险公司整体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现在权益类投资占保险公司整体资产配置的比重不是很高,但却是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值得深入研究。

一、投资目标

通过股票或基金的组合投资,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中国的股票市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投资净值的稳定增长和资产的长期增值,分享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成果。

二、投资理念

(一)积极管理

1.中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是非常有效的市场,价值被低估和高估的情况经常出现,市场充满投资机会

2.消极管理指导思想下的指数化分散投资还不能有效降低风险

投资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分散化投资,也就是谚语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说,“鸡蛋”可以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但前提是“篮子”必须结实,而在中国市场,结实的“篮子”太少,不结实的“篮子”太多。因此,过于分散化的投资还不能很有效地降低风险。

3.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与人才优势使积极管理成为可能

当前中国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在不断壮大,境内的投资者包括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境外的机构投资者则以QFII为主。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人才、信息等多方面优势,通过全球视角下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能更有效地发掘超额收益,使积极管理成为可能。

(二)价值投资

1.价值规律同样在证券市场发挥作用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在商品市场上,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在证券市场上,价值规律同样发挥作用,即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也是围绕其内在价值进行波动的,当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应该大胆买入;当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应该果断卖出。

2.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及机构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价值投资将逐步成为未来中国证券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

(1)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少数机构操纵市场与股价的难度越来越大。

从1996年到2005年,股市流通市值增加了243%,而 2005年下半年启动的“股改”,更是中国股市的重大制度性变革,“股改”之后,非流通股将逐步转为可流通股,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还多,这使得操纵市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见图1)。

(2)机构化。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比重迅速上升,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变为机构之间的博弈。

(3)国际化。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发达国家成熟的投资理念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深。从2003年QFII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以来,截至2005年底,共有34家机构获批QFII资格,累计批准额度56.5亿美元,此外,还有很多境外投资机构以合资等方式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这些境外投资机构应用发达市场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在全球视角内进行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在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境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3.新兴市场下的相对价值投资

(1)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较为普遍,具有绝对投资价值的品种较少。

(2)“常青树”较少。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曾出现过一些令人艳羡的“百年老店”,使得长期价值投资成为可能。而在中国,大多数公司受体制机制的局限及经济周期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较深,业绩起伏较大,往往是“各领一两年”,常青树型的上市公司较少。

(3)价值投资理念的确立需要一个不断反复和确认的过程。需要人们在经历市场风风雨雨的磨练和“教育”之后逐步认识和确立。

4.价值分析为主,技术分析为辅

股票价格的中长期走势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但其中短期走势却时时受到市场偏好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技术分析具有短期指导作用。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的规律,同样告诉我们:股票投资的“波浪理论”及在其指导下的波段操作,与价值投资可以并行不悖。

(三)组合优化

在优中选优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分散组合投资,可以降低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获取风险调整后的最优收益。

三、股票投资策略

(一)价值投资理念下的两类投资风格

价值低估与业绩成长是股价上涨的根本动力。在价值投资理念的大旗下,又可以分为两类主要的投资风格:价值投资型与价值增长型或者两者的完美结合。

1.价值投资型

价值投资型股票往往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1)较低的价格/收益(PE)比率,即低市盈率。

(2)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

(3)隐藏资产,“公司也许拥有曼哈顿,这是它从印第安人那里买来的,不过遵循良好的会计惯例,把这项购买以成本24美元人账。”

(4)长期稳定的现金分红比率。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能长期稳定地现金分红,这本身就意味着该公司有稳定的经营模式、稳定的现金流,这也构成长期投资价值的一部分。

2.价值增长型

价值投资的另一种风格是价值增长型,这里强调其内在价值随着业绩的增长而增长。如果说长期价值投资型风格是一种防御型风格的话,价值增长型就是一种进攻型风格。价值增长型股票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处于增长型行业。

(2)高收益率和高销售额增长率。

(3)合理的价格收益比。对于高成长的股票而言,其市盈率往往会随着股价的上升而上升,这是增长预期在价格中的体现,是合理的,但是市盈率不能比增长率高出太多,最好是(P/E)/G小于或等于1.

(4)强大的管理层。

(二)前瞻性是选出好股票的关键

1.对历史的理解是股票投资的基本功

要做好股票投资,首先要对历史具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以史为鉴,有助于指导我们现实的投资。

2.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未来

股票价格说到底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可以说,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未来。这就要求投资者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能够见别人所未见。

3.任何超额利润都来自于独到的眼光

从众心理是投资的大敌,从众最多让投资者获得平均利润,而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更多的时候从众心理会带来亏损;获取超额利润,必须要有独到的眼光。要能做到人弃我取,在市场低迷时敢于介入;也要能做到人取我弃,在市场过度乐观时果断卖出。

4.在前瞻性基础上优中选优

在前瞻性基础上,还要做到优中选优,保证投资的成功率。

四、基金投资策略

基金投资与股票投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相似之处是指对基金的投资同样要遵从价值投资理念,选择投资价值高的品种;不同之处在于基金的估值指标体系与股票有较大差异。在对基金进行投资价值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看过去

看过去是指考察基金公司和基金过去的业绩表现,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

1.对既往业绩与风险进行评估

对既往业绩和风险进行评估等于绩效评估和归因分析。收益分析包括对净值增长率和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的分析 (詹森比率、夏普比率、特雷诺比率等)。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基金经理对收益和风险的平衡能力。另外,还要对包括主动投资风险度、股票仓位调整、行业集中度、股票集中度、基金重仓股特征等指标进行分析。

其中对基金重仓股(前五大市值或者前十大市值)要进行重点研究,重仓股是基金经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投资分析的综合结果,对判断基金经理的择股能力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因此要对基金重仓股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

2.基金经理的素质与能力

如果说买股票是买企业的未来,买企业的管理层,那么买基金就是买基金公司,具体而言就是买基金经理。基金业是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其投资业绩主要是依靠管理团队和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因此,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投资经验、市场感觉、择股择时能力,对基金的业绩都有巨大的影响,在选择基金时,必须对基金经理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

3.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是基金公司经营的核心,其对个体基金投资业绩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不突出明星基金经理,而更注重整体管理的基金管理公司而言,其意义更为重要。因此,管理团队也是选择基金的重要指标。

(二)看现在

看现在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当前股市的估值水平,即市场点位,其次是备选基金在当前市场估值水平下的应对措施,这主要体现在股票仓位上,最后是基金公司的人员有无变动。

