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

时间:2023-05-29 17:2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

第1篇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参考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研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方式与方法,同时也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打造师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项目实施方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等;其次是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班,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第三是根据实验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将项目进行总结与完善,并予以推广。

三、项目实施过程

1.组建研究团队:本项目研究跨学前教育、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武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2012年项目实施之初,便组建了由以上各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分工协作,研究团队成员不管是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上,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

2.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门类众多,哪些内容可以构建成一门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哪些内容则可以作为素质拓展以活动形式呈现,都是需要斟酌研究的。所以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合,首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服务于以高文化素养、深道德涵养为目标的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在各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宽度与深度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在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对实验班的培养期间,将实验班学生,从待人接物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态度、职业素质状况、文化修养水平等多个维度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评估,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5.对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将实验班学生,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等两个方面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第2篇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3篇

酒店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一为了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引导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按新都文明办[20XX]37号文件的部署,北管委认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七夕节”主题活动。

一、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节日氛围

为更好的开展此次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管委会制作了七夕节日宣传栏,对节日的来历和民俗传统进行宣传,受到机关全体人员和群众的好评。管委会还收集整理了一批关于七夕的优美故事和传说,编辑成电子书,上传至互联网供人们免费下载和阅读,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进一步使人们关注这一传统节日,为整个社会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举办七夕爱情讲座,体现真情关爱

在七夕节前夕,管委会举办了“七夕爱情讲座”,讲座从“七夕节”的渊源、传说、习俗以及诗词等方面向参加主题活动的人员宣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让大家了解七夕文化所蕴含的崇尚忠贞爱情与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怀。大家还围绕七夕佳节颂扬忠贞爱情,家庭幸福的主题,诵读爱情诗歌,激发人们对真情的追求,对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传播传统文化,共创文明社会

北管委借此节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和谐之风,广泛宣传互助友爱,共建文明社会,让文明之风进机关、进家庭。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支持,大家在工作中,都更注意职业文明礼仪,以文明的语言、文明的仪态为来访企业和群众服务。同时,以七夕体现家庭美满追求之意义为抓手,积极倡导文明进家庭,追求家庭和睦美满,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群众告别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通过此次主体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营造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为树立人们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做出了贡献。

酒店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二根据区文明办的有关通知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局领导高度重视,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七夕主题活动顺利开展,局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七夕节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科室以深化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载体;突出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突出营造家庭美满、社会和谐氛围的具体要求,全面推进我局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具体活动情况

(一)开展“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结合“在我们的节日”期间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我局党委印刷了“迎七夕、诵经典”文学小册子,并对全局干部职工及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发放,要求各科室组织诵读。活动陶冶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在诵读经典中受到中华情爱文明的熏陶,续写高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新故事。

(二)开展爱情文化活动

在七夕节来临之际,我局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观看“七夕”节期间民俗表演团体、民间艺人在我区各地举办的各类传统工艺和七夕民间技艺表演。鼓励干部职工参与节日期间组织的歌舞晚会,活跃了单位气氛,促进干部职工间的有效交流,增强了团队战斗力。更让干部群众充分感受节日的浪漫气氛。

(三)开展“七夕传统节〃共植爱情树”活动

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七夕”文化内涵,突出“爱情忠贞、家庭幸福”的主题,我局精心组织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七夕传统节〃共植爱情树”活动。组织局干部职工及其配偶,共20对夫妇代表在局花园内进行植树活动。为我局环境增添绿色气息的同时,为人们作出了高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典范。

在本次活动中,我局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倡导文明和强化作风的热潮,更是承七夕文化精髓,扬民族传统底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酒店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三按照县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进一步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更好的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镇领导高度重视,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以“爱情忠贞、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为主题的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七夕主题活动顺利开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七夕节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村(社区)结合“百姓故事会”活动,以深化创建文明新村为载体;突出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突出营造家庭美满、社会和谐氛围的具体要求,全面推进我镇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具体活动情况

