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馆建设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言
科技馆的魅力来源于展品,人们进入科技馆的主要目的是参观展品,展品作为科技馆的核心内容,需要在建设前做好精心准备、在建设中投入较多人力与物力,鉴于展品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建设工程复杂等特点,需要制定出周密的、科学的质量管理策略,目的是抓好展品项目建设质量,使得展品项目建设在有效管理参与下,能够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也为打造优质科技馆、提升科技馆档次奠定基础。
1科技馆展品概述
想要充分认识科技馆展品及其属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了解,分别是与博物馆展品的区别和展品在科技馆中的地位,内容如下:
1.1科技馆展品与博物馆展品的区别
展品是科技馆特有的物品,也是科技馆独有的财富,是科技馆的灵魂,更是科技馆的文化象征,虽然博物馆也有陈列的展品,同样有着观赏价值,但是两者仍旧存在差异,两者仍旧有着较大区别。博物馆展示的展品,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产物,有考古价值、有研究价值。如在自然史博物馆展示出来是自然环境中遗留下来的物品,如矿物、植物、动物标本等,那是经历地球气候变化、地壳变动、时间推移下的具象自然产物;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展示出来的展品大多是工业时期流传下来的产物,是一种文明推进过程中的产物;历史博物馆展示出来的展品大多是伴随人类发展、朝代变革下的残留文物,包含文化价值,包凝聚着人类的智慧。科技馆展品不同于博物馆展品的历史悠久,科技馆展示的展品并没有经历时间与历史的洗礼,是原本不存在的物品,是当代人们制造下的产物,凝结着当代人的智慧,是当代人类智慧的结晶。虽然科技馆展品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它是对当代科技的反映,也是客观世界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随意制造,同样对于人们有启发作用。
1.2展品在科技馆中的地位
展品是科技馆的核心,也是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馆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也是其它物品所不能够取代的。这就相当于展品是科技馆的基石,没有展品,也就没有科技馆。但是展品也不是科技馆的全部,没有谁可以代表科技馆,其中的展览主题正是科技馆的主导者。展品与展览主题交相呼应、相互衬托,展品的存在价值与作用,就是借助观赏者对展品的兴趣达成衬展览主题的目的。科技馆中的展品好似一种文字,一种无形的文字,在感染与影响着观赏者,使得展览主题更为鲜明;而展览主题就好似横批、标题,概括着展品的内容,两者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这种联系不可分割,更像是组合,失去其中一方,就会不完整。正是由于展品与展览主题的相互配合,才打造了科技馆特色、加强了科技馆魅力。在某些时刻,某人会产生突发灵感,会构思出某个展品,纵使这件展品制造的非常出色,其价值也只有在展览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由此说明,是展品成就了科技馆,也是科技馆造就了展品,两者分开,都将是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展品在科技馆中的地位有多高。
2科技馆展品项目建设质量标准
所谓专家给出的评判与标注能不能代表实际建设中对质量的要求,公众才是做出评判及标准的主体,科技馆展品项目建设质量只有获得公众的认可、获得公众的喜爱,才能长远的发展下去,也才能一直保留下去。不管怎么说,科技馆面向的群体是公众,就算科技馆展品再高科技、再绚丽多彩,公众不买单仍旧是徒劳,这样的后果就是展品失去了它的欣赏价值,也失去了它在科技馆中存在的意义。为此,在科技馆展品项目建设之初和建设过程中,建设主办方都应将目光集中在公众兴趣点、喜好点上,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成果才是喜人的、才是受欢迎的。科技馆的主要建设初衷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避免浮夸、没有涵养等建设问题出现,充分将展品应用到极致,建设的有内涵、有意义。此外,还需要在其中多加入科学元素,并在体验中渗透知识与精神,使得公众能有所收获。另外,还需要多加入有科学元素的展品,营造科技、知识、思想氛围,打造科技馆多元文化。尽管科技馆主要建设目的是搭建知识普及平台,尽管科技馆展品已经极尽展现知识、文化与科学精神,但是仍旧有一部分人抱着娱乐的态度加入到了科技馆的参观中,目的是开拓眼界、满足好奇心,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减缓压力。因此,在科技馆展品项目建设中,应避免复杂、杂乱的建设现象出现,建设更多吸引人的亮点科技、亮点内容才最合理,有效抓住公众的眼球,也协助公众放松身心。而便于操作也就因此成了展品项目建设质量的标准。
3科技馆展品项目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具体方案
在科技馆展品项目建设中加入质量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最大程度监督建设质量、把控建设质量,使得展品项目最终达到建设预期。建设负责人应当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投身于质量管理中,只有这样,才能更顺利、更出色的完成建设任务。方案设计是展品项目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紧要的建设环节,展品建设质量好与坏较大程度取决于方案的设计。只展现科学元素,还不能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想要提升展品魅力,就需要设计出合理的展出方式,在保证科技化特点的同时,也间接采用多种其它元素加强其自身吸引度,实现全方位的呈现,打造多元化的魅力。一是需要对公众进行探访及现场调研,把握公众的期待与欣赏兴趣点;二是明确科学主题,直接、间接的引导公众投身于科学知识领域的探索。在两者的基础上,还需对展品展出方式多花心思,多做一些巧妙设计,在形式上进行一定创新。一般来说,交互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观看表演、手动操作和亲身体验,科技馆需要尽可能的创造公众交互机会,打造这三种交互,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吸引公众参与其中,才能引发公众对科技馆的好奇与兴趣。当然,最受公众喜欢的交互方式仍旧是动手操作,虽然这种交互在科技馆展品建设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需要将其考虑在建设标准内,工作人员应当充分结合展品主题内容、展品自身特点,创造更多公众动手操作机会,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展品建设才是得人心的,展出效果也能得到保证。在产品研制单位选择方面,需要做到“货比三家”,不断考究厂家的研制实力、研制周期与售后服务,找出与科技馆相匹配的合适研制单位,进一步协科技馆人员展开建设工作。在“货比三家”过程中,要对研制单位的资质进行考察,对研制单位的各类证件多做了解,并对研制单位以往的工作成果、工作业绩做多深入评判,需要考察的还有设计水平与制作水平;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还需要对研制单位提供的建设方案进行考察,确保方案合理、合情,且充分符合科技馆打造的特色,由此可以为展品项目建设质量增设多一层的保障。综合以上考察内容,需要科技馆工作人员认真审核并筛查研制单位,研制单位的筛查成功,也就意味着展品项目建设质量目标完成了一半。一般情况下,任务书中会罗列出对展品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能这些要求不会受到过多重视,这需要科技馆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对任务书的重视程度,按照任务书中罗列出来的标准与要求,进一步将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切实保证展品建设质量。在建设展品项目时,科技馆工作人员应当实现管理、运行、维修齐头并进,将设计放在建设首位,只要设计是合理的、科学的,才能保障后边的建设陆陆续续开展。如展品操作台的高度设定,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上的80cm进行施工,过高与过矮都不利于公众操作与观赏。另外,在确定建设方案时,科技馆工作人员还需考虑到放置、调换展品便捷性,当然,这是以展品制作工艺、展品研制技术手段为前提的,便于科技馆开馆后展品的调换与安置。因此,要确保科技馆展品建设质量,需要对以上提及的内容多做把关。资料验收是科技馆展品质量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展品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便于公众进行观赏、进行体验、进行交流,展品是展示的主体,更是互动的载体,需要在验收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展品的质量、管理及维护方面,看到或是想到不合理的建设问题,需及时提出并记录在验收报告中,保证科技馆展品质量再一次得到提升,也确保技术资料的全面、准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符合公众审美,为了满足公众需求,科技馆中的展品项目建设仍旧需要投入较大精力、付出较多心力,用合理且有效的管理去抓取建设质量,只有质量抓的好、抓的牢,才能加强科普、体验、互动效果,这也侧面证实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如此一来,科技馆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彩峰.探究科技馆对群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5):182-183.
[2]林文俊.浅谈科技馆展品项目建设中的质量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8):87.
[3]郑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科技馆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2):170-173.