1.市场点位

市场点位代表市场的估值水平,如果当前点位较低,进一步上升空间较大,则作为投资者可以加大对基金的投资力度,或者选择股票仓位较高的基金;如果当前点位已经比较高,估值水平已经较为充分,市场下跌的风险较大,则可以减少对墓金的投资力度,或者选择股票仓位较低的基金。

2.股票仓位

对股票仓位的选择需要结合投资者对市场点位和估值水平的判断进行。如果投资者认为当前市场点位较低,可以选择股票仓位较高的基金,反之则选择股票仓位较低的基金。但问题在于目前我国基金信息披露是按季度进行,投资者只能了解上季度末的仓位情况,信息有些滞后,要想实时了解基金仓位,只能通过基金净值变动进行估算,但这种估算的准确度不是很高。

3.人员变动

考察人员变动主要是看管理团队、投资团队、研究团队等投资核心人员有无大的变动,如果一些重要的人员如总经理、投资总监、明星基金经理等离职,则对于未来基金的业绩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看未来

“看未来”主要是对基金组合未来的收益和风险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包括四方面内容:

1.股票组合分析

对备选基金组合中个股尤其是重仓股的基本面进行分析,进行收益预测和估值分析。

2.规避风险

对股票组合的行业集中度、个股集中度、历史波动率等风险指标进行分析,对基金组合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对其组合中的个股进行认真研究,避免踩到“地雷”。

3.评估增长潜力

通过对组合中个股的收益和估值情况的预测,可以对基金净值的增长情况进行预测,来衡量备选基金的增长潜力。

4.基金的“期限结构”

在选择封闭式基金时,要考虑基金的剩余期限,根据市场走势和基金净值变动预测进行基金剩余期限的合理搭配。

(四)看价格

“看价格”主要是指对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进行分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折价率相对较高的基金。

五、投资流程与方法

好的投资结果是建立在好的投资流程和投资方法基础上的,将投资决策的各个步骤进行合理地安排和整合,可以有效地将基本面与技术面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时机选择以及风险控制等结合起来,实现投资研究一体化、风险控制与投资交易并重。投资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研究先行—实地考察—价值评估—比较分析—技术分析—决策选择—买卖交易。

1.研究先行。进行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与自下而上的微观分析,对行业以及股票的基本面进行了解。

2.实地考察。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一方面了解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情况,一方面也是对企业公开的报告和报表中的信息进行核实。

3.价值评估。在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上市公司基本面角度进行数量化分析,对股票价值进行评估。

4.比较分析。将股票的估值指标与同类企业以及大盘进行比较,确认其估值高低。

5.技术分析。从技术面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投资时机进行选择。

第5篇

面对未来大公募时代,很多保险公司都在摩拳擦掌,泰康人寿、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太平洋保险等保险资管都在积极申请资格。泰康、人保、太平洋三家更是很早就成立了公募业务部。

部分保险公司也希望通过投连险上积累的口碑和客户进军公募业务,但是险资长期主要受托管理的是自家资金,基本上是“窝在家”,且奉行低调、谨慎原则,鲜在公共场合露面,社会公众对保险资管的认知度还比较低,整个保险资管行业也缺乏统一口径来对比历史投资业绩。

不过,我们可以从有关数据管中窥豹,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在保险公司产品体系中,唯有投连险在投资范围、信息披露等方面与开放式基金类似。投连险的业绩可以部分反映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

截至6月6日,57家开展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中,经营投连险业务的公司就有29家,17家为外资保险公司,12家公司为中资保险公司,共成立了190只投连险账户。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截至4月份,今年以来大型保险公司投连险成绩反而不占优势,除了平安人寿、新华保险、泰康人寿各有一个账户排名前十,其余基本上是中小保险公司,排在前列的有汇丰人寿、光大永明、太平人寿、中荷人寿。

汇丰人寿异军突起

往年投连险的冠军经常被泰康资管摘得,而今年的风头被汇丰人寿抢走。

根据华宝证券的统计,截至4月份,汇丰人寿旗下的汇丰汇锋进取账户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为10.11%,在纳入统计的184只投连险账户(剔除指数型账户)中排名第一。

汇丰汇锋进取账户投资业绩跌宕起伏,从中我们能看到公司如何力挽狂澜。去年5月22日,该账户成立,是汇丰旗下第一只主动管理型进取账户,其权益仓位灵活到50%~95%的区间,相比被动投资的账户,更能体现投资经理的投资实力。

该产品成立时,A股刚刚拉开下跌序幕,成立后3个月,净值就跌了10%,是当时跌幅最大的投连险账户之一,到去年11月末,A股最低迷的时候,账户净值已经亏损15%。

但半年后,汇锋进取账户不仅收复失地,而且连创新高,到今年6月4日,净值达到1.13%。从去年11月末至今,汇锋进取期间净值涨幅更超过35%,是上证指数涨幅的1倍有余。

从的账户报告来看,汇锋进取账户投资风格激进,频繁换掉表现不佳的股票。去年6月份重仓的是金融服务、商业贸易和化工,接下来几个月迅速抛弃后两个板块,寻找其他目标。今年以来重仓的板块分别为电子、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这些板块今年表现较为强势。

汇锋进取的成功没能在该公司复制。《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汇丰其他投连险账户净值都在1元以下,今年以来的涨幅仅在1.5%~2%之间。另一个相类似的积极进取账户也仅有1.42%的涨幅。

投资成绩排在前十位的还有平安进取账户、光大永明的策略账户、新华创世之约账户、泰康优选成长型账户、太平蓝筹成长型账户、国寿进取股票账户、太平价值先锋型账户、太平智选动力增长型账户、中荷成长型账户,其收益率在6%~8%。

太平、泰康表现稳健

在投连险市场,算得上常胜将军的公司就是太平人寿,虽然涨幅不大,但每年多数账户能跑赢大盘。

目前,太平人寿旗下有13个投连险账户,管理的规模大致在30亿元左右,在国内保险公司中排名第五,其中有5个账户今年以来的收益率排名前20,分别是太平蓝筹成长型、太平价值先锋型、太平智选动力增长型、太平动力增长型以及太平均衡收益型,收益率分别为7.21%、6.49%、6.46%、6.14%以及5.69%。

