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竞赛

语文竞赛

时间:2023-05-29 17:2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竞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竞赛

第1篇

语文没有奥林匹克这种国际化的竞赛,但是一些地方为了提高人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会举行一些阅读竞赛;

补充解释:

奥林匹克竞赛:奥林匹克竞赛是供全球各地中学生参加的比赛,是由世界各国尚未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中学生参加的学科知识竞赛。活动的宗旨主要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通过竞赛达到使大多数青少年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的目标,并在普及活动的基础上,为少数优秀的青少年脱颖而出、成为优秀人才创造机遇和条件。这项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取得了杰出的成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应用能力 竞赛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语文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是求职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工作绩效,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现在,中职院校语文科目作为基础性文化学科,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却依然沿袭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上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 语文教学与就业需求不对接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深化和推进应用能力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0年1月10日,由广东省职教学会语文与文秘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举办的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在广东省旅游学校举行,这次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是广东省首届,也是全国首次,全省共117所中职学校、30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这次竞赛是广东省中职语文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大赛明确了语文应用能力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向,提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挂钩,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1.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设置的四项考察项目是:①工具书及其他工具手段的应用能力;②记录、整理、书写能力;③语文要点概括、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④应用写作能力和常用写作能力。从出题原则和出题形式来看,竞赛紧紧围绕应用性组织题目,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突出测量学生生活、工作中的语文应用能力,对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语文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从而使中职语文教学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2.促进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的对接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体现了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新要求,重视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结合运用。一方面教师能够结合参赛要求和参赛经验,及时完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制定出具有发展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社会职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比拼,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技能要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职业规范,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

3.促进教师由单一的专业素质向“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素质转变

竞赛为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让一批担任教练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对中职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竞赛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师要适应应用能力教学的需要,必须树立应用能力教学观念,努力塑造成 “双师型”人才,参与企业专业基层锻炼,实现向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竞赛为中职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自我测试、检验的平台,带动教学、评价教学,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优化教学设置,对接社会需求

高质量的中职教学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就业需求的紧密联系。根据应用能力竞赛项目的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系统化重构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1)在调整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应用,加大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利用学校资源,将语文教学与演讲与口才、文秘实务、文书档案、公文写作等相关的基础课程互动,如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公共关系老师合作,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对演讲就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一次小型学生演讲比赛,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学生演讲的水平,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质量,使学生在演讲中既掌握了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又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加深学生理解度。

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内容和规范实施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和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技能得到提高。大力推进案例式教学,广泛搜集语文应用实践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竞赛是以社会生活、工作中涉及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的,竞赛的题型覆盖了几乎所有语文运用能力类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教师授课时在深度和宽度要求上适当补充部分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有意识地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的考察项目训练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加强语文应用技能的教学实训,促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1)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竞赛要求实践操作的项目,可采用分阶段的方式组织强化训练。如在实训中重点设计了“听说速记”、“语文工具运用”、“信息资料整理、归纳”和“应用文写作”四个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若干个阶段训练子模块,同时对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应用能力要求,即学生能运用网络、查字典等工具检索语文资料,具备一定的记录、整理、书写能力,概括能力、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和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

(2)突出专业训练。衡量学生就业和发展水平,实用是重要标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训中应将的考察项目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侧重不同专业的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如将应用文写作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在基础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写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密切相关的常用应用文,如一般书信、启事、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在应用写作专业模块中,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如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命令、决定、通知、通报、请示、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行政文书并掌握它们的格式、行文规则等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解说词、导游词等;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产品说明书、产品广告、购销合同等,实现语文与专业相关人文素养的培养。

(3)强化实践性项目训练。要提高应用能力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的实践岗位群、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等要件,并以此为向导,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循序渐进,精心设计若干个语文实训项目。如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调研、模拟招聘、活动策划、营销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多方位地参与语文学习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项目化职业语文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中职语文的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学方向。应构建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

(1)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加大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比重。首先,教师要把考核目标细分,除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写作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现场限时写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其次,考核内容不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应使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可以把语文课内外实训活动纳入学习成绩评价,从而考察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比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编写墙报,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其锻炼综合能力。