关键词:科技馆展项;科学素养;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14-03
以科学知识爆炸、技术进步加速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科技馆作为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设施,以其独特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在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目前,全球科技馆事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科技馆如何加强展项创新,进一步发挥科技馆对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作用,已成为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科技馆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作用日益显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科技馆数量急剧增加,各国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对科技馆的建设十分重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使美利坚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的“全民皆学之邦”,目前全美已拥有各类科技馆近2000座,以旧金山探索馆、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为代表的大型科技馆,不断研发新的展项去吸引公众,每年平均5个美国人中就有3个人参观过科技馆。英国已有科技馆500多座,近年来又新建了莱斯特空间科学馆等一批新馆。不仅如此,英国政府每年都斥巨资用于科技馆的运营和新展项的研发,仅伦敦科学博物馆及其两个分馆每一年的经费投入就超过2000万英镑。日本建有大大小小各类科技馆1700多座,其中大量是为顺应展示内容主题化或专题化而新建和改建的专题科技馆,如地震馆、海洋馆等。日本原来已经有一座大型的国立科学博物馆,2001年又新建了一座大型的科学未来馆,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国民应对未来的挑战。德国科技馆建设也不甘人后,在百年老馆德意志博物馆的基础上逐年扩张,自2003年以来新建了交通馆、高新技术馆、儿童世界馆等。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近年来也都在新建或扩建科技馆方面有较大动作,并在展示内容的创新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总的看来,发达国家的科技馆已深入人心,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在提升国家科学形象、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的科技馆事业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这期间经历过风风雨雨和起伏跌宕。最近10年来,我国科技馆的建设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以及随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明确提出了新世纪科技馆建设的任务,推动全国科技馆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投入科技馆的建设经费已超过100亿元,与上世纪80年代全国投入不足5亿元、90年代全国投入不足10亿元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科技馆582座,其中1/3都是近年来新建的。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不满足原有科技馆的规模和层次,纷纷进行改建或扩建,国内公认的“三大馆”――中国科技馆新馆、广东科学中心、上海科技馆都是近年来另起炉灶的产物,其中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广东科学中心,建设投入达20亿元。同时,福建、湖南、辽宁等省份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馆的扩建,过去没有科技馆的海南、青海、甘肃、等省区也都在加紧科技馆的建设步伐。而且,在东部沿海地区,科技馆建设正在逐步向市、县扩展,华东四省已建成市级科技馆23座、县级馆8座,广东和福建两省已建成市级馆35座、县级馆9座。这种局面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对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比2005年(1.60%)和2007年(2.25%)分别提高了1.67%和1.02%。
虽然我国的科技馆建设当前正在快车道上行驶,但就总体而言,科技馆的发展规模、展示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还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从科技馆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来看,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1/4、英国的1/2.4、日本的1/8,新馆的建设任务还任重道远。全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的3%)、加拿大(1989年的4%)和欧盟(1992年的5%)、美国(1989年的7%)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科技馆存在的建设理念滞后、展示内容老化、展示技术陈旧等根本性问题,反映出科技馆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
二、科技馆展项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上,展项的发展与科技馆功能的变迁是联系在一起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8世纪中叶,展项伴随着科技馆的出现而问世。开始先在法国、英国,继而又在欧洲其他国家出现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为目的的自然博物馆、标本馆等。这些早期的科技馆,受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市民时代”、“平等主义”等思想理念的氛围中,通过广泛的收藏把科学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实物、标本等展现给普通公众,供人们观赏、研究。在这种背景之下,科技馆的展项主要是各类古动物、植物、地质学的标本,以及地球仪、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和一些工业产品,是那个时代百科知识的大杂陈。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初,展项与工业技术的推广结合在一起。早期的科技馆随着机械化大生产在欧洲各国的普及,越来越感受到了新的社会需求,那就是,为工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传播提供场所。于是,以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动手型”新型科技馆诞生了。这些科技馆建立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互动操作,如按按钮,向社会宣传和推介新出现的工业技术,同时也为了显示国家的工业技术实力,把面向公众的教育当作自己的主要功能。这个时期的科技馆虽然也还展出一些传统的收藏品,但展项主要是工业技术实物,如新机器、新机床、新的工具和仪器、以及新工艺流程的图样等。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中叶,展项按照科学中心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摈弃了传统的建馆模式,创立了“科学中心”的建馆新理念,把以往的“参观型”、“动手型”的科技馆变为“体验型”的科学中心,使公众在自身体验中领略到科技的奇妙。科学中心的展项彻底放弃了过去那些“可供参观的保护性藏品”,而是自行研制互动性的展品。展项的设计倡导创造性、启发性、趣味性相结合,展项的布置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一种在乐趣中学习的新意境。
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科技馆包括我国的科技馆在内,都是按照科学中心理念进行展项设置的。然而,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资源、环境、教育、安全等公共问题的加剧,科学中心在适应形势的发展过程中,展项的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需求。
三、重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对展项创新的需求
奥本海默在创建旧金山探索馆的过程中,提出了科学中心的建馆理念。他认为科技馆是探索自然的场所,必须向公众展示“自然界中纷杂事物之间存在着的统一性”,因而必须消除观众与展品之间的障碍,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观众动手操作,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科技。他把科技馆的展项比作一首交响乐作品,尽管观众可能不懂得一部交响乐的整体结构,但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作曲者的作品是首尾连贯、前后呼应的。这种全新的科学中心建馆理念在上世纪60年代末形成之后,立刻就风靡全球,各国的科技馆纷纷起而效尤,引发了科技馆建设的一场深刻变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学中心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它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而成为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在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素质方面担负着日益重要的社会角色。但是,在21世纪来临前后,对核泄漏、海啸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科普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因特网、新型电子媒体的广泛的普及应用,对科学中心的科普教育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社会和公众对现代科学中心的新需求。目前,对科技馆新一轮的创新,特别是展项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新的理念正在形成。
展项是科技馆教育功能体现的基本单位和载体,而展项的创新是科技馆实现提高科学素质目标的关键。现代科技馆、科学中心的展项不应当只是满足于“动手型”这个基本要求,而应该更加注重公众体验的多元化,业界近年来对展项的创新从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展示技术、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1.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的展示内容创新使展项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公众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点前提下,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有效地反对迷信与伪科学的入侵,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重大的现实意义。
2.强调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过程演示的展示形式创新为公众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结果,而是在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掌握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应用能力,有效地解决在生存与发展、以及生活与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真正地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3.提倡资源共享的展示技术创新使科技馆摆脱由于展示空间和建设经费有限而造成的“孤岛”局面,使展项不再受到空间的局限,有效地实现展示资源区域甚至全球的共享,使科普教育资源能够惠及到边远地区,实现真正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4.深化“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使展项从科学家、科技馆研究和设计人员手中单纯传播科学知识的载体转化为公众在多重体验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公众不仅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创造知识的能力,成为创新型复合人才。
以上这些新的思想理念,都给当前科技馆的展项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科技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程中,应密切关注公众需求,大力实施展项的创新,从而达到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可炜,易和,胡华,等.现代科技馆新型发展模式探讨[J].科普研究,2011,(2).
[2] 王可炜,陈曦.基于Fuzzy的科技馆展项创新评价的数学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3] 任福君.科普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 Jon D. Miller.The measurement of civic scientific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998,(7).
[5] 维克多・丹尼洛夫.科学与技术中心[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6] 张明生.国内外科技馆的发展历史与现状[J].今日科技,1998,(11).
