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

时间:2023-05-29 17:2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江上渔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处深情话离别

白居易的诗,平实如话,浅近易懂。据说,他每次写好诗后,总是要念给不认识字的老婆婆听。只要老婆婆们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认真修改,直到她们听懂为止。

当然,自己的作品仅仅能让老婆婆们听懂还不行。想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还需要将自己的作品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金榜题名的机会和希望。这也是一种凭借作品进行自我介绍的手段,称之为“行卷”。

《赋得古原草送别》相传是白居易16岁时的一首“行卷”之作。白居易因为年轻而声名不够响亮,他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访了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个字,便开玩笑说:“长安城物价昂贵,想在这里住下很不容易。”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时,立即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佳句,居住在这里很容易啊!”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两句,对仗何其工整。“野火”对“春风”,前者无情,后者有意。“烧不尽”对“吹又生”,前者陷入绝境,后者萌发新生。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外在的环境愈显恶劣,内在的坚守愈显顽强。千百年来,这两句诗带给多少人战胜逆境的力量。

如果说诗的前四句重点在写“草”,那么第五、六两句重点就落到了“古原”。就是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长满荒原、古道,在阳光的照耀下,青葱翠绿,茫茫地和荒城连成一片。

这是一个春草疯长的世界,这是一个绿意蔓延的世界。在这里和朋友深情话别,离情就像春草一样无边无际,别意就像绿色一样浓重深远。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愿为天下忧

在解读这首诗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划粥割齑”的故事。“齑”,音同“记”。意为:捣碎的姜、蒜、韭菜等,即咸菜之类的食物。

据说,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为了磨砺自己,他一直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有点像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自得其乐。

数年苦读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早已了然于胸。人们赞颂他,是因为他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这份“忧国忧民”之情,在他的诗作中随处可 “情商”即“情绪智力商数”,指的是情绪智力的高低程度,它主要包括个体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受能力、控制冲动能力和调整人际关系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80%取决于“情商”制约着智商发挥的程度和限度。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使教书育人完美结合。

一、 小学低年级儿童“情商”的特点

一般来讲,高“情商”的低年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 自信心强。自信心是任何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情商”的重要内容。自信是不论什么时候、有何目标,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和决心去达到。

2. 好奇心强。对许多事物都感兴趣,想弄个明白。

3. 自制力强。即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时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有时抑制自己不当行为的发生。

4. 人际关系良好。指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在与其他儿童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关心、喜悦、爱护等)占主导地位,而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厌恶、破坏等)少一些。

5. 具有良好的情绪。“情商”高的学生活泼开朗,对人、事、物都有热情,经常保持愉快。

二、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情商”特征的分布

笔者对苏教版低年级语文四册教科书所涉及的儿童基本五种基本“情商”特征的课文进行统计分析。在一、二年级共有86篇课文,其中体现“情商”特征的课文共有65篇,所占比例达76%,说明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还是比较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

由上表可以看出,低年级课文中“情商”特征的

见。在《江上渔者》这首诗中,诗人“愿为天下而忧”的博大情怀可窥一斑。

诗的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写岸边、船上,人来人往,嬉笑喧哗。对味道鲜美的鲈鱼,更是先得为快,欣喜忘形。

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诗人是在提醒“往来人”,在享用鲈鱼美味的同时,不要忘记捕鱼者的生存艰辛。看看那些可怜的捕鱼者吧,他们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人命危浅。

诗作语言质朴,对比强烈。没有一颗悲悯的情怀,怎么会对渔者有这样一份深刻的同情?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心中必装着天下,他的眼中是黎民苍生。

第2篇

1、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乡村四月》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

3、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田园作》

4、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击壤歌》

5、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

7、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贫女》

8、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蚕妇》

10、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农家望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事物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如数家珍。

