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无糖食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今,“健康饮食”、“养生”等追求健康的主张逐步流行。在食品领域,不少商家在“健康”方面下足了工夫,推出品牌各异的“无糖食品”、“低糖食品”来吸引眼球,“无蔗糖”、“无糖”等字样在无糖食品包装上显得十分醒目。但是,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你又心动了吗?
名词解释
无糖食品是什么?百度百科里对“无糖”的定义就有着明确的界定:一般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食品,但是无糖食品可以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
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并非“完全没有”的意思,而是要求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这也意味着,某产品标上了“无糖”,它的糖含量只要不超过0.5克/100克就行。
高价格“无糖”
“无糖”二字纵横食品界。许多食品都拉起“无糖”大旗,常见的有无糖饼干、无糖点心、无糖饮料和无糖麦片等,比如果脯蜜饯、膨化食品、巧克力和汤圆等也都开始打“无糖”的概念。
少了“糖”这种材料,价格却没有跌下来。无糖食品的价格并不比同类别的普通食品便宜,甚至有的价格要高出数倍。记者在超市里看到,一款标榜“无糖”的鸡蛋苦瓜面900g标价是38元,而同是这品牌同样900克规格的鸡蛋面却只需15元左右,价格足足贵了一倍之多。再以某火爆品牌猴头菇饼干的无糖苏打饼720克为例,这以“养胃和无糖”作为噱头的饼干标价95元,价格反远远高于同规格苏打饼干。
混乱无序的无糖产品
一直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无糖产品市场较为混乱。有的商家不按照国家规定的剂量使用甜味剂,其产品中的甜味剂含量往往超标;有的商家虽然标注“无蔗糖”,但在其配料表中却标注加有白砂糖或葡萄糖;有的产品配料表和营养表的表述含糊不清。
超市里一款名思X纤麸无添糖消化饼干,在营养表一列中标出每100克食品中含有糖1.6克,但并无解释这个“糖”是否为无糖食品中所被允许加入的糖。如果按这是普通食品所添加的糖来理解,那么1.6克的含糖量明显高于国家对于无糖食品含糖量界定的0.5克,这明显与包装标识的“无糖”不符。
有些无糖商品更是笼统一谈,仅仅提到有无食品添加剂或者只提及一些简单原料,对于添加剂名称则只字不提。须知,例如山梨醇等一类都在食品添加剂一列。一款在网上销量过千的玉米饼干片便是如此,大大咧咧地张扬着“无糖”,配料表中却仅标出玉米、食用盐和水三样,再无具体说明。
专家过招 真正无糖食品 DIY最靠谱
营养专家刘纳认为,“无糖食品”是一个非常有迷惑性的词,需要慎重对待。无糖食品有一部分消费人群是糖尿病患者,对于他们来说,尽管食品无糖,依然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影响血糖的不光是蔗糖,热量和脂肪也起作用。”
刘纳透露,无糖食品里不含有糖,却会在生产中加入“代糖品”来替代糖,例如麦芽糖醇、阿斯巴甜等等。“我认为其实这些代糖品目前对我们身体的安全性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对肝脏代谢的安全性。很多代糖品会导致人肥胖。”此外,她进一步说,许多宣称“无蔗糖”的无糖食品实际以淀粉为原料,这些淀粉类食品在代谢过程中会转化为糖,特别是用精白米或精白面生产的食品,对糖尿病患者同样不利。
她建议,“在选购无糖食品时,最好选择用粗粮制作或者升血糖指数比较低的原料。在选购时还要考虑成分表,综合整个的热量和升血糖指数。我认为市面上大多的无糖食品还是不如天然的蔬菜、水果或者自己制作的无糖点心。在制作无糖点心时,不添加糖的话,可添加果干、芝麻或者核桃等调味。”
消费者声音 忧心是否真无糖
据了解,消费无糖食品的人群主要是减肥人士、追求健康的人士、老人家或糖尿病患者。从超市销售人员口中可知,前往购买的大多是年轻人,除了部分自用以外,其他全是为自己父母或者患糖尿病等疾病,需要食用无糖食品的朋友购买。
May特别在意自己的身材,她会严格控制一日三餐热量,尤其对含糖物质避退三舍。管不住自己的一张嘴时,她会拿无糖零食来打发。同是减肥人士的白女士是办公室OL,下午茶时段她给自己准备的零食都是有”无糖“标志的。
也有消费者将信将疑。母亲患有糖尿病的李先生则有点担忧,“现在市面上的无糖食品良莠不齐,虽然标有‘无糖’字样,但不知道是否真正的无糖,所以我为母亲购买食品的时候都格外小心,很小心地查看食品的配料。”
邻居张大妈是南方人,出了名的好吃甜食。然而,老天似乎有意跟她过不去,今年春节过后,大家发现张大妈特别能喝水,人也明显地瘦了,到医院一查,结果是患了糖尿病。按照医生的嘱咐,除了正规服用降糖药以外,还要控制饮食,尤其是甜食。为了自己的病,张大妈只好非常不情愿地与甜食断交,血糖也一直控制得不错。前不久,张大妈在超市发现有带甜味的无糖食品出售,听导购小姐讲,这类食品有甜味,不含糖,多吃无妨。这正合张大妈的胃口,于是她买回了不少在家当主食吃,使她吃甜的欲望得到满足,胃口大开,每天饭量较前明显增加。前两天,她到医院复查血糖,整整比以前高出一倍。显然,这都是对“无糖食品”无知惹的祸。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病人不得不放弃多年的饮食习惯与“甜食”作别。为了满足这部分糖尿病病人的口味,“无糖食品”(如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奶粉、无糖饮料、无糖冰激凌等等)应运而生,“无糖食品”的出现让糖尿病病友在购买食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为了促销,一些商家宣称:无糖食品不含糖,糖尿病病人可以多多食用。那么,“无糖食品”中到底含不含糖,糖尿病病人能否不加限制地食用呢?
