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话剧

校园话剧

时间:2023-05-29 17:2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话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话剧

第1篇

关键词:校园话剧;创作题材;表演效果

中图分类号:J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26-02

一、前言

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上演了自己创编的《黑奴吁天录》,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中国的话剧始于校园,如全国一流北大、清华、复旦、同济、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都拥有校园剧社。很多大学校园剧社,如北师大的北国剧社、北理工的太阳剧社都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话剧的摇篮是朝气蓬勃、自由开放的高校校园,话剧这种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独特舞台艺术活动初始源于校园艺术文化,在质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充满激情活力的校园青春气息中得以繁盛。

校园话剧是指学生在大学校园舞台上由学生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学生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校园话剧作为二度创作艺术这种非盈利的一种戏剧形式,包括两个重要组织部分,其一,舞台演出的戏剧文学是学生自由参与创作的,以校园学生生活为题材;其次创造舞台形象是学生实验性的表演艺术,反映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创作题材与表演效果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二、创作题材类型

(一)效仿经典题材模式进行变体

校园话剧剧本创作者基本上是大学生,校园话剧形式包含着各种内容的作品,许多学生社团招募新生后往往要进行创编,一般都有经典剧本作为本社团保留剧目提供给他们,如 《茶馆》、《雷雨》、《浮士德》、《第十二夜》等经典话剧,鉴于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主导人员的偏好不同,剧本在排练过程中往往和原作品会有差异,有的面目全非,经典的作品在演绎过程中不断改编变体,形成学生主观意愿的经典作品,效仿经典题材模式进行变体已成大学生话剧社一种创作的基本手法。

(二)独创思维模式创作实验话剧题材

校园剧本没有成型的剧本,与传统剧本明显的不同,固定的人物十分模糊,有的根本就没有,主题思路不清晰,一个构思就可以进行创编,最初可能只有不成形的想法,情节与细节十分含糊,都是在排练的过程中反复推敲,一起讨论出大致的发展方向,慢慢推敲成型的。提炼主题、选取素材、剧本构思、表现手法、表演技巧等多方面是在“理论一实践一再提炼一再实践”的话剧排演模式中产生的,大学生话剧理论指导作用并不是通过戏剧理论课和话剧创作专题讲座实现的,而是在排演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编演水平。

(三)“评论会”或“话剧沙龙”实现校园小品创作题材

小品脱胎于曲艺,说唱逗捧是这种小品的主要形式。话剧小品是小品的另一种形式,唱的形式不多,以说为主也有逗捧场景。校园小品就借鉴这种模式,但形成来源于主要是学生生活。校园小品短剧指学生自创的反映校园生活或社会热点焦点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学生根据自己对校园和社会各种现象、热点焦点问题的捕捉和思考,创作出剧本初稿。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院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好的剧本在演出后,同学们会经常聚集在一起进行评论,进而形成“评论会”或“话剧沙龙”形式,在这个空间学生们畅所欲言,想象丰富,打破戏剧原有模式,以感性认识为创作主流实现小品创作题材,校园中自创的小品短剧广受学生们的好评。

(四)受后现代荒诞派戏剧影响派生新奇作品

校园话剧创作也带有一种时代气息.受现代思潮的影响塑造出了大量新奇的作品。当代以各种前卫姿态出现的新式话剧题材,如计算机、网络、动漫、太空、穿越、克隆等领域都成为学生创作表现题材。这种题材扩宽了演员的行动表演,将校园话剧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后现代荒诞派戏剧形式在校园文化渲染下派生出具有校园风格的与时代并行的新奇文艺作品。

(五)大学生心理困惑形成校园心理剧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如下:

据调查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为校园心理剧创作提供了素材,为在校大学生解开心理困惑提供了窗口,搜集素材、明确主题、场景设置、剧本的完成都来源于学生们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在校园剧中刻画学生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也更能体现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

(六)高校横向联合的新形势形成融合性话剧

融合性的演出是校园话剧近年来新的发展方向,是各高校在坚持独立创作的同时开始的一种交流表演活动,好的话剧在交流过程中开始成为几个高校戏剧组织共同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融合性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独立创作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表演技能和管理水平。例如台湾当代颇具影响的话剧《暗恋桃花源》,这是一出既遵循“三一律”又打乱时空编排代表话剧最新走向的剧目。对学习和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讲,知晓“三一律”是从文学知识的角度学习,而参与排演与观赏则是从艺术实践和临场感受的角度去把玩历练。各高校剧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品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这个过程,促进了大学生们敏锐多思的头脑及激情创作表现欲望,大大提高了高校话剧社创作表演中审美能力。

三、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大学生剧社创作涉及经典话剧、实验话剧、新式话剧和校园小品短剧等,从现实生活到跨越时空的幻想;从写学校生活到社会问题剧;从表扬好人好事到创造人物形象;从展览事件到事件的矛盾冲突;既有描写英模事迹也有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创作的知识、创作的技巧、创作的题材向真正的艺术创作层次迈进,其高校剧社在选取题材的同时对演出的效果也具有不同层度的体现,效果好坏褒贬不一,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如下:

(一)舞台性不强

话剧演出是借助于舞台来实现的。大学校园话剧演出的剧本创作各种样式,手法上融合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手法及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演员表演剧情往往在题材上比较狭隘,立足点不高,追求形式多样性,不能伸层次思考生活的含义,当代青年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感不明显,观众不能从多个角度找到不同层面的共鸣全面透彻的欣赏剧情。

(二)直观性不强

演员的行动是话剧的基础,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段;表演是戏剧活动的中心环节,对话、独白等通过演员的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给观众以主体的形象感;校园剧社学生思想活跃,但缺少了控制力,激情演绎往往和剧情有差距,内心的真诚表达不能显现,对创作的人物构思把握不是十分准确,不能从观众的感受充分考虑剧情发展。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功底十分薄弱,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对构思有选择性地进行梳理、简化或强调的情景不多,直观性不强。

(三)综合性不强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校园剧社学员从步入表演开始就是效仿剧情及人物表演,简单复制经典、模仿经典,对校园剧作品创作思维能力与个人潜在的艺术力融合不够,表现个人欲望强烈,契合校园文化的精神特质较少,人物表现单一,单纯表现先锋、反叛、宣泄,一味追求时尚,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青年群体效应不够完善,综合性不够凸显。

(四)对话性不强

戏剧的语言风格表现为诗意的语言、极简的语言、诙谐的语言。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故事的人物设定、特定时空环节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带有象征和隐喻的叙事则通过旁白现幕间的转换,是戏剧独特的的语言风格。校园剧社中,学生们对经典话剧了解不深,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里面经典的对话语言不能深入探讨,创作的校园剧本也只是摸索阶段,喜欢“先锋”话剧,并且都是各自为营,没有比较没有鉴别,掌握对话技巧、把握语言风格不够全面,对话性不够强。