记者查阅账户报告发现,太平人寿对于权益市场的判断基本上符合市场走势。太平人寿认为,政策意在调结构和去杠杆,A股市场短期无趋势性机会,策略上以轻仓位重结构为主,从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上寻找板块和个股机会;品种结构方面,配置地产、汽车、银行、家电等估值较低、盈利尚可的板块。中长期仍然看好具有成长性的医药、环保和电子等行业。

亏损最大的是太平智选忠诚保证型账户,收益率为-4.7%。它的重仓品种是一年到期的短债,但4月份以来,监管层掀起债券黑幕打击行动,债券价格下滑,影响了账户净值。

在投连险市场,还有一家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可圈可点,即泰康人寿。今年以来,10个账户中,仅有一个积极成长型账户发生亏损。如果按最近3年的成绩排名,泰康人寿有3只产品收益率都超过15%,排名前三。

不过,相比高峰期的投资成绩,泰康的投资水平还是略有下降。泰康人寿内部一位员工就曾向记者抱怨过,他去年买进的进取型账户一直表现不佳,去年还发生亏损,而这个账户曾创下9年10倍增长的神话,可以媲美昔日“公募一哥”王亚伟。

生命、中意携手垫底

生命人寿有两个账户排名倒数,生命优选平衡账户收益率-8.06%,倒数第一;生命进取II账户收益率为-5.33%,倒数第三。

2011年,生命人寿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成为第1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生命资管公司开始为自己管理资产,目前管理的资产高达500亿元。生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曾对外表示过,公司的目标是吸纳外部资金,自己发理财产品,做第三方理财。

虽然有豪言壮语,但是其投资能力还有待市场考证。

从生命人寿现有投连险账户收益来看,富泰赢家两全型投资连结保险进取I在2008、2009、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投资收益分别为-37%、47%、-3.74%、-18.8%、2.17%;进取II投资收益分别为-39%、57%、3.69%、-14%、-0.5%。

可以看出,账户收益率起伏很大,尤其是激进型账户。由于生命人寿的信息披露并不及时,很多投连险报告只更新到2012年上半年,所以持仓品种无从判定。

第6篇

[关键词]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风险,风险基础资本

一、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保险公司大都采用多种保险投资方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分为五类:即房地产、抵押贷款、股份、固定收益债券、抵押贷款以外的贷款和其他投资方式等。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保险基金进行投资组合。

在投资多样化的前提下,各国政府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性,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投资方式设定了严格的投资比例,美国在这方面的限制更加严格(详见表1)。

以美国纽约州为例,纽约州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股票及债券投资不得超过总投资的20%,房地产投资不得超过10%,海外投资也不得超过10%。由于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来源不同,它们对于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不同,投资结构也不相同。寿险资金由于其长期的特点,以资本市场作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股票类资产比重较大;非寿险资金投资则主要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例如,1995年英国寿险资金46%投资于本国股票,13%投资于外国股票,2%投资于国外债券;非寿险资金投资本国股票为26%,投资外国股票7%,投资国外债券10%,投资本国公共部门债券21%。

图1描述了1992年-2003年美国所有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构情况。债券投资是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一大投资方式,虽然每年投资比例起起伏伏,但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3年高达66.34%;股票投资为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二大投资方式,投资比例一直高于10%,2000年高达30%;抵押贷款也是重要的投资方式,1992年投资比例达15.6%,但近年来其投资占比一直下滑,2003年降为0.28%;短期投资近年来重要性日益突出,2003年美国财产保险业的现金及短期投资占比达9.3%;美国财产保险业的房地产投资占比一直不高,1992年的高峰期不过2.5%,后来占比不断下降,2003年仅为0.81%。

总的来看,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非常谨慎,2/3的投资资产是债券,其中大部分是市政债券、高评级公司债券和美国国库券。图2是1999年~2004年美国财产保险业债券投资的构成情况。在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所投资的债券中,短期(5年及以下)、中期(5至10年)和长期(10年以上)三分天下,其中短期债券占比最多,并且呈现不断增加趋势,2004年估计占比达45.5%左右。

就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投资策略更加稳健。表2是1996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股票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占比情况。一方面,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比例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1996年—2004年,2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股票投资占比从未超过15%,2004年仅为8.93%。另一方面,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房地产投资比例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1994年以来,在上述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中,有10家公司基本上未从事过房地产投资。

二、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

(一)1995年—2004年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及其波动情况

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总投资额不断增加,平均增长率达9.62%,2001年达到最高值19.66%(详见图3)。总投资的不断增加,为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入的持续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看来,由于种种因素,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波动比较明显。图4是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情况。在此,投资收益率二利息和投资收人/投资资产。10年间美国财产保险公司整体收益率波动起伏,最高时曾达到7.51%(1998年),最低时仅为5.53%(2004年)。这说明,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还比较大。

表3是1995年—2004年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及其波动情况。美国20家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财产保险业整体水平,各家收益率均值及其波动差别也很大。从投资收益率情况看,1995年—2004年,美国财产保险业投资收益率平均值达6.72%,而同期20家公司中仅有4家公司投资收益率均值高于这一行业水平,而其它16家公司都低于这一水平;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收益率偏低的状况,是与其投资谨慎策略息息相关的。从20家公司的具体情况看,投资收益率均值差别很大,10年均值最高的第一美国(FAF)达14.76%,而最低的保罗·旅行者(STA)仅为5.39%。从投资收益波动情况看,20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波动也普遍较大,且情况各异。1995年-2004年,20家公司投资收益率波动标准差均值为1.62,大大高于财产保险业的整体水平(0.66),其中有14家投资收益率波动标准差高于1,有5家公司标准差超过2,第一美国(FAF)高达5.63。

(二)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成因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而造成投资收益变动的风险。利率的上下波动直接影响证券价格,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下降,证券价格上升。利率风险是固定收益证券(特别是国债)面临的主要风险。美国市场利率一直变动不定,使利率风险成为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风险之一。图5是1980年—2004年美国市场的利率变化情况。从1980年-2004年,美国的短期利率(3月期票据)、中期利率(1年期票据)和长期利率(10年期票据)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年起伏不定,给上市公司的资金运用带来很大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受证券发行人的经营能力、盈利水平、规模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信用风险是债券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不同债券因为其信用等级不同使其信用风险各异。一般而言,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最小,其它依次为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而投资回报率正好相反。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普遍投资谨慎,一般投资于信用级别较高的证券,故信用风险较低。例如,在丘博集团的资产组合中,70%以上的应税债券是由美国财政部或美国其它政府机构发行的、或者是由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评级的AA级以上债券;90%以上的免税债券为AA级以上债券,大约70%的债券为AAA级;只有不足2%的债券低于投资级别,因此丘博集团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很小。