作者:祖爱香 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科技馆被视为一个接触和观察“现实”的地方,一个展示科技的历史和演化的地方,一个进行各种科技演示和积极参与到活跃科学过程和体验的地方,科技馆的核心是通过展品或展项向公众展示科学技术的原理、应用、社会意义以及发展过程和趋势。如何依托科技馆的展品和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除了科学小实验、科普培训、科普剧等以外,展览和展品功能的多样化、高科技数字科技馆的多元化,也将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学性是科技馆展览内容最具生命力的。科技馆的展览浓缩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技馆展品要开发公众在观看过程中对新科技的期待,昭示未来科技的新方向,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展品、展项着力展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的内涵,这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科技馆的特点数字化的科技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演示,展示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信息传递的基本知识,使观众了解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中传递的技术和方法,感受在网络世界中人如何交流、学习、生产、创作、娱乐和观察,体验异地的人们穿越时空、时时沟通的快乐,了解网络文化、网络艺术的精彩等。新时代的科技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讲堂,更需要一大批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具有时代气息、有质量、有品位的高科技的主题展览。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是促进科技馆展品发展和应用的基础资料,也是科技馆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历史见证。
科技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是科技馆的软件工程,它是及时地把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实物模型等收集齐全,并加以系统整理。建立科技馆科普档案,是展览、培训、实践工作的有力后盾,是领导决策的参谋,是展品设计和科研的指南。要开创科技馆的新局面,必须重视这一工作。展览和展品是科技馆展教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科技馆的灵魂所在,展品的更新改造及新展品的诞生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具有保存信息、记录历史、启迪后人的作用,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公众通过所展示的科技馆科普档案,了解科技馆各个时期科普活动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地发挥了科普活动的作用,使科普档案成为公众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成为科技馆科普宣传的新形式。
科普档案对科技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熟悉了科技馆的档案内容、掌握了特点,才能有效地满足工作需求;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涉及科技馆科普活动各方面科普展品档案,为馆领导在谋划全局、制定计划、发展科普事业中提供新的有力支持。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加快,许多单位有大量积累下来的视、音频资料,照片资料,办公文件及科普档案资料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传统的档案管理软件多媒体检索及提取功能较弱,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软件,无论是在档案的收集、处理、加工上,还是在档案信息的保存、传输上,电子档案都具有传统档案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快捷、方便、易于查找、便于修改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档案在建设工作中更多地运用了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普展品档案制度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称心的服务场所,在服务科普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科技馆事业永远生机勃勃。
(临沂市科技馆,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近几年,科普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科技馆通过发展科普旅游,能扩大科普客体范围,完善相关科普及配套设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科普效果影响力。
关键词 科普旅游;科技馆;科普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旅游文化的政策支持,群众对旅游的多元化需求,科普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科普旅游强调增长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突出吸引物的知识性、教育性。而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文化教育基地,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窗口,已成为科普旅游的重要载体。因此,“科普旅游”与“科技馆”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组合,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看好。
1科普旅游与科技馆的关系
1.1科普旅游的概念
科普旅游是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科普旅游是指以旅游活动为载体,以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广义的科普旅游是指凡是通过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旅游形式均属科普旅游。它是以游览为主要目的,在游览过程中普及科学知识,寓教于乐、寓学于游,集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身的旅游活动。
1.2科技馆是科普旅游的重要载体
作为科普旅游的重要阵地,科技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科学团体牵头建立的,呈现出“科普知识密集”、“紧跟科技前沿动态”、“教育形式生动、寓教于乐”和“互动学习”的独特特点,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窗口。因此,科技馆自身的功能和定位非常符合科普旅游的要求和目标,已成为科普旅游的重要载体。
2推广科普旅游对发挥科技馆科普作用的意义
2.1优势互补,扩大科普辐射面
由于参观时间及参观需求等方面原因,各地市级科技馆的参观观众基本上都是本地市民,科普受众范围小。而且,地市级科技馆的建设规模不大,辐射范围有限,展示功能不全面,如果没有其他的吸引人的参观景区,单是科技馆难以吸引外地观众。通过开展科普旅游,可以组织更多喜爱科学的青少年与家长一起到科技馆体验,将不同科技馆的资源结合互补,更大范围的发挥科技馆的科普作用。
2.2整合资源,完善科普设施
科普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如科普旅游的发展使得很多科技馆选择申报旅游景区评级,在申报之前,申报单位首先需要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中的量化标准,进行自检、自评和各项整改工作。通过申报旅游景区评级的过程会促使科技馆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完善相关的科普及配套服务设施,为观众提供更舒适的参观环境,从而提高科技馆的竞争力。
2.3科普旅游对科技馆发挥科普优势的促进带动作用
科普旅游是科技和旅游有机结合的高层次文化旅游,是以旅游资源的科技成分和要素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新的旅游活动或产品的旅游形式。在人文景观中,首当其冲的当属各类科技场馆。科普旅游是科普的极好载体,可以增强科普的教育效果,让人们人在休闲、娱乐中轻松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使得科技场馆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教育意义得以延伸和扩展,二者相得益彰。
3科技馆如何开展科普旅游
3.1明确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科技馆要发展科普旅游,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就不能仅仅把服务对象定位为当地市民和青少年,因为这对于发展科普旅游来说是不够的。想要为更广大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发挥科普主阵地的作用,为科普事业做贡献,开展科普旅游的目标市场需立足于全市广大公众,同时面向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因此,地市级科技馆目标市场确定的原则应是:立足市内市场,开发省内市场和全国市场。
以临沂市科技馆为例,根据科技馆的展出核心内容确定的国内目标市场有:一是市内各县区市场;二是相邻地市,如日照市,枣庄市,潍坊市等;三是相邻省份,如江苏省,河南、河北等;四是国内其他地区。
3.2开拓创新,增加展示内容
在保持科技馆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使科技馆的功能多元化,通过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特色的临时展览、主题展教活动、播放高质量的特效科普电影,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让观众能近距离的了解科技展品,动手操作科普展品,使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此外,除大量的实物展品外,还要增加文字、图片等形式的介绍,通过增加这些信息量,提升游客的参观兴趣,扩展知识。开展不同的活动和展览,也能成为科技馆现有功能的有力补充,提升科技馆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通过此举,提升科技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发挥科技馆的科普作用。
3.3提高服务,完善配套设施
科技馆展示内容丰富,游览时间长。为了给观众提供休闲舒适的参观环境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科技馆应积极完善与参观、游览相匹配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硬件方面,应完善参观、休息、用餐等设施,如在展厅各处添置休息座椅,供观众休憩;馆内要有配套餐饮服务,供观众用餐;饮水处、存包处、洗手间等其他必备设施也应提供。软件方面,要加强科技馆场所管理,加强讲解、辅导人员的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体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科普旅游的策划能力,提高全体人员特别是讲解员和辅导员的讲解科普知识水平,提高全体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3.4深入研究,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购物是旅游六要素之一,购物的重要内容是旅游纪念品。因此,能否发展好科普旅游,科技馆的旅游纪念品也很重要。结合科技馆的实际情况和展品内容,科技馆的纪念品也应富含知识性。 通过进行深入研究、特色开发,可将科技馆内科技含量高、受观众欢迎的展品做成精致的、易于携带的纪念品。如将针幕、动量守恒等展品做成微缩模型等。还可放置其他一些有科学原理的物品。这样富有科技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会让观众加深对科技馆的印象,也可满足购物的需求,进一步强化旅游者科普之旅的体验。
4科普旅游与科技场馆牵手共舞
科技馆为旅游与科普的结合搭建起了平台,科普旅游引导公众实际参与,这样可使人更深切地感受科技的神奇。丰富的科普展品、身临其境般的互动体验,是科技场馆的优势,也是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互动体验方式,一方面利于激发参观者的兴趣,为旅游产业拓展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利用科技场馆这一重要阵地,寓教于乐,通过科普旅游的形式来传播科学知识,也成为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段宁,吴高盛.我国应当大力发展科普旅游产业[J].2008.
[2]郭宗亮,丁娜娜.科技馆开展科技旅游的发展对策[J].2008.
[3]陈晓艳.科技场馆类旅游产品的游客体验质量实证研究[J].2009.
[4]杨铭铎.促进科普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结合[J].2012.
[5]李志毅.科技场馆应成为科普旅游的重要阵地[J].2013.