从医学角度讲,“无糖食品”这种叫法并不科学。一提到糖,人们就会想到葡萄糖、蔗糖。而医学上所指的糖与我们印象中的糖有很大的差别。医学上的糖又称“碳水化合物”,它是单糖、双糖以及多糖的总称。葡萄糖、果糖属于单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属于双糖,而我们平常所吃的米、面中的淀粉则是多糖。
无论哪种糖,只有在肠道中被分解、转化为单糖后,才能被肠道吸收、利用。在各类糖中,人体对单糖的吸收速度最快,蔗糖次之,而淀粉则需要多次分解变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速度较慢。糖尿病病人应避免食用吸收较快的单糖(如葡萄糖)和双糖(如蔗糖,即白糖),以防止进餐后血糖激增。
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多数是不加蔗糖的,或是用木糖醇等甜味剂替代蔗糖。比如市场上常见的“无糖糕点”,虽然没有加入蔗糖,并且富含膳食性纤维或某些微量元素,但它本身也是用粮食做的,其主要成分――淀粉经消化分解后都会变成大量的葡萄糖,与我们日常生活吃馒头、米饭所吸收的糖分、热量没有区别,所以,“无糖食品”并不可以无限量地吃。有些糖尿病病友由于不加节制地食用“无糖食品”,出现了血糖上升、病情反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对“无糖食品”不了解造成的。还有所谓的“降糖奶粉”,其实就是在无糖奶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铬,这对于体内铬缺乏的糖尿病病人或许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据科学家研究,缺铬主要见于病情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病人,由于多尿导致体内铬排出增多,糖尿病病人经过治疗,尿量恢复正常,体内铬也随之恢复正常,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特意补铬。另外,铬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多了对人体反而有害。
那么,糖尿病病友又该如何选择和享用“无糖食品”呢?
第一,要选购正规大中型企业的产品,以确保“无糖食品”的质量。
第二,在选购“无糖食品”时,不仅要看其是否标注“无糖食品”的字样,还要看其配料表,看该产品添加了何种甜味剂(如木糖醇、麦芽糖醇、甜菊糖等)。对于标注“无蔗糖”字样的食品更应注意,不能盲目食用,因其中可能含有葡萄糖等其他糖类。
第三,即使是“无糖食品”,也不能无限量地食用。对糖尿病病友而言,无论是选择“无糖食品”,还是别的保健食品,食用时,同样要将其热量计算在每天应该摄入的总热量当中。最好在餐后进行血糖检测,看血糖是否有升高现象。如果血糖明显高于平时的水平,应立即停食。如果选择无糖饮料,最好事先做个测试,在血糖正常的情况下,于两餐之间血糖最低的时候饮用,并在饮用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测量血糖,验证确对血糖无影响后再继续饮用。
另外,“无糖食品”没有任何治疗功效,千万不能用它替代降糖药。
总之,糖尿病病友应当认清“无糖食品”的原料只是用甜味剂代替了蔗糖,仅能起到改善口味、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并不具备降糖作用,吃的时候应计入主食当中。切不可听信不负责任的宣传广告,认为凡是“无糖食品”就可以放心无限制地食用,甚至靠吃这类保健食品来代替药品,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
对于无糖食品的定义,我一直心怀狐疑。国际通用的概念是,无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但是,它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品种。
但是,为什么无糖食品非要加什么甜味的糖醇和低聚糖呢?不可以根本没有甜味吗?似乎是不行。比如说,加了糖醇的饼干可以叫作无糖食品,而根本不加糖也没有任何甜味的淡咸味饼干却不能叫无糖食品;又比如说,加了木糖醇的藕粉可以叫无糖食品,而压根就没有甜味的纯正藕粉却不能叫无糖食品……看来,没有甜味的东西就不能叫做无糖食品,这是不是有点滑稽呢?
既然国际惯例都如此令人困惑,国内的情况,毫无疑问更是混乱。这次调查表明,购买“无糖食品”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而且要瞪大眼睛,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首先,是无糖食品里面,很可能含有淀粉水解物类作为甜味来源,也就是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之类。不知生产者是否明了,这些糖浆升高血糖、变成能量的效率,未必会比蔗糖慢多少。最可笑的是,添加了葡萄糖浆,还在号称无糖食品――蔗糖还要在小肠中才能变成葡萄糖呢,而这个产品提供了纯正的葡萄糖供我们快速升高血糖……我真难以想象,糖尿病人如果购买了这样的无糖食品,会是什么样的麻烦。
其次,既然无糖食品必须要有甜味,里面自然要加甜味剂。但是,如果加糖醇和低聚糖,显然成本会比较高。于是,我国大部分产品都转向了高效甜味剂,特别是合成甜味剂,比如安塞蜜、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等。
但是,问题不是替换一个配料那么简单:这些东西的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那么比如原来的配方当中,100克产品要加40克蔗糖,现在只需要加零点几克甜味剂就够了,用什么来凑体积呢?一般来说,用来做填充的不是淀粉,就是淀粉水解物,比如糊精之类。这些东西既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又和白糖一样容易令人发胖,对于糖尿病人和减肥者来说,一样是大麻烦。
第三,没有加入糖,并不等于某种食品对人有好处。哪怕是既不升高血糖也不变成热量的高效甜味剂,也有刺激食欲、促进肥胖的作用。它们本身没有营养价值,应用于食品当中,甚至可能带来额外的麻烦。比如国外报道,部分消费者对阿斯巴甜敏感,不仅限于苯丙酮尿症患者;还有一些消费者对“三氯蔗糖”这种高效甜味剂不耐受,吃了之后引起从头痛到思维模糊等各种不良反应。那些被许多人看好的糖醇类,也未必全是优点,因为大部分糖醇在过量摄入可能引起腹泻,少数腹泻效应虽小,吸收后从尿中排泄出去也会加重肾脏负担。
说来说去,我国的所谓“无糖”食品,不过是没有放白糖而已,绝对不意味着对血糖控制有利,更不意味着对减肥有利。如果不好好看看标签当中的配料表,后果真是很严重。
最后,也是最糟糕的一点,很多人正是因为某种食品标记“无糖”,就放纵自己吃掉这些本来营养价值不高的食物和饮料。所谓“给我一个理由先”,各种打着“无糖食品”旗号的产品,支持了他们喜好甜食、喜好甜饮料、喜好高度加工食品的坏饮食习惯。依我看,这才是无糖食品所带来的最大麻烦!
