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筝教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古筝教学;问题对策;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8-01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于甘陕一带。在筝字前面加上古字,彰显古筝的历史悠久,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因其音色优美、形式高雅、容易入门,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除艺术院校的专业授课外,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关于古筝方面的教学与培训。古筝的教学与普及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自身修养,更能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筝不断被传扬的同时,但教学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古筝的发展。
一、古筝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修养有待提高
很多教师在古筝教学上忽视了古筝的文化教育。按照一些教材直接生硬地进行理论教学,没有在学生接触古筝初期给予音乐熏陶及兴趣引导,致使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古筝的美妙与感染力,更没有感受到古筝的历史文化。音乐本身注重的是自身修为,古筝更是如此,不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与性格特点,不控制好教学进度与传授方法,是目前学生弹奏无美感的主要根源。
(二)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一直以来,教育教学创新还是没能摆脱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学习的授课方式。这种没有创新与互动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点;也致使教师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是掌握了课堂上的理论与部分实践。因为缺乏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按部就班,不能掌握古筝真正的文化内涵;也导致了学生之间沟通少,配合少,不能很好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和集体演奏。
二、提高古筝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为
古筝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古筝技能教学的培养外,还要传授古筝的历史背景及古筝音乐的民族差异性。从一些优秀的古筝作品里发掘文化底蕴、故事背景、人文及情感。在教育技能之外,让学生用心体会古筝的历史、文化与意境,把古筝这门具有文化艺术的乐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果不深刻理解古筝的各个风格流派,以及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人文特点的古筝曲风,那么就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在民族乐器上的情感文化储备,就不能开扩自身在古筝音乐上的视野。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学过程中的弹奏手法,弹奏的情感表现,都是对学生的潜意识教学,让每一次教学弹奏都能使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对乐的享受。加强培养学生的在古筝技艺之外的附加文化技能,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集百家所长,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从而能使学生了解古筝乐器所展现的真正美感。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一的古筝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古筝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化,除了以往的理论加练习,应加入一些名曲鉴赏与解析、弹奏难点讨论、个人弹奏展示等互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互动性。在授课形式上也应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和查找不足。把课堂氛围由一教一学转变为互动学习,营造出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热情课堂,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从兴趣点出发进入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还应定期让学生提交一些自己对古筝学习的心得,并在难点上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还可以分组进行一些课题研究,自选古筝曲风流派。此外,教师要积极举办有激励性的团队比赛,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还应该要修学生在古筝基础技巧和弹奏的表现艺术形式上要多练习多实践,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转变古筝教学模式,建设有利的教学基础条件,如教师自身修为的提高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利于古筝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古筝教学中教师素养良莠不齐,学生兴趣点薄弱,基本功不扎实,集体协作演奏能力不强,古筝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等问题不容置疑地制约了古筝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但只要古筝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积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分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不断完善完成教学目标,一定能把古筝这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播的更广更远。古筝教学的提高,必将让更多人了解古筝文化及其历史文化,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提升学习者的自身修养,创造和谐音乐氛围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师资水平方面
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不同,社会阅历教学观念大不相同,他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人不熟悉古筝门派分类和我国古筝各派别的独到技艺,对古筝发展缺乏了解,多混沌式教学;对很多古筝演奏技艺和古筝基础知识缺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的教学能力;知识面较窄,不能把古筝知识和音乐其他相关知识交融,不注意音乐之间交叉关联的特性,如固定 、首调音高概念的养成,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责任心不够,课前准备不够课后缺少教学反思。
2.学校办学方面
教学过程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没有因材施教,课堂上课人数多老师照顾不到;教学方式变革相对滞后,没有运用新科技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学生缺乏听觉的训练,没有养成对美音的基本评价标准;培训途径单一,只有学校课堂式教育,教学模式固定不发散,缺少音乐实践活动。
3.学习内容角度
商业模式过于浓重,盈利性、目标性太强,过分追求考级、琴艺程度,导致古筝教材的难易程度跨度大,甚至不能衔接,起到了揠苗助长的作用;市面上各种琴学书刊众多,缺少从始自终系统的教程顺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琴者的选择。
4.社会要求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多的走入人们的生活,已有的音乐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已需要相应调整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尤其在2011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后,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化更可以为音乐社会教育提供主要方向,这也提醒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要相应转变,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发展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还要具备多元的知识含量和完善的能力素养。
完善古筝社会大众教育
本调查对于社会上商业化非专业古筝艺术学校的运营和古筝教师的讲授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如下:
1.多元的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古筝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古筝发展演变史和全国各大筝派,并了解他们的独特演奏技艺;2)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知识;3)相关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视唱等相关学科知识;4)其他姊妹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5)熟悉当今国家对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方向;6)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相关创作背景,承传发展的知识。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全国音乐核心刊物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应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现代的古筝乃至音乐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教育哲学、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古筝教师的要求。
2.过硬的专业能力
1)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如具有良好表达沟通能力,以应对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2)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教学评价、教学比较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4)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现代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时间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当对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和内在性的独特魅力。在发现、反思、总结的过程之,可以将此过程转化为文字与全国的艺术教师共同交流,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5)较强的教学能力在社会化古筝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古筝教师应在教学过正中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学习”转为“会学”。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达到音乐知识之间的融合,各姊妹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还是参加各种比赛竞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王敏 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06):141.
[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4,(05):117.
[3]王妮娜.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2015,(13):118.
