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和体育

我和体育

时间:2023-05-29 17:20:18

我和体育

第1篇

我是一名光荣的小学体育教师,是的,每次向别人介绍我的职业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加上“光荣”二字,不是做作,而是为了表达我内心的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教师,并且是我热爱的体育学科,这对我来说是极幸福的事儿。回首这几年,从刚参加工作的稚嫩惊慌与兴奋,到现在的沉稳而坚定。这一路有付出,有收获,有欢笑也有泪水。所幸,这一切都是和我最亲爱的小孩们一起走过,无悔、无愧。

在我看来,如果想上好小学低年龄段的体育课,最好的办法是要富趣味于教学,寓游戏于教学。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极强,特别善于直观模仿,而且求胜心理强,奖励方法很有效。所以,在我的体育课中,我一直注重体育的情景教学,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

体育课应该是小学课堂中比较受欢迎的课,我也清楚的明白这点,因为一到我的课上,我的学生们都像欢快的小鸟一样冲出教室,围在我的身边,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这幸福是我的学生们赐予我的,毫不吝啬。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所以学生们喜欢得很。但是,在我渐渐上了几次课之后发现我的学生对于体育课有了情绪上的差别。因为在我从教初期,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兢兢业业的备好课,完成教学任务,带学生们玩耍的时间较少。所以这个变化就给我的学生原先对体育课的期望有了落差。他们开始懈怠,积极性降低。他们发现现实中正规的体育课和他们自己设想的由游戏和欢乐的体育课差距太远,无法接受。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无法理解我所教的正规内容,慢慢的开始不愿意配合我的教学。这是我才发现什么是教育,教育并非那么简单的事。所以我必须得改变我的教学方法,避免呆板,生硬的教学。在我改变了教学方法之后,学生们逐渐回归到体育课堂上来了,主动性提高,厌学现象基本消失。下面就举一个我在从教初期在我的体育课上发生的一个小片段。那时,我正在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上课伊始当然得排队型,齐步走也是一个基本的训练。下面我就谈谈我那时的体会:

我觉得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热爱、意识和能力。我打算先给学生创造一个体现自我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应注重以人为本,发挥我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不论是在体育课堂还是其他课堂,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课上准守纪律,按照秩序进行教学活动。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事实发展并不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进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教学活动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当时在教低年级的体育课,那一次我给他们上第一次的齐步走的课,首先,我自己先做了示范和基本的动作,然后进行男女分组各自进行队列和队形的训练,可他们没练了几分钟,就出现了问题,当时我脑海中就闪现出了几个字:无组织、无纪律。他们完全不听指挥,有的自己超出了队伍,更过分的还有的自己跑去玩了。有的在打闹,有的在嬉笑,他们完全不理解队伍这个词的含义,简直就是一盘散沙,乱成一团。一开始我特别生气,如果班里有几个捣乱的学生,很容易把全班带坏,到时我根本没办法领了。我集结整理好了队伍,一张嘴想批评他们,一看到他们那稚嫩的笑脸,又不忍心,于是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的学习老师教的内容。问过之后才发现,全班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齐步走,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会,所以那些会走的极想在同学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而那些不会的又不甘心被别的同学嘲笑,所以才有了起初的一团乱的情况。他们会的不学,不会的又不想丢人,所以干脆都跑去玩了,学习的积极性没了,一片混乱之中,我的教学任务失败了。下课之后,我回到办公室想了很久,总结了教学失败的原因,并且思考了解决办法,我自己认为在上齐步走的课时,我的教学方法单调,形式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在想着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课堂环境。于是,在下节课时,我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他们,并且有奖励,学生们果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他们自发组合,分配小组任务,自己督促自己的组员进行练习任务,果然,效果显著,而且学生的参与兴致颇高,为了给自己小组赢得荣誉,还进行了成果大PK,全班的学习热情都被点燃了,课堂氛围出奇的活跃。

从我上面的教学案例,我自己在教学反思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我在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的为我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更应该注重我的学生在需要和情感方面的体验,学生犯了错,我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通批评,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侧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对他们进行全面、协调的发展培养训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在我的体育课堂中,我对教学方法的选取都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力求常变常新,对学生形成一种和吸引力,使他们对我的课堂感到新奇和热情。我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把我的体育课堂变成一个学生想学,学生乐学,学生自学的课堂模式。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注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教法,其实体育课也是如此。在我的课上,学生有较多的表达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机会,我最喜欢的就是学生对我这一节课的想法和评价,我最愿意听他们的心声,是作为学生而不是老师的想法,这一点对我很重要也很珍贵。

对于现代的体育课堂来说,已不同往日状况,现今更加重视德育,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前进。我以前是疲于应付课堂中的诸多的繁杂信息,也没有那个意识去捕捉那些微妙的变化,但是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在户外的体育课堂上,户外体育课本就潜在着诸多的临时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好好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来应变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处乱不惊。

有些人认为,做一名体育教师非常简单,不过是带着学生跑跑步,做做户外游戏罢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我看来,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科目的教师多要承担一些东西,付出的也不会比其他科目教师少,在和我的学生一块学习成长中,我才觉得自己真正的长大,我不再是一个孩子,而是拥有一群孩子的人民教师,他们从今后由我来负责,由我来守护。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作为体育老师的我也可以让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第十九中学校)

第2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体育博彩行业的支柱产业——体彩业

体育彩票的相关行业是我国博彩事业的一个支柱行业,是体育事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国体彩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体彩资金“取之于社会,用之于体育,服务于人民”。1994年,我国在全国开始统一发行体育彩票。截至2009年一季度,我国体育彩票的发行额已经累计达到两千四百多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资金多达八百亿亿人民币,直接为我国各相关行业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万个,这都是表现出体彩行业对社会和体育事业的巨大贡献。我们也应该看到,体育彩票的公益金也能够为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和举办高水平体育竞赛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体彩资金也为社会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装备等方面提供了充足资金。

(二)日益发展壮大的体育娱乐产业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许多人士也把体育娱乐项目看做强身健体、提高身体健康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项目,不断进步的体育消费观念使得我国在体育娱乐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例如广大女性喜爱的各种健身项目,如瑜加、健美操,健身操等;男人们喜爱的各种篮球、足球俱乐部等;青少年除了普通体育运动的培训外,还不乏跆拳道、武术等各种特长培训班。特别是在奥与会以后,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掀起了高潮,老年人进行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在增加。各种健身器材,体育场所都在大量建设和使用中。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产业化人才短板严重,管理水平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体育类的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能够进行产业化管理和经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短板,尤其是能够既懂体育产业经营、又懂管理和专业体育项目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我国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的专业不全面,人才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的壮大和发展的瓶颈。从体育产业结构方面来说,体育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不足,产业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二)体育产品的品牌意识不高,驰名中外的体育品牌过少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体育的生产销售中占据许多份额,从规模上来看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输出国,占多大65%的世界市场份额,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我国所制造的体育用品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依靠国际标准的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低,名优产品的品牌效应也较差,体育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不高,特别是像李宁这样的国际品牌少之又少。在国外的品牌来看,全球体育ValueEngineering的体育用品销售中,其中85%属于品牌产品,而我国的大多数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并没有自主的产品,而是依靠是国外的品牌进行最初的产品加工,因此企业所获得的产品利益不过是生产所获得的少数加工费用而已。部分企业为了获得额外利益不得不依靠模仿国际品牌占有市场。这些问题使得大部分体育企业无法形成支柱产业,也不能带动当地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一)大力培养体育产业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体育产业要想做强做大,首先必须要加快人才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国家和地方都要重视、加强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广人才交流渠道,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水平。其次,可以使地方与高校相结合,形成产学研互动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适应时代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新专业,例如将经济,营销,管理等专业和体育专业相结合。其次要积极完善体育产业的市场建设,做到体育惠民和人才强国的体育队伍建设,形成全民运动的新高潮,夸大体育产业的内需拉动力。