要想远离肥胖,控制血糖,最好的饮食方法还是少吃任何人工甜味的食物,多吃粗粮豆类薯类,用天然质地的新鲜水果来替代甜食和甜饮料,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什么无糖、低糖食品上。
文/顾勇
饭盒里放羹匙无害
不少上班带饭盒的人,习惯将羹匙或筷子与饭菜一起放在饭盒内,这是极不卫生的。
因为羹匙把儿或筷子手握的部位带着大量的细菌,不经过高温消毒,餐具上的细菌是不会被完全消除或杀灭的。如果将匙、筷放在饭盒里,直接与饭菜接触,上面的细菌就必然污染饭菜,食用时进入人体,造成危害。因此,饭盒里忌放入羹匙或筷子,而应将它们另用干净的纸包起来,使用时再清洗干净,以防病从口入。
用旧报纸包装食品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用旧报纸、杂志、书页来包装食品。这种做法对人体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首先,印刷报纸所使用的油墨中含有一种叫多氯联苯的有毒物质,它的化学结构跟敌敌畏差不多。如果用报纸包食品,这种物质便会附着在食品上,然后随食品进入人体。多氯联苯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并积存起来。多次食用这种物质后就会产生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中毒症状。
其次,旧报纸经过很多人的传阅,难免沾上大量细菌、病毒等,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我们绝不能为图方便而用旧报纸包食品。
使用反复炸过食品的油
反复炸过食品的油其热能的利用率只有一般油的1/3左右,而食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过多次加热还会产生各种有害的聚合物,此类物质可使人体生长停滞、肝脏肿大。此外,这种油中的维生素多遭破坏,多食对人体无益。
多放味精更可口
在菜肴中加入味精,可以使菜的味道更加鲜美,而且适量使用味精,也能从中获得一定的营养。不过,味精不能无限量使用。比如炒一盘白菜用料1000克,味精用量在0.4克左右为宜,味精放多了反而会使菜肴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失去其调味的作用。另外,过多地食用味精(每天食用5克以上),会出现背部及上肢麻木、周身酸软等不良反应。
在酸性食品中放入味精
因为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遇到酸会发生化学变化,使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变成谷氨酸二钠,因此,煮酸性食品最好不要放味精。例如,在制作有糖醋汁或西红柿汁菜肴时,就不必放入味精,即使放入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每菜必用味精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菜都使用味精,就显示不出原有的食物鲜味。时间长了,就会对味精产生依赖性,不爱吃没有放味精的菜,从而使食欲减退,降低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无糖食品也要限量食用
文/刘五云
超市中多辟有糖尿病患者食品专柜,货架上摆放的大多是一些无糖食品。不少患者认为这些食品是“安全”的,吃的时候不用“算计着”。但内分泌科专家指出:无糖食品依然含有一定的热量,如果不加限制地食用,对血糖的控制是很不利的。
父亲节要到了,单位新分来的毕业生楠楠兴奋地盘算着要给爸爸送一份礼物。
说起来,楠楠挺孝顺的,上个月母亲节,她给妈妈买了一套法国的化妆品,还陪妈妈享用了烛光晚餐,妈妈开心极了,到处跟人炫耀: “我们家楠楠给我的礼物太好了!”结果同样爱打扮、爱泡吧的她半个月之后就成了“月光族”,靠老爸的资助才勉强度日。这个月发工资刚还给爸爸,又碰上父亲节,难不成还要跟爸爸借钱买礼物啊?
好在爸爸心疼女儿,再三嘱咐不要破费,东西再小也是女儿的心意。小小的礼物爸爸一定会喜欢。那送什么好呢?思来想去,楠楠心里有了主意。原来,爸爸早在十年前就得了糖尿病,医生让他注意饮食,尤其不要吃糖。爸爸是上海人,从小就喜欢吃甜食,刚开始爸爸也觉得很难受,后来邻居十几岁的儿子也查出来得了糖尿病,那孩子超喜欢吃甜食,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半年以后就天亡了。
那时候楠楠还在上小学六年级,想起楠楠怎么能够没有爸爸呢,爸爸表现得很坚强,以前很喜欢吃的甜食,自那以后,他真的再也没碰过。
让人纠结的网购
楠楠想起来,前两天患糖尿病的同事大陈网购了一大堆的无糖小吃,楠楠决定也给爸爸一个惊喜:让十年都没有碰过甜食的爸爸开开戒,解解馋。不过,这种无糖食品对于爸爸来说到底安全不安全呢?看到漂亮的包装盒上的成分说明,楠楠没了主意。
楠楠发现。包装盒上显示这些无糖食品均不含蔗糖成分,替代的甜味成分则琳琅满目: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这些甜蜜物质到底安不安全呢?楠楠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条人民网的新闻,越发不放心了。
那条新闻题目是《20岁女孩服用网购药品后身亡引出惊天骗局》,说的是邵阳女孩金玉玲,在吃了“仲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系疾病研治中心”邮寄的“滋阴润肺丸”的第4个疗程后,病危,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还是离开人世。可见网上陷阱多多。网购食品和药品存在安全隐患。
十年来第一个甜蜜的父亲节
一心要给糖尿病爸爸买甜品的楠楠不死心,跑去逛了一下超市,发现不少超市也有专门的无糖食品专柜,但是零星的报道让楠楠始终不太放心,为此纠结了好几天,专门来信咨询。为此,我们也走访了相关专家,认为正规食品公司生产的无糖食品,糖尿病人少吃无妨,但不能过度,这对楠楠来说已经是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楠楠的爸爸收到礼物后很开心,表示这是十年来第一个甜蜜的礼物,自己太幸福了!