3.汇率风险

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汇率变化引起投资收益的变化。当投资以外币所表示的资产时,要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以丘博集团为例,2004年底,其财产保险子公司共拥有非美元投资资产约45亿美元,这些资产的品质和到期日与国内资产相似,主要以英镑、加元和欧元计价。当英镑汇率、加元汇率或者欧元汇率下降时,丘博公司将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

4.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

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指保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资产现金流和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从而导致保险公司收益损失。保险业务是一种典型的现金流运作业务,保险公司是资产和负债的集合体,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就是某个时点资产的净现金流小于或大于负债的净现金流,从而导致保险公司的资产损失。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暂时的不匹配,只会影响保险公司日常赔付、投资的减少和财务的稳定性;而长期的不匹配则会导致保险给付危机,最终导致保险公司破产。

与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相联系的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由于某种原因急于抛售手中的某项资产,采取价格折扣等方式造成投资收益的损失。流动性强的资产一般具有完善的二级市场,可以在不降低价格的情况下随时出售;流动性差的资产由于没有完善的二级市场,不太容易交易转让,要降低价格进行交易,从而造成资产损失。如果出现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情况,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套取现金而急于抛售手中的资产时,流动性风险就产生了。

5.股票投资风险

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相对较高,加之股票市场变化原因复杂且动荡不定。图6是1990年—2004年美国标准普尔500家大公司股票的整体收益率走势情况。总体上看,美国股票收益率变化幅度很大,股票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很高。美国标准普尔500家大公司股票的整体收益率最高曾达到40%(1996年),而最低时为—20%以下(2002年)。因此,股票投资占比较高的上市财产保险公司往往投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率波动偏大。

三、投资风险对美国上市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

(一)投资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基础资本的影响很大

风险基础资本(Risk-BasedCapital),是指保险公司要求等于或超过与其可能出现偿付无力风险的具体风险特性相适应的最低资本要求的一种制度。在风险基础资本制度下,将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量化为所需的净值。这种方法从保险公司的风险构成出发,根据保险公司的规模和风险状况,有弹性地衡量该公司用于支持业务经营所需的最低资本,以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如果保险公司的盈余低于其要求的风险基础资本(或风险基础资本的百分比)就会受到监管行动的约束,如加强监控、限制新业务的增长、要求保险公司增加资本以免被接管等。

从整体情况来看,美国风险资本与净保费的比率在1994年—1998年猛增,其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增加(见表4)。1994年—1998年,在美国的保险投资组合中,股票占投资资产总额的比率由17%上升到23%;股票的投资风险占净保费的百分比由40%上升到62%,大约2/3的风险资本的增加是由于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增加引起的。

第7篇

一般而言,保险监管水平高,则监管部门对保险投资业务的监管就会相对宽松,即对投资业务范围的限制会相对少一些,从而有利于保险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反,保险监管水平低,则出于防范保险经营风险的考虑,监管部门对保险投资业务的限制就会较多且严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无疑,后者就是我国目前保险投资业务监管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保险投资业务的过多限制,已经成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蓬勃发展的严重桎梏。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严格的保险监管对于防范保险经营风险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不过很显然,我国的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投资业务的过多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水平的相对低下所造成的。目前,我国保险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机构不全、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由于保险监管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一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风险相对可控的投资业务,也会因为保险监管的过多限制而无法开展,从而制约了我国保险业通过发展投资业务来大幅度提升竞争力的前进脚步。

我国对保险投资业务的严格监管,主要是通过对保险投资业务范围的过多限制来实现的。《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同时还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虽然1999年10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保险资金可以进入证券市场,但前提是只能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进入,并且资金比例也有严格限定。因此,目前我国对保险投资业务范围的界定严格而且形式单一,对不同性质的保险资金在投资方向上均给予同一种限制,这就在无形中造成了保险投资资源的巨大浪费。而相当大比重的保险资金至今仍以银行存款的形式进行运用,就是过多强调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忽视其收益性的必然结果。从世界范围来考察,没有较好收益的保险资金,其安全性是难以得到长远保证的。一味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而忽略收益性的监管思路,是比较消极的,反而不利于保险监管目标的最终实现。

所以,目前我国对保险资金在投资规模和方向上的严格限制,违背了保险公司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无法适应我国入世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亟需加以改革。当然,改革保险投资监管过多过严的现状,并不等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即便是在国外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保险投资业务的多样性与风险性,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即采取积极的、动态的和科学的监管方法,而不是一味消极地依靠过多过严的限制办法来暂时达到监管的日的。对我国目前而言,迫切需要做的事就是大力提高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使其尽快适应我国入世后保险投资业务监管的形势需要,不应该再在长时间内让监管水平不高成为限制我国保险投资业务快速发展的理由。

二、保险公司自身方面的制约因素

1.保险投资人才缺乏,投资水平比较低下。从国际范围来考察,保险投资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投资的所有领域,如股票、债券、贷款、不动产甚至风险投资等等。投资范围的广泛,使得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难度也相当大。按照保险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称原则”要求,不同的保险品种有不同的偿还期限,因此就需要有不同的投资品种、期限和利率与之相匹配。很显然,只有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才能满足这一需求,从而实现保险投资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有机统一的目标。所以,保险投资的这一特点就从客观上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备较高的投资管理水平,以充分保障投保人以及被保险人的各项权益。然而,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在投资水平方面普遍低下,这主要根源于保险投资人才的缺乏。众所周知,保险公司具有一支具有较强投资意识以及熟悉投资业务的人才队伍,是保险资金成功运作的重要条件。如果保险公司的决策者和广大职工缺乏必要的投资常识和过硬的投资技能,是无法运用与管理好保险资金的。目前,我国的保险企业由于投资人才的缺乏直接造成投资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保险公司缺乏有效运用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而且由于监管方面的严格限制,保险公司也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对保险投资领域的研究与开拓精神,使得即便是在监管部门放宽对某个投资领域的限制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赢得主动。

保险公司自身投资水平不高,再加上过于严格的监管限制,都使得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对单一,结构也很不合理,往往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据主要比重,而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比重却很低。在发达国家恰恰相反,保险资金的运用是多元化的,而且基本是以有价证券占据主要比重,从而形成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较为合理的保险投资结构。所以,我国保险公司自身投资管理水平低下,也大大制约了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而提高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水平,就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时机,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大力培养与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保险投资人才,以人为本,尽快扭转我国保险投资水平比较低下的不利局面。

