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2: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鼻窦炎手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鼻腔疼痛的护理
临床实施鼻内镜手术,若术后患者的鼻腔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现象或者术后填塞不正确,其可能会导致鼻腔内局部组织出现缺氧,同时压迫鼻腔内的三叉神经末梢,从而引起鼻部疼痛。为了能够尽快缓解患者的疼痛,一方面可以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李莉等探讨音乐疗法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试验组接受音乐疗法,结果表明接受音乐疗法患者的血压、心率较空白对照组稳定,且疼痛感明显较对照组为轻,得出结论音乐疗法能平稳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因手术带来的疼痛。另一方面则需要全面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之后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黄丽群研究认为,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顶部或者额前疼痛感且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术后鼻腔变大导致大量冷空气进入鼻腔,刺激鼻腔黏膜而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几点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后叮嘱患者保持半卧位;②给予冰块冷敷鼻部;③在患者鼻前庭塞一个棉球,阻碍大量空气进入鼻腔;④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鼻腔良性炎性反应,缓解鼻腔局部水肿、疼痛感;⑤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分散患者注意力;⑥若上述方法无效或者疼痛感仍强烈,则可给予注射镇痛剂或者止痛药物。
2鼻腔针对性护理
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推广应用促进鼻窦炎疾病治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鼻内镜手术可实现清晰的手术视野,最大限度消除病灶,术后恢复快,但是手术的成功并不仅靠手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手术过程是否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徐群等随机分组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减少功能性内窥镜手术中过多出血的护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术前3d应用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及麻黄素混合溶于生理盐水,给予患者超声雾化吸入做术前准备;术后采用高渗盐水冲洗鼻腔,能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从而减少手术进行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韩杰等整理分析了1556例在鼻内镜手术采用硅胶管填塞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出了在进行硅胶管填塞时,应选择好的吸引时机,采用对鼻黏膜损伤较小的吸引方法按需吸引,在吸引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患者鼻腔分泌物顺利排出。该研究中出现了硅胶管后移、硅胶管堵塞等并发症,经过采取有效吸引、移动硅胶管等措施后,大部分硅胶管堵塞情况解除,仍有少数几例患者硅胶管完全被血痂堵塞。说明护理人员仍不能很好地进行硅胶管护理,解决硅胶管堵塞的问题。
3患者的心理护理
为了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笔者认为需要在手术的各个环节(即: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黄翠霞、刘艳平等对115例鼻内镜手术患者情况进行详细比较分析,通过在术前、术后给予各类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起到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知程度等作用,从而减少对手术风险的焦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从而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唐燕华研究中对92例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术前访视,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热情接待,并在麻醉诱导阶段一直陪在患者身边,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术后麻醉苏醒期间陪护在患者身边,密切观察其生理指标监测情况直至患者完全苏醒。通过实施整体性护理干预,不仅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还提升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4讨论
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病灶较小,发病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应用鼻内镜处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相应的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鼻内镜手术中护理干预对预防鼻腔堵塞、缓解患者疼痛感、保持良好护患关系以及对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分析最近几年国内相关临床护理研究文献,以期对提高临床鼻内镜手术前后的护理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江玲艳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效果对比
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在耳鼻喉科的临床治疗中受到极大的重视[1]。因为鼻窦炎鼻息肉的病情复杂,具有季节性发病的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2]。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治疗难点在于,患者通过常规的用药的复发率较高,无法做到完全治愈,失常出现复发现象。临床上针对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外,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开鼻腔手术,将患者的所有鼻窦部位和鼻息肉进行切除,但这种方法对患者的鼻腔结构伤害较大,即使患者能够在手术后治愈其鼻窦炎鼻息肉的症状,但也失去了患者自身鼻窦和鼻窦功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永久性的损害,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鼻内镜下进行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这种手术方法的创伤小,并且能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鼻窦,保证患者的鼻腔结构,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少,且治疗效果明显。特别是通过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时,手术效果和治疗效果都十分可观,手术过程中操作简单。视野清晰且合并症少。本文通过对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鼻内镜在治疗中的临床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132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内镜组和传统组,每组各66例患者。其中内镜组患者中男32例,女3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8.5±3.6)岁。传统组患者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9.6±3.9)岁。对所选患者进行分型:Ⅰ型1期患者12例,Ⅰ型2期患者18例,Ⅰ型3期患者26例,Ⅱ型1期患者18例,Ⅱ型2期患者24例,Ⅱ型3期患者14例,Ⅲ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过治疗前均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鼻窦炎鼻息肉,并在手术前做好心律血压等检查,确认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
