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守株待兔寓意

守株待兔寓意

时间:2023-05-29 17:2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守株待兔寓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守株待兔寓意

第1篇

守株待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感知兔子撞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二、说课时目标:

1.认识《守株待兔》里的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看图复述故事。

3、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懂得不能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懂得不劳而获是一种幻想。

三、说教学想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四点想法:字词教学扎实有效;情境对话领会寓意;复述故事内化语言;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先说说字词教学扎实有效。本课中要认识只有的6个生字,且字形都较简单,很好记,读音上只有“窜”“撞”“桩”相对难读一些,因此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办法。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的情况时随机融进字词教学。词语的理解根据各词语的特点采用看动画说话理解(如:窜出来 守株待兔),情境理解(如:乐滋滋、从此),看图理解(如:锄头 )等多种方法帮助理解。寓意的领会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讨论种田人的希望能不能实现来体会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再创设交际情境,师生模拟对话。师演种田人,引导学生说出希望对种田人说的话,以此来达到对寓意的领会理解。为了降低复述的难度,我为学生提供了故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插图和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一种帮助进行复述练习,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要求”。最后是拓展了解其他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实现 “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动画导入,初步感知

1、播放动画,要求:仔细看,认真听,等会儿要出题考大家的。

2、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教学生字:“守”,范写“守”

3、猜一猜题目意思。随机引导理解“株”,教学“树桩”

【动画导入既能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最快的了解故事大意,还能帮助初步理解“守株待兔”的表面意思。】

第二、通读课文,读懂读好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理解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学习词语:窜出来 撞

重点理解“窜出来”:

(1)“窜”是什么偏旁?穴字头表示跟洞穴有关。“窜”愿意是指老鼠受到惊吓逃窜到洞里。

(2)课文中说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是什么样子呀?我们跟着种田人一起去看一看。(课件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你们注意看

A这只野兔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出示句式:一只野兔 地从树林里跑出来。

B猜一猜:当时可能发生什么事了?

C小结: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很紧张、很慌乱地跑就是“窜”。

D读好词语

【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的表达训练中,内化语言。同时在朗读中,在说话中,在情境中学字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有效的。】

2、自由读

3、 齐读

(二)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

(1)引导抓“急忙 白捡 又肥又大”读好句子。

重点理解:“白捡”从这句话中的哪儿也可以看出是白捡(板书:白捡)(没花一点儿力气 不费吹灰之力。

小结:没花一点力气,就得到了又肥又大的野兔,就叫——白捡 ,也叫——板书:“不劳而获”)

(2)指导朗读: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面对这不劳而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乐滋滋。)“乐滋滋”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带着高兴的神情一起乐滋滋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在朗读中感受词语的意思,在表演中体会的词语的情趣。沟通课内外拓展积累语言。】

2、这个乐滋滋的种田人还有一个更美的想法呢。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1)指导朗读。(读时强调‘每天’)

(2)引导感悟:你觉得种田人的希望能实现吗?(不会)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就算会发生,也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地点。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意外、偶尔、偶然。)板书:偶然 认读该词

【在讨论中,在点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为寓意的领会做好铺垫。】

(三)第三自然段。

1、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可是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完之后划出有关语句。注意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课件出示句子: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在树桩上。

(1)齐读句子。学习词语:从此 锄头

理解“从此”:是指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

看图理解“锄头”

(2)从此,他丢下了锄头再也不干活了。谁再来读这句话?体会“整天”。齐读句子。

3、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在——?(生接:守株待兔。)

【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种田人的希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4、他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1)这个种田人野兔没有等着,庄稼却全完了,也就是说什么也没有“获”,用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出示词语,认读:一无所获,一无所得

(2)如果说连毫毛这样细小轻微的东西都没有收获,这又可以叫做——出示词语,认读:毫无所获、毫无所得

【引导从事件的结果中体会想要不劳而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第三、齐读全文,总结寓意

1、齐读全文

2、想象说话:课文学完了,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些什么?出示句式:我想对种田人说:

(创设交际情境,师生模拟对话。师演种田人)

3、小结:同学们你们这么一说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要想有收获,不能*运气。我呀,现在就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也希望你们把我的事讲给别人听,让他们可千万别学我呀!

