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技术基础试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电子技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电子职业技术教育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由于技校学生普遍具有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缺的特点,再加上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不易理解,和学生原来所学课程联系不紧密的特点,使技校学生初次接触这门知识时,大多表现出入门困难,甚至厌学的状况。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一线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如下电子技术教学策略。
1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学生们在初中之前没有接触过电子技术,甚至没有与之相通的学科。那么在他们和电子技术这门新学科接触之初,如何尽快地培养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发地愿意在电子技术这个学科天地里进行求知和探索,就成了电子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这也要从技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他们虽然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但是在这个群体里有很多人都是喜欢动手,喜欢实际操作的。沿着这个思路,在开学之初的头几堂课,我并没有按照课本原有的安排来讲解,而是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给他们构设了一个美好的蓝图;然后我给他们展示了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等实物器件;接着给他们讲述了一些身边常见小电器如手机充电器,普通收音机等的简单工作原理;还给他们介绍了一些常见小家电的维修常识。这样一来,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原本疑似天书的电子技术知识其实是一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用知识,运用课堂上的所学,可以解决很多我们身边的小问题。既然这么实用,既然这么有趣,那么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再排斥这门课程了,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基础,自然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高考特点,树立必胜信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扶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满足职专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对口升学”的政策。对口升学是国家从高校招生计划中选择部分专业,拿出专门指标,对希望继续深造的职校生进行对口专业的招生。本专业属于对口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高校输送大量本类专业人才。然而电子技术专业课的高考,却是考生们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科目。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海量题目中抽丝剥茧,捋清思路,使每一位考生能够在行动上和心理上做好高考复习工作,是我们电子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通过对近几年电子技术高考试题及高考大纲的分析,我总结电子技术高考试题的特点是8AI字:“突出基础,重点固定”。所谓突出基础,即电子技术内容虽然广博深奥,但对口升学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内容却十分基础――只要求掌握最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相应常见元器件的工作特点;所谓重点固定,即每次电子技术高考试卷考察的重点内容均相对固定,比如说,分压式偏置共射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的求解在2004-2009年高考试题中都进行了重点考察,另外对于集成运放的计算,整流滤波电路的分析,反馈的知识,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等等都是历年高考试题着重考查的内容。根据这个特点,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主抓基础知识,少讲甚至舍弃高考不涉及的,但教科书中有所体现的复杂内容;对常考内容进行专项、突击训练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认识到,虽然电子技术知识很困难,虽然电子技术发展很迅速,但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电子技术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其实最关键的在于树立学生们的信心,通过当堂知识点小测,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循序渐进,使他们逐渐掌握技能,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3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倡导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大致有讲授法,谈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为了能够深入浅出地说明知识原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合理有效地配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诸多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应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教育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改变“一言堂”的局面。一堂课中,学生应该是主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们向未知领域探索。让学生们多参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启发式思考,自学自讲等方式,充分释放青少年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逐步经历厌学习――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转变。只有一个入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当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潜力。
4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不再枯燥。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它是指不断地运用现代新兴科技来提高教学媒体的功能,以提高教学最优化水平的发展过程。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基于网络的教学等教学手段。
1.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系统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其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动画演示、例题、案例等以知识单元的形式展现在该模块中。该网络系统中时,通过相应的教学目标,准确的了解该章教学的学习要求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再通过和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应用超文本语言HTML制作相应的网页式课件,将课堂中讲授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加载到网络课件中,当学生进入到该网络系统中时,实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此外,通过交互动能,网络课件中还根据教学中的疑难点以及关键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解析,保证不同认知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网络课件中的内容。
2.网络辅导
网络辅导系统是针对学生复习课堂讲述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以及监测学生自身的学习成果而设计的,该系统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个方面,其中包含了20个学习单元,并且每一个单元中都包含了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例题练习、问题解析等内容,该辅助系统中涉及的内容全部都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中多年的学习重点与教学难点,通过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与知识点,对相应的难点以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析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学习,进一步的强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3.课件点播
在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系统中,在可能网络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摄制的教师江河的电子教案、音频信息、视频信息等转化成同步的视频课件,然后将这些课件传输到网络中,学生们通过登录该网络系统,就能够点播相应的课件,这种供学生随时点播的网络课件,使学生如同在教室中聆听教师的教诲,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4.模拟实验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模拟实验,是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软件,以一种模拟的空间来模拟现实中的实验环境,通过在网络环境中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能够紧紧的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并且在演示的过程中将试验的理论、概念、重点以及难点等都标注出来,方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实验教学的所有内容,这种模拟实验能够定量的分析电力以及系统的性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实验内容的理解。
5.在线检测
在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中,还设置有在线自测题库,通过ASP技术管理相应的测试题库,该测试题库中包含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所有教学内容,测试题目的难度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测试题目,ASP技术能够根据学生选择的项目,实现对测试题目的快速组合,并且其还具有自动批阅以及分析问题的功能,当测试结束后,该系统能够自动的将试题的测试结果,其中包含测试的时间、试题的正确率、答题率以及测试的最终结果,然后将正确的答案以及答案的解析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测试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结束语
针对我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CDIO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通过筛选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模拟电子技术;CDIO教育理念;教学创新
一、CDIO教育理念
CDIO是由MIT和瑞典几所大学,创立的工程教育模式,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获取工程能力。融入CDIO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接近工程实际的学习经验,加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我校毕业生回馈的信息,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实用性和工程性角度出发,新的教学内容重点强调电子器件的外部特性,淡化器件内部工作原理,并结合实际实际工程项目来讲授知识点,实现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的转变。经过改革,最终确定的教学内容为四部分,它们是:以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项目讲解半导体二极管器件特性、相关的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以简单实用的功率放大电路项目讲解三极管特性、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功率放大电路,并简单介绍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以信号运算和处理电路的设计项目来讲解差分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基本运算电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这些知识点;以波形发生器和信号转换电路的设计来讲解电压比较器和震荡电路。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局面,需要教师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灵活的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上课时,教师可以拿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来讲解有关的模电知识,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自己做个简单实用的功放,在课堂上演示,结合实物讲解电路元件、电路组成、工作点设置、工作原理,学生会觉得的所学这些理论确实实用,学习兴趣会一下子高涨起来。重要的是,结合实物讲解相关理论内容完毕,一定要实时提出工程项目来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设计、仿真,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这样通过实物讲解、项目激励,挑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完成了我校模拟电子技术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转变。
四、教学手段的更新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手段,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对于典型电路的分析方法、典型的应用电路尽量采用板书教学,以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给学生留出思考和做笔记的时间,并辅以课件动态演示,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结构复杂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特性及应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电路清晰、扼要地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而且,为了把CDIO教育理念更好地贯穿到教学中来,课堂上还引入了Multisim仿真软件。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一边结合实物讲解理论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软件来仿真电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随机就学了该软件来辅助项目设计,不必要专门抽出课时讲解,还为提出的工程项目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以验证学生设计项目的正确性。另外,利用我校建精品课程的机会,系里还建立了资源丰富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网站,不仅包含了授课课件、教学视频录像等内容,还有例题精解、联系思考、项目开发包、试题库,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使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