(2)引入运用能力竞赛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根据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要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通过定期组织仿真度高的专项性“模拟应用能力竞赛”,使之常态化,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职场气氛,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技能,又能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对应用能力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3)建立学生应用能力竞赛测试档案,对学生测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覆盖每一位学生的竞赛测试档案,收集学生每次测试情况,掌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对照了解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师能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专业技能辅导,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以应用能力教学为“纲”,为专业建设与学生发展服务,从而充分体现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自问自答;预习;测试;竞赛;互问

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问题,仍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均是以能否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主动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为取舍,在教学对象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突出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把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语文能力的形式,与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密不可分,语文学习与方法的指导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前提。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序(课前准备,新课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寻疑解疑,系统小结,复习应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认为就要重视“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具体作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自问自答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自求的习惯,就得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自问自答,独立钻研。

首先,这种自问自答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中。所谓“预”,就是“事先”,“习”就是“练”,预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老师讲课前自己事先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以达到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借助查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以扫清文字障碍。接着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思考,要紧扣课文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写作对象是什么,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某些句子的含义怎样,写作特色是什么等等,然后查有关资料去解决问题。预习中的这一步培养了学生自问自答的能力,有了预习中的自问自答,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讲”,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目的性会更强,学习兴趣会更浓。没有经过独立钻研直接听老师讲课的作法,效果是不高的。有了学生的充分预习,教师上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这种自问自答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生阅读测试时的揣摩中。

在解答综合性的阅读测试时,不管试卷是否有考查内容理解方面的题目,自己都要在这方面提出问题。试卷上供阅读的材料如果是议论文,那就要找出论点、论据,了解论证过程,掌握论证方法。如果是记叙文,那就要了解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物,说明了什么。“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将有助于解答具体问题。在解答具体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对题目的特殊规定及语言环境的体察。然后带着题目相应的句段,阐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句段的语法结构,了解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而有根据地猜求答案。

例:历艰困而发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不可缺少的可贵精神。两千四百多年,弱小的越国在吴国的进攻下,兵败国破。而越王勾践含垢忍辱、卧薪尝胆;越国人民齐心并力,深记教训,终于积二十年之努力,击破强敌。兴复祖国,给秀丽的会稽山留下了“报仇雪耻之乡”的美名。逃亡南方的东晋贵族,聚合新亭,眼望沦陷的大好河山,相对而注,有何尝为国家和民族争来一丝益处?只徒然给浩浩长江蒙上了一层耻辱,给后世英雄留下无穷感概罢了。

1、作者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和主张是什么?

答:历艰困而发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不可缺少的可贵精神。

2、举例说明这段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答:举例论证,如越王勾践在兵败国破的情况下,忍辱含垢,卧薪尝胆,率领越国人民复兴了祖国,而逃亡南方的东晋贵族,聚合新亭,眼望沦陷的大好河山,只会相对而泣。前者是值得崇敬的,后者是耻辱的。

对所供材料是不是真正真理理解得透彻,需要注意两个环节:一是能否对有关材料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二是能否对有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把握它们的相同、相异、相因、相衬等关系。

这个方法的引导虽然是在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一般来说,应该能了提高了,素质也会相应提高。

二、课堂上采用竞赛方式提问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堂提问存在不足:1、提问的自完全由教师主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2、问题由教师提出,不能集思广益。3、个别学生不善于思考,造成教学上的“死角”。这种提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能更广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改变一下这种提问方式――变教师向学生提问为学生向教师提问,也就是逆向提问,情形就会大大改观。逆向提问就是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领会范围有目的地设计问题,进而向教师提问,再由学生和教师予以解答。课堂中运用逆向提问,或为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好途径。具体步骤如下:

1、检查预习。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即组织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例行检查、询问学生的预习准备情况,防止“无票乘车”、“滥竽充数”。

2、举手提问。学生提问要力求清楚、明确、简洁,速度适当慢些。教师应做简单记录,以防问题过多事后记忆不清;学生应认真听讲,仔细思考,重复的问题不必在提。

3、归纳问答。待主要问题提出后,教师在安排学生分类分项目归纳整理,教师同时也可进行快速分类。

4、筛选问题。教师先根据学生提问,明确哪些问题有价值、有代表性、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归纳再次提问。为节省时间、集思广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争论,使问题集中统一。