关键词:古筝 合奏课 现状 重要性
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随着我国对民族器乐的宣传和重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把学习古筝当做学习民族器乐的首选,进入高校学习古筝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每年专业学生呈现上升比例。
目前有些高校组建了古筝乐团,开设了古筝合奏课,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将古筝合奏课列为专门基础课程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的院校却非常之少,在我国几所有名的音乐学院当中,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有正式将古筝合奏课程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而一般本科院校基本上没有这一课程。随着我国“古筝热”的出现,高校是否开设古筝合奏课教学已经引起热议,但目前各大综合性大学以及一般本科院校却迟迟无法开展古筝合奏课教学,是存在着各方面的原因。
一、影响高校古筝合奏课开设的几点因素
随着“古筝热”的出现,尽管在高校开设古筝合奏课是形势所趋,开设起来却困难重重。笔者根据各种资料和多方了解,认为高校古筝合奏课无法开设,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主要原因:
(一)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音乐专业的各大高校学生当中,在未进入大学学习之前,真正学习古筝的时间并不长,而且部分学生是因为艺术类招生分数较低,小时候有学习过古筝,在进行高考前经过几个月强化学习和训练而考入高校继续学习,导致演奏技巧和手法都比较低。真正经过多年古筝学习而被录取的学生并不多。其次,还有些古筝学生是在大学期间才选的二专业课程,而且一学年就学习期满,所学的古筝弹奏技巧非常有限。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必然加大老师授课的难度。
(二)缺乏有效的人、财、物的支持
尽管古筝合奏课在个别音乐学院开设,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编写出适合古筝合奏课教学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设古筝合奏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但要有较强专业能力,还要能根据合奏组的学生的水平进行协调、指挥。古筝合奏课需要一定教学场地和一定数量的古筝,它的开设势必需要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因为开设的院校较少,没有太多的借鉴经验,导致学校的领导不重视,单单音乐系部无法真正的将这门课开设起来。
(三)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规范
由于目前真正开设古筝合奏课的院校并不多,因此课程的设置要如何规范与合理,并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而且学校在多年的古筝课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人数也较少,要改变这种现象,马上在学校开展古筝合奏课教学,势必会在教学中形成更多的弊端,课程的设置无法做到规范与合理。
此外,由于目前高校古筝学习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若进行古筝合奏课教学,势必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演奏较弱的学生也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跟进,使得教师在古筝合奏课教学中难以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课程教授过于简单,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无法进行完整的演奏和及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难以把握好古筝合奏课教学这一尺度的时候,对于古筝合奏课是否开设持保留意见。
二、高校开设古筝合奏课的有效途径
尽管目前正式开展古筝合奏课教学的高校较少,但是一些高校正在进行小范围的教学实践,部分教师总结了其在进行古筝集体课教学中的一些经验。笔者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古筝集体课如何教学的资料,结合自己在高校进行古筝教学的经验,古筝合奏课的开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古筝合奏课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可以按学生专业水平的深浅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来安排不同的学习曲目,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及综合素质的不同,在排练形式上可分为小合奏、齐奏、重奏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训练。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不同曲目之间根据需要进行穿插,同时担任几部作品的排练,当然,根据作品的演奏需要安排相应程度的学生进行演奏是非常重要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作品的完成质量,使学生在排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二)课堂互动,有效创建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古筝合奏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训练目的不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可尝试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对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乐谱的曲式结构、声部关系以及情感内涵等进行自主分析,试图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进行演奏,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深化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强化课堂学习
注重古筝合奏课中的教学环节,主要抓住回课检查与新技术训练两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回课检查的时候,应该由老师确定古筝的演奏速度,让学生齐奏,教师即时发现问题并且做好记录,在演奏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就其中出现的问题,亲自演奏,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再次进行弹奏练习,同时可互相点评这次弹奏中的进步与缺陷,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加固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激发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技术训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和示范。讲解包括广泛的内容,如曲谱产生的背景、结构以及相关的知识等,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二次创作,曲谱的弹奏能达到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引起情感共鸣的作用。分析演奏的技巧,则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做弹奏示范的时候,不但要学生眼到、心到,还要求学生勤动手,做好笔记和相关标识。特别是在古筝合奏课当中,因为人数较多,每周课时较少,学生主动记好笔记,方便以后查阅和练习。
(四)辅的使用个别辅导
尽管是进行古筝合奏课的教学,但是不能把其作为唯一的教学形式。及时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进行了分组,对于水平差的学生,为了能跟上合奏课的进度,当出现水平跟不上集体水平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因此,即使古筝合奏课存在众多的优势,但不能将它当做唯一的教学形式,要结合辅的进行个别辅导,使整个古筝合奏教学小组的成员演奏水平能相差不大,保证合奏、齐奏当中不出现败笔。
三、高校开设古筝合奏课的重要性
古筝课是音乐专业课程里中国乐器演奏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古筝合奏课更是古筝课程以及其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学生所学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巩固与实践。这一课程的设置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体现与实践,对全面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要素的综合感知能力、培养优秀的演奏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对一的古筝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枯燥,古筝合奏课的开展,学生之间可以进行齐奏、合奏等,在提高学生的配合默契等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弹奏进行观摩,培养他们听觉能力、节奏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古筝这门课的乐趣。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自主的交流,通过交谈等方式,更加了解其它同学的练习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学生们在这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自然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扩展知识面。
(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古筝合奏课的学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进一步加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对于古筝的学与教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学习,在集体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一起进步。教师也能采取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如:讨论式、观摩式教学,避免学生在一对一当中单纯模仿教师的现象出现,通过这种集体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目前,古筝专业课教学采用“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如因材施教,但却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古筝合奏课中的古筝合奏、齐奏以及互相观摩,正好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团队精神,而这在“一对一”传统教学形式是无法给予的。
古筝的合奏训练中,在不断的提高个人的技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一对一的器乐学习中,很多人都形成了自己个性,由于是二次创作,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会在表演中将自己的个性表露出来了。在合奏中,这是大忌,应该尽量的配合团队的演奏,而不应该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古筝合奏课的开展,正好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提高学生古筝演奏水平