五、考核改革
结合教学创新,把考核与平时作业和项目设计挂钩。以往习题都是就地取材,布置教材章节后面的习题,学生反馈当时也会做,但一做实物还是傻眼,总觉得不知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程中来。经过改革,我们结合项目设计来布置相关习题。例如,通过直流稳压电源项目要求,布置关于二极管单相导电特性和稳压特性的试题,整流电路中二极管型号的选择,滤波电容的容量计算等。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课程内容,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还体验到了设计的成就感,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期末试卷从网站的试题库抽取,实现教考分离,试题内容尽可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临时抱佛脚,而是持之以恒地以项目促学习,以学习做项目。经过改革,《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考核分期末试卷、项目设计实物、平时作业、和实验和考勤五部分组成,它们分别占60%、25%、5%、5%和5%。项目设计采取分组合作设计,一学期下来,其成绩是整个学期要求的所有项目的平均成绩,这就促使学生平时设计、调试项目,把考核重心放在实践上来(历时一个学期,时间较长,要求老师严格把关)。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
关键词: 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1.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大学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缘故,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造成大学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宗旨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该认证以能满足企业对电子工程设计人员的要求为最终目标,认证体系以教育部电子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程为依托,以企业电子设计实际工作内容为主导,并与电子设计竞赛充分结合,使通过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的人士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电子工程师资格认证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准入制度。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是促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协批准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开展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工作。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国际认可[2]。中国电子学会的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体系和标准获得美国认证协会的认可,获得电子设计工程师证书的学员可以免试申请美国认证协会的“International Certified Electronics Design Engineer”证书。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综合知识考核范围为:基本电路元器件的知识、常用集成电路的知识、基本电路知识、单片机基本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知识、小型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常用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的基本知识等。综合知识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电子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试题涉及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实际操作考试由设计题、软件编程题、综合操作题等题型组成。实际操作考试分为实操机考及实操动手两部分。实操机考与综合知识考试一样,采用全国统考,计算机答题。实操动手考试是在实操机考的基础上,利用电子设计工程实训实验平成机考要求的设计任务,并在实验平台上焊接、组装、调试通过,实现要求的设计内容。实操考试着重考查的是被认证学员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组装、焊接、编程及调试的综合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稳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的试题命题着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参照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教学评估时的电类学生评测试题的相关内容和国内主要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课程及实验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命题,非常贴近学校的日常教学要求。参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的相关知识、系统组成、电路分析等要求,兼顾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通过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考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有更明确的思路,将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改进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应社会需求。
3.电子工程师资格认证反映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时数严重偏向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因此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毕业生的整体动手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我院于2012年经审批获得考试认证特许,设立EDP考试认证中心,目前有实验箱30台,已组织一次认证考试,2013年春季考试通过率为81%。从考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基本概念掌握得不太理想,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差。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好像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找到错误的原因,因为很多问题是由于在调试过程中错误使用仪器设备或者其他干扰原因造成的,而理论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理想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实际测试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是理论教学所无法预料到的,因此,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很多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置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因素,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的比例是否合适、实验设备是否充足、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高低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其专业特点就是宽口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适应面广,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是检验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在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认真做好认证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涵盖电子类学生所学的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接口技术等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实训实验箱的技术指标,利用面包板自行设计、焊接、调试电路,并将做好的板子直接替换实训实验箱上相应的模块,等所有模块都设计并制作替换完成,学生就完成了整个电子设计的综合实践课程。实训完成,学生将具备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该实训也可以与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培训相结合,作为电子设计大赛的赛前培训的基础部分。
培训以讲授为辅,实际操作为主。讲授部分主要是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实际操作部分是电路与小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实操培训可以与电子工程实训课程相结合,把电子工程设计中常遇到一些设计问题纳入到实训中。为了使学生对整个电子设计有一个连贯性的认识,利用EDP实验箱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成多个单元电路,根据一般工程设计的流程,分几个阶段逐一完成。在每一个模块完成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联调,完成一个小系统的设计过程。对于水平比较高、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配上相应的设备,完成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的设计。每一个学生采用的设计方法及电路可以不一样,只要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就行。教师只负责把握大致方向,其他可以让学生自行发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培训和竞赛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学生反映通过培训和锻炼,思维活跃、敏捷,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电子电路及小系统的设计能力,特别是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从已经组织过的一次认证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培训达到了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考核要求。
4.2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工艺实训平台。为加强实践教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平台的实验实践课程依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类各专业实验室及电工电子工程实践与创新基地。该中心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电工电子实习、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在这里,免费为学生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如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模拟和数字示波器、失真度测试仪、晶体管毫伏计、焊接设备和简单的单面板制版机等。通过制版机,学生可以把用Protel软件设计的版图制作成板子,经过焊接进行调试,这种方式比用面包板调试效果好很多,尤其是模拟电路的调试效果更显著。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是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可以任选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的实验实训活动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灵活多样,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实验,也可以选择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竞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适应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应用的需要,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脱颖而出的机会。
4.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调整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非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综合实验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将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创新培养的必要途径,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很好的补充,对学生很有吸引力[3]。以各类竞赛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视竞赛的训练过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重要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各种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5.结语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为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我院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成果起到了检验作用,促使高校教师提高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为社会接纳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应充分借助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这个平台抓好实践教学,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茗.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介绍[J].电子世界,2010.3:47.
