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作为一名教员,如何把一堂课讲好、讲活,关键在于教员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 掌握学兵心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想让学兵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关键要了解学兵心理,想学兵之所想,教员与学兵越贴心,教学的吸引力越大。学习既是一种行为参与,也是一种情感心理体验,情感是兴趣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贯穿于每节课中,深入到每个学兵的心扉,情感是开启学兵心灵的金钥匙。
当代的学兵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会产生逆反心理。要使学兵克服其逆反心理,教员首先要爱学兵,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始终激励着教员的教和学兵的学。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热爱学兵就要尊重学兵,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差,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在课堂上,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暖语及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情感,传递着知识。教员与学兵的心理沟通特别重要,学兵不愿意在偏见、冷漠、责备、失落的氛围中学习,更不可能在紧张的气氛中积极学习。教员要有宽容的胸怀,满腔热情地爱学兵,才能换回真诚,才能使学兵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才能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2 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和激发学兵的学习热情
2.1 注意把握声速语调 讲是教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讲课时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轻重都会对学兵产生影响,如声音太小,学兵听不见;语速太快,听不清;语调平平,没有重音,学兵昏昏欲睡;教员课堂组织得再严谨,内容设计得再充实,知识再渊博,其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课堂上,教员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语言要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注意把握神态举止 教员上课时应做到举止端庄、落落大方、面带微笑、充满信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兵,使学兵对教员充满信任和好感,并由此对课堂内容增加兴趣。
2.3 注意把握教学细节 把握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好的导入语,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可使学兵很快进入角色,走入课堂,激发学兵的求知兴趣。教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兵的心理特点,设计好导入语,使学兵对新内容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从而带动整堂课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兵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兵的求知欲。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性、艺术性,从而引起学兵的兴趣。教员提出问题时,态度应温婉随和,学兵回答问题时,教员神情应真诚,面带微笑,让学兵感受到教员对他的尊重与爱护;回答问题后,教员应给予肯定,并给出正确答案。课堂提问时,教员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好的学兵回答内容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学兵回答简单的问题,只要回答正确,就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所有学兵都有成功的感觉。对学兵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可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3 加强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3.1 多读多记积素材 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而前提则是教员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施教能力和水平。而强化素质、提高能力最根本的办法是多读书学习。多读书学习,不仅能够更多地摄取知识的营养,还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拓宽思路,增强谋划教育和实施授课的信心。“不动笔不读书”,摘抄、记录、搜集资料是读书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另外,教学内容多与时间少的矛盾,要求教员每一课都要精练、精彩,而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鲜活事例烘托或准确数据的陪衬。只有平时多注意摘抄记录、收集整理,充分占有各种资料,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收集资料手段方法多样化,不仅可以摘抄记录、剪裁粘贴,还可以复印、扫描、网络下载,只要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3.2 多思多写练文采 首先要勤于思考。如果教员自身对讲课题目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讲课怎能讲到点子上,又怎能触及思想、引起共鸣、引发思考,收到良好效果?想讲好课,就要思考如何把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活、把教育的具体内容讲活、把教育的动机和突破口选准、把学兵的主体意识激活。其次,要多动笔、练写功。这就要求教员多动笔写好教案、熟悉讲稿。写的过程也是活跃思想、理清思路的过程,常写常练必有收获。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40-02
1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课堂教学
1.1抓好课堂教学,从“因材施教”做起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改革,但对于大学新入学的学生,不论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还是就读高中的计算机教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连鼠标都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决不罕见,几乎每年授课时都会遇到,所以授课速度、选择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的选择方面,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大纲、计划,以便使学生在最大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有时学生的入学计算机水平大相径庭,我们却无法做到一对一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主要抓中间,兼顾两端。意思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当,依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习题的内容、数量等;对于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额外的习题,鼓励他们能够在这门课上有所创新;对于极少的基础较差甚至是零基础的学生,采取的是单独辅导的方式。即在学生上机练习的时候,手把手教会他们基本的操作,这样不仅不会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体的效率。根据多年的课堂时间和学生反馈,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失为抓好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1.2抓好课堂教学,从提高教师水平入手
在所有课堂教学环节中,要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向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对授课课程熟练把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具体而言,教师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了解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最新动向,对新老知识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衔接;二是全面、透彻的理解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明确和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通过授课,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灵活;三是要加强教师的科研建设,使其在实践中与计算机知识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实验教学,获得书本以外而又实用的一手信息,以便有效改善和提高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效果。
1.3抓好课堂教学,以教学总结为辅助
