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

时间:2023-05-29 17:2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地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地理

第1篇

一、课前准备

要构建高一地理高效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教师要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构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但不能面面俱到,同时,要在导学案中体现班级中各小组的资料搜集任务,以便在课堂展示时有明确目标。另外,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坚持先学后教。高一学生学习时重点在于抓住基础知识,学生利用导学案预习课本知识,可以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导学案可以使学生在预习时有目标、有方向,从而提高预习的效率。

二、课堂实施过程

1.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五分钟之内。教师可以用提问方式复习导入,直观明了,并且强化知识记忆;也可以利用一些图片、音频、视频、影视剧等资料创设好的课堂情境,充分唤醒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探究

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明确的定位,接下来应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问题并互相解答,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这样也可以较好地避免传统“你教我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3.学生成果展示

在强调高一地理基础性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自身搜集整理资料并较好展现给大家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与课堂有关的资料通过演讲、解说、表演等形式向全班展示,小组派代表评价其他小组搜集的成果。

4.教师适时引导并全面评价学生的成果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并不能解决学习中的所有问题,课堂点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直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课堂展示的同时也要适当指明不足,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在课堂内容完成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整理本节课堂内容的总体思路,让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5.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当堂检测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七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节经典的当堂检测题,目的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三、课后练习

第2篇

地理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科目,在初中阶段就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这样才能有更快的进步。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的学习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的学习习惯首先、预习习惯

1、认真看书,掌握教材主要内容的习惯。

课前预习不能走吗观花,应付一下,

2、有设问、好问和发现问题的习惯。

预习要仔细阅读,认真地对待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先于学生讨论,或请教老师,养成发现问题,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3、有学会利用地理教具和制作简易图形的习惯。

例如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增强学生学习的地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上课习惯

1、有全神贯注听讲的习惯。

认真听讲就是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认真听讲弄懂原理就易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和学习效率。

2、积极发言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地理课的优势,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或自制图多设问题、巧设比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讲解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

3、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课堂上理解了,但是记忆的不是很牢固,这就需要学生记笔记,还有些知识是学生课本上没有的,教师补充的,这就需要学生记笔记,这些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地理知识,起到有益的帮助。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能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强调作业要独立完成,杜绝抄袭现象。

第三、复习与考试习惯。复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所以,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形成规律。考试是检查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只有养成良好考试习惯的学生,才能在考场上百战百胜。

总之,地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课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独立与其它学科之外;但作为一门综合性、区域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一些习惯又区别于其它学科,所以老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地理习惯,培养意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使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变成有用的知识。

地理学习方法第一点,要学好地理这门学科,我们就必须热爱自然,喜欢美丽的大自然,渴望通过地理知识的了解能够融入到大自然!

第二点。要认真的学好地理的基本功,让我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好什么意思,能够读懂我们的地图,理解山川地理位置!

第三点,知道一些通常的地理知识,了解到自然规律的事务要点,一些特殊的景点的特性!

第四点,我们需要了解地理的美丽特色,大自然是美丽的,美丽的让我们心动,所以这样及更好的推进文明对地理的学习!

第五点,地理知识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学问,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正如古代所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第六点,我们要将具体的知识充分的与我们的地图进行结合,这样可以在图纸中找到我们要的内容,充分的理解当地的地理特性,可以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图纸!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习惯一、把地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割裂为两部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读图习惯的培养: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知识源源不断地要从地图上获取,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所以,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智力因素也占一方面,但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的地理成绩就比读图能力差的学生好,而且读图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准确、扎实、永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习惯读图、学会读图、学会用图是地理教学的紧迫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