关键词: 《电工电子技术》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方式改革
一、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通俗地说就是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本质上也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在某些课程上也已初见成效,但仍未普及。目前,高职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普遍采用的仍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方式,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这种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沿袭至今,必然有其优点,比如:(1)有利于教师出题和阅卷;(2)有利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3)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却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很难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2)虽然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比例相对集中,且一般都是以期末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课程主要成绩,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综合水平;(3)高职学生抽象性思维能力较差,单一的理论卷面考试,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弱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革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思路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毕业生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我认为高职教育的成绩评价方式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更应该严格考评学生学业成绩,认真做好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基本技能、素质的考核,以促进专业教学。由此,我提出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1.调整总评成绩结构比例。针对现有单一注重理论卷面考试成绩存在的弊端,我提出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应加强平时形成性考核,注重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合理调整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的比例,形成综合性考核格局。
2.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应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多个维度,并应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行业资格鉴定)考试内容相接轨,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3.考试方式多元化。考试方式不能只局限于笔试,而应采用笔试、口试、操作、书面报告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相结合,综合考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4.考教分离。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分别建立合适的理论考试题库和实践考试题库,考试时由专门的负责小组根据要求从中抽取,以更有效检验教学双方的成绩。
三、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改革方案
总体指导原则: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和技能并抓,以百分制计。
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我提出相对应的两种考核办法。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方式是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平时过程性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和期末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来综合考评,以综合总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是否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主要由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三部分组成。
①学生职业素养评价
评价内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课纪律、出勤、实验实训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以使评价尽量客观公正。
②平时课堂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平时课堂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课堂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践数据、现象等结论的整理、分析、归纳能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获得结论的正确性和认知发展能力。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
③作业情况
评价内容:作业次数、作业质量及是否准时上交。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绝对目标知识能力水平考核的方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
①理论考试(应知部分)
评价内容:期末考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一般通过书面(闭卷或开卷)考试来评价。闭卷考试多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开卷考试则多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命题侧重理解、思维型,兼顾应用型。
②技能考试(应会部分)
评价内容:期末实践技能操作综合考核。
主要考核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工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基本原理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及分析能力,常见电路故障判断与排除能力及与以上能力相关的基本技能。
除了要求完成实践操作外,还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或书面报告的形式来评价。
(3)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定
考评方式如表1所示。总评成绩及格,则表示该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表1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考评表
2.“理论+实践”考核
第二种是采用职业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评定,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者单独考核、独立计分。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均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综合决定。但对于学生总评成绩的评定不同,“理论+实践”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合格,才表示该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较第一种,“理论+实践”考核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更能反映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结果。
以上是我对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一些认识,不一定正确,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比如在平时过程性考核中,虽然已经采用学生个体、同学、教师等多级考核,追求考核客观公正公平,但人们始终易受情感因素或外界因素等干扰而使评价不够客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态度方面的评价难以量化;第二,在平时课堂综合学习能力的考评中仍有考评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减少这方面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实训,200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02-01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类专业中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同时也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这就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理论教学必须紧跟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只有不断改革教学考试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考试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才能适应社会变革。
1 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问题及考试、成绩评定方法
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与实验,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相似,以系统传授电路知识和测试为目标,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结论。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导致问题。譬如: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学生顶岗实习时往往说得头头是道,对电路的理论计算分析也不差,却不能实际判断电路的逻辑关系,碰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甚至连简单的与非逻辑关系都不能实际判断。这样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的思考,以前,我们只注重了理论或单项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评价内容上,根据课程考核说明的要求命题,采用闭卷方式统一考试,重点考核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分的40%(平时作业10%、课堂答问10%、实验20%),期末考试占课程总分的60%。
2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2.1?考试改革的意义
传统教学的弊端和现代企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形成了一对矛盾。从学生的就业考虑,从学校的专业发展考虑,我们必须进行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
(1)考试改革是高职学院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变化的必然要求。要求学生正确识别、检测数字逻辑器件及正确使用与维护数字逻辑测试仪表的能力;具有分析、测试、改进、制作常用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具有整机电路设计、分析、焊接、装配、调试与测试的能力。