古筝演奏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离不开教师行之有效的传授方法和学生的勤学苦练。而古筝合奏课的开展,则能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古筝学习当中来,实现教学相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1.提高学生古筝定弦水平
由于很多古筝专业的学生是通过高考前强化几个月,专攻了一两首曲子考入大学的,更有些省份的音乐专业高考对视唱练耳和乐理没有要求,所以很多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如音准等存在很大问题,对古筝的定调也不是很清晰,古筝调弦定音与音准训练成了古筝合奏课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训练任务。
在平常的练习中,学生常常习惯以专用的调音器作为定弦的工具,教师在合奏课当中,应否定学生的这一做法,要求其按五声音阶定弦,应以五度相生律的原理调音。以D 调的调弦为例,给学生一个标准音调好A 弦,再定好下五度的D 弦和上五度的E 弦,再根据五度相生的次序依次定好B 弦与# F弦,依此类推。定弦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四、五度关系,还要注意八度关系,并在不同音区间加以适当调整。这样,不仅能调准一个声部的弦高,各声部间的弦高音准也能得到协调,在此基础上,再开始合奏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定弦水平必然得到提高。
2.对技术技巧的训练要求进一步更高
在古筝教学中,技术技巧的训练贯穿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它是一切古筝音乐得以完美呈现的保障。在古筝合奏课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技术技巧要求更严格,因为合奏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每一个学生所弹奏的音色、力度、速度等要高度统一,并将技术技巧的训练和美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音乐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古筝演奏是以“点”为核心的,把若干“点”结合好了,方可形成更动听的“线”,在古筝合奏课教学中如何演奏好“点”,掌握不同形态的“点”是古筝合奏中的基本训练,也是合奏的核心和灵魂。当然,还有更多的技术技巧在古筝合奏课当中也是要求严格训练的,比起每个学生的单独练习,这种集中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技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
3.帮助学生把握好气息和调节气韵
在平常的古筝小课上,经常能感觉到,学生演奏某一首乐曲时,技巧问题解决了,内涵也理解了,但是当曲子弹出来以后,就是缺乏一点灵气,其实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呼吸问题没处理好,甚至根本就没有呼吸。古籍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古筝演奏要达到像人声一样具有歌唱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意呼吸在节奏时值上的分配,两者要配合统一,使各声部获得点状发音的高度统一。其二,各声部之间要深入感受彼此的音乐节奏与律动,并训练呼吸的一致性,从而使各声部的连接更紧密。其三,为取得音色音质的高度统一,不仅要训练各声部“气合方能声合”的意识,更要训练气息量的大小与粗细度,使其随旋律的变化渐强或渐弱。这样各声部间的音质才能在音乐气息的统领下奏的更完美与动听。其四,气息的训练应以匀、细、深、长为总体要求,进一步处理好音色与气息的关系, 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强呼吸的控制,音乐才能富于艺术感染力。假如气息太强,力度过大,音色就会缺乏弹性,没有张力;气息太弱,音色就会虚而飘;气息不通,旋律就不流畅;气息不集中,整个音乐就会听起来散乱无章。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意引形,形动气,气应声,声合意”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的意境。
4.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演奏任何作品,都是一种对感情的抒发,不能很好的把音乐的内涵表现出来,而光把音符演奏出来的人只能成为弹匠。大部分学生上课的形式都是“一对一”的的古筝独奏训练,已经形成了在演奏中更多的只关注技术这样一种状态。而在古筝合奏训练的过程中,合奏曲目的技术难度相对简单一些,更多的是对表现力和情感、情绪把握的训练。虽然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不同,以群体演奏的方式表达某种情感必然会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古筝合奏课程的开展,可以教会学生在集体演奏中,如何避免过度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异中求同,尽可能的对音乐的释放达到一种平衡与统一,情感的表达与诠释是整个古筝合奏团队演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古筝合奏课的开设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一课程能弥补“一对一”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但是,目前的现状,的确让这种大势所趋的课程开设困难重重,存在较多的瓶颈。
基金项目:
该论文属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RKJGYl215)。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关键词] 古筝教学;有效性;问题;策略
近年来随着民乐艺术的兴起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要想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在这期间有许多人已经加入到了对音乐的教授和学习当中。对古筝艺术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智力得到开发,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是处在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对枯燥、单调的教学环境,致使学生长期以来在学习上都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在古筝教学中尤其是对一些古筝理论的教学教师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爱,忽视了倾听学生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也就渐渐失去了对古筝艺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古筝艺术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2、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纵观目前我国的古筝教学工作可以发现,其教学目标太过单一。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弹奏技巧以及古筝知识的训练和讲解,盲目的对弹奏曲目的技巧和难度进行追求,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舞台实际表演经验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与古筝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只是把学习古筝技能和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基础文化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欠缺,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在音乐的创造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3、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古筝艺术文化底蕴的教学
现如今的古筝教学大多都是采取的一对一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这种单一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很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古筝的文化底蕴方面的讲授,而只是注重对一些曲目在演奏技巧上的训练和传授。中国的古筝艺术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集文学性、历史性、地域性于一身。但是古筝艺术的这些特性却正在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人们只是片面的把目光集中在对古筝的弹奏技巧上,并一味的追求变化和创新,对古筝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完全视而不见。
二、提高古筝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学习古筝艺术具有持之不懈的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其音乐的审美力、创作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音乐灵感的寻找上,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加聪明的办法来练习古筝,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及时的给与鼓励。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优秀的古筝艺术人才,就要鼓励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书本、课堂中走出来,走进生活和大自然当中,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倾听自然所带给我们的声音,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主,创造良好的古筝学习环境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自己在学习中只是担当了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对古筝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耐心的解答学生的疑惑,并诚恳的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和学生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无意识的在师生之间营造起了一种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良好的古筝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3、规范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筝方法
对古筝的学习是一个快乐并且枯燥的过程,要想使古筝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外,还要掌握一套正确的学筝方法。首先,学生要对自己学筝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形成对自己的约束。第二,为每次的学习都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就会使学习的思路更加的清晰,学习也更有价值。第三,采用慢和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古筝乐曲的练习,以达到由慢及快、由生及熟的过程。第四,除了练习弹奏技巧外,还要重视对基本功的练习,要知道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弹奏出动听的曲目。第五,要懂得温故而知新,只有对学过的曲目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够真正读懂其中的内涵。第六,重视对心态的调整,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养成激情演奏的习惯,只有使每次的练习都处于兴奋的状态,并使之养成习惯才能防止上台演奏时出现紧张、忘曲的尴尬场面,为上台演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娜;古筝教学实践初探[J];大舞台;2011年03期
