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小镜头

生活中的小镜头

时间:2023-05-29 17:2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的小镜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中的小镜头

第1篇

不经意打开抽屉,我又看到了那截折断的尺子,不禁又想起了几年前的那件事……

那是小学6年级的一次数学期中考试,考试前一天,老师嘱咐我们:“同学们,这次考试有画图题,大家一定要带好铅笔尺子。”当天晚上,我复习到很晚,没有收拾考试要带的东西。第二天早上,我睁眼一看,啊?都7点30了!糟了,考试要迟到了!我匆忙穿好衣服,把摊在桌上的铅笔,橡皮等等一股脑地往书包里一赛,就飞奔向了学校。

到了教室,我把东西一件一件地掏出来。铅笔,橡皮,钢笔,尺……咦?啊!尺子!我忘带尺子了!完了,离考试就剩5分钟了,怎么办?

我把书包翻了个底朝天,又在座位周围找来找去,希望能找到一把直尺。可是奇迹到底没有发生,书包里空空的,地上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唉,这下惨了,没带尺子,画图题怎么做啊。

老师已经拿着卷子进来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我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声音:“你怎么了?丢东西了吗?”回头一看,不认识。所谓病急乱投医,我虽然觉得他帮不上什么忙,可还是把忘带尺子的事告诉了他。他沉没了一会,说:“我给你吧。”我正在纳闷,忽然见他把他那把新尺子“啪”的一声折成了两半,把其中一截递给我,说:“给,拿去用吧。”

我接过那半截尺子,一股感激之情从心底升起,可我还没来的及说什么,铃声就响了,开始考试了,我只好转过身,开始聚精会神地答题,用那截断尺仔细地画着图……

铃声再一次响起了,考试结束了。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我转过身,想向他道谢,可是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好像明白我的心思,笑了笑,说:“不用谢,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嘛,那截尺子就送给你了。”说完,他就拿起东西走了。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手中的尺子,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是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它还将继续留在我心里。它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我也会把这种真情继续传播下去,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真情,并把它传下去

第2篇

生活中的小镜头

黑水镇中心校六年级2班 李文瑜

培根说过:“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是啊,快乐与忧愁始终与人相随,我们要为朋友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人分忧解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这天,家中的“小皇帝”终于答应出去买菜了,我极不情愿地接过妈妈递过来的车费和菜钱来到站口。

“213”、“798”、“479”、“865”……,我不耐烦地看着一辆又一辆公交车驶过,“567”终于来了。车门一开,我急忙窜上车,“嘿”人真多,还好我看见一个空位坐了上去。随后也跟着上来了几个人,最后上车的是一位老奶奶。她花白的头发,满脸皱纹,双眼深陷,佝偻着身子,手里拿着一根拐杖。我看见她缓缓地从小布包里抠出一个硬币投进了钱箱里,摇摇晃晃地来到我旁边,然后用非常微弱且颤抖的声音说:“小姑娘,咱们挤着坐一下行吗?”“不行,这是我先坐到的位置,为什么要让给你坐!”我大声说到。此时我发现,坐在我前面的乘客都扭过头来了,我也不自觉地向后瞧了瞧,原来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这儿。车上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就连前面一个在妈妈身上玩耍的幼儿也认真地看着我。我忽然明白过来,脸刷地一下红了,他们的目光就像来自四面八方的利剑,我多想车马上到站呀,如果有地缝的话,我一定马上钻下去,此时的我无地自容。“唉,你说这孩子也真是的,没上过品德课吗!”“怎么不懂得尊老爱幼!”“来大妈,坐我这儿!”在一阵议论声中,不少人都主动在为老人家让座。“老奶奶,您请坐!”我含着泪起身将老奶奶扶坐在了我的位置上。

车厢里出奇地安静了一会儿,紧接着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第3篇

有意义或印象较为深刻的事。

那一次,我陪同妈妈到市场买菜.一个小滩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小滩是卖蔬菜的,一个小姑娘在看着,她长得挺秀气的。我又仔细地看看她,她的衣服有几个补丁,两只眼睛像探测器一样,注视着每一位经过小滩的顾客。我忽然觉得她有点可怜,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蔬菜。”说着,还指了指那个小滩,妈妈就带我走了过去.“青菜一斤多少钱?”妈妈问。问.“只要一块。”小姑娘的声音很好听。“来一斤吧。”妈妈说.小姑娘熟练地抓起一把青菜,熟练地把菜放在秤盘里,熟练地把秤一提,说:“刚好一斤。”妈妈在钱包里找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一块的,只有一张一百的.小姑娘见状,对妈妈说:“阿姨,我帮你去换钱吧。”妈妈点点头,把那张一百的大钞那给了她,她接过钱就走了.不一会儿,小姑娘把钱拿给妈妈,妈妈随便拿了一张,就递给小姑娘,带着我离开了.“阿姨,请等一等??”小姑娘熟悉的声音从我们身后传来。我回头一看,是她。她手里拿着四块钱,对妈妈说:“阿姨,你刚才给了我5块钱,这是找给你的四块钱。”“哦,谢谢你,小姑娘!”妈妈感激地说。她憨憨地笑了笑,离开了。