5、确定问题,即公布筛选结果,明确哪些问题应该保留,哪些问题应该 剔除。对剔除的问题,教师应讲清理由,注意保护这些问题提出者的积极性。

6、板书问题。教师将应该答的问题,根据课文讲解顺序写在黑板上,一般可以分为解题、字词、课文内容结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几个部分。

7、师生解答。先由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8、全课小结。对逆向提问成绩优秀者给予表扬鼓励,布置学生将有效提问制成卡片,留作资料。

逆向提问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分析比较、热烈讨论、综合归纳设计而成的,它渗透着一种积极探索、刻苦钻研的求知求解欲望,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逆向提问还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生互问互考、小组竞赛

(一)培养彼此切磋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向一切人学习的好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互动作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不理解、不全面的地方,必然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时与同学交换意见,互相切磋、琢磨,往往会豁然开朗,疑窦顿释。要像孔子那样,“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敢于“不耻下问”,“乐于旁问”。问老师,问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还问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取人之长,不己之短。

(二)让学生自编试题

考生向来由教师出题,学生则一味地被动应试,死记硬背课本内容,陷入题深之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复习中让学生自编练习题,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从学生自编的试题中可以检查出每个学生的层次,教师可根据层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辅导。

(2)出题者要编出有创见的试题必然要吃透示范题,弄通课文内容,甚至仿照有关资料,改编课文有关内容的结果而设计出切合实际的考题。这一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也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这种“内部诱因”就是靠互问互考形式来激发。因此,教师可从中归纳出适合的试题给学生进行测试。

让学生自编试题,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采用“自问自答”、“小组竞赛”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心获得主动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是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着名画家徐悲鸿在法国留字时写一名法国学生展开了一场无声的竞赛。徐悲鸿以预旨的毅力发愤苦读,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胜利,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赞扬了徐悲鸿热爱祖国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它们组成的词语。

2、能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能先找出重点段再分段。

3、能读懂课文,回答阅读思考中的问题。

4、知道徐悲鸿在与法国学生的竞赛中,以顽强的凝毅力发愤的苊学为祖国争气的事迹。学习热爱祖国的可贵品质。

5、能照样子用“不仅、、、、、、还、、、、、、”写句子。

6、能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一段话。

三、教学重点:

1、学会16个生字及它们组成的词语。

2、能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能先找了重点段再分段。

3、能读懂课文,回答阅读思考中的问题。

4、能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教学难点:

1、先找出重点段再分段。

2、能读懂课文,回答阅读思考中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录入新课。

(二)听范读课文(放录音),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简要介绍徐悲鸿。

(四)从题目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默读、思考、讨论:

1、(投影):1、“竞赛”是意思?

2、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竞赛?

3、竞赛的内容是什么?

4、为什么是一场无声的竞赛?

(五)划分段落:

先找出课文哪段是讲“无声的竞赛”的。

再给课文分段。

(六)分段指名朗读。

(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找出法国学生的两次讲话。说一说这两次讲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愚昧无知”、“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3、有语气地练读这两段话。

4、(投影)“我从这位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坚强毅力和必胜的信心。”达扬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5、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讨论:第四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是怎样把徐悲鸿刻苦学习绘画具体的?

6、练习用“、、、、不仅、、、、还”说一句话。

7、全文赞扬了徐悲鸿怎样的品质?

(八)有语气地齐读全文。

附板书

徐悲鸿热爱祖国

不仅、、、、还、、、、、、、、、、

一画就是一整天

发愤苦学星期天―――――郊外写生取得胜利

胃痛时―――――-继续画

六、课后练习:

1、查字典,把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写在()里。

愚昧()

毅力()

获得()

奔驰()

2、造句:

不仅、、、、、、、、、、、、还、、、、、、、、、、、

1、照课文填空:

①他像一匹千里马,(),()地发

第5篇

学校举办语文、数学双科竞赛,三年级一班有59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36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38人,一科也没参加的有5人。双科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解题思路:

参加语文竞赛的36人中有参加数学竞赛的,同样参加数学竞赛的38人中也有参加语文竞赛的,如果把两者加起来,那么既参加语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就统计了两次,所以将参加语文竞赛的人数加上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再加上一科也没参加的人数减去全班人数就是双科都参加的人数。

答题:

解:

36+38+5-59=20(人)

答:双科都参加的有20人。

第6篇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综合活动

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语文教本的一种教学,更注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而语文综合活动恰恰可以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把金钥匙。

一、“我要说”展示台,丰富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课上,知识的宽广程度,直接影响着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提倡学生多读书、勤读书,汲取丰富的知识,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提高自身的能力。“我要说”展示台不失为一举多得的活动。每天用五到十分钟给四位同学展示我要说的内容,可以是故事、笑话、新闻、诗歌,也可以是天文地理、民俗风情――这样做,首先,学生乐于接受,兴趣倍增,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其次,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再次,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每周要进行一次总结,评出每周之星,更好地促进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不知不觉在这项活动中学习了语文,也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办手抄小报,提高编写能力

“我要说”活动重在表达,而办手抄报重在写作。“手抄报”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设计版面、缮写、插图和完成,内容自己定。每周班会课交报,再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览品味。因为稿件大多出自学生手笔,也有一些好词佳句、名作欣赏等等,再加上图文并茂,因此对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

读报之后,每月进行一次“评报”活动,推荐出最好的小报和最优秀的文章,这也是学生最有收获的环节。此项活动,训练了学生技能,提高了编写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报纸”的功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开展知识竞赛,巩固课堂知识

人都有好胜之心,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每两周针对这两周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竞赛题,运用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等各种形式搞一次知识竞赛,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例如诗歌、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精华,然而文言文难背、不易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教师可以开展文言文知识竞赛,以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竞赛时班内分两组,男、女同学各一组,每组派五名同学作为代表。竞赛形式灵活多样,代表有必答题,其他同学有抢答题;竞赛内容丰富,有解词,有翻译句子,有连线,还有诗配画,中间还穿插着讲笑话、唱歌等附加题;竞赛的开展巩固了课堂所讲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和竞赛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制作卡片,丰富词汇,积累写作语言

作文时苦于心里有话说不出,或心中的感受不知道用什么词句准确表达,是学生的共同感受。因此,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成为写好作文的前提。

让班内同学按名言警句的内容,可分为时间篇、意志篇、读书篇、勤奋篇等几组分类搜集,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每周末进行交流总结,从每类中选取十条最好的,并让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感受深的制成卡片,卡片下面写上名言警句及出处,背面写上对自己的启迪、鼓舞或心得,再配上插图,既美观又实用。

让学生分为几组搜集词语,如描写人物优美的;形容哭、笑、痛苦、欢乐等人物面部表情的;反映科技发展的新词汇等,然后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出在板报上,共同积累。

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丰富了词汇、积累了语言,提高了写作能力,又陶冶了性情,锻炼了思想,帮助学生思想成熟。

五、走进社会,走向生活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趣味性教学 教学研究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突出了趣味性这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程度,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加投入,从而推动教学工作深入开展。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语文趣味性教学应当补充生动信息作为基础

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师如果简单依照课本进行教学,课堂信息容量就必定无法满足要求。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手段对课堂教学信息容量进行拓展,以教材为依托构建丰富的感觉印象,从而实现活跃课堂的目标。例如在《冰心诗四首》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了冰心这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介绍了她一生情系少年儿童成长的可贵品质,介绍了她创作的主要作品,通过这样的介绍让学生对冰心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深刻研读冰心的作品也做好了铺垫。再比如《凡尔赛宫》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了凡尔赛宫富丽堂皇的景象,以图片信息资料作为补充,让学生对凡尔赛宫具有全面的直观的感知认识,这对提高教学分析理解的有效性帮助非常明显。在《神舟5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神舟飞船研制的历史、当前取得的成果、具有的积极意义,对学生普及了航天航空知识,为课堂教学的深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语文趣味性教学应当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激情