无糖食品中的甜味剂安全吗?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偶尔吃点甜食的确充满了诱惑,尤其是那些注明是无糖食品的甜食,简直可以说是上天的恩赐。那么什么是无糖食品?按照国际通用的概念,无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糖类。但它必须含有糖的替代物,如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品种,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糖醇替代品。2004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这一标准。
中医一向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重视食疗;西医也提倡患者通过控制饮食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科学合理的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但是,在糖尿病患者食疗和饮食控制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误区。
南瓜的传说
还以南瓜为例。不少人都知道,南瓜能降糖,好多糖尿病患者把南瓜当作降糖食品来吃。但是仔细考察南瓜能够降糖的科学依据,大多语焉不详。有的保健品厂家找到的所谓“南瓜降糖”的根据,仅仅是来自日本的一个“传说”: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北海道地区糖尿病患者高达5%,但北海道有个村却没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这一报道引起了日本医学界的极大兴趣,经日本一位医学专家深入细致地考察和研究,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当地居民大量食用当地特产的一种嫩南瓜有关,由此在日本兴起了一股“南瓜热”。很多商家也以此传说为“依据”,开发了很多南瓜产品,如南瓜饮料、南瓜粉、南瓜降糖茶、南瓜饼干等保健食品,大加商业炒作,于是“南瓜降糖”居然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查遍古今中外医学典籍,没有南瓜可以降糖的记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专家到日本交流时,日本同仁都不知道南瓜可以降血糖这回事。
营养专家刘龚兴解释,南瓜含有不少果胶纤维,与淀粉类食物混合时,会使碳水化合物吸收减慢,餐后血糖因此有可能上升的慢一点,仅此而已。说南瓜可以降血糖,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南瓜营养价值不错,但含糖量并不低,绝不能靠多吃南瓜降血糖治疗糖尿病,否则,将适得其反,贻误病情。
实际上,那些所谓的降糖食品,进食之后,血糖不升高反降低的食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降糖药物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平常所谓的“降糖食品”,如魔芋、木耳之类,进食之后血糖也会升高,只是升高的幅度比其他食物略小些而已。如果大量食用,不管是什么食物,血糖都会大幅度升高。越吃血糖越低的食物到目前还没发现。
控制饮食不等于挨饿
控制糖尿病患者饮食,是中西医家的共识。目的在于摄入维持营养的最低碳水化合物,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降到正常或者接近正常水平,有效地纠正糖代谢紊乱。经常采用的办法是少吃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主食,多吃含糖量低的蔬菜,如油菜、黄瓜、冬瓜、白菜等等。
但是有的人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每餐不吃饱、甚至不吃主食,这又步入了另一个误区。过度节食、全素食开始可能有作用,由于热量摄入减少,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但是,葡萄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不吃主食或者吃的过少,葡萄糖来源缺乏,人体活动的能量只能由身体的脂肪分解而供给,脂肪在体内分解成脂肪酸,在体内燃烧后释放能量。这样分解的产生的脂肪酸过多,常伴有酮体生成,经肾脏可能排出酮尿,长期下去,也会引起酮酸中毒症,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控制饮食也要有个适当的度,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无论是正常人或者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不能少于150克,就是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能少于150克。
另外,就是不吃主食,也可能出现血糖升高,因为身体需要热量,由于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身体会自己动用蛋白质、脂肪,使之转化为葡萄糖,补充血糖的不足,血糖也因此会升高。长期下去,患者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形体消瘦、免疫力下降。
限制饮水对吗?
“三多一少”(喝水多、吃饭多、排尿多,体重减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有的患者发病初期见自己多饮、多尿症状,就限制自己饮水,希望以此减少尿量,这是绝对错误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喝得多是因为患者血糖高,需要增加尿量排出去,所以糖尿病患者尿多,口渴是因为排尿时带走了大量水分,体内失水过多,所以,渴了就应该喝水,不要自我限制。糖尿病患者如果刻意少饮水,就会形成血液浓缩,过多的血糖和血糖中的含氮废物无法排出,直接会引起脱水或高粘血症,还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中医主张“水要喝够、汗要出透、便要排清,才能长寿。”
不敢吃水果
众所周知,水果含糖,糖尿病患者大都不敢吃水果,有的甚至到了“谈水果色变”的地步。其实,适当吃点水果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水果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大约在6%~20%之间,香蕉、红枣、荔枝、红果的含糖量较高,而苹果、梨、橘子、西瓜相对较低。水果里的糖可以分为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果胶等等,果糖在正常代谢某一过程中不需要胰岛素,果胶还被证实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果是可以吃的。水果中还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如铬、锰等,对提高体内胰岛素活性有帮助。在血糖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适当进食各种水果对人体是有益的。
根据水果对血糖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每天可以吃一两个水果,最好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作为两次正餐之间的加餐,以避免正餐时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增加胰腺的负担。所食用的水果最好也计算一下摄入的热量,比如吃200克左右的苹果或者橘子,可以减少主食25克。如果条件具备,食用水果前后可以检测一下血糖和尿糖,看看餐前餐后变化,以掌握自己适合于食用哪种水果,以及食用量多少为宜。需要说明的事,当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时候,暂时不要吃水果,可以选择黄瓜、西红柿当水果吃。待血糖平稳以后再吃。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409-02