(一)开展“七夕”爱情故事讲演活动。我镇各村(社区)积极开展“七夕”专场百姓故事会活动,以“我讲述、共分享”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充分感受浪漫爱情,追求幸福美满生活。

第4篇

一、明确了民俗背景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传统佳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午。当天有很多传统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中华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机会,为引导学生过好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坚持了节前抓宣传

1、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各类会议,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动员,要求各班级做到节前有宣传、节日有活动、节后有总结。确保这次活动质量和效果,不走过场。

2、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通过校园广播,专栏,网络等媒体宣传,通过制作并张贴宣传画营造节日气氛,提高同学们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和民俗知识。

3、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举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通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三、坚持了节中搞活动

首先,为了确保活动开展,我校召开了行政会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活动方案、评分办法和奖励措施。落实了分工和职责。其次,公示方案。学校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方案张贴出来,使教师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再次,组织报名。全校教师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我们的端午节”主题诵读活动。截止月日上午,全校共有名师生报名参与活动,参与率达%。活动形式主要包括6种:

1、不少同学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仍然较少,因此学校在周一升旗仪式中安排学生演讲关于端午节日的有关讯息。2、学校宣传部作了以“欢乐端午”为主题的黑板报,为端午节到来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3、学校组织各班召开班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扬理国。4.、班级还召开了“传统节日之端午节”学习会,通过学习交流,增强了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培养了大家的兴趣。5、开展了“我们的端午节”主题诵读活动,评选了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有力地促进和引导我校教师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6、学校特意策划了以“端午”为主题的演讲故事活动。师生人人上台讲体会,谈感受。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回顾历史,乐谈粽子,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和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文课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渗透在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1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中科学而轻视人文,看中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2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文化。本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受。

3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5~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使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学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应成为一种国家课程行为方有力度,方见实效。

4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学古文开始可以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白话文的经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积累。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5 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5.1 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5.2 古诗,不可忽略的财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2.1 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5.2.2 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5.2.3 亲情教育。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重视亲情。

5.2.4 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5.3 经典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我校有专门的《国学》课本,《三字经》、《弟子规》等著作的开设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如学完《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简单地解释几句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有的学生晚上回家,妈妈叫他,会很快来到妈妈面前,不再懒得回应,甚至在“母亲节”那天还给妈妈端上了一盆洗脚水,妈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唯物辩证法

十以来,在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美籍华人李政道先生曾说,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五千年的黄土文化值得华夏子孙骄傲。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得出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在当代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1.熟知历史文化,增进民族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熟知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文化命脉。民族情感不能凭空产生,它要以熟知民族历史文化为基础,没有了解,就没有认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处世哲学,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中国瓷器、丝绸、古建筑……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并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持久生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增进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2.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

人的性格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后天的教育十分重要。中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中华传统文化蕴涵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如忠诚爱国、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友爱谦让、律己宽人、自尊自爱、勤奋励志等,都是当代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因此,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3.增长智慧,濡染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音乐美术到医学农林等,可以说无所不包。这些古代文化都饱含着朴素的道理,充满哲思,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依然有着较大指导作用,使人们得以增长智慧、启发思维、濡染心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6~15岁,这一时期,识记速度最快,也最牢固。所以,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让学生适当地阅读、背诵一些传统经典,无异于在其脑海中建立一个智慧库。或许现在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知识、智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认知的提升,古人的知识、智慧会一点点地内化樗们思想认识的一部分,启发其思维,濡染其心灵。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以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媒体的宣传,传统文化教育陆续走进中小学课堂,一时呈现出了“国学热”,应该说,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热闹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无序与盲动,不少地方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论指导与科学设计,内容不加甄别等原因,致使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更有甚者还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缺乏理论指导与科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与现代化教育不相符。现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开展,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怎样科学设计等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还不够清楚,只是为开展而开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中小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戏曲表演等。