山西太原晋源区西寨小学六年级:宁皓宇

第4篇

运动场上的比赛,宛如一部激动人心的“电影”。而这一部部“电影”最精彩的就是那一个个小镜头。正是这一个个“小镜头组成了一部精彩的电影。

晚上放学后我发现六(一)班的同学们正在和六(五班)同学打篮球。一张粗糙的手,一张纤细的手,一张宽大的手……都急切地想让球在自己的手下方。大家有的穿内衣,有的穿T恤,有的干脆不穿上衣了。他们一个个累的满头大汗,可是没有一个说累的。

只见李申飞速地带着球向球篮冲去,对手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就来了个漂亮的三分球。这个精彩的小镜头上的李申,真有一点世界巨星的样子。对方也没有灰心三个人一快冲了上来,此时我的心扣的紧紧地,心想这球可千万不要进啊!幸好,“急时雨”陈洋跑了过来把球截了回来,球进篮了。这又是一个精彩的小镜头从中我仿佛看到了姚明的英姿。比赛的下半场六(一)班的队长李明杰表现出众一连进了漂亮几个球连得了好多分。只见场外的观众都高声为李明杰喝彩,这是场外的一个小镜头。这时我悄悄地的走了,生怕打扰了别人。

这一个精彩的下镜头告诉了我,生活是风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一个个小镜头更是风富多彩地。我们应该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小镜头。

第5篇

一、 边缘性的人物存在

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从理性逐渐转向对日常生活世界的阐释和探索,包括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海德格尔等对日常生活的理论阐释,胡塞尔晚年使用的“生活世界”,舒茨笔下的“至尊现实”等。他们将日常生活看作重要的社会实在,强调其必然性与唯一性,他们指出,日常生活中聚集着大众共同的行动观点和实践元素,而这些观点和元素也将随着时间的积淀c相互交融积累成为特定的属性甚至固化为某种社会秩序。列斐伏尔则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展开,将日常生活视为无穷无尽、几尽轮回的存在,日常生活的永恒性使得其不单单是一种现象形态,而更凸显着产生与克服、再产生再克服的再生效应。他指出,日常生活“是生计、衣服、家具、家人、邻里和环境……如果愿意,你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作为重复性的、数量化的物质生活过程,日常生活具有一种‘生动的态度’和‘诗意的气氛’”。[2]马克斯・韦伯则着眼于日常生活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表明人在社会网格中彼此依赖、互相协商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日常生活的研究既是社会学所包含的人与社会等方面的阐述,也将探讨生活中“自由”与“依赖”之间的存在与可能。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将关注点投入日常生活研究上,开始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发掘新的角度,广大的文学、影视创作者也创作出大量的作品描绘日常生活景象、刻画日常生活中的人物、表现人与人、人与世界复杂的关系。

具体到影视作品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国内导演一般将创作重点置于社会底层居民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之上,这里的底层既包含都市中的普通小市民,他们迫于生计压力经受身体和精神双重的考验与磨砺,还包含由乡下进城的广大打工者,他们往往蜗居在城市的一角,生存权利等受到挤压与剥夺,久而久之成为城市中“畸形”存在的一族。《看车人的七月》是典型的表现都市普通小市民生活的电影,类似题材的还有同时期的《卡拉是条狗》《生活秀》等影片,这些影片的出现,共同掀起了当下“平民电影”的风潮。《看车人的七月》中实际上呈现了两类都市市民的形象,一是以杜为代表的老实肯干却依然生活拮据、诸事不顺的小市民,二是以刘三为代表的地痞流氓式的人物。可以说,范伟饰演的杜有着作为父亲、丈夫、社会工作者的既为熟悉又为复杂的形象特征,中国土地上有着千千万万像杜这样的成年男性。人到中年,他们渴望组建幸福的家庭、企盼子女成龙成凤、期许稳定体面的工作――然而,这一切,主人公杜都没有。影片从他与小宋拍婚纱照开始,以家庭的渴望切口引入,最终“家”的梦碎了,中间由“家”串联的“子女之梦”“事业之梦”也都瓦解殆尽。一定程度上说,杜“穷折腾了一番”却还是失败的典型。另一方面,杜又是成功的:影片中他虽未与小宋结合,但赢得了小宋的芳心;儿子小宇虽叛逆捣蛋,却一心为他着想。片尾小宇去劳改地看望父亲杜是“家”的团聚,接着镜头一转,骑着自行车意气风发地驰骋在城市宽阔的马路上又是否是导演对新一代城市市民的期待与希望?这一层面来说,导演预设的故事圈完满张合,却又意犹未尽。影片中另一类典型则是以刘三为代表的流氓、混混,他们整天无所事事,蛮横暴力,虽然生活在城市底层却也毫无追求。刘三作为影片塑造的反面人物,本应与杜所代表的第一类典型形成对照,展现更为纠葛复杂的人物关系,影片中实际刻画较为单一。

如此,《看车人的七月》刻画了城市中底层小市民的形象,揭示了他们在家庭、事业等方面的不堪与失意。影片结尾处并未表明杜的未来,而将特写给了正在成长的下一代小宇,或许,这也寓意着导演对下一代底层城市市民摆脱边缘人角色的希冀。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示了日常生活叙事的熟悉性与重复性,杜是城市边缘人的典型,也是无数正在城市挣扎生存的底层市民的缩影。