乳牙龋病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口腔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龋病导致咀嚼功能降低,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影响牙合系统的生长发育,易使新萌出的恒牙发生龋蚀;影响语言学习期儿童的正确发育等,因此对儿童乳牙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为了解太原市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以进一步做好口腔卫生宣教,2010年对太原市1005名5岁儿童进行了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检查对象:随机抽取太原市内1005名5岁儿童,其中男553名,女452名。
问卷对象: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的5岁儿童的家长,其中79.7%为儿童的母亲,20.3%为儿童的父亲。
1.2 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及《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龋病诊断标准》,采用室内自然光线,使用口腔常规检查器械(口镜、探针)进行口腔检查并记录。
问卷调查对接受了口腔健康检查的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饮食习惯、父母口腔健康知识及观念等。
1.3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口腔健康检查
太原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6.1%,男76.7%,女75.4%,男女无差异(表1)。
太原市5岁儿童乳牙龋均为4.01,男4.04,女3.98,男女无差异。在患龋儿童中,有2颗龋坏牙齿的儿童最多,占5岁受检儿童的12.4%,随着龋齿数的增加,人数分布逐渐减少(图1)。
龋齿好发的牙位依次为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乳中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一乳磨牙(表2)。
太原市5岁儿童所患龋齿中龋失补构成比如图2所示,有85.2%的龋齿未充填。
2.2 口腔问卷调查
2.2.1 儿童口腔卫生行为
本次调查显示,太原市5岁儿童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的有63.5%,50.0%的5岁儿童每天刷牙,其中每天刷牙2次的儿童占23.6%,4.0%的儿童不刷牙。
有60.1%的5岁儿童家长知道含氟牙膏,知道含氟牙膏的家长中29.7%认为含氟牙膏对牙齿有益处。
2.2.2 儿童饮食习惯
太原市5岁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包括加糖牛奶、甜点、糖果、糖水、碳酸饮料和含糖果汁)的儿童为52.0%。经常在睡前进食含糖食品的儿童为6.1%。39.9%的家长报告自己的孩子从不在睡前进食含糖食品。
2.2.3 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绝大部分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持积极态度,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显示,有60.8%的家长知道窝沟封闭的防龋作用。81.1%的儿童家长知道乳牙坏了应该治疗。
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有电视/广播(54.1%),报刊/杂志(64.9%),家人/朋友(39.2%),只有2.0%的儿童家长从孕妇学校获得过口腔保健知识。
3 讨论
3.1 我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达76.1%,比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10.1%,龋均高0.51,但未充填龋齿比全国低11.5%。表明我市儿童及家长对乳牙龋齿的预防不够,但发生龋坏后治疗意识较强。
3.2 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所以自幼儿半岁左右第一颗乳牙萌出起,家长就应该开始幼儿的口腔卫生保健。其中帮助孩子刷牙最重要,不仅对保持乳牙健康很重要,而且有益于儿童从小养成刷牙习惯。幼儿2岁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因此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对幼儿乳牙健康十分重要。我市儿童3岁前刷牙者超过50%,比全国儿童比例高。
糖具有致龋性,进食含糖食品的频率增加,特别是在睡觉前进食含糖食品,患龋危险性增高。我市5岁儿童睡前进食甜食比例较少,对预防龋齿的观念较好。
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及其对口腔健康的态度与5岁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密切相关。家庭收入水平高、家长受教育程度高、家长对自我口腔护理作用的认同程度高的儿童更有可能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每天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儿童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与家长知道含氟牙膏和认为含氟牙膏对牙齿有益呈正相关。
龋病多因素分析显示5岁儿童乳牙的患病状况与睡前进食含糖食品、开始刷牙的时间和家长对孩子的口腔清洁护理相关。有睡前进食含糖食品习惯、开始刷牙时间在三岁以后的儿童患乳牙龋风险高。有家长帮助刷牙并检查刷牙效果的孩子患龋风险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乳牙的关注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加强乳牙龋病预防的宣传,推广窝沟封闭在乳牙上的应用,提高人们对乳牙保健的意识,减少龋病的发生,一旦发现龋齿及早治疗,减少因龋失牙的发生,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呢?
误区之一:饮食疗法就是饥饿疗法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把进行饮食治疗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饮食,甚至是使自己处于饥饿状态。他们认为饭吃得越少,对病情的控制就越有利。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采用饮食疗法一方面是让糖尿病患者适当地限制热量的摄入,另一方面是让其保持各种营养的均衡摄入,而绝对不是让患者保持饥饿状态或禁食。若患者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必然会出现营养不良、消瘦、乏力、抗病能力低下等情况,甚至容易继发各种感染。另外,糖尿病患者若不能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则很容易发生饥饿性酮症酸中毒。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若摄取的热量不足,还会导致血糖偏低,这反而会刺激其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引起血糖的反跳性升高(苏木杰反应),从而会使其病情更加难以控制。