【在情境表演中,引导学生把领会到的寓意以劝告种田人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是给别人以劝告,学生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效果较好。】

第四、复述故事,积累语言

1、可以借助课件上的三幅插图和关键词语复述,也可以根据课件上的句式简要复述。

2、学生自由准备

3、指名复述

4、同桌复述。

【为学生提供故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插图和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一种形式帮助进行复述练习,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内化了语言。】

第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像守株待兔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的文章,我们称它为——寓言。(板书:寓言)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瞧,这是什么故事?(课件出示,认读: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2、推荐阅读《伊索寓言》《中华寓言故事》等书,准备召开寓言故事会。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帮助学生拓展了解其他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实现了“教学不局限在课堂”。】

第六、观察分析,指导书写

1、出示 “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第2篇

我们所学过的课文,有许多篇寓言故事。学习寓言,要通过“言”得出“意”,其实这就是归纳寓言的寓意。

不管是清晰还是朦胧,凡事皆存有目的性,相比之下,传统的寓言故事的目的性往往十分鲜明且又个性突出。因此,一般情况下,寓言的直接寓意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但我们又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这种表层意义的理解,要努力去剖解寓言的多元多向性,在顺其表达的层次、角度理解寓意的过程中,着力探究其中必定存在的一般意义与特定意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隐含意义与言外之意、本体义与比喻义等,尽力在分解和提炼的进程中多层面地发掘寓言故事的“意”之所在或“意”之所重,藉此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读解水平。现例说如下:

一、由表入里的层面剖析

像“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守株待兔”这类学生普遍熟知的寓言故事,拿来作一番由表入里的寓意剖析,无疑可以提高学生了解事物、认知事物的思辨能力。

“刻舟求剑”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在讽刺那些思想闭塞、固执拘泥的人,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出它实际上是在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者,而其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之哲理关系的寓意就更深一层了。

“画蛇添足”的故事,看似是要说明假如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会把事情搞坏,但如果稍微理性地分析一下,就可以从中挖掘出它的更深一层的寓意――取胜者应适可而止,不可因贪多而走向反面,从理论上说就是要懂得主观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多跨一步也会变成谬误。

再看“守株待兔”,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政治上的保守派;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二、顾此及彼的角度分析

无论是要看清某种客观事物,还是要表现某种主观意向,注重多角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寓言寓意多向多面的特点可以激活学生认知、表述、阐发的角度。

像“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通常都是着眼于“滥竽”来评判,认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蒙混骗人是不行的,即不应以次充好。可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寓言不也讽刺了像齐宣王一类的昏庸者吗?齐宣王不昏庸,南郭先生又何来“充”的机会和效果。与此类似的还有诸如“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从“狐假虎威”中,既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也应当分析出老虎的昏聩;而“买椟还珠”的故事,既可以说是对买者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一种讽刺,也存有对卖方只重手段忘了目的的批判。

还有像“黔驴技穷”的故事,从老虎的角度或立场出发,寓言告诫人们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貌似强大的对手所吓倒,同时也讽刺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恶势力;而从驴子的角度来分析,寓言又警示人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谨慎地应付不利的环境,不要“出技以怒强”,这是从消极的一面去理解,从积极的一面去认识,这则寓言也讽刺了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三、或是或非的取向辨析

中国的传统寓言故事,其可辨析的内蕴也毫不逊色。就拿“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吧,本来用以赞美真诚专一、敢于藐视困难――可谓寓意之一,也可用以赞美苦干实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谓寓意之二,还可说明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看――可谓寓意之三,但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完全相反的方面提出诸如“与其搬山,何不迁屋?”“为什么愚公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从实际出发会有什么结果?”“‘山不加增高’的说法符合科学道理吗?”等问题。

还有像“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的自告奋勇固然可敬,但为什么非得到关键时刻才让如此的人才挺身而出呢?平原君在识人用人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失误,他不但没能发现毛遂这样的人才,而且亲自遴选的另外十九位又皆为平庸无能之辈。毛遂自荐的“是”与平原君识人的“非”,正是这一故事最可咀嚼之处。

寓言是我们的好朋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从都喜欢它。有人给寓言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起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但当它转身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严肃认真的哲学家。

其实,寓言是一种常见而又有趣的文章体裁。寓言中的“寓”就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要说的“话(或道理)”。寓言的作者常常借助于生活中的事情娓娓道来,通过这样的一些人和事将作者想要说的话(或道理)不直接说出,而是隐藏在故事中让人去细心体味。这种文体常常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使所要展现的内容形象、鲜明。

第3篇

班级

姓名

学号

三年级语文学科网络课程摸底

一、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huā

bàn

huó

po

bié

zhì

ǒu

ěr

jiāo

ào

chí

tánɡ

dào

yìnɡ

qīnɡ

xiānɡ

dǎo

chuī

二、字音连线。

(6分)