二、“行走”的空间叙事

《看车人的七月》不但凸显着导演对日常生活中底层市民的观察与关照,而且导演对叙事的展开有独特的考量:他并没有使用花哨夸张的镜头转换或空间移动,仅抓住最基本的人物表现展示最为平实的生活。“我们采用固定的长镜头叙事,全片共270个镜头,形成相对冷静的叙事结构,在表演上尽量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3]由此,影片极为巧妙地运用人物的“行走”架构与联结不同空间。

德塞图将日常生活空间的产生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文化等打破现有权力体系的方式促成新空间的产生;二是通过人们日常的“行走”来达到空间的转移、切换、创造等。他指出,正是“行走”的方式,人们搅乱和打碎了稳定的城市秩序,得以窥看、观察新的空间,从多样不同的空间元素中发掘传奇和故事,创造新的价值与意义。《看车人的七月》中,较为典型地运用了人物的“行走”来展现空间的产生与切换。影片穿插了四次小宇风风火火地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都市大道上的情景,这几次行走分别联结了繁华的都市与不富裕的家庭、喧嚣的街道与安静的学校、人群熙攘的集市与落寞孤寂的城市大道、空旷自由的野外和萧条压抑的监狱劳改地几种空间。第一次的“行走”是夜晚小宇给父亲杜送饭时的场景切换:小宇所在的北京即使夜半时分仍然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小宇的父亲杜看车的“不夜城”酒店也是热闹非凡,而送饭回家后的小四合院的分户里则是一派简陋、杂乱、黯淡的景象。如此,小宇的“行走”实质上展示了巨大反差的两种空间,将都市生活中城市的表象与底层普通居民的生存现状严格切分,都市生活的奢华浮躁与小市民的窘迫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次的“行走”,是小宇将自己心爱的集邮册卖掉换来捐款的钱被一群混混抢走时的情景,小宇和同班同学怒气冲冲驰骋在嘈杂的街道上,与混混短暂的交锋后,镜头马上切换到空荡安静的办公室。随着气氛迥异的两种空间的呈现,人物的情绪也由愤怒的高点滑向低点。第三次,小宇骑车与杜会面前后熙攘的集市场景与落寞的都市街道的视觉冲突。贯穿前后两种空间的则是离婚多年的杜将要迎娶小宋,杜特意嘱咐儿子小宇要客气对待小宋阿姨的事件。身处在城市底层的失意中年杜渴望家庭的温暖,导演也将人物的这一情感寓现在空间的转换之中。第四次,即影片的结尾处,当杜因故意伤害无赖刘三的罪名被捕入狱时,小宇不得不离开却终未走成,旷野处一抹鲜明的橘色跳动――小宇的回归使得影片达到,紧接着小宇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城市宽广的马路上――未知的新生活来临。因此,小宇的这四次“行走”实质上为影片空间的转换提供契机。

另一方面,“行走”在城市中,人和周围世界之间是互相作用的,他就在世界之中,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占用了城市空间,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空间,他在空间中的移动模糊了空间的界限,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故事。[4]“行走”的空间下,人与城市的互动更为紧密,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产生着空间特别的含义。因之,具体到《看车人的七月》中,小宇的“行走”联结起来的空间转换的缝隙中,寄寓着导演对空间意涵的理解:城市表象与实际生存者现状反差;都市生活不可避免的孤寂感;城市生存的焦灼体验等。

三、 人情、法律、道德冲突

德塞图指出:“一个社会是由一定的实践来构成,要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的人群,就要理解这个社会的生活实践。”德塞图所指的实践,就是人们相应于具体环境、具体规训机制而进行的具体运作,它既具有场所性特征,又具有主体性特征。[5]在《看车人的七月》中,导演表现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都市市民的形象,更重要的,他注意到现实生活中人情、法律、道德之间存在的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冲突。影片表现了两代人对于突发事件的两种处理方式,也表现了两代人在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的尴尬与困境。一代是以杜为代表的中年人,他们既重视法律的权威又顾忌人情与道德,万事周全才会付诸行动;而杜的儿子小宇作为年轻一代,由于性格上的叛逆与莽撞和处事未深的事实,他们往往爱憎分明且冲动易怒,面对不公平或难以通过正常手段处理的事件时,感性占据上风,暴力相向。片中,杜几次在教训儿子小宇时,都提到“我们是懂法的人”,而恰恰最后“最懂法”的杜冲破法律的界限,使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与流氓刘三的冲突。从这个层面来说,第一代和第二代人面对人情、道德、法律之间的暧昧地带,难以为计时,他们的行动恰巧趋于一致。最后,杜自首,影片并没有大肆渲染法律的庄严与权威,反而将重点置于杜与儿子小宇重归于好的感情描绘上,影片想要传达的或许是情感与理性、道德c法律、人性与规训的无法解决的尴尬困境。