著名文学家苏轼,他对吃可是情有独钟。他曾多次在作品中提到美食。“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这是苏轼的一首诗,应是苏轼被贬丰湖一带时,吃到一位老妇人做的煎饼。这煎饼美味至极,而苏轼只用寥寥数字,就勾画出这煎饼的匀细,色鲜和酥脆的特点。每每读到此句,那金黄酥脆,外焦里嫩的煎饼就浮现在眼前,让人不知不觉垂涎三尺。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范仲淹《江上渔者》。它描绘的是:“江岸上的人来来往往,争着上江,只为早点品尝到鲈鱼的鲜美滋味。”鲈鱼是一种淡水鱼,刺较少,肉质极其鲜美。少放些姜丝,辣椒,上锅清蒸,配醋食用,赛过“天上之食”。想一想就令我神魂颠倒。

清代诗画家郑板桥,他对吃也是颇有见解。在他的《石竹图》中曾提到:“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这短短的一句诗,却蕴含人间美味。扬州春笋是出了名的脆嫩,而鲥鱼用来煲汤更是鲜香,将二者结合,则是珍贵佳肴,闻一闻其香味,更是让人陶醉。我若有幸得以品尝,定不负此生。

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美食之味令人沉迷。正如诗仙李白所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第4篇

《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吴向红:古人曾用“人面桃花相映红”赞美少女娇艳的姿容,其实桃花还有保健作用。其味甘、辛,性微温,有利水、通便、活血之功效。

推荐粥品:桃花粥

原料:桃花干品20克,粳米100克,红糖30克。

制法:将桃花置于砂锅中,用水浸泡30分钟,加入淘洗干净的粳米,文火煨粥,食用时加红糖,可用于产后瘦身。

注意:桃花活血力强,兼有破血、利水、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血瘀或痰瘀互阻的实证者。月经过多者及孕妇慎用。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孙丽红:莲子是莲蓬里的果,具健脾养心、宁心安神之功效。莲子中央绿色的芯子是莲子芯,味苦,可清心泻火。

推荐药茶:莲子茶

原料:茶叶10克,莲子(带芯)50克,冰糖30克。

制法:莲子浸泡数小时,加冰糖与水炖烂,滤取药汁。将药汁冲泡绿茶即可饮用。

功效:茶叶有清热作用,与莲子合而用之,可清心火、安心神,适合心火上炎、口苦咽干、心慌失眠者饮用。也可放凉后作为凉茶饮用,清火提神效果同样显著。

《螃蟹咏》(清・曹雪芹)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同济大学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学系副教授戴秋萍:秋季是螃蟹最鲜美之时。大闸蟹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矿物质。秋蟹可与不同食材制成美食,如与豆腐一起做成菜肴食用,可益气和中、扶正解表。

推荐菜品:芙蓉宝玉蟹

原料:大闸蟹1只,豆腐1盒,芦笋、苦菊生菜、牛奶、姜末、鸡蛋清鸡汁各适量。

制法:大闸蟹蒸熟,拆出蟹肉、蟹钳肉、蟹黄。芦笋切成两半,烫熟。蛋清中加蟹肉、蟹钳肉、豆腐、鸡汁、牛奶和水淀粉制成蟹粉糊,放入油锅中炒熟,沥油盛出。将姜末煸香,放入蟹糊,加米醋,用水淀粉勾芡,炒匀,装入垫有苦菊生菜的蟹壳中。蟹黄用原锅中的余汁炒匀,浇在蟹糊上,插上芦笋。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授蔡美琴:冬天鲈鱼肥腴可人,肉白如雪,鱼肉细嫩。鲈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钙、镁、锌、硒等营养素,味甘性温,具有益脾胃、补肝肾、化痰止咳之功效。

推荐菜品:红蒸鲈鱼

原料:鲈鱼1条,葱白、姜各适量。

第5篇

一、诵读,想象美好的画面

中国是个诗的王国,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中儿童诗歌的历史也应该说是悠久的。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文人创作的诗篇中,也不乏文字浅显、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艺术精湛、适合儿童阅读的名篇,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绝句》、李白的《夜宿山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杜牧的《山行》、袁枚的《所见》、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崔道融的《溪居即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都是很好的儿童诗。