总结能力是一种从学习、认知到应用的素质的体现,这一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知识灵活运用。事实上,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也就是锻炼学生集中思考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鼓励学生将它们学到的知识概括、总结并最终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为创新式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们在下一个标题中会有所涉及。
2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目前我们传统问题教学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因此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少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锻炼,不符合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和理论,比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问,“做一个PPT演讲稿,想加一个背景音乐,而要循环播放,如何设置?”。有的学生问,“在Excel 电子表格中,图表生成后,如何一次性将各数据系列设置成五颜六色?”。还有的学生问,“Word中图片如何翻转,一个小动物如何实现面对面的效果?”。他们提出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而被教材忽略的知识点。同时,因为是学生们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充满期望和兴趣,从而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源泉。
2.2鼓励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改变教师唱 "独角戏" 的老方法,还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会以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为目标,而灵活变换、不举一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例如,在C语言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尝试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内容,讨论交流。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亲自设计每一个模块的作业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学完一个模块,自我设计一个作业,作业完成好的同学,在全班内展示,使班内形成互相启发,互相交流的良好学习气氛。
2.3注重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问题,一般由老师来给出答案,这样不利于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然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采取“分类”的模式,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而有些共同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因此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效果也十分理想,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们的相关计算机基础课成绩也蒸蒸日上。
3结束语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时,安排学生课前到附近的超市、商场购物,然后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自己购买的物品。课前购物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置身其中,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张小小的购物小票,为枯燥的计算教学赋予了生活的气息,使其变得鲜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新课程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数感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对数的敏感性和鉴赏力,这是一种带有本能色彩的直接感知,也是数学地思考的一种表征,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计算教学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24+9=?”是本课重点研究的一道题目。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小棒”和“图纸”,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中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经历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想一想的过程,就是培养数感的过程。
3.教给学习方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成功的数学教育,不是细数教会了学生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考量学生感悟了多少数学思想方法,具备多大能够继续学习的本领。《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以 + 为例进行探究。先让学生猜想: + 可能等于几?然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学具:两张大小相等的圆、剪刀、格尺和彩笔,想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适时小结学生的想法:这位同学想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那位同学想利用画线段的方法验证;另一位同学想用通分的方法验证。接着让学生分小组验证。在展示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转化思想的指导下很顺利地找到了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同时在一系列“做”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4.明晰算理,使算理和算法有效融合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算理与算法的融合是计算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计算的新授课不能只重算法而不重算理,我们的计算教学应着力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做到算理、算法有效融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中的1.2×0.8时,在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1.2×0.8看成12×8,再把结果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方法二,先把1.2和0.8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再把结果缩小100倍;方法三,先把1.2×0.8看成12×8,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小数位数的和。接着引导学生找到这三种方法的相同点,第一步,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第二步,点小数点是关键。再一次引导学生找到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发现方法二就是方法三背后的道理,挖掘出方法背后所蕴涵的算理,使算理、算法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鼓励算法多样化,适时优化
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但并非越多越好,应适时进行优化。“优化”是数学的灵魂,最优化算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是提高计算效率和能力的保证。
如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商大于1)》时,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出算式22.4÷4,引导学生得出三种算法:一是用改写单位的方法来计算, 22.4千米=22400米, 22400千米÷4=5600米,5600米=5.6千米;二是用22.4×10=224,224÷4=56,56÷10=5.6;三是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对比“22.4÷4”与“224÷4”竖式计算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搭建了认知桥梁,并使学生体会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简明、操作性强、具有一般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和完善自我。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1培养学生的 情趣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是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应有情趣的交流,给学生一个赞赏的微笑,一束迥然有神的目光,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优美的挥手,一句温柔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趣能力。使学生想学、爱学。例如,教学钟表时,是以猜谜语的形式开头的,“家有一个小法宝,时刻不停往前跑,起早摸黑不睡觉,请问哪位同学能猜到?”学生们听到后都笑了,异口同声说:“钟表。”不少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要学会看钟表,不能依靠爸爸妈妈。”