另一方面,杜代表的底层市民在面对暴力等压迫时,他们的反抗方式往往也是最无力的。《看车人的七月》一步步分解了日常生活中普通民众面对暴力等其他不公平事件时由简单的说解、到小打小闹式的反抗再到忍无可忍时的“以恶制恶”的全过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人们选择怎样的日常生活形态,选择以日常的反抗抵抗日常压制还是采取公开的正式冲突来反击,是基于他们长期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出来的计算术,这是弱者具有的一种日常生活政治智慧。”[6]像杜一样存在的绝大多数的人们用自己“琢磨与探索”的生活术处理着日常生活中诸多事宜,而这种事件的随机性与棘手性也使得他们承受着另一层面的不安与焦灼。

综上,《看车人的七月》着实展示着当下生活中普通市民的日常,他们行走在都市宽广的街道上,却无法摆脱生存的压力与无形的不安与焦灼,同时,当个人汇入社会洪流时,人情、道德、法律之间的暧昧地存在着难以割裂与决断的尴尬和困境。

参考文献:

[1]张颐武.感伤的生活想象――《看车人的七月》观感[J].当代电影,2003(6):88.

第6篇

进入2014年,各大相机厂商纷纷推出新产品,佳能也不例外,带来无反相机新机型EOS M2。

一直以来,佳能在无反相机市场上给人发力不足的印象,第一代EOS M也没有成为主推产品。这一次带来的EOS M2相比上代有了不少提升,体现出了厂商相当的诚意。

从外观上看,佳能“EOS微型可换镜数码相机”(EOS M系列)和PowerShot系列较为相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EOS M系列定位于家庭用户和普通摄影爱好者。这一点在功能和操作设计上同样有所体现。EOS M2和前代一样具备“A+(场景智能自动)”拍摄模式,即使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能拍摄出较理想的照片。另外,与第一代EOS M相比,EOS M2的拨盘上还增加了一个新选项,包含各类特殊拍摄模式,可以令用户充分体验到小机器拍大作品的过程。

EOS M2搭载APS-C格式1800万像素CMOS,配合DIGIC 5数字影像处理器,令照片与视频的画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块CMOS除了拥有常规的反差式对焦系统外,还能通过内置的相位对焦像素获得相位检测AF能力,组成Hybrid CMOS AF II对焦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拍摄时实现高速AF,配合EOS镜头可以应付多种复杂的拍摄情况。事实上,对焦速度正是上代EOS M最受诟病之处,同时也是EOS M2最大的改进之一。

利用相机长按触摸屏“锁焦点”的方法,在拍摄时先对某处进行焦点锁定,之后再进行重新构图,相比传统的手动调焦来说,这种方法更加简单、迅速,无需太多专业知识就能完成。在拍摄之后,还可以像操作手机那样利用手指拖动画面来调整大小及切换照片。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相机的Wi-Fi功能将照片传输到手机中,方便分享给自己的朋友。

对一款可换镜头相机来说,EOS M2原配的EF-M镜头群还不够丰富。但是不要忘记,佳能拥有阵容庞大的EF镜头群。小小的EOS M2只要通过一只EF镜头转接环,就可以使用超过60只佳能原厂EF镜头,并且支持高速AF功能。

即使不搭配高端EF镜头,随机附带的两款套机镜头EF-M 18-55mm F3.5-5.6 IS STM和EF-M 22mm F2STM,已经足以应付生活中的多数拍摄需求。EF-M 18-55mm F3.5-5.6镜头可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画面细节,STM步进式马达在拍摄视频时可以获得安静且顺滑的对焦体验,而多叶片圆形光圈能够获得较好的虚化效果。随机搭配的22mm定焦镜头等效焦距为35mm,大致和人眼的双眼视角相当,适合拍摄人文照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镜头最大光圈F2,可适应各种弱光环境,例如拍摄庙会时可捕捉到其它镜头难以拍到的画面。如果环境光线条件太过恶劣,随机附带的闪光灯SPEEDLITE 90EX也能起到补光作用。

总体而言,EOS M2是一款画质优秀,可满足生活中多数拍摄需求,且易于非专业用户上手和使用的相机。相比第一代,EOS M2弥补了对焦上的短板,整体性能更加全面,也令佳能在入门无反相机市场更具竞争力。

第7篇

关键词:生活课堂 教材创新 师生互动

品德源于生活,也为了生活。鲁洁教授曾说:“如果将这门课程的性质作为一种过程性的以儿童为主体的表述,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纯真的孩子很“善良”、很“训练有素”,课堂上竭力“配合”老师,口头教条头头是道,却未必有自己的真情实感。陶行知老人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需要回归生活而非空洞的说教,需要真实的生活而非熟视无睹的大道理,需要带着问题走向生活而非带着思想去寻找典型。

一、在教材创新中构建生活课堂

由于教材叙述生活是“由繁到简”的过程,对琐碎的生活事件提升概括,往往比真实的生活要抽象。再加上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全国儿童的,祖国疆域辽阔却区域鲜明,所以我们需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还原为贴近自己地区孩子生活的人和事,把教材中抽象化的内容细节化、情节化,努力实现“还原生活”的功能,与自己课堂的孩子匹配。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在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教材。

1.用生活事实激活生活课堂

德育主要是解决“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问题,但如果我们靠说教,学生会感觉到你在教育他,即使苦口婆心,也很难让他产生坚信的感受,我们品德的教育应该是“无痕”才能打动人。生活事实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是最有说服力也是最能拨动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教师如果能善于利用和抓住身边的事实,那品德课堂能有效回归生活。