误区之二:少吃主食,副食不限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很注意限制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担心主食吃多了会引起血糖升高。主食(米、面等)固然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副食(鸡、鸭、鱼、肉、蛋、各种坚果等)所含的热量同样不可忽视。1克碳水化合物可以产生4千卡的热量;1克蛋白质也可以产生4千卡的热量;而1克脂肪可以产生9千卡的热量。副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进入人体后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变成葡萄糖,因此,副食吃得过多也会使患者的血糖升高。而且,高脂饮食会使人肥胖,可加速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从而会使人患心脑血管疾病。100克坚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可以产生相当于200克主食所产生的热量。假如每天吃20粒花生米,那么,炒菜时就无需放油了。因此,坚果类的零食不能随便吃。有些糖尿病患者尽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总是控制不好,就是因为副食吃得过多。此外,糖尿病患者若长期摄入高蛋白饮食,会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增高,导致肾小球呈高滤过状态,日久便会使肾小球发生硬化,使其出现蛋白尿,从而可对患者的肾脏造成损害。因此,有些糖尿病患者片面地控制主食甚至是以副食代替主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膳食平衡,还容易加重患者动脉硬化的病情,使其易患心血管疾病。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0.8~1.2克/每千克标准体重之间。糖尿病肾病患者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则应限制在0.8克/每千克标准体重以下;并发晚期肾病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误区之三:要少吃细粮,但可多吃粗粮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应少吃大米、白面等细粮,但可多吃糖分少的粗粮。这种观点也不完全正确。这是因为,无论是大米、面粉、糯米等细粮,还是玉米、荞麦、小米、燕麦等粗粮都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作为四大主食的面粉、大米、小米和玉米,其含糖量非常接近,都在74%~76%之间。和大米白面不同的是:小米、玉米等粗粮中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这些食物纤维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并有明显的降脂作用,故提倡人们多吃粗粮。但粗粮所产生的热量与大米和面粉所产生的热量基本相当。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限制主食时不仅要控制大米和面粉等细粮的摄入量,同样也要控制粗粮的摄入量。
误区之四:要少吃动物油,但可多吃植物油
有些糖尿病患者虽然每天都能很好地限制主食和副食的摄入量,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这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后才发现,原来是他们每天都超量地摄入食用油,致使其总热量的摄入过多。许多人认为,多吃猪油、牛油等动物油有害健康,而多吃植物油则无妨。其实,无论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含有脂肪,脂肪是高热量食品。如果脂肪的摄入量控制不佳,其每天总热量的摄入量就会超标,就会出现高血糖。另外,长期过量地摄入脂肪,会使患者的体重增加,导致其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误区之五:可用零食充饥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饥饿或其他原因养成了爱吃零食(如花生、瓜子等休闲食品)的习惯。殊不知,这种习惯会影响其进行饮食治疗。大多数零食均为含热量较高的食品,经常食用这些食品易使患者每天摄入的总热量超标。如每100克花生可产生589千卡的热量,每100克瓜子可产生570千卡的热量。这些食品所含有的热量比同等重量的米饭、猪肉、羊肉和鸡肉所含有的热量都要多。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可多吃零食,若想经常吃零食,可以把零食计量,然后按照所吃零食的含热量相应地减少主食量。例如:吃了70克的带壳葵花子,就要少吃100克的馒头。
误区六:口渴了也不饮水
有些糖尿病患者因有多饮、多尿的症状,所以就限制饮水,即使口渴了也不敢喝水。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从尿中排出的糖量取决于自身病情的轻重程度,而与其饮水多少和排尿量无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过高时必须增加排尿量,以使糖分随尿液排出体外。当糖尿病患者的尿量增多时,其体内的水分会大量地丢失,这时其神经中枢便会反射性地使其产生口渴的感觉。因此,多饮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过高而出现的一种具有自我保护性质的反应。糖尿病患者如果喝水少,就会造成血液浓缩,使过多的血糖和血液中的其他废物无法排出体外,导致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在医学上这叫“高渗”状态),病情严重时,会使其出现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多喝水,每天至少要饮水1500毫升,最好饮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在运动前后更要注意补水。
误区七:忌食水果
长期以来很多糖尿病患者一直认为水果的含糖量较高,因此不吃或很少吃水果。其实,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物质。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适当地吃一点水果是很有益处的。只是吃水果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要掌握吃水果的时机。糖尿病患者只有在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且没有明显血糖波动的情况下,方可进食水果。②要掌握吃水果的时间。糖尿病患者可在两次正餐的中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或睡前一小时吃水果,一般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③可掌握应吃水果的种类。糖尿病患者应选食含糖量较低及使血糖升高速度较慢的水果。一般来说,西瓜、苹果、梨、橘子、樱桃、草莓、猕猴桃等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患者较为适宜;而香蕉、红枣、荔枝、菠萝、葡萄等含糖量较高,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④要掌握吃水果的数量。具备条件的糖尿病患者每天可进食200克左右的水果,但同时应减少半两(25克)的主食,这样才能使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保持不变。
误区八: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人们都知道,膳食纤维有助于防癌、防便秘,并有降低血脂、延缓餐后血糖升高的作用,故膳食纤维被誉为人体的“第七营养素”。有些糖尿病患者了解到膳食纤维的作用后,便大量地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结果出现了腹痛、腹胀等情况。其实,膳食纤维的摄入并不是越多越好,过量地摄入膳食纤维会给人体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可导致腹泻、腹胀、腹痛,影响人体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的吸收,甚至可导致纤维粪石的形成,引起肠梗阻等。特别是那些患有急慢性肠炎、伤寒、痢疾、结肠憩室炎、肠道肿瘤、消化道出血、肠道狭窄、食道静脉曲张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实施肠道手术前后的患者应控制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另外,糖尿病患者若在短期内突然由低纤维膳食转变为高纤维膳食,还可能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难以耐受的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掌握好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应以30~40克为宜。而30~40克的膳食纤维大约可以从400克谷类或450克蔬菜或150克水果或50克的豆制品中获得。
