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立夏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2、《暑旱苦热》
宋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
天岂不惜河汉干。
3、《纳凉》
宋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4、《夏夜追凉》
宋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
时有微凉只是风。
5、《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6、《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7、《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
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
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
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
还当惜徂景。
8、《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
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
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
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
人间解愠风。
9、《立夏》
宋 方回
吾家正对紫阳山,
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
被
罚( 班级故事)
山东烟台栖霞翠屏西二里店小学 三年级
衣晓洁
唉!都怪我昨天太贪玩,昨天放晚学时,老师再三叮嘱,今天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明天第一节语文课要默写,为了防止有些同学偷懒,凡是默错的同学错一个字罚抄五十遍。“哇,这么厉害。”许多同学吐出了舌头。早晨起来,我着急了,上学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背。结果,还是……默写完古诗,硬着头皮交了帐,真倒霉,错了三个字,罚抄一百五十遍。
回到家我趴在桌子上,奋笔疾书,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我才抄了七十遍,还不够一半,还有数学作业等着我呢!怎么办?于是,我一会儿田字格一会儿阿拉伯数字,勉强又维持了一个钟头,我的手又酸又痛,脑袋晕晕乎乎的,“咚”一不留神,额头碰到了桌子上弄得我两眼直冒金星,真是受不了。
我站起来用凉水洗了洗脸,在房间里活动了一下,觉得有点清醒,赶紧“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地突飞猛进,可还是抵不过周公的诱惑,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梦中,梦见我全默对了,把我美得简直要上西天了。“小洁,快醒醒,快醒醒,你怎么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明明听见妈妈的叫声,可我就睁不开眼。
一觉醒来,天啊,七点半了,这时才想起诗还没写完,再加上迟到,哎,真不知老师今天会怎么罚我了?
指导老师
衣立夏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我是主持人xx.
今晚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今晚,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端午节。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到场的嘉宾。教育学院学生科科长xxx老师,XX都市报的XX记者,以及我们的辅导员xxx老师。大家热烈欢迎。
端午习俗的介绍:
端午节呢,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旧习俗。在我们XX,比较流行吃粽子,划龙舟,吃鸭蛋。那么,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什么风俗呢?
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具体的风俗。
赛龙舟;
粽子情节;
悬艾叶菖蒲;
雄黄酒;
游百病;
佩香囊;
讲述屈原的故事:
人自清高水自浑,谗言无力回乾坤。纵身汨罗应有恨,何须舟楫捞诗魂?(引出屈原) 关于屈原的故事,大家可能跟我一样,有所了解,但是,却不甚解。下面有请为仙为我们讲述一个详细的关于屈原的故事。掌声有请。
诗歌诵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离骚》让人叹为观止。实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屈原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在端午节常常举办赛诗会。今晚,让我们这群温大学子也来一场现代版的赛诗会。此环节分为三部分。
1、诗歌诵读
2、我爱记诗词
3、库存诗词大比拼
1、《怀沙》是屈原的绝笔作。当他在汨罗江边抱起石头,面对滚滚江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下面请欣赏由xx、xx、xx、xx为我们带来诗歌诵读《怀沙》。掌声有请。
2 、我爱记诗词:作为中文专业的我们,对于古诗自然是要多多读、多多背的。下面呢,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记诗词。抽纸条,答题,答对5题,奖励一个粽子。
3 、库存诗歌大比拼:下面是第三个环节。抽话题,分组。对诗歌。那组卡住了就是输了。
一首离骚,是你轻拨的琴弦上滑落的历史绝唱,唱响充彻你嘶哑的喉腔,惋惜你的力量有如蝉翼一般的单薄,惊叹你的才智纵横文人政客的裕博,屈原我们向您致敬,请欣赏诗歌朗诵《》
伴着优美的旋律,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了,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我们家园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佳节!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2】
(一)活动序幕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
1: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2:先别夸我。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1: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
(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
2: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 龙日、 夏节、 五月节、 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2: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一)端午故事
(二)端午习俗
(三)端午诗会