[关键词]教师 科技馆 角色定位
一、引言
目前,学校团体已成为科技馆主要观众来源之一。在展厅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团体观众进入展厅后,更多地是进行无意识的参观,抑或没有引导,随意走马看花,使校外教育活动变成旅游、甚至是单纯地锻炼身体;抑或安排太多的抄写或被动的聆听活动,牺牲掉孩子们在科技馆中主动探索的好奇与兴趣,甚为可惜!当笔者对一些教师进行随机访谈后发现,当教师欲运用科技馆进行教学时,往往因不熟悉科技馆的教育资源,也未能掌握科技馆中学习的特色,而备感挫折。因此使科技馆参观教育活动成为学生简单的课外活动,教师难以对学生参观教育活动进行适宜的指导,从而丧失了教育的功能。
笔者依据在科技馆中的工作经验与观察,试图针对“教师在科技馆教育中新的角色定位?”问题提出有关的看法,期待教师在学生的参观教育活动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运用科技馆展品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有趣又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二、教师在学校团体参观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是科技馆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学校教师则是每天直接面对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人。在学校的科技馆参观活动中,教师是唯一全程参与的关键人物,从安排学生时间、学生的事前准备、带领队伍、辅导(然有时会请科技馆辅导员,但通常教师仍会跟随)回去后的延续活动、学生学习评价等,都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从学习认知观点而言,一般观众对于科技馆内展品的瞬间浏览,恐仅停留于个人短时记忆中,而非深刻了解展品背后的科技原理和文化意涵,进而转化为长时记忆保存。因而从学校教育目的思考,若非事先规划学习目标,否则科技馆内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仅是回忆中的零星片段,甚至是几个简短的省略符号。
事实上,教师对科技馆参观教育的认知与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科技馆学习成效,也会影响科技馆教育方案的开展。有研究表明,学校教师并没有将科技馆参观整合到课程之中,只是让学生去科技馆看看并取得些信息,而没有将其发展成学习的机会。教师对参观活动若没有清楚的教育目标,学生就容易对参观科技馆的目的和功能感到困扰。此外有些教师也会将科技馆参观当成课外娱乐活动,而没有将其视为教学行为,对参观的相关知识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有些教师会希望学生看完所有的展品,这可能削弱原本的学习目的,使得科技馆参观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导致学生对以后的科技馆参观缺乏兴趣。虽然到科技馆学习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学习模式,但教师仍然是整个学习的主要组织和设计者。研究结果显示,有组织的和经设计的科技馆经验在认知教学方面明显有较佳效果。可见,教师是影响科技馆参观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在于,学生的科技馆学习经验不是只发生在参观科技馆时,还包括参观前的准备与参观后的后续活动,而这两个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在主导,因此科技馆规划教育活动方案时,应该将学校团体观众的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都纳入考虑,并在各阶段与教师合作或提供必要的帮助,尤其是参观前提供教师充分的教育活动准备资源,或者与科技馆工作人员充分讨论,以帮助教师更清楚教育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并设计适当的科技馆参观路线等。
三、呼唤教师在科技馆教育中新的角色定位
2006年初,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科技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在这两个“纲要”中,科技馆作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内容,被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如何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这个核心问题,近年来在科技馆界、教育界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与改革实验,大家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努力使科技馆等科普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
教师面对着教育内、外环境朝着有利的一面转化,为寻求新的角色定位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特别是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建设及建成后的运行,将长期依赖于与学校、社会力量的合作,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日渐突显,将教师在科技馆教育中新的角色定位推到了十分紧迫的日程。
1.学习者。针对参观教育,教师首先应是学习者,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科技馆教育的需要。教师需要学什么?就共性的东西来讲,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1)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将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与科技馆展品和教育相结合。(2)熟悉科技馆的展品及教育资源,这样才能够适宜地指导学生在科技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3)掌握科技馆中学习的特色,避免出现要求学生注意科技馆中的知识信息胜于对展品本身的观察以及蕴藏在背后的科技原理的理解,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观察、操作的能力。(4)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利用科技馆的数字资源,熟练地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和运用科技馆的科技展品和教育活动资源。
2.合作者。科技馆和学校在教育方面可以展开多种合作,如何合作?采取什么方式更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参观合作学习共同体。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走出“中心位置”,走到学生中间,以“研究群体”中一员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开启和驾驭“探索之舟”。许多报道指出,教师缺少知识,限制了幼儿园到八年级的科学教育,可见教师可能对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也是不甚了解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其次,教师与科技馆教育工作者之间应当架起合作的桥梁,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教育经验,共同开展教育活动,互相探讨科技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群体攻关等。这样就促使学校团体在科技馆中的参观教育活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一种团队活动。
3.指导者。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但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那么,在科技馆中的非正规教育活动中,同样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科技馆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当着重指导哪些方面?我认为,应侧重于以下八个方面:(1)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4)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5)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6)指导学生学会交往。(7)指导学生学会生活。(8)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4.自省者。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远过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我们强调参观后的评价反馈,即是希望教师也能够反思自身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这样既促进了科技馆教育方案的改进,同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经常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学术论文等。与学生共建科技馆参观教育“档案袋”也不失为好的反思形式,一方面,记录反思教育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做了好的榜样,帮助学生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5.志愿者。科技馆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需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科技力量,以志愿者的形式,积极参与科技馆各项教育活动,共同促进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聘请在校教师或离退休老师作为科技馆志愿者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最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也只有教师能使科技馆中的学习活动与学校中的教育做适当的串联与延伸。科技馆应当努力采取各种方式使教师志愿者成为科技馆教育最稳定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宣传者。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和离退休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志愿者队伍。
教师在科技馆教育中的角色是一个复合体,其角色特征并非像京剧角色中的生、末、净、旦、丑那样泾渭分明。本文所阐述的也非教师角色的全部,其角色定位也是相对的,不同角色特征应服从和体现于科技馆内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整体设计之中。各种角色可以融于一体,也可有所侧重。无论学校教师或科技馆教育工作者,其共同目标都在于“教育”,只是实施的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在相同的目标下,教师有责任充分利用科技馆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机会,并且切实地评价学生的科技馆学习成效;科技馆教育工作者也有责任与学校密切合作。事实上,教师在科技馆教育中新的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馆工作者主动将学校和教师纳入其研究和互动的对象,以了解学校团体对科技馆教育方案的学习以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中的情形。这样,科技馆才能够和学校共同设计出更符合教育目的的活动。总之,促使教师在学生的参观教育活动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有待于科技馆界、科技馆主管机关、教育单位、学校单位等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馆理念研究报告.2007.1.
[2]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434.
[3] 孟庆金.学习单: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有效工具.博物馆研究,2004,(03).
[4] 兰国英.从观众的需求浅析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提升.中国科技信息,2005,(05).
[5]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关键词:科技博物馆 发展与现状 运行与管理 经验与借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科技博物馆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科技馆教育亦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本文将从发展历程、建设现状、运行管理等方面,通过中澳科技博物馆的实践介绍和比较研究,求知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从而探索我国科技馆建设与管理的正确方向。
1、科技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方面
1.1 科技博物馆发展的回顾
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由清末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建立了中馆、南馆、北楼和东楼,苑内有4个陈列馆,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与标本。我国有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因此各种历史珍品,成为博物馆收藏的瑰宝,例如著名的故宫博物馆,正在对古建筑、院藏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等进行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建立起完整的“故宫学”体系,意在继续揭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
1.2 科技博物馆建设的现状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把科技馆建设列入了政府投入的议事日程,每个州都建有本州的科技中心(科技馆),目前全国共有14个科技中心,几乎覆盖了全国。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位于首都堪培拉,1988年建成开放,科技中心精湛的展品、合理的布局设计、优美的环境布置、更是加强了展出效果。墨尔本科学技术博物馆一层为主要展厅,其中有气象地理、运动科学、生活中的科学、光与视觉等方面的展品;二层为3~8岁儿童展厅。悉尼动力博物馆位居原来的发电厂,配以一系列庞大的机械藏品、州的第一辆火车,悬在空中的飞机,探讨蒸汽革命如何改变了世界,还有一批观众参与的展品及一些中短期展览。
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经约30年的发展,全国已“达标”的科技馆数量持续增长,至2010年底,全国建成开放的“达标”科技馆总数达到86个。[1]例如上海科技馆共有生物万象、地壳探秘、智慧之光、彩虹儿童乐园、设计师摇篮、地球家园、信息时代、机器人世界、探索之光、人与健康、宇航天地等11个常设展区;广东科学中心设有儿童天地、实验与发现、数码世界、交通世界、绿色家园、飞天之梦、人与健康、感知与思维8个常设主题展区。
2、科技博物馆的运行方面
下面以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与中国科技馆为例,展示双方主要功能的实践并进行比较。
2.1 展览教育
2.1.1 常设展览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位于首都堪培拉,科技中心的展览主题以展品共性来确定而不以学科来分类;展品以展示科学原理为主而以展示高新技术为辅,这些都符合世界潮流。展品设计新颖,制作精美,推广到整个澳洲,代表了澳大利亚的水平。
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于1988年9月22日建成开放,二期工程于2000年4月29日建成开放,新馆于2009年9月16日建成开放。新馆设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
2.1.2 临时展览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除了常设展览外,还设置BHP野生科学、恐龙、环境、有趣的科学和微观世界等临时展览。例如“公路地带展”运用20个有趣的展品来强调行人、骑车人、乘客以及驾驶者面临的道路危险,还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以加强学习的体验。