例如我在教《平安回家》时,我举了2010年我们全国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每50秒就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我们一节课不到时间就会有一个人在交通事故中死去,在一年中仅仅我们中小学生就有4000多因交通事故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当学生听到这些真实的具体的数据时,他们不禁发出了唏嘘的声音,他们的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啊!生活的数据,比老师苦口婆心更能使学生的内心烙下“注意交通安全”的种子。

2.用生活镜头创设生活课堂

课文的插图,教材的例子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很多时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经常通过拍摄学生的镜头,感受零距离的教育。例如我在教《我劳动,我快乐》之前,对学生的劳动进行了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孩子没有学校外的劳动经历,他们缺少劳动体验。“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劳动场面天天可以看到,天天可以做到,但学生却熟视无睹,没有形成清晰的意识,没有“主人”的感觉。于是,我决定活用教材,摄取生活镜头,用生活镜头来观察劳动,用真实的镜头来唤起学生劳动体验。我用数码摄像机拍自己班的同学参加街头公益劳动的情景,拍街头群众客观评价孩子劳动的语言,熟悉的生活情景,是最好的教材,镜头从感性上为学生了解社会架设了桥梁。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课程产生了共鸣,拉近课课堂,使课堂回归了生活。

3.用多媒体营造出有感染力的生活课程

品德教育应该是一朵浪花推动另一朵浪花,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在品德课上,我经常使用多媒体。如在教学《我劳动,我快乐》时,在课的结尾处,我播放《劳动最光荣》,屏幕中缓缓出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场面,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动情,一边明理,情理交融,把大家的情感推向。

二、在师生互动中构建生活课堂

新课标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老师努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生活的课堂。

1.活动化的形式,生活化的课堂

品德课堂,老师不再仅仅依靠直接讲授来进行教学,学生也不再仅仅是“录音机”,活动化是课堂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观察、调查、讨论、操作、游戏、欣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学习社会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人或环境发生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并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实现德育的过程。

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考虑到我们学校处在一级公路边,班级中三分之二的学生上下学都要横穿马路,于是我就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把生活中的马路请进课堂。我在教室中间画了双向车道、非机动车道、斑马线,安排了几个同学扮演卡车、轿车、骑自行车的人。上课的时候请平时回家横穿马路的同学过川流不息的马路。其他同学当小交警。然后小交警当场亮黄牌(警告)或者绿牌(表扬),并说说这样亮牌的原因。最后每个小组轮流过马路,其他组亮牌开展小组竞赛。课后,有的老师说为了上这节课画人行道、车道多么麻烦,不值得。我说非常值得。因为只有回到生活中的马路,学生才能深深体会到“一等二看三通过”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回到生活中的横穿马路活动,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掌握横穿马路的实际技能。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最实际最生活的平安回家的知识。所以虽然课前准备麻烦一点,但我却乐此不疲。

2.体验性的学习,生活化的感受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者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获得感知认识,提升对生活或社会的认识。由于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弹性大,这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发挥的空间,所以我们品德教师应更准确和更迅速地领会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品德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方式和方法,创设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景,才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生活,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如在教学《我劳动,我快乐》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创设学生劳动的机会,体验劳动的乐趣;通过欣赏音乐《劳动最光荣》和社会对劳动者表彰的画面,体验劳动的光荣。这样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将德育知识融入了生活、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有意义的升华和自己价值的体验。

品德源于生活,品德课堂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课程产生共鸣,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借用 作文中借用电视访谈、广播稿、通知、新闻稿等特殊的语体风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需注意的是,此种创新是恰当的借用和新颖的内容共同作用的结果。

欢迎大家收看CCTV-3综艺频道。我是主持人小心。今天的《世纪大观》我们来关注珠海市第八中学初二(6)班同学们的午餐状况。

现在是上午11点48分,距离中午放学只剩两分钟。最后一节是地理课。据说地理老师下课十分准时。

我们注意到,原本懒懒散散趴在桌上的同学们此时一个个都坐得笔直。显得精神十足。咦,他们在干什么?(镜头拉近:小袁同学十分麻利地从书包里掏出饭卡:小蔡同学怀里紧紧地抱着两本书;小董同学弯下腰,正在系鞋带……)时间定格在11时49分55秒,全班同学屏住呼吸。小袁小董则侧身准备随时开跑。

“3、2、1,啪,首先离开座位的是小董,再次是小袁,第三是小蔡!”记者不甘落后,立即跟了上去。

冲出教室后门,记者已经看不见小董和小袁两位同学的身影,只好跟在小蔡同学后面。只见小蔡同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已经是极速了)向饭堂方向狂奔。她穿过中庭,飞奔过50米的长廊,跃过56级台阶……近了,近了。饭堂就在眼前!