大量的吟诵,孩子充分欣赏到儿童诗的意境美、音律美以及无处不在的童真、童趣,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平凡的事物,只要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真情实感的流露,就可以变得那么美丽、动人、绚丽多彩。

二、仿写,表达美好的想象

现代儿童诗中,也不乏许多经典之作。在我们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就选用了许多现代儿童诗,如《小小的船》《柳树醒了》《两只鸟蛋》《四季》等。这些诗歌是孩子仿写的最好范文。在“依葫芦画瓢”的摹写过程中,学生窥探到诗歌创作的技巧,得到启迪与灵感,打开诗歌创作的大门。

此外,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下子能勾住孩子心灵,让孩子动心、动情的优秀诗歌,为他们的仿写提供更多的素材。如儿童诗《数字9》“在妹妹的眼里/9是一枝又香又甜的棒棒糖/ 在爸爸的眼里/9是一根无烟草的烟斗/ 在农夫的眼里/9是一把万能的锄头/ 在我的眼里/9是个被老师罚站的我”。当孩子们读完这首诗时,忍不住笑了,眼睛里露出兴奋的光芒,仿佛是自己在诉说心声。

仿写的过程,就是在规范语言的过程。看看他们的作品,这些恰当的数量词及动词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三、创作,书写生活的精彩

儿童诗是离孩子最近的文学,每个儿童身上都有诗的灵魂,他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独特、天真的视角,以及无处不在的童心智慧和可爱的思考,使他们成为天生的诗人。在大量诵读、积累和仿写中,诗歌创作不再是那么神秘,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诗歌这种表现形式,开始大胆创作。我们不奢望童诗的指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诗人,但希望孩子们能保持童心,让想象不再枯竭;用独特的视角看世界,看生活充满诗意;希望孩子们会用另一种方式——用最简约、最精练的文字来倾吐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感受,享受诗意的生活。仰望星空才会充满希望。就让我们的孩子在仰望星空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吟诵自己的诗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上河街小学)

第6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粥割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第7篇

有个成语叫“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是形容好吃的东西招人喜欢,也用来形容文章、词句优美,朗朗上口,被人传诵等。但是,具体说到“脍炙”的意思,很多人就不清楚了,查查成语词典,专家们解释说,脍是切细的肉,炙是烤肉。

《说文》言:“脍,细切肉也。”我估计许慎先生是受了孔夫子的影响,因为孔子也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的意思是脍切得越细越好吃,不是说脍就是切细的肉。否则照这个逻辑的话,食不厌精,意思就是所有的粮食都是精米了?再者说了,切细的烤肉叫不叫脍呢?天下文章一大抄,不动脑子重复圣贤真意也倒罢了,抄这些望文生义、歪批三国的论述真是贻害无穷。

脍,就是生肉,包括生鱼片,有时也写做“鲙”。《汉书·东方朔传》曰:“生肉为脍。”有的肉比较鲜嫩,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比较适合生吃,特别是鲜鱼。生吃的肉,属于典型的好吃难消化,所以切得越细越好。

中国早在周朝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于周宣王五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片。《旧唐书·李纲传》中的“飞刀鲙鲤”,描绘的就是厨子好手段,切制生鲤鱼片的样子。

脍所用之鱼,早时用鲤,“切葱若薤,实诸醯以柔之”。醯是醋。《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

范仲淹写过《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人们爱鲈鱼的原因,就是因为用鲈鱼做的生鱼片好吃。《太平广记》引《大业拾遗记》:“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下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鲙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鲙,东南之佳味也。紫花碧叶,间以素鲙,亦鲜洁可观。”据考,金齑玉脍一名,乃隋炀帝所赐。

鲈鱼脍有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晋朝张翰,字季鹰,苏州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他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为了一口美食,干脆不要功名利禄,跑回老家去了。后世辛弃疾赋词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流露出羡慕前辈,想辞官不做的心态。坡写《乌夜啼》赞曰:“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说的是厨子技艺高超,密不外传。