中国科技馆已连续举办6届的“巴斯夫小小化学家”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新馆精彩亮相;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中国科技馆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合推出“走进天文年”系列教育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国新闻社、道达尔共同举办的“和谐能源之旅”近日将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序幕。
2.1.3 巡回展览
澳大利亚最大的一个流动科学展览,是由一个有15名科学表演人员组成,包括满满一辆半拖挂车的互动展品在内的科普马戏团。每年它把这些展品带给生活在澳大利亚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孩子及家庭。
中国的科技巡回展览则始于1983年,当时尚处于筹建中的中国科技馆以安大略科学中心的展览为基础,经过加工调整,组织力量到内蒙、青海、广西、湖南、新疆巡展,观众达30余万人次。中国科技馆的“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成绩斐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等国及香港巡回展出,累计观众达560多万人次。
2.2 培训教育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为教师准备了针对中心展览内容的教学材料,为他们准备了各种发展研讨会,这些活动旨在提高教师们设置为学生安排设计科技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中国科技馆也十分重视学生培训工作,与台湾一家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科教中心合作,共同创办大自然科学实验活动。其办学特色是:以科学实验为主线,采用活动教学方式,使用创新技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亲身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科技博物馆的管理方面
3.1 政府投资
中国国家与地方科技馆的土建资金均由政府投资,展品经费也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例如中国科技馆在三期建设中财政拨款投入建设经费为12亿元,开馆后由政府提供运营与管理经费;上海科技馆财政拨款投入建设经费经费为19亿元,开馆头5年每年预算15000万元,其中7500万元来自政府拨款,其余来自业务收入。
3.2 重视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在澳大利亚,很多大学都开有科学传播专业,仅在昆士兰州,就有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吉姆库克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等开设有科学传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位于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则设有科学传播专业博士学位,并编有专著系统地研究科学传播。
中国科协与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创建了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2002年开始招收科学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4、结语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到中澳两国科技博物馆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差距,对于澳大利亚科技博物馆的成功与经验,我们要加以借鉴。
4.1 澳大利亚科技博物馆的主要特色
艺术与展示。澳大利亚科技博物馆都很注重展览设计中艺术手法的采用与把握。墨尔本博物馆展出了出生于1927年的一代名马,在赛马中屡得大奖,成为经济萧条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支柱。标本制作的高超手艺令人震撼,再现了骏马飞扬的神采和矫健的雄姿;标本展台的形状为马蹄形,黑白相间的背景为骑手服的色彩,树龄1600年的红橡木地板象征着永恒。
生态与环保。保持生态平衡,提倡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识,在澳大利亚的科技博物馆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墨尔本博物馆的森林展区布满了远古蕨类植物和高大的乔木,水流循环,植物进行着光合作用,草丛中生活着5种毒蛇,小鸟筑起了真正的鸟巢,林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寄生虫。展区中有一些树木成了电线杆状,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3]
文化与精神。在澳大利亚的科技博物馆时刻都会感觉到一种博物馆文化,感受到一种博物馆精神。博物馆员工着装统一,佩证上岗,语言规范,彬彬有礼,训练有素,或接受咨询,或给予讲解。“请莫忘记,我们的职责是使你参观愉快,欢迎随时向我们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这是一家博物馆的欢迎辞,也是各家博物馆的真实写照。
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4.2 科技馆设施建设
澳大利亚人口不足2000万人,全国拥有现代化的科技馆14个,平均140万人就有一个科技馆,令人羡慕。在澳大利亚最令人信服的成功改建旧建筑的典范是悉尼动力博物馆,该馆利用原发电厂高低空旷的车间展示机械、交通、能源等展品,而一些废置的发电设备也成了现成的展品。我们要借鉴他们的经验,可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后关、停、并、转企业的厂房设施,进行改造,兴建科技馆。
4.3 科技馆的营运与管理
澳大利亚各馆积极举办临时展览,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时间。中国恐龙展在澳大利亚博物馆大获成功,6个月观众达17.6万人次,为近年来最成功的展览。澳大利亚科技博物馆常设展览不收费,临时展览要收费,这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科技馆免费后的榜样。
澳大利亚有时通过拍卖将标本、艺术品捐献给博物馆,而政府对中拍者的企业提供减免税收;博物馆压缩员工数量,广招志愿者,而志愿者多数为高素质的富家妇人,政府则对其丈夫的经营酌情减免税收。
墨尔本科学技术博物馆是由州文化部门拨款兴建并统一管理的科技馆。有30多个工作人员,而维修后勤人员与其他场馆调配使用。总人数不到400名,分管17个场馆(其中墨尔本市区有4个)。科技馆和学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学校组织学生来馆做理化实验要预约,科技馆象征性地收费11澳元。
科技博物馆营运经费不足,也是国内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澳大利亚的同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4.4 科学传播人才建设
澳大利亚十分注重科学传播学科体系建设,很多大学都开有科学传播专业,位于首都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则设有科学传播专业博士学位,已经为全国培养出不少的科学传播的人才。我国近年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北师大已开始招收此专业的硕士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速度与规模还远远不够,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建立起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辛兵.教育传播学视野下提升科技馆教育质量的理论思考[C].2011(广西·南宁)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1:2-12.
关键词:免门票;科技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引言
每个城市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为城市文化物标的科技馆承载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科技发展的见证。科技馆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层次,有些科技馆甚至会成为一个城市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科技馆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文化层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馆已经逐渐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实现开放性、综合性的发展。科技馆实现免门票之后能够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充分体现科学馆的文化价值。本文结合盐城科技馆发展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免门票后科技馆的发展整体态势。
一、盐城科技馆的基本信息和运营模式
科技馆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出现,而且在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科技馆——盐城科技馆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盐城科技馆在建设规模、运用模式、功能体现等方面展示了科技馆的较为成功的发展状态,下面结合盐城科技馆进行相关阐述。盐城科技馆是盐城市政府出自兴建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进行科普教育宣传的重要基地,是集宣传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科技文化场所。盐城科技馆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常设展区、临时展区、培训区域、特种影视区。分别设为“科技与发现”、“技术与创新”、“科技与社会”、“儿童科技乐园”、“湿地与海洋”等展区。
盐城科技馆充分贯彻“体验科学、感悟科学、和谐发展”的宗旨,充分利用对高科技产品的展示、讲解,吸引观众动手参与来增强科普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观众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在整体运行模式上,盐城科技馆采用的是多种票价模式,主要有团体票价、定期优惠票价、定期免费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票价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从而在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的同时也促进了科技馆更深远的发展。随着众多科技馆进行免门票政策以来,免门票后科技馆的发展成为备受关注,吸引了众多目光。
二、免门票的情况下科技馆的建设与运营状态
科技馆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开始采用“免费开放”的模式,众多的科技馆实施了免门票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盐城科技馆在实施免门票开放的政策之后,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来馆参观,科技馆对于公众的吸引力开始大大增强,而且科技馆进行了更加完善的规划和调整,可以说效果非常显著。
科技馆不同于博物馆或者其他展馆,有自身特殊性。文博类的展馆只需要动眼参观,不需要进行动手或者直接参与,而科技馆却大不相同。科技馆除了进行最新科技产品的展示外,还需要参观者的密切配合,观众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科学,感受科学。因为科技馆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要充分体现自身的知识性,实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同时进行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科技馆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而实现与时俱进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当科技馆实施免门票之后,会相应地减少一部分收入,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科技馆的进一步发展。如果科技馆不紧随时代前沿的科学发展一起进步的话,始终处于不创新、不求异的发展状态,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新鲜感,同时失去越来越多的观众,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
三、免门票后科技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馆实行免门票开放可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又是一个挑战,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如果在科技馆免门票的改革发展中,抓住了机遇能够提高科技馆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促进科技馆的不断成熟和日趋完善;如果科技馆没有把握好机遇,缺少对发展的整体规划,细节工作做得不到位,最终会使科技馆陷入恶性发展状态。那么,如何使科技馆的实现跨越式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更好地发挥科技馆的服务功能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影响科技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留住更多的观众。
首先,由于科技馆在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科技馆在展览内容、新展品的展示方面比较欠缺,使科技馆形成“有馆无藏”的不利状态,而且科技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较差,加上实施免门票的政策之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变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馆对于参观者的吸引。其次,有的科技馆由于知名度不高,科技馆的展品和展区设置不合符大众的欣赏口味,对参观者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了科技馆的人流量。再次,从我国的公众对科技馆重要性的认识方面来看,很多人把科技馆的参观当做是一种休闲和娱乐,甚至有些人抱着捡便宜凑热闹的心态去科技馆参观,因此,使得科技馆的服务功能不能得以发挥。
针对科技馆免门票后出现的影响科技馆的发展因素,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创新。第一,要加大在科技馆资金、人员配置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变服务态度,使参观者能够真正受益,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实现科技馆进行科技知识普及的目的。第二,要是科技馆实现物尽其用,发挥在科技发展中应有的作用,需要科技馆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同时也需要公众能保持理性的心态参观科技馆,能够明确参观科技馆的目的。第三,实施免门票之后,科技馆要深入思考深层次的问题,要充分借鉴国外科技馆在免费之后的成功经验,能够把参观者当作刺激科技馆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把更多的先进、现代的高科技产品融入到参观内容中,进行科技馆功能和定位新界定,实现科技馆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使更多观众了解前沿的科技文化知识。
四、结语
科技馆体现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承载着科技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肩负着普及人们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养的重任。实施免门票的制度后,会给科技馆的发展带来不同成都的影响,因此,科技馆要从自身的发展现状入手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科技馆的服务功能,使科技馆在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的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成涛.浅析免费政策给科技馆运营管理带来的影响[J].广东科技, 201120(18):53-54.
[2]何彦.浙江省科技馆启动免费开放日活动[J].科协论坛,2010(11):11.