2.保险公司投资主体地位不明确。保险公司投资主体地位的不明确,也成为制约我国保险投资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国有保险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国有保险公司的重大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主管部门的控制和影响,使得保险公司的投资主体地位很不独立也不明确。而投资地位与权责的不明晰,一来造成保险公司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受挫,二来也使得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缺乏,造成保险投资收益与风险管理的人为弱化。因此,加快国有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进程,早日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真正独立的法人投资主体,增强其用好管好保险资金的风险与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三、证券市场方面的制约因素

在发达国家,证券市场是保险公司开展投资业务的最重要领域,相应地,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运用中证券投资占据着主要的比重。在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市场之间有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证券市场为保险公司提供较高的投资收益,而保险公司的证券投资也有利于稳定证券市场。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来看,散户占据绝对多数,机构投资者数目较少,这就使得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浓厚。特别是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利用资金优势肆意进行的恶意炒作行为大大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和投机性。由于监管能力有限,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经多年发展但仍不规范,反而是问题多多。而保险投资一般是在专业化操作下进行的长线投资,其对分散风险以及有效运用投资组合的强烈愿望必然要求有一个发达、成熟且规范的证券市场。因为成熟的证券市场其投机性和利率波动都比较小,可以为保险投资的理性决策和操作提供现实可能。并且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完善的交易机构以及灵活的交易机制还可以充分满足保险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不难看出,我国目前不规范的证券市场难以满足保险投资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之间还无法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所以今后一段时期,大力规范、整顿与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进而拓宽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就成为推动我国保险投资业务发展以及稳定证券市场的重要工作。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国内保险公司(即内资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即外资保险公司)在税收以及投资业务品种等方面的政策待遇明显不同。由于外资保险公司享有政策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使得内资保险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从而也制约了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

首先,在税收政策上,外资保险公司享受着较多的税收优惠,可以获得更多的税后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即便是内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相近,获得相同的税前利润,但是由于外资保险公司享受税收优惠,其税后收益就要比内资保险公司高得多。这样,外资保险公司就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再投资,进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实现良性循环。但是对于内资保险公司来说,由于税收负担的相对沉重,税后收益相对较少,不仅无法放大保险投资的资金规模以实现良性循环,还很有可能因为“高投资、低回报”(仅从税收角度来考虑)的投资业绩“怪圈”而影响其继续进行保险投资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待遇,已经严重地束缚着内资保险公司大力开展投资业务的手脚。

第8篇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2016年12月3日公开讲话中痛批险资“野蛮收购”;12月5日,保监会对前海人寿采取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及3个月内禁止申报新的万能险产品的监管措施;12月7日,保监会派出检查组进驻前海人寿、恒大人寿两家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治理规范性与资金运用合规性等进行检查;12月9日,保监会暂停了恒大人寿的委托股票投资业务。以上措施均成为造成2016年12月12日A股市场出现近半年来罕见跌幅的重要影响因素。2016年12月13日,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一大波监管新规正在路上,主要集中在保险机构股票投资和公司治理等领域。其中,前者涉及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明确禁止公司机构与非保险公司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二是明确保险公司重大股票投资,新增部分应该使用自有资金,不得使用保险资金;三是对于重大股票投资行为,需向保监会备案,对于上市公司收购行为,需报保监会事前核准;四是权益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例从40%回调至30%,单一股票投资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例从10%回调至5%。2016年12月15日,保监会表示将审慎研究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如考虑从51%进一步降低至33%以下。这些监管措施再次规范险资投资股市的游戏规则,险资的作用应该是稳定股市而不是搅动股市。

保险公司的资金是否应该投资股市?又该如何在股市上操作?20世纪90年代,笔者曾在台湾担任过多年保险公司投资部门主管,对险资入市的是与非,略表如下浅见。

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逻辑

关于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逻辑,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探究。

险资合理的入市比例

通常来说,传统的保险公司以销售长期寿险保单为主,责任准备金多为长期负债,应有部分资金投资股市作为长期投资,在匹配长期负债的同时可提高长期平均投资收益率。若以总资产的30%作为投资股市的额度上限,相比欧美等成熟市场30%~50%的保险资金入市比例并不算高。目前,中国保险行业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约15%,只用了上限30%的一半。截至2016年10月底,直接投资股市的金额比率为9.3%,整体而言并不算高。

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下的合理入市比例

就个别保险公司而言,合理的股市投资比例与该保险公司所销售的保险产品结构有关。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投资期限越短,其流动性需求越强,投资股市这类长期平均收益率高,但短期波动性强的工具比率应越低。产险公司的产品多属于短期产品,因此投资股市的比率应比寿险公司低得多。寿险公司销售存续期5年以内的短期产品比率高的公司,投资股市的比率应比以销售长期寿险为主的公司低,才符合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金融投资会计准则下的长期投资逻辑

保险公司投资单一上市公司的股权比率不得超过10%,但被认定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通过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因此,保险公司会对一些净资产收益率(ROE)超过10%的公司举牌,符合条件的以房产业和贸易业者居多,这相当于投资收益率在10%以上的金融产品,可以提高保险公司整体的平均收益率。这也可以看出保险公司选择举牌优质上市公司的逻辑所在。

万能险与投连险投资股市比率的差异

万能险产品是指投保人把保费交到保险公司后,一部分资金进入风险保障账户用于保障,一部分资金进入投资账户由保险公司代为投资,投资账户的收益上不封顶,下设最低结算利率。因此,理论上万能险投资股市的比率不能太高,否则若市场时机不佳,可能出F收益率无法达到结算利率要求的情况,发行万能险的保险公司必须承担收益率差额风险。投连险保单以分离账户操作,与万能险不同,没有最低结算利率,投资风险完全由投保人承担。投连险账户分为指数型账户、激进型账户、混合型账户、债券型账户和货币型账户。其中,指数型账户投资股票指数基金或权重股票的比例可达到80%以上,激进型账户投资股票或股票基金的比例在50%~80%,这部分的操作与股票基金类似。投连险的业绩主要考验的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力。