咦,小蔡在干什么?(镜头回放:小蔡同学怀里紧紧地抱着两本书。)小蔡同学还未进入饭堂。便将手中的书本以30公里的时速抛了出去,“啪啪”两声,书本精确地降落在一张饭桌上。此情此景,不仅将用餐完毕的老师吓了一跳。也令记者对小蔡同学刮目相看。然后小蔡同学三步并作两步跨进饭堂,打卡,用5秒钟考虑吃什么菜,再招呼师傅舀菜,最后回到自己预先用书本占好的座位上――整套动作连贯舒展,一气呵成,游刃有余。坐定后,小蔡同学的动作忽然慢了下来,她一边优雅地吃着饭,一边欣赏着望不到头的打饭长龙,一丝微笑闪过她的嘴角。

记者在惊讶于小蔡同学静如处于动如脱兔的高超打饭本领的同时。也被其优雅从容的吃饭动作深深折服。如果大家可以将小蔡同学这种“打饭艺术”运用到学习上,相信大家的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

好了。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节目,下期同一时间,咱们不见不散!

周.com点评 文章借用新闻现场播报的风格,展现了校园生活中食堂“抢饭”的现象,其中不乏夸张的成分,让人读来趣味盎然。作者为了切合新闻播报的形式,文中还有镜头对焦(拉近镜头)、镜头回放等专业术语。

第9篇

    一、不同民族文化心理视阈下的艺术风格

    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中国的动画创作表现出“寓教于乐”的特质,注重动画片对指定受众的教化作用。美国则把动画里的视听元素立足当代、构想未来,用滑稽幽默、精彩绝伦的声画表现当代人的价值观和情感诉求。在《山水情》中,画面中的层峦叠嶂在悠扬的笛声中晕染开来,水墨绘画技法加上民族旋律:渡口、小船、孩童、老翁,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充满了中国式韵味。片中传达出一种承继关系:恩师传授,师徒拜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说。《超能陆战队》则用充气机器人大白与天才少年小宏联手一群小伙伴组建超能战队、一起打击犯罪阴谋的情节设置,表现少年无畏、拯救世界的个人主义英雄观。不同民族文化心理下的创作显示出迥异的艺术风格。

    二、空白视野下的写意和直观形象下的写实

    1.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布局和留白,画面中的“空白”就是中国画空间中的“气”,是一种幽远的意境。“空白导致了文本的未定性。空白从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示和文本观点,同时触发受众的想象活动。”追求写意和力求写实是中美影视创作中最明显的区别,这种写意和写实的对比在动画电影中也能看出。在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中,画面中大多用寥寥几笔表现河水流动、小船前行,水面远处的山川也是于空白处隐约晕染。这就是特属于中国水墨的空白写意,这种空白更能表现出偶遇于山水间的师徒深厚的情谊。《超能陆战队》镜头里出现的是三维动画人物,尤为注重写实。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多用特写镜头来表现,因为细节描写才能更直观形象地表现真实。虽然镜头里有些画面很夸张,但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和生活中的现实人物形似,这与《山水情》中的神似截然不同。三、含蓄悠长和率直强烈的情感意蕴表现鉴赏一部影视作品,很重要的一个依据是情感意蕴的表达。“情感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视听元素的一些局限性,尤其是缺少现实生活的立体感和生命性,这些缺憾的东西,在情感的衬托和环绕下,才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

    2.相比于其他电影类型,动画电影的情感表达更有难度。怎样更好地赋予动画人物以恰如其分的情感,并把它升华为影片整体的情感意蕴,这是动画电影要尤为重视的。国内的影视作品讲究语言和情感的含蓄性,美国片中的对白往往直截了当,情感表达也直率强烈。在动画电影《山水情》中,师徒之间的情感表现是沉默的、安静的。水墨动画晕染出的飘逸和洒脱给了这种情感无限回味的空间。《超能陆战队》在情感的表达上则率性直接。小宏的哥哥泰迪火中遇难,小宏的悲痛情感表达直截了当。片子最后大白用手臂弹射出小宏的瞬间,浓烈的情感更是充斥银幕。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衍生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追求,影视剧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时候又是民族文化的展映。在坚持用本民族文化塑造影视作品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和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艺术风格创作,这是以后动画片创作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动画;科普宣传;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计算机动画技术正在多媒体科普宣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计算机二维和三维动画技术,能够把科学原理及抽象概念用艺术手法加以具体化和形象化,把现实生活中很难甚至无法用摄像机拍摄的内容,用直观动画形式进行表现。环保问题关系人类生存质量和未来发展,节能减排系列动画创作就是根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手册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提出的36项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动画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解说日常生活节能减排的科学性、重要性和方法措施。整个创作流程主要分为前期创作、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三个阶段,讲究艺术性和技术性,依赖于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技术的运用。

1 前期创作

前期创作重点是动画编导工作,包括剧本编写和人物场景设定、分镜设计等。科普作品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为了避免枯燥说教,剧本创作必须基于现实生活,将节能减排理念融入到幽默故事中,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如节能减排系列动画片之《选购小排量汽车》故事构思是围绕两位男士选购车这条主线,对比大排量车与小排量车,告诉人们选购小排量车的好处,进行剧情设计。该剧讲述何先生和黄先生两位男士在同一家汽车销售店购买汽车,其中何先生认为大排量车速度快又气派,劝黄先生不要购买速度慢样子又小气的小排量车,然而黄先生却认为购买小排量车经济又环保。数日后两人又见面,何先生抱怨说大排量车排气量大,把送自己出门上班的老婆喷了一脸灰,导致夫妻间闹矛盾,并且大排量车耗油量大,造成经济压力大,很后悔当初选择。