(二)合理配置资源,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市场

体育市场,顾名思义就是以完成体育相关产品交易,与体育相关商品流通的有机环境。从空间上来看,体育市场是人们进行体育产品交易的一定的场所;从交易对象上来看,体育市场的交易对象除了一般我们所认知的体育商品外,还有许多无形的体育产品,例如体育劳务的输出,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竞赛的转播权,广告费等等。体育市场按类别可分为:体育劳务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商品市场、体育娱乐市场、体育传媒市场、体育博彩市场和体育旅游市场等。当前,我国的体育市场发展比起国外体育大国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额差距,但是,我国有着优厚的体育资源和消费潜力。因此我们优化已有的体育资源配置,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我国的强势体育产业,例如我国的人口资源丰富,相对来说体育用品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全民体育运动的兴起使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迅速扩大,这种环境下,应噶发展体育用品的支柱产业,以此带动其他体育市场。

(三)开发特色体育产业,大力发展民族体育品牌

我国体育用品的生产制造多集中于东部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但是福建一省的体育用品相关品牌,就已经超过了一千多个。在数量上来说,这个基数非常庞大,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生产规模之大。但是我国体育用品的品牌价值却很低,如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秘书长继龙说“目前,中国的体育器材、服装等体育用品的产量至少占全球产量的以上部分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更高达,但国际上主要的体育器材、服装等品牌里却鲜见来自中国的品牌”,因此,我们想要在体育用品的规模基础之上加大师姐市场的份额占有率,必须要加强体育品牌的建设力度,特别对于民族品牌的投入和培养建设。同时,要依托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的大好形势,培养特色体育产业,吸引外资投入,引进先进体育经营理念,带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和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对我区社区体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文章作者: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11日9:30 对我区社区体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社区体育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即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有六大构成要素,即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经费、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的活动主体;场地设施、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管理者、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需进一步加强。 3、社区体育场地受限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进而限制了人数。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强体育设施硬件建设,逐步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建设。但由于受到主管部门、隶属关系等的制约,大部门体育场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据调查统计,我区现有447个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中,学校拥有170余个,占所有场地的近40%,企事业单位和厂矿拥有近70个,占所有场地的15%,两者拥有的体育场地数占全部体育场地的55%以上。而社区居民受到种种情况的影响,很难进入其中进行锻炼,至使广大群众的体育活动场所仍然受限。 三、对我区社区体育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构建“和谐xx”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1、发挥体育优势,减小城乡差距 社区体育的对象极其复杂,内容极其丰富,形式不拘一格,换言之,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凡有人群的地方,无论是在体育场馆、公园绿地、还是在高山草原、江河湖海;也无论是在厂矿机关,还是街道、乡村,只要人们具有浓烈的健身意识,就可随意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身体锻炼。因此,业余性和因此导致的随意性与自觉性是社区体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因此,要注重宣传引导,适时投入资金,加速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体育活动的指导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深入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积极推广适合农村的健身方法。通过广泛开展活动、培训指导员、加强社区体育指导等,不断提高群众的素质,减小城乡差距,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引进特色项目,扩大锻炼人群 社区体育活动包含丰富科学内涵的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通过开展培训、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引导社区群众树立科学健身意识,学习科学健身知识,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运动方式和锻炼方法。对社区体育的科学性、广泛性、随意性进行宣传,以此区别与其他社区文化,形成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同时,针对社区体育活动缺少健美性与娱乐性的现状,完善体育设施硬件建设,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锻炼器械和项目,以吸引广大成年人溶入到社区体育当中。 3、积极转变思想,充分利用资源 我区55%的体育场馆集中在学校、厂矿,学校场馆,节假日、寒暑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而由于受到主管部门、隶属关系等的制约社区群众又很难进入厂矿之中。为使场地资源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社区体育应积极与单位体育、学校体育相互协调、紧密配合。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双向结合不仅仅是人力、物力的相互有效利用,使社区体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而且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对学校来说,促进了学校体育社会化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便于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培养体育兴趣;对社会来说,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解决本身发展的不足,并拓展其作用,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第4篇

一、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依据

本文在研究上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调查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体验经济理论、消费社会学理论以及畅爽体验理论。其中体验经济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畅爽体验理论则强调挑战,进而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来获得精神上的畅爽;而消费社会学则是超越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将消费与社会结构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而给消费研究以全新的视野空间。

二、高端体育旅游综述

(一)高端体育旅游概念。基于学术界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不同,因此对于高端体育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高端体育旅游需要具备如下的特征:以高端体育活动为主题,同时必须具备高端的休闲放松方式,游客通过对这一旅游形式的体验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此外,这一旅游形式具备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品质高,进而价格也很高。综合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观点,可以将高端体育旅游定义为针对社会高消费群体且以体育活动为旅游项目的一种旅游形式,通过这一形式的旅游能够为体验者带来精神上的放松与畅爽。

(二)高端体育旅游的类型、特点以及价值。(1)类型。从参与这一项旅游形式的目的出发,能够将高端体育旅游划分为如下类型:休闲类、刺激类、野战类、体育节事类、观赏类、竞技类;从参与热情的程度来划分,可以将高端体育旅游划分为:体验类、休闲类以及综合类。(2)特点。高端体育旅游产品具备如下特点:首先,价位高、质量优。高端体育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旅游形式,给游客所带来的是高品质的服务与享受,进而也就决定了其价位要相对较高;其次,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属于小众化。旅游是大众化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而高端体育旅游所针对的消费人群面较窄,是有针对性的一项旅游项目;最后,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且表现出了寿命短的特性。(3)价值。高端体育旅游的价值为:商品价值、引领价值以及人文价值。

三、高端体育旅游的主要功能

其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首先,通过对高端旅游的体验,能够实现自我情感的释放,进而实现个性的张扬与精神的满足;其次,通过高端体育旅游能够缓解快节奏的生活、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压力,进而使自身的身体到灵魂找到平衡点,实现生理与心理匮乏的补偿;再次,实现消费空间与偏好的满足;最后,能够在优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奠定基础。