监管单位想要整治的乱象

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利用高结算利率的趸交短期万能险资金投资股市

有些近年来开业的中小型寿险公司,为了与已经成立多年的大型寿险公司竞争,主打趸交短期万能险,甚至推出1年期的万能险产品,直至2016年3月才被保监会叫停。这些保险公司以超过6%的年结算利率吸引投资者,在目前低利率与资产荒的环境下,要达到6%以上的保障利率只有两条途径:一是投资非标准债权,这存在很高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另一个是投资国内股市,这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如果市场不好,未能达到计算利率要求,为了不影响新业务的拓展,保险公司对于到期保单还将以结算利率兑付,以吸引新资金弥补漏洞,但若万能险的比重太大(如前海人寿的万能险比率达到80%),新资金不能接续,保险公司可能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以短期的资金做长期的股权投资,甚至用来举牌上市公司,存在期间错配的问题,流动性风险极高,这也是监管单位加强监管的主要原因。

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介入经营

据统计,过去10年,保险公司共举牌42家上市公司,目标对象是净资产收益率高、估值低 且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有些保险公司的行为“过火”,想要撤换举牌公司的管理层,才有被冠以“野蛮人”称号的事件发生。监管单位希望保险公司能够成为稳定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不要试图介入实体企业经营而搅动春水。

保险资金短线操作成为庄家

例如,恒大人寿以短线操作的方式进出小盘股,接近举牌线放出消息吸引投资人跟进,之后再出脱持股。作为庄家扰乱股市正常交易,虽然可以市价差异认列资本利得来提高当年的投资收益率,但有违保险资金长期、稳健和价值投资理念,也不能保证每次炒作都顺利,这绝不是一家正规保险公司的投资模式,无怪乎被证监会暂停股票交易。

以保险公司资金做关联交易

第9篇

一、中国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和国际上存在的差距

以美、英、日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实践,在保险资金的运用方面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念,将中国的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与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

1.在理念上的差距

美国保险公司拥有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比较积极,可以说是兼顾了保险投资的收益性原则和安全性、流动性原则。英国保险公司高度自律,其投资管理体系比较成熟,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较为积极,可以说是更注重于收益性原则。日本保险公司的投资理念比较传统,投资策略相对不积极,可以说是更注重于安全性、流动性原则。

我国的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传统,轻视投资,根本谈不上形成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正是这种理念,导致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不利于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市场,大部分公司只是在近年来才成立了投资部,而且专门的投资人才也比较匮乏,这样就导致了保险公司对资金安全控制没有把握,而选择风险小的方式来投资。例如,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风险较小,所以对国债投资的实际比例比较接近理论比例,银行存款也是居高不下。总体来说,对投资的三原则把握得不好。

2.在监管上的差距

各国都对投资于哪些证券以及投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美国的保险投资监管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严格型、综合性的特点。在保险投资的比例限制方面,较为严格,如纽约州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在普通股、合伙股等股权方面的投资占其可运用资产的比例不能超过20%。英国的保险投资监管最为松散、灵活,在保险投资的比例限制方面,也最为宽松。英国《1994年保险公司条例》规定政府公债的投资比例上限为1896,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则高达48%。日本的保险投资监管较为严格,1996年4月1日实施的日本新保险业规定的各类投资的比例上限为;国内股票投资30%,不动产投资20%,外汇计价资产30%,债券、贷款及有价证券贷款10%,金融创新产品10%。

与国外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监管方式相比较,我国属于严格监管型。1995年《保险法》中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涉及到证券的只有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两种。近年来,国家开始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允许保险公司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可申请购买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可参加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可以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但是,只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做出了规定,对其他证券类投资没有给出明确的比例。

3.在结构上的差距

由于寿险资金和非寿险资金的不同特性,寿险公司和非寿险公司的投资类别和投资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寿险公司进行比较,美国寿险公司普通账户的投资结构以债券为主,债券投资比例占到70%左右,股票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仅为5%左右。英国寿险公司的投资结构以股票为主,股票投资比例高达50%以上,其次是政府债券,投资比例为20%左右,公司贷款、公司债券和其他资产加起来只占30%左右。日本寿险公司的投资结构以有价证券为主,有价证券的投资比例为50%左右。各国实际投资比例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中国保险投资证券化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国债投资占29%左右,证券投资基金占5%左右,另外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占少量比例。

4.在投资效果方面的差距

保险投资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投资的效率与效益,二是保险投资与经营的稳定性。前者对应保险投资的收益性原则,后者对应保险投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总体来说,美国保险投资模式的效率与稳定性很高,投资效果比较理想。英国保险投资模式的效率较高,但是稳定性较差。日本保险投资模式的效率与稳定性都一般。

中国保险投资的效果和国际上存在较大差距,这是由中国保险投资是否优先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分布在证券化资产上的比例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有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工具有限,而且各种工具发展不协调,例如重视股票市场的发展,轻视企业债券的发展,保险投资的波动性较强。以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为例,2000年证券市场行情较好,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较高,保险公司的投资效果就好。200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证券市场低迷,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明显下降。由此可见,我国保险投资证券化的稳定性和收益性都较差。从投资收益率指标来看,发达国家保险投资收益率超过12%,而我国的保险投资收益率较低。

二、中国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存在需要放松管制的现实压力

对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管制的放松是指逐步放松对保险资金投资子证券的严格限制。”严格度“是管制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力量逐渐减小、市场力量逐渐增大的过程。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管制的“严格度”是一些自变量的函数,即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管制的严格度=f[市场违约率(-),利率(±),市场波动率(-),通胀率(-),证券市场完善程度(+)]根据英美日等国情况的分析,放松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管制的市场与环境条件应该是:市场的商业信用发达,市场违约率低;利率由市场决定,且利率呈下降趋势,证券市场利润率较高;市场波动性小;通货膨胀率较低,证券市场发达完善或走向发达完善。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国家只能实现严格的管制,所以中国的保险投资管制属于严格监管型,但“严格度”过高。从保险业发展趋势看,近几年保险业发展实际情况增加了保险投资管制宽松化的迫切性。

1.资金压力

从1980年到2003年,中国的保费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幅度递增,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根据世界银行预测,未来5年中国保险业将保持13%的增长速度。这充分说明中国保险市场尚属于开发型市场,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保费收入会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是保费收入的增长并非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成功。保险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是负债经营的行业,当前的保费收入是为了实现以后的保险补偿功能,保费收入的增加同时代表了保险公司对保户负债责任的增加。巨额的资产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保费收入不等于利润。目前我国保费增长较快,而赔付率较低,给付高峰未到,保险公司压力还不明显。但是十几年、二十年之后,保费增长趋缓,给付高峰到来,保险公司将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必须合理运用有巨额保费收入和保险给付之间的“时间差”、“数量差”所形成的保险资金,充分认识到可运用资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而给付高峰未到这段时间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必须把可运用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的比例提高,因为当前的可运用资金中银行存款占50%,银行存款的收益率比证券市场的收益率要低。