(2)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把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综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检阅台,能够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是扩大学生视野的良好措施。
(3)考试模式改革是探索新形势要求下的必然选择。对考试模式的不断改革,寻找适应在现代教育制度下更好地把书本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对于申报省级教改试点专业,争创示范性高职的需要。
2.2?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们打破了过去仅通过一张考卷来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如今我们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考核的办法。“理论课”的考核又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期末考核注重学生对理论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与运用情况。“实践课”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和结果,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处理现场问题的方法及能力等情况,由多方面共同构成学生的成绩,而且由学生自己、其他同学、教师共同参与成绩评定。同时尝试师生共同出题建设课程考试题课,并及时更新;开设诚信考场(无教师监考,学生签订并遵守诚信承诺)。
2.3?考试改革的具体做法
学生的最后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出勤及学习态度占10%,作业及其质量占10%,实践动手能力占20%,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60%。
(1)学生课程出勤及学习态度方面。此次改革对学生出勤的权重是占总体分值比例为10%。本部分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出勤次数,而且综合考虑学生笔记、课堂问题回答情况。
(2)作业及其质量方面。本次改革对学生作业及其质量的权重占总体分值比例为10%。本部分需要考查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次数,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作业质量完成情况。
(3)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给定学生做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考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效果。本次改革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权重为20%。
(4)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在学期期末,给定2个任务设计及制作题目,学生随机选取其中的1个题目进行设计与制作,然后进行答辩。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验证和巩固课堂讲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数字电子技术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会思考、善研究、敢创新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方面所占权重为60%。
2.4?课程改革效果
通过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使理论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答一体,该课程所学的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在课程设计中,选择以数字电子技术为核心,以数字集成芯片为硬件电路支撑的课题,制作出许多实用的电子产品,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出待讲授知识模块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待讲授的课程内容的目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 结语
以上仅是执教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到教学既要紧跟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好将所学和所用结合起来,是今后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1研究现状及不足分析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电子技术实验精品课构建了一套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基础性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和提高性的实验教学,并在后者中引入了EDA综合设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专门设立了名为“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的基础实验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模电、数电、电路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控制、EDA技术等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与综合设计能力。通信、电子等硬件类专业都在着手构建电子技术综合教学体系,而目前国内众多的软件学院中,还没有一所提出构建“软件学院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活动。北京大学将软件工程与微电子两个专业放在同一学院办学,但也没有面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等多专业的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课程。因此,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构建“软件学院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能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1.2研究意义
软件学院的办学宗旨基于“精英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一般软件学院通常开设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为了强化“精英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科二年级开设了嵌入式和物联网两个专业方向,学生要学习这两个方向必须具备很好的硬件基础,这也是我们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的原因之一。很多人认为,软件学院的学生只要学好软件即可,学习硬件没什么用处,因此建议从培养计划中取消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但根据以往的经验,硬件知识扎实的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自学软件开发,而仅会软件开发的学生很难靠自学熟练掌握底层硬件知识。很多软件学院在培养计划中取缔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但保留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硬件课程。组成原理的知识很抽象,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前导课程的电子技术基础如果没有学好,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在软件学院的教学建设中普遍存在硬件综合实践环境建设不足、教师引导不够等现象,导致学生仅对开发工具、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感兴趣,而对硬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望而生畏,这对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应用性示范性软件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2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型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要求,学院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课题组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从简单到综合,以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辅以开放式提高性实验教学;通过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构建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新构建的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以基础模拟实验教学和基础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为主,以开放式实验课程为辅,其中3门开放式实验课程(单片机硬件电路实验、通信原理硬件实验、FPGA编程实验)作为提高性、综合性实验来培养高水平硬件人才。实验园地建设能够为开放式实验课程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硬件的兴趣。虚拟实验仪器教学响应全球各大高校提出的“足不出户上大学”的号召,借助虚拟实验仪器,让学生通过网络完成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这是软件学院电子技术综合实验体系独有的特点。开放式电路实验教学由单片机硬件原理实验、FPGA编程和通信原理实验3门课程构成,主要从组织形式、实验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体现了办学的灵活性,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体系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具体体现在实验园地建设、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开放式实验教学建设和实验考核方式探索建设等。
3.1实验园地建设
建设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园地是本课题要实现的基础目标,是构建学院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实验园地的所有素材由实验教师承担建设,素材建设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形成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层次化实验教学。实验园地建设分为以下几大组成部分。
1)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园地。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园地主要包括:查找参考资料完成实验预习;总结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单片机原理硬件实验中嵌入式C、汇编语言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FPGA设计中VHDL、Verilog的ISE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电路板原理图、PCB板图的设计;电路焊接的基本技能等。
2)专用仪器设备园地。参考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备介绍课件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示波器、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电子技术实验箱等设备。
3)基础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园地。按照基础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通用的理论教学,实验园地可分为常用电子元器件、模拟电路模块、数字逻辑和数字电路模块以及可编程逻辑器件模块四大模块。
4)演示实验教学园地。演示实验教学园地分为实物演示实验教学、虚拟仪器实验和电路仿真实验三大模块。演示教学园地由各个模块的演示视频组成,虚拟仪器实验教学演示介绍虚拟实验仪器的使用;仿真实验教学演示展示采用EDA仿真实验结果,并与实际电路结果进行比对,验证正确性。