第3篇

[关键词]高一地理、教学、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12-0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最后成绩,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学生们是在随着老师的意念在学习而不是真正的喜欢上这门功课,缺乏对地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转变观念,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大胆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1.高一地理教学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浓、态度不积极。学生升入高中以后,认为地理不重要,当地理教师反复强调其重要时,学生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情绪,态度消极,更谈不上兴趣了。所以,在教学时地理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入手,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爱国情操、人文地理情像、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其次,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总体了解不够,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加强,特别是对地图知识的基础极为薄弱,连最基本的中国行政区划有多少个都知之甚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地理知识范围了解较少,这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非常不利,以至于高三毕业生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到位。最后,学习能力不够自主。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结果发现学生不太适应,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灌输式地给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筋获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够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本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将考点内容掌握透彻就行了,至于能力发展情况,则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些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2.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

对于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一味地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破解这些教学困境,提升地理教学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努力,突破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强调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爱学。在课上,经常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出学生熟悉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时,有同学说:“地理课尽学位置、地形、气候,多没趣,上课就想睡觉。”可见,想要改变地理教学困境,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其次,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在地里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之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学生掌握自己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自然地理中很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借助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各维度昼夜长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1]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第4篇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纸的诞生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哪一项发明创造不都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通过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而得到的呢?而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家长普遍“望子成龙”,而衡量子女能否成“龙”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考上大学。于是,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以应付将来的高考。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换言之,即帮助学生自觉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1、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的概念和内涵: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当然,“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地理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但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要与当地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保护与工业污染、地方气候与城区设置等与我们日常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焦点。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注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比如,美国就积极提倡地理探究方法论,提出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野外,学生应当像地理学者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⑴.通过开展对“身边问题”的研究,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⑵.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往往对“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熟悉而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陌生,因而学生通常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更调动了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⑶.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构成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加深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同时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3、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实施:

循序渐进、计划周详是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⑴、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指导老师应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中找出与地理相关性的突出问题,拟出供学生参考选择的题目。大体而言,大多应该是有关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环境保护与工业污染、城市规划与交通,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等问题。并且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将问题具体化,如“莲花山旅游区保护与莲花山造纸厂的出路”,“海鸥岛禁办工厂与当地农民的出路”、“市桥河污染和治理研究”等等。

⑵、向学生传授进行调查、获取资料的途径与方法。

指导老师必须向学生指出调查的方向,如到交通部门了解公交情况,到工业局了解当地的工业状况,到劳动局了解当地就业情况,至于可以从报刊或在互联网上查到的信息,则为学生事先提供报刊名称及相关网址。

⑶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表格及资料分析方法。

指导指导老师可以搜集相关或类似的调查问卷以及统计分析图表的样张给学生参考与模仿之用。这样避免学生出现“老鼠拉龟”的情况,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设计调查方案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与地理方面有关的问题,比如地理位置、交通位置、人流量、车流量、污染物排放量等的地理因素,切忌将社会调查代替了地理调查。

⑷、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观点和撰写论文。

指导老师必须明确指出论文要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主题要鲜明,资料要客观,尽可能运用图法表。引用他人资料应在论文末尾注释清楚资料来源。

⑸、协助学生做好具体调查的组织工作。

指导老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调查计划,协助学生做好设计方案、查阅资料、外出调查、资料整理等的具体分工。同时要尽可能预计学生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在出现问题求助时的联系方式,以便在学生碰到问题请求协助时能即时予以指导,同时要提醒学生在执行调查计划时要注意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查过程的时效性与安全性。

⑹、进行论文评分与讲评。

指导老师在讲评论文时应以表扬为主,对水平不高的调查报告,则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时间许可的,还应鼓励学生按修改意见重做;而对于那些通过独立调查获取资料,并提出富有创意观点的论文且行文流畅、论证符合逻辑的应评分为优,并从中发掘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予以肯定。

四、组织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层思考:

地理研究性学习刚刚起步,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我校是边实践边探索,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初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充分合作,地理研究性学习才得以顺利展开。具体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想重视,合理分配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基于资源所限,我国现今只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而接受高等教育仍需跨过高考这道门槛,而研究性学习成绩目前是不列入高考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对考大学有用吗?”成为困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思想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向全社会介绍研究性学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光是学习方法上的革命,而且它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使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及提高,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对他(她)将来参加工作,投身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进而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一样,都需要投入时间,只要合理分配两者之间的学习时间就可以达到两者兼顾的目的。