还有的说:“要自己学会看钟表,上学才不会迟到。”接着告诉学生不认识钟表造成的后果?比如:上学迟到了,乘车误点了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重要,懂得遵守作息时间,珍惜时间和科学利用时间的重要意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情趣能力,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一年级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如:在教认识物体和图例时,先用生动的语言到导出智慧爷爷送给他们一些礼物,后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让学生自主的去看、去想、去问、去做。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物体的异同,进一步观察和感知六种物体的特点,与此同时,设计了搭图形的活动,让学生个人利用手中的形体达成一个物体,并说出自己搭的是什么,这样直接培养了学生看、想、说、做的能力,这为今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也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益。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等许多方面都要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它们之间也是一种交往,是交往就少不了语言,由此断定提高语言能力非常重要。在数学课上,有许多知识是靠师生用生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每节课的主题图,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想说、敢说、会说,让学生用生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用数学知识给出的各种颜色图例时,先让学生用语言去描述图中的内容,然后,再加以解决。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练习机会,并使学生能够达到语言流畅,运用自如。这样做不但培养了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生活中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让学生根据教室内的物体提出一些问题。如:教室里有多少人,多少张桌子,几把椅子等,虽然他们只学了10以内的数,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数很多数,数完后,提出你是怎样数的?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有的说从前往后数,有的说从后往前数,还有的说从左向右数,也可以从右往左数等等,数法不一,但学生已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在学习10以内的减法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列出算式,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根据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问题。通过这样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它包含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 。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如在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教学中,引进负数后,有理数的加减法就不再是正数与正数或正数与零相加。在正数与负数的相加中,从足球比赛的净胜球入手,使学生首先理解(+1)+(-1)=0和(-1)+(+1)=0,然后利用“正负抵消”的思想讨论整数加法的情况,最后由特例归纳出有理数加减法的法则。
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水位的变化就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
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测量问题,如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进而推广到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知识,来测量顶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1、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课前一定要布置学生要有目的性的预习,阅读课文,找出每节课的知识点。
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如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提出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归纳出他们的观点。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论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题设与结论能否交换位置?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三、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1、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①的两根如果相等,那么b2=4ac;如果方程①的两根之比为1:2,那么2b2=9ac;引导学生先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方程①的两根之比为m:n,那么mnb2=(m+n)22ac,然后证明这一结论,这种教法,显然比直接出示题目,再演绎证明更创新思维。
2、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探索规律、摆放桌子的问题中,把饭店房间的面积设定,吃饭的人数设定,让学生思考如何摆放桌子能让人都能坐下。又如已知ABC作一直线DE交AB于E,使新作的ADE与原三角形相似,这样的直线可以作多少条?这种类型的试题是给定结论来反探求结论的条件,而满足的条件并不唯一,这类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巧妙设计而成,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归纳能力。
四、鼓励学生学习创新
教师组织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课堂设计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备书、备人、备法、备物”的“四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编写制订严谨切实的授课计划,即一节课的教案。在教案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节课如何开头,把学生在课间活动中的各种情绪要用几句话引入正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导入新课,交代教学目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如何突出教材重点,如何突破教材难点;何时演示,何时出示板书板图,何时打开多媒体电子课件;哪些问题在课上练习巩固,哪些问题留作课后思考解答;采用什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什么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完美地结束一节课,等等。课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科学周密设计具体方案,使课堂教学井井有条、环环相扣,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能力,即实施教材的能力
讲好课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根本。一节经科学严密组织的好课,必须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并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讲好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施教能力。
施教能力的养成应先从苦练口头表达、板书板图、教态动作、电脑操作、动手演示等讲课基本功入手。扎实深厚的功底体现着教师的素质和魅力,能集中、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产生无意胜有意、无声胜有声的奇效。
其次,施教能力的养成要重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进行课堂调节教学,合理调控教学进度和节奏,注意课堂教学反馈和反馈后的补救矫正。教师要按教案有条不紊地充分发挥课堂每分钟的效能,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教师要依据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听课的表情、眼神、姿态、情绪中的反馈信息和心理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快慢适度,有的放矢,针对好、中、差三类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做到各有所获,各有收益。同班学生,生理、心理有别,智力、非智力因素不一,知识、能力基础各异,如果不加区别、一律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进度计划,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进行统一的教学活动,就势必造成好生吃不饱、中差生吃不了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要提出不同问题,课上练习要区别辅导,练习题目要分层难易搭配,小结评价因人而异,既照顾一般,又指导个别,不同层次,人人受益,全面提高。