[2]陆媛媛;武林筝曲的演奏特点管窥――以《将军令》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3]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关键词:古筝教学音乐;技术;融合
0 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演奏古筝,古筝的音色较软、清脆,不仅适合独唱,也适合同其他乐器合奏。在实践的过程中,练习古筝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仅要着眼于古筝本身的技巧,也应该讲究古筝音乐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古筝实践水平。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筝,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要加强古筝教学,就应重视音乐和技术的融合。
1 古筝教学中现状分析
现有古筝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把技术和音乐相融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假如技术是我们的身体,艺术是我们的心脏,技术通过某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一段音乐的表达展现艺术,就是整首乐曲的灵魂,反映个人艺术风格的表现。但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文化内涵的培养,导致在演奏一段乐曲的时候就只是机械性地演奏,但演奏不出任何情感色彩,这是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的。
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现代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学习古典类型的乐器只是为了陶冶艺术情操,对古典乐器的真正含义没有理解。想纠正这个情况并不立即生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所以想要成功演奏一段乐曲,不仅体现在技术熟练的演奏水平,也要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灵魂所在,以促进技术、艺术之间的融合,做到技艺组合。
2 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相融合的重要性
从目前古筝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远程教学和面对面教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同时,再加上社会举行的关于古筝文化交流的活动比较少,而古筝竞赛和古筝考级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情况下,导致古筝的教学更侧重于技术方面的东西。
然而,将古筝教学中的“技术”与“音乐”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帮助他们了解音乐背后的含义,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在《林冲奔夜》《春江花月》作品中,将学生的音乐情感结合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而且还能提高音乐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音乐之中。
3 古筝教学要素
3.1 活跃课堂氛围
当前中国古筝课堂中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在采用的讲课方法是亘古不变的,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把握课堂的精髓。另外,教师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学生为了测试最高级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参加竞赛,以此来获取名次。因此,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事实上,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喜欢这个乐器古筝,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来认识古筝。总之,只有音乐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性能水平有新的进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加深音乐的理解能力
音乐是一个国际性的“语言”,不管你来自世界各地的哪个地方,音乐将会给你心灵以不同的感觉。因此,可以证明学习古筝只需要加强技术的改进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学习乐器最重要的是学习对音乐的情感如何表达,把音乐带到人们心目中,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 如何促进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
4.1 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技术是一首音乐作品达到优秀标准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古筝教学中,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手段,将演奏技术、音乐韵味传授给学生。而在现代古筝教学中,讲求的耐力、速度、技巧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对新作品进行大力的挖掘。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对古筝创作音乐的不断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术,导致传统的技术训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古筝学习的要求。于是,专项训练与节选片断的技术训练便成为了各个古筝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该教学手段能够针对古事作品中的重难点,要系统地训练学习者,从而提高其演奏性能。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是,技术仅仅是一个古筝演奏的手段,如果缺少音乐内容,那么对于技术培训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4.2 多听多练,提高音乐领悟力
古筝练习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多听、多练。经常引导学生多听多练经典古筝作品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在练习古筝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对所有类型音乐的聆听和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对古筝练习的能力。你可以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题材的古筝作品工作,并加强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仅仅是对其简单听,更应从学习的实践中加入更多的古筝处理技巧。在练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应多听一些经典曲目,以及多种类型的组合练习,以此提高古筝演奏的整体水平。
4.3 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与演奏技巧
听老师师范演奏和录音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和认识水平,一般挑一些浅显、优美、短小的作品录音让学生听录音,并通过一些经典作品为主,让学生在自己心中的音乐产生一些图像和想象,甚至产生共鸣,逐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此外,听他们的音乐,通过“听”,逐步加强和改善听他们的演奏内在感觉。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应学会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只有充分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古筝音乐,把握音乐的精华,把音乐和技术两者完美融合。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在扎实的基础上理解和演绎音乐,并从传统的音乐中吸收营养,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演奏技巧,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而,学习传统音乐是很有必要的。
4.4 加强肢体语言的教学
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肢体语言是古筝的重要组成部分。肢体语言的表达足够灵活,能够对古筝水平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很多人在演出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肢体语言的协调,或者是肢体语言的运用看上去比较刻意,身体看起来非常僵硬,完全听不出来古筝和柔软的感觉。肢体语言是一种音乐表现,而且它也属于技术性的语言。当演奏的时候的如何协调肢体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演奏的时候,使手指可以是柔性地变动古筝琴弦,促进音乐和技术的相互融合,古筝弹奏起来会更加自然。
5 结语
根据目前古筝教学现状以及在古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技术”和“音乐”全面实施融合,促进音乐和技术的统一,这是古筝教学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与此同时,演奏者必须加强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古筝音乐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把自身的感情融入演奏中去,以情动人。
参考文献:
[1] 王淑玲.关于建立科学规范社会古筝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8).
[2] 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一、基本指法与传统乐曲相结合
少儿古筝教学,一开始碰到的就是一个兴趣问题。学生年龄小,坐不住,加上没有受到任何音乐基础教育,因此,反复单调的指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针对幼儿这些特点,我们应采取基本指法练习与相应程度乐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儿童容易接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将抽象的新知识诉诸生动活泼的形象。比如,教孩子们怎样发“3”这个乐音,我们可以通过“小猫”这个形象来引导孩子发音。因为“3”与“咪”发同一个音,这样借助于形象,小朋友轻而易举地记住了这个音,而且学得很开心。为加深记忆,教师还应采用反复提问、音形配对等方式巩固教学。再如,在教授孩子掌握基本弹奏手型时,笔者就是让小朋友抬起右手,然后问:“我们大家都拍过小皮球吗?现在老师让小朋友伸开手指,假想自己手里握着一个圆圆的皮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示范并逐个检查纠正,告诉学生这是弹奏古筝最基本的手型,古筝弹奏主要是用手指关节去敲打琴弦,要求的是手指关节运动而不是手腕运动。这时,再让他们抬起的小手像老师一样模仿老虎的爪子。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在右手指关节用力,从而掌握弹奏的基本方法。教师还可以在下课时让学生看一看虎爪的图片,再模仿、比较,加深体会。