四、总结

校园话剧的发展要依托话剧艺术本质的发展规律,要重视话剧艺术的理论知识,侧重于对教育改革的促动,加强美学观念和文学思潮,将剧本付诸舞台形象,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环节,以自己的身体语言为创作工具,同主题产生思想感情,去塑造人物、展示生活,将话剧内容传达给观众,为校园话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校园话剧在高校中开展艺术活动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表演的形式也各具特色,题材多样化与自主创编的表演效果为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空间,其创作题材与表演实际效果到底怎样还有待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康.电视表演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杜湖湘、饶平山.艺术概论[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彭维熹.试论在高校开展话剧艺术活动的意义与价值[M].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

[4]韩菁.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M].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话剧 高校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D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13-02

一、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文化”这一概念最初源自拉丁文,其包括多种含义。现在我们更多地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当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与意义的总和,是全体人类在生活和实践的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由全体校园人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以及创造它们的全部过程。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精神文化,主要集中在思想层面上。

(二)高校精神文化

从不同角度和标准来看,可将校园文化根据学生从层次的不同大致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以学校的教育和活动为载体,以学校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等为内容,反映高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和全体校园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师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符号和关系的总和。按照表现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高校校园文化分为高校物质文化、高校精神文化和高校制度文化。而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

(三)当前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影响

高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2]当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繁多,但其背后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受扩招影响,我国各高校都抓紧了新、旧校区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然而精神文化建设却没有同步发展。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忽视学校历史渊源以及研究定位,开展形式老套、内容乏味的活动;部分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无法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教育、学生培养等工作联系起来协同开展。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

(四)当前高校中与话剧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话剧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话剧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但校园话剧的发展面临缺乏原创剧本、社团管理混乱、缺乏专业指导、缺少经费支持等困境。未来,我们必须在鼓励原创剧本,加强社团管理,加强专业指导和政策支持方面求变图存。[3]

二、高校共青团与培育校园精神文化

(一)高校共青团的职能

高校共青团是共青团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院校先进青年学生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共青团具有育人职能、服务职能、组织管理职能及文化建设职能;要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职能;要充分发挥代表和维护青年具体利益的职能,为青年服务。[4]

(二)高校共青团在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作为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将共青团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格局,追求一种合理有序、优势互补的建设模式。[5]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高校共青团必须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紧密依托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三、高校共青团借助话剧培育校园精神文化

(一)电影等多种媒体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榧湍钍澜绶捶ㄎ魉拐秸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胜利70周年,广西师范大学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成功将排演的话剧《秋声赋》电影化。从筹备到执行历经5个月。“我校制作的话剧电影《秋声赋》公映”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也成功跻身“广西师大2015年十大新闻”之列。此外,电影动态还获得《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新西南剧展”也于此时成功入选广西2015年度文化精品项目,《秋声赋》喜获自治区“庆祝胜利70周年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项目支持。“新西南剧展”从话剧走向院线,从剧场走向影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朝着多载体、创新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每年坚持筹办“一剧一赛一节”,积极拍摄校园话剧、组织微视频大赛与微电影节,号召学生在创新中成长,鼓励教师自发融入学生群体共同创作优秀作品,全面调动了师生参与话剧演出和新媒体创作的热情。同时,学院大力扶持、指导学生成立“南闲映画工作室”,通过分配专业导师,提供专业设备,创设良好的创作环境等措施,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发挥创新创作思维,缔造优秀的影视作品,营造“全民创作”的学院氛围,助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二)“望道剧社”的成立和发展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望道话剧社”是广西师范大学的一个校级非营利性社团,成立于2014年4月28日。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弘扬传播积极向上的话剧精神为目的。剧社的经典剧目有《秋声赋》《桃花扇》《青春禁忌游戏》《十二公民》等,先后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广西校园戏剧节,斩获多项大奖,多次接受地方邀请进行校外演出,成绩突出。为响应“新西南剧展”品牌建设,望道剧社重编排演了《秋声赋》《桃花扇》等“西南剧展”时期的著名话剧作品,反响强烈。话剧《秋声赋》在中国校园戏剧节中更是斩获“最佳剧目奖”等多个奖项。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引领下,剧社成员敢于创新,争先创作,带动了学院师生参与文艺创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中,《秋声赋――女性形象的分析》、《与秦淑瑾心灵碰撞的学习、演出之路》在第六届“广西校园戏剧节暨大学生戏剧奖”中荣获优秀戏剧评论奖。学院通过剧本创作这一形式鼓励学生探索文学创作,帮助青年建立文学信心,在实践中获得教育。因创作需要而进行的文史阅读,也促使青年追忆抗日峥嵘岁月,缅怀英雄先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三)对外演出、交流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自2014年起,话剧《秋声赋》每年都到校园内外开展巡演,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影响拓宽拓深,并不断补充完善自身的内涵。2014年,话剧《秋声赋》受邀参加桂林市纪念“西南剧展”七十周年专场演出,反响热烈;同时还在上海、南宁等地演出数场,场面火爆。2015年,同名话剧电影《秋声赋》先后在广西师范大学三校区、多家影院公映数十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反响;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合作举办“对话新西南剧展――师范大学戏剧学科发展暨高校戏剧实践研讨会”,会上,双方对校园话剧的长期合作达成共识;11月,重新排演的话剧《秋声赋》应邀在桂林理工大学上演,此次编排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尽管许多参演者都是首次登台表演,但他们准确拿捏角色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剧中角色的魅力,显示了学院话剧人才辈出、生机蓬勃的发展前景。2016年,学院毕业班实习小组将话剧《桃花扇》带进实习所在学校,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忻城、柳州、来宾等地的文化建设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新西南剧展”从校园出发,最终又回到校园,始终将话剧排演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素养。同时,学校通过积极搭建与各校合作平台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将学生素质培养工程落到实处,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太行.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3(22):281.

[2] 关巍,屈宏,于泉蛟.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2012(S1).

[3] 李洋.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11(1).