三、课堂控制能力,即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组织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全程,要求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正确驾驭课堂形势。关键在于教师授课有常规要求,善于启发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自我约束,严格整顿课堂纪律,防止克服不良现象,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正常有序。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和长久保持,客观上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将两种“注意”有机结合起来,调节和控制教与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保持最佳的“注意”状态。
控制课堂形势要注意纠正两种倾向:一是追求课堂的表面“平静”。有的教师采取严厉的高压手段,迫使学生就范,服从教师主观意志,搞“一言堂”,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处于思维呆滞的被动状态,产生极难消除的负面影响。
二是追求课堂的表面“繁荣”。有的教师热衷于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沸沸扬扬,满足于“教师一呼,学生齐应”,这种现象常会传递给教师虚假的反馈信息,往往造就“南郭先生”式的学生。
四、教师应变能力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突发事件”,干扰课前的教学设想,打乱原来制订的教学计划,使教师未必能完全实施教案,这就要求教师学会随机应变,果断处置“突发事件”。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老师要教育学生知道,创新思维是用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1、巧妙导课,设置悬念,使学生感到知识的魅力。通过导课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智力情绪。导课是整个课堂教学中准备的动作,它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高超、新颖、别致的导课艺术,必须先从入题为主,提出新鲜,有趣的问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很容易进入最佳状态。
2、精讲多练,精心讲疑。把备课重点放在着力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上,对非重点略讲或不讲,引导学生自学。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精心设疑,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积累疑问,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兴趣也越浓,学生为满足探求根底的心理需求,就会积极地与老师配合以享受求知的乐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便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精心设计,适时提问,不断形成课堂气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绝不单纯靠维持纪律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而应以授课内容来吸引学生。问与答是知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和发展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教师就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并注重提问的适时性。当学生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的问题要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认识的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当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在某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时,教师的提问要巧妙,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不断形成,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启发其独立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使其问要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反复地思维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特征之一是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否始终使多数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即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善于有效地组织思维的热点,导控好课堂的“静”和“动”。制造课堂的“矛盾”和“起伏”。因此,组织思维的热点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比如我在教《爬天都峰》一课时,教给学生用发散思维方式掌握天都峰怎么样?为什么题目用“爬”不用“登”?他们一老一小能爬上天都峰吗?他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从这一课中学到思维方法,举一凡反三,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如我教《检阅》一课时,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小伙子是谁?这些小伙子是谁?
2、观众为什么称赞他们?难道只是队伍走的整齐吗?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3、走进博来克,走进儿童队员,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各自说些什么?学生在我问题的导读下,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理解的变化,中心组织认识,在这样接连不断的“重组”中、,便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教与学有机结合,注重多种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特别强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英语课程标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每一位英语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各种基本能力。清朝大教育家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去教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目前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笔者总结了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法。
一、要求学生写笔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适时变换课堂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求和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阅读,定期总结课堂学习笔记,使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3 Reading时,为了让学生认真做好预习笔记,我曾给他们提示:
1.When is Halloween?
2.What do children do for Halloween?
3.What do they wear?
4.What do they make?
5.What do they eat and drink?
如果学生不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很难在课堂上正确回答提问。反之,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二、编写提纲,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整理英语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的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把课堂变成启迪学生的“学堂”。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副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们都深刻地说明:“教育教学应该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回归生活。”根据这种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编写提纲、构建知识体系、整理英语知识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如总结have been (to)与have gone (to)的用法:
have been与have gone都表示现在完成时态,表明动作已经发生了,但它们之间的含义不同的。
1)“have been to+地点名词”表示“曾经到某地去过(多少次)”。
例如:
Miss Brown has been to China twice.
布朗小姐来过中国两次。
Have you ever been here before?
你以前到过这儿吗?
2)“have gone to+地点名词”或“have gone+表位置的副词”其含义是“到某地去了”(人已不在此地),注意:这种结构不用于第一人称,也不用于第二人称,它仅用于第三人称。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A:Where’s Tom?
B:He’s gone to the shop.
A:Has Mary gone there with him?
B:No,she hasn’t.
A:汤姆在哪里?
B:他到商店去了。
A:玛丽跟他去了吗?