2.利率风险的压力

我国还未形成市场利率,因此保险公司是按照银行利率为标准来厘定预定利率的。由于预定利率一旦确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而银行利率却有可能变动多次,这种确定的约定利率和不确定的银行利率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利率风险。一般说来,银行利率的升降会反作用于保险公司的负债和投资业务。银行降息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扩张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但降息对投资业务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目前银行存款占保险资金相当大份额的保险公司来说影响相当明显。在过去银行存款利率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几乎感觉不到利率风险的压力。但是自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8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2002年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保险公司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利差损”问题.

同时,各保险公司多年来大量长期业务形成的“利差损”也在降息后不断积累和扩大。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一国银行利率由高到低是正常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而且我国中央银行在必要时以利率为杠杆进行宏观调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保险公司无法回避利率风险。而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收益过分依赖于银行利息,则加大了保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因此,必须改变保险资产的结构,降低存款比例,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以保证投资收益高于预定利率。

3.竞争压力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资金高效运用对于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经营稳定性的功能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家保险公司相互竞争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将来更多的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必将使我国保险业竞争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保险业赔付率比较低,1996年只有56%,而上世纪90年代英国保险业赔付率一直在80%以上,1985年日本保险业赔付率为85%,1988年美国的赔付率高达105%。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较低还可以满足需求,但在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不对保险资金高效运用,在赔付率增大的情况下,则势必难以适应需求。特别是对于寿险业而言,资金运用具有紧迫性。因为寿险业利润来源于费差、死差以及利差“三差”损益,由于费差和死差直接关系到寿险产品的价格,对保险产品的销售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要通过费差和死差赚取利润,会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限制。并且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费差和死差会逐步趋于零或者负数,寿险利润必须通过投资形式取得。而国外的保险公司现在基本上都是靠投资利润来弥补承保亏损达到盈利的目的。所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三、中国保险公司与证券市场对接的发展策略

尽管中国的现状距离放松保险投资管制的市场条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从保险业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目前可以部分地放松对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的管制程度。根据前面对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当前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银行存款较高,证券化程度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保险公司投资理念方面的原因,也有证券市场方面的原因,还有法律方面限制因素的原因。但是,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是一个国际趋势,所以我国的保险公司应该融入这一趋势。为此,就我国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的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1.给保险公司提供与证券市场对接的合法渠道

尽管《保险法》的修改增加了投资渠道,但是修订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的。然而,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新《保险法》对保险投资证券的渠道、比例以及方式的规定和国际惯例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妨碍保险投资向证券化方向发展。国际上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是长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各国的保险立法也是不断修正的,所以只要《保险法》中给予相关部门根据市场的实际适时适地出台相关政策的权利,保险投资就可以朝着与证券市场对接的方向发展。

2.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的工具安排

目前保险公司的证券投资涉及到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以及证券投资基金,但是只有国债投资的比例较高。其他形式的投资所占比例很低。尽管实证研究表明国债投资的实际投资比例比较接近理论上的最优投资比例,但这是在将投资对象仅限定银行存款,国债和证券投资基金这三种形式上得出的结论。如果扩大收益性较高的投资渠道,那么各种形式的最优投资比例必然发生变化。从保险证券投资的特点来看,债券投资应该是保险投资的重点,也是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手段。就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资产来看,40%一50%的资金是投资于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国债,这些债券回报率高且期限较长,可以配合长期保单。然而我国企业债券、国债不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保险资金的投资组合需要。流动性问题也是困扰保险投资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积极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国债结构,健全国债市场运作机制,丰富国债品种,特别是增加短期国债和10年期以上长期国债以满足保险公司的需要,适当时候还可以考虑开放国债衍生产品,扩大保险公司资产组合的选择余地。

第10篇

    昨天,记者从部分保险公司了解到,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完成热火朝天的冲刺准备之后,真正直面股市时却保持着相当的谨慎,而中小保险公司目前的投资愿意则并不强烈。

    大公司积极小公司淡然

    “过年加班的是大型保险公司的员工,我们没有那么着急。”一位中小保险公司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资金的规模效应,大型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收益成本之比很可能高于中小保险公司,相关规定的出台对大型保险公司的影响也可能更加立竿见影。

    据了解,此次出台的配套文件包括《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10月份保监会出台总则性质的《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后,操作细则却迟迟未能出台,在独立席位、托管人、投资比例三个最重要问题中,保险机构投资者应当通过独立席位进行证券交易,被视为此次配套文件中分量最重的举措。

    通知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的证券账户按保险产品名称开立,账户名称为保险机构投资者名称和保险产品名称的联名。对保险公司来说,直接的利好是节省了一大笔交易成本。

    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施中华认为,保险资金通过独立席位交易,有利于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不同账户名称则便于各方对保险资金运作进行监督。

    保险资金入市多寡难料

    保险公司投资人士认为:“目前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在制度约束方面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在市场判断方面,各保险公司的入市意愿并不相同,并非所有的公司都保持强烈入市意愿,关键还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情况。”

    据悉,按有关规定,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比例目前不得超过公司上年末总资产规模的5%.可测算出规模大约在550亿元左右。加上允许投资基金15%的额度,进入股市的保险资金最多可达到2200亿元。但是,业内人士称目前无法估计在法规允许范围内,究竟会有多少保险资金被吸引进国内股市。

    在保监会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既对保险资金入市赋予了许多特权,也进行了严格规定,如保险机构投资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达到该上市公司股票的30%等。因此保险资金可能更青睐那些业绩稳定、派息率高、治理结构完善的蓝筹公司,总体上可能比基金保守,更注重投资的安全性。

    太平洋安泰人寿投资部副总经理赵鹰说:“对于大部分保险公司来说,前期可能进行一些试探性投资,这类投资直接投向一级市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按照经验,一级市场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保险资金申购新股享有投资基金同样优惠,但从无一家保险机构成为首批新股询价对象看,保险资金对新股保持谨慎。在现有发行制度下,保险资金通过申购新股获利空间并不大。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王绪谨教授认为,除了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控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外,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市尚有一些隐性风险,可能来自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例如所有者缺位问题。因此一些保险公司距离直接入市,并非只剩下表面上的最后一层纸。