第3篇

关键词:戏剧;应用;校园;观众

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34-02

如今中国的戏剧演出市场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的政策下迎来了曙光,北京上海等地的戏剧演出市场欣欣向荣。院团排演新戏、办巡演,民营小剧场也纷纷注册成立。在一些地区戏剧演出市场有所回暖的同时,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戏剧院团勉强维持生计。戏剧的观众开始出现“中老年化”的趋势,大部分年轻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拒绝走进剧场。这是我们当代的戏剧人需要关注和面对的问题。当代戏剧想要发展,离不开对观众的培养。年轻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我们戏剧艺术之花想要常开不谢,就必须培养出“会看戏”“爱看戏”的年轻观众群体。

一、当今戏剧的校园观众

今年五月二十八号,中国国家话剧院资深制作人刘铁刚先生来到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为学生们带来《当今戏剧演出市场与剧目制作》的精彩讲座。讲座中刘老师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的《这是最后的斗争》在云南某大学的演出状况值得我们戏剧人思考。在礼堂首演时,剧场内只有三分之二的位置有人坐,到第二场就只有二分之一的观众了。而且在这些观众里面,真正的在校生并不多,更多像是校外的其他人员。而剧场门口来往路过的学生络绎不绝,但是却从未有人迈入剧场看戏。偌大的一所大学里喜欢看戏的人竟然寥寥无几。优秀的戏剧艺术没有青年学生懂得欣赏,这不得不让戏剧人感到忧虑。

二零一三年六月五号,西安话剧院为昆明市民带来了北京人艺任鸣导演的话剧《明天》。但在剧场我观察到,除了我院统一组织的学生外,其余大部分看戏观众都是中年人或中年以上人群。在场看戏的青年或者学生数量不多。

在奉献了精彩的演出之后,带队团长与云艺的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互动中笔者提问到:西安话剧院在如何吸引青年学生来到剧院看戏时。团长说道,现在的年轻学生之所以不进剧场,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青年学生囊中羞涩。他们院就与各大高校合作,统一组织学生购买低价的学生票,让学生花很少的钱就能进剧场看戏,这样可以挽回部分学生观众。同时他们也将剧院即将上演的部分剧本发放到各高校的剧社,让演员辅导学生排演。学生感受到话剧魅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们对话剧排演的热情。我了解到西安话剧院在努力地培养青年学生观众,同时青年学生在了解话剧之后也是愿意走进剧场的,但是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课业压力、家庭经济等原因,青年学生走进剧场的现状依然有待改善。

二、校园中走出的戏剧人才

戏剧从诞生到发展至鼎盛被冠于高雅艺术的美名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戏剧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受到影视文化和多媒体时代到来对戏剧演出市场的强烈冲击。这样的背景下,高雅艺术已渐渐成为了小众的代名词。

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培养出来的戏剧人才主要以从事表演、编导或者舞美方向为主的学生。培养的目的是可以在剧场内上为观众奉献优秀剧目的尖端的戏剧从业者。这些毕业生经过多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进入各个专业的剧团或者演出团体。但受制于社会大背景下戏剧演出市场的不景气和剧团人员构成的限制,能够进入戏剧院团的人数往往是少之又少的。这就导致很多毕业生身怀理想抱负,专业水平很强却无法找到能够施展自身所学的工作,只能无奈转投其他行业。毕竟能够进入专业演剧团体或是能够成为明星大腕的人,在大量被养出的戏剧人才面前总是少的。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院校培养出来的戏剧人才在择业前就明显感受到了戏剧演出市场上存在的巨大压力。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如今只有一小部分的戏剧人才能够进入到剧团或剧院的演出团体中,那其他的那些学习了多年戏剧知识的人,他们的工作在哪里?他们应该如何择业呢?他们学习了多年的专业戏剧知识还有施展的空间么?

单一的对专业戏剧院团输出人才的培养方向,毕业生们的出路不能进入院团就只能转行或是继续考研深造。这种单向传统的戏剧人才培养和输出方式显然是无法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有效的缔结起来,无法让戏剧人才更有效的服务社会。艺术类院校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师资来培养这些高要求的戏剧工作者,但是当产出与需求无法平衡时,高校是否应当转变我们的思路,在我们继续培养高精尖戏剧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注重在普通大众对于戏剧人才的需要。

如今校园内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戏剧。而我们高校培养出的戏剧人才又无处施展所学的相关戏剧知识。这两者能否产生联系,又该如何扭结呢?

三、校园人才与校园观众构建良性循环

讲经济、讲市场。但核心竞争的是“人”。因为设备可以买,人才有钱也未必买的到。如今国内的大部分院校里面,戏剧人才的培养依旧是传统的高精英培养路线。我们很多人从小就在学习美术课,音乐课,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在贯穿我们教育体制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将戏剧也引入课堂,引入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将戏剧艺术普及到学生中去。就观众培养来说,台湾地区已将戏剧纳入中小学生课程。如果戏剧课程能像音乐课一样列入学生的课程,让的应用戏剧的毕业生去为校园内的学生们介绍戏剧,我想这对我国当下整个戏剧环境来说都十分有益。

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戏剧中生动的形象, 优美的语言,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戏剧对社会生活真实的反映,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大量的经验和信息,对人们思想境界的陶冶,性格品质的形成,人性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戏剧的娱乐功能还能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在国外,社会上对应用戏剧人才的需要是方方面面的,戏剧不但是一种观演的舞台表现艺术,同时也可以用来治疗人们的心理问题。比如用戏剧来帮助小朋友们走出心理恐惧,帮助人们来完善不健全的人格,补全心灵的创伤和内心世界的缺失,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益处。但是由谁?用什么方式?将戏剧带到人们繁忙的生活中去呢?

目光回到高校教育上来,传统的戏剧人才培养方式与需要不成比例,那么戏剧教育者是否应该灵敏的转换思想,放远目光,在培养高精尖形专业型技能人才的同时,培养学生成为灵活的应用戏剧人才。让这些学习戏剧的学生不再单一的拘泥于某个单一领域里,而是培养一些具有丰富戏剧知识和善于运用戏剧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人才。让应用戏剧的人才来实现戏剧这种古老的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让戏剧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上;走下高雅的神坛,走入百姓的生活中来。

四、试验成果—戏剧从艺术学院到工美学校

为了在学生群体中更好地推广戏剧,了解如何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戏剧。云南艺术学院邀请云南工艺美术学校一同进行了一次关于应用戏剧的教学实验。这次的教育实验选在了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的语文课堂上。

这次教学实验的课本内容选定为先生的作品《雷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作者介绍、交待背景、理清情节、点明主题。但是本文全文都是以台词的方式呈现,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从工艺美术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没有看过话剧演出的,所以学生不能完全接受并消化话剧的知识,而且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也不感兴趣。所以两校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曾设想到,如果在老师讲解完知识点后,让学生来表演,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因为这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没有一人看过话剧表演,同时也没有表演的功底,难以达到预期的收获。为此,我们一同将《雷雨》片段的话剧表演引进课堂,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话剧的魅力,进而主动地去学习、接受语文课本的知识,并实现戏剧推广与语文教学的双重目的。