2.教学内容不加甄别,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广博,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广为人知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包含着敬老孝亲、宽容有爱、诚实守信、勤奋励志等仍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思想,但其中也不乏尊君、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然而,一些学校或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内容并未加以甄别,而是全盘皆收;教学方法上,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不注重方法的改变。近几年就频频曝出一些蒙学馆、私塾、国学堂不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行要求学生背诵经书的例子。

3.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尚须提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从总体上缺失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以致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而当前的教师职后培训在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又未及时跟进或补救。职前、职后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师无法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研发工作。可以说,这已是制约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唯物辩证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运用

究竟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材、教学、教师以及评价等诸多方面,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对各环节进行科学地统筹规划,从而做到科学有序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这其中最为核心之处,就是要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将唯物辩证法充分运用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1.内容选择应批判继承

如何选择内容是开展教育涉及的首要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为此,应从时展的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在当代依然有着积极意义的内容应加以继承,如诚信、爱国、孝亲、友善、励志等;对不符合时展需求的,夹杂着封建糟粕的内容要坚决摒弃,如三纲五常、封建迷信等。

2.教材编写应科学编排

教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效果。在教材的编写上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努力做到: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为立足点,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知识分类、内容分级、训练分步的编排方式,灵活有序地安排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层级性与整体性[2]。最终实现体系科学、层级明晰、知识准确,教师好教、学生好学。

3.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不讲或少讲,注重涵泳,强调反复诵读。这种方法十分适用于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教学,在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仍有积极意义,应该继承。但是,在知识密度大、学习任务重的信息时代,一味要求学生涵泳、诵读,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教师应明白,今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背诵大量的传统经典,而在于熟知历史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激发爱国热情,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教授法、鉴赏法、活动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巧妙借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频、视频等开展教学。总之,当代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4.教师培训应求真务实

教育成功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求一大批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很多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教师培训务必做到求真、务实,绝不走形式、走过场。师范院校应切实调整师范生培养的课程结构,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扎扎实实搞好教师职前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让每一位新任教师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应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在职培训一定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把准脉、下对药,切切实实提升教师文化素质,解决实际问题。总之,一定要通过求真、务实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培养训练出一支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5.评价机制应不断完善

健全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深入推进、切实落实的制度保障。任何教育改革只有触及到学生、教师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真正推行。所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改革已有的教育u价机制,让传统文化内容进入中考、高考的考查范围。令人兴奋的是,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机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笔者以为,这样还远远不够,还须就如何开展评价作进一步探索。如,对考查内容的范围作出一定限定,以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定的方向性;考查形式应灵活多样,以此推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考试题目应更具甄别力,以防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化。总之,完善评价机制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不合理之处,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评价、反馈功能。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上至下的制度改革,更需要每一个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以及实践者的通力合作,唯有如此,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方能扎实、有序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传统文化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58-02

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互通有无,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更尊重他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掀起了一股申办孔子学院的热潮,目前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彰显的无穷魅力。在国内,中国传统文化热潮的重要体现是各大高校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多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使传统文化课程也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步骤。

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一)学习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开辟疆土,为我们创造了今天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文化,身为华夏子孙尤为自豪。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从春秋末年至今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用儒家思想统治底层人民,现代社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使之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文化瑰宝中,人们尤为珍惜,从老祖宗遗留下的宝贵财富中择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信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部分融入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去。

(二)全球设立孔子学院

截止到2015年年底,据调查在乌兹别克斯坦、美国、英国、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且仍有70多个国家的200所大学都在积极申办孙子学院,由此可见中国汉语言文学及古代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阐述了“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活下去,就必须回顾2000年前,吸收孔夫子的智慧”这一理论,顿时在全世界引起广大反响。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性,保留、继承和弘扬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思想与文化,齐心协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从古文化汲取智慧