5)提高性实验园地。提高性实验园地的建设是构建“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是将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与软件学院的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联系起来的重要环节,体现硬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关联性。
3.2虚拟实验教学仪器研发
虚拟实验教学仪器的研发响应教育部提出的积极推广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号召,实现“足不出户上大学”的远程在线教育模式。虚拟实验教学平台采用C/S架构,用户可通过本地客户端选择登录的角色(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员),输入学号、姓名和密码连接远程服务器。连接远程服务器之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电路设计进行电路搭建。每一个电子元器件都被设计成控件,可采用拖拽的方式搭建电路。该软件支持视图的切换,点击元器件图标可以从电路整体视图切换到该元器件的单独视图。
3.3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主要包含单片机硬件实验、FPGA编程硬件实验和通信原理硬件实验3门课程。3门实验课以“开放式”实验为依托,以项目驱动模式进行,学生自行分组,根据兴趣自选题目,然后上报任课教师;通过教师审核后,学生开始实施项目,根据项目需求购买相关的电子元器件实现项目设计。开放式课程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先理论教学,然后实验验证”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先实验,后理论”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实验验证的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去听理论课。开放式课程的考核采用分组答辩的形式,学生借助PPT讲解自己的设计,配合实物演示,任课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分。
3.4实验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该实验教学采取考试考核方式。题目采用A、B卷形式,考试题目是六路流水灯的设计与实现,A卷和B卷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但采用了不同的芯片组,核心芯片74HC161、74HC154、74HC00、74HC106和CD4050都一样,而与非门芯片分别采用74HC10和74HC20。考试总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阅读试卷,并根据实验要求和提供的芯片组进行设计,第二阶段学生参考设计好的电路图,借助导线将元器件搭建起来,使用示波器观察现象,并在实验箱的八位逻辑电平显示区域观察实验结果。考试的最终成绩包括设计和实验操作两部分:设计按点评分,每个设计点都事先规定具体的分数;实验操作根据完成实验的快慢分等级,而未完成实验的同学,则根据完成电路的部分给分,电路的每一部分都事先规定具体分数。
4结语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N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71-02收稿日期:2016-05-0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5GJJG085);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1338-08)。
作者简介:王静波(1974―),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技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计划[1],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2][3]。华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之一,我校自动化、电信工程两专业成为实施“卓越计划”重点专业,学时少、知识结构完整,是卓越班的主要特点,课程改革是卓越班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入门基础课,课程容量大、知识梯度大,理论具有抽象性,但实践又是具体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开展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更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学,以传授知识的教学为重,忽略了学生工程素质的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更难以实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1课程体系陈旧
现有教材过分强调每一门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重理论轻工程应用, 存在着起点低, 内容重复, 节奏慢等现象。
2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单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单一,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原理抽象、内容繁杂,特别是应用的场合和对应学习的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点很难掌握,无法想象完整的情景,更无法弄清原理,许多可能出现的现象无法准确描述,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较难理解和掌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考核形式及内容单一
考核形式单一。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期末考试决定了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考试过关,忽视自身工程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很难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前松后紧。
考核内容单一。目前期末考试通常为闭卷,由主观题和客观题组成,试卷考核过于强调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和熟练程度,这造成学生的成绩不能反映其真实能力。考核内容难以涉及实践型的题目,主观性试题较少,对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等的考核难以评判,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工程素质差。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整合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是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实践、工程应用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科学地培养具有现代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师。
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将卓越计划实验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电类专业特点和课程现状,探索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制订电类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规范,寻求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我校目前有自动化、电信工程两个电类专业参与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其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也相对独立,虽然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但其共性是远远大于差异的,所以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加强基础部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1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素质教育;必须抛弃孤立地单纯地传授某些具体知识, 而应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把理论教学和专业相对应的实践环节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并把知识点进行优化组合、综合应用,构建一个整体框架,使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知识紧密连接的新体系。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必须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 教学方式, 强调启发性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抛弃愈管愈细的人才培养观念,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其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工程案例,修改重组课程教案,丰富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仿真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类仿真功能强大的电子设计类软件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这些仿真软件既可消除人为因素对精度造成的影响,又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仿真软件、EDA技术等来化解课时少内容多等矛盾,EDA可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使用仿真软件,首先讲清电路分析思路,老师将电路分析透彻之后,使用仿真软件演示电路,让学生观察结果,可以在课堂上改变参数、条件,模拟故障结果,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同时也与实际的元器件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形式
电子技术综合实践通过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任务安排下去后,学生2~3人自由结组,设置组长1名,负责人员的分工和协调。在经过资料查阅、方案制订、讨论、完善等步骤后,各组将最终方案提交。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但注意应以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而不是帮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竞赛、智能车竞赛等电类竞赛,学生参赛获奖可认同学分。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智能车大赛、挑战杯比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比赛都是一些创新性要求高的比赛,没有良好的实验能力,要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应该服务于各类竞赛的开展,辅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和鼓励,在创新的实践中取得好的成绩。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特色
卓越班的学生都是经过自愿报名、面试选的,对工程技术工作有热情和有兴趣。卓越班的许多课程是单独开班上课,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小班授课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课堂进度,对比多班上课时较难采用的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在小班授课时都可灵活使用,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效果也会有极大提高。卓越班的不利因素是课程过多。根据培养计划,三年要修完所有课程,要累计一年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不少课程提前半年学习。课程多、压力大,因此教师授课时也要注意当堂消化,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1工程实例引入课程中