在教师进行文本讲解的同时,云艺戏表系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着化妆、服装的造型工作。将幕后工作展示在课堂上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话剧的各个工种、各个环节的作用,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让学生们知道演员表演的功底固然很重要,但是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劳付出同样地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接着,表演系的学生为大家呈现《雷雨》片段的表演。此环节是想让学生们认识戏剧,主动地去学习并掌握戏剧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让学生来“描红”。此环节是基于学生们在观看了表演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想要表演的冲动,也可以通过这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发学生们的表演潜例。课后学生们各自都发表了想法。绝大部分的同学表示:通过该堂课的教学,他们对话剧的表演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亲身去表演话剧;对于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下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通过上述的教学实验,我们看到了话剧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吸引力,同学们是能够接受并喜爱话剧艺术的。如果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或因为单纯的不了解和没机会接触话剧从而与一种古老的优秀艺术失之交臂的话,这实在让我们戏剧工作者感到惋惜和悲哀。并且通过实验我们也看到了戏剧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所显露出的作用,我们培养出的戏剧人才不但能胜任专业的戏剧工作,同时也能够将戏剧的应用发挥出来。让这些优秀的戏剧人才从校园中来,再回到校园中去。通过这些应用戏剧人才将校园与戏剧连接起来,再通过戏剧让校园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把戏剧的多重功能发挥出来,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为中国话剧培养更多地年轻观众,这样做对我们当代的戏剧发展来说是功不可没的。

第4篇

关键词: 《孔乙己》;校园戏剧;南山剧社;名著改编;剧场艺术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后,以多种形式被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孔乙己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在电影、电视剧、话剧和越剧等艺术作品中。南山剧社演出的话剧《孔乙己》让孔乙己登上了校园戏剧的舞台。2015年6月9日晚,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南山剧社在本校南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先后演出了《画皮》和《孔乙己》两部文学名著改编的话剧。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笔者前去观看了《孔乙己》的演出。虽然笔者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戏的,但看完演出后,笔者不得不承认这场话剧的演出还是相当成功的。

南山剧社在9日和10日(10日晚演出的是《过把瘾再死》和《汉吏张汤》)先后演出了四场话剧。笔者之所以选择观看9号晚上的《孔乙己》,原因之一是笔者在中学曾学过《孔乙己》这篇文章,对其主要故事脉络有一定的了解,看起来会比较轻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笔者想看一下“孔乙己”的角色扮演。因为笔者所了解的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迂腐的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与之乎者也。笔者怀疑扮演孔乙己的这个大学生演员不能胜任这个角色。舞台灯光亮起后,一看布景和道具,笔者就感觉到了整个舞台美术设计的真实效果和制造的特殊氛围。酒店中的桌子、椅子和那些小道具,分明就是那个时代的样子,比笔者预料的场面要好得多。

话剧《孔乙己》的编剧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全代树,导演是他的同班同学张国磊。全剧共分四幕,第一、第三和第四幕的地点都是咸亨酒店,第二幕是在丁举人书房内。

第一幕是通过鲁六(杨萌萌饰)、阿三(邓升余饰)和酒店掌柜(赖国盛饰)之间的对话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说实话,第一幕的演出显得平平淡淡。因为孔乙己没有出场,主要冲突是鲁六和阿三之间关于孔乙己的争论。直到第二幕主人公孔乙己出现了,笔者才被剧情抓住。孔乙己(周香镇饰)一出现便让人眼前一亮。他身着破布衣,头发花白,面黄肌瘦。尤其是他的腰总是弯着,好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一直压着他似的。周香镇扮演的孔乙己不仅外形像,孔乙己的气质也被他表现出来了。他在丁举人(康嘉炜饰)书房中偷读书籍时那小心翼翼、担惊害怕的样子让笔者也和他一起紧张起来。他读书时的声音不仅体现出他对书籍的痴迷,还带着点苍凉的味道。看到这里,笔者已经在心里对这个演员的表演水平给出了优秀的评价。接着,丁旺及其夫人王秀兰(陈秋砚饰演年轻时的王秀兰,张燕饰演中年时的王秀兰)的出场,才给剧情带来了一些喜剧色彩,尽管这两人的表演都是严肃的。当丁举人故意刁难孔乙己时,笔者和现场的大部分观众一样入戏,都在心中指责丁举人的刻薄和不近人情。“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香饽饽。”丁举人说这句话时候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表演得很到位。此时落魄的孔乙己在被人羞辱时也只是畏畏缩缩地咕哝着只说“哦”。笔者在不齿丁举人为人的同时又在心里恼怒着孔乙己的懦弱无能。

第三幕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赵老太爷(王龙龙饰)与何员外(康立坤饰)一同出现在舞台上。而且通过他们的对话,把阿Q的故事也带入戏中。孔乙己在这样一群人面前当然更是无所适从了。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孔乙己说的一句话:“如今这世道,罢了,罢了。”别人笑我太癫狂,我笑别人看不穿。孔乙己不知道周围世界的变化,周围的人也无法理解孔乙己的内心世界,或许连孔乙己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热热闹闹的酒店中,唯有孔乙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虽然他是观众心目中的主角。这一幕人物众多,但整个演出过程却有条不紊。

第四幕是全剧的,也是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幕。地点仍然是在咸亨酒店,但舞台被分为两个区域。舞台左侧为咸亨酒店,舞台右侧为一个私塾的一角,这个区域用来穿插演出通过鲁六之口回忆的孔乙己年少时与丁举人在同一私塾读书的情景。年轻时的孔乙己,实为一博学多才的英俊少年。他风度翩翩,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理想,那时的丁旺根本无法和他相比。而如今的孔乙己在丁举人,也就是当年的丁旺面前还不如一个乞丐。当年的少年郎,如今已不复存在,是应该怨科举制度和那个社会害了孔乙己,还是应该怨孔乙己自己?也许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可叹,可悲啊!笔者想现场的观众和笔者此时的感受一样。到全剧落幕时,孔乙己已悲怆离去,全场观众凄凄然,剧场气氛和舞台气氛一样悲凉。

出了剧场,笔者却仍心有余味。这场话剧给笔者带来的感触比中学学习小说原著后要多得多。孔乙己的悲惨人生及其社会环境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这部话剧的内容及主题与小说一样,但其艺术魅力却远远超过小说。笔者也因此对各位话剧演员同学心生敬意,是他们经过艰苦排练,才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演出,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话剧演绎的是别人的故事,而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也像是一台戏,正所谓“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应该尽真尽善地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

本来《孔乙己》是个有点压抑的悲剧故事,这部话剧也应该自始至终让观众感到压抑悲伤。但南山剧社演出的这部话剧与笔者期待的不一样,整个演出过程有许多喜剧性场面,大部分观众看后会深思,而不是悲伤。但转念一想,话剧如果太过压抑会失去部分观众,也会使剧情失去起伏,南山剧社的《孔乙己》也许就是最好的。