初中语文课堂应当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趣味性不仅体现在信息的生动丰富上,还体现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求参与的欲望比较强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将学生的这一思想特点有效运用于教学工作之中,搭建平台、设置线索让他们参与探究,教师着重发挥启发引导作用,让更多的教学疑难点突破交给学生和学习合作小组完成,这是提高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抓手。例如在《背影》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每一次背影出现的情景是怎样的,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4次出现的背影帮助学生理清3个文章脉络,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同时也深刻感悟了其中的思想情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培养了合作研究和思维分析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要有了积极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被有效调动,和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大大增强趣味性。

三、语文趣味性教学应当同步建设语文学习阵地

提高语文教学趣味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同步构建语文学习的阵地,使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课后也有研究的平台。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强化了三个方面的阵地建设,首先强化了语文趣味知识方面的阵地建设,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选取和教材相关的一些语文趣味知识,包括著名作家的生平资料、主要作品简介、文学修辞手法等,在黑板报上开辟专栏进行编辑,定期更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与研究,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发挥了作文园地的作用,选取一些优秀的习作公布出来供学生观摩欣赏,这些优秀的习作既有报纸杂志上的精美文章,又有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以及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难点,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习作供学生借鉴,能够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另外,笔者鼓励学生编辑手抄小报,以语文学习经验技巧为专题相互交流切磋,推广一些好的学习经验方法,比如怎样背诵文言文,怎样快速高效地开展阅读分析,等等。通过这样的语言学习阵地、立体化的学习活动,使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四、语文趣味性教学应当发挥竞赛活动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竞争欲望和自尊心较强,他们渴望在班级与同学中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希望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采取学习竞赛活动可以搭建平台,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欲望,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在语文学习竞赛活动安排中,首先突出了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同步设置一些竞赛活动,包括文学常识抢答赛、课文背诵竞赛、古文翻译比赛、口头作文演讲比赛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活动中需要巩固加强的内容,或是存在的难点。通过竞赛方式让学生提高积极性,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中提高自我,实现了趣味性教学的目标。另外,在竞赛规则上进行了调整,并不是全班同学一起进行竞赛,而是划分成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竞赛,这样大家面对的竞争对手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公平地开展竞争。分层竞争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竞争意识,让整个语文学习活动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五、语文趣味性教学应当彰显课外资源补充功能

语文趣味性教学既包括课堂教学又包括课外活动,其中课外活动资源是重要组成,教师应当将课外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程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重难点和兴趣爱好组建一些兴趣小组,将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巩固任务放在兴趣小组活动中进行。兴趣小组活动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与教学活动一脉相承。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又为他们写作活动积累生动的素材,使学生在作文创作中有话可说,有深厚的情感可以表达。无论是语文兴趣小组活动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能够给繁重的语文学习活动带来勃勃生机,学生在参与的积极性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让学生的身心状态得到了调节,有利于学生更加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广大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研究,为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情感丰富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活动放到语文课外活动中来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应该与语文教学相配套,为课堂教学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进度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写字竞赛、朗读竞赛、作文竞赛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如针对学生识字学习基础不牢固、错别字偏多的现象,我在每一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都组织1—2次的默字竞赛,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生字正确书写出来,采取这种竞赛的形式,克服以往单纯强化记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在学生的眼里,这些生僻字不再是那么难写,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竞赛促进教学的成效。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感情不丰富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活动,对学生开展分组竞赛,将朗读基础与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竞赛小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之间卯足了劲练习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巩固,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克服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我通过开展口头作文竞赛、作文片段现场命题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为深入开展作文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后,为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搜集有关描写祖国各地美丽景色的语段、图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资料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有的学生采访了清洁工、白衣天使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增加生活积累,为作文教学积淀深厚底蕴。

四、结合学生学习爱好,开展兴趣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教师要统筹均衡推进教学活动,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开展课外兴趣活动等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如针对学生对朗读兴趣浓厚的特点,我在教学之余开展了朗读训练小组活动,将班级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集中起来,给予针对性指导,并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再比如,针对学生的文学爱好,我开展了文学社活动,利用文学社这一课外组织,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近年来以小草文学社为单位,先后吸纳100多名学生参加,许多学生通过文学社这一载体实现了提高作文技巧、激发作文兴趣的目标,三年来先后有26名学生在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学刊物组织的竞赛中获奖,10多篇学生作品在刊物与报纸刊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树立全面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优化活动载体,紧密配合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指导写作