[3]陈善蜀.科技馆对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9(03):30-33.
[4]梁志方.不设门票的和谐发展[J].望,2007(25):5.
[5]詹挽强,王俞波.浅谈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利弊及其应对[J].市场论坛,2008(08):87-88.
[6]田艳萍.国外博物馆经济学研究概述[J].博物馆研究,2009(01):16-19.
12月3日上午,李象益荣获国际科普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主持。
座谈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颁奖盛况及感想,回顾三十年来科普工作历程,并向与会同志分享了科普工作经验体会。
李象益说,作为一名科协人,一位科普工作的践行者,获得卡林加奖,内心非常的激动,成就的取得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普、与今天良好的科普工作环境是分不开的。李象益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从事科普工作的经历。198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钻研喷气发动机技术的李象益奉调进入中国科协担任创建中国科技馆的工作。从担任科技馆领导主持中国科技馆一期开馆和二期建设,到担任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领导发起了中国第一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到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指导服务全国科技馆建设发展,再到退休后担任全国近10个科技馆和北京市政府科普工作的总顾问、顾问,三十年多来的职业生涯中,李象益一直致力于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谈起自身的科普经验体会,李象益认为,从事了30年的科普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科普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科普的创新和深度发展,是自己一生的追求,永远的追求。同时,李象益认为科普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徐延豪代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向李象益获得卡林加奖表示祝贺。徐延豪指出,科普事业是一个青春的事业、朝阳的事业,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李象益30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奋斗不止,长期努力和奋斗在科普第一线,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次卡林加奖既是对李象益个人多年来奉献科普事业的肯定,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抓科普、注重科学传播、不断提升科普工作影响力和水平的充分肯定。
徐延豪要求全国科普战线广大同志,学象益对党、国家事业的热爱,特别是对科普事业的挚爱和追求,学习他对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学习他永葆青春不断努力的工作态度,投身到具有伟大意义的科普工作中去,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科协调宣部、科普部、国际部、科普研究所、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技馆、农技中心、科普出版社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等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中国科协 科普部)
关键词:科技馆;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世界上最珍爱的莫过于生命,而生命对于每个人却只有一次。因为青少年在校内外受到的意外伤害频繁发生,最近,生命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关注的话题。例如每年暑期来临,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就进入易发多发期。溺水只是意外伤害中的一类,有关部门将意外伤害分:水的伤害、火的伤害、道路交通伤害、电的伤害等10类。面对这些意外伤害带来的痛苦,我们除了要反省社会职能在安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还要探讨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教育方式是否也有问题。从我国的安全教育现状来看,学校有限的安全教育资源不足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环境,而且都是从理论上教育,大部分都缺乏实践的教育方式。
科技馆作为公益性的科普教育机构,是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以外的第二课堂,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颁发的《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明确规定:“科技馆的任务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的社会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了解和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任的全面发展。”科技馆的展厅中展示的关于公共安全教育丰富的内容,以及课堂外的灵活教育资源,使得科技馆成为青少年课外实践的理想的教育场所,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社会在安全教育上出现的教育缺憾。
下面本文就针对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意义和在科技馆科普教育机构如何开展安全教育提出探讨。
1 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意外伤害是儿童健康和安全成长的重要威胁,据了解,我国每年都有1.1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惊叹,更多的则是无限的哀伤,从中反映出我国对于成年人的安全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缺失。
1、青少年自身因素
由于青少年的安全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意外伤害是青少年健康和安全成长的重要威胁。
一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具有好奇心强、天生贪玩、心理脆弱等特点,在校内和校外常有危险行为发生,极易引发意外事故的发生。二是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普及较少。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例如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相对较少,对110、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
2、学校教育方面:安全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即使有多半都是走走过场而己,没有全面、系统的教育;学校对学生安全常识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和督导;少数的安全教育课程也是在课堂上讲说的灌输,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安全实践活动内容。
3、各职能部门
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待校园的安全教育只浮于表面。社会舆论及各大宣传媒体对校园的关爱缺乏热情。大多数的宣传只是流于行式,没达到预期的宣传教育效果。在事发后报道集中,而在预防上很少有相关宣传。
2 目前科技馆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及优势
(一)我国科技馆安全教育现状
科学馆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强调开放形式、主动形式、启发形式,让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在轻松的环境中收获知识。
1、重庆科技馆举办“皮皮鲁送你100条命” 安全教育讲座。讲座以儿童安全为主题,从生活中与儿童相关的多个角度出发,为孩子讲解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火灾如何逃生等安全知识。 皮皮鲁安全大讲堂已经让数百万孩子得到了有效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通过最有效的童话主题安全讲座方式,最大化减少儿童成长中可能受到的伤害,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2、贵州科技馆的《当灾难降临时――认知、应对和行动》是防灾减灾的公益性科学普及讲座。利用贵州自然地理情况,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提高广大公众防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城市和乡村群体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我馆于2013年针对安全教育,在主展厅重新布置改造了三楼的展厅设计,三楼重点是安全生命教育展区,呵护生命健康、保护生命安全展区、人防科普展区。设置了交通指挥员,红绿灯,斑马线,还有交通安全知识标识等,大家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并与学校开展安全主题讲课,邀请学生到展厅来参加活动现场。
(二)科技馆开展安全教育的优势
安全教育是学校及全社会需要长期进行的必修课,但学校、单位缺乏开展安全教育的固定设施和相关人员,因此,安全教育长期处于理论大于实际的状态。现如今我国科技馆以成为城市的配套基础实施,拥有较完善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如果将安全教育融入到科技馆展示内容中,能起到很好地宣传教育效果。
在2015年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这样到科技馆参观的受众群体会更多,所以安全教育宣传可以更为广泛的通过科技馆传播出去。
1、科技馆的展览和展品都比较主题鲜明,易激发观众的兴趣,再通过动手参与可以达到更层次的理解。例如江西科技馆生命安全展厅中的交通安全展区,通过交通安全棋、自行车比赛、汽车模拟驾驶等展品,让大家了解在生活中的交通安全法规,提高交通安全的意识。科技馆内的人防展区,还有通过全息剧场、幻影成像技术,让观众可以有在亲临灾害现场,进行正确的急救和自救的动作,培养观众安全应急技能的目的。
2、在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中,把安全教育的多个方面集中在一起展示,在江西科技馆的生命安全展厅就通过设置“你是谁”、“呵护生命健康”、“保护生命安全”展区,系统的把卫生健康、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内容集中展示,避免学校和社会上的展览馆展览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可以让观众比较全面的了解生活中的安全知识。