B:没有。
学生通过对have been (to)与have gone (to)动词的知识整理,构建关于此知识体系,也培养了整理英语知识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三、巧设疑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动力帮助学生坚持不懈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如初一学生刚入学的第一堂英语课上,我让他们互相问候并作自我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Hello是问候语,那我们以前还学习了Hi,也是表示‘你好’,有何区别?”发现了问题之后,我首先肯定这一学生问得很好,给予了表扬,接着让学生们再用Hi,Hello进行打招呼,好让他们共同研究、研讨,期间我进行启发、引导。其实,英语用于打招呼的问候语很多,Hi,Hello都是熟人之间见面问好的用语,其意思是一样的,可以相互通用。接着我再列举了一些问候语,如“How are you?”指对方的身体好吗,回答是“Fine,thank you.”;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用“How do you do?”,回答是“How do you do?”等。学生通过这样的疑问,共同的分析,兴趣很浓,人人参与。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寻找真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在情景中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情景是言语交际的重要因素。根据牛津版教材交际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强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书本知识变为可实际操作的语言实践活动,把对话材料变为简短话剧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弥补英语语言环境不足的这一缺陷。教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为了增加直观性,还可用实物或图片作为道具。
例如:例如,在学习7B Unit 1有关打电话这一内容时,我就借用了两部玩具电话进行现场操练,由于玩具电话可发出响声,很有真实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想试着用英语打电话。又如在学习7A Unit 5店主与顾客之间的对话时,我边讲边展示文中所涉及的卡片、发夹、CD等实物,并让他们充当店主和顾客的角色进行操练表演,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以“问题”的形式和“情景”的方式,运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多媒体不同资源多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英语课程标准》把阅读技能目标描述为:朗读各种文体、英文诗词、报刊杂志、原著及各种商品说明书等非专业技术性资料并理解大意,找出或获取中心意思、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英语教学目标之一。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阅读能力的形成。如教学8B Unit 1 Reading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How long has Mr.Chen lived in Sunshine Town?
(2)How many times has Mr.Chen moved houses?
(3)What did Sunshine Town have have?What about now?
(4)What is his trouble?
(5)Can you give me some changes to our hometown?
我以“问题”的形式、“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英语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另外在教学中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多媒体等不同资源、渠道,提取筛选、重组加工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也是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形成阅读兴趣,最终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六、利用好学生的作业以错纠错,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检查学生的作业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表达上(即对英语语言的使用上)经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且顽固的错误:
1.语音错误:经常在单词结尾处的辅音后面加上一个弱读的[?藜],如把east[i:st]读作[i:st?藜];重读音节错误,如把newspaper读作[nju:s?peip?藜],朗读句子或者课文时,语调平直,不太注意升降调等。
2.在使用动词时经常忽略时态。
3.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
4.在一个句子里会用上两三个动词,如:“I live a large house has(应为with)a garden.”
5.在搭配用语上,会出现“there have”(应为there be),“show...to visit...”(应为“show...around...”)等一类的错误。
6.在句子结构上有许多典型的错误,如:I very like China.(应为I like China very much.);My father wakes up me every morning.(应为My father wakes me up every morning.);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nd chat with my friends on the Internet.(应为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nd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on the Internet.)The plane safe landed at last.(应为The plane landed safely at last.)An ant can smell things as good as a dog.(应为An ant can smell things as well as a dog.)
接下来该如何应对?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作业与学生沟通,衷心赞扬他们的长处,支持和理解他们,耐心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对于“错误”教师要“以错纠错”,即纠出其背后的原因: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因为多数情况下,学生受母语(汉语)的影响很大,体现在表达形式上为中国式英语。经过“以错纠错”之后,学生豁然开朗:中文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之间差异十分巨大,许多方面相去甚远。学生找到顽疾成因后,在以后应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就会避免再犯此类错误了。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必有成果。
总之,课堂教学永无止境,本文执一隅之见,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张旭英.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语教学中素质与能力的培养,2009.
[2]弥忠全.网络财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民办高校论坛,2009.6.