学习基本指法是极枯燥的,但它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穿行一些传统曲目的学习来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作为启蒙教育,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少儿学琴过程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学习一段时间基本练习曲,练熟后再加强右手力度、速度、手型的训练,而后再练一些现代曲目,如“济阳河”、“洞庭新河”来提高他们右手基本功。这样的“易”――“难”――“易”,左手右手分开练习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也易于化解学习难度,提高弹奏水平。有些较为复杂的指法适宜穿插在乐曲中逐步提高,例如“点指”、“摇指”、“按、颤、揉、吟”音的大致区分等等。
二、集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以往的古筝教学是以个别教学为主的“师带徒”,而如今,学习古筝的人多起来,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古筝教学要求,我们只有采用集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来优化教学效果。所谓“集中”,就是将学琴进度相同的孩子组成一个班级,利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进行辅导。在班级组织时,建议初级班6―8人,每次课一个半小时为宜,从指法训练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段,即每半个小时为一个时段。每个时段先练习基本指法,由教师带着一起弹。其间,总会遇到一些差异,比如熟练程度的差异,有的学生演奏很熟练,那些速度慢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技不如人,他们就会着急,有的会不求质量而乱弹,有的会丧失信心而放弃。这时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放慢速度,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习。几套指法练习完后,教师要做适当的检查。第二个时段是检查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汇报演奏,以了解学生这一个星期在家练习的情况,同时纠正他们的指法毛病和其他不正确的弹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整体感。在教授乐曲时,我们应以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少儿大都不识谱,教前先将乐谱按筝曲的韵味唱给他们,然后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先唱会谱子,这样,他们的脑子里就有了一个特定的旋律,学习起来自然顺畅得多。
此外,在古筝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善于发现尖子学生,发挥尖子学生的作用,藉以带动全体共同提高,切不可忽视进步稍慢的学生,而影响整体教学的进度。这里所说的提高兴趣,是指在古筝初学阶段不能单纯地以指法练习曲为主,使学生感到厌烦,而是要打破先要学完指法练习曲,才能学弹乐曲的概念,采用从指法练习曲与简单短小的乐曲穿行的办法,让学生学完了几个主要指法练习后,便能弹奏一二首简单的乐曲,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家长见到自己的孩子学习古筝时间不长,便能弹奏乐曲,心里自然有了积极性,这样,他们便能主动鼓励孩子学好古筝。如果学生年龄过小,还必须要家长陪同,记录上课所学内容。第三个时段就是教授新的内容。这个时段要求每一位小朋友动口跟教师一起唱谱,有些小朋友胆子小或害羞,教师要鼓励他们,如“宝宝唱歌很好听是不是,能不能唱给老师听一听呀?”以儿童化的语言来打开他们的说唱窗口。
所谓个别辅导,就是针对那些初学者,因为对新授的内容理解不够,以致练习有难度,或是练习时间不足,演奏不熟练,教师应专门安排另一个时间加以辅导。笔者曾遇到一个上大班的小朋友,因为在全托制幼儿园上学,每周在家时间只有两天,课上内容又掌握得不够,刚开始学基本指法时就卡了壳,家长因不理解而责备了她,她就很委屈地哭了。其实,无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有些情感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不能用语言或行为来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应尽量通过我们的语言和表情动作加以鼓励。加强个别辅导,是对于接受能力稍慢一点的小朋友尽快提高自己的一种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查补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老师教学与家长督促相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时,我们不妨采用邀请学生家长旁听的办法。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一是家长能及时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二是他们可以帮助孩子记住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弹奏方法,促使家长掌握了解一些古筝方面的基本知识,回家督促、帮助孩子认真练习,起到家庭辅导老师的作用。
【关键词】弹拨乐器;情操;教育改革;古筝选修课;传统教学模式
1. 学校古筝选修课的重要性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外型典雅,声音优雅高洁,细致绵长,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弹奏古筝的时候,可以将弹拨者的心性陶冶,培养多元化的个人修养。古人典籍《乐记》篇中就说:“乐者,本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南朝的钟嵘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者舞咏。” 在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依旧是全面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正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首选的古筝课更是可以让学生培养出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谐的个性、人文精神和创造品质等。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将古筝的历史,古筝的演奏技巧、古筝的理论知识以及音乐的基本常识同时结合起来,能加强艺术修养,提高人文素质,拓宽知识层面,甚至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2.高等师范院校古筝选修课的现状
如今古筝选修课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选修课,为的是培养学生清静幽雅的心性,提高美的认知,进而提升整体的综合素质修养。然而在我所调查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古筝选修课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无法提供一个专业的古筝学习场所,也无法提供相关的教学设备。在上课的时候,古筝的数量有限,有时候课堂上几十个人只能围绕几台古筝,然后只能看老师示范,不能亲自去练习,使得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其次,由于音乐师资的严重缺乏,讲授古筝选修课的教师大多是由讲授古筝主修课的教师担任。很多教师只重视主修课的教学从不探讨选修课的教学形式和授课方式,沿用讲授主修课的形式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缺乏针对性。一些古筝教师的培养目标也不明确,古筝选修课既不要培养古筝演奏员,也无需将学生都培养成古筝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第三,古筝演奏技巧和古筝理论知识结合不紧密,很多学生只知道“勾、托、抹”等技巧,而不知古筝的历史发展,流派,古筝名曲的创作背景等理论知识,成为一个个机械弹琴者。
第四,老师在课本选定中,用的都是古筝专业的教科书,理论知识太强,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
3.分析成因
首先,对于整个大环境来说,学校对于古筝选修课不够重视,认为选修课不是专业课,不能意识到学习古筝与培养学生综合修养与多元化能力相挂钩。学校认为只要将选修课内容让老师讲完就行,不能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实际课程相结合,使教学模式落后。
其次,老师无法认识到自身教的课程对学生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只是认为完成教学内容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在课堂中学生艺术修养,道德情操,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培养。加上学校学生两方面的不重视,使老师自身教学兴致也提不起来。
第三,学生主题没有一个端正的心态,认为选修课只要敷衍过去就行,认识不到古筝学习对于自身的修养的重要性。古筝选修课不只是一门乐器的学习的过程,也是提升个人的气质和文化内涵的过程。
4.对于古筝选修课现状的设想及具体实践
首先我认为学校应该意识到古筝选修课的重要性,面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以后是一个个面对学生的“人师”,作为老师的自己,需要加强个人的综合修养和文化内涵。对于一门能够提升个人素养的选修课,必然要重视起来。学校应该投入资金去完善硬件设施上的缺陷,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条件去完成这门课程。
其次,音乐老师不应该单纯地为学生讲解古筝专业知识,而是在课堂中融合其他教育形式进行教育,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怎么样去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去端正心态,然后更好的实现教育内容的讲解。
第三,老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的去掌握古筝,而不是理论的灌输。在上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接触古筝,在打节奏视唱、找准音区、双手分解练习以及合理安排指法指序等方面去着重练习,“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去弹拨,而不是凭空的理论讲解。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完善,比如说以集体课为主,辅以小组课、个别公开课,以及观摩会、演奏会等。
第四,老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多播放一些有关于古筝演奏的视频。比如我在课堂中经常播放一些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演奏的视频,《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因为我一个人的水平总是有限的,我需要借助一些教学视频辅助我的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侧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五,由于琴得弹奏与人的感情是相通的,必须融入感情才能将乐曲的感情内容表现出来,达到“人琴合一”的效果。我在讲解每个乐曲的时候,都会把乐曲的创作背景、风格流派给学生讲解,告诉他们要融入什么样的感情,不能只是单纯的弹奏乐曲,而是注重音乐的表现力。
总结