虽然高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比较乏味,一些文史类的专业仅将此课程作为辅修课,学生对该门课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中国文化是教育的根基,如果不认真对待,将会与老祖宗的智慧失之交臂。如今全球已开始重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孔子学院每年都在增加,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有必要汲取和继承下去的,中华儿女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让外国人告诉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优秀。时代的发展告诉每一位华夏儿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

(一)教学的基本内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文史类和师范类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让广大莘莘学子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将这种文明与思想继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汉语言文学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种形态的文学思想皆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古代哲学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最丰富的古代文化组成部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整体文化,对学习中国古汉字、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帮助。

(二)针对性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方向非常广,对其总结主要为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字写作和阐述、影视评论、影视出版以及汉语言研究与教学相关工作。工作的性质基本与文字打交道,重点在于对文字的组织与推敲,要求每一句发言稿或宣传稿不仅能够突出主办方的意愿,而且能够达到社会的共识,这对稿件撰写人的文字组织水平具有很高要求。事实证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莘莘学子,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语言组织能力较高,非常适合做报纸、电台、电视等相关媒体的编辑、编导或宣传工作。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加自己的内在涵养,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更优秀。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该专业注重学生文学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与中国社会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9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的兴起,文坛上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90后一代更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一)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能全面地介绍中国几千年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精髓。重点是一些高校并未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而是作为文科类专业辅修课程,学生对此兴趣不高,这些都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无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另外,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书名的命名和质量也参次不齐,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通史等。纵观这些书籍所阐述的内容基本一致,大多是从宗教、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未对宗教、艺术、教育、科技等形式和发展做更深入的阐述与说明。

(二)解剖中国文化形成

除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深度解剖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这些正是喜爱中国历史的学生最关注的部分。一般来说,这类教程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先秦时期开始讲起,贯穿了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细细解剖和阅读会发现趣味众多,中华文化的经典也正是在这其中体现出来。无论是两汉时期的经学,还是隋唐时期的佛学,无论是宋明时期的理学,还是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所有教程均⒅泄的演变史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总结出每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了中华古老文化对该时期的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虽讲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影响教师采用高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于一体的方式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佛学等文化。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开设孔子学院,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礼节和习俗嗤之以鼻,甚至认为某些思想退化或属于封建守旧思想,不值得继承和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现象,高校更应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大学生全面、准确、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汉语言文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世界知名学府都在申办孔子学院,研究孔子哲学,作为中华儿女更有义务学好中国文化并将此发扬光大,向世界展示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改革的必备条件,它让文字、图形、视频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成为现实,能够让学生更直接了解课本的内容,增加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古代文学、文字与历史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旦不理解则无心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让传统的教学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从高校基础配置来看,95%以上的学府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这些都是利用现代化科技资源来拓展高校教育的渠道和模式。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能够更直观、更方便、更形象地还原出课本内容。

(三)实地感受中国文化

通过实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最有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当地历史的演变、风俗习惯、礼节礼仪等传统文化,并多选取几个不同的城市作为比较和研究,会发现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生活习惯和风俗皆不相同,各有差异,这也正是中国56个民族不一样文化的特色。另外,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戏剧、刺绣、饮食、制茶工艺等,别小看这些民间艺术,许多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利用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古老智慧。

第8篇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 中国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根基。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推进中国化这一课题,是构建具有民族主体性,又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精神家园的必要前提。对于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对于积极的推进中国化,均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中国化的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

人作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不仅仅需要地理上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个可以皈依和寄托的精神家园。所谓精神家园“它指的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世界,是个人或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生命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个体的精神家园最终要归属于群体精神家园之中,形成群体共有精神家园,即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群体,其共有精神家园肯定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绵延的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且包含着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依托和情感归宿。

(二)中国化的内涵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指出:“所谓具体的,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就是把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只是抽象的空洞的。因此,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其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有不少学者对中国化的内涵进行过论述,笔者认为,中国化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的基本原理与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二是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三是总结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再将之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国化的关系