四、端体育旅游得以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发生的原因。首先,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依旧是贫富差距严重,而其中的高等消费人群需要通过特点的消费空间来实现对消费符号的偏好,进而满足自身对身份地位以及品味等的追求,这就为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我国交通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所呈现出的问题。首先,思想意识上存在的偏差,并没有实现对高端体育旅游的全方位、深层次的解析,进而致使这一旅游形式出现异化发展的趋势;其次,在高端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整体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在资源开发上存在的浪费的问题,此外,尚未实现产品的准确定位,进而致使高端体育产品发展后劲不足;再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且尚未实现市场监管机制体系,致使竞争秩序混乱;最后,相关的人力资源不足,无法实现有效的供给,进而制约了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

五、发展高端体育旅游的途径

第一,要立足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而根据当前高端体育旅游发展的趋势实现产业发展之路的规划设计;第二,要先对高端体育旅游进行市场定位,进而创新其发展的模式;第三,要实现对高端体育旅游资源的科学且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要打造高端体育旅游品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行业的公平竞争;第五,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专业能力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体育课;教学;教师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部门不够重视

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加之许多农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农村学校个别还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教学设施严重缺乏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农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三、缺乏体育师资质量堪忧

农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四、教学不规范

不少农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农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

要改变当前农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农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农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2.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农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创造良好体育氛围。

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农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

第6篇

摘 要 我国体育对外交流也借助于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在世界体育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这大大的提升了我国体育的国际地位,但是我国在体育对外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其发展,本文找到了相关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促进我国体育对外交流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对外交流 存在的问题 发展对策

一、体育对外交流的价值

体育对外交流又分为竞技体育交流、社会体育交流、学校体育交流、体育产业交流以及体育文化交流,各种体育交流不仅推动了体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全球的稳定、和平。

体育对外交流主要有五方面的价值。第一是社会价值,奥林匹克竞赛倡导和平、友谊,促进地区发展,奥林匹克的五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奥林匹克》明确指出:“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建立一个更加完善和平的世界,从而建立国际亲善关系”。这就充分体现了体育对国际发展的重要性。第二是政治价值,体育可以作为一种外交手段,缓和国家间的矛盾,同时体育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能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推动民族发展。第三是经济价值,体育对外交流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第三产业,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第四是文化价值,体育作为一种运动,一种艺术,传承着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体育对外交流就是进行文化的交流,推动文化的发展。第五是体育自身的价值,对外交流可以提高我国体育运动员的技能,扩宽他们的视野。

二、我国体育对外交流存在的问题

体育对外交流对我国很多方面都有促进作用,所以我国一直在加大体育对外交流的步伐,推动我国体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我国体育对外交流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对外交流。本文总结以下三点制约因素。

(一)品牌优势不明显

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品牌在对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耐克和阿迪达斯,耐克是篮球界的“神”,而阿迪是足球界的精华,它们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和德国的体育交流,让我们对他们的体育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也正积极的打造我们自己的体育名牌,我国现在最成功的体育品牌是李宁,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比较弱,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李宁的规模以及品牌影响力都与世界的品牌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在对外交流时品牌优势不明显。

(二)地区间的差距大

我国是一个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都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缓慢。这样直接导致我国的体育事业也表现为这样的特点,南方发展比北方快,东部沿海发展比内地快。我国致力于缩小东西部差距,但是由于西部有各种条件限制,体育的发展主要靠各级政府部门的投入,导致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的投资效益都不高,而东部有发达的经济做依托,同时有自我积累,因此体育的发展差距还在不断的扩大。这样地区间的差距不利于提高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限制了我国进行全面的体育对外交流。

(三)体育产业资源有限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需要本体产业、相关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相互作用的,但是我国的体育本体产业受到政府调控,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关产业中制造业的发展最迅速,但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低,因此我国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时又存在体育产业项目投资缺乏整体规划,重复投资现象严重。而且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法制还不健全。这些因素限制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使我国在进行体育对外交流时面临产业资源匮乏的问题。

三、我国体育对外交流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促进我国体育对外交流起积极作用。

(一)依托体育品牌建设,促进我国体育对外交流的发展

我国体育的品牌力不足,因此打造优秀的体育品牌是我国体育的未来发展道路,我们可以打造三种优秀体育品牌。第一种是优秀的运动员品牌,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一直是新闻媒体的“焦点”,也是国人心中的偶像,例如我国的李宁,从最成功的运动员到最成功的体育产品品牌,在我国体育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我国的刘翔和姚明,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因此,打造优秀运动员品牌可以大大促进我国体育对外交流;第二种是优秀的体育企业,在现在商品经济时代,体育企业不仅可以推动本行业的发展,又能传播国家的体育文化和精髓,促进各国人民的交流与和合作,所以我国要在继续发展壮大李宁品牌的同时,发展更多的体育名牌企业,促进我国的体育对外交流。第三种是要树立体育赛事品牌。国际级别的体育赛事对一个国际体育产业、体育交流方面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要加大体育赛事的品牌建设,建立国际级别的品牌赛事,发挥品牌的优势。

(二)依托国际体育组织,促进我国体育对外交流的发展

国际体育组织是推动国际体育发展的,我们依托国际体育组织,一方面要更多的参与到国际体育赛事的管理中,从中汲取各种赛事的经验,为我国举办大型赛事提供经验和人才;另一方面要认清国际体育发展的大环境,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方向,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有计划的申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这样可以加快我们城市的发展,促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

推动我国体育对外交流能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和一些衍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我国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荆洋.我国体育对外交流的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第7篇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产业;健身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是指由城市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范围内进行的自愿、自主身体健身娱乐活动,其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自主性等特点。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对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改善城市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城市社区人文环境等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一、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和财力基础,物质基础的改善为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活力,外界环境的发展变化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又为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和谐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

(一) 国民经济的崛起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崛起,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98 3万亿元,这一变化使中国迅速由一个经济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华民族的社会事业就难以繁荣昌盛。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了3 000美元时,这个国家的体育消费就会进入兴旺期。而我国2010年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2011年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我国人均GDP已远超过3 000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国民体育消费也步入了兴旺期。有研究调查指出,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8.84%,2003年这一支出上升了5.54个百分点1。另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支出以年均20.2%的增长率增长。实践证明,国民经济的崛起不仅提高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家庭的消费支出水平,而且提升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和质量。换言之,没有国民经济的崛起,就没有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今天,更没有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美好未来了。

(二)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活力

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行为和消费水平。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消费结构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势必增长。近年来,体育消费在中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城市郊区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在过去,特别是在建国初期,我国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社区居民的消费观念受限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多注重各种实物性消费,而往往忽视非实物性消费。但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壮大崛起,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意识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非实物性消费水平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正因为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才激发了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热情。