随着筝艺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古筝的人数与日俱增, 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如何改变传统古筝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全面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塑造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已经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值得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彤 高校古筝选修课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基础知识[J]艺术教育2006,(04)
[2]对高职高专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考 时茜 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第28期
古筝演奏是古筝学习者的必经阶段,作为专业学习古筝的学生,必须要建立健康的舞台演奏意识,从而预防演奏中的怯场心理,保证演奏的顺利进行。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保证学生掌握古筝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模拟表演机会,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舞台信心,防止怯场心理对古筝演奏的影响,保证学生发挥演奏的正常甚至是超常水平。本文基于工作中的实践和体会,分析古筝演奏者怯场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克服演奏者心理障碍的对策,以此鼓励古筝学习者勇敢面对舞台,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一、古筝演奏中怯场心理产生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在古筝表演时,演奏者怯场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演奏者心理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演者在表演中如果自信心,很容易产生怯场的想象。古筝演奏者会担心自己能否把作品演奏的如其他人一样好,同时会担心自己的演奏能力难以表达作品的初衷和意境。对于篇幅较长的作品和曲目,演奏者会怀疑自己是否熟练记住曲目和段落的顺序,由此导致演奏者的紧张情绪,导致怯场心理的产生。这种怯场心理源于演奏者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心理压力,造成了演奏者的心理负担,如果这种自我怀疑的心理活动过于强烈,演奏者的怯场情况也会更加严重。
(二)技术技能因素。怯场心理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演奏者个人演奏技术水平不够而演奏的曲目超出了演奏者水平而导致怯场。技术技能因素会导致演奏者对所演奏曲目持怀疑心理,由于自身水平的有限,演奏者会对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曲目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就会严重降低演奏者的信心,演奏者会担心自己不能发挥出超越自己能力的水平,会增加心理负担,同时导致紧张感,导致怯场心理的产生。除此之外,演奏者很可能由于对曲目准备不充分造成怯场心理,这种情况下演奏者很清楚自己的演奏水平,技术的不过关导致演奏者更加害怕演奏过程中出现问题,增加了演奏者的心理负担。
(三)演出环境因素。古筝演奏的环境不同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在陌生的环境中演奏者需要特定的时间进行适应,如果演奏者的适应能力差的话就会对环境产生排斥心理,由此导致心理的紧张状态,造成怯场。演出的环境对演奏者来说非常重要,舞台的位置、设备的摆放以及座位的朝向等等都会使演奏者产生不适应的心理,增加演奏者的焦虑感和不安。除此之外,由于古筝演奏中要面对很多观众,面对较多的陌生面孔演奏者会无形之中形成心理负担,会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会担心演奏中观众的反映,害怕观众的不接纳,导致演奏者的怯场心理。
二、克服古筝演奏中怯场心理的要点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古筝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上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由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也更便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弥补心理素质的不足,防止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导致的怯场心理。具体来说,要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归类,从而对特定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制定配套的方案加以改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培养特定的思维方式,并逐渐形成学生特定的表情动作,由此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可以通过习惯的塑造表现出常态,掩盖怯场的心理,通过学生的习惯表达,可以帮助演奏者缓解焦虑的心理状态,逐步恢复平静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古筝演奏水平的发挥。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演奏者在表演中怯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信心缺乏,对自己表演技巧、音乐表现力等因素不够自信,在表演的时候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诠释所演奏的音乐。因此,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表现良好,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赞扬,使学生能够感受演奏的乐趣;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的演奏存在演奏技巧、音乐表现等方面的不足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应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此外,学生如果遇到一些技巧难关,通过反复练习都不能通过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暂停练习,转移学生注意力,不能让学生产生烦躁、厌恶的心理,否则学生很容易对相关部分练习产生心理阴影,在表演的时候也会不自信。
三、结语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筝演奏的效果关系到古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此演奏者要特别调整心理状态,发挥正常水平,要预防和克服可能产生的怯场心理,要学好古筝演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从而使演奏者增强演奏的自信心,要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面对陌生环境可以以最快的时间进行心理状态的调节,要控制自己的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姿态面对观众,从而提高观众对演奏者的接纳程度。作为古筝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古筝的学习,保证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对学习者进行针对性训练,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克服演奏中的怯场心理。
关键词:少儿古筝;音乐教学;兴趣;培养
前言
古筝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既能柔美细腻,又能宏伟磅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型,进一步扩展了筝的表现力,如今,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从小培养的多才多艺,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习筝。但学习古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少年儿童学筝时断时续,兴趣不持久。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持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时,就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秘诀。
一、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琴原动力
以琴激趣,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他们对古筝有很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性,思想不集中。所以在感情上就要和他们亲近,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和喜欢自己。作为教师,还要抓住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所以要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在少儿刚接触古筝时,要从基本功抓起,因为基本功的好坏对能否弹好古筝至关的重要。但是练习基本功时的单一和枯燥会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慢慢产生厌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把基本功和熟悉的儿歌小曲子结合起来,当他们听见熟悉的儿歌后,就会合着拍子轻声哼唱。通过这种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以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提高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因此在古筝作品中想要把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表现出来的话,一定要从技巧开始抓起。把勾、托、抹、劈、滑、揉等技巧教学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时,把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结合典型的乐曲,去启发学生感知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从技能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筝乐美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得向往和追求,所以教师在范奏中要注意古筝技巧的正确方法。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结合而产生的,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重要的是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与理解。