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抓好课外教学活动是教师课堂之外一项重要教学水平的展示,是培养学生丰富知识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研究的课题。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培养语文的知识,一方面要靠课堂教学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还要靠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人们交流思想都离不开它们,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应着重从听说读写诸方面加强指导,特别要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活动开展有成效。

1.以指导写作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1.1 观察日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材料、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要确定观察的观点,全面了解事物在不同领域中变化发展的情况,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逐步养成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观察中受到一些启迪,不断提高观察的质量。

1.2 课外练笔。课外练笔是补充课内作文统得较死,容易脱离学生实际的有效途径。课外练笔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小学生思维幼稚,尚未成熟,认识生活欠全面。在鼓励学生大胆放笔同时,应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各种生活现象。练笔内容,应学会“写日记”、“写一般书信”、“做读书笔记”、“写感谢信、介议书”等。指导练笔方法,通过平常练笔,进行正面指导。每学期或每周规定篇数和字数,并作为作文教学的部分成绩计入成绩表。进行课外练笔要注意不宜过多,布置的任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课外练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提升自己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能力。

1.3 写作竞赛。写作竞赛包括书法竞赛和写作竞赛。开展这两项活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使其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发现和培养语文尖子。参赛者往往面广人多,兴趣盎然,效果良好。各级语文教研机构,语文报刊等组织的竞赛活动,语文教师有责任积极组织学生认真参加。指导写作竞赛,要在抓好平时训练基础上进行,并在竞赛活动的推动下促进平时的写作训练,要及时表彰优胜者,展览他们的作品,可以汇编成册,并将最佳作品推荐发表,以资鼓励。

2.以听说为主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2.1 朗诵会。朗诵是将作者静态的书面文字转变为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朗诵内容可以从书刊上选择,以可以由学生自己撰写。所以,举办朗诵会能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和表演才能。朗诵形式有独诵、对诵、集体诵,还有配乐朗诵、化装朗诵等。这种活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学生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进行自由朗诵。

2.2 演说会。演说是就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或阐述某一事理的语言艺术边沿形式。演说活动能发展智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社会活动能力。演说会的形式有专题演说,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即兴演说,如当场出题或看图象再演说等。指导演说,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发表欲,用普通话讲,要学会停顿,随时与听众交流思想,做到边说、边交流、边调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应降低要求,激发兴趣。

2.3 故事会。故事会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它可以训练口头叙述、描写、抒情的多种方式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故事清洁、人物思想的熏陶,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故事内容要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可以选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要重视选讲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故事。如孝老爱亲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助人为乐故事等,可以层层选拔,举行“故事大王”等竞赛,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第10篇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教研工作目标

1、及时组织本教研组的教师开展语文教研活动,提高语文教研组的整体水平。真正落实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进一步探索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阅读课等课型的授课模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尝试进行其他方面的语文教改实验。

2、进一步贯彻大语文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策划、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工作重点

(一)重视学习,提高理念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我校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本学期,我们将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是我们广大教师近阶段乃至今后教学的依据。要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对各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解读,我们将采用教研组和备课组交叉的途径、方式进行学习。

(二)精心组织各项教研活动,促进教改。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将主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本学期内,语文教研组将继续开展“教学研讨月”活动,研讨活动采用上课、主讲教师说课、互动交流三个步骤一起进行。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有收获、有进步。通过语文组内、年级内、校内的互听互学,通过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的观摩学习探讨,促进语文教研工作的开展。

2、扎实做好集体备课,不走过场。各备课组要明确集体备课的流程,认识集体备课的益处,各任课教师在严格遵守制度中的细则。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使备课要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3、充分利用好现代化设施。我校有多媒体教室,本学期将要求每位教师力求现代教学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展公开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教学,熟练地运用电教设备辅助于教学。同时教研组要逐步建立本学科备课资源库上传到学校网站,供同学科教师备课参考。

4、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各项竞赛活动。本学期,语文组将通过一系列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竞赛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9月份:

1、各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内容,组内交流。

2、确定本学期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的方案

10月份:分七、八、九三个年级进行硬笔书法竞赛,并择优办一期板报。

11月份:语文教师研讨课。

12月份:校内学生作文竞赛,分年级进行评奖。择优办一期文学专刊。

五、其他工作:

1、积极组织参加市区举办的各项语文活动,争取拿出好成绩。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学科;实践;兴趣

在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和组织中,我们应首先把学生的主动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能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和动脑,激发学习语文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推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呢?我认为,小学语文活动课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动”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课的设计、教学准备到组织实施、活动总结都应该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愿意动起来。《水——生命之源》一上课就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学生在预习课文产生疑问时,他们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惑,他们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愉悦,想把自己找到的答案讲给同学们听,与同学分享,这样又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而体验到的喜悦和成就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欲望,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动”。

二、选好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语文活动课的实践形式一定要灵活多变,老师通过创设丰富多彩、新颖多变的情境,想方设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使语文知识趣味化,让孩子们对语文活动课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充满向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种类型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学生的“全体动”。

1、竞赛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而且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的范围和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也不必拘泥于形式的大小。如上《水——生命之源》这一活动课,我让学生抢答出和玩水的游戏,贴近学生生活,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参与积极,畅所欲言,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融洽活跃。

2、表演

小学生表演的欲望强烈,他们喜欢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课本剧表演,使丰富的人物形象从课本走上舞台,令同学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而且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处、浓缩处,拓展想象,富有创造性的去表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也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了《甘罗十二为使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我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像甘罗还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更深刻地领悟出甘罗的优秀品质。

3、朗诵

朗诵是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情愫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读才能获得。如在《水——生命之源》这一语文活动课中,我引导学生朗诵自己搜集的描写水的优美文章,优美诗句,并运用多媒体配以潺潺的流水声,唤起学生视觉、听觉多种感官的体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水之美”,调动了学生赞美水、保护水、节约水的欲望。

4、唱歌

音乐是美妙的,它不仅具有陶冶性操的作用,而且对人们智力的开发和学习也是有一定帮助的。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的知识宝库有三把钥匙,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借助音乐在提高素养、陶冶情操方面的这些作用,我们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围绕课文内容,搞一些音乐活动是大有好处的。在教《唱脸谱》时,课前让学生边听边唱,在听中感受京剧的韵味,领略京剧的魅力。《天路》是歌词,大部分学生熟悉这首歌,课堂上我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唱,感受歌词表达的强烈凝聚力,自然理解诗歌内容。

三、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语文活动课十分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因此,老师要放手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水——生命之源》一课,我把内容放手让学生去做,全班同学通过调查、计算,通过交流如何保护水资源,小组合作编写节水公益广告词,培养学生积极宣传节约用水和参与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主动性。课前课堂上人人参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实现资源共享。

第12篇

一、理论培训活动

每周三召开语文学科校本培训例会,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听取专家教授或者有突出贡献的语文教师的理论知识讲座和经验知识讲座,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收看了全国历届阅读教学大赛实况,组织他们到“孺子书院”查阅教学方略,还组织他们对全校的语文教学论文进行评审,以促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旨在提高他们的理性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水平,积累工作经验。

二、青蓝结对活动

在新教师和本年级段的优秀教师之间开展“青蓝结对”活动,为期两年。师徒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师傅”无私帮助,“徒弟”虚心学习,围绕制订教学工作计划、确立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风、开展教科研活动、帮助后进生等方面,通过研讨、指导、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

三、对症下药活动

将教师的课堂录制下来,通过自省、他人建议等方式,不断回放,深层研讨,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过程中的不妥之处,教师群策群力,商议改进策略,探索更为合适的处理方法,帮助其积累教学经验。

四、读书竞赛活动

定期为教师购买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新教育之梦》、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等,并要求教师撰写读书体会,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学校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学以致用,学校定期开展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说课竞赛等,优质课予以展示,促使其自主学习,探索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沟通交流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节奏,如何使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怎样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已经成为语文教师面前的“拦路虎”。学校每周举行半天听课评课活动,先由一名语文教师上课,课后,该教师说课,之后,听课的教师各抒己见,进行评课,最后请教研组长进行整体点评。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