传统组患者通过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显效后将患者的各部分鼻窦依次打开,打开的部位分别为蝶窦口、上颌窦自然口、筛窦、额窦等。然后进行切除,手术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所有鼻窦组织和鼻息肉切除。患者在手术后通过碘纱条和凡士林棉条进行止血和防止感染工作。
内镜组患者通过鼻内镜下手术方法进行手术,主要的手术方法是在患者手术前进行局部麻醉和表面基础麻醉,待麻醉生效后,根据患者的鼻窦炎鼻息肉病情程度进行相应的部位切除。如患者出现鼻中隔歪曲现象,则在进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如患者出现鼻甲肥大现象,则对患者同时进行鼻甲的手术治疗。争取能够在同一次手术中将患者的鼻部分的病症尽量的解决。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术腔膨胀海绵进行止血和扩大鼻腔处理。严密观察患者的手术部位是否出现变化,并对患者进行1 w左右的手术部位消毒清洗。
1.3观察指标 主要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3个阶段。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的手术部位并未发现脓性物或新的息肉的产生,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好转: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内窥镜检查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产生,随访6个月中有复发现象;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得到改善,有新的息肉产生且在手术部位出现术腔粘连和脓性分泌物产生。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内镜组患者手术后治疗痊愈患者为63例,痊愈率为95.45%,传统组患者中治疗痊愈患者为55例,痊愈率为83.4%。
2.2比较两组患者随访后的复况 经过随访,内镜组患者1例术后复发患者,传统组患者中16例术后复发患者。经药物治疗内镜组复发患者得以痊愈,传统组患者中10例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痊愈。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上治疗难度非常大的疾病,因为该症的病情复杂且极易复发,而使患者的生活产生巨大的痛苦[3]。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如治疗不当,极易引起患者其他五官的病变,特别是中心性视网膜炎,是鼻窦炎病变中较为易发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患者经常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由于鼻窦炎鼻息肉单纯靠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痊愈的效果,极易复发,使患者长期受到鼻窦炎鼻息肉的痛苦。鼻内镜是通过内镜技术在鼻腔手术中的应用进行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在临床上,鼻内镜的使用在鼻腔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渐渐成为医生与患者共同关注的主要手术治疗方式之一。鼻内镜的手术方法在手术效果和手术方式上,都与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非常大的区别,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将患者的鼻腔打开,依次的将患者的鼻窦组织全部切除,最终使患者由于鼻窦炎鼻息肉而导致的临床症状和生活不适消除,传统的手术能够非常有效的消除患者的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症状,但是对患者的鼻腔结构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患者的鼻窦功能消失,对患者其他的鼻腔疾病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患者在经过传统手术后,极易产生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患者的鼻腔结构保持和康复都有非常大的影响。而经过临床上将内镜技术引进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中,医生能够通过鼻内镜的使用增大了手术期间的视野,手术创口小、时间段、物使用量少。对患者的身体和手术康复效果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优势,而鼻内镜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对患者的身体损害最小,并且能够一次手术治愈多出鼻腔病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随着鼻内镜在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增多,鼻内镜手术的临床优势也逐渐为医生和患者所认可[4]。鼻内镜手术能够将患者鼻腔内部的病变部位清除和治疗,使患者能够通过一次手术治疗患者鼻内部的多种疾病,避免了患者由于病情不同而需要多次手术的情况,并且在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治疗中,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保留患者的鼻窦组织,使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做到了身体部位的完整,对患者之后的康复具有很大的作用[5]。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非常高的治愈效果,是现代临床鼻窦炎鼻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晓宇.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0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35:118-119.
[2]孙峰.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5:128-129.
[3]胡跃馨,张红春,农国田.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637-638.
生活中因鼻窦炎久治不愈,引发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例子屡见不鲜。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大多病程冗长,难以速愈,患者经常流脓涕、头痛、记忆力减退,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脓液向周围扩散,可导致周围组织感染,甚至可引起失明、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后果。
留意两大“敌人”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CRS)中医名称为慢性鼻渊,俗称脑漏,是鼻窦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由于常引起(或与)鼻腔黏膜及其黏膜下病变同时存在,也称为慢性鼻-鼻窦炎。本病以鼻塞、脓涕多,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症为主要表现。鼻窦炎可以单发,亦可以多发。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鼻腔感染后继发鼻窦化脓性炎症,变态反应也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其中,有两类慢性鼻窦炎要注意:(1)鼻窦炎气管综合征是指不仅鼻窦患病,而且累及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脏。肺和鼻窦疾病常常是密切相关的,有些哮喘患者有慢性咳嗽,治疗鼻窦炎可使咳嗽缓解或消失。(2)齿源性上颌窦炎。同侧上颌第2尖牙或第1、2磨牙可能查出病变,其特点是流流脓性鼻涕有恶臭。齿源性上颌窦炎需要手术治疗,由口腔科医师处理病牙。
“坚壁清野”,做好防御
平时注意鼻腔卫生,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
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鼻涕过浓时以盐水洗鼻,避免伤及鼻黏膜。
有牙病者,要彻底治疗。
急性发作时,多加休息。卧室应明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
遵医嘱及时用药。
慢性鼻窦炎者,治疗要有信心与恒心,注意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严禁烟、酒、辛辣食品。
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时注意不要过劳。
平时可常做鼻部按摩。
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可以有效增强鼻腔黏膜的抗病能力。
“战争”,要讲策略
延长抗菌剂疗程
小儿慢性鼻窦炎是可用内科疗法治疗的疾病,常常不需要手术治疗。急性鼻窦炎用抗生素需10~14天,慢性鼻窦炎至少需3~4周,一般在症状消失后至少再用药7天。短期(2周)抗生素治疗,通常不足以清除鼻窦内细菌,因为它们处于抗生素穿透性差的骨腔内。对于那些曾多次用抗生素治疗仍持续有症状的慢性患者,最好在停用抗生素1周后借助内窥镜取样培养和做药敏试验,有助于抗生素的选用。