(三)增强音乐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是无限的,所以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古筝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为题,描绘了夕阳西下,小船轻轻荡漾,辛苦的渔民忘却一天的疲劳,悠闲自得,满载而归的画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脑中去想象画面,置身其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曲目的内容后,再去识谱演奏,这样就会显得轻松愉快。在古筝教学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才会作出更多的投入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兴趣一经形成,就会吸引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不是生来固有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是生活所需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这个入门阶段,老师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的责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老师视为榜样,视为偶像。假如,一个老师对于古筝事业执着追求,那他的学生也会对古筝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若老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那他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打折。所以,老师的兴趣和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成正比的。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几个要素
(一)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渠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尊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渠道。少年儿童学习古筝基本上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但是存在年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使教学很难采取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古筝教师,必须全面的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家长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纽带
儿童学筝启蒙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三方面因素,首先是孩子自身天赋和勤奋,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态度,剩下的一点则是家长的密切配合与辅导。实际上,对于年幼的初学者来说,家长起着“助教”的作用。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家长应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语气和语言。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最后,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而要适时奖励,不然容易信心减去,兴趣低落,还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弹琴不是件容易事,它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手、眼、脑并用,让孩子协调好这一切本来就是件复杂的事情。所以有缺点是正常的,可能一个缺点克服了,又会有新的缺点需要克服,这都不足为怪。只要脚踏实地,最终都会积少成多,取得可观的进步。
(三)循序渐进是学好古筝的重要方法
科学的安排练习时间,学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年龄小这一特点,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固定练琴时间,养成定时对音乐的兴奋习惯,提高效率,快速进入状态达到省时的作用。要持之以恒,连续不间断地上课,在每次古筝课后要安排练习,来巩固当天所学。其次,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练习方式来适应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短的特点,将一天中可以用来练习的时间分散开来使用。在练习时要做到,认真正确地练好每一遍,不强求数量。争取在最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养成注意力集中,认真练琴的好习惯。
[关键词]古筝考级 问题与反思 教材与教学
据专家估计,古筝已成为继钢琴之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乐器。但在其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学中的系统化、规范化方面略显不足。笔者拟从古筝教学和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方法。
一、功利心理的影响
由于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的影响,许多音乐培训机构、音乐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和考生大都为了考级而考级,只关心考级的成绩,不注重学习过程,采取“”学习方式,盲目跳级,违背了音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培训机构以学员参加考级的通过率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鼓励学生跳级等;音乐教师也把学生考级的成绩作为宣传自己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道具;家长及孩子更是把考级作为炫耀和互相攀比的砝码,有的孩子一年考三级,两年考六级,三年就可以考九级了,教与学一拍即合,成就了考级热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古筝教育埋下了一大隐患。每年在考进高校的学生中,号称八级、九级水平的同学,很多四、五级的曲目弹不下来,甚至没弹过,因此有的高校古筝老师宁可要没基础的学生,也不愿意教有基础的却又一知半解的学生。
二、基本功不扎实
为了顺利快速通过考级,有的古筝教师只教学生考级教材中的曲目,更有甚者,每一级就只学考级规定曲目,其它的一概不练,这样长期以来,学生所掌握的也就是每一级教材中的几首乐曲,很多技法都没有掌握好,甚至许多考生在弹奏时手型不准确、坐姿不端正。右手触弦位置不准确,左手不带指甲等,再如古筝演奏中勾、托、抹、撮、吟、滑、揉、按等手法达数十种之多,更不用说快速指序技法和摇指技术;由于演奏技术不过关致使音准、节奏出现较多问题,尤为严重的是因按滑音的技法不准确导致的音准问题,这不但使学生听觉的误差、视唱练耳的水平不足,且更主要是对古筝演奏技术上的影响。比如学生对很多作品的速度把握不准确就是技术能力造成的,慢板的部分好弹一些速度就偏快,快板的部分难弹一些速度却上不去,使整首曲子速度不统一,段落之间的速度变化不符合原作品的要求。
三、缺乏音乐表现力
很多学生在考级中,只会把谱面上的音符弹下来而已,虽然音符弹对了但音乐却没有表现出来。例如《高山流水》没有觅知音的情感,《彝族舞曲》没有舞蹈的律动感;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及乐曲中所表达的音乐情境。每个乐曲都有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作品都有故事情节或情景画面,要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就要深入了解每个曲子背后的故事,因为每一首的音乐作品都凝聚着作曲家的智慧与情感,近几年很多的大赛都强调要遵循作曲家的原作,当然演奏者可以有二度创作,那也要在符合原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发展,所有的技术手段最终都是为音乐服务。然而很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技术训练上,期望通过练习提高演奏技巧。但是,他们即使做到了演奏音乐的技术要求,而对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内涵却知之甚少,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特征,那只能是一种音色弹遍所有的乐曲。
四、考级教材缺乏统一性
目前学生常用的古筝考级教材主要是以几家音乐学院编订的考级教程为主。由于编写教材人的思想认识、艺术审美或所处角度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再之又缺乏交流,造成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北京地区出版的教材在曲目的编配上侧重北派筝曲,而上海地区出版的教材则较多南派筝曲。对古筝传统乐曲的学习,各大流派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传统筝曲学习的很大原因。
五、古筝演奏的记谱法不统一
目前的古筝演奏符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技法被多种符号表示”或“一种符号指代多种技法”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造成习筝者对演奏技法符号的认知困难。譬如点音的技法符号有:∨、、、■、;“煞弦”技法符号有: 之多。而与此同时,一些符号又指代两个以上的演奏技法,
譬如“×”原在《幸福渠》中表示在雁柱左侧琴弦刮揍模仿流水声,后又被表示拳击琴板,再又表示弹无调音后止音。《幻想曲》中 一般表示为拳击琴盖,但在一些乐曲中被表示为煞弦或柱音。出现这种演奏技法符号与演奏技法不能相互对应的问题,容易造成某些符号示意不清,使习筝者产生歧义。
六、缺乏对传统文化及民间音乐的了解
由于古筝这门乐器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南北流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等各大流派的传统乐曲,无一不渗透着当地文化、语言、戏曲等民族元素。古筝的传统乐曲大多是从这些不同地域民间文化的土壤中产生,不同地方风格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演奏技巧。比如河南筝曲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河南曲子”为当地的民间说唱音乐。由于在“大调曲子”的演唱中强调了字头的咬实,从而形成了演奏河南筝曲在摇指的音头上要有较强劲的力度与倾向性,因此河南筝曲演奏时,摇指的运用是以手腕关节、拇指大关节为活动关节,这样的演奏法才符合原曲的风格并能增加乐曲的起伏感。又如潮州筝曲是由各种不同调式的乐曲组成,因此必须掌握各调式的特点。轻六调通常表现轻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重六调则擅长表现庄重典雅的情调,活五调曲调哀怨婉转、如泣如诉,反线调则通常表现诙谐、讥讽的内容等等。
传统筝曲对演奏技法有特定的训练方式,对于不同流派的作品应该从初学起就要能了解并掌握他们不同的演奏特征及音乐风格。这不仅要求习筝者除了要细腻的琢磨、推敲,更需要通过大量相关的技术训练来达到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老师,教师不仅教技术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和家长认识考级的问题,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循序渐进的学习道理才能培养好一个学生,教师不能迎合学生及家长的功利思想,要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良好品德而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教学方法,通过经常性的交流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古筝 专业教学 民族性
从1948年著名古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教授把筝第一次捧上高等音乐学府的讲坛,开设了我国音乐院校古筝专业课程起,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目前,在专业类音乐学院,师范类艺术学院,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均开展有古筝专业,并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性质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出多元化的古筝专业人才。民族类艺术院校,既有普通高校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特殊文化的特性。在古筝专业教学上,从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教材选取等方面都应区别与其他类艺术高校,体现出其“民族性”特色。