(一)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推进中国化的必要条件

中国化这一过程实际上包含着与中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这两方面。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面,其实是作为外来文化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要实现这种融合,一方面两种文化在某些地方要有相通相容性,而另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差异性的部分就必须要求的中国化,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才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家园。当在近代的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它也没能取代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根深蒂固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中国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众化,最终由民众所接受和熟识,并在大多数中国人中确立起认同地位。因此要想实现的中国化,使其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愿自觉的精神指导,那就必须融入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和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二)中国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其中的精华部分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但是传统文化作为古代社会的产物,肯定还有其落后腐朽的一部分,比如家长制作风,三纲五常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的建设。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从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已经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富有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批判继承,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命题和合理观念融入到新的时代文化和精神中去,使传统文化不断进行自身更新和进化,推进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因此推进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

三、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推进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推进中国化要扬弃和发展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双重价值并存的特点,决定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积极扬弃,批判继承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罗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也不乏腐朽的封建糟粕。作为外来文化的,需要通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乎社会发展需要,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积极成分,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就要不断发展自我,实现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据,立足现代社会需要,发展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注重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完善自身。使经过积极扬弃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实现中国化的坚固基石。

(二)中国化要借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理论如果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国化就无从谈起。过去的理论教育往往长篇大论,艰深晦涩,学术性过强,而大众化不足。大众化就是要把这个“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平民化,打破经典理论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况,让它们真正进入千家万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简练精确,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在精短的文字中既包含丰富的意蕴,又充分体现思想的深刻性。同时,它极富感染力的生动灵活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借鉴传统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推进中国化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动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三)建立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长效机制,以推动其进程。首先,要把扬弃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为中国化的的一部分;其次,社会转型期与多元文化背景下,重视推进并实现与民间文化的结合。因此,努力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当代中国中国化,需要全面分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机制问题,积极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一是要充分了解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不断构建中国化的新形态。二是要建立健全渗透和转化机制,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相联,使理论渗入生活实践,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允熠.中国文化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梁永.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陈纪,高永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价值核心[J].今日中国论坛,2008(5).

[4]欧阳康.融入精神家园——的当代价值与当代命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1).

第9篇

   2022开展元宵节的活动总结范文

  在20xx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为贯彻落实《xx市xx区教育局“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通知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激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积极营造喜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学校政教处根据城区教育局活动方案,积极准备,制定好适合自己本校的活动方案,认真布置,落实到实处。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策划,丰富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我校围绕春节和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凝心聚力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

  1.创编“节日小报”

  结合“春节和元宵节”主题,开展了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寒假社会实践,引导全校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制作“节日小报”,各班级评选优秀作品上交政教处并表扬。

  2.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在节假日期间学生每天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亲身实践中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孩子们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3.开展春节民俗活动

  在节假日期间积极参与民俗活动,搜集民风民俗知识,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贴春联或年画,包饺子和汤圆,猜灯谜,向长辈、同学、朋友拜年。

  4.开展文体活动。

  ①在节假日期间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享受读书的乐趣,了解中华文化,进而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②在节假日期间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每天健康锻炼一小时”,进行形式多样的健身游戏活动,养成每天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③在节假日期间创编“节日小报”、积极参与“文明小博客”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

  二、主要做法

  1、放假前,学校各班级开展了解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2、对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参与学生本着认真求实的精神,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切勿走过场。

  3、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办一次手抄报;四年级和六年级年级学生参与“文明小博客”活动。