伶俐

陶罐

懦弱

遵循

nuòruò

zūnxún

línglì

yuán

táoguàn

dài

三、请在正确的读音上画“√”。

(6分)

挨挨(āi

ái)挤挤

花骨(gū

gǔ)朵儿

王朝(cháo

zhāo)

蚂(mà

mǎ)蚱

闲散(sǎn

sàn)

不禁(jīn

jìn)

四、词语大闯关

1.照样子仿写词语(6分)

源源不断:

无边无际:

2.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邯郸(

)(

滥竽(

)(

画(

)添(

)(

)矛盾

杞人(

)(

没精(

)(

3.

在课外,你一定也看了不少寓言故事,举两个例子:(4分)

4.

读一读,用“\”划去不合适的词语。(6分)

(1)我沿着(

幽静

平静

)的小路,来到树林拉小提琴。

(2)妹妹(

突然

偶然

)停了下来,并放声大哭。

(3)疫情已经过去了,我们全家一起去武汉(

观赏

欣赏

)樱花。

五、精彩回放。

(每空一分,共20分)

1.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唐·杜甫)

2.清明时节雨纷纷,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

杜牧)

3.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唐·白居易)

4.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5.竹外桃花三两枝,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6.梅子黄时日日晴,

。《三衢道中》(宋·曾几)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曈曈日,

。《元日》(宋·王安石)

8.宋人有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因

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守株待兔》

9.一身

羽毛,一对

翅膀,加上

尾巴,凑成了那样

的小燕子。《燕子》

10.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荷花》

六、连一连,将下列寓言故事与它相对应的寓意用直线连起来。

(12分)

《守株待兔》

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

相尊重,和睦相处。

《陶罐和铁罐》

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鹿角和鹿腿》

物各有其长短,要辩证地看待,不能只贪图美丽的

外表,更要讲求实用。

《池子与河流》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不能用

静止的眼光看待事情。

《南辕北辙》

行动要与目标一致。

《刻舟求剑》

不能荒废年华,贪图享受,要乐于奉献,不懈地奋斗。

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表示动作或神态的语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4分)

(1)她

:“我终于跑完了八百米。”

(2)“英英,你怎么了?”妈妈

八、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0分)

1.绿阴不减来时路。(

A.阴暗

B.树荫

C.不露在外面

2.《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

)。

A.送别诗

B.羁旅诗

C.题画诗

3.借问酒家何处有?(

A.向别人借东西

B.问借出去的东西

C.敬辞,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

4.

冀复得兔。(

A.河北的别称

B.姓

C.希望

5.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燕子》一文描写了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憩的情景。

B.“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中的“画家”指的是作者自己。

C.“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九、请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写一则通知,注意格式,书写正确。

第4篇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的寓言故事,这对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这样的举措我们当然拍手称快。再加上寓言故事以小见大,讽喻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进而提升其语文素养更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把我们的思路与体悟在授课过程中强行灌注给学生,应该在课堂上注意给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提升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谈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

一、课堂导入环节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一则经典的寓言都会留下一些经典的名句,我们在授课时不妨合理引用这些经典名句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这样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寓言课的重要目的在于教给学生一个人生哲理,而这个哲理一般是由生活中一个令人捧腹的小故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同样富含哲理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此外,在寓言课中,一般有几个插图来配合文本,这时,教师不妨另辟蹊径,通过观察插图开始导入新课。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上综合实践类的课程时,我们应当适时地提出寓言教学的重要性,顺势导入寓言教学在本学期中的主要内容及分配篇目情况。导入新课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情绪的控制,一定要在情绪控制上和寓言故事所流露出来的情绪保持一致,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二、寓言教学要紧扣三维目标教学

寓言比较通俗易懂,因此要扣住一些“关键词”,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要紧扣“夸口”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夸口?卖矛又卖盾的人怎样夸口?透过字里行间,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内容。这样,扣住关键词就落实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对理解文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复述故事的方法。复述不同于朗读、背诵,它要求学生综观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低年级学生有赖于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如二年级的两则寓言《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其中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学生年纪太小,寓言表达的确存在障碍,但教师可以试着慢慢引导。而六年级的《两小儿辩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流程自己去复述,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切实帮助学生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得到发展。