工程知识拓展引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工程实例,选择的实例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从众多的项目中简化、提炼出蕴含概念和知识点的典型项目,使其难度和综合程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举例来说,组合逻辑电路中有“编码器”“译码器”“数码管”等内容,工程实例举的是利用这些器件构成“医院的病房呼叫系统”,患者在病房发出的呼叫信号,经编码器编码成8421BCD码,再经过显示译码器输出到护士站的数码管上,直观显示患者的病房号。学生经常问的“学这些有什么用”,通过这样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工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知识如何去应用,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 “渔”的传授,让学生收获更多的“鱼”。
2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手册
将工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书或手册引入教学中。举例来说,因为学生做数字电路设计时会使用到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使用手册就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主要特点、引脚功能、参数定义等都包含在使用手册中,因此学会查阅使用手册,掌握阅读使用手册的方法都十分必要。注重实用,工程性强,是学生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
3更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减少验证型、演示型实验学时,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学时,制订了“基础验证、仿真、设计、综合、创新、竞赛”六位一体,仿真与实做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必须完成仿真实验,同时,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型实验、仿真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自主型实验五个层次;考虑到课内学时的不足及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一定量的选做实验,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学生随时可到实验室来进行实验。
总之,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探索中重新定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探寻教学效果的突破手段,突出实验、实践环节的作用,注重与工程实践的联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兴趣。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不断完善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18号文件)2005.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能力,电工电子实训,设置方法
一、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各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电类专业课程之前的第一科电类课程。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训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高职教育的特色。电工电子实训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如何设置电工电子实训题目,构筑电工电子实训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二、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研究的意义
1、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脱节。教师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比较好的做法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理论上难以想像,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但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解决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无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1.2 实验教学手段还延续传统的路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传统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过程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获得预定的结果,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提高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2.1 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生产现场是用理论解决问题应用能力,而不是用理论分析问题。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面试题目就是应用能力的测试。为此,为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电工电子技能,有必要把电工电子实训做为高职教育的一个课程体系,使之系统化、科学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制造、运用、安装、调试、维修等方面需要大量的高职人才,正是这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转换环节上的需求,搭起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讲台,探索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永远课题。
2.2 多学科技术相互融合的需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处理器把各专业学科有机制联系在一起,如图一所示。接口技术是电工电子学科发挥作用的舞台。同时做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是完成学科融合,掌握相关专业课程基本保证。
三、电工电子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是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学业时间短,学业任务重的特点而产生的,虽合二为一,但是也自成体系。电工技术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应用能力模块既有明显的区分,也有有机的结合,如图二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恰当的实训题目设置,可以很好的完成相应的能力训练。
四、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
4.1 影响实训题目设计的因素
4.1.1 教师的专业倾向。专业教师是专业人才,但并不是全才,“术业有专攻”,所以,在实训题目的选择上必然有侧重的方向问题。
4.1.2 实训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大多是由过去的中专学校转型而来,实训条件还没有跟上社会对高职学院的要求。实训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场地的转移,不是授课方式的转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有效的运行。
4.1.3 地域市场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式与地域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关系。高职学院的办学宗旨也就是为地域市场经济服务。所以,实训题目的设置,也会受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影响。
4.2 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同时,也有自身专业性的一面。经过适当的知识和技能扩展,而成为相对独立的职业领域。如家电维修工、维修电工、无线电装配工等。
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应遵循“四适应”原则:
4.2.1 适应学生特点。高职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较差应用能力,但这不意为着动手能力差,我们把实训题目分成三个层次,各取所需。初级水平基本达到实训目的,中级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基本可以独立工作。高级水平基本可以独立工作。
4.2.2 适应专业需求。不同的学科专业,对电工电子实训内容要求不同,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侧重于维修电工、接口电路、功率推动等。自动化专业侧重:数字电路的设计、检测电路、接口电路等。分专业设置不同的实训题目,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4.2.3 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灵活的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法定。实训题目的设置也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长春的汽车产业,无锡的弱电子应用,沈阳和徐州机械装备制造等。深入地域企业,了解职业技能需求。
4.2.4 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专业与职业是不同的,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要给学生的职业取向留下适当的“接口”。学生毕业后,经过适当的专业能力补充,就很容易实现职业转换。图三是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设计的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方向。
五、总结
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必须符合高职学院的办学宗旨,本着“必须、够用”为度,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设置电工电子实训题目。
参考文献:
[1]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 职教论坛 ,2008年10期。
[2]何成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集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7期。
此次2012电子电路系列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经过了我校多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严谨指导,广大教员的积极参与,可谓集思广益,精心研讨,最终提出了此初步方案,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基础理论为根本,思维培养为目标