好个“儿辈莫教知”,闹得中华古老的饮食文明渐渐失传,吃生鱼片竟然成了日本人的发明。

其实,目前吃生鱼片的方法,是日本留学生从唐朝学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饮食传统,为了帮助平衡、消化寒凉、生冷的生鱼片,就是用辛温芳香的中药佐餐的。按照《礼记》的规矩,“脍,春用葱,秋用芥”。西晋巨富石崇食脍,用一种调料叫“韭萍齑”。另一巨富王恺买通了石崇的下人,才打听到那是用韭菜根杂以鲜麦苗,捣烂而成。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详细地介绍了齑的做法,“八和齑”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材料制成的。

现在,大家吃生鱼片的时候都知道要蘸着芥末吃,就是唐朝的吃法。芥末辛辣芳香,走窜开窍,在外能让人涕泪交流,在内能温暖肠胃,发动气机,以便消化生冷。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芥)结荚一二寸,子大如苏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过为芥酱,以侑肉食,辛香可爱。”

除了芥末以外,在生鱼片盘的四角通常会放一小堆红色的姜片,这是用糖醋腌制过的生姜,类似于我们吃的糖蒜。糖生姜功效类似于芥末,但是比较温和,可以温胃散寒,止痛止呕。

另外,在每个生鱼片的下面,都有一片绿色的叶子,那是中药紫苏的叶了,应该用它卷着生鱼片一起吃。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装饰点缀。我见过有的低档日本料理店或者自助店已经把紫苏叶换成了菠菜叶或者塑料片。紫苏是辛温芳香的,善于解鱼蟹的毒,很多人吃海鲜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瘙痒等症状,服用紫苏就能缓解。著名的中成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紫苏。就紫苏叶吃生鱼片,可以说是防患于未然。

最后,在生鱼片的盘底,都铺着白色的萝卜丝,日本人管白萝卜叫大根,清脆辛辣,能消食化积。吃完生鱼片嚼嚼萝卜丝,算是收尾。一顿生鱼片有这四味中药相佐,才算是中正平和。现在中药方剂中有个治疗寒痰、水饮不化、咳嗽哮喘的方子,叫做三子养亲汤,用的是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即芥菜、紫苏、白萝卜的种子。由此观之,真是药食同源,一脉相承。

日本人擅长学习,尊重传统。若是问起饮食的奥妙,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他们原样保留了中国古代的饮食文明。我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得去日本才能找到我们失去的传统。

即便如此,如果贪图口腹之欲,吃多了,或者吃了不洁净的生鱼片,就会闹出寄生虫病。《三国志》记载:“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华)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北京曾闹出福寿螺案,吃得人们脑子里面长出虫子,真是骇人听闻。江河近海的水质恶化,导致水产品不是重金属超标,就是寄生虫感染,如此形势,还是不吃脍为好,哪怕它切得再细。

第8篇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入手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培养他们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爱好,牵引他们步入经典诗文的美丽田园,享受诗意的人生。

一、营造诵读氛围,让经典拨动心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诗文,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它。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文化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创建班级图书角,真正做到好书共赏,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教室的中队园地设“诵读之星”、“经典推荐”、“诗歌园”等栏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或用书法的方式,越是形式多样化,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利用每周一节语文视听课,组织学生收看《钱文忠解读》、《易中天品三国》、《唐诗的故事》等经典视频,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诗”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增强背诵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书香氛围,使大家置身在诗情画意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二、进行诵读训练,让经典启迪心智。

学生喜欢上了经典诗文,那又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一)读思结合

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读古诗词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力不仅仅只集中于文字上,还要凝注内隐于心中,要时时提醒孩子们不要只用嗓音读,声音要发自内心,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意思,从而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学生诵读《望庐山瀑布》,当读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诵读的语气外,还要孩子思考想象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促进孩子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二)读悟结合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抓住诗眼,把握诗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才能缩短他们与诗词的距离,把握诗的灵魂,再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领会诗歌的艺术意境。