(三)巨大的体育产业潜在市场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动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预测,我国人口到2020年前后将会达到15.18亿人。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欧美人均年体育消费是在300至500美元之间,我国人均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我国人均体育消费达到欧美的一半,那么,我国一年体育直接消费就将形成一个每年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市场,这是一个不小的经济数字,而它带来的经济乘数将更加的可观。201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十二五”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 000多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所以说,我国是世界上体育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可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四)全球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根据《2011-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到2 000多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美国GDP的2%,美国联邦政府经济分析局发表的报告表明,美国体育产业的产值是美国的第六大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对澳大利亚GDP的贡献也超过1%;以“足球工业”为主的意大利,它的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英国的体育产业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年产值达70多亿英镑3。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于几千亿美元,这一事实给中国发展带来一定机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大主力军,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超过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这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09-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颁布以来,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而明确的要求。《决定》抓住学校体育的关键,明确了学校体育的重点是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强化体育课,就要切实保证大中小学的体育课时,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强化课外锻炼,就要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

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2007年颁的中央7号文件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学生体质状况并不乐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年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调研结果还显示,我国7~22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持续降低。但同时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且出现低龄化倾向。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使学生得不到足够的体育教育是重要原因。

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对15个省份129个县(市、区)的监测显示,四年级、八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76%;而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初中和13%的高中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些调查表明,在很多地方,体育课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即使是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情况。

笔者通过多年的采访和调查发现,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以及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等是体育课和每天锻炼一小时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在各学段中,小学是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情况最好的学段,初中稍差,高中最难,落实一小时和学生的学习压力呈很大的相关性。

迫于学习压力和升学率,高中阶段不仅体育课难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体育活动时间也无法保证,尤其到了高三,很多地方和学校都不再安排体育课,这种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严重,大城市的情况则要好很多。为了参加高考,体育等副课被束之高阁,一些学校连课外活动时间都不让高三学生参加。

对此,校长们并不讳言。广东某中学黄校长掰着指头跟笔者算了一笔账:每天的教学时数就那么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对高考没有影响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显然不现实,因为毕竟考核学校和校长的还是升学率,最终得拿成绩说话。与黄校长一样想法的校长不在少数,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面前,许多校长都得面对现实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山东的一位校长坦言,“高考成绩是高中学校的生命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考试成绩提高,而把这些时间用于体育锻炼不仅很难见到效果,还有可能影响学习。如果抓了文化学习高考成绩提高了,而抓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身体好了,成绩不见得提高,你说我该抓哪个?”

教育部2010年对八省市的体卫专项督导表明,过重的学习负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导致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难以落实的最大障碍。

实际上,即使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为追求升学率而不顾学生健康的做法,因此,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仍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加强和改善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一些以牺牲学生健康换来的升学率和高考成绩的做法,已经在大城市里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更多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者”。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意义。

笔者深深感到,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关键在校长。因为校长是落实体育课和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开齐开足体育课、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不仅是体育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全体教师和校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校长,不仅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各项要求,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学生终身体质健康夯实基础。作为校长还要抓实抓细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大课间、校运会等常规活动。同时结合学校传统和自身优势,构建富有校本特色、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与笔者的交谈中一些校长表示,“在落实一小时体育活动中,我们逐渐发现体育并不简单的只是教学活动,它与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的处理、学生德育以及素质教育等联系密切,作为一校的管理者,今后我们当校长的要把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当作常态的工作,并赋予更多的功能来开展。”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最好的学校和一些较差的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执行得最好,前者因为办学规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后者则希望通过开展体育和艺术,达到创建特色校的目的。

现实中,既不是落后学校也不是重点的中等偏上学校处在“后有追兵,前要赶上”的状况下,升学压力最大,也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最难落实的一类学校。“我们要付出比好学校学生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只能把有限的时间都用于文化课学习了。”天津市一位普通高中校长的话道出了这类学校的苦衷。

在众多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中,体育课没有教会学生体育技能,不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学校提供的体育活动贫乏等难辞其咎。这也使得学生们对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产生不了足够的兴趣,更遑论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决定》才特别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希望通过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达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目标。

对于体育课为何没能教会学生体育技能这一问题,笔者思考了良久。笔者感到,一个运动项目仅用几堂课的时间,是很难实现教会学生技能的目标的,体育课必须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会有更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如果单纯靠几堂课就让学生掌握一个项目的技能,那不是体育教师是天才就是学生是天才,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

掌握运动技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基础。而田径中的跑、跳、投以及体操的灵敏、柔韧素质对一个人的运动技能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这些素质需要经常反复不断地练习,才会得到提高,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有关专家会在学校里提倡开展“课课练”的原因。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是一个人的主要运动经历的启蒙时期,这时候的运动体验和经历很重要,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体育的好恶。笔者的一位晚辈由于一上体育课就被体育教师要求在400米运动场上跑两圈,而至今骂体育教师“变态”。笔者想,无非是这孩子小时候十分不喜欢跑步,而体育教师又很强迫他跑步,便引发了他的反感。若是体育教师换一种方法,让孩子追逐跑、变相跑或跑障碍,相信这孩子的体育观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子。因此,一定要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带他们进入到体育的快乐美好中。千万不要认为小学生好糊弄就采用“放羊”、跑圈的方式让他们的小学体育充满了艰辛和无趣,进而形成一辈子也难以改变的对体育挥之不去的“罪恶感”。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小学教育中存在很严重的“成人化”倾向,小学体育亦如此。小学阶段正处于少儿运动的敏感期,孩子这时候的发展应该是一切按照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绝不能程式化和成人化的发展和过度开发。小学阶段体育应该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切不可带上太多功利教育的色彩,以至于损毁在身心发育的“起跑线”上。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正当时

经常听到有人说,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不能带给学生好玩、时尚的运动项目,更缺少相应传授体育项目的手段和方法。“体育老师还不如我,打球打不过我,懂得又没有我多,上他的课还不如自己玩。”一位高中学生如是说。

要想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这个主阵地上有所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抓教师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培养良好意识和习惯的具体执行者,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体质的增强与否。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中国教科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近日在湖北大学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关键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和锻炼效果,这样的比赛对于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都会有重要意义。“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议的过程中,举办这样的比赛对于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带来的提高将会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纵观十余年新课程改革,各个学科都在不断探求适合新课程的发展之路。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促进教师成长已成为许多学科的常态工作,成为学科发展重要的一环。

作为“小三门”课程,体育课在新一轮课改中异军突起。据了解,课改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课时共减少了380课时,其中,主课数学课减少了146课时,而体育课却增加了156课时。可以说,十年来,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全社会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大大加强,而增加156课时体育课更强化了体育的地位,将其由小学科提升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主课。单以总课时时数而论,体育课已跻身大学科之列,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遑多让。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方案,不仅降低了英语等学科的高考分数,更在学业水平考试等方面增加了体育内容,使得体育高考成为一种现实。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学校体育的重视早已超过了学科的概念。因此,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不仅是学校体育人包括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更应成为一种行动。

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体卫艺司和中国教科院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专家所言,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目的是解决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的课时增加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有了保证,“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但督导调查表明,体育和艺术仍然是被挤占课时最多的课。