  4、要求全校学生把活动的感想写在《金色童年成长手册》,自己所参加的每项活动都拍照留影。

  5、要求全校学生和家长认真填写《xx市xx路小学学生20xx年寒假德育综合实践学习与实践提要》登记表。

  三、效果显著

  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共收回全校学生《xx市xx路小学学生20xx年寒假德育综合实践学习与实践提要》登记表1910份,全校每位学生在假期平均读了7本课外书,学生制作“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手抄报537份,选出50多份优秀作品,收到“文明小博客”文明寄语645个,据各班主任统计上报的相片数达30份以上,只要求各班提供最好的五张作为档案留存在学校校内网内。此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未成年人节日精神文化生活,还培养和树立了学生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2开展元宵节的活动总结范文

  “最后一步,把芝麻团放到糯米粉中滚一会儿……”,上午10点左右,北京红黄蓝中灿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做出了元宵,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分外美味。

  值元宵节莅临之际,红黄蓝全国各地的幼儿园纷纷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元宵手工制作、击鼓传花等民间游戏。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和体验,使他们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了解传统文化和民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获得内在的自信和快乐。

  围绕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每个园所的活动设计又各具特色。北京红黄蓝中灿苑幼儿园的小朋友迎着晨风转动五彩缤纷的风车,放飞梦想。此外,还尝试打破班级限制,全园孩子参与了“传统游戏大联欢”,一方面让幼儿互相认识,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让幼儿体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北京红黄蓝防化幼儿园的长廊上挂满了老师、小朋友们动手制作的花灯,上面缀满了各式各样的灯谜,等待着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参与。老师们介绍说,这些灯谜大都和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相关,符合幼儿的认知,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山东青岛红黄蓝山水名园幼儿园的孩子们走到操场,开始了精彩的舞龙舞狮、扭秧歌、挑灯笼等民俗活动,这些“表演道具”都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的,青岛电视台对活动进行了现场录制。

  其他园所也都贴近幼儿和家庭的需求,设计了别出心裁的主题活动。

  红黄蓝的元宵节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为幼儿创设体验式的环境和氛围,而且邀请家长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园所为纽带把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紧密结合起来,搭建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中华传统文化;营销策略

一、引言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可以选择一个短片、一张图片、一首音乐作为文化营销构造的主要元素,也可以选择具体的文化人物事迹、名人故事作为导入素材,剖析中西文化间的差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又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循序渐进地提升英语口语能力,实现跨文化培养的目的。

二、英语口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营销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

职业院校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是对另外一种文化进行宣传工作,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从而优化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效果[1]。

(二)语言共同性引发学习的正向迁移

利用中国文化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正迁移,能把中国传统的语言习惯有效地应用到语言教学中,这样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正确的指导,为学生创设专属的链接,提高学生正向迁移的效果,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学生学习质量的保障

职业院校的高素质的人才,肩负着伟大祖国发展的重任,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中,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学习一门语言就应该深入到真实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悟和探究。利用直接的生活经验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应该把英语口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结合,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熟悉感,降低抵触情绪,确保他们有话可说、愿意去说。

三、英语口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营销的现状

第一,传统文化传播意识的不具备。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忽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英语教师应该不断优化个人的能力,增加传统文化的储备量,深切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加强英语口语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第二,课程设置模式的不完善。为了让学生学习到地道的英语知识,保障英语发音的精准性,学校的英语教材一般都节选西方国家的文章片段[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教授语言,还应该肩负文化引领者和宣传者的重任。但部分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足,对自身缺乏自信心,所以无法在口语教学中准确地传达文化。第三,英语口语考试中缺少中华元素。考试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少,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重视,学生也不能积累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英语口语表达技巧和模式,逐渐降低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视度。

四、英语口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营销的策略

(一)完善教材选编

(1)保障口语训练的内容能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课服务,让大家明确口语训练的重要意义,只有提升口语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一前提下,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2)学生在应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时,存在无法精准表达和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从而导致“失语”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应该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编撰英语教材时附带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材料。应该让学生从简单的阅读开始入手,逐渐提高他们复述和交流的能力。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料。比如,古诗词、二十四节气、武术、美食等,增强他们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3)教师在编撰教材时对难易程度进行考量,从简单的阅读能力入手,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保障口语训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3]。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实施的保障,能引导教师制定科学的英语口语教学目标,并且它的内容和教学安排直接影响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足,不能随意照搬其他学校的教材内容,应该结合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发展目标明确教材编撰的方向。