关键词:延展;辨证;联系;发展;主题变思想;知识变智慧;能力变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面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倡导美好道德情操及人文精神,着力渗透创新、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是当今集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为一身的信息传播媒体、素质训练工具、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教与学的工具,而不再是完成教育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教师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实践者、建设者、创新者。新教材、新理念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创造的空间。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创造性地拓展、凸显教材的工具性,使教材、教师、学生在创新中成为和谐发展的统一体,已成为新理念下对每位教师的迫切要求。延展文本——是一条借水行舟的创新捷径。
一、由文本与文本相互延展,构建文本与文本的内在联系
通过文本与文本的内在联系,使孤立的文本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使知识、能力、价值观体系化、整体化,综合提升学生的想象、分析、辨别、归纳的整合水平。以古诗为例,梳理小学阶段描写春天的古诗,建立“春诗”版块,以此为起点,建立夏、秋、冬版块,拼在一起便形成四季古诗体系。学生能够全面、整体、直观地对文本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情感价值进行比较、鉴赏、体验,创造性地实现了教材的整合。如学习了《开国大典》设计如下题目:按时间顺序排列《开国大典》《金色鱼钩》《丰碑》《飞夺泸定桥》《再见了,亲人》《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革命史,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创造感性基础,使语文教材的工具性作用于其他学科,创造地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又如学习了《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草船借箭》《再见了,亲人》,顺便介绍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赤壁之战》《谁是最可爱的人》,先入为主,为后续学习激发兴趣,照应未来文本。
这样,通过文本与文本的相互延展,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便用教材创造出知识的“航母”。
二、文本自身的横向延展
抓住文本中相应的情节,展开想象,有机地插入相关内容,拓展文本的表达力,渗透学生的感悟,凸显教材的工具性。
1.节外生枝,锦上添花。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抓住“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亲人”这一情节,让学生去联想:她的妈妈呢?给富人打工去了?刚生下孩子就去世了?难以忍受父亲的虐待而出走?这些情节会更加突出小女孩的悲惨身世,丰富文本内容,深化主题,渗透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扩大了文本的工具性。像《小音乐家杨科》《小珊迪》《凡卡》等均可添加类似的情节。
2.借题发挥,巧妙嫁接。如《跳水》一课,当孩子走到最高横木尽头,这一惊心动魄的时刻,让学生搜集查询,说出描写孩子岌岌可危的成语,水手惊慌失措的成语,船长机智勇敢的成语,孩子转危为安的成语。学生寄情于景,触景生情,能够说出120多个相关成语,大大丰富了词语的积累。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搜集过程中要对多少个词语进行比较、筛选,又要见识多少个词语呢?这一过程要比结果更有价值——教材的工具性无限延展。
三、借助文本向纵深延展
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教学目标是面对全体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仅仅满足于此,而停止对文本的深究,那是对教材的极大浪费。教师应趁热打铁,利用已得体验向纵深延展,挖掘目标之外更有价值,学生成长更需要的东西。将文本的知识、技能、情感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素质、思想、习惯、行为,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学以致用,学以创新。相同的教材培养出不同的人才关键于此,这一点更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如《匆匆》《长歌行》教学目标仅要求学生感悟时间的宝贵性,而如何创造时间,珍惜时间,节省时间未作要求,而后者正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抓住宝贵的时机,借助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深究“怎样高效地利用时间”。如制定时间表、做事有计划、提高时间效率等,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起到全面、实际、有效的时间观念教育,将抽象的时间观念化为习惯性、行为性、物质性的收获。将对文本的认知体验化为思想、方法、能力、习惯。如《田忌赛马》,课文仅让学生认知科学的重要性,智慧的不可战胜性,而“科学方法的由来”才是学生成长中最宝贵的体验。只有延展文本探究“如何获取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赤壁之战》如深探一下双方胜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成长的指导意义远远超出文本本身。再如像《竹石》《墨梅》《石灰吟》等一类借物抒情文本,教学要求仅停留在将某种精神具体在某种景物上,虽将抽象变得形象,但再具体形象的精神也是有鲜活的人的行为来承载的,具体形象的精神与鲜活动态的人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延展文本,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能将形象的精神具体到活生生的人的行为上,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时空,将思想变为行为。
四、利用写作将文本向纵深延展
如《假如我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班的杨科》《沐浴奥运》《梦醒后的凡卡》《桑娜和她的孩子》等与文本有关的写作题目,均能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将文本的主题变为实实在在的思想,进而是理想、行动。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建立了丰厚的乡土文明,产生了系列的建立在乡土基础上历法、人伦关系甚至精英文化。正因为如此,把传统中国叫做乡土中国。进入到二十世纪,叙述乡村的文学作品渐渐成为文学重要的母题。乡土中国的叙事也成为中国小说的主流叙事类型。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叙事在中国已经日渐成为中国小说叙事的最重要的叙事范式。总体看来,近百年的乡土叙事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叙事,二是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审美文化叙事类型,三是以赵树理为代表革命叙事类型。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三种乡土叙事其实是遮蔽了乡土中国。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乡土叙事以启蒙的现代视野,批判、审视中国乡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乡土,成为阻碍中国现代转型的桎梏。沈从文笔下的乡土是以现代文明的拯救对象出现的。然而,在他的笔下,乡土是被现代文明过滤的乡土,也绝不是传统中国乡土的本真形象。赵树理为代表的乡土叙事,被现代革命所肢解与图解,传统乡土渐渐被遮蔽。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所代表的乡土叙事,其根本核心是以现代化的眼光来透视乡土,传统乡土在他们的笔下,是被扭曲的形象。新时期乡土叙事仍然延续着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的乡土叙事传统,乡土中国的形象仍然在被遮蔽。1990年代《白鹿原》的问世,扭转了乡土叙事的流向。《白鹿原》以塑造具有乡土中国儒家文化象征的朱先生、白嘉轩,以及儒家文化的物化的祠堂等,象征了乡土中国不同于革命叙事的乡土状貌。此后《马桥词典》《上塘书》《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对于乡土中国的叙事日渐成熟,也从此开辟了乡土中国叙事的崭新叙事类型。