另外,地理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作为边缘学科的优势,积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在学科内容的背景下,由学生选择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关的课题,结合实践进行研究。这样起到既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又改善了原来知识建构,起到一举二得的效果。

第5篇

一、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应该写详案

详案里包括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学生的知识储备等等,在自己的教案本里要详细注解,做到有备无患。在45分钟的课堂讲授完之后,还应该总结该节课的得失,在下节课还可以补充。

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很多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老师要能够不失时机地抓住当天或最近本地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与课本上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分析解释一些基本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三、传统教学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生动和容量大的特点。利用它们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有板书,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四、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我们的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或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包括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以及形成过程。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记忆较快,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高了。

五、变老师主导为学生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在新教材中体现最突出的是活动题,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六、课堂的记忆很重要

记忆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理解知识的前提。在课堂里,当讲解完了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后,我会立马给学生时间记忆,让学生强化刚刚所学的,这样学生的第一印象就很牢固,下课后通过练习题的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问题不大了。

第6篇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由于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第7篇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不知不觉又度过了一个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学期,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同事们共同合作,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期工作小结如下:

一、工作务实、态度诚恳。

本期任教高一年级六个班地理,周课时12节。在教学工作中一贯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试卷,耐心细致辅导每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业务,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自身修养。

二、爱岗敬业、积极进取。

本人一贯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扎实工作的同时,坚持读书看报,注重教学教改研究,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本期撰写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一文,已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有独特见解,积极参加示范课、公开课、 竞赛,善于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创新。

三、利用媒体,培养能力

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读图观察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地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对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讲授“人口”、“城市”、“生产活动”等内容时,可充分展示地理图表的学科功能。教学时要求学生围绕图表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图表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十分注重学习中的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教给学生读图用图技巧:①明确各类图表的构成和表达方法;②会从图表读出相关信息;③会用图表表达相关信息;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图表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判断能力。

本学期每个课时我都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大大提高。

四、注重教改,提高效率

本期在地理教学中继续采取“预习――质疑――释疑――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改尝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同事们的热情帮助和自己的主观努力,圆满完成了本期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标,继续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大胆改革教法,努力创新教学,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第8篇

摘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 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 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材 结构 建议

从今秋开始,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将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自己有幸先同志们一步接触 到供试验用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先睹为快。本文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 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 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 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 础知识加以叙述。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 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 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 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 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 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 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 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 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材料,而是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 人类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从而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人地关系。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 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

三、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简析

(一)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与现行教材不同之处,它不仅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还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展现在学 生面前。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体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 “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 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 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 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 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 、土壤来组织材料的。但无论怎样,这一层次内容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清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简称“地地关系”。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四 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发展, 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 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

第9篇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月31日至月2日奔赴市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第10篇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应是每个地理教师达成的共识,但怎样有效激发出每个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已成为永恒的研究课题,也是很多地理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突破的瓶颈。

探索1:导课激趣。导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导言应有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功能的宽度、表达的精度、色彩的亮度,要完成这种要求,就必须用浓厚的兴趣来支撑。例如,高二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容首先是《必修3》,新学年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上导言可以先问同学:高一地理《必修1》和《必修2》,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回忆思考后的回答,一般是零碎的、不全面的,而且,这时的学生也很想掌握这两模块知识高度概括后的精确表述。教师应抓住这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一地理《必修1》,主要阐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重点研究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特征和圈层结构特征”;高一地理《必修2》,主要阐述的是人文地理的内容,重点研究的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怎样通过衣、食、住、行等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球发生关系,通过分析目前的人地关系,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问学生:高二学段,高中地理首先学习的是《必修3》,这与高一地理《必修1》和《必修2》是什么关系?同理,在学生回答后再总结:高二地理《必修3》阐述的也是以人文地理的内容为主,并且是在《必修1》《必修2》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区域来呈现人地关系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来研究各个不同区域,或者是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段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通过教师这种循序渐进的导入,带着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又引出了新知,承上启下,脉络清晰,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索2:情境激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的知识,从知识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发展中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是我们现有知识所不能解决的,以这样的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学气这一章内容时,可提出问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插上的美国国旗会否在月球上迎风飘扬?在学习完日界线的教学内容后,立即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由于他们出生的地点稍有变化,弟弟反而比哥哥大?学生一下子情绪昂奋起来,积极思考、探究,学习的氛围一下高亢起来。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与此同时,作为地理教师本人,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之外,更要注重自己综合素养的历练,让自身的人格魅力持续焕发,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会“爱屋及乌”,他们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你上的地理课,我认为这一点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前两种策略。