三、学习和运用寓言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为了塑造具体生动的角色,使深刻的寓意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作家们常常会在寓言中采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以达到比较强烈的教育性和讽刺性。在寓言作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再现寓体生动的情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角色,对寓体有了较全面的感受,对寓言的学习有了较强烈的兴趣。如寓言中常用的拟人手法,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贪婪、狡猾的狐狸,贪慕虚荣、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的乌鸦,这些形象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角色的特点,并总结其表现手法。

四、自表入里,概括寓意

寓言教学中,学生感知具体的、个别的艺术形象,从认知上讲,只是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是准确理解寓意的起点。但这种认识还有待深化,即需要舍弃具体的、个别的特征,进行抽象概括,揭示出一般的、共同的本质。为此,在寓意的概括操作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为学生铺设思维的过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表入里、由浅而深地概括出寓意。以《群鸟学艺》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概括寓意:第一步:理解故事内容,获取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它们是怎样学的?结果怎样?第二步:深入理解课文,尝试就事论事。启发学生思考:同是向凤凰学搭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像“群鸟学艺”这类事情发生?第三步:深化认识,概括寓意。启发学生思考:从“群鸟学艺”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可以从中明白什么道理?这种阶梯式的概括,体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既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寓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生活的“基石”,应力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条件下,畅所欲言的氛围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切实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鉴赏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所体所感,我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会大增,语文教学也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以上仅是我在寓言教学中的一点点尝试,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改进、改良之处,有待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将来的工作中加以改良、完备。

第5篇

我收藏始于20年前,因当时缺乏相关知识经验,交了不少学费,偶尔也捡过漏。1997年后,在《收藏》的指导下,我收集的玉器先后推上北京翰海、嘉德、太平洋及陕西文德公司的拍卖会。尽管成果不太理想,但使我开拓了眼界,并对自己走过的收藏路子进行了反思。2000年春我因突患中风,无法再走南闯北,只能在家翻看《收藏》,收视收藏类电视节目,并对周末鉴宝节目作记录。人虽瘫了,可我对收藏并未因此放弃,出乎预料,患病七年的收藏成果反超过之前的十几年成果,过去在外东奔西走,不如现今在家守株待兔。主要原因是我加大了智力投资――自1997年订《收藏》后基本未间断,还在贵社买了古玉、翡翠、田黄鉴赏及白玉保值等专业书籍。特别对增版后的《收藏》刊登的软硬玉图文信息必反复研习,现在已基本能分辨出它的种、质、色、水、工了,并能自测比重、硬度,上手可辨八九,自己也收藏了一些好玉器。十年读《收藏》,确实使我受益匪浅,与其说在家瘫病了七年,倒不如说上了七年玉器大学。

四年前我收藏了一种紫罗兰龙鼠牌,对龙与鼠两类褒贬极端并列百思不得其解。我翻遍所有玉器图文,询问了多位同行都不解其意,加之一老板要买我那件田黄石山子,此器“六德”俱全,萝卜纹清晰,因无纵格判定为寿山石。为澄清特向贵社购买了古玉、田黄鉴识书籍,书到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原来龙鼠牌寓意为:“望子成龙”(生肖鼠属子,龙属辰),田黄无格恰是最稀好的田黄。格是裂,本来是石病,却将它作为鉴定标准,感谢王敬之为它平了反。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真正的收藏者不应甘当保管员,而应对每件藏品知其所以然,这才是收藏的最大乐趣和魅力。

最后我对这20年收藏心得作一小结:收藏是件苦事,每天东奔西跑,大多空手而归,倘有一着不慎,甚至遗恨终身,金钱损失不算,还会留下笑柄;收藏是件乐事,长期坚持总有捡漏机会(我所捡漏大多为从二道贩子手中加钱所得),收藏是一种事业,不能相信命运,只有依赖《收藏》拐棍,多看相关资料,才能练就火眼金睛,永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 水清

第6篇

关键词:新背景;小学成语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成语学习特别是一些浓缩性较强的成语,对其寓意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采取正确、适宜的成语教学策略是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新背景下小学成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习难度大,兴趣低

成语具有语言简洁、寓意丰富的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也不足,因此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转移,对自己不感兴趣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事物往往都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味,导致小学生对成语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2.对成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组混淆不清

由于对成语含义的错误理解,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不能较好地对成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进行区别,认为四个字组成的词组就是成语。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很多小学生在造句、写作时常常出现错误的“成语”运用,如:“今天,爸爸给我讲了一个笑话,我听了之后‘哈哈大笑’”。

3.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率较低

现阶段很多小学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也不注意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没有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采取的教学模式不适宜、不准确,从而使教学效率较低。