郭文斌新近出版的《农历》延续《白鹿原》所开辟的乡土中国叙事模式,着力叙述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乡土世界。和《白鹿原》等不同的是,《农历》还给乡土中国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基质。
中国传统社会在历法上有着和西方社会不一样。西方历法普遍采用的是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反应传统中国人以农业畜牧业的需要为根据来制定历法。这种历法反应了中国人对于农业文明的推重。根据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农历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不仅是农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依据。传统节日与节气。中国自从清朝末期,为了跟上西方现代化的脚步,中国废除了农历,而改用和西方社会普遍采用的阳历即公历的历法。从此,农历遁入民间。《农历》从小说的标题来看,就是一部和中国传统历法有关的一部小说。事实上,小说也是以农历记时为叙述顺序的一部作品。小说采用分节的方式,一次采用的标题是元宵、干节、龙节、清明、小满、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寒节、冬至、腊八、大年、上九和附录望。《农历》以中国传统历法为叙事中心,找到了回归传统乡土中国的叙事利器,也从根本上找到了回归乡土中国的叙事路径。
乡土中国的时间标示是农历,但是,历法毕竟不是乡土中国的全部,还有和历法相关的文化观念。正因为如此,《农历》并没有停留在农历的历法的表述上。而是从中国传统历法的内在精神入手,写出了对农历这种历法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农历》是一部传统文化的赞歌。小说叙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引用。小说大量地引用,甚至是大段大段地引用传统文化经典,像孔子、老子的经典著作、《朱子家训》和《孝经》《心经》等。在阅读过程中,的确觉得作者有点掉书袋子的感觉。然而在看过郭文斌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时,心中忧虑就释怀了。因为在郭文斌看来,这就是小时候生活场景的再现。在他还是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大段地朗诵传统文化经典。其实,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引用不仅是对于郭文斌小时候真是场景的再现,也是对于“过去”岁月的回望与探求。和农历一起失落的不仅有是一种历法,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农历》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唤醒,其实也是对于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寻找。为了烘托传统文化分为,《农历》还大量插入民谣、古诗、对联、议程词和一些剧本。《农历》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等,都属于历史传统文化。这样打规模的从历史的文化记载中寻找表现资源,有着郭文斌自己的考量。他在《寻找安详》中曾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想保持和坚守就得向回走,因为只有向回走才能把‘根’留住。”。
重回传统,留住根,寻找安详,是《农历》的根本目的。为此,《农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农历节日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之间和谐、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五月、六月的视角,描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景象。传统中国的节日有很大程度的“事鬼神”的。《农历》中的节日描写很大程度上就是祭祀死去的先人。小说中的元宵、清明、送灯、寒节给先人做彩衣等,莫不如此。不仅如此,五月、六月一家不止仅祭祀自家的先祖,还给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乱人坟送灯、挂纸。他们敬畏不仅是自己的祖先,而是一切故人,体现了对于鬼神的敬畏之心。这可敬畏之心也表现在六月一家在端午节、七巧节等日子给敬神的仪式中。对节日里对于鬼神的祭祀,展示了中国传统乡村与神秘的鬼神世界之间力求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农历》还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与现代社会,人征服自然、占有自然地贪欲相比较,《农历》中的六月一家对于自然抱有生命的尊重。在他们眼里,自然万物也是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五月、六月认识到,动物有生命,也认识到即使是树木也有生命。干节,五月、六月外出打干。他们意识到,树木和动物一样也有生命,因此,只能打干树枝,而不能折活的树枝。因为,活树枝生命尚在,而干树枝是死去的。正是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在八月十五下梨子时,六月决定把最后一只梨子留给梨树。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农历》书写的重点。五月、六月一家,父慈子孝,家庭关系融洽。父亲、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言行,表现出了对于子女的喜爱,并以实际行动熏陶子女的言行。他们还和外嫁女儿、成家单过的儿子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家人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一家和乡亲之间也有着非常融洽的关系。中秋节,梨子成熟,五月、六月家梨子丰收。六月爹决定把梨子送给邻居家享用。六月爹认为,虽然梨树是长在自家院子里,但是,阳光、雨露、土壤缺不是自己家独有的。透视,他也认为,只有共同分享,才能快乐。六月爹安排五月、六月一家一家地送梨。姐弟俩一家一家地送完满满一袋鲜梨后发现,自己的收获却比先前还要丰富。不仅是各家各户回赠了各种糕点果实。更重要的事,姐弟俩感觉到回赠的礼物中,出了各种实物外,还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人情和乡情的收获。分梨、送梨、回赠,流动的不只是实物,还有浓浓的人间情,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
寻找失落的传统乡土以反思现代性,是19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叙事类型。不过,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农历》从传统社会所采用的历法入手,独辟新径,找到了重返传统乡土社会的独特方式。更重要的是,《农历》还为我们塑造了传统社会天、地、人、神和谐共处的神话般的图景,把一个梦一般的文学世界留给我们,让我们在物质喧嚣、功利至上的社会里寻找到安详。因而,我们不得不认可《农历》重要价值。
周新民,评论家,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