现代用于治疗鼻窦炎的抗生素主要有:①青霉素类,特别是针对B-内酰胺酶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②红霉素类,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③奎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克洛。⑤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
辅助治疗包括休息、多饮水,必要时用止痛剂,面部热敷,睡眠时头部抬高,禁用烟酒。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经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34-02
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为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慢性鼻窦炎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有引起颅眼肺并发症的可能,导致视力改变,甚至感染加重而死亡。该病呈上升趋势。随着科学的发展,慢性鼻窦炎多采用经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此手术方法创伤小,治理效果良好而被医生和患者接受。我就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慢性鼻窦炎经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面型鼻窦炎手术治疗的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0例,女性110例,年龄均在19-60岁,病程一个月到九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疼占20%,脓涕占30%,鼻塞占35%,嗅觉障碍占10%,其他占5%。全部患者术前常规鼻窦CT扫描及鼻内窥镜检查,了解病变部位。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或全麻下行FESS术,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鼻窦内脓液及病变组织,改善通气和引流,保留正常黏膜,同时矫正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
2结果
患者接受经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其中240例采用神经阻滞麻醉,10例采用全麻,患者手术时间均在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20-50ml,其中有3例并反眶内血肿,通过及时取出鼻腔填塞膨胀海绵后症状有所改善,4天左右恢复正常。
3护理
31术前护理术前做好患者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生活自理能力,耐受能力,病情,疼痛情况等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合适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为医生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术前鼻窦CT检查,鼻内窥镜检查,术前常规血标本检查等收集各种检查数据,术前为患者剃胡须,清洁鼻腔,剪鼻毛等,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手术方式,目的及术后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其放松心情。
32术后护理①护理。神经阻滞麻醉下的病人可取半坐卧位或平卧位,全麻病人去枕平卧,六小时清醒后给予半坐卧位,避免过度劳累,以减少出血。②鼻腔与口腔护理。严密观察患者鼻腔出血情况,告知患者不要紧张,嘱其患者少说话,多卧床休息,禁食辛辣刺激性,过烫食物,不要用力拧鼻涕或大声打喷嚏,如口腔有血性渗出物,嘱其吐出不要咽下,避免发生胃肠道反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嘱其多饮水,如发生异常现象及时通知医生。术后48h开始往鼻腔滴石蜡油以检查术后72h取出鼻腔填塞物的疼痛,术后72h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16万单位+地塞米松10mg行鼻腔冲洗干痂和鼻腔分泌物,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
33出院前的护理宣教出院前教会患者如何冲洗鼻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保持空气的湿度,3个月后来我科复查,并告知患者复查的重要性,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保持心情愉悦,养成良好的鼻腔卫生习惯。
临床护理路径是我国根据某些特殊疾病制定的一种全新护理模式,是一种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的科学护理模式,能够使患者享受到优质的疾病护理,帮助患者尽早康复。临床护理路径更是多部门、多专业间共同协调参与的综合化工作模式,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可以发挥出行之有效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临床护理路径在鼻窦炎手术患者的护理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鼻窦炎手术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安全的治疗方案,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2例鼻窦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分析与研究试验对象的临床治疗情况,收集92例鼻窦炎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疗效评定,患者均符合鼻窦炎的诊断标准。92例鼻窦炎手术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分布:35-75岁,平均年龄(50.5±2.5)岁,病程为1年至6年,平均病程(6.5±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鼻窦炎的诊断标准,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都进行了鼻窦开放、鼻中隔矫正的手术,手术整个过程安全合理符合相应规范,由同一组医生完成,CNP为同样的护士执行。所有手术前的各项检查均显示正常,排除患者自身心、肾、凝血功能、内分泌系统及肝功能上的障碍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各50例患者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与学历上都较为类似,差异并不显著(P
1.2方法
对照组中46例鼻窦炎手术患者均接受鼻窦炎的常规护理治疗,其中包括手术前的准备、心理护理以及手术后的康复护理。而在实验组中,46例鼻窦炎手术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增添临床护理路径,以入院接受饮食、护理、检查、宣传、治疗、出院计划及饮食指导为核心,为患者制定严格的日程安排表。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生活习惯上的指导,帮助患者改正以往错误的生活习惯,纠正患者对病情不利的行为方式,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起居,并且有效控制患者的进餐量,选择高蛋白、少热量、少脂肪的食物,避免过冷过热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对患者造成损伤。最后,护理工作者在患者出院1周后需要及时通知患者进行伙食改善,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分为痊愈、显效与无效三种类型,总有效率为痊愈与显效结果的比例说明[1]。同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满意度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这种护理模式越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2]。数据间的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规范检验分析。P
2.结果
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判定,两组患者经过实际护理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均无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痊愈率为47.8%,有效率为50.0%,无效率为2.2%,而对照组痊愈率仅为26.1%,有效率为60.8%,无效率为13.1%,如表2所示。在患者出院后的1-3天、4-5天、6-7天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实验组的满意度调查平均分数分别为80分,对照组为69分,如表1所示。通过两组护理数据比对,实验组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差异结果显著(P