(二)利用网络资源

现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职业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有效助力,为传统文化提供融合的切入点。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为教师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平台。学生能随时随地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口语练习。(1)教师采用微课的模式,以视频为载体,其中再融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文字。这样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口语训练中。例如,教师带领导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把大屏幕设置为兵马俑的图案,播放相关的音频。这时教师邀请学生充当导游向其他的游客们介绍我国的历史遗址和其中蕴含着的文化。这时学生需要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英文进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也能逐渐掌握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2)学生可以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增加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例如,在课后学生可以把英语导游词的口语练习音频上传到平台中,系统会自动进行评定,并找出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

教学前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事物,在英语口语训练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探究。把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和探究,这样能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采取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师提前把第二天英语口语学习的内容和与它相关的传统文化主题交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进行预习和探究,明确英语口语训练的重难点。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预习,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之后再使用英语进行翻译,最后形成系统的口语对话,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自己获得的知识。课后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训练的成果进行总结,积累宝贵的口语训练经验。

(四)优化执教观念

在传统的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西方情境的口语练习,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好,认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其他教师的责任。英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英语口语训练中有效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不能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化,但是也不能盲目地自大,要树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五)掌握文化间差异增加实践机会

因为从小到大学生一直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在进入职业院校时学生已经形成固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和逻辑思维惯性。所以经常回忆中国式的思维进行探究和表达,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感觉。文化比较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达到平等充分交流的效果。

(六)增加实践机会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进行通力配合,才能有效完成英语口语训练的目标。英语口语表达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练习,掌握大量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语法,但是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无法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口语交流的机会,不能深入地把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有效的碰撞。例如,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安排英语教师和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带领学生阅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号召他们以英语的模式翻译过来分享给同学们。或者在周末、节假日的时候,与同学们一共观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引导学生模仿主人公交流和对话的模式。此外,学校也可以举行一些中西方交流沟通的讲座,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探究中西方的文化,以便在口语交际中能够有效地应用。

第11篇

目前大学的教育奉行的更多的是功利色彩较浓的实用主义,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大学生花在外语、计算机上时间远远大于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上,不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陶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相比几十年前不升反降。现在大学生缺少的不是学习资源,也不是英语水平和计算机证书,真正缺少的是如何让自己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如何在浮躁中保持一份稳重。这份心灵的安宁何处寻呢?在物质文明远远超过精神文明,导致人心彷徨、道德沦丧、社会失序、世界动荡的今日,弘扬世界各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并且善用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特质,充实人类精神文明,提升人类道德涵养,化解一切矛盾冲突,促进自我乃至世界安定、和平,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迫切需要完成的使命。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融汇了中国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同时又包容了异域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文化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注重世界的整体性、系统性,注意事物的变化、发展和互相联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大学教育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我们文化不论是对内的凝聚力还是对外的影响力都十分薄弱,在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也不够强。改革开放让我们登上世界的舞台,可是发展到今天,如果说经济还保持着“顺差”的话,文化的现状毫无疑问只能用“逆差”来描述。

全世界物质上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流行,从衬衫到鞋子,从玩具到工艺品,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逆差”。以图书为例,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2061.77万册(份)、7282.58万美元,而进口图书、报纸、期刊则达3138.07万册(份)、3.01亿美元。与此同时,“哈日”“韩流”却盛行,我们的许多邻居在文化输出上早已悄悄把我们抛在身后。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仅仅成为物质上的大国显然是不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想把中国建设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文化也应该立起来,应该让传统文化经由我们的传承与创造,成为精神领域的珍奇,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文化要想立起来,首先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站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活的文化,让中国人真正地活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曾经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增添了教育的功用。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教育应该负有责任。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几乎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评价中都是缺失或分量不足的。当下教育没有自觉履行对成熟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的责任,当今教育人根本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