4.教学方法跑偏,教学效果不佳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成语教学时,对成语含义的讲解较少,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成语的抄写,并且为了考试而反复地背诵、默写课本上的成语,这样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还背离了新课改对小学成语教学的要求。

二、新背景下小学成语教学的改进策略分析

针对上述现阶段小学语文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条改进策略:

1.开展趣味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获得较好的成语教学效果,首先应提高小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歇后语式教学、表演式教学等来激发学生对课堂参与的兴趣及积极性。例如,表演式教学,在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有一章中涉及一组表现人物神态和心情的成语:心花怒放、哄堂大笑、前仰后合、捧腹大笑等。教师在进行这一组成语的教学时,可先带领学生把这些成语读几遍,并告诉学生它们的用法,接着鼓励学生:“你们有谁想把这些成语表演一下吗?”然后便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起来表演捧腹大笑这个成语,他的表演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刚刚课堂上的情景可以用我们这节课学的哪个成语来形容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哄堂大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还能加深了他们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正确区别成语和四字词组

教师在进行成语教学时,应注意讲解四字词组与成语的区别,首先向学生讲解两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其次讲解两者在用法上的区别,特别指出:只要是词组中的某一个词可以进行替换的,一般应归类为普通词组。例如,“基本改变”词组中的“基本”,可替换为“根本”“彻底”等;“肆意挥霍”词组中的“肆意”,可以替换为“任意”“随意”等,这两个都可以归类为普通词组;像“虎口余生”“花言巧语”这两个词组,不能替换成其他的词语,因此要归类为成语。

3.转变教学模式及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成语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及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及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归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含有一组反义词(如,高瞻远瞩和鼠目寸光)或近义词(如,另起炉灶和另立门户)的成语,含有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或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的成语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指导学生成语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写;在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如给出一些成语,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归纳分类,还可以上网查阅一些同类的成语,以积累课外的成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还能促进成语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背景下成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开展小学成语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采取合理的成语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新课改下小学成语教学的要求和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琵琶鱼是一种世界性鱼类,除了寒冷的北冰洋,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均有分布。它的种类很多,体型也大小不一,最大的能达到1.5米,最小的仅手掌大小。除了一些较为普通的寻常种类之外,大部分琵琶鱼生活在离海面1000~3000米的海底,正是由于其生活环境的限制,科学家直到近十几年才对其生活习性有所研究和发现。

守株待兔的垂钓者

琵琶鱼的外貌看起来凶恶而恐怖:大嘴呈弯月形,嘴里有两排坚硬的利齿;大大的脑袋后面,身子细缩成柱形;胸鳍较小,腹鳍大而有力,尾鳍呈扇形。从水面向下俯视,鱼的身体呈琵琶形,这就是“琵琶鱼”中文名的由来。

滑稽的是,虽然生活在水中,但琵琶鱼却不擅长游泳。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底,胸鳍和腹鳍已经进化出类似于脚的功能,可以支撑着在海底快速“行走”,就像用4只“脚”行走的海底怪兽。有意思的是,当琵琶鱼在海底进行短距离移动时,效果甚至比游泳还好。科学家解释说:“琵琶鱼大多是潜伏性猎食者。为了适应生存需求,鳍已经进化成像肢体一样的结构,不仅有利于帮助它们在海底保持稳定,减少行动时对水流的影响,还可以尽量减小与环境的差别,保持伪装状态。”

琵琶鱼最有名的特征,就是在背鳍最靠前的位置上,有一根突出的骨头伸长成钓竿状,末梢有皮肤褶皱伸出,远看就像是一根带着鱼饵的“钓竿”。而且,这个“鱼饵”不仅外貌奇怪,还有一个神奇的功能是会发光――因为皮肤的褶皱上具有一种能分泌光素的腺细胞,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进行缓慢的化学反应,就会放发出光线。在深海,阳光是很难照得进来的,但是,深海里的很多鱼类都有趋光性,琵琶鱼就用“钓竿”上的“小灯笼”来引诱猎物。琵琶鱼的一生,多半生活在深海的沙砾型海底,行动缓慢加上生性懒惰,很难追上那些行动灵活的猎物,因此就采取“守株待兔”的捕猎方式:在海底某处潜伏起来,一趴就是数个月,在漆黑的深海里,摇晃着钓竿状发光鳍刺,用光线去吸引猎物接近,当猎物进入捕食范围,它就突然张开大嘴,猛地把猎物吞下去。