3.讨论
[关键词] 鼻窦炎;鼻息肉;鼻窦内窥镜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65.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0(c)-170-02
Efficacy evaluation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PENG Cheng, DING Yueming, GUO Qinghua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College, Yunnan Province,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reciation efficacy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Methods: The follow-up results and treatment effect after one year of 78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were analyzed. Results: 63 cases were cured, 10 cases improved, 5 cases of null and void, and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93.6%.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under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has a good effect, prevention of operational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 depends on rigorous follow-up and endoscopic dressing.
[Key words] Sinusitis; Nasal polyps;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近20年来,鼻内窥镜功能性鼻窦手术的应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病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仍有15%~20%的患者复发[1]。现对本科2008年10月~2009年6月78例鼻窦内窥镜治疗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病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鼻息肉、鼻窦炎患者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16~72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16年。主要表现为反复鼻塞、流脓涕、头昏头痛及嗅觉障碍。术前行鼻窦冠状位或水平位CT扫描。按着1997年海口标准[2]进行分期:Ⅱ型54例,Ⅲ型24例。
1.2 方法
①术前准备:门诊诊断为慢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术前7~10 d开始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促黏液排出药物及类固醇药物。无禁忌证者术前7 d开始早晨空腹口服泼尼松30 mg/d,1次/d,克拉霉素片0.25 g,2次/d,局部类固醇激素喷鼻2次/d,术前3天始静滴敏感抗生素。无手术禁忌证可行手术治疗。②手术治疗:采用表面麻醉加蝶腭神经及筛前神经阻滞麻醉,血压高的选择全麻控制性减压手术。局麻术前给于盐酸呱替啶50 mg,异丙嗪25 mg强化麻醉。表麻用1%丁卡因20 ml+1‰肾上腺素3 ml棉片收缩麻醉鼻腔黏膜3次,每次5 min。2%利多卡因10 ml+1‰肾上腺素6滴局麻双侧蝶腭神经及筛前神经。参照Messerklinger术式,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CT检查来设计手术方案,先用吸切器吸切鼻腔的息肉组织,再切除钩突,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口,行筛泡额隐窝清理术切除病变组织开放额窦和前组筛窦,切除中甲基板下部开放后组筛窦,仔细探查蝶窦前壁并在其下方开放蝶窦。术中尽量保留中鼻甲,鼻中隔偏曲影响手术者行鼻中隔成形术。术后鼻腔用凡士林纱条或者高分子膨胀海绵填塞止血。③术后处理: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及止血药物3~5 d。术后48~72 h抽出鼻腔填塞物,并复方薄荷油滴鼻,3次/d。术后5 d开始晨起空服泼尼松30 mg,1次/d,逐减维持25~28 d,并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3个月。术后1周左右未行鼻中隔手术者鼻腔局部使用类固醇激素喷鼻,维持3~6个月,病情严重或伴有过敏体质者延长使用时间。术后7~10 d鼻内镜换药,第1个月每周1次,清理鼻腔术腔血块或脓性分泌物,伪膜和血痂不必强行清除,第2~3个月每2周换药1次,清理鼻腔单发或多发的囊泡,散在和局部的肉芽组织及黏膜水肿,直至术腔上皮化。第4~6个月每月1次,以保证患者症状出现之前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
2 结果
术后回访1年,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2]进行疗效评定,78例患者治愈63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为率93.6%。并发症鼻腔粘连8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鼻息肉、鼻窦炎的病因与感染和表态反应有关。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在消除病灶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功能,形成良好的通气引流。从而达到改善和恢复鼻腔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目的。我国目前治疗治疗鼻息肉、鼻窦炎仍以手术为主,而忽视了对鼻腔黏膜慢性炎症的综合治疗[3]。由于鼻腔鼻窦的功能和结构的复杂性,要提高手术效果降低病情的复发率,必须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治疗,特别是术后的随访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术前行鼻窦CT冠状位或水平位扫描,可帮助术者对鼻腔结构的分析和定位,判断病变部位和范围,来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减少鼻腔不必要的损伤和手术并发症。而术前1周口服抗生素、促黏液排出药物和类固醇药物以及鼻腔局部应用激素可以减轻局部炎症和变态反应造成的鼻腔黏膜充血和水肿,减少术中术后出血,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彻底清除病灶,减少并发症发生。
在进行鼻内镜手术时,笔者强调矫正鼻腔的解剖异常,但尽量维护和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特别是重要解剖标志的中鼻甲[4]。对中鼻甲息肉样变、肥大、水肿等明显者切除中鼻甲外侧息肉样变黏膜,保留中鼻甲内侧较正常的黏膜。对于反向的中鼻甲,则将其骨折后向内翻。对于影响中鼻道引流的泡状中鼻甲,纵行切开中鼻甲,吸切起外侧的黏膜和骨质,保留内侧面组织,防止中鼻甲漂移和术后鼻腔狭窄。术中尽量精细操作,清除鼻腔鼻窦的病变组织,避免损伤过多的正常黏膜组织,根据病情开放窦口[5]。如果患者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则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或下鼻甲黏膜下肥厚组织吸切术等相关处理。
手术仅仅是整体治疗的一部分,术后系统规则的换药及用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复发,提高疗效。许庚等[6]认为鼻内镜术后术腔创面愈合是黏膜转归和上皮化发展与病理性改变两种机制的相互竞争性生长过程,大约需3个月。其随访的目的是促使术腔早日清洁;保持鼻道和各窦口的引流通畅;防止术腔粘连和促进鼻黏膜纤毛生理功能的恢复。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术后2周内,及时清理清洁鼻腔,除去位于通气和引流部位的积血和分泌物,避免过多的钳取,防止鼻腔软组织的再度损伤、肿胀。术后给于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鼻腔喷用类固醇药物,以抑制息肉复发。术后的3~10周是术后的重要阶段,此期容易发生术腔粘连、水肿、大量囊泡形成,并可向息肉转变。必须细致地清理术腔增生组织和囊泡,保持引流通畅,分离粘连的黏膜。此阶段的随访非常重要,嘱患者定期返院内镜下换药。本组8例鼻腔粘连者均与术后不定期换药有关。术后11周~6个月创面上皮化,术腔轮廓清楚,窦口开放,术腔无息肉形成,逐步覆盖正常的黏膜上皮。
[参考文献]
[1]李源.慢性鼻-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临床预后因素分析[G].2006年全国慢性鼻-鼻窦炎专题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6,13-16.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3]韩德民.中国鼻内镜外科20年发展历程的思考[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10):721-724.