3、在观众参观科技馆的展品同时,有专业的科技辅导员引导和讲解,并且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向观众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 以科技馆为桥梁筑起安全教育的大平台
科技场馆作为科学教育场所,在通过自身的优势传播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密切联合社会、学校多方安全机构交流合作资源合作,安全教育从深度和广度出发,让大家都来关心安全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馆校合作,共筑安全教育的基石。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技场馆和学校在科学教育上的有机结合,共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活动中,也可以借鉴馆校合作的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搭平台”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立体、互动的 “馆校结合安全”教育体系,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将科技馆的现有资源变成学校安全教学的实践场地。
与专业机构密切合作。江西省红十字救援队于2016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之际,在省科技馆举行“江西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此次“江西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落户省科技馆,开创了全国科技馆系统将应急救护科普项目引进科技馆的先河。在今后的安全教育中,也可以对应校内科学课程的内容,与相关资源单位的专家和学校教师沟通,进行气象、地震和消防的多方合作。根据相应纪念日,如“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119 消防日”等,每个科普活动都确定了一个鲜明的科学主题。活动中穿再通过展板展示、专家讲座、互动游戏、动手实验等环节,让学生能通过看、听、做、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建构相关安全知识体系。
2、加大科技馆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四大媒体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如科普日、科技周、科技下乡、进社区等;设计孩子们喜欢看而且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科普剧,让安全科普知识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安全”为主题宣传活动,使广大公众尤其是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所在,是国家的未来。安全教育重于泰山,科技馆本应担当起这一教育使命,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也是科技馆发挥科普教育平台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长期坚持不懈地的对广大公众进行宣传教育,让安全科普教育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
[1] 付杏 浅谈科技馆教育中的安全教育功能//中国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科技馆馆长论坛论文集 2012:157-160
[2] 儿童意外伤害研究报告2014-05-30.来源:致诚公益,青少年中心。
既然休闲娱乐是人们到科技馆参观的重要目的,那么科技馆的环境设计就有必要考虑参观者休闲娱乐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公众具有吸引力,使参观者在观看展品之余有娱乐、休憩的场所。外环境如何适应公众休闲活动以及展示活动的需要,并且突出科技馆的特点和内涵,这一点尤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现对辽宁科技馆新馆的建设提出一些设想。总体来说,在科技馆主体建筑初具规模时就进行外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旨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参观者从就能被科技馆所吸引,外部园林景观更可能成为来科技馆参观的项目之一。外环境设计要注意环境的舒适度,注意绿化配置,创造自然的生态小环境。下面就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提出几点具体想法。
1平面布局
科技馆整体地块的平面布局应以展馆主体建筑为中心,以几条与主体建筑外部轮廓线相似的环路将整个园林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在规划布局上,可以规则式为主,也可以自然式为主。庭院采用硬地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既满足穿行和停留的需要,又为楼宇下的空间引入绿色生机,这也是改善建筑小环境的重要措施。
2出入口设计
科技馆各种使用功能出入口较多,对于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开放出入口空间应加以整合,形成开放流动的户外空间,利于人流疏散,为各种大型户外活动提供场地。铺装设计可稍加简化,注意与建筑和场地的对应关系。主入口与影院出入口可设计为一体化林下广场,形成开放大气的活动大空间,设置具有现代感、舒适的户外休息椅,为人们提供户外休息、举行各种公共活动的空间,体现科技馆的特征。北侧人行入口区域可利用坡地设计舒展的绿化台地景观,既可解决坡道问题,又可达到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替代现方案中的反复迂回的无障碍坡道。
3设计风格
科技馆主体建筑朝南,考虑该地夏季季风的作用和日照的需要,这一地段及南边沿路的绿地应采用低矮的植物和草坪,以及开阔的硬地和少量硬质景观,以期获得明朗的风道和卫生保障。主入口广场,可设置标志性雕塑、喷泉水池和花坛。应尽量利用原有水系,在其基础上建造水池,形成显著的大型景观并以此为源。整个园林虽然规划为不同功能区,但是在布局和设计风格上是一致的,细部构思都应体现“科技内涵”这一同源性。
4立体布局
在立体空间布局上,除利用植物造景和室外展品自身的高度外,为丰富立体空间效果,对所有绿化用地还可以进行微地形处理,充分利用微地形和植物造景所形成的高差,使人漫步在庭院中,时而视觉开阔,时而视觉封闭,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透视效果,达到“移步异景”的效果,产生韵律美。集中停车区域,为保证平整度及耐久性,建议考虑现浇混凝土植草砖地坪做法。庭院灯建议高度3.5…m,路灯5…m。基地道路转角区域,斜向45°之内取消密植树木,以便减少驾驶员视线遮挡。
5园林小品设计
科技馆园林设计与一般机构的园林设计有共性,但也存在着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要突出科技文化内涵,这可以通过园林小品的选用来体现。所选择的园林小品除注重其景观效果外,更要注重其科技文化内涵,做到既是园林小品,同时又是科技展品。像日晷、火箭模型、动脑风车、气象观测站和剪形植物迷宫等标志性室外展品的选择,可以是这一原则的充分体现。另外,为使每个室外展品周围环境与展品体现的科技文化内涵相适应,要对其周围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处理。
6内庭院景观
(1)科技馆内庭院景观应具有科普教育的主题,但不应过于强化,以轻松的休息氛围为主,将科普知识融入景观之中,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参与性强的主题,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识传播的作用。(2)方形内庭院是被室内展厅包围的室外庭院,为参观人员提供户外放松休息场地。此庭院宜动静结合,在植物立面构图方面考虑油松、云杉等乔木结合。平面铺装构图形式可以引入平面矩阵的设计思路,采用硬地、绿地跳跃布置的手法处理。(3)长方形内庭院狭长高耸且实体墙面较多,可以攀援植物为主题,打破传统种植方式,用亮金属线形成金属攀爬架,种植五叶地锦植物形成气势恢弘的绿墙(秋季变红),表现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软化僵硬冰冷的空间,地面可设计木栈道,局部结合宽大休息凳和花灌木,形成别有特色的内庭院景观。
7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上,应突出一个“绿”字,整个园林规划中绿地应占40%以上。绿化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配置无论从材料到方案都应体现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1)绿化树种选择上,突出地方特色,绝大多数采用乡土树种。另外,所有乔木均采用“大树”,虽然现在有些专家不提倡大树移植,但现阶段随着移植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大树移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而且为保证绿化效果当年见效,有时我们不得不采取大树移植的方法。(2)栽植的植物种类繁多,要涵盖目前辽宁省所有常用绿化树种。在树种选择方面,基调树种考虑北方气候特色,可选择类国槐、白蜡等,景观树种考虑色彩搭配,建议选择银杏、五角枫、油松、云杉、京桃等。(3)植物配置上,要充分考虑沈阳的气候特点,特别注重植物的色相和季相变化,大量采用观花、观果、观叶和观干植物。通过乔木与灌木、常绿树与阔叶树、花灌木与匍匐植物、地被植物与草坪的合理搭配,达到“三季观花、四季观果、终年赏绿”的景观效果。(4)展厅区域的室外景观庭院,由于其尺度较大,同时又是各层展厅公共空间的室外景观,而且考虑到北方的气候因素,应以绿化为主、硬地为辅。同时,考虑到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建筑功能,对于园林种植的选择应尽量选择具有科技含量的植物,使景观庭院也成为科普展项的一部分。(5)一些细部,包括球幕影院前绿地树木种植位置,应集中布置在一侧,以便与开阔的草地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球幕影院和水池,给人们提供良好的观察视角。种植在靠近各出入口处可适当改变节奏,密植或放开,以起到提示入口的作用。绿化设计乔灌木组团布局不应过于均匀,应加大疏密关系,形成孤植、丛植、大草地对比强烈的景观效果。品种以1~3…种为基调树种,突出主景观树。在品种、色相、花期更迭上应再加斟酌。乔木种植间距可参考近距2~3…m,远距4~6…m。
结语
[关键词]区域性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 中心图书馆
[分类号]G258
目前,中国的图书馆体系分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以至县乡镇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如科技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专业协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如各大学图书馆。多年的体系一直延续,齐头发展,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不说,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造成巨大的浪费。在节约型社会里,这一体制是否应当变革?特别是在财力不足的中小城市,是否还要保持原有体制?还要齐头并行发展呢?