不过,琵琶鱼用来诱惑猎物的光源,也经常会给自己招来敌人。但琵琶鱼的危机反应有效而快捷,它们会迅速把自己的“小灯笼”塞进大嘴,然后趁着黑暗迅速逃走,循光而来的大鱼失去了目标,只好悻悻离去。

琵琶鱼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地球居民的身份远比人类还要长,只是,人类对琵琶鱼的研究历史并不长。1891年,一位幸运的研究者在哥斯达黎加附近的太平洋上进行科考,偶然在科科斯海脊发现了一条红色的鱼类尸体,被证实为一种生活在深海的琵琶鱼。从那以后,科学家以这个标本为参考,获得了许多有关深海琵琶鱼的知识。可惜的是,在那次惊鸿一现之后,深海琵琶鱼似乎就销声匿迹了,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再也没有发现它的踪迹。

到了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开展了一场科研探索活动,这场探索专门针对2000米以下水域中的海洋生物。当年年底,在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域2600米深水下的塔内依海底山附近,一台远程遥控潜水摄像仪拍到了一张独特的鱼类照片,经过鉴定,正是深海琵琶鱼。2010年,研究人员又在此处发现了6条深海琵琶鱼,数目已足以支持对这个物种的勘测、分析。

在自然海域对深海琵琶鱼进行的第一次活体观测中,人们发现:红色或玫瑰红,并不是深海琵琶鱼仅有的两种颜色,它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色会发生改变,个体较大的呈红色,较小的则趋向于浅蓝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为深蓝、紫色,最后才变为红色。

雄雌一体的繁殖方式

每到春夏两季,深海琵琶鱼开始繁殖。雌性琵琶鱼从幽暗、深邃的海底浮到海面,产下凝胶状的卵群,随后,受精卵便一直浮在海面上,直到被温暖的阳光孵化。可是,研究者对深海琵琶鱼的繁殖过程始终存有疑惑,因为在无数次的观测中,每一次发现的都是雌鱼,从未发现过雄鱼的踪影。那么,雌鱼产下的卵到底是怎么受精的呢?

迷惑的研究者开始着手对深海琵琶鱼进行解剖,希望能找到一条雄鱼,或者是它们雌雄同体的证据。果然,他们在深海琵琶鱼的下腹部找到了精腺。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同个体的深海琵琶鱼精腺并不在相同的位置上,数量也有差别,更奇怪的是,每一个精腺中的DNA也不一样。

带着更深的疑惑,研究者深入研究,终于有了惊人发现――那些长在雌鱼下腹部的精腺,其实正是已经完全退化的雄鱼!这种“死了都要爱”的寄生式、繁殖的方式,在整个生物界都十分罕见。

在受精卵刚刚孵化的时候,深海琵琶鱼是雌雄平等的。它们一起在海面上生长、发育,以浮游生物为食,个体差异并不明显。发育到一定程度后,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再也无法满足它们生长的需要,雌雄琵琶鱼开始分道扬镳,各自生活,相貌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几个月后,已经成年的雌鱼长出了坚硬的牙齿,开始潜伏海底进行猎食。不过,雄鱼却没有进化出可以诱惑猎物的“钓竿”,甚至连消化功能都逐渐丧失了,仅靠吃一些有机生物来勉强维持生命,这成为雄鱼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因此在消化功能完全丧失之前,它们必须找到适合的雌鱼寄生,来完成延续族群的重任。

但是,海底深邃、寒冷,且过于广阔,雌鱼常常躲在某处,半年都不挪窝,因此对于雄鱼,要准确地发现雌鱼的行踪,可谓难上加难。事实上,能成功找到“对象”的雄鱼并不多,大多数雄鱼只能在孤独和饥饿中悄然死去。

不过,凭借极为发达的嗅觉,少数幸运的雄鱼还是可以确定雌鱼的位置,而且,成年的雌鱼也会释放出一种特别的气味,在黑暗的深海为雄鱼指引方向。当雄鱼找到个头远远大于自己的雌鱼时,便会冲向雌鱼的腹部,用带着倒刺的尖牙紧紧咬住雌鱼腹部的皮肤,不久,雄鱼嘴里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酶,将自身的组织与雌鱼身上的皮肉连为一体,血管也逐渐相通。从此,雄鱼便依靠雌鱼腹部提供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生,除了大得与身体不协调的性腺外,所有器官组织都消退得干干净净,最终变成雌鱼身上的一个肉状突起物。在一只雌鱼身上,研究人员往往会发现多个突起物,换句话说,一只雌鱼会同时拥有几只“失去自我”的丈夫。