[4]王荣光.内镜时代鼻息肉的药物与手术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7):607-610.
[5]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8-1138-03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成功开展,较传统手术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受病变程度重,范围广,前期手术史等影响。鼻腔结构及解剖标志,因手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影响手术操作,有部分患者术后疗效欠理想,并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我科2003年6月-2007年2月收治286例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减少并发症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86例患者,其中男179例。女107例。年龄16~68岁,平均38.4岁,均有前期手术史,根据病史,内窥镜检查和副鼻窦C7检查。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所有患者均为Ⅲ型。其中多发性、复发肉97例,全组鼻窦炎伴复发鼻息肉66例。多发性鼻息肉伴筛骨骨质增生54例,鼻窦炎伴复发性鼻息肉和筛窦骨质增生73例。
1.2 围手术期治疗:术前口服抗生素2周。辅舒良喷鼻2周,口服吉诺通30mg,1日2次,疗程2周。有吸烟饮酒史者禁烟酒。术前2~3天静脉滴注抗生素和止血药,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控制到正常水平。
1.3 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多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全身状况良好,鼻腔解剖结构清楚,各窦腔发育良好者,可采用局部麻醉加肌肉注射杜冷丁强化。1%盐酸丁卡因20mL加0.1%盐酸肾上腺素3ml的棉片(棉片在稍用力挤压时有少许点滴状液体)行双侧鼻腔黏膜充分麻醉3次,特别是筛顶筛前动脉分布黏膜,然后用1%利多卡因5ml加0.1%肾上腺素0.1ml,行鼻腔黏膜浸润麻醉,其余病均要用全麻。
1.4 手术方法:在全麻和充分局麻后,在鼻内窥镜下用切割器切除息肉。然后根据鼻窦炎症,鼻息肉的范围和部位。结合CT检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全筛、上颌窦开放225例,全筛、上颌窦蝶窦开放114例,31例联合犬齿窝径路清除上颌窦息肉和病变。术后均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同时静脉滴注抗炎和止血药,疼痛重者口服止疼药。术后48小时开始分次取出凡士林纱条,取出时有出血者再次回填凡士林纱条,反复换药直到不再出血为止。48例患者中鼻甲前期已经切除,4l例中鼻甲息肉,切除息肉,保留中鼻甲骨,22例泡状中鼻甲,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分黏膜和骨质,保留内侧部分,36例中鼻甲肥厚,切除下端和外侧部分,137例中鼻甲术中未做处理,21例同期矫正鼻中隔,33例下鼻甲肥大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
1.5 术后综合治疗:根据病情,患者出院后口服抗生素2~3周,辅舒良喷鼻1日1次,疗程2~3月,口服吉诺通20mg,1日2次,疗程2~3月。病情重者局部使用辅舒良喷鼻可稍延长,同时嘱患术后第一个月每周清理1次,术后第二个月,每2周清理1次,以后根据鼻腔鼻窦黏膜、窦口恢复情况再定期随访时间,随访时间可适当延长半年以上,每次清理时将鼻腔物分泌物及血痂清理以及增生肉芽组织和息肉泡切除,特别注意上额窦口增生肉芽的清理可有效预防窦口粘连。术后鼻腔干燥不适者可用生理盐水100m1加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加地塞米松注射液20mg每日冲洗4~5次。
1.6 疗效标准:根据自觉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及术后鼻腔内窥镜检查情况,按鼻内窥鼻窦手术疗效标准,术后随访6、12个月进行综合评定:自觉症状消失,窦口引流通畅,鼻腔黏膜上皮化为治愈。窦口鼻腔粘连,症状明显减轻为好转。息肉复发,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2 结果
198例定期随访6个月:治愈152例,占76.8%,好转29例,占14.6%。无效17例,占8.6%。随访12月:治愈161例,占81.3%,好转24例,占12.1%,无效13例,占6.6%。未定期随访88例:治愈60例,占68.2%,好转17例,占19.3%,无效11例,占12.5%。
并发症:术中出血30~250ml。平均出血量约60ml。纸板损伤8例,其中2例出现复视,6例出现眶周瘀血和积气,鼻泪管损伤2例。鼻腔粘连16例,眶内炎性假瘤2例,术中、术后5例出血大于500ml,并发症发生率为11.5%。
3 讨论
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由于病变范围广,以及前期手术史,特别是在一非功能性鼻腔内窥镜摘除息肉,不可避免的造成鼻腔正常解剖手术标志的破坏,造成手术中出血呈明显增加,加大术中操作的盲目性,增加手术难受和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以至于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术后治愈率68.2%低于Ⅱ、Ⅱ型鼻窦炎治愈率76.8%,而且并发症11.5%,远高于I、Ⅱ型鼻窦炎手术的并发症5.7%,特别是术后未能定期随访者其治愈率远低于I。Ⅱ型鼻窦炎手术。为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Ⅲ型鼻窦炎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前术后综合治疗,麻醉的选择期,以及手术操作者对鼻腔解剖知识以及熟练的鼻腔内窥镜操作基础非常重要,合理术前用药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效果的基础,术前应常规做鼻窦冠状位和矢状位C歹扫描,术前应常规做内窥镜检查,让术者充分了解病变范围和程度以及前期手术对鼻腔结构以及解剖标志的破坏情况及对本次手术的范围以及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初步的评估。术前禁烟酒、术前2周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术前2周鼻腔局部用辅舒良喷鼻以后减轻鼻息肉及鼻腔组织的炎症水肿而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术中充分利用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黏膜血管,特别是筛顶筛前动脉分支供血部分黏膜,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术前常规运用静脉滴注止血敏和止血芳酸。对减少手术中出血也有一定积极作用。也有部分术者术前肌肉注射立止血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手术操作进程,以及影响并发症的发生和术后恢复情况(出血量多增加手术盲目性和手术时间)。
麻醉方式的选择:为使手术顺利进行,首先选择好合适的麻醉,选择局部麻醉手术者,术前常规肌肉注射杜冷丁100mg,术中利用0.1%肾上腺素3ml加1%丁卡因20ml的棉片充分麻醉和收缩鼻腔黏膜息肉组织,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提高麻醉效果,也可在手术中继续用棉片麻醉和止血。但所有Ⅲ型鼻窦
炎鼻息肉患者因前期手术,不可避免造成正常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结构破坏,局部麻醉效果均欠理想,出血量普遍增加,目前所有的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均要用全麻醉进行。全麻可减少患者手术痛苦,并可在术中有效控制血压,再结合术中用1%肾上腺素棉片充分收缩鼻腔黏膜血管,从而减少出血量,让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方式的选择:在术前综合鼻腔检查和术前副鼻窦CT检查情况,初步拟定手术方案,在术中结合所见情况确定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由于Ⅲ型鼻窦炎鼻息肉造成鼻腔结构不同程度的破坏,增加手术难度。因此要根据病变范围和术中所见鼻腔结构破坏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鼻息肉造成鼻窦阻塞病变,应彻底切除鼻腔鼻窦息肉,切除病变泡状中鼻甲与息肉样变下鼻甲组织,充分开放后鼻窦开口,保证术后鼻窦开口的引流通畅,术中尽量保留正常中鼻甲和正常的组织黏膜,轻度息肉样变组织黏膜尽可保留如不影响窦口引流,术后经过局部用药可恢复正常,并能有效的防止术后窦口粘连,有利于术腔上皮化进程,有部分患者术前因反复多次传统手术,鼻腔组织结构破坏非常严重,术中出血较多,术野很难保证清晰,这对术者鼻腔解剖知识以及熟练的手术操作要求尤为重要,对于前期中鼻甲切除患者,术中尽可能找到中鼻甲根部部位,确定开发筛窦和上颌窦的位置开放上颌窦开口时可向下极,可尽量避免过分向前,造成鼻窦管损伤。手术既要彻底切除不可逆的病变组织,又要保护好正常黏膜组织,防止复发,让各鼻窦开口引流通畅,术腔上皮化。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疾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真菌球型最多见,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30例,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1.9岁,病程20天至4年。主要症状:鼻塞、流涕23例,涕中带血3例,涕有异味7例,头痛17例,鼻胀痛2例,面部疼痛、不适5例。合并糖尿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前鼻镜检查:中鼻道有干酪样分泌物23例,鼻腔外侧壁向内膨隆3例,钩突肥大息肉样变8例,鼻中隔偏曲5例。30例患者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显示鼻腔、鼻窦内不同密度软组织影,其中可见密度增高斑片状或团块状钙化灶。1例双侧上颌窦发病,余均为单侧发病。23例局限于上颌窦,其中5例上颌窦内壁有骨质吸收破坏,累及筛窦6例,1例局限于筛窦。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真菌感染。