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突出语言运用的功能,达到教学最优化,是当今英语教学的方向,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就此谈淡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课堂上进行专项听、说练习,培养交际表达能力
目前的英语教材包括听力教材,教师可充分利用每一课中的听力教材对学生进行专项听、说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去听,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听力技能。如:理解中心思想和重要细节,运用有助于理解的语言特征来理解等。在利用听力教材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让学生大胆张口说英语,还要让学生口头复述听力材料。用英语复述语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因为语言教学是不能把听与说分开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外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外语来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经过反复训练,实际运用,才能真正获得。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生动现实的情景,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和兴趣,提高实践的效率。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在呈现新知识时,常设置情景辅助教学,设置情景时,注意选择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里现有的人和实物设置情景。如:在教第三册第六单元时我把教室过道当作马路、街道,让―些学生分别装扮为医院 、公园、农场、商店等,然后让几位学生分别出来亲自走一趟,边走边说,直到找到地方,或者其他同学说,按指定方向走。活动中,学生进行了语言交际,开阔思想,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但有时我也带一些水果之类的实物,带―些卡片、杂志封面、自制的钟、电话等教具,画―些简笔画,进行直观的情景教学。有时做出―些表情,放一段对话,创设一些情景。
实践证明,创设情景,可以使抽象的词变得妙趣横生,枯燥的句型变为活的语言。长期地坚持情景教学,无疑把课堂变成了一个交际的小舞台,使学生不断得到锻炼和实践,使他们所学的英语达到交际化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法,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语言的使用是在―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应精心设计多层次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起始阶段,由于训练语音、语调的需要,听说训练的比重应大些,随着学习的深入,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重视发展读写能力。如:坚持每节课让值日生用英语汇报。汇报时间限制在3分钟左右,形式多样,可以是即兴表演,可以是对话、讲故事;可以是介绍,也可以是回顾……所有这些都要围绕最新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复习过去的东西。开始时,开展以口语训练为主的课前值日活动,学生英语报告日期、天气、出勤等,随后过渡到介绍自己、朋友、家庭等内容。随着运用能力的提高,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准备一些简单的对话或文章,谈未来的打算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等。值日生说的时候,为避免其他人只顾看热闹,分散精力,教师可针对值日生所讲内容对大家进行提问。轮流值日使每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对其他学生提问,可迫使他们尽力去听,训练了他们的听力。持久地坚持这―活动,学生的交际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对话、表演、游戏方式进行教学,避免了千篇―律的单调教法,使学生感到新鲜多样,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英语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不是―朝―夕就可以获得的。教师只有坚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英语课成为语言实践课,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内容摘要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 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 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 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 掌握英语。所有这 一切都必须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 习动机和教 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 结构,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实施英语 素质教育的重要关键。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优化学习氛围,创设会话情景。
要使英语学习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给学 生创设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 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就是在室内设置英语墙报 ,英文标语,英 语画刊等,在室外,开办"英语角",强化对各种物品的英语名称的识记,以此 体现和强化一 种外语氛围;所谓"软环境",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课 内外经常用英语进行会话。课堂上运用挂图, 投影片等创设情景,用英语看图 说话,用英语扮演角色,用英语搞抢答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最大限度 地 创设会话环境,使学生学习英语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兴趣和 动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实践语言运用。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 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运用 多少.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 化教学手段,优 化"识记――操练――运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 求知欲和成功 感。 要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 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 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 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因此, 创造性地钻研教 学内容,在利教、便学、易记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是切实有效 地提高英语教 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优化教学手段,必须充分利用和创设情景, 无论是语言情景、实物情景、声像情景都可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听录音、 看投影,角色对话等,让学生入情入景,努力使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 来, 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把重 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 的能力上。必须纠正从书本回到书本的一读二背的简 单识记,而要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要达到这样的目 标,必须使学生听、 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综合运用,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 生动脑、 动口、动手能力,坚持每天值日汇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 如阅读、讲故事、唱歌、书法、简笔画 等,这是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实践外语 运用的重要举措。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切忌死记硬背,而要千方 百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在训练中,我们要努力融知识性、趣味性、灵 活性于一炉,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如训练造句能力,教师可 以先提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学生根据各自的志愿作出不同的回 答:"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a worker/an officer/a cleaner,etc." 教者还 可继续问:"why?"通过训练,学 生不但可以巩固已学词语,而且能学会根据 语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正确的应答,从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 再如,运用投影,创设问路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静景变为动景, 将书本语言变为交际语言。在 课堂上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归纳有关问路的说法, 再用投影片展示下列句子:(1)Excuse me , where'sthe ne arest...,please? (2)Is there a...near here?(3)Whichis the way to...,please?(4)How can I get to ...,please?(5)Do you know the way to...,please?(6)Can you tell me the wayto...,please?( 7)Can you find the way to...?(8)I want to goto...?(9)I'm looking for...Where is it,do you k now?(10 )Ican't find the way to...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please?等及答语Walk al ong this road/street.It's about...metersfrom nere.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right... It'sabout...meters along on the right/left.Walk on and turn left/right.再进行一系列操练,让全班 学生都参加与活动。 当生活中这些熟悉的画面再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学生自然会情绪高涨,跃跃 欲试,他们会揣摸不同身份人 物的心理,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 这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汇贯 通,分散和知识系 统化,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英语运 用能力可以 得到显著提高。