西北政法大学是西部高校中学生演剧活动最频繁的学校之一。这次南山剧社的演出不仅规模大,而且要求观众凭票进场看戏。这种做法不仅在西北政法大学是第一次,在其他西部高校中也是很少见的。笔者很赞同他们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让“观众认识并接受了话剧剧场的基本要求”。[1]剧场的秩序和环境起码应该比电影院好一些,笔者希望下一次再看到他们的演出时,剧场内外的环境更好。

西北政法大学有三个剧社:校团委的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外国语学院的太乙剧社和新闻传播学院的南山剧社。它们的“戏剧演出活动,不仅有利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演职员和大学生观众的人文素质,也为我校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实践平台……校园业余演剧活动不仅仅是文化娱乐活动,也是戏剧教育。校园戏剧不仅可以培养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和演员等专业人才,也可以培养大批观众,这有利于戏剧生态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校园戏剧活动。”[2]作为一个不是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大学生,笔者不仅从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演剧活动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人文修养,也因此学到了许多戏剧艺术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并喜欢上了话剧,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戏剧观众。因此,我们盼望着南山剧社和西北政法大学的其他剧社都办得越来越好,能演出更多更好的剧目。

参考文献:

[1] 黄世智.论上海戏剧协社组织与管理的现代化[J].文化艺术研究,2009(6):223.

[2] 黄世智.评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兼及《牡丹亭》的改编[J].戏剧之家,2016(1):8.

[3]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张清华.浅谈南山剧社的四部话剧[J/OL].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 . 2015-10-4/2016-3-9.

[5] 贾秋宇.张汤登上话剧舞台――评南山剧社演出的汉吏张汤[J].戏剧之家,2015(14):31-32.

[6] 邓升余.终究还是一个悲剧――评南山剧社的话剧孔乙己[J/OL].黄世智的博客,http://.cn/huangshizhi05/ . 2015-10-31/2016-3-9.

[7] 董京滨.命运的逃避――话剧咸亨酒店中对孔乙己的人物塑造[J].戏剧文学,2008(2):49-51.

第5篇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草堂戏剧社,在院团委及人文艺术系团委的领导下,经过一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学校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草堂戏剧社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正确的校园文化潮流”为宗旨,虽为后起之秀,但因其活动形式集观赏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创社不久就在同学们当中产生强烈反响,赢得了师生的普遍赞誉!

现基于草堂戏剧社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向人文艺术系团委提出优秀社团的申请!

一、社团简介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草堂戏剧社成立于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是经院团委批准,挂靠于人文艺术系的新兴社团。作为社团联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我社受到了全院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我社是一个以戏剧为主的学生社团,坚持以戏剧为灵魂,以文化为基础,以“传承戏剧艺术精华,促进校园文化繁荣”为己任,积极为广大师生建立一个锻炼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在丰富广大师学的课余生活的同时,激发校园思潮,活跃校园文化。

社团宗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正确的校园文化潮流”

社团口号:“给我一个角色,我就可以闪耀整个舞台”

二、社团活动形式

1.大型戏剧专场晚会。

2.征集原创剧本的活动。

3.日常训练性活动。

4.学术性讲座。

5.展播经典戏剧,电影、小品。

6.参加社团之间的联谊活动。

7.参加系级及以上的活动演出。

三、活动开展情况

在院团委及人文艺术系团委的领导下,我社共举行了七次大活动,不但给全体会员带去了欢乐,同时也给大家作了一次又一次戏剧文化的普及,让戏剧的魅力洋溢在整个校园!

1、2013年12月8日,举行了草堂戏剧社成立大会

2、2014年1月3日,举办了话剧《雷雨》的首场演出

3、2014年3月5日,举行了“舞台人物形象塑造”研讨会

4、2014年4月1日,播放了电影《霸王别姬》,纪念张国荣先生

5、2014年4月25日,举办了话剧《雷雨》的第二场演出

6、2014年5月12日,与皓月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晚会”,为逝去的同胞祁福

7、2014年6月10日,与西华师范大学心蓝话剧社共同举办了大型戏剧联谊会,开创了把校外社团请入我校参加联谊活动的先例

经过了一年的努力耕耘,我们终于尝到了胜利的喜悦,所有的苦与累都值得付出,因为我们留下了欣慰和自豪。但这一切都仅仅只是开始,所有胜利和辉煌都已成为过去,未来的道路更加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日后的征程中,在院团委及人文系团委的领导下,我社将进一步壮大,我们的工作会越来越出色。

最后,鉴于本社一直以来的表现和努力,特向人文艺术系团委提出“优秀社团”的申请,望给予批准!谢谢!

第6篇

话剧表演,引导英语的运用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工具,因此,学习英语的一个目的便是熟练的应用英语向人们传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是枯燥的英语课堂使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持久的学习,打破这种桎梏势在必行。在英语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们进行了话剧表演,通过这种形式来加强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最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自编自演话剧,对他们英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样有趣的形式也可以让他们乐于学习英语。

例如,在讲授小学英语译林版3A Unit4 Family的时候,笔者问他们,Do you love your home?why?学生们对于第一个问题有的同学回答Yes,有的说I love my family,对于第二问,同学们的回答就显得混乱了,这时候,笔者让同学们安静下来,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根据自己在家的表现和自己家的情况,挑选出经典的情景,三到五人一组,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用英语来展示自己家的情况。对于这个作业,同学们表现了极大兴趣,同学找到自己的伙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积极发言,齐心协力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同学们表演的话剧中,有一句台词让我记忆深刻,“I love my family,because 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对于这一次话剧课堂同学们的表现我非常满意,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应用有很大的帮助,还加深了学生们对家庭、对父母的爱。

话剧课堂的形式使英语课不再单调枯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英语课堂也有了感觉,对于他们应用英语有极大帮助。

校园广播,锤炼口语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能够熟练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话便成为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羞于说,这样的情况对于口语的提升有很大的阻碍。据我了解,那些不敢说和羞于说的学生有的是怕自己的发音不标准,有的是找不到合适的句子来说。据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了一个很重要的项目,那就是让学生们来进行校园广播。

例如,在小学译林版英语4A Unit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课堂上,笔者提问了一个学生,“Do you play basketball?”他回答说“Yes”,笔者又继续问,“Which basketball star do you like?why?”但是这一次他支支吾吾的不说话了。课后,笔者找他了解过,他说他喜欢的篮球明星是科比,但是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这下笔者有点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在课堂不发言了,但是让他们一下子就能够找到合适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于是,笔者想到了让他们进行校园广播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有了语感,积累增加,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句子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了。果不其然,这个方法施行一段时间后,笔者的课堂活跃了很多。