2.治疗方法
30例均在鼻腔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下手术。术中矫正鼻中隔偏曲,上颌窦病变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口,筛窦病变开放前后筛房,吸尽窦腔内分泌物,取出窦腔内灰黑、灰黄干酪样物,术毕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术后24小时取出填塞物,全身应用抗生素两周,鼻腔局部喷糖皮质激素。术后5天清理鼻腔内伪膜。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第1个月,每周复查一次,第2~3个月,每半月复查一次,后每月复查一次。
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窦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好,无干酪样分泌物;②好转:临床症状改善,窦腔内有黏膜水肿、肉芽形成,有脓性分泌物或真菌团块;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息肉复发,窦口阻塞,黏膜水肿息肉样改变,并见干酪样物。
4.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半年以上,治愈27例,好转3例,治愈率90%,未出现术中并发症,术后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5例,随访中予分离。讨
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霉变物中,通过呼吸进入鼻腔、鼻窦,可作为正常菌群而长期存在。传统观点认为,真菌在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情况下致病,此外,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病。本组患者除2例合并有糖尿病,余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其致病可能是鼻窦黏膜上皮纤毛功能低下、解剖异常等阻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导致窦内微环境改变,如潮湿、低氧或pH值的改变等导致真菌繁殖[1]。老年和青年均可发病,其中女性发病率高,本组病例女性占66.7%,与李源的统计基本一致[2]。
真菌球型鼻窦炎多为单侧发病,因上颌窦的解剖特点,窦口位置高,不易引流,窦口周围易阻塞,故本病好发于上颌窦,本组30例中29例有上颌窦病变。临床上对表现为单侧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或有灰黄、灰黑颗粒状物、有异味、面部疼痛者,应考虑到真菌球型鼻窦炎的可能。鼻窦CT扫描为重要检查手段,可反映出病变部位、范围、骨质破坏情况,钙化斑最具诊断特异性[3]。真菌球型鼻窦炎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经鼻外进路行鼻窦开放清除真菌块,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发展,现已经完全取代传统手术,本组病例全部在单一鼻内镜径路下完成。筛窦内病灶一般易清理,因上颌窦口位置高,内镜视野有局限,上颌窦内下方暴露不清,一般需扩大上颌窦开口,尽可能向前下和后下扩大开口,在不同视野内镜下配合不同角度的组织钳、吸引器,彻底清除窦内真菌块。我们的经验是,术中清理完大部分真菌块后,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冲洗时应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利用水流的作用使隐蔽的真菌块松动而便于清理。值得注意的是,冲洗前应提醒患者,以防误吸,冲洗时术者和助手默契配合,及时吸出冲洗液。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清理出角落的真菌块,且未出现误吸。术后综合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定期鼻腔清理,清除囊泡,分隔粘连,鼻腔、鼻窦冲洗,及时开大阻塞的窦口。
参考文献
[1]Romett JL,Newman RK.Aspergillosis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J].Laryngocope,1982,92:764-766.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01-02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在清除致病因素的基础上重建和恢复鼻腔及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恢复粘膜纤毛的功能,是一种有利于鼻腔、鼻窦生理功能恢复的微创外科手术,我科2007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共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218例,其中184例术后出院随访6个月,治愈率达90%以上,其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18 例,其中男151例、女67例,年龄16~70岁,发病时间半年~20年不等,平均年龄40.2岁。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由于慢性鼻窦炎的病程长,反复治疗效果差,病人心理压力大,甚至有焦虑、恐惧心理,我们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2.2 行为指导
术前3天指导患者练习经口呼吸,以适应术后双鼻腔填的情况,预防感冒,以免引起手术感染在术中、术后打喷嚏。戒烟酒,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3 术前准备
协助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术前一天剪鼻毛、沐浴、剃胡须,并告之患者术前一天晚餐不可食入过多食物,防止术中呕吐等,术晨冲洗鼻腔,术前肌注鲁米那0.1,阿托品0.5毫克。
3 术后护理
3.1 调整
由于术后鼻腔填塞后有少量渗血,患者鼻面部肿胀,常有紧张和烦躁情绪,护士向患者解释,由于手术及填塞物刺激,鼻腔有分泌物及少许渗血属于正常现象,而全麻清醒后或局麻手术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鼻腔分泌物引流及减轻鼻面部的充血、肿胀,减少不适。
3.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3天内可有吸收热,一般体温低于38.5℃不需特殊处理,持续发热或高热提示伤口感染或发生并发症,遵医嘱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时遵医嘱对症处理、物理降温。
3.3 疼痛护理
鼻腔填塞后,因手术刺激及鼻腔填塞使病人鼻部疼痛,影响呼吸、睡眠可出现焦虑,a、首先应多关心病人,耐心解释病情。b、协助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及鼻腔引流。c、额部冷敷以减轻水肿、缓解胀痛。d、必要时遵医嘱给止痛剂(如曲马多等)。
3.4 口腔护理
鼻腔填塞后因用口呼吸,使口腔干燥,可少量多次饮水或棉签蘸水湿润口腔,也可口唇涂石蜡油,用一块单层无菌盐水纱布覆盖口腔以保持口腔及气道湿润,每天常规口腔护理2次。
3.5 饮食护理
术后可酌情进温凉、清淡半流质、软质饮食(如面条、馄饨、蒸蛋)避免过热、过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胡椒、瓜子等)减少出血因素,嘱餐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6 湿润鼻腔
术后24―48 小时抽出部分鼻腔填塞物,给予湿润烫伤膏涂抹鼻腔。鼻腔油纱条全部取出后,根据病情配制相应鼻腔冲洗液,常规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后用滴鼻液(辅舒良)喷鼻,以减少术后鼻腔内结痂、粘连、促进分泌物排出及粘膜炎症、水肿的消退。
3.7 并发症的观察
3.7.1 出血的观察
术后给予额部冷敷24 小时,以减轻疼痛及出血,鼻腔渗血若向后流入口腔,应嘱患者勿下咽以免引起胃部不适、呕吐,勿用力咯及尽量避免打喷嚏,防止纱条松动,引起出血,术后第一天有鼻腔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如患者有频繁吞咽动作或反复从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块,或前鼻孔持续有血液滴出,提示鼻腔正在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必有时协助医生重新鼻腔填塞,应用止血药物。