尽管这种繁殖方式显得有些残忍,但在危机四伏的深海,这却是保证种族繁衍的有效方式。这种寄生式的繁殖方式,使雌鱼随时产卵都能得到,卵子受精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它们可以不受约束,随心所欲地在任何地方完成“”。同时,“一妻多夫”也确保了基因来源的多样性,从而让后代充满活力。

寓意“安康”的美食和良药

幽居在深海海底的琵琶鱼,无疑是神秘的,就连研究人员也往往只能依靠远程遥控潜水摄像仪,才能一睹它的身影。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大多数浅水琵琶鱼都是沿海地区的一种常见食用鱼。它的肉质紧密如龙虾,结实且富有弹性,胶原蛋白丰富,富含维生素A和C,以及钙、铁、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味道鲜美;其鱼肝更有“海底鹅肝”之称,是清热解毒的美容佳品。在日本,可食用的琵琶鱼与素有“拼死吃”的河豚齐名,被誉为人间极品。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琵琶鱼也是渔民们的优质食材之一,擅长各类美食的中华民族利用红烧、清蒸、慢炖等各种方法烹饪这种美食,也借它的学名(谐音“安康”)寓意平安、健康,寄托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美好祝福。

第8篇

关键词:故事欣赏;故事阅读:故事表演

一、成语故事欣赏的好时光

心理学指出:儿童时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精彩的画面能让幼儿特别感兴趣。

小班的孩子比较喜欢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每次的成语教学我们都是以看动画片的形式来进行的。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喜欢,也乐于接受。教学显得轻松又富有趣味。动画片能将人物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直观的画面让孩子易于理解。动画片中抑扬顿挫的声音就像听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样,孩子便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孩子边看画面边想象着故事的发展。看过一遍的视频孩子们会嚷嚷着再看一遍。这充分证明了成语小故事的特有魅力。

孩子们的记忆力都比较好。看过的视频再次复习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是哪个成语。他们能将成语故事的内容和成语的名称进行正确的匹配。这也是需要在充分理解成语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成语故事阅读的好时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最近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成语小故事《铁杵磨针》更是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的第一幅画面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剃着桃子头、手拿红红的糖葫芦、背着书包在街上闲逛的小男孩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晨晨宝贝伶牙俐齿地问道:“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呀?他怎么在大街上转悠呢?”“小男孩在和小鸟打招呼呢!他还和小花招手呢!”观察能力极强的苏一补充道。他怎么不去上学呢?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说说为什么吧!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仔细观察了起来。

“那么粗的铁棒需要多久才能磨成绣花针呢?”孩子们发出了感慨。小男孩看到老奶奶的这一举动后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就不再贪玩,好好学习,成了伟大的诗人李白。

和孩子们共读这个故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班级中有些孩子比较上进,有些孩子比较调皮,有些孩子总是碌碌无为,有很多的孩子都能从小男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聪明活泼,但是贪玩、没有耐心。教师需要从侧面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坚持做事、心中要有目标的道理,就像老奶奶一样坚持,铁棒也能磨成针。

三、成语故事表演的好时光

孩子天生就是表演家,他们好模仿。一个个短小的成语就是一个个道理。孩子在表演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拔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都是孩子喜欢表演的故事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加深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故事表演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

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当然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孩子们准备一些道具,让表演像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一样吸引着每个孩子的参与。教师可以分层给孩子们安排角色。让参与的每个孩子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孩子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还将成语故事表演区设置为班级的区域游戏。每周表演一个成语故事,投放相应的道具。在游戏的宽松氛围中,孩子们更乐意参与。那些胆小的孩子在游戏中一次次地尝试着。班级孩子表演成语故事的热情高涨。我们用相机及时捕捉孩子这精彩的成长瞬间。孩子在这一次次的表演活动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相约成语故事表演的美好时光,它能让我们收获丰硕!