英语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慢慢积累的,让学生们进行校园广播,不知不觉中就帮他们打下了很好的口语基础,对于他们口语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校园广播还能够让他们的胆子增大,不再害羞。校园广播所取得的效果出乎意料,对于口语的锤炼有很大的效果。

O计游戏,渗透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国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西方却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同样,英语和汉语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英语的过程中,渗透进去一些西方文化,对于学生们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游戏教学,设计一些小游戏,让他们在欢愉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西方文化。

例如,笔者在讲解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7 how much 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领悟西方文化,切实体会在西方购物过程中沟通的礼貌性。在本堂课中,笔者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了New words部分。在学生掌握单词之后,进一步让同学们熟悉一下文章。基于文章,让学生自己找一个partner开始角色扮演,一名学生扮演导购,另一名扮演顾客,以此展开购物活动。先是自由练习,随后,笔者邀请一组学生给同学们进行了演示。两名同学自己编制了一组对话,并很细心地注意到在沟通时诸如“good morning”“hello”等礼貌性问候。相比我们国家,同学们都深深意识到在西方国家,沟通更礼貌、客气。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通过组织小游戏,让学生切实参与,可以很好的体会语言文化,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英语,提升同学们的英语素养。

第7篇

舞榭戏台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上演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成为了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100年后,中国戏剧界将用精品剧目向话剧百年致敬。4月17日至5月3日,“第五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将紧紧围绕“话剧百年”这一主题为京城观众呈现丰盛的戏剧盛宴。在为期17天的时间里,18台风格各异的中外戏剧精品将轮番上演。

推出话剧交响剧诗《吁天》

今年的“戏剧季”依旧以音乐剧拉开帷幕,一台轻巧的百老汇音乐剧《I LOVE YOU》在首都剧场的浪漫开演将作为揭幕演出。这台百老汇经典曾经在世界各地有过20多个不同语言的演出版本,演出场次超过4000场,没有庞大的演出阵容和眩目的舞台效果,四个演员、一把小提琴、一架钢琴便成就了这台被美国媒体誉为“百老汇史上最浪漫、最幽默的音乐剧作品”。此次由歌手林依轮领衔的中文版,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百老汇亚洲娱乐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歌手林依轮在剧中一人分饰律师、父亲、囚犯、送比萨的小工等16个角色,尝试了爵士、蓝调、R&B等不同的音乐风格。

与开幕式的温馨浪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闭幕式的厚重与大气。为纪念中国首部话剧《黑奴吁天录》,由著名导演陈薪伊挂帅、众多国内一线表演艺术家及明星加盟的话剧交响剧诗《吁天》即将于5月3日晚作为第五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闭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全剧将以中国话剧重要的开拓者和参与者欧阳予倩这一角色作为主持人贯穿全场,以众多角色朗读1961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欧阳予倩根据《黑奴吁天录》改编的《黑奴恨》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进中国话剧奠基者的精神世界与心路历程。濮存昕、王奎荣、奚美娟、吕凉等京沪两地众多艺术家将出演剧中主要角色。所有配乐将由北京交响乐团现场演奏。

“戏剧季”向话剧百年献礼

今年的“戏剧季”与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暨第五届全国优秀话剧展演在时间上既有交叉,又相互补充。从此次“戏剧季”的参演剧目来看,既有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复排的《骆驼祥子》这样脍炙人口的中国戏剧史上的原创经典;也有四川人艺演出的《警察》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题材和表现手段的新创力作;更有西班牙独角戏《一个女演员的内心独白》等国外当代戏剧作品。

此外,戏曲板块的三台剧目也是各具看点。由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执导的越剧《赵氏孤儿》由“越剧王子”赵志刚出演程婴一角;青春版黄梅戏《红楼梦》则是一台由青春面孔挑梁的新创剧目;北京京剧院的《武则天》是为“黄金搭档”王蓉蓉、杜镇杰量身定做的剧目,选取了以往“武则天”题材从未涉及过的全新视角。

低票价贴近大众

与此同时,此次国际戏剧演出季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下,将采取低票价的政策。除开、闭幕式演出外,所有场次的演出票中低价位票都占有相当的比例,例如北京人艺的话剧《骆驼祥子》,将近一半的门票价位都在180元以下,小剧场剧目以及戏曲演出的最低票价均将在百元以下。此举可谓充分考虑了百姓观看精品戏剧的购票能力。中外优秀戏剧作品再不是拒普通百姓于千里之外的、只能远观的作品,而是力求贴近大众,送到普通百姓面前。此外,大师课以及著名艺术家进校园与师生交流等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第8篇

岁末年初,北京的刘恒、邹静之和万方三位作家,聚首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小剧场,宣布成立国内第一个以作家为主体的剧社“龙马社”。这几天,记者频繁连线“龙马社”的各位创始人,和他们探讨关于戏剧以及戏剧文学的话题。很显然,作家们聚集在话剧的命题之下,一起进行关于中国话剧的新尝试,不仅是出于兴趣,而是希望在艺术实践中凸现文学以及文本的重要。

近年来,北京的话剧舞台很热闹,各式各样的话剧、各种类型的演出团体层出不穷,但由作家们“挑头儿”做一个剧社,还是让人觉得有几分新鲜和好奇。对于这一点,邹静之表述得比较清楚。他说,各种文艺作品对文本的需要是不一样的。话剧是文本的归属,是要看剧本的。古今中外一切能够不断流传、让人不断震动和思索的戏剧,靠的就是剧本的力量。于是,这三位喜爱话剧又同时看重文本的作家便走到了一起,共同用剧本来实现文学的延伸。由于两位社长邹静之和刘恒一个属龙,一个属马,于是“龙马社”的名字也就有了。

龙马社的开门大戏,是邹静之创作近四年、十一易其稿的《操场》。邹静之虽然在影视剧创作方面名气很大,但一直对话剧难抑激情。近年来,他的话剧《我爱桃花》《莲花》等都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并取得了不俗的演出成绩。而对于尚在排练中的《操场》,邹静之说“是被别人评价为这些年最好的作品”。他曾经每天去一个大学校园的操场遛弯,遛了五年,觉得这是喧嚣的城市里一个非常丰富的角落,于是将看到的东西,提炼和升华为这个“有关个人的,也是有关知识分子自我批判的作品”。他还邀请了实力派演员韩童生、陈小艺、李建义、龚丽君等共同出演,由北京人艺青年导演徐昂执导,今年2月在首都剧场亮相。

另一位社长刘恒也是文学和影视的双栖作家,他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收视率颇高,鲜活的剧情和人物,显示了他编剧本的天份。虽然按龙马社的打算,三位主创每人每年排一部戏,从正在“操练”的《操场》算起,但刘恒的剧本创作也已摆上了日程。他说:“在朝拜艺术圣神的路上,龙马社是个驿站,供我们歇息、切磋和谋划。当重新上路的时候,我们不再是孤独的行者,而是宁静的满怀友善的同路人。”

之女万方担任了“龙马社”艺术总监。她写过小说,也写过不少电视剧,但她认为“写话剧是我的写作经验中最好的经验,感到最过瘾”。万方认为话剧的生命力无可置疑,那种活生生的魅力,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思想、审美的交流,是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

邹静之还对记者说,龙马社将吸收更多新成员,包括有志于话剧事业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共同打造出具有鲜明的龙马社风格的精品话剧。但遗憾的是,龙马社目前还“居无定所”。办公的地方是话剧发烧友免费提供的,现在的排练场也是朋友借给龙马社的。他告诉记者,希望能借本报一角,向热爱话剧的朋友呼吁一下:谁有暂时闲置不用的地方,可否借给龙马社做剧场或排练场?