3.7.2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眶周瘀血、肿胀、结膜充血,视力变化,眼球突出等症状,如有眶周血肿或视神经损伤,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给扩血管药物、激素等。
3.7.3 严密观察患者
有无清水样液体自鼻腔处流出,低头时加重,提示有脑脊液鼻漏的可能,一经发现及时送检,嘱其取半卧位,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擤鼻和避免剧烈咳嗽及避免鼻腔滴药,加强抗感染治疗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及颅内逆行感染。
4 出院指导
4.1 嘱患者注意:鼻腔卫生,勿抠鼻、挖鼻、勿进辛辣、过热、过硬食物,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重庆市 408300
【摘 要】目的:对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鼻内镜下手术与咪康唑鼻内灌注结合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愈合时间段,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关注并推广使用。
关键词 鼻内镜下手术;咪康唑鼻窦内灌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多依赖手术治疗,然而由于患者鼻腔解剖结构复杂,窦口多存在狭窄或者是堵塞现象,从而增加了治疗困难[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临床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共计抽取其中的98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 例,对照组中包括有男28 例,女21 例,年龄13-65 岁,平均(34.2±13.2)岁,病程1-8 年,平均(4.1±1.2)年;观察组中包括有男29 例,女20 例,年龄14-66 岁,平均(35.3±13.5)岁,病程1-9 年,平均(4.2±1.4)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鼻内镜下手术与咪康唑鼻内灌注结合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具体操作为[2]: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镜下引导,将钩突切除,将鼻道内的息肉或者是肉芽,进而能够观察组到颌窦口呈现为扩大状态,并合并有褐色或者是黄褐色豆渣样干酪坏死无阻塞,向下后方扩大颌窦口,针对合并筛窦病变者即可开放筛窦,将鼻腔内坏死物予以清除,并保证完整的黏膜,针对累及蝶窦者将中鼻甲后部予以切除,开放蝶窦后将斑块清除,术后腔内放置膨胀海绵48 小时后取出,术后开展常规的抗感染、抗炎、定期镜下清洗术腔等操作。观察组:患者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后,并与咪康唑结合治疗,具体方式为20ml 咪康唑病变鼻腔内灌注治疗,填塞明胶海绵后,避免霜剂流出,常规抗感染、抗炎治疗后,术后5 天镜下换药,再次灌注20ml咪康唑治疗。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形式表示,对比中采取t 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 检验,在P<0.05 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效果达到有效标准者48 例, 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达到有效标准者40 例,总有效率为81.6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预后愈合时间为(23.1±4.3)天,对照组术后愈合时间为(41.2±5.6)天,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者4 例,复发率为8.16%,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者15 例,复发率为30.61%,观察组术后复发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
3 讨论
临床上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为耳鼻喉科一种常见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鼻根部以及头顶疼痛。临床调查结果显示[3],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多为单侧发病,仅少数患者会双侧发病。部分患者会合并有鼻中隔向患侧偏曲,经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窦腔密度不均匀,无明显的气液平面图像,在窦腔内软组织影像科观察到斑点状影。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接受鼻内镜手术结合咪康唑鼻腔内灌注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观察组术后复发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4] 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愈合时间段,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关注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麦平青. 鼻窦灌注液冲洗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02):93-94.
[2] 陈春光. 鼻窦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12):108-109.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 鼻息肉手术
现如今, 鼻内镜手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治疗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 该项手术手段治疗理论以及相关技术逐渐走向成熟。鼻内镜手术方式作为一种功能性手术,它颠覆了传统治疗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治疗方式。在今后关于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治疗方式上,鼻内镜手术治疗将成为主流手术方式。但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是医疗水平,手术设施和经济增长情况均有着明显的差异。我院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鼻窦炎或鼻息肉病患共150例,对病患进行治疗情况问卷调查,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150名鼻窦炎或鼻息肉病患中选取50例病患作为实验对象。将这50名病患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5名,对照组25名,在实验组中,男病患12例,女病患13例。实验组年龄在45±7岁之间。病患平均患病年为5.2±0.5年,根据相关标准,实验组轻度症状病患18人,中度症状病患6人,重度症状病患1人;对照组轻度症状病患19人,中度症状病患5人,重度症状病患1人。两组病患从性别和年龄,患病年限,分类比较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
1.2方法
将50例病患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在进行鼻窦炎或鼻息肉手术7天内使用丙酸氟替(或者沙美特罗)对病患进行喷鼻,手术前三天对病患进行口服强的松的,一天一次[1]。进行鼻窦炎或者鼻息肉手术前三天(包括手术当天)对病患进行止血敏肌注和负压置换洗鼻处理。并在手术当天对患者鼻腔内进行手术前的综合评定。对病患实施局部麻醉后,对病患使用功能性鼻窥镜鼻窦手术把大块鼻息肉进行清除处理,将其分离并将钩突进行切除处理,将已经病变的鼻窦进行处理,对病变的蝶窦口和额隐窝也进行处理。关于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1.3手术后治疗方法
对病患进行鼻窦炎或鼻息肉手术后,将病患的鼻腔用膨胀海绵进行常规性的填塞。术后两天取出膨胀海绵。应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对病患鼻腔进行喷鼻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收敛病患鼻腔内充血粘膜,一天内操作此步骤1――2次[2]。进行鼻腔手术后3---5天内对病患鼻腔内分泌物利用冲洗术进行仔细冲洗,手术后的一周,对病患使用 丙酸氟替卡松对病患进行系统化治疗。在此期间,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促进病患鼻腔内创面快速愈合,以免感染的发生。患者出院后, 对病患进行定期走访。
1.4治疗效果的判定指标
康复:原有症状消失,鼻腔内没有脓性分泌物泌出,鼻窦口能够顺利开放;好转:原有病症症状得到良好的改善,在病患鼻腔内形成肥厚组织和肉芽肿,鼻腔内脓性分泌物较以前减少。无效:形成息肉,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鼻腔内脓性分泌物增多[3]。鼻窦口完全紧闭。
1.5统计学原理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解析,对于组内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统计学置信区间(P