最近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专业图书馆界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在阐述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图书馆面临读者群体变小、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变大的现实,应如何面对?当然是要“转型”,是要“策略”。大城市的专业图书馆依然如此,那么一些中小城市专业图书馆就更是面临生存的考验。在现代网络发达的今天,是不是高校图书馆可以履行专业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本文就以河源大学城图书馆与河源市共建区域中心图书馆为例,来介绍公共馆、科技馆、高校馆三馆合一成为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办馆模式,供同行商榷。
1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模式的意义及特点
1.1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模式的意义
河源地处粤北,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相对滞后。河源市下辖6个县(区),每个县(区)都设置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河源市还有一所科技图书馆。但这些馆都因资金严重短缺、馆藏资源匮乏、馆舍陈旧窄小、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队伍业务水平低等问题的存在,无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几乎处于闭馆和关门状态,即使有的馆免强开馆,也只是为了养活十几位工作人员,面向附近的几位老年人和几个中小学生开放。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使得区域信息知识供求矛盾不断加剧,最终成为阻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瓶颈。
而地方的大学图书馆,由于办学的要求,不断投入、发展状大。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当地的公共图书馆。但传统制度是大学图书馆只能为校园服务,不向社会开放。那么在一个只有30余万人口、城市面积300余平方公里的中小城市,是否必须还要再建一所公共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这一直是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长期争论的焦点,当然是建设比不建好,但资金的投入确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针对河源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滞后的现状,2007年河源市领导本着“地方资源为地方,整合共建、资源共享、集中投入、发挥效率、突出中心、强化意识”的原则,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构想。对此,河源市文化局、科技局积极响应。2007年9月,在充分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将河源市图书馆、河源市科技图书馆并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形成面向河源市开放和信息服务的区域共建共享的中心图书馆,即河源大学城图书馆。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作,目前,河源大学城图书馆,已拥有建筑面积26 000平方米,纸质藏书50万册,电子数据库20种,特色资源库6种,电子藏书33万册,馆员人数34人的较大规模的图书馆。该图书馆距离市中心只有2公里。作为城市中心图书馆,从建设到发展,河源市财政先后投入4 000余万元。这标志着欠发达地区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已经诞生。
以大学图书馆和地区公共馆、科技馆联合形成区域中心图书馆,带动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种崭新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中小城市集中信息资源为地方服务的新举措。这对于公共图书馆不发达地区来说,是集中资源、节省资源、优化资源、减少投入的最好共建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地方的信息、文化工程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2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模式的特点
以大学城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模式与系统内部各成员馆之间的区域合作有其不同之处,它不仅是地区性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系统,而且是区域多方建设的图书馆,以求共享其信息资源:①它的服务性质是为全地区服务,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图书馆;②它的运作是依托大学城图书馆基础设施之上,形成地区中心图书馆,从而开展区域共建共享;③它由原来政府同时为多馆投入,变为政府为中心馆单独投入;④它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完全由学校负责,地方政府不干预。这样,使得原本单一服务性质的高校图书馆,变成了复合性质的区域中心图书馆。
2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实施
2.1 图书馆的实质合并,形成中心馆
2007年河源市图书馆和河源市科技图书馆实质并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图书并入,相关人员并入,就连书架和设备也并入。人员成为统一的事业图书馆编制,资产清点、记账,留做历史备查。最终形成统一的中心图书馆,对外有三个牌子:河源市图书馆、河源市科技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统称为河源大学城图书馆、河源市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一夜之间,这个图书馆事业相对落后的城市,就有了一所标志性的图书馆,有了一个为全市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图书馆。也使得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任务得以保障。
2.2 明确组织管理程序,更好开展工作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是公共馆、科技馆、高校馆联合一体的办馆模式,它既有公共馆、科技馆的职能,又有高校馆的职能。中心图书馆座落在大学校园,学校又是读者和科研人员集中的地方,所以其定位是:中心图书馆隶属高校,行政管理、业务建设由高校负责,区域共建共享由文化局牵头,科技信息服务、企业科技推新等服务由科技局主持。建设经费多方共同投入,以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为主。即一方投入为主,多方建设为辅的格局。
2.3 确定中心图书馆的工作任务
在实践探索中,确定了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工作任务:①集中区域建设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建设好中心图书馆,使之成为地区资源状况良好,技术力量雄厚的核心图书馆。在中心图书馆的统一组织和带动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地区性信息服务;②充分挖掘区域资源,整合高校和地方各信息情报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高校与地方各信息单位实体资源、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一体化服务;③
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实现区域的共建,走“共同办馆”之路,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走“集群管理”、“通借通还”之路;④向高水平、高层次信息服务过渡,比如传递、推送、咨询、查新、联合检索等,努力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努力成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咨询研究中心、学习教育中心、阅读休闲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⑤共建共享区域特色资源库,实现部分资源数字化或地方文献全面数字化。
2.4 组织机构调整,适应新任务要求
明确职责,全面服务。在管理上,变传统的借阅部为公共服务部,履行为公共读者服务的职责,实行除法定节假日外的,全年、全天开放服务,周服务时间达86小时;将传统的咨询部,变为培训辅导部,面向学校和社会开展教育培训和知识辅导;成立了科技信息服务部,面向科技人员及科研人员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包括科技查新和科技文献检索、推送等;成立了网络技术服务部,面向区域网络用户开展网络技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及电子资源服务。从而确立了中心馆的共建共享和服务的优势地位。
2.5 中心图书馆成为城市“亮点”工程
发挥集中优势办大事的方针,集中力量办好中心图书馆,造福人民。目前,中心图书馆每天借阅量达3 000余册,到馆阅览人数达4 000至5 000人,真正成为了区域中心图书馆。为此,在书库结构上做了调整:设立普通读物书库,供公众读者利用;设立中小学生读物书库,供公众小读者利用;设立多学科专业研究室,供学科专业人士使用;又设立了研究室,供科研人员和大学专家教授使用;设立全天候开放的自助借还室,供大学生和工作繁忙的人员业余来馆利用文献;图书馆160台机位的电子阅览室、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及区域协作网共享资源,都无偿或有偿供校园和地区读者使用。
3 进一步完善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实践
3.1 以中心馆为核心,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以中心馆为核心,建立中心资源协作网,各地方馆(县馆)加入协作网,进行资源共建和共享。中心图书馆为各分馆提供系统平台和存储空间,并提供共建共享技术支持、负责技术领域的培训工作。分馆负责本馆的资源建设和技术改进,自愿加入地区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共享各馆电子资源,最终达到通借通还的目的。各协作馆的馆内电子资源,在受权的条件下,无偿或有偿供各馆检索使用。形成馆际互借和区域信息互联、远程传递机制。
3.2 以中心馆为核心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
资源共建共享,有序的领导和组织是不可缺少的。中心图书馆是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具有组织、领导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和开展具体业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是组织、领导区域共建共享工作,以中心图书馆为牵头单位,上面有文化局主管部门领导,下面有分馆的领导参加,形成图书馆联盟组织。在强有力的联盟组织领导下,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得以顺利开展,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才能发挥更大的资源组织、资源保障作用。其次是业务建设工作,即负责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施,负责中央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建设。其他图书馆(包括区县公共馆、学校馆、科研院所馆、单位用户)作为分馆,加人中心馆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协作网,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中心馆是资源的中心、信息的中心、网络的中心、集群管理的中心。这种中心作用,保证了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保证了区域文化和信息事业的发展,保证了促进地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如图1所示:
4 建立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4.1 解决两种思想意识问题
在建设中心图书馆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资源的投入是政府的,资源的利用就应该是人民的。高校馆资源为什么不能为社会利用,公共馆的资源为什么不能为高校利用?这些问题很简单,但长期形成的公共、科技、高校三轨制,使人们思维产生禁锢,产生误区。这方面存在两种意识问题:①领导的思想意识问题,首先是隶属领导认识不一致,表现在不支持;②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一致,表现在工作中不情愿、不认真。河源市领导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了图书馆事业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教育,中心图书馆人认识了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本着务实的原则、效益的原则、科学发展的原则,从地域文化发展的现实出发,转变了观念,积极投身到区域共建共享任务当中。
1.1随着现代社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迈进。
“数字生活”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只有将馆内标本数字化,才能实现标本从静态到动态,不受时间和场馆的限制,才能真正和社会接轨,从而完成科学馆的历史性变革。
1.2将各个标本数字化,通过网络方式介绍人体解剖知识。
同时用一些精美的图片作为背景,降低非学医人士对人体解剖标本的恐惧感[1]。将标本数字化既能让大众更为容易的接受,又能达到较好保存标本的目的。
2如何对人体生命观进行数字化建设
2.1建设数字化人体生命科学馆涉及到解剖教研室、微生物与寄生虫教研室、病理教研室。
同时为了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还需要网络中心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这就要求必须由校领导给予足够重视,出面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要求各涉及部门指定专人做好资源的更新及网络的维护。
2.2将人体生命科学馆中现有的各种标本进行拍照、编号。
同时加上一些刚从附属医院收集到的三维重建图片、影像图片一同用Photoshop对标本图像进行剪裁修割和结构标注处理、文字录入和编辑后,以网站的形式对各种资料进行展示。为了让更多的人共享陈列馆资源,更有效的开放人体生命科学馆,增加系统的交互性和丰富系统资源,将网络平台放入学校校园网服务器,供校内局域网和外网访问。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建设、生命科技馆陈列标本管理和资源查询系统建设。能系统、全面反映出管理、查询对象所有数据及文字、图片、实物等各种资料,建立健全“馆中有库、库中有馆、馆库结合”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2.3为方面校内同学查阅标本信息,我们将依托互联网技术。
建立标本信息查询平台,供同学们对整个医学标本馆的概况和基本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和查询。同时,我们即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激光造型影视技术、多机同步播放控制技术等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建立多媒体标本演示平台,对标本进行多视觉、全方位的多媒体演示,使标本展示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多姿多彩,丰富人们的感官享受。
2.4构建“管—养—教”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保证数字化人体生命科学馆的重要前提。
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生命科技馆标本、模型台账和陈列标本馆综合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建立健全人体解剖标本养护规范,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规范标本的养护;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生命科技馆教学管理体系,从组织教学、精讲点拨、实践指导等各环节规范实践教学全过程。使其能真正体现“馆中有库、库中有馆、馆库结合”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3建成数字化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意义
3.1数字化人体生命科学馆内标本种类齐全,学生通过自己电脑可直接进行观察,方便了学生,图片制作精良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特殊处理,使得难以观察到的结构得到充分显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标本进行全方位观察,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满足医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3.2数字化人体生命科学馆有系解、局部、断层、胚胎、铸型、塑化等各种类型的图片,
可供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观察、测量和比较,能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解剖学提供科学、准确、直观、专业性很强的实物标本。
3.3数字化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建成不仅能为教学、科研及临床提供更完善、更形象的直观教具,而且能成为揭示人体结构、了解生命奥秘、宣传健康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