音体美之所以经常被挤占,一方面说明在一些地方体育艺术等仍然被忽视,被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课随意挤占;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课并没有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学生们喜爱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于是任由其他学科挤占。前者表明不正确的教育观在很多地方仍有较大市场,需要提升校长的认识,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后者凸显体育课缺乏生动活泼的局面,许多体育教师的课上成了“放羊课”“跑圈课”,让原本该快乐享受的体育变成了“体罚课”,学生爱玩的天性被抹杀,体育课成了孩子们眼中的“鸡肋”。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形势下,要把学生是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看作是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好坏的第一标准。要树立这样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评价体育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要看他了多少,运动队比赛成绩怎样,而要看通过他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多少,身体和心理以及人格是否健全。归结为一点就是两个凡是,“凡是学生喜欢的,凡是能够增强学生体质的”百无禁忌。而从这一点上说,大力提升体育教师技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增强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

围绕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创新探索

1985年以来,我国大中小学生连续25年体质下降,凸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视听,面对到底是以技能为主还是以兴趣为主的教学主张,体育教师们无所适从,他们彷徨、迷茫,急需顶层设计以解心中之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无疑为体育教师和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体育教学是以技能为主还是以兴趣为主已经不再重要,最要紧的是要通过“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体育课到底怎样上?怎样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据教育部统计表明:我国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多人,按照国家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还需要30万左右的体育教师。

笔者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就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体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学校体育工作投入感情,要把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

作为一项体验性的教育,学校体育必须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永久铭记。”这句话带给我们和体育教师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注意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映和呼声,真正把学生的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把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学校体育永恒的精神追求。而在这一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应该肯定和鼓励。

十多年来,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过多的纠缠于细节,很少真正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沉溺于体育的学科概念中,强调体育的学科属性,却并不把体育技能当作是生活中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教给学生。

一项对新课改的调查显示,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仅有约四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满意。“新课改对于育人的核心理念缺少与世界接轨,不能很好地吸收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念。课改重视学科教学‘术’的层面的研讨,往往见‘术’不见‘人’……”笔者对此非常赞同。

第9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华夏文明;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54-04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的贲卦,其彖辞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彖辞中的“文”《说文解字注》释义:“错画也”。其注曰:“错画者交错之画也,考工记日青与赤谓之文。”《辞海》释义有“纹理”“花纹”“文字”,古指“礼乐制度”“美也,善也”等词义。而“化”则有“变易”“变化”“教化”等词义。《周易正义》注释“人文”曰:“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周易正义》释“人文”为“文明”“文德之教”,具体就是“诗书礼乐”之教,是我国从周朝开始的,改造社会和教化民众的治国方略和措施。

1 孔子教育实践中的人文精神

孔子生于我国春秋晚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年幼时家境贫寒,从15岁开始发愤学习,“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好学也。”。《论语》记载他曾问官名礼文于郯子和老子。看到了当时“礼崩乐坏”局面,孔子非常推崇和仰慕周公。程子评论说,孔子一生追随周公,盛年时“欲行周公之道,至于寤寐不忘”。孔子崇拜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华夏“人文日新”气象,他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的政治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礼乐诗书粲然大备。孔子全面地继承了古代圣王和周公礼乐诗书教化之道,并提出了“仁”的思想,这在古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除短期从政,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史载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周代的“礼、乐、诗、书、射、御”为基本教育内容,增益不足,因材施教,开设了德行、政事、语言、文学科目,史称“孔门四科”,开我国古代私学教育先河,其教育思想和实践表现的人文精神影响远巨。汉代学者王充著《论衡・率性》极为赞赏孔子的教育,说孔门弟子七十徒经圣人的熏育指教,“被服圣教,文才雕琢”都有卿相之才。可他们未入孔门之前,都是“阊巷常庸无奇”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嘏牙,陵暴孔子”。后来“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力吗?”孔子说:“君子崇尚义,好勇力而不懂得义就会作乱,小人好勇力而不懂义就会去偷盗。”孔子以礼和良好的教养风度诱导子路,子路十分惭愧,终于觉悟,穿上儒服,成为孔门弟子。《率性》篇记载孔子对子路“引而教之,渐渍磨砺”,子路“猛气消损,骄节屈折”走上正道。《荀子・大略》说,子路“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子路成为孔门四科中政事一科的典范。

2 我国古代礼射中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射箭技术,传说中的后羿就是一位可以射日,并为民除害的英雄。周代有“国学”和“乡学”两级学校,教授“礼、乐、诗、书、射、御”六艺,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学校教育。射,是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良风美俗。在《礼记・射义》记载:“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意思说,古代生下男孩子,要向天地四方射六箭,因为天地四方是男子发展事业的地方。因此男子从小习射,是要定立四方远大的志向,然后才敢吃饭。这是“志在四方”传统思想的来源。

射,还是古代重要的礼仪制度,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礼记・射义》记述:“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在这里“射”饰之以礼乐,以实现礼乐所体现的尊卑秩序。“射”演化为“礼射”,成为古天子选拔治国人才手段,并且,通过“礼射”成。就德艺,因而“礼射”是古代的圣王最为重视和提倡的活动。西周的礼射共有4种,天子举行祭祀大典,在“射宫”进行的礼射称“大射”;诸侯朝拜天子而举行的礼射称“宾射”;诸侯举行的礼射称“燕射”;乡大夫在乡里饮酒时举行的礼射称“乡射”。记载说:“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就是古代的“以射观德”礼仪所在了。这种以武力竞技为主运动,经过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改造,逐渐演变成为“乡射礼”,这样古代先王的礼乐教化与体育比赛完美地结合一体了。

“乡射”亦称为“乡射礼”。据记载,“乡射礼”的比赛要进行3轮,称为“三番射”。有一名司射进行示射监场,并宣布比赛规则。比赛中有雅乐伴奏,射手的射箭动作要与雅乐和谐。射手进入比赛时“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在儒家的礼仪中,特别强调形体有则,心正气和,君子品德风度和射艺的完美结合。射箭比赛,有胜负之争,“乡射礼”首先要尊重对手,言行举止不可失礼。当双方执箭上堂,互相揖让行礼,比赛结束,下堂饮酒一切程序都在礼仪中进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不会轻率与人争斗,如果一定要与人争高下的话,那就射箭比赛吧!相互揖让一起上堂,赛后一起下堂饮酒,这才是君子的竞争。“乡射礼”首先要求射手要正确地对待失败,要做到“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不要怨天尤人。第二,射箭比赛不是简单以力量和技巧取胜,射箭动作还要配合雅乐韵律节奏,使身心达到高度的和谐。最后,重要的是,要把箭靶看做自己的志向和道德目标来瞄准。《礼记・射义》还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是说孔子和弟子在矍相之圃射箭,有很多人来围观,其一弟子引而不发,做出了优雅的试射姿势,令观者赞赏不已。于是,孔子就让子路在门口宣