四、成语故事游戏的好时光

著名的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所学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形式。游戏能带给孩子们无数的快乐、无尽的遐想、无穷的智慧。在游戏中,孩子学得更快,玩得不亦乐乎。

猜成语的走秀游戏吸引着每个孩子的目光。聚光灯下,孩子们穿上绘有成语故事图案的衣服,神采奕奕地走秀。台下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进行抢答,说出成语故事的名称。走秀的倩影、抢答的声音,这美妙的画卷让人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我们创编的拍手游戏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成语融入你拍一我拍一的儿歌节奏中,更是别有趣味。边玩边说成语,边说边表演成语。大家阵阵掌声便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第9篇

【关键词】备课;研究;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50-02

我们先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在教学第四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1 对语文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小学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教育这一层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 对深入研究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例如,教学第七册《捞铁牛》一文,其中一个学习活动指向培养学生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那么无论是教学时间的分配,还是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此为根据。学习活动设计的成败也在于此。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比如,学习第九册《鲸》一文时,要让学生说说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连课文从几个方面写鲸睡觉都没弄清。他们学习中的误差这么一点点积累,教师巡视时却无法知道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接着的点拨便不切实际。在教学《鲸》一文时,另一位教师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摆出鲸睡觉的样子。他稍一巡视,发现学生摆得认真,但有几位学生把鲸的图片胡乱地摆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他随即选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上试摆,要全体学生再读一读课文,评一评这位同学是不是根据鲸睡觉的特点进行摆图。学生便立即明白了:读书要抓住鲸的每个特点。通过独立学习,他们很快摆出鲸睡觉的图画,并说出鲸睡觉的两个特点:一是几头聚在一起,二是头朝里围成一圈。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10篇

一、语文教学中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现象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标准化试题和作文训练中出现的偏颇,束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一些标准化试题,学生只作“学答”,不做“学问”,标准化的考试就有标准化的答案。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学生面对标准化考试只能作“学答”,不能做“学问”。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有时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标准化考试是为了评分上的公平,但这又势必造成死记硬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标准答案一定是“水”,如果学生富有联想地创造性地答成“雪化了变成春天”,“雪化了变成绿色”,却不能给分。有一道从“一面坡度不大的坡”的描写中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出这面坡的特点的题,学生说了“坡低”,“坡长”,“坡缓”都被否定,因为答案已锁定为“坡小”。用“捉迷藏”的方式“请君入瓮”,遏制了学生的思维,打消了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可能。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三、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指导学生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改革后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之一。我同意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期”的观点。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重点是在班里,课堂上形成浓郁的尊重创新的氛围。教师在备课、讲课与辅导学生中应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解放学生头脑、眼睛、嘴巴和双手,让学生多想、多看、多说、多干。提倡思维无“”,提倡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课堂教育在“活”和“动”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活”和“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突破难点 提高效率 开拓教学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多媒体技术已经与小学寓言课堂教学,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

实践证明,在小学寓言课堂教学中,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笔与一块黑板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将会使我们的寓言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一、恰当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自觉参与寓言课堂教学,我根据寓言生动有趣、有一定情节的特点,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颜色、形状、形象来思维的。因此,借助于直观性,会更容易、更巩固地学习一切。”由此可见直观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它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人物形态、生动的图像、鲜明的色彩以及悦耳的声音,都会在学生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上引起强烈兴奋,使得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

教学《守株待兔》一文时,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图、文、声并茂以及能制作动画的特点,制作了如下动画场面:前半段是在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里,一个农夫正在挥锄劳作。这时候,一只兔子不知道怎么回事,跑过来,在树桩上撞死了。农夫急忙跑过去,高兴地捡起兔子。同时,通过云朵图框,动画显示他的想法:希望能捡到更多的兔子;动画显示他高兴得笑个不停。接下来后半段的场景突然切换,庄稼地由绿色变成枯黄色,字幕显示,他再也没有捡到一只兔子。然后是他泪流满面后悔的场景。整个动画过程,都配以合适的声音和音乐,前半段基调轻松,使人感到愉悦;后半段稍有哀伤,使人更理解农夫的悔意。形象鲜明的动画,自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注意力非常集中,整堂课气氛活跃,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教学时,学生因为是由感而发,所以对文中所蕴含的道理,通过所看、所读、所感、所思,概括非常得当,而且精辟简练。因此,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确实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多媒体运用时机,轻松突破寓言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的应用是教师根据寓言课堂教学的需要而确定的。多媒体手段的演示时机,应和寓言教学需要有机结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利用电教多媒体,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技术,能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寓言重点,进一步理解寓言,解决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是要使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蕴涵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地出示多媒体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在观察动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眼前的利益”与“身后的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促进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利用多媒体动画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寓言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在小学寓言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多媒体动画,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享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地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这个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的动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快迎刃而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使用多媒体对寓言课堂教学进行开拓,激发学生针对寓言进行习作的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创新

创新教学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有利的发展。还能提高教师个人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此我有几点浅见。

一、课堂教学要和谐互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鲜活形象,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像,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培养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

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