2. 结果
2.1治疗效果的评定
详情见表1
表1 手术效果比较
2.2手术后嗅觉恢复检测
在对两组共50名患者进行手术后嗅觉恢复检测的评判详情见表2 ,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嗅觉评判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术后嗅觉恢复检测评判比较x±s
3. 讨论
近几年,我国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逐年增多。究其原因,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该类型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中,经检查75%诊断为鼻窦炎或鼻息肉。该病的发生, 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诱发鼻窦炎或鼻息肉的病理因素在于外界的感染和体内变态反应。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鼻腔内鼻粘膜产生了长期水肿的现象出现,分泌物因为不能及时排出的原因造成堵塞,对整个鼻腔的淋巴系统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回流,在鼻内形成了静脉血栓的出现。上述是鼻息肉的病理分析。在以前,我国对于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手术一般采用部分或者全部切除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方式就当今的眼光看是有很多弊端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术后创面过大,恢复效果不良,容易反复发病[3]。当今很多医院都没有把此项手术技术进行临床试验与推广。鼻内镜手术有着可视性强,病变部位更为直观,能够实现无菌操作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鼻内镜手术能够对鼻窦炎或鼻息肉进行治疗,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病患鼻内其他组织,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将以前人工无法切除的微小病灶进行有效切除。对病患行病灶切除术时,应伴以药物对病患进行治疗。病灶切除术的同时,伴以合适的药物对病患进行系统的治疗,对于鼻窦炎或者鼻息肉患者的手术后恢复和防止复发都有益处。根据研究调查表明,实验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在进行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手术后四周后,实验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手术效果 (P
综上所述,利用鼻内镜手术方式治疗鼻窦炎或鼻息肉效果显著, 和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相比, 在术后方式病情复发,防止术后感染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该项技术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军,刘兆波.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分析[J]. 右江医学,2013(08)227――230.
[关键词]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65.4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鼻内镜鼻窦手术用于临床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已开展多年,但是各级医院开展该项手术治疗的疗效不一。随着对于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认识,手术效果大大提高。我科对18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ESS,观察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80例中,男性101例,女性79例。全组病例均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临床分期标准[1],进行临床分型和分期: I型103例,其中一期34例,二期59例,三期10例;Ⅱ型61例,其中一期15例,二期31例,三期15例;Ⅲ型16例。
1. 2术前准备所有病例均作鼻内镜检查和全鼻窦冠状位和水平位CT扫描。术前3 d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若近期有感染,则行静脉滴注)。鼻喷激素喷鼻(2次/d),地塞米松磷酸钠5 mg(1次/d)或口服醋酸泼尼松。如合并变应性鼻炎,加用抗组胺药物,待控制过敏症状后手术。
1.3手术方法180例均采用局部麻醉。术中应用2%地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棉片充分麻醉收敛鼻腔黏膜,然后应用1%利多卡因行鼻腔术区黏膜及息肉根部注射。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基本术式,有鼻息肉者先予清除,切除钩突和筛泡并开放密度增高的鼻窦窦口,Ⅰ型103例作前筛和(或)上颌窦自然口、额窦开放术,Ⅱ型病变61例作鼻息肉切除术和全筛、上颌窦、额窦开放术或全组鼻窦开放,Ⅲ型16例作全组鼻窦开放术。对中鼻甲有息肉样变、肥大或泡性中鼻甲者做外侧垂直或水平部分切除,上颌窦内有息肉或囊肿的病例予以清除,尽量保留窦腔正常黏膜,合并有鼻中隔偏曲同期予以成形,双侧下鼻甲骨折外移。
1. 4术后处理术后按鼻窦内镜手术后常规处理,抽出凡士林纱条后第二天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类固醇皮质激素鼻腔喷雾3月以上,坚持术后鼻窦内镜检查,清理囊泡和小息肉,特别是窦口附近。
1. 5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手术疗效判定标准[1]进行评定。
2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术后随访半年以上, I型治愈率为96.3%(99/103),Ⅱ型治愈率为82. 5%(50/61),Ⅲ型治愈率70. 7% (11/16)。全组病例均未发现腔内血肿出血、头痛、发热及脑脊液鼻漏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慢性鼻窦炎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鼻内镜手术在我国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鼻内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在明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组织创伤少,能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不损伤鼻腔及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和鼻窦的基本功能[2]。我们本着这一原则,根据自身的体会和经验对于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充分的术前准备为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治愈率提供了保障,并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必须仔细阅读鼻窦冠状位CT片,充分了解病人鼻窦的情况、鼻窦与周围的解剖情况及解剖变异,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前用药可以减轻鼻腔的水肿,缩小病变,减少书中出血,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保证手术视野清晰,能更好的辨别解剖标志,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同时处理合并的相关疾病。
熟练的手术操作和丰富的鼻窦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鼻内镜及CT扫描有助于了解病变部位、深度及范围,以确定麻醉及手术方式。手术医师应有准确的鼻窦解剖知识,能熟练操作各种角度的鼻内镜及相应器械,以免造成眼眶或颅内严重并发症[3]。另外应注意尽可能使用带吸引器的电动吸切器,避免因视野不清而损伤正常黏膜组织。尽量保留正常粘膜组织,重新建立通气引流及正常黏膜上皮的清洁作用。
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治愈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手术只是去除不可逆变(如结构畸形、纤维增生和息肉等),改善鼻腔鼻窦引流,为炎症消除创造条件,而内镜复查可清除所有粘连、水肿及过度增生的组织,保持术腔清洁,防止已建立的通畅引流重新阻塞,同时,定期的术腔检查和清理,可以控制病变的生长,促进黏膜再生和上皮化[4]。应建立规范的术后随访和复查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 46(3): 6.
[2]许庚,唐学慧,史剑波,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26(4):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