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对此作了解释:“文化的各个部分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变迁,有的部分快,有的部分慢,存在着滞后。”一般说来非物质文化的变迁要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纵观时下大学校,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各种大片到洋快餐,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看的是美剧、好莱坞,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大学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理想,是信念,是价值。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要求我们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用现代科学思维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进行一次真正的“选编”,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

第12篇

关键词:汉字;中式卷烟包装;运用与实践;设计理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71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也逐步显现出来。将汉字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相结合,在实现卷烟品牌推广的同时,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1 中式卷烟包装的基本概念

中式烤烟型卷烟是指以中国烤烟烟叶为主体原料,其香气风格和吸味特征明显不同于英式烤烟型卷烟(包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具有明显适应中国消费者习惯的烤烟型卷烟。在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首次进行的“中式卷烟”概念的定义,使得国产香烟的制造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各中烟公司也顺应潮流,在卷烟的外包装设计上进行改革,使得卷烟的外包装设计更加吻合国人的审美需求[1]。

2 汉字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关联研究

众所周知,汉字最早起源于图像,因此,汉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图像所具备的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字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史。当下我们常用的宋体、黑体、以及传统的小篆,都深深的印刻着时代的审美印记,因此,汉字与美学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将汉字应用于中式卷烟的包装设计中,需要将汉字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美学气质融入到卷烟包装的整体画面当中[2]。

3 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运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汉字在我国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运用的优势探究,可将探究内容总结归纳为实现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和实现传统文字与抽象艺术有机融合两点。

(1)实现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汉字讲究“写形”与“写意”有效结合,因此,汉字本身的结构就能够引发人们对其进行想象与思考,汉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这一点从文明世界的“中华书法”便可以得知。

⒑鹤衷擞糜谥惺骄硌痰陌装设计当中,可实现汉字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理念进一步融合,例如:楷书与小篆的混合应用,会使得卷烟包装上的文字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不同的字体形式呈现在包装上,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理想、强烈的品牌效应。

(2)实现传统文字和抽象艺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以及国外审美观念的逐步渗入,消费者对于抽象画的喜爱程度也逐渐呈现出提升趋势。抽象图像的创作在其画面上能够展现出较为强烈的艺术灵活性,以独特的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手法有效提升烟包效果与档次。

将汉字与现代抽象画有机结合,可以将汉字的文化魅力与抽象画的灵活性、生命力有效结合,展现出设计师独特的思维,同时设计师也可以将汉字与抽象画结合来展现卷烟品牌的文化内涵,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感应[3]。

(3)引导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将文字的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的设计相结合,也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实现对公众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引起消费者对于香烟包装的情感共鸣,提升卷烟品牌的整体销量,同时引发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例如:在某些品牌香烟的包装画面上,运用古诗词凸显设计主题,其文字的表现力丝毫不逊色于图案,使包装图案具有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4]。

4 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分析

将汉字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设计相互结合,不仅仅是将汉字简单的印刻在卷烟包装画面当中;汉字的位置、排版,不同字体的选择,颜色的选择,笔画粗细的设计,都应当具有独特的寓意和魅力,体现出文字所具有的独特美学魅力,使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美感[5]。

5 结论

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实践探究,首先应当明确中式卷烟包装的基本概念以及汉字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优势探究以及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分析。进行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使得中式卷烟包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美,展现出中式卷烟包装所具备的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卷烟包装的艺术价值,同时将汉字文化广泛的传播开来,可谓是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帅.浅谈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实践[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3(04):60-61.

[2]卢俊.包装的民族化色彩设计――以中式卷烟包装为例[J].印刷世界,2014,07:15-16.

[3]燕文.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之管窥[N].中国包装报,2013(06):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