如在讲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先让学生根据诗句,结合画面,描述一下渔者捕鱼时的情景。全班同学神思飞跃,描述惟妙惟肖,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诗中描绘的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便会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此环节,不仅促使学生有效地把握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很快进入角色,还使学生不由深刻感受到作者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在“悟”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与文本神谋,与作者心印,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能够在学生记忆的底板上划下深深的印痕。

(三)读用结合

经典诵读的主要意义在于文化熏陶,开启智慧,颐养性情,它讲究潜移默化,并不强调及时功用。但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通过涵养积累进行言语储备的同时,还需要迁移运用关注言语输出。学生天天习读,犹如与圣人对话,时间越久,文化浸润,心性养成,尽在其中。让孩子们更深入领会主题内涵,同时将习得的经典诗句加以运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让经典诵读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和语言实践相结合。

今年,我在班级开展了“古诗词日”活动,在学生积累背诵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名篇后,要求学生在班级设定的“古诗词日”中,开口必须说一句古诗词。刚开始,学生百爪挠心,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们没有半途而废,我带领孩子们互说互评,坚持了几个星期,渐渐地,有的学生能运用自如,且基本恰当,远到《诗经》,近到《诗词》,脱口而出,朗朗上口。即使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偶尔也能蹦出一两句令人欣喜的话来,令我倍感欣慰。

三、开展多样活动,让经典滋润心灵。

为了有效地促进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结合“书香校园”开展一些班级活动,愉悦诵读过程。

经典晨曲:每天清晨,教室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我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耳濡目染、滋养心灵。

经典歌声:下课铃一响,随着学校广播站播放配乐的经典诗文的音乐的响起,我带领学生或跟读、或跟唱,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书卷之香,真正达到“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

经典交流:每天坚持“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展示,领读或领诵优秀古诗文、名人名言或妙词佳句,尽显诵读之美味;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进行诵读复习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经典记录:建立学生读书存折,创办专刊,载摘经典。学生将读书计划,诵读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留下他们美好的读书足迹……

经典共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加强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同交流。

经典赛事:开展“快乐读书节”活动,通过师生阳光诵读赛、古诗擂台赛、古诗伴舞现场书法赛、读书问卷等各种形式,去讲经典、诵经典、写经典、演经典,使学生在学习、竞赛等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9篇

认知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可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可采用“激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用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 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二、 诵读入情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 “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首先要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古诗教学中,我尤为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通过这些训练使语言训练升华,并深深烙在学生的心田里。又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确定好朗读基调。最后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使学生在诵读中轻松背诵诗文。

三、 想象入境

学生感悟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逐渐具备把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意象的能力。有了意象,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被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哲理所打动感染,得到古诗文的内核中的精髓。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多元意象。多元意象不能成为脱缰的野马,它离不开古诗文所涵盖的意蕴。如果失去一定的控制,就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老师在这时要起调控作用。但在调控中同时又要保护学生的创见,不扼杀学生特有的独到的体会。例如:我在教《夜书所见》这首诗时,我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入,使学生体会李白看到皎洁的明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让学生明白“景”与“情”的联系。接着展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踊跃回答“高兴!”“有趣!”这与作者孤单寂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同一情景为什么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又为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铺垫,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身临其境、迁移体验是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最好途径。我班住宿生比较多,离开父母,孤独无助,想家的感觉尤为强烈。借助这一特点,我把他们很自然引进情境中“你们离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难受!”……(当时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竟然掉下了眼泪。)趁此机会,我说:“那你用这种感受,把这首诗读给他们听好吗?”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 品位悟理

通过诵读入情,然后通过想像入境,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把景、把人融合起来,让学生来悟理,所以第三个境界实际上是悟理。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说明什么道理。如在比较《春望》和《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的时候,我就抓住了悲和喜来让学生比较,就是让学生从感性的一种体验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认识。那么欣赏应该说就到位了。但是,我们要防止一点,就是说老师过分的把诗歌的分析嚼得过细、过碎、过生。有的诗歌,学生还在他的这个年龄层次里,他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很深,那么我们老师也不一定讲得过多。学生暂时不懂的,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或者过了若干年之后,他回过头来就能理解了,她就是把画面的想像和语言的品味,融合在一起。通过品味语言来想像,通过想像来品味语言。把这两个点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样呢就使得学生的感受、理解始终同文本在一起,这是做得很到位的。