误区六
吃干喝稀一个样
临床实例:王大娘前不久曾因糖尿病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控制得很好。出院后王大娘继续按原方案治疗,前两天去医院复查,发现餐后血糖很高。医生经过了解得知,王大娘有早餐喝稀饭的习惯,早餐后血糖高很可能与之有关,于是建议她早餐改吃干食,几天后,王大娘再去复查,餐后血糖果然恢复正常了。
医生点评:研究发现,糖尿病人进食等量大米做成的干饭和稀饭对餐后血糖的影响有很大差别,喝稀饭的病人餐后血糖显著升高。这是因为煮烂的稀饭很容易被肠道消化吸收,胃排空时间比较短,故餐后血糖上升得较快、较高。相比之下,干饭消化、吸收及排空较慢,因而餐后血糖上升得较缓、较低。糖尿病人早餐后、午餐前的血糖处于一天当中较难控制的时段,如果早餐坚持吃干饭,将有助于此间的血糖的控制,进而有利于全天血糖的控制。所以,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友应改变喝稀饭的习惯。
误区七
“无糖”食品多吃无妨
临床实例:赵女士平日嗜糖如命,各种小甜点、冰激凌啊,几乎天天不断。自从患上糖尿病之后,医生建议她不宜再吃此类甜食,这让她简直难以忍受。后来,赵女士在超市中偶然发现有无糖糕点出售,这不禁让她大喜过望,每次逛超市,都要大包小包地采购一大批,然后回到家里毫无顾忌地猛吃一通,用她的话讲“反正是无糖的,多吃点也不要紧”。不过没多久,她的血糖水平又回到了从前。
医生点评:有些患者错误地认为,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便吃,不需要控制。其实,所谓的“无糖食品”只不过是不含蔗糖而已,有些则是加入了甜味剂(如木糖醇),这些甜味剂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增加食品的热量。但是,“无糖食品”毕竟都是淀粉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多了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不可被“无糖”二字所迷惑,不加节制地大量食用。需要说明的是,无糖食品没有确切降糖疗效,不能本末倒置放弃降糖药物治疗而用它来代替。
误区八
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临床实例:王大伯是一位老糖尿病友。不久前,在一次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上听说膳食纤维具有降糖、降脂、通便等多重功效,而粗粮里富含膳食纤维。王大伯照葫芦画瓢,从此以后就只吃粗粮,一点细粮也不吃。
医生点评:多吃点粗粮的确对糖尿病有益,但不必矫枉过正,一点细粮也不吃。事实上,就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言,面粉、大米、小米及玉米等主食相差无几,大体在75%~80%之间。但由于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摄入同等量的粗粮和细粮,餐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一定差异。如进食100克玉米,其80%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血糖;而食用同等量的面粉,则90%转化为血糖,即两者的“血糖生成指数”不同。此外,粗加工的面粉含糖量低(约60%),其“血糖指数”也低。目前,市场上的“糖尿病食品”很多是由这类面粉制成的。基于上述原因,血糖居高不下者,不妨用粗粮代替细粮。而通常情况下,尽量采取粗、细粮搭配。但无论粗粮、细粮,均应依糖尿病饮食处方而定,粗粮也不能无限制地多吃。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吃太多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有可能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并影响蛋白质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反而对身体不利。所以,无论吃什么,都应该适度、平衡,选择主食也要粗细搭配。
误区九
该喝不喝,过度限水
临床实例:春节以后,彭先生不明原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每天夜里因小便要起好几次床,后经医院检查确诊是2型糖尿病。现在,他除了正常服药和控制饮食以外,甚至连水也不敢多喝一口,在他看来,多尿等糖尿病症状与喝水多有很大关系,少喝水可以减少小便次数及尿量,因此,他平时即使再渴也不肯多喝一口水,直到有一天,彭先生因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住进了医院,才明白这都是过度限水惹的祸。
医生点评:彭先生的这种做法显然不妥。糖尿病人多尿是因为大量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发生了渗透性利尿的结果。而口渴、多饮正是人体对高血糖及体内缺水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糖尿病人严重失水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将会进一步加重高血糖及体内高渗状态,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严重者会发生高血糖非酮症昏迷而危及生命。故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心、肾性疾患,就不要盲目限制饮水,每天进水量至少应达到1500~2000亳升。越是小便量越多,越是需要多补充水分,盲目限水会导致体脱水、电解质紊乱、血黏度及血糖增高。
误区十
不讲究烹饪方法
“黑管”之一:食物污染
情景1:琴琴妈妈说:现在什么东西都有污染,猪肉、鸡肉、牛肉轮流着出事,真不知道该给宝宝吃什么了。
专家对策:正确选择孩子的食物
选择那些无农药污染、无霉变、硝酸盐含量低,且新鲜干净的食物,如米、面、豆类、芹菜、葱、蒜、韭菜、土豆、萝卜、地瓜等。对疑有农药污染的蔬菜可用臭氧解毒机处理,或用蔬菜清洗剂或小苏打浸泡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根茎类蔬菜和水果,一律要削皮后再烹调或直接食用之,以维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黑客”之二:补品
情景2:玲玲刚满5岁,长得活泼可爱,稍不足的是身体偏瘦。父母为此费尽心机,到处打听长胖的秘方。后来从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花粉制剂不仅滋养身体,而且能健脑益智,于是购来按药品标签上的说明给孩子服用。想不到20天后孩子两侧长大……吓得玲玲妈妈急忙将女儿带到医院,专家的诊断是性早熟,罪魁祸首就是花粉补品。
专家对策:拒绝广告误导
以平常心对待补品。5岁以下的孩子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黑客”之三:洋快餐
情景3:4岁的乐乐比同龄孩子看上去胖了许多。乐乐妈妈说,这孩子蔬菜不肯吃,非要吃肯德基,怎么说都不听,又怕他饿着,我和他爸爸只好满足他。
专家对策: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近几年来,洋快餐风靡国内。由于其良好的就餐环境、新颖的就餐方式以及诱人的风味,很受儿童的青睐。而一些家长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也不惜慷慨解囊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问题就来了,不少儿童因为体重超标,成了“小胖墩儿”。而“小胖墩儿”又易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脑等多种“文明病”结缘,严重危害其身体与智力发育。
家长要让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食品。
“黑客”之四:糖食
情景4:欢欢4岁半了,笑起来十分可爱,可是一笑就露出了掉了2颗的大门牙。欢欢妈说,我家女儿最喜欢吃糖了,不让她吃,她就和你闹,我和她爸爸都非常宝贝她,所以她要什么都满足,就弄得牙齿都坏掉了,我们真是没办法啊。
专家对策:限制糖的摄入