布:打败仗的将军,对亡国负有责任的大夫,谋利做别人干儿子的,除了这3种人,其他人都可以进来射箭,于是就有一半人离开了。由上可见,古代的“乡射礼”,蕴藏着深厚的孔子及儒家精神文化内涵,“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彰显了我国古代体育卓越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我国古代的“乡射礼”影响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现代相扑、跆拳道、柔道等比赛中所表现的礼仪,正是我国古代文明礼仪的流风余韵,这正是西方文化中没有的。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评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随着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1990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记载和统计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近千项。其中,汉族的民间体育项目有301项,其他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项,其数量、内容和形式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发展,1953年11月8日,在天津举办了首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显示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武术厚积薄发,率先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中国式摔跤以特有的技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在国际体坛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的毽球、龙舟、舞龙、舞狮等亦走向世界,先后成立了国际协会或国际联合会。迄今,我国已举办了7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尤其是2003年9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民运会,有近4000余名各民族运动员参加了14个竞技项目比赛,126项民族文体表演比赛,其规模盛况空前。每年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和盛会,成为我国重要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不断地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深入全面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古老的华夏文明和民族民间文化的肥沃土壤,蕴涵深厚的人文价值。

3.1健身价值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各民族都有本民族喜爱和擅长的体育活动。比如回族武术、掼牛;蒙古族的三项竞技;藏民族摔跤“北嘎”,维吾尔族式摔跤“且里西”,彝族式摔跤“格”,满族的“绊跤”等;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的“刁羊”比赛;侗族、壮族和仡佬族等民族的“抢花炮”;还有流行在我国西南各民族山寨里的“射弩”活动;苗族的“爬坡杆”等。这些通过各民族代代相传的体育活动,传承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有着良好的健身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当代,身体健康完美和身心和谐发展,已成为现代人的追求和选择。民族传统体育将在满足人类健身需求,塑造完美健康的体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健身价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将得到深入广泛的认识、开发和发扬光大。

3.2文化娱乐和休闲价值

我国的许多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都是在民族节日或在时令中进行,与各民族的生产与休闲文化娱乐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李调元在《南越笔记》记述:“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槌大鼓,鼓声一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谓之秧歌。”流行在我国各地的秧歌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健身娱乐价值。迄今,每当节日和庆典,从农村到城市,老少皆宜的扭秧歌,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喜庆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明人刘侗著《帝京景物略》记载:“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生动记述我国民间时令活动。现在舞龙、舞狮、踢毽子、放风筝、荡秋千、抖空竹等遍及我国城乡各地,表现了深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我国的各少数民族也有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庆典和时令体育活动,如藏族的“采花节”;苗族的“爬坡节”;纳西族的“火把节”;侗族的“花炮节”;傣族的“泼水节”;傈傈族的“刀杆节”;西南羌族的“转山会”;西北少数民族的“山花节”、“花儿歌会”。贵州苗族在每年的“亚努节”,要举行吹芦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耍龙灯等活动。各民族在节日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年轻男女对歌择偶,男人们以传统的方式角力竞技,充分地展示地各民族特有的风采和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起源于人类节日庆典、闲暇生活中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向往美好和谐、健康快乐的生活,是我国各族人民追求的永恒目标。今天,人们为了消解紧张生活压力,选择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身心皆宜的效果。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轻松而永久的休闲娱乐价值,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开展。无论其自娱性,还是群娱性,将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3.3竞技和表演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是在身体和技能的竞争与较量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身体活动特性,表现了各民族对自身美的追求,也塑造了人体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征。比如在内蒙古民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上举行的骑马、射箭和摔跤比赛延续了千年之久。据说是成吉思汗为了选拔部落首领和勇士举行的竞技活动,优胜者将成为部落的或整个蒙古草原英雄。迄今,内蒙古民族的三项竞技活动,是该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在“那达慕”大会上,摔跤手们穿着传统的牛皮跤衣,裸臂盖背,镶着闪闪发亮的铜钉和银扣,腰系红蓝黄三色彩绸“希力布格”,脚蹬传统的蒙古跤靴,颈上套五色绸穗编织的彩条,标志了以往获得的胜利。在高昂而富有激情的赞歌中,跤手们挥动双臂,跳着狮子舞步或雄鹰舞步出场。在蒙古传统的“三项竞技”中,强健的体魄,精湛的骑术,射箭和摔跤,展示着草原民族能征战、善骑射,勇猛剽悍的民族精神和风采。盛行在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富有浓郁民族风情和水乡特点,是一种集体对抗项目。近年来,广州等地的龙舟竞渡,增加了龙舟“竞美”比赛,龙舟比赛内容愈加丰富精彩。现在我国的龙舟比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在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着赛牦牛、赛骆驼、拔河、推杆、押加等等。目前列入我国民运会正式竞技项目的共有14项,分别是武术、民族式摔跤、珍珠球、毽球、高脚马竞速、木球,马术、龙舟竞渡、抢花炮等。除了竞技项目以外,我国的民族民间体育还有很多的娱乐性表演比赛项目,如舞龙、舞狮、秧歌、舞中幡、风筝等。在2003年的第7届全国民运会上参加表演比赛的各民族文体项目有126项,充分的展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4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通过文化和经济交流互补而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也创造了具有不同特点、多姿多彩的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体育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也具有亲和力、开放性和交融性的文化特征,体现着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观。盛行于我国南方各民族中的龙舟比赛,起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敬悼和纪念。屈原是我国儒家精神文化的代表。两千多年来,每年农历5月端午节,各族人民吃粽子喝米酒,举行规模盛大的划龙舟比赛。在屈原的家乡等地,在这一天要唱“招魂曲”追思屈原。端午节吃粽子,进行龙舟比赛,纪念屈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的龙舟比赛,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卓越的人文精神。我国许多民族都流传着英雄史诗,表现着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体育文化。如在藏羌民族流传久远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史诗传诵格萨尔“赛马称王”,善射“碧秀”:一种威力无比的带响声的箭,“碧秀”现在是藏羌族民间最流行的体育比赛。广泛传诵于蒙古族民间的英雄史诗《江格尔》;还有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傣民族中相传千年的民族英雄史诗《厘俸》等,史诗以宏伟的画卷和瑰丽诗章,歌颂着他们的先辈武艺高强,战胜邪恶,是具有非凡能力、智慧和神性的英雄。

武术是在我国各民族中广为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最能体现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如“天人合一”“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孝悌为本”“尊师重道”等传统道德理念。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宝贵的,有着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历史文化,在儿童启蒙、传统教育、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证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及其蕴涵的人文精神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将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兴趣,自我锻炼能力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均采用专项选修形式,学生自主选择有一定特长的项目进行学习。但问题在学校制定的专项内容是根据学校现有体育设施与条件而制定的,因此有许多学生并不能选到自己的专长项目进行学习,故,兴趣与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科技论文,教学。兴趣能激发人们积极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愉快地从事某方面的活动,使能力、智能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对兴趣的培养应努力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