综上,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我认为,这是根治地理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良方。

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在每一单元学完以后或开始学之前,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逐步实现知识向技能化、能力化发展,并加强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由于地理在教学中没有语数外重要,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1.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1.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②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③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3.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课改背景 必修Ⅲ“区域地理教学” 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对高一区域地理知识的新要求

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已由浙江省考试院主管,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与以往地理会考条目要求不同,下表三个认识,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新增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条目》,新增区域地理知识中有一个a考试要求的条目,即识记美国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地图上识别美国的领土组成。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41题的第(1)题为识记类型。题目具体如下:

4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五个b要求,即简述、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如41题第(4)小题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农业专门化为此类要求。

两个d要求,“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要求,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亚洲地形特点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气候特点是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水系特点是呈放射状。第二部分是相互关系的梳理,亚洲地形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高周低导致河流呈现放射状向外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势高低。复杂地形决定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认识欧洲》中“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冰川地形广布,理解深受大西洋影响温和湿润气候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将气候各要素联结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认识。如下题:右图为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所示风带是

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24.M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A.市场广阔 B.光照充足

C.海上交通便利 D.气候温和湿润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体系中,必修Ⅰ和必修Ⅱ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两册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良好的人地观,在此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新增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我们有些老师对区域内容比较排斥,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察的重点都是必修Ⅰ和必修Ⅱ的内容,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卷来看,新增区域地理知识部分考点分值达10分。补充区域地理知识,是为了提高高一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具体区域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重要参考的需要。

二、高一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高一学生面临区域地理知识断层的问题

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分别开设了属于理科综合的《科学》和文科综合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并没有安排专门的地理课程,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散于《科学》与《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学科中。《科学》中安排少量自然地理知识,《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在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第二单元安排了少量的区域地理及人文地理知识,以上两门学科中都没有系统安排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进入高中,高一地理课程在必修Ⅲ中涉及世界地理中的德国、美国,我国西北地区、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内容,可见区域地理知识并没有被编排进相应的教材,教材体系的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断层。

2.缺少适合高一学生用的区域地理针对性教材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即目前高中地理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湘教版的区域地理知识补充教材,又有不同版本,由于今年是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必修三的课本没有作相应的改动,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就我们身边就有多套区域地理知识教本,如北斗系列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区域地理》,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高考必备知识读本》等,每套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但高一学生恐怕都难选择,针对性不强。

3.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知识缺少有机整合

初中的课程设置,使我省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相当缺乏(比以前初中时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会》教材时更加缺乏),这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地理教师都知道,区域地理与高中系统地理本身是融为一体的,是难以分割,但初中系统地理知识却分散在《科学》教学中,而科学老师是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地理熏陶的,造成学生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统。