一,师资队伍的灵活性
古筝派别众多,仅以少数民族名称为命名的筝派就有朝鲜筝,蒙古筝,客家筝等,每个筝派都有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格。在教师队伍的组织上,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进来”即邀请各地区和民族中德高望重的筝艺人,筝派的代表人物等来校讲学与交流,搜集和整理第一手的传承资料,确保筝派风格性与民族性的地道与原汁原味,这也尤其是民族类艺术院校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走出去”指校内专业古筝教师应广泛拜访各地各民族筝人,深入民间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在对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性音乐素养。
二,招生模式的独特性
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民族地区,筝派发源地与流行区域进行生源摸底,委托当地教师、筝家关注有潜质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储备优质生源,丰富学生的民族种类,在招生考试中可尝试设置“本民族音乐古筝即兴演奏”环节,考察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认识度,为古筝的民族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古筝的众多流派发展是不均衡的,特别是蒙古筝,朝鲜筝,福建筝等流派,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萎缩的状态,这就需要民族类艺术高校对这些地区的招生政策有适当的调整与倾斜,挖掘古筝苗子,以便于培养一批壮大和发扬筝派的传承者。
三,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目前,各大艺术类高校所使用的古筝教材并非全国统一版本,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也都有差异, 一套好的古筝教材必须具有广泛性(各种技术、各种风格、各个流派、各种曲式结构、表现各种情感和意境的教材)和逻辑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民族类艺术高校古筝教材编写可在此基础上,对古筝传统与现代创编的乐曲按照不同民族进行整理与归类。随着现代作曲技法的发展以及专业作曲家的参与,现代创作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作品,不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的民族性乐曲进行改编,而是借用某些民族性因素。例如,由民族特性音程所建构起的人工调式,民族性乐器音色的模仿,流派特色演奏技法的借用,特有民族性节奏的运用等等。通过对这些乐曲专门的系统研究和分类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与感受乐曲的音乐表现,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古筝音响中所表现的差异与美感,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运用民族性特别是本民族的音乐语汇尝试去创作乐曲的热情。引导其创造性的将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通过演奏技术和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器乐的多声部音效,挖掘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将现代的创作思维与 “原生态”文化相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曲。并以多次采风的形式到各地挖掘素材,听取记录和搜集濒临灭绝的民间曲调,将其纳入古筝教材的“素材创作曲库”中,供学生自主创作。
弹唱的筝歌是古筝早期的演奏形式。直至今日,器乐化程度才越来越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中,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可以将“古筝弹唱”纳入古筝教材编写的范畴,既是对古筝的传承发展与开拓,也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特点。民歌和戏曲作为我国各民族的艺术瑰宝,“古筝弹唱”的乐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当地民族特色歌曲进行改编并加入原生态民族地方性语言作为歌词,进行说唱,使古筝表达方式多元化,并按照他们歌唱曲子的形式,改变古筝演奏形式。
蒙古筝(雅托葛),朝鲜筝(伽耶琴),越南筝,日本筝等与中原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筝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与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对于筝的传播与发展有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体现各民族筝的多元与相互融合,也可对其的了解和学习纳入教材编写的范畴。
四,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在高校中古筝音乐表演专业主要为“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古筝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小组课授课方式,而每个专业在大学四年期间的授课方式基本不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的古筝专业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授课方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适当调整两种授课形式课时量的比重,将两种授课形式实行优势互补,体现民族类艺术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以及个性化。
“口传心授”历来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传承方式,反映了古筝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传承意识。演奏者可以按照乐谱的标识和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习得对乐曲的理解。去揭示音乐内涵体现音乐流派和个人的艺术个性,由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和对音乐的内心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口传心授”,使学生在比较准确的传承乐曲神韵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其二度创作的能力,体现古筝教学的个性化培养,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来完成。
专业集体课古筝教学可以使同学间互相观摩,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可设置自由交流时间,进行研究与对比学习,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有本民族独有擅长的乐器与民间乐曲等,将这些学生们擅长的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古筝艺术相互融合,学生们互相交流,拓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创古筝演奏技巧,形式等新思路。
五,乐团建设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古筝专业人才的逐渐壮大,各种形式的筝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在国内具有专业性的、较为成熟的筝团有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乐团、“十指莲花”中国室内乐筝团、秦筝艺术团、“筝语玲珑”古筝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等。它们都是古筝合奏(不包括其它主奏乐器)的专业团体,依附于专业艺术院校,而对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筝乐团的建立尚属空白。民族性筝乐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给古筝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而且可以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对外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窗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对外实践与演出,使世界了解中国,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的一张“名片”。
筝乐团在演奏曲目的选择,演奏形式等方面可进行大胆的“民族性”创新,体现出与专业音乐院校上的不同。比如,在演奏的曲目上,可以采用原生态民歌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并编配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形成强烈的听觉冲击等;在演奏形式上,充分利用古筝的各部分结构与演奏者的手或其他辅的器材相结合,所发出的不同的音效,来体现民族性的情景。如古筝合奏曲《嗺咚嗺》中,在乐曲开始,演奏者手的不同状态与古筝的各个结构相互结合所发出不同的音响,运用特有的节奏型,通过众多演奏者的相互配合,表现出湖北潜江的打连枷号子。打场时,两排人面对面打连枷,一排上,一排下,噼啪噼啪,一领众和地唱歌的情景,表现人们在劳动时的愉快心情。筝乐团也可与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乐器,舞蹈或者原生态歌手合作,如蒙古的马头琴,呼麦,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侗族大歌等合作,来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等。
通过以上几点古筝专业在民族类艺术院校教学特色探讨,可确定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古筝演奏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力求做到个性培养,针对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特长进行重点培养。教学目的是传承地方的民族特色,引进高校,将其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筝乐曲,并通过演奏形式表现出来。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古筝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培养传承和创新思维的民族文化人才,并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使古筝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性。培养出多元社会发展需要的古筝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金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四所院校为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吴巧,《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3]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中国音乐》,2010 年第01期
[4]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赤峰学 院学报》,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