    1、树立“学必求精”的思想

    任何体育项目对专项运动员来讲,树立不学则已,学必求精这并不难。但对普通大学生来讲这似乎很难,因为他们接触所学项目时间很短,有的学生更是只听说,但从未实践过。因此,教学课中技术技能的学习只能是整个教学的一部分,加强教学项目的理论学习就显得很重要,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例如在太极拳教学中,通过动作结构剖析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技术动作与攻防的关系等,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看到一些门道,而不是依葫芦划瓢地机诫模仿。这样树立不学则已,学必求精的思想就有了基础。

    2、“跃跃欲试”的调动

    要想使学生对每次体育课都表现出“想学”的欲望,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力求使语言严谨精炼,态度和蔼端庄,示范准确轻松,优美连贯,使学生在知觉意向中产生钦佩的连锁反应,即欣赏、羡慕、向往、思维、实践。尤其是在动作的示范要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产生良性兴奋。认知派心理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兴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适应时,人们的兴趣最大。因此,学习新动作时,难度不能太大,若超越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通过努力暂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则兴奋的大脑会增添抑制因素,出现贪多嚼不烂,学不进去,若难度太小,思维过程容易出现“空隙”,神经系统往往会出现惰性,思想就会不自主地“开小差”了。所以,教师选择的手段或编排的动作,即要有一定难度,又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跨越的内容为原则。使之在“钦佩”、“向往”的意向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积极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兴趣。科技论文,教学。

    3、“区别对待”的合理应用

    青年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上常表现出两种不同状态:身体素质好,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对“新奇”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试一试,身体素质差,活动能力弱的学生,常表现出既想学,又害怕的消极情绪,怕“出洋相”,缺乏胆量和自信心。对前者,要防止蛮干合理安排,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体现阶段性和变异性,对后者,要分析产生困难或“畏惧”的原因,给予帮助。若由于身体素质的发展满足不了技术要求,应做到“素质先行”或布置课外作业,发展专项所需的素质,若由于过去学校场地器材条件差,或因受伤而引起恐惧心理,就要因人而异,贯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分解到完整,由保护帮助到独立完成等原则。例如,武术中的跳跃动作或是前扑动作时,首先由基础好得很学生在教师的保护下完成练习,接着,挑选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同样练习,当他经过努力完成了练习时,不仅显示出极大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增加了自信心,进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打消了其他学生的恐惧心理,解放了思想,产生“增力”情绪。

    4、鼓励与表扬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要熟悉学生的特点,还要看到他们的微小进步,以便使其积极性持续稳定地发展。当基础差的学生学会一个新技术时,不仅内心表现出极大的喜悦,行动上还会显示出敢于继续参加实践的积极效果。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促使同学及时肯定自己的进步,进行自我反馈,自我强化,树立信心,培养与巩固兴趣。

    二、自我煅炼能力的培养

    自我煅炼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自我锻炼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为了发展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必须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一旦掌握了知识、技能,就能促进其自我煅炼能力的发展。可见,自我哦锻炼能力是依知识、技能的掌握为转移,并且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具体有以下6点:

    1、对所学的各种知识技术的目的意义、技术要求应简单扼要的说明,并使之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加深,以便按照自己的情况选用适宜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科技论文,教学。科技论文,教学。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卫生常识,掌握自我评价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坚持长期的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

    3、对同一性质的能力,选用不同的手段、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反复培养。例如,为了掌握传球技术,可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其结果必然使同学在愉快、活跃的情绪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从而掌握并提高传球技术。

    4、在不同的场地器材条件下,因人、因地制宜地进行锻炼的能力。如在准备活动中教给同学单人操、双人操、行进操等。又如,介绍阴雨天或缺乏场地器材条件的室内、外练习方法,使之锻炼时不受天气及场地器材的干扰。

    5、要求同学按课的内容相互带准备活动,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由于经过了学习、思维、实践的体验,使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巩固提高。

    6、了解主要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了解动作术语,学会看体育图片,提高欣赏比赛的能力。科技论文,教学。这不仅丰富了生活情趣,提高了体育修养,也是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坚持自我煅炼的需要。科技论文,教学。

第11篇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金牌拿到手软,遥遥领先各大体育强国,这种胜利不是个人的胜利,不是团队的胜利,而是体育举国体制的胜利。中国人利用从苏联东欧学来的计划经济下的体育制度,先是在悉尼压倒德国,继而在雅典击败俄罗斯,最终在北京战胜美国成功登顶。这是在国家权力意志支配下动用一切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举国体制的胜利,不是中国体育的胜利。但辉煌的战绩面前,官方当然不肯承认这种体制的落后和无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公开表示将坚持举国体制,全然不顾外界对举国体制的口诛笔伐。中国从一九九二年就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直到现在,体育领域仍旧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样,如果我们赞同这种计划经济式的发展模式,就意味着我们赞同国家控制各种资源,垄断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要求所有企业按指令性计划生产,意味着我们回到改革开发之前的状态。中国的举国体制没有退步,它只是被时代甩在了身后而已。中国的事情总是很奇怪,在体育这种应该实行产业化的领域却迟迟不敢放手,相反倒是在教育和医疗这些不应该实行产业化的领域,却是高歌猛进、不管不顾。

想当初,中国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颗粒无收,元帅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到苏联取经,发现苏联的举国体制是竞技体育发展最可靠的体制,确定了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模式,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向中国派出大批优秀教练,帮助中国在很多体育项目上实现从无到有。直到今天,俄罗斯已经在着手纠正前苏联在重视金牌的同时忽略市场规则、忽略全民健身的偏颇,已经在建立俄罗斯体育的新体制,而坚持举国体制的中国,现在看来是代替了前苏联的位置。

举国体制在获得金牌方面的优势其实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像射击、举重、跳水、乒乓球和体操这些项目,在大部分国家的商业价值都不高,参加奥运会的很多都是业余或半业余选手。美国体操女队华裔主教练乔良介绍说中国大都是专业运动员才从事体操运动,而美国有大量的业余人士将此作为娱乐,即使像约翰逊和柳金这样的顶尖高手,也都在体操训练之外有正常的私人生活,不会像中国运动员连续几年都住在运动队里,拿到金牌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比如郎平率领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其实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美国女排是纯粹的业余选手,都是郎平哄着才参加国家队比赛的。以前老说中国体育是阴盛阳衰,像柔道、游泳、摔跤、举重、田径、跆拳道、场地自行车这些项目上,中国女选手都有一流的实力,原因就在于其他国家的女子运动因为不能代表这个项目的最高竞技水平,相对缺少商业价值,因此只有业余选手才会从事这些项目。总而言之,中国以专业运动员对阵别国的业余运动员,拿多少金牌都合情合理、毫无悬念。