五、 训练运用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问题导入,理解情感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领会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四、读写结合,强化记忆

第11篇

小学生诗歌教学方法兴趣一、前言

文学领域有多种文学题材,其中最富有韵律和美感的文体是诗词。诗词除了能够传达语言信息之外,还能宣泄作者内心的情感。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控制好诗词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与文学喜好。笔者立足自身教学实践经历,研究了为小学生开展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小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意的能力。

二、通过朗读示范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字音和情感基调

教导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朗诵诗句。通过阅读可以了解诗词的大致内容,而朗诵可以让学生掌握诗词传递的情感。受年龄和学识的局限,小学生无法像初中和高中生那样自主分析诗词情感,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在示范时教师要注意把诗词中蕴含的情怀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内心受到触动。比如,教师在讲到《悯农》这首唐诗时,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诗歌的方法。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控制语速和情感,在读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时,教师可以用一般说话的速度和口吻进行朗读,将诗句描述的内容呈现朗读出来。而读到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时,由于诗句的含义和情感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因此教师也要转变朗读速度和语气。教师可以适当把读速拖缓、延长音调,以此来体现对农民的同情和对世道不公的控诉。完成朗读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诗歌的含义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悯农》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诗歌的前两句使用了对偶修辞,通过“春种”“秋收”“一粒”“万颗”这些词表现了农夫的辛劳,同时使诗句对仗工整。在讲解对偶修辞时,教师不能直接点明对偶词,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观察,自己找出两句诗的特点。教师在讲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的文字叙述体会深层的情感。

为了巩固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运用学校配备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一些诗词朗诵录音或诗词歌曲,反复收听诗词录音和歌曲,能够加深学生对诗作的记忆,有助于学生背诵诗词。比如,在教小学生学骆宾王的《长歌行》时,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在网络上查找《长歌行》的朗诵录音,并在上课前抽出几分钟给学生播放录音。听完录音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唱歌行》或默写《长歌行》,经过2~3次练习,学生就能顺利地将诗词背诵下来。

三、运用图片影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

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经过数次改版后增加了许多古典诗词。如《古朗月行》《村居》《江畔独步寻花》《江上渔者》,等等。这些古诗除了词句生动、格律清雅之外,还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怀,为读者创造了优美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些古诗时,除了要帮助学生读懂诗句和诗词内容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诗词描绘的图画及画面中流露出的情怀。古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创作的诗词作品皆是有感而发,因此诗句营造的画面往往能呈现出某种情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描述的“景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诗歌相配套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诗句刻画的景观。

四、结合绘画活动将诗歌转化为画面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

语文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活动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悟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诗词后使用画笔、画纸把自己理解的诗句内容画在纸上。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小池》这首诗时,可以先组织学生朗诵诗句,帮助学生翻译诗句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彩色笔和画纸,将诗歌描述的景象画在纸上。又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咏柳》这首诗时,同样也可以在帮助学生翻译诗句后,组织学生用图画形式把《咏柳》描写的内容展现出来。贺知章在写作《咏柳》时,巧妙地使用了比喻修辞,使诗句在不提及“柳”的情况下,将柳树的美态、盎然的春意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绘制图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切身了解比喻修辞在诗歌中使用方法和修辞效果。

五、结束语

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鲜明的特点,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学习、了解的传统文化。小学是引导学生养成语文兴趣与文学喜好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要辅导学生阅读诗句、背诵诗词,甚至掌握仿写诗句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教授诗词能够刺激小学生的悟性和创造力。笔者从阅读、绘画、观看图片三个途径,分析了开展诗词教学的具体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古代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质兼美,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读者,它是古代诗人呕心沥血,经过千锤百炼写作出来的。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且附录了70首古诗背诵推荐篇目。此外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古诗的学习也不仅仅停留在背诵上,而是明确提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然而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所以使他们很难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教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按照这种模式教学,只能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共鸣。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传统的古诗教学穿上现代化的外衣,化枯燥为情趣,化深奥为浅显,那么这将是古诗教学一种质的飞跃。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是声、光、电、图等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以此为桥梁跨越千年,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倾听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感悟诗文语言的精练,体会古诗那特有的神韵。