三、高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利用主要经纬线,进行区域宏观定位

区域定位方法包括经纬线定位,相对定位和区域典型特征定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认识区域时,学生不知图示和区域的位置,加上高一很多是从高三轮转下来的老师,习惯于知识点的挖掘,教学目标随意加大难度,个人觉得区域定位不宜过难过细,高一同学的定位能力知道有赤道、回归线和极圈5条特殊纬线,经线有本初子午线、60°E、90°E、120°E、150°E、180°、知道亚洲南起赤道北至北极圈、西起60°E,东边150°E,脑海里有四条经纬线亚洲大部分在框内了,与欧洲经线相关的主要有0°、30°E、60°E和北美洲的经线90°W、120°W,如60°E经过乌拉尔山,120°E经过杭州,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河口在30°N附近,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这三个大洲的定位是为气候服务的,整个高一,气候这部分知识始终比较尴尬,在教材中没有完整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分布的教学内容安排,但在后面许多内容中有涉及,如大气运动中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中分析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自然带分异规律,需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分布判断就需要经纬线定位。必修Ⅲ要学习亚洲、欧洲西部及美国,三个区域都有气候特征、分布、成因的教学要求。当然还可以利用海陆轮廓形状、河流、湖泊、人文建筑进行定位。代表性的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埃及金字塔,美国自由女神像,意大利轮廓想靴子,阿根廷的轮廓像踢足球的脚弓;五大湖、中国青海湖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河流的源地、形状、注入的海洋等特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

要想提高学生定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读图、填图,培养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综合考虑经纬度、区域轮廓、相对地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等信息加以判断。

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抓住区域知识各种联系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该区域的水文特征、作物种类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区域水热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资源的分布又与工业分布又有一定联系。如对欧洲西部这一区域的研究(右图:欧洲西部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联系中加以把握。

(1)理解区域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即这种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什么在那里的问题。欧洲西部为什么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因为该区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理解区域地理事物时间上的联系,即从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特点。教学时首先呈现新生代冰期大陆冰川覆盖欧洲大范围、遭受侵蚀,后进入温暖期冰川融化,冰碛物堆积,波状平原由此形成。

(3)理解人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联系,即辩证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使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西欧农业生产活动中,种植业不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利于牧草生长,加上地形平坦,发展乳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知识联系到什么样的程度,毕竟是学业水平测试,基本知识掌握,不追求难度。

3.善用区域比较法,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就是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范围上可以是总体的比较也可以是某一要素或现象之间的比较。根据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不再局限于区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如必修Ⅲ“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属于学业水平最高的综合要求,即“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将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及地理事实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的兴衰作为教学案例的,主要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应用到生活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分析法。第一步:结合地图册《鲁尔区地理环境》和《鲁尔区工业区位》两幅地图,自主探究,归纳得出德国鲁尔区兴盛的区位因素,第二步:呈现19世纪鲁尔区鼎盛时的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鲁尔衰败不堪的图片,形成强烈的对比,且呈现背景材料,由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总结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第三步: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鲁尔人”,请献计献策,提出整改的措施;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培养了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应用能力呢?第四步:这是最关键的,推而广之,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它的问题,措施都有其典型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把传统工业区的兴衰治理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中的辽中南地区(参阅必修Ⅲ63页)列表比较:

作为知识的深化。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学生区域知识落实、区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过程,虽然上述教学实践可以提高高一学生解决区域问题能力,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下仍需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探索。

四、实践后的反思

1.如何抓住区域社会热点,挖掘地理原理

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来看,试卷不容易,整张试卷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的题目多达15个题,彰显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学生只关注课本知识,且现在大多是是寄宿制学校,限制了学生信息来源,因此老师对于社会热点的选择,如何挖掘与教材知识联系点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2.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部分同学课外知识丰富,对区域知识非常感兴趣,老师补充区域知识正是想求知的内容,但对于必修Ⅰ和必修Ⅱ学习困难的同学(未来可能高二分班时学习文科的同学),老师补充区域知识,加重了负担,地理怎么又增加三个认识区域考点,心理已经蒙上了阴影。

3.如何合理安排课时开展区域地理教学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节认识大洲5课时,第二节认识地区4课时,第三节4课时。我们学校三块认识区域的大致安排: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3课时,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3课时,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3课时,第二学期的长假和学校各项考试会对这个课时安排有冲击,课时不能保证。

当前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学业水平考试刚起步的形势下,认识区域、区域基本知识有点“散”,但我们老师不能“乱”,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帮助学生加强对区域的认识,掌握区域地理研究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地理教学》――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培养地理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2013第16期;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