    外国保险入市可绕开QFII

    通知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证券账户申购新股,不设申购上限。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所有传统保险产品和分红保险产品,其申报的金额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投资者上年末总资产的10%.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公司,视同境内保险机构法人管理,可按规定办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等手续。

    新规定使外国保险可以通过中国境内的分公司入市,从而绕开了QFII,为一些大的外资保险公司提供了方便。

    友邦保险有关人士表示,公司会采取较稳健的做法,对中国境内上市公司进行全面研究后投资,寻求长期回报。

第11篇

QDII基金的热销,使保险公司按耐不住寂寞。保险QDII不但正式进入中国投资者的视线,目前它还正在急剧演变。

顺大势,拓渠道

保险公司推出的投资险种越来越多,大量资金流入保险公司后,保险公司努力寻求新的投资渠道,投资要求与冲动应该说非常强烈,在近日进入债市的路被进一步扫平之后,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是一种必然趋势。

保险QDII是保险机构将自有以本外币计价的资本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各项准备金、存入保证金及其他资金按照未来出台的投资办法投身海外,并不像银行发行QDII产品一样,先吸收客户的资金再进行投资,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和保障功能决定了保险公司不会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打着投资的招牌去吸收保费。

保险公司海外投资主要是指国内保险公司外汇资金在境外的运用,国内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主要来源于三家保险公司海外上市后募集的资金。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三家保险公司在境外上市,分别募集到了约8亿美元、34亿美元和18亿美元的外汇资金,充实了资本。

此外,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还包括外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和外汇运营资金、中资保险公司吸收的外资股份以及外币保险业务积累的外汇资产,国内保险业的外汇资金总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境外投资细则将保监会为“走出去”开闸放水

保险资金"出海"投资应投资全球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配置主要国家或者地区货币。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包括: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与逆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等货币市场产品;银行存款、结构性存款、债券、可转债、债券型基金、证券化产品、信托型产品等固定收益产品;股票、股票型基金、股权、股权型产品等权益类产品等等

投连险产品配置QDII基金,可间接投资海外证券市场。

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素以谨慎为主,海外投资符合其风险偏好。一般认为,海外市场的投资收益未必赶得上A股市场,但风险相对较低。类似A股市场“5.30”暴跌的震荡,较少出现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即便新兴市场,其市盈率也远低于A股市场

目前,在银行、基金、券商、银行、信托等机构QDII“五龙出海”的格局下,不少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可利用合资公司的外方资源优势,其投资能力未必吃亏。即便像国内银行一样投资于海外知名的股票基金,也可获得不菲的收益。

两大新变

QDII产品已经大概确定两个方向:一种是申报全新投连险或分红型产品的投资账户,该账户可以全球配置;另一种是在现有险种中增设新的可投资港股的账户。

在“港股直通车”暂缓的情况下,部分投资者寻求间接投资海外的渠道。继银行、基金公司纷纷推出QDII之后,保险公司也开始试水QDII。

显然,投资者在保险投资方面已不仅仅满足于内地市场火爆的投连险,而希望通过保险QDII把触角伸向海外市场。

从市场分析看,相关部门鼓励保险公司扩大海外投资的范围,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并提升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一些分析师认为,保监会允许内地保险公司开始或增加向海外的投资,这些举动或是针对控制流动性,而不专注于A股市场。

在保险QDII细则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在现行投连险产品账户中增设可投资海外市场的账户,是目前保险QDII“曲线出海”的可行方式

挥师香港

QDII资金出海,香港自然成为投资热点.香港市场不足内地A股一半的市盈率,无疑成为了一些资金寻找的价值洼地.在内地A股和香港H股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平均两个市场的差价竟然高达83%.内地A股市场的股价远远高于毗邻的香港市场的股价,而我国实行资本项下外汇的管制制度,使得很多觊觎低价位的H股的投资者将对QDII产品青睐有加.另外,香港证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市场更为成熟和稳定.这些都也为日后保险公司推出QDII产品的收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是QDII产品吸引投保的的重要卖点.。再加上保险公司海外股票投资多样化,保险QDII资金出海不只是把目光只放在香港股市。近期相关监管负责官员表示保险QDII资金今年应可投资纽约证交所和伦敦证交所上市的股票

重保障,轻冒险

第12篇

    一向是基金投资头号主力的保险公司,2004年第四季度以来却一再减持基金,与11月相比,2004年12月保险公司基金持有量下降了17.65%,创5年来最大降幅。

    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4年12月底,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总规模为575亿元,比11月底下降123亿元。其实自2004年第四季以来,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总规模就已呈下降态势,而且降幅逐渐加大。

    “其实目前保险公司在基金上的浮亏已高达100亿元了。”一位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人士向记者透露。同时,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仅在2004上半年投资证券基金的亏损就高达20多亿元。

    这位投资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在上年末大幅减持基金是调整投资策略的需要。

    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公司王鸿嫔总经理分析,保险公司减持基金,可能考虑调整投资账户,以便更有效地管理资金,使投资决策更加规范,另外保险公司可能会根据市场表现,对一些主要基金会做一番筛选,以便选择时有所侧重。

    湘财证券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施光耀认为,保险公司减持基金可能是为将来直接入市作准备,目前市场如此低迷,在资金安全性上也会有所考虑。“另外,保险公司在不增加总的投资额的情况下,只能减持旧基金而去申购新基金。”施光耀分析。

    国都证券基金研究员姚小军则认为,目前保险公司一直减持基金,是一种表现话语权的方式。

    他认为,一直以来都是由基金公司说了算,投资人实际上处于缺位。

    而“如果不‘封转开’,在一家基金公司同时管理多只基金的情况下,就存在封闭式基金向开放式基金输送利益的现象。”上述保险公司人士说。

    该人士还表示:“根据新的《基金法》,我们的持有额达到50%,就有了发言权。对于有问题的封闭式基金,我们可以联手其他投资者,对其进行接管,然后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管理层。”

    某基金公司经理则认为,保险公司如果觉得一个基金管理公司没救了,首先会选择撤退。虽然按照目前《基金法》规定,保险公司可以联合其他持有人“炒掉”基金管理人,但这样做实际上是有政策压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