1 激发兴趣,走入诗境

苏霍姆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而持久的兴趣。”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趣”激情,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

诗歌的语言比较晦涩,不像儿歌学生一读就懂。因此,很多学生还未学便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表现丰富多彩的世界,甚至模拟出想象中的虚拟世界,把学生带到这古韵浓浓的诗境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一幅幅可作用于视觉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的是作者远望庐山瀑布时看到的壮丽景象,对于小学生,特别是没有见过瀑布的学生,仅仅看书上的插图是很难想象出庐山瀑布那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启示的。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将庐山的“真面目”再现于课堂,把学生带入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剪辑了一组动态画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的云雾像紫色的云烟袅袅上升;一条瀑布就如一块巨大白色的绸布从苍翠的山崖间跌落下来,飞珠溅玉,气势壮观;再加上那如雷鸣般的水声,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感官和心灵,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就这样,学生激情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当中。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

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 启发想象,感悟诗美

有学者指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往往一首古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古诗中深藏的情感显现出来,把蕴含的意境显现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领略到古诗的美。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先出示一幅幅春景图,并配以婉转动听的鸟语声,慢慢的镜头转向一堵高墙,上面伸出一枝红杏。然后问学生:猜猜高墙里面的园子里会有些什么呢?学生看完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园子里的花五颜六色;有的说,园子里的小草碧绿碧绿的……此时教师便可总结:“是啊,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们瞧,园子里到处都是花,多得都要挤出来了。虽然诗人看不见这美丽的景色,但他通过一枝出墙的红杏感受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一枝红杏”想象出那“春色满园”,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是任何高墙都无法阻隔的。学生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

3 突破难点,体味诗情

古典诗歌讲究平仄、押韵,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具有音乐美。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字词,让学生质疑,并运用多媒体音形并茂的特点,让学生讨论体会,最终理解诗意。

如教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中“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中“出没”用得十分绝妙,这个词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全诗的重点。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学生始终难以理解和体会“渔者”捕鱼的危险,更体会不到诗人对渔民的同情。然而多媒体视频恰当的运用,就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时先提问:“这里‘出没’是什么意思呢?”紧接着带领学生带着问题看一段视频,屏幕上出现:在汹涌奔腾的江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撒网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时而被风浪推出水面,时而又被卷入波谷不见踪影。此时根据画面相机理解这渔船何时为“出”,何时为“没”。看着这只在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渔船,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多危险啊”的感叹,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鲈鱼虽然味道鲜美,但是捕捉它却是十分的艰辛。

4 充实信息,领悟诗蕴

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电脑网络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其中有文字信息,还有图片、图像信息,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说教更有效。在网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自主选择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采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能够突破古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意在写人,但始终未见人物形象,却字字句句可让人觉察到孤独的游子的一片愁情,委婉含蓄,意味蕴藉。笔者在课前告诉学生一些网站,教给学生一些查询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就去了解诗人、写作背景,以及这位诗人还写过哪些好词佳句。这样一来,在课前学生就对这位诗人生活的背景以及写作上的成就有了大概的了解。此时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查到的资料,有好多学生通过网络知道了张继是在赶考落第时,路过枫桥心情郁闷才写下这首诗的。甚至有的学生还去找了一些当时科举考试的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愁情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节课中多媒体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还扩大了教学的容量,使课堂诗意浓郁,情感飞扬。

此外,利用多媒体做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寓教于乐。原本枯燥的练习可以制作成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如字词练习可以做成“找朋友”的形式,正确时,电脑上会出现可爱卡通形象祝贺;如果错误,就会给小蜜蜂蛰一下。即使背诗也可以让学生边看古诗情景录像,边试着背诵。这样一来,字、词、句、景在学生脑海中融合在一起,背诵这些诗也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