总之,英语教学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对于优化英语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也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这样英语教学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教师就能达到“授人以渔;这个为师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40-01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颖――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要交给学生学会自学的能力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要交给学生学会质疑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遍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以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他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像,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解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提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要交给学生学会解疑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要交给学生学会小结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颖。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给学生以“安全、自由、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创造性思维环境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决定了它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进行。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学生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千万不要因其行为和结果的幼稚、离奇而嘲笑,或干扰,而应给予鼓励和开导,从而使其自由自主地完成自己的创造活动。下面一则故事会给我们教师有所启迪。一个孩子把母亲刚买回来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掰坏了。母亲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孩子的行为是一种创造行为,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故事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故事中的这位教师就是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不可阻止的探求心理。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教学中这一特性,创造“乐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愉快听讲、乐于思考、趣于动手、兴于动口,在乐学中发展智能,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文中“父亲”买橘送橘的场面,让学生观看慈父的形象,深深感受“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也同时体味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看了文中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你是否也联想起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爱呢?请在你的记忆之树上摘一个父母对你的爱的小果子呈现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在我的话语中同学们陷入了深思,但不一会儿便踊跃举手叙述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与课堂同时活跃了。全文讲授后,我又问:“朱自清在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以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那么,现在的你应该怎样做才能在多年以后没有这种悔恨呢?”此时,学生们发动了创造性思维,滔滔不绝,在多种假设及想象中寻找着最佳的方法。
二、营造和谐氛围,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真正和谐、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起合作、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轻松愉快地用言行来诠释、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解决,促使学生主动去求知、求创新。
《麻雀》一文的结尾写道:“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讲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质疑,有位学生对结局提出了异议:“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然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开,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者是死之。”对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我从不予以否定,而是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多想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大胆质疑、主动解决中发展了创新能力。
三、展开合理想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创新的萌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犟龟》时,我就提了几个拓展性的问题:“犟龟在去参加婚礼的途中还遇到了小白兔、小青蛙等动物,他们会怎样对待犟龟?是劝阻还是鼓励?犟龟的速度实在太慢,要是你就是一只想参加狮王婚礼的乌龟,你会有什么更好更快的办法吗?”
又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文,我就根据课文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让学生想想假如“我”长了一条长长的尾巴,“我”将怎样利用它。学生们带着问题,模仿课文,大胆想象,想象丰富、奇特又合乎情理。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学生的视野开拓了,激发了想象力,培养了学生探新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习时,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如果教师老是用框子去套,用习惯来束缚学生,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出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教学《燕子》一课时,我运用幻灯片、手势、简笔画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一段写燕子停歇时,多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燕子怎么会像五线谱呢?这时我出示五线谱图,再与燕子在电线上栖息图作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进行联想:电线相当于五线谱上的什么?燕子呢?又如《春》一课,我运用投影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感知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增强。
五、巧妙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巩固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教师要开动脑筋,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猜想、表演、操作、比较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狼和小羊》后,我有意设计这样地问题,让学生猜想:“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一部分同学回答是,有一部分同学回答不是,理由还特别多:“狼扑向小羊的时候,用力过猛,一头撞到了前面的树上昏倒了”;“小羊急中生智,往旁边一跳,狼就掉进了溪流中被水冲走了”;“正在这危急时刻,猎人赶到了,打死了凶恶的狼”……学生的这些猜想就是一种积极的创新思维。又如教《乌鸦喝水》时,我让学生准备一把剪刀代替乌鸦,找一个长颈瓶和一堆小石子,动手来做实验。从而使学生在玩中探新,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戏剧如生活,生活像戏剧,同学们每天的生活也如同在上演一幕幕的戏剧,只要把自己的生活加以提炼就可以成为戏剧题材,所以我们也可以进入我们教材内容中,去体会另类人生。”这是我在结束《钦差大臣》新授课之后的一段话,接下来,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了文中的人物,去体会文中情节。课本剧的演出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把知识转化为练习,从而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化知识,在感受中培养能力。我还在表演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否就这样算结束了?假的钦差大臣最终会怎样?真正的钦差大臣来了又会怎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猜想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