龙马社被作家们当做自己的梦幻城堡。譬如在某个温暖的下午,沏一杯茉莉,就着窗外的阳光,围坐在一起,大声朗读自己的剧本――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在他们看来,剧本是可以穿越时光的,他们想争取争取让自己的文字成为穿透时间隧道的那种最锋利的东西。

第9篇

六易其稿,终成磅礴大作

一年前,话剧《管子》的编剧兼导演、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编导系主任王超带领着一群热爱戏剧的学生,满怀着对齐鲁文化的热忱,开始了《管子》的创作和排演。在这过程中,王超六易其稿,极尽完善,终成今日之《管子》。

在剧本的结构上,《管子》的故事并不复杂,选取的是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关于管子、关于齐桓公、关于齐国称霸的故事。但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经过王超的精心改编,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人物个性也更加饱满。每一场戏,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一环扣一环,让人看到意想不到的发展和结局。在情节铺排上张弛有度,起承转合,大开大合,步步上推,显示出一个编剧的精心与老到。

近百人组成的浩荡剧组,如此宏大的话剧规模并不多见。但在以王超为核心的几名老师的带领下,编导班的学生们经历近一年的雕琢打磨,最终将《管子》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对于导演专业的学生,台词、形体并不是他们的强项,对人物的理解和挖掘却是他们的利器。王超便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剧中深刻的思想和丰满的人物个性演绎出来。恢弘大气的原创音乐,以及不时传来的擂鼓声,把观众带进了齐国的宫殿、街口的刑场,为观众造就了强烈的现场感。整部剧磅礴恢弘、典雅大气,既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春秋英姿,又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褪去功利,演绎春秋故事

“一群男人演绎的金戈铁马,55位导演倾力打造的春秋故事。”编剧王超如此评价这部话剧。话剧《管子》讲述了“春秋第一相”管仲是如何从一个牛贩子成长为大齐的相国,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故事。全剧充满了阳刚之气和浪漫主义气息。诗化的语言、中国画似的写意风格,大笔泼墨的意境,雄峻奇伟的戏剧结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都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作为一部校园话剧,《管子》摒除了某些商业剧目迎合市场,浮于表面的不足。而是由几个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在剧场里踏踏实实,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演绎一部戏剧。或许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这个浮躁的商品社会中,这件事本身就弥足珍贵。对于接触戏剧只有四年的学生来讲,稚嫩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这次实践的经验。《管子》的排演将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经历。

在话剧的准备阶段,老师会组织演员们大量阅读关于春秋时期管仲、齐桓公的资料,每人都做了三万字以上的笔记。后又从山东师范大学请来专家教授,详细讲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再后来又专门组织演员去临淄深入生活,去管仲所生活的那块土地上汲取营养。最后经过整整一年的精心打造,终于排成了这部让人过目不忘,震撼不已的原创话剧。

立意深远 眼光可谓独到

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齐鲁大地”,齐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综合。而早生孔子几百年的管子,肯定是齐文化的重要创立者之一,他的富民政策,他鼓励通商、发展贸易的诸多主张,以及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兼容的治国理念,均显现出与其他统治者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务实性和智慧性。对于他的贡献,连孔子都发出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感叹。在挖掘和整理齐鲁文化的今天,这群师生们能选择管子作为演出的题材,其眼光可谓独到。

历年以来,描述孔子的话剧、影视剧不在少数,而主要写管子的话剧作品还未出现。所以话剧《管子》填补了这段空白,让一段历史重现在当代,让当代人感受齐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第10篇

2007年和2008年,上海昆剧团先后为王芝泉、岳美缇、刘异龙、蔡正仁、梁谷音等一批身经百戏的艺术家举办专场、曲会,师徒齐齐亮相舞台,唱曲谈心,场面感人。这些专场无一例外带有“传承”这个关键词。仅从这些专场的名称――“兰德馨香”、“巾生今世”、“丑行天下”、“雅部正音”、“幽谷清音”来看,就不难看出“上昆”将传统引向现代的指归以及一班中青才俊的文化创意。毕竟几十年来,即使是再古老、再高雅、再曲高和寡的艺术品,终也要向市场寻求卖点。

近年来,上海昆剧团放下身段、找寻卖点、争取观众的举措连续不断。它常凭时尚的“秀”、趁传统的“节”以吸引更多年轻眼球,但“卖”的内容始终还是中规中矩的纯粹演艺,可谓“形万变而质不变”。而大量的中青年观众,主要也是被这个“质”所吸引的。

近年来从国外持续引进的大型音乐剧,其市场定位也是中青年观众。一个迹象十分明显,从前几年的《悲惨世界》、《音乐之声》、《猫》、《剧院魅影》、《狮子王》,到2007年的《妈妈咪呀!》、2008年的摇滚版《阿依达》,总体品位呈现愈来愈娱乐化倾向,目标观众也同这些剧目的剧龄一样,从中青年渐向青少年靠拢。2008年在沪演得最火的外国音乐剧《发胶星梦》,故事一如其名,讲述了一个出身寒微、身材肥胖却可爱迷人的女孩特蕾西,在电视选秀中用亮丽纯真的演唱获得全国瞩目的故事。相信从百老汇引进该剧的动机,与国内“超女”、“型男”的方兴未艾有着“前果后因”的联系。《发胶星梦》与其说是靠情节人物取胜,不如说是唱歌跳舞主打――尾声时编导特意安排了观众与演员起舞的“余兴”,犹如一场派对到了狂欢。

在话剧领域,赖声川、孟京辉的时尚话剧依然如日中天,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剧连续两年延续火爆,2008年更有“阿加莎推理戏剧演出季”推出,想看《捕鼠器》,《蜘蛛网》、《死亡约会》的观众回回都要预订,场场一票难求,出品方的这轮经典翻演又获得了可观的市场回报。与此相对,被视为“正统”的话剧如《牛虻》、《红与黑》、《茶花女》的票房却不尽人意。