剧本定稿后,进行人物和场景设定以及分镜设计,作为动画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的依据。科普动画作品为了突出趣味性,常将人物角色和场景设计成卡通风格。根据人物角色的职业、身份、年龄等设计为不同造型。如《选》剧中将何先生是一个虚荣又精明的小老板形象,矮小的个子和呈“O”型的身材,扎领带,穿皮鞋,脸部特征设计为圆润硕大的鼻头,微微膨胀的方形脸。场景主要有三处,分别是4S店内场景、室外场景及车库场景,为使画面简洁和突出人物角色,场景尽可能简化,去除不重要或不必要的道具和其它造型物体。然后按照剧情的发展设计分镜,最后完成文字和画面分镜头台本。

2 中期制作

中期制作主要包括建模、材质、角色装配、动画、灯光、分镜头渲染等,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软件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虚拟人物角色和场景,并为这些角色和场景造型物体制作各种各样的材质,结合纹理应用表现物体的丰富颜色和质感,使画面呈现更加丰富、生动、真实的效果。

角色动画是三维动画制作的重点,需要为角色搭建骨骼和蒙皮,并且装上控制器,然后调动作,角色装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角色调动作的效果。不管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要符合卡通角色的运动规律,控制动作时间和节奏,使动作连贯、流畅、协调。适当应用夸张表现手法获取幽默生动效果,如《选》剧中大排量车启动时,喷出尾气将何太太熏成黑人时,用特写镜头重点表现她惊讶、暴怒的夸张表情和动作。在制作角色说话时,将预先录制的声音导入三维软件中,根据声音调角色口型,使口型变化跟声音同步。

场景中虚拟灯光应用,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光影现象,使场景画面更为逼真。好的光影效果,不仅需要熟悉各种类型灯光用途和属性设置,还要反复调整和渲染测试场景效果,确定最终灯光方案。在此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主光源和辅助光源之间的关系。

镜头运动通过设置虚拟摄像机实现。按照分镜头台本设置每一个分镜头的摄像机动画。在三维软件中创造摄像机,设置摄像机各项属性参数,如镜头位置、焦距、视野范围等,形成各种景别和视角,满足全方位拍摄需要。为摄像机设置关键帧动画,得到推、拉、摇、移等各种镜头拍摄的画面效果。

分镜头渲染是将每个三维分镜头画面渲染输出为序列帧图片。正式渲染输出前,需要先输出样片进行观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以确保分镜头质量。重点在于设置渲染画面大小和画质,如《选》剧动画分镜头画面大小设置为1280*720,画质为高级别质量。

3 后期合成

后期合成主要包括素材导入、处理、合成以及成片渲染输出等。后期合成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根据分镜头台本把所有镜头进行有序衔接。在计算机进入图像领域后,经过较长时间发展,数字合成技术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运用广泛,目前合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将视频、图片、音频等素材导入到后期软件后,对素材进行较色、抠像等处理,参照分镜头台本将分散的镜头排列好次序,应用电影蒙太奇手段对镜头进行剪辑和组接,也可以对动画片的结构和节奏等重新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其更加严谨和流畅。应用后期软件特效功能可以为画面增添各种特效,如粒子、发光、闪光、火焰、烟雾等,特效制作要与影片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字幕制作包括人物角色的语言和片头、片尾以及动画片中必要的说明文字。后期合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渲染输出,将完成后期合成的项目文件进行渲染,设置输出文件格式和压缩编码,值得一提的是无压缩输出的视频文件虽然图像画质好,但文件太大而难于存放。如《选》剧采用MPEG-4压缩编码,输出为AVI格式视频文件,在保证获得较好视频图像质量同时也大大减少视频文件大小。

总而言之,节能减排系列科普作品创作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以先进的计算机动画技术为手段,将严谨的科普知识用幽默生动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使观众能够更好理解和接受节能减排生活理念,达到寓教于乐的科普宣传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征.试析计算机动画[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7).

[2]胡英华.提高电视科教节目的可视性[J].视听纵横,2005(5).

[3]戴少鹏.原动画后期制作的探讨[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12).

[作者简介]

农娟(1974-),女,广西钦州人,讲师,学士,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动画技术。

第11篇

摄像师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道德素质、创新精神直接影响电视画面的质量和艺术水准。艺术直觉与灵感不是天生的,需要刻苦锻炼、多实践才能获得。有着良好艺术直觉和灵感的摄像师,在提升自己拍摄技巧和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将其转化为电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熟悉摄像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是拍摄出高质量画面的前提

要使摄像机取得自己满意的艺术效果,参数的调整很重要。如果完全依赖厂家提供的自动指标进行拍摄,就如同使用傻瓜照相机一样,其色彩饱和度、画面层次、质感、景深、对比度、亮度等,都是在摄像机的各项指标均衡的情况下获得的。因此,在拍摄环境发生变化时,很难拍出较理想的画面效果来,甚至出现画面毛边、拖尾这种较低级的错误。这就要求摄像师熟悉摄像机的各项指标和参数,当拍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在头脑中反应出在当前情况下如何调整,发挥摄像机的最大功能。