举国体制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大众体育的落后。举国体制毕竟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其对于落后国家快速提升竞技运动水平、短期振奋民族精神确有立竿见影之效,但这样的做法只能造就一个竞技大国,而非体育大国,国民的体质和运动水平并不会因此而提高。举国体制可以培养世界冠军,但无法培养观众、参与者和市场。当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再仅仅建立奥运金牌之上的时候,举国体制也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体育运动的终极目的,不是国家的荣誉,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国家虽然设置了机构庞大的体育行政机关,但现在其主要精力和资金都放在如何拿到更多的金牌上,少数精英运动员的战绩成为行政领导的政绩,但在发展平民体育事业、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广大贫困地区)方面,却行动迟缓、资金匮乏。

其次是竞技体育面临发展瓶颈。体育总局为实现奥运金牌战略,在三大球这些商业化项目和田径游泳这些基础性项目上不惜重金,但本届奥运会三大球的战绩没有任何突破,田径游泳几乎颗粒无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举国体制。像跳水举重射击这些项目,只要找到个别有天赋的运动员,然后闭门苦练就可以了,但是像足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因为需要足够的参赛人数,需要完善的选拔机制,需要高水平的国内联赛,需要完善的民间组织机构来运营,这恰恰是中国体育的死穴,大家都知道官方主导的联赛不是假球就是黑哨,联赛赞助商纷纷撤离。中国足球之所以迅速堕落为三流,就是因为中国足球是国内最早推行职业化改革的体育项目,因为足球运动员没有像其他项目那样搞国家队常年集训,这恰恰说明中国体育在摆脱封闭环境之后所可能面临的真实境况,那就是我们的体育并不强大。而中国在田径游泳项目的持续低迷,是因为这些基础性项目获得了国际商业资本的青睐,中国的举国体制在职业化项目上终究无法与商业力量抗衡,专业运动员可以击败业余运动员,却很难是职业运动员的对手。二十年前的朱建华和二十年后的刘翔,他们的失败都与举国体制具有莫大的干系。

第三是中国体育的畸形发展。政府的税收所得没有为纳税人服务,而是用于培养极少数精英运动员,完全漠视大众的体育爱好和健身需求。组织少数运动员搞封闭式集训,造成退役后的严重伤病;同时牺牲了数十万计运动员的青春,退役后因为文化素质欠缺造成谋生艰难。运动员从县体校到市体校再到省体校再到全国体工大队,举办城运会选材、举办全运会练兵、举办奥运会挣面子赌前程。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农运会、城运会、全运会,全部由地方政府拨款支持,每年都要劳民伤财若干次。运动员、运动队和地方官僚都将比赛成绩作为人生全部的重心,于是运动员为了个人利益有假摔的、假冒的、犯规的、弃权的、故意输球的,于是发达省份的运动队就向不发达省份购买运动员代表本省参赛,于是地方官僚为博取政绩以优惠政策为代价换取企业的资金赞助,举国体制已经成为体育界腐败的根源所在。

第四是体育行政体制的僵化落后。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奥委会都是独立的实体,这已经成为国际惯例,只有在中国、朝鲜几个非常有趣的国家,奥委会的最高领导是由体育行政部门的最高领导兼任。无论多么健康、多么正常、多么民间化的基因,来到中国都能结出官僚化的邪恶之果。官方凭借手中的核心资源,抢占和吞噬着民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潜能,比如说举办任何国际或国家级的赛事,都需要报体育总局批准才行。这种赛事主办权的垄断,必然压缩民间体育产业的空间,同时导致权力寻租的普遍发生,当国家体委的某位司长,可以直接成为上市公司中体产业的董事长的时候,这个体制已经无可挽救。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国家的做法。譬如美国联邦政府没有任何部门是与体育有关的,联邦政府对运动员主要是以精神上的鼓励为主,绝不会出现政府花钱为个别人服务的情况。美国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费用,政府都不会承担,最多会邀请他们访问白宫而已,运动员自己还要掏路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费用来自体育组织,体育组织的钱来自于公众捐助和商业经营。美国奥委会的运作资金全部来自个体公民的捐赠、赞助、特许使用费和商业经营,跟美国政府没有任何关系。譬如俄罗斯,他们抛弃了前苏联那种集中全国资源的计划体制和发展模式,他们的大部分对手在训练之外都得自谋生计,因此造成的实力真空被实行举国体制的中国所弥补。譬如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以后他们还体育于民,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放入群众体育,修建简易场馆,增添基础设施,开辟健身路径,培养公众教练,使广大纳税人享受到体育这种公共产品。譬如德国,他们有大量的民间体育协会,体育协会的会员占到总人口的32%,他们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

最后,我想起来奥运期间反复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阿迪达斯广告,在有限的身着冠军领奖服的体育明星脚下,是黑白的、灰暗的、无法辨别眉目、奋力苦苦支撑的人群。他告诉我们,少数运动员的耀眼光辉,是建立在大量运动员被淘汰和被遗弃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普通大众被漠视和被牺牲的基础上的,正是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高举双手的灰暗形象,恰恰是对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绝妙讽喻。在这样的体制下,你想拿多少金牌,都“没有不可能”。

寂寞如刀

第12篇

Abstract: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a complete system of scientific theory in Report of 17th Party Congress,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describes the scientific cont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is the criteria to guide our work. After the successful staging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China is facing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and transition in sports, in which rural spor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culture, are facing a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is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t present to clear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realities of rural sports and us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guide the conduct of rural sports.

关键词: 农村体育;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Key words: rural sports;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guideline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326-02

1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

目前我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就目前而言,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十七大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解读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由谁享有发展成果等发展的根本问题。

3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3.1 科学发展观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揭示了我国农村体育运动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我国体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体育运动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体育文化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体育运动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城乡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和不同的项目产业的协调发展。

3.2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3.2.1 农村体育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有三点可以作为今后体育事业发展的总的指导方针,那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在我国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在我国整体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农村体育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其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3.2.2 农村体育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任务 在农村体育经济的建设方面:一是努力实现体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农村体育运动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人民体育的道路,用社会社团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带动体育经济发展,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促进农村体育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社会发展的转变;由主要依靠城市社区体育运动向城市农村体育活动协调发展相互带动的转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格局。

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一是建设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运动发展的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在农村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体育人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三是深化农村体育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县、镇级体育文化产业,推进体育文化的创新,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体育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文化产品。

4 结论

4.1 要深刻理解在农村体育事业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全局,统领各项工作,着力转变影响和制约农村体育运动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4.2 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要确立和谐意识 近年来,党中央非常关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健康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余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这只局限于城镇方面,在农村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在现在阶段注重农村体育,也是对和谐社会概念的丰富和发展。正确引导农村体育运动,在解决农村温饱的基础上发展健身运动,发展积极有益的体育运动,对建设和谐社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3 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从目前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情况看,农村进展缓慢,远远滞后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和规定,一些地方还仅仅停留在提倡与号召阶段。农村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从讲政治文明的高度来关心农民的身心健康,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必须促进城乡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用体育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坚持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2]吕俊峰,王东侠.农村体育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思辨[J].山西体育科技,2008年12月.

[3]漆春亭.发展农村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01).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5]郭国举.加强农村体育建设的思考[J].发展,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