20多年来观众口味的变化,相当显著;20多年来戏剧潮流的变迁,十分巨大。在商品世界的狂涛巨浪中,大批戏剧之舟的舵轮早就被拍击得倚里歪斜,就算最高明的船长也难免屡屡失控,酿成“阴沟翻船”的惨剧。对此,有必要进行冷静的反思。

而反思是需要参照物的。

十月金秋,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沪开幕。在为期7天的戏剧节里,全国各地校园的23台由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剧目将上海戏剧市场弥漫的铜臭味多少冲淡了些,其中《青春红肩章》等剧目具有相当的思想艺术水准。作为回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青春版《商鞅》作为祝贺演出,在性质上可谓旗鼓相当。

这次中国校园戏剧节的剧目除了些许自娱自乐的成分之外,主要担当起了青年体验人生、学习和批判社会并试图改造、创造的天然追求和历史使命。当今校园戏剧的本质,是学生们通过戏剧体验更多人生经历、接触更广社会范畴的一次演练,其主要任务在于塑造社会的、全面的、大写的人。只有大写的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戏剧的颓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从莘莘学子中发现、培养出色的戏剧艺术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戏剧观众”,尚属浅层、次级的指归。有专家认为,要珍惜和爱护校园戏剧在艺术上的“不过分成熟性”和在体制上的“不过于完善性”,以确保其思想的锋芒和艺术的锐气,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也就是说,经济支持、政策扶持、体制建构包括艺术导引,都必须以不伤害校园戏剧的自发性和青涩度为前提。而且,这些校园戏剧特质的可贵存在,不仅是广大青年学生提高素质、走向社会的指示灯,也是对过度成熟的戏剧市场、过度完善的戏剧体制机制的一针清醒剂。

但是,当弱小稚嫩的校园戏剧走出校门、进入文化市场化与艺术娱乐化的雾都迷城时,且不论它们能否清醒别人,就连自身能否保持清醒恐怕也是个未知数。

当包括艺术家在内的一切人群,包括文艺团体在内的一切机构都以市场的好恶为唯一标准、以金钱的多少为首要指标时,当所有艺术从业者都与老板、总裁甚至小商小贩所见略同时,文化艺术大师及其传世之作的出现,只能是痴人说梦。

还是再回到校园,关注一下那些未来可能的大师。

第11篇

根据勤工助学部工作进程安排,结合我院学生实际,为提高我院学生的面试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竞争意识,勤工助学部特举办了第二届 “从现在做起”情景话剧比赛。在部门前期精心的准备下;赛时细致的安排下;院领导和师生的指导帮助下,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第二届“从现在做起”情景话剧比赛于3月27日晚在一片掌声与欢笑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09级新生干部心理讲座

会上,杨丽新老师针对新生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活出现的各种不适应和迷茫状态等心理问题,分别从学习与成才、人格发展、情绪管理、交友恋爱等几个方面给同学们做了详细的分解与指导,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语言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剖析了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提出了正确面对问题的方法。

通过此次心理讲座,使我院新生干部能把讲座上所学到的收获用于帮助班级那些对环境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得当、同学关系处理不融洽和家庭生活困难等方面产生压力的同学,和同学们一起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通过此次心理讲座,使我院新生干部能把讲座上所学到的收获用于帮助班级那些对环境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得当、同学关系处理不融洽和家庭生活困难等方面产生压力的同学,和同学们一起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

第12篇

《纽约时报》的剧评记者本・布兰特利写道:“品特先生被恰如其分地视作他的朋友和老师、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真正的继承人。像贝克特一样,品特创造了一个悲喜交织的世界……”

美国《The New Criterion》说法则是:“诺贝尔文学奖又一次证明了它的荒谬。品特的戏剧完全是萨缪尔・贝克特的翻版……”

萨缪尔・贝克特,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陌生的大师。

2006年,是萨缪尔・贝克特的百年诞辰。

这个时刻,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又要聚在一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萨缪尔・贝克特的崇敬与理解。

这一时刻,世界会因为萨缪尔・贝克特而精彩纷呈。

也是在这一时刻,在全球纪念萨缪尔・贝克特的系列活动当中,第一次有了中国艺术家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将发自上海。

“贝克特百年诞辰”活动

2006年4月,“贝克特百年诞辰”上海站的活动由上海唯一一家国家级话剧院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发起主办,由爱尔兰驻沪总领事馆、中国台湾当代传奇剧场以及爱尔兰盖尔・圣拉扎演团共同协办,历时约两周,主要由四个剧目组成,更穿插了一些专题讲座与工作坊活动。

来自台北当代传奇剧场的实验京剧《等待戈多》(又名《等待果陀》)在贝克特诞辰之日鸣锣开道,取贝克特广为人知的作品精髓与中国传统的京剧形式相结合,深刻而不失新奇,“爱斯特拉冈”成了“爱抬杠”,“弗拉基米尔”则成了“废低迷”,在京剧的唱念做打之间,创造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4月13日,吴兴国主演,艺术剧院,台北当代传奇剧场演出。

由贝克特生前挚友兼得力助手沃尔特・阿斯姆斯亲自执导的话剧《终局》,继2005年首演之后再次邀你进入贝克特纯粹的精神世界,感受生存的别样色调――4月26日-30日,戏剧沙龙,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维特主演,戏剧沙龙,爱尔兰盖尔・圣拉扎剧团演出。

尽管贝克特因戏剧而成名,他自己却说《等待戈多》不过是他小说中一些片断的联结,是一种消遣,因此来自爱尔兰的盖尔剧团根据贝克特著名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之死》和《难以命名者》改编的话剧《莫洛依》便显得尤为特别――4月18日-21日,柯那・洛维特主演,戏剧沙龙,爱尔兰盖尔・圣拉扎剧团演出。

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一等奖剧目――灵感源自《等待戈多》的校园话剧《等到戈多》,则假设了戈多出现后的情景,让人在捧腹中思索――4月17日-18日,D6空间,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社演出。

萨缪尔・贝克特

100年前的4月13日,耶稣受难日,黑色星期五,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中产者家庭,萨缪尔・贝克特降生了。21岁时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毕业,获得了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旅居巴黎时的贝克特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詹姆斯・乔伊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贝克特开始了创作生涯。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落在了这个用法文写作的爱尔兰人头上,他的小说和戏剧开始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上演。1989年,萨缪尔・贝克特逝世,从此纪念活动络绎不绝。贝克特家乡爱尔兰都柏林的门剧院更是将贝克特所有的戏剧作品逐一清点了一番。

1999年,为纪念贝克特逝世10周年,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举办了贝克特艺术节,门剧院承办了此次艺术节,将贝克特所有19部戏剧作品都完整地搬上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