治疗目的:降低血糖、消除症状,预防、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使糖尿病儿童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健康成长。
1.胰岛素治疗
儿童1型糖尿病一经确诊需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由于患儿残余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不同,要注意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
(1)胰岛素的剂量与调整:1)剂量:开始一般按0.5~1.0U/(kg·d)给予。年龄小,用量可偏小,约为 0.25~0.5U/(kg·d);处于青春发育期患者用量偏大,0.6~1.0U/(kg·d)。2)剂量分配:以正规(普通)胰岛素(RI)为例,将全天总量分3次于餐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根据患儿病情,剂量分配可按如下三种方案选择即:①三餐餐前剂量相等;②早餐前用量偏大,午餐及晚餐前用量相等;③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必要时睡前可增加一次,其剂量最小。3)剂量调整:胰岛素治疗不可能一步到位,每调整一次剂量至少需要观察2~3天,主要根据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及段、次尿糖定性指标来进行调整。①早餐前用量:参照前几日7~11am段尿及午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②午餐前用量:参照上午11时~下午5时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③晚餐前用量:参照下午5时~晚10时段尿及睡前次尿尿糖;④睡前用量:参照晚10时~上午7时段尿及早餐前次尿尿糖情况进行调整。4)短(RI)、中效胰岛素(NPH)混合治疗:短、中效的比例一般为1:2或1:3,分两次于早餐及晚餐前注射。早餐前2/3量,晚餐前1/3量。根据胰岛素不同的作用时间及段、次尿糖情况分别调整短效及中效胰岛素的剂量。
(2)缓解期胰岛素治疗:此时期胰岛素用量可能仅为2~4U/d,甚至更少,但一般不主张完全停药。
2.饮食治疗
(1)治疗原则:1)计划饮食,控制总热量,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2)均衡膳食保证足够营养,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多选择高纤维素食物,烹调以清淡为主。3)定时定量进餐,最好三餐三点心。
需注意:进正餐和加餐的时间要与胰岛素注射时间及作用时间相配合。
(2)总热量:全天热卡供给为1000+年龄×(70~100)kcal;1)年龄小热量偏高;2)胖瘦程度;3)活动量大小;4)平日的饮食习惯;5)青春期女孩供给较低的热量。
(3)热量分配:全天热量分为3餐3点心;一般三餐分配比例分别为1/5,2/5,2/5;每餐预留15~20克左右的食品,作为餐后点心。
(4)营养素的供给与分配:碳水化合物占全天总热量的55%~60%,应选择“血糖指数”低的食品。脂肪占25 %~30%;每日脂肪入量不能超过全日总热量的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每日胆固醇入量不超过300mg;蛋白质为15%~20%,注意选择、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
(5)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应避免摄入盐过多,建议每日氯化钠摄入量以3~6克为宜。
(6)不适宜糖尿病患儿食用的食品:第1类为高脂肪食品,如:肥肉、油炸食品。第2类为高糖食品,如:糖果、含糖的饮料、含糖高的水果。第3类是纯淀粉食品,如:粉丝、粉条、凉粉等。这些食品最好不吃或少吃。而蔬菜中的黄瓜、西红柿、芹菜等所含热量很少,基本上可以不限制数量。
(7)正确对待“无糖食品”:“无糖食品”虽不含糖,但既是食品就有一定的热量,食用后也应减去相应主食。
3.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稳定后都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处方制定原则:1)应个体化,循序渐进,定时定量运动,持之以恒。2)运动强度:要适当、量力而行;要根据运动中和运动后有无不良反应决定运动量。3)运动时间:最好每日一次,也可每周4~5次,每次30~60分钟。原则上应在餐后半小时后进行,以防出现低血糖。
(2)注意事项
1)最好将胰岛素改为腹壁皮下注射,以免运动时吸收过快,易发生低血糖。
2)运动后易出现低血糖者,可于运动前有计划加用少量食品或适当减少胰岛素量。
3)运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袜,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
4)注意安全,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最好家长能够参与,即可给予照顾又能增加乐趣,更利于坚持。
4.心理治疗是对糖尿病患儿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予糖尿病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巩纯秀 由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调查结果带来的思考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1).
1、放弃节食,选择运动减肥。医生表示,因担心怀孕期间体重超标,很多女性打算在怀孕前把体重降下来。不过,这个阶段只能靠增加运动来减肥。因为宝宝的营养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妈妈体内的营养储备,如果准妈妈节食减肥,营养跟不上,宝宝也会营养不良,所以准妈妈孕前一定要让肝脏中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储备充足。
2、取营养要均衡。食物一定要以新鲜天然为原则,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每天要保证半斤主食,其中一半是粗粮杂粮,还要保证一斤蔬菜,其中一半是绿叶蔬菜,每天一个鸡蛋也非常重要。此外,适量吃一些豆制品、瘦肉、鱼类等。
3、尽量少吃腊肉、香肠、咸鱼等各种腌制品。因为腌制品中有微量的亚硝胺致癌物。少吃腌制品可以减少体内的“解毒”、“排毒”压力,让肝脏和肾脏能好好休息,以便在有宝宝之后能承担重大任务。还有,要养成清淡口味习惯,如少吃各种咸菜、咸甜口菜肴和其他过咸食物,可以减少孕期浮肿和高血压的危险。
孕前吃蔬菜,这里小编给您介绍一道营养的素食凉拌菜—菠菜绿豆芽。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和铁,也是维生素B6、叶酸、铁和钾的极佳来源。
准备怀孕了,哪些食物是不能吃的呢?
二、备孕不能吃的食物
1、辛辣食品:在饮食方面,有些人偏清淡饮食,而有些人则偏重口味的食物。专家提醒准妈妈,在备孕期间一定要注意尽量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这类食物可以引起正常人的消化功能紊乱,如:胃部不适、消化不良、便秘,甚至发生痔疮。
怀孕后的女性,随着胎儿一天天的长大本来就影响到孕妇正常的消化功能以及排便,如果这个时候还保持着吃辛辣食物的习惯,会严重的影响到孕妇对胎儿营养的供给,甚至增加分娩的困难。因此,在怀孕前的三个月时间里,无论是准妈妈还是准爸爸都应该停止吃辛辣食物的习惯。
2、高糖食品:备孕期间,准妈妈要特别的注意,尽量避免吃高糖的食物,以免引起糖代谢紊乱,甚至成为潜在的糖尿病患者。在怀孕后,如果孕妇继续保持着吃高糖食物的习惯,就会导致出现孕期糖尿病。孕期糖尿病不仅会危害孕妇本人的健康,同时还会严重的影响到体内胎儿的健康发育和成长,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导致出现早产、流产或死胎。
3、腌制食品:腌制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苯丙芘等,对身体很不利。特别是一些过敏体质的孕妇,对于这类食物更应该避免食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而且经过研究发现,在怀孕期间吃这些腌制的食品,还会导致出现流产、早产等情况,甚至还会造成胎儿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