特别是光线的运用,摄像师不能完全依赖自动光圈,否则很难使画面获取正确曝光。正常情况下也要使用手控光圈随时调整。在背景很亮的条件下拍摄,要打开摄像机的拐点来获取正常的画面曝光范围。一旦曝光失败,将前功尽弃。因此,摄像师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拍摄现场光线和色温的变化,随时调整白平衡等来保证获得高质量的电视画面。

运用好镜头使电视画面丰富多彩

简单运用镜头的推、拉、摇、跟、移等动态拍摄手法是很难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的,良好的镜头感是摄像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摄像师以敏锐的判断力,熟练运用拍摄技巧,充分考虑到环境、时间、内容等客观因素,将自己对画面内容的艺术构思与摄像机融为一体,捕捉被拍摄对象的本质特点,表现出被拍摄对象的鲜活生动。

镜头的运动要符合影片内容对情节、气氛、情绪的要求,不可拖泥带水。如展示环境、规模、场面的横摇镜头,起幅要平稳、有表现力,落幅要满足观众视觉效果。从镜头组成的电视画面语言来看,固定镜头是组成电视片的中间力量。用固定镜头的拍摄与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和视觉心理有关。

生活中我们走马观花、左顾右盼,更需要停下来观察事物、一探究竟,这时我们的视线是稳定的、集中的。这种视觉效果的模拟运用到电视画面中,是通过摄像机来体现的。固定镜头是指摄像机在机位、景别、焦距三不变的情况下所拍摄的一段连续的电视画面。而特写镜头则是将事物最有价值的部分放大给观众看,合弃画面内影响视觉效果的部分,突出主题,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加深对被摄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运用画面语言将事物丰富的内涵传达给观众。

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华奖”广播电视类特别奖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充分运用了电视画而的语言技巧,采用了大视角、多角度和“微距摄像”相结合的电视拍摄手法,采用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段,把画面、声音与美食的诱惑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食物的吸引力,让观众足不出户感受到了美食的力量,产生情感共鸣。

电视画面取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摄像师是通过摄像机取景来截取场景中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电视画面。当确定需要表现的场景中的视觉元素时,应合弃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视觉元素来构成相应的景别,将摄像机置于最能表现拍摄主体的高度和角度,才能使画面展示的内容和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观众。

摄像师要时刻牢记取景绝不是简单地选取一个画面,更不是一按记录开关就完成的过程,而是烘托气氛、体现主题的一次创作。在取景的过程中,摄像师要明白所拍摄镜头的目的是什么,传递了什么信息,是否能让观众看明白画面内容。而景别的变化,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变化,满足观众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要求。

摄像师要有用镜头语言和景物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能力。拍摄富有表现力的景别是摄像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在拍摄远景画面时,要注意发挥事物的整体、宏观的优势,注重通过开阔的视野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的对比,注意拍摄时要选择逆光或侧逆光,避免画面的单调乏味。

构图是摄像师逻辑思维的展现,是将电视画面的构图、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创作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升华。在开机前要对影响画面构图的事物的大小、位置、数量、形状、运动物体走向、影调和透视效果等因素进行周密的思考,进行取舍,同时要注意画面的均衡和统一。摄像师要从无序的环境中找到有序,把生活中点、线、面以及光、色彩等要素组成赏心悦目的电视画面,真实地向观众传递创作情感,以加深观众对画面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神韵美的理解。

摄像师应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摄像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紧跟时代步伐,多拍摄反映社会主流的题材,传播正能量,提升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

第12篇

生活中的启示:

生活,宛如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便组成了绚丽多姿的生活。而“电视剧”又是生活的凝练,它能使我受到教育,受到启示。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现在,每当我遇到挫折时,就会想起生活中那个令人难忘的事。

还记得三年级时,我通过选拔赛进入了华英奥数市集训中心一班。刚刚考入这高高在上的“精英班”时,我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并告诫自己:考进这里不容易,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要枉费了时间。开课后,我发现学习内容其实并不难。于是,没过多久,我上课就开始走神,东张西望了。很快,选拔赛的日子又到了,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考场。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啊?怎么会这么简单!”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奋笔疾书。没用多长时间,我便答完了卷子。我心里想:没问题!这么简单的题目不用检查!考试结束了,我就立刻将它抛在了脑后,回家享清闲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成绩公布了。我急切地在一班的入选名单里一遍遍仔细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但却没有找到。霎时,我变得异常失落。我不信!这么简单的题目我竟然……不、不可能。最后,我不情愿地打开了二班的名单才看到自己的名字。整整一天,我都在沉默中度过。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安慰,我还是有些心灰意冷。夜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反省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回想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一份辛苦,一份收获”。由于我的松懈才导致了退步。这时,电视剧《微笑百事达》中的成晓诗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她是一个天真、直率,永不言败的少女。她觉得,纵使有挫折,只要努力奋斗,就会拨云见日。想到这里,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从此我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复习。为了目标,在假期里我放弃了旅游,专心致志地学习奥数。当一道道难题被攻克时,我的心情无比喜悦,好像离梦想越来越近了。……时间飞逝,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拔,让我圆梦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今年我终于考进了梦寐以求的班级——五年级种子班!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它使我明白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轻言放弃,越挫越勇,只要努力争取,成功就在你的前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