电子电路系列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电路与系统等多个学科方向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即为“基础性”。但基础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当前,半导体集成工艺的发展迅猛,但已趋极限,各种新工艺、新器件亟待研究,各类新的思维方式亟需提倡。鉴于这样一种背景,此次2012方案中,我们在参照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09本科培养方案[3]和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4]等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对09方案中原有“微电子导论”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更新,新增了“电子器件导论”这门限选课程,以使学生了解半导体及各种新型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技术参数、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为将来从事科学装备的研制、应用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课程前四章引入了对半导体器件物理、PN结和晶体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MOS场效应管等内容的讲解,这些知识模块在原电路系列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中均有讲解,但内容分散,部分内容多门课程重复讲述。由于缺乏系统性,学生总无法很好地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现将这四章内容组成核心章节进行连续讲解,不但可以形成系统概念,而且通过统一对比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为后续电路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后四章从集成角度和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生物芯片、量子器件、纳米电子器件等新型电子器件技术角度对课程进行了较深的拓展,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启发性。总之,课程从“分立元件”到“集成器件”,从半导体工艺到新型工艺,形成了一张完整的底层器件MAP图,具有很好的系统性,从而可以更好的完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着眼系统讲技术,围绕功能讲原理
2012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着眼系统讲技术、围绕功能讲原理、注重创新强实践”的总体指导思想,其中“着眼系统讲技术”在“射频电子线路”课程中得到了重要体现。该课程将结合典型的雷达系统或通信系统,按系统模块来组织教学,分章节讲解各模块中包含的技术,如:收发前端技术、频率变换技术、频率合成技术、高速AD/DA技术、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宽带高功率放大器;与这些技术相对应的模块或器件讲解包括:射频前端匹配电路、低噪放、混频器、锁相环、高速AD(DA)器件;与这些技术相对应的算法讲解包括:数字变频、数字滤波;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讲解包括:如噪声抑制、高稳定度时钟产生和分配、同步、频率基准等。从内容安排不难看出,“射频电子线路”课程经过这样的改革,不仅融合了原高频、微波、通信、信号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工程的概念,同时也可做到“学以致用”,知道这些知识模块可以用在哪些实际系统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掌握课程知识。
(三)教学实践相融合,能力培养为牵引
此次12方案制定过程中,特别突出了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首先,对“电子线路基础”和“数字逻辑设计”等核心课程的实验进行单独设课,由原来与理论课程捆绑分离成两门课程,且实验内容由先期的“基础型”、“验证型”转变到“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及大型设计与制作,以期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增设了“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鼓励全校学有余力、对电子技术很感兴趣的同学选修该门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创新能力。此次实验教学改革,我们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也摒弃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仅仅充当“管理员”的陈旧印象,加大了教师在实验环节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现代电子器件与应用电路”选修课程的增设上。该课程结合现代传感器、功率输出、强电输出等器件,分专题重点讲解多种实用性非常强的电子电路和接口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具体电路,内容涉及信号处理、通信和电子等多学科,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科研背景和实际装备研制结合非常紧密,为学生架构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实践的有力桥梁,突显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二、方案实施建议
此次2012方案的改革思路好,力度大,但如果不能有效实施,无非是“纸上谈兵”而已。下面提出以下几点实施建议:
(一)积极合理安排课程,确保系列课程的体系性
此次2012电子电路系列培养方案最大特点是体系性相当强,体现在理论由基础到核心,实验由基本到综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因而课程安排方面不能有一丝疏漏,而且部分课程的并行性被加强,如大一选修“电子器件导论”课程后,“电子线路基础”和“数字逻辑电路”课程可在大二同一学期进行开设,这不但可使同学们尽早掌握基础知识体系,而且两门课程同时学习,对比增强,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因而在课程编排时可充分考虑课程的总体体系性,并行实施。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离,确保实践课程的独立
有效2012电子电路系列培养方案中部分核心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由09方案的嵌入理论课程中实施变为单独设课,不但实验课时大幅增加,相对集中,而且实验的综合性大大增强,实验内容设置取材于平时的科研任务和历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实验平台也由MSI芯片集成向EDA、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前沿专业设计平台过渡,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管理严谨有序,保障有力,能切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和强大的设计工具,真正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三)大胆改革课程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09方案中,系列课程中各主干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考试为主,部分课程虽加强了实验考核的比例,并规定实验课程不合格整门考试即不合格[5],但在具体操作时基本流于形式。12方案中,我们拟对各门课程的考核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加大研讨和平时表现的分值比,尤其对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我们将按照“项目式管理”的方式,依据项目选题、方案制定、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和项目总结等环节依次计分,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切实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和高超扎实的科研技能。
三、结束语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学习系统
作者简介:吴国祥(1967-),男,安徽桐城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沈晓燕(196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B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58-02
近年来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导致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在高等院校电类相关专业开设电子技术课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模拟电子技术”(以下简称“模电”)是高等院校电气、电子和通讯等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性。[1]该课程以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器件为基础,以模拟信号放大电路为核心,研究基本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信号处理与产生电路和电源稳压电路等。[2]“模电”课程的特点表现为二极管和三极管等器件的非线性、放大电路的复杂性(交直流信号共存)和分析计算的工程近似性。[3,4]
一、“模电”课程的地位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由分立器件或集成电路构成的基本电路单元进行分析和设计,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续的电类专业课程、解决各种模拟电子系统中的工程实践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模电”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很多电类相关专业把“模电”作为考研课程。
二、目前“模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模电”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原理复杂等特点,很多学生感到“模电”学习入门很难,学习积极性不高,且考试通过率低。
问题二:在“模电”理论教学中过多地进行繁琐的公式推导和习题训练,使学生片面地追求理论计算的精确性,忽略了对相关工程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三: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个别同学甚至连万用表的使用都不会,严重地影响了“模电”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问题四:“模电”实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多实验教材已经沿用多年,且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连接实验线路就会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模电”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述电子技术发展史、最新动态和“模电”中的有趣现象等开阔学生视野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第一次上“模电”课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使学生对“模电”课程产生感性认识与好奇心。
2.明确教师的地位和角色
在理论教学上,按照“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实验环节上,按照“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模式进行指导,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基础理论,轻复杂计算
在“模电”教学过程中,对过于复杂的计算,尤其重复性的计算,仅要求学生学会或理解即可,重点讲解复杂计算的方法。
4.淡化内部原理,强调外部特性
在讲解集成放大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淡化内部原理,强调外部特性。
5.培养学生工程化的思维
培养学生工程化的思维,通过工程化近似方法来简化分析与计算,如H参数模型、理想运算放大器的“虚断”和“虚短”、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放大电路的增益等,采取适当的工程近似,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6.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配合与调整
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将原先安排在理论教学中的内容,如集成电路参数等内容调整到实验环节中去;对于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如反馈放大电路,淡化其应用性,强调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7.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模电”的实践环节依次分为“模电”实验、“模电”课程设计、电子实习和电子大赛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8.通过仿真平台进行教学
在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EWB软件进行仿真教学,让学生能够对实验电路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仿真验证,以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
9.实行教考分离
在考核方式上采取教考分离,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公正。同一学期同一门课采用集体命题,用年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这对授课教师也是一种考验,促使教师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日常教学,潜心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10.坚持不懈地进行“模电”课程建设
“模电”课程建设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必须不断地进行积累,同时也应有阶段性建设目标,根据课程特点,不断地补充、完善教案和实验讲义。
四、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板书教学布局规范美观,语言表达优美,讲课节奏流畅,师生交流融洽,实时更改方便,保留时间长,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记录,有助于推理与分析。但和多媒体教学相比,比较单调、枯燥且教学容量相对较小,很难对动态过程进行清晰的表达和展示。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信息于一体,具有集成性、多维性、交互性,可以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连续性容易被幻灯片隔断,前后联系断续,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等不利因素,图形、文字出现较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实际教学中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相辅相成,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基本原理和公式采用板书推导,以便学生思考与分析;对于复杂的动态过程采用动画来演示,如PN结中电子和空穴的扩散与复合,三级管内部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运动,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电流的形成等,采用flas演示可使其动态过程清晰明了。
五、构建“模电”网络课程学习系统
网络化教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知名高校如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都已纷纷在网上开设了公开课,国内很多高校如复旦,目前也开始了网络公开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因此,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模电”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构建“模电”网络课程学习系统包括上传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模拟试题、实验指导等内容,并进行在线答疑、问题讨论、批改作业、学习测试等,这些措施使“模电”教学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教室内”向“教室外”拓展。
六、教学实例
以讲解基区宽度调制效应为例。三极管放大是“模电”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基区宽度调制效应的分析与讲解,有助于学生对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和基极、集电极电流形成的理解,有利于掌握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本质。其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定义
在双极结型三极管(BJT)放大电路中,集电结反向偏置电压发生变化时,集电结空间电荷区厚度和基区有效宽度随之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基区宽度调制效应。
2.设疑1
图1为BJT共射极放大时的输入特性曲线。由图可见,随着uCE的增加,输入特性曲线右移,或者说uBE不变时,基极电流iB减小,试分析原因;当uCE>1V时,iB不再明显变化,试说明理由。
3.设疑2
图2为三极管共射极放大时的输出特性曲线,由图可见,uCE增大时输出特性曲线上翘,试解释现象。
4.思考题
图3为三极管共射极H参数模型,其表达式如(1)所示,式中rbe、μ、β、rce为共射极连接时的H参数,其物理意义分别为输出交流短路时的输入电阻、输入交流开路时的反向电压传输比、电流放大系数、输出交流开路时的输出电阻。试分析μ、1/rce的数值的数量级,并说明其对uBE、iC的影响程度。
(1)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通过课堂设疑,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再针对回答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在这种互动式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布置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思考和预习之后,再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如本教学实例中,H参数的数量级一般为
(2)
式中μ、1/rce分别体现了uCE对uBE和iC的影响程度,其数值很小,若将其忽略,则输入特性曲线重合、输出为恒流、放大系数β恒定,从而简化模型,由此产生的误差在工程上往往是可以接受的。在讲解这些内容之后,还可以通过进一步设疑与提问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如基区宽度调制效应对BJT的不同组态影响大小有何不同,如何优化BJT的输入、输出特性。
七、结束语
“模电”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笔者经过多年的“模电”教学实践,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潜在的困难。在“模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引导、启发或讨论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模电”教学内容也应密切跟踪国内外电子技术的发展,将前沿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要继承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课程要求,又要适当引进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将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职高考对策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在完成中职生涯学业后,一部分学生直接就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继续升造,特别是要将理论与技能系统学习的学生,但中职高考复习的时间短、任务重,为能通过对口招生高考考入象牙塔——大学的殿堂,就必须要经过系统性、针对性、有效行的复习。本文就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笔者经历,结合广东省高职院校对口招生的考试大纲要求,谈谈中职高考复习的对策与方法。
二、中职对口高考复习对策与方法
(一)熟读招生要求,坚持以教学大纲为准,以教材为本
以广东省对口招生为例,从确立高考班起,要结合各高职院校的招生简章、学生报考学校的意愿及考试大纲要求,在进行辅导时,一定要坚持以高职校的考试大纲为基准,以专业教材为基本的原则,扎扎实实结合考试大纲的考点,有筛选性的对教材的每一章考察的基础知识和重难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切忌脱离考试大纲,脱离教材盲目地讲授知识点,购买辅导资料;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往年高职校的高考试题和出题方向,研究出适合学生复习的题型。例如电子技术基础这本书中的晶体管基础知识、单管及运算放大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中,在往年的试题中,无论在基础类型题和计算题,都占据一定的分量。
(二)重构知识体系,精讲多练,各个击破
中职辅导教师要结合教学考纲计划、考点重难点,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的整理,将考点作精辟性的讲解,在进行考点复习时,要各个击破,将各个考点有条理性给学生理清、整顺,让学生通过考纲要求,加深对知识点的回顾和理解,认真整理考试笔记;同时,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考点针对性的作基础训练,结合训练方法,然后举一反三,有进阶性的加强训练。一来可以通过训练,发现学生对考点的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三来可以不断改进复习手段,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个击破的复习。
(三)重视模拟试卷测试、时间,注重试卷的讲评
无论是普通高考还是中职高考,都有规定的时间和考试真题,在平时的摸底考试或者专题测试,要结合往届考题类型和真题,进行设计题目,严格按照高考的测试环境和时间进行模拟测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高考避免怯场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个考试流程。
结合模拟考试的测验后,试卷的评讲不容忽视,它是考核学生对知识考点的掌握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否和复习效果的途径,通过试卷评讲,一方面找出学生做错、分析失误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暴露学生薄弱点,指导老师要在讲解过程中,要多角度、多渠道的联系相关考点,融会贯通,以总结性、对比性的角度去贯穿知识点,引领学生优化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四)理论实操多元化训练
在广东省中职高职高考中,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分综合理论和专业技能实操考试。在训练时,要多样化、多渠道的练习。在综合理论方面,要严格结合考纲内容和往年真题的类型,诸如填空、选择、判断、简单、作图、综合分析、计算等多种题型,在平时训练中,可采用课堂练习、专业测试、模拟综合测试等多元化的角度进行训练学生,也可采用口头方式、书面方式、互动形式训练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技能实操方面,扎实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电路的操作中去,例如装配可调电子直流负载的制作与调试中,学生要掌握基础元件的识别与检测,仪器使用与检测,故障点分析等专项技能的能力。而这些训练,教师就必须在进行专题知识讲解中,要融会贯通在一起,把理论和实操密切结合起来。
三、总结
中职高职高考是对于中职生继续深造另一条出路,也是人生道路中的一个关键关卡,而对于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底蕴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指导教师要结合中专生的特殊因素,寻找各种复习手段,各种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肯学、愿学、主动去学,培养他们的复习兴趣和复习方法。
作者简介:潘楚加(1986.3—),男,广东陆丰,大学本科,助理讲师,电子通信方向;谢巧佳(1986.4—),女,广东河源,大学本科,助理讲师,通信专业方向。
(上接第130页)并要求被审单位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承诺,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又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拒绝、妨碍检查,转移隐匿有关资料、资产,这是被审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审计部门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单位责任。对于上述情况,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法》等有关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或对报告反映内容进行限制,以避免被转嫁的审计风险。只有责任分清,才能避免审计中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二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达到遏制审计风险的目的;三是审计部门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繁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