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续写雷锋日记

续写雷锋日记

时间:2023-05-29 17:2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续写雷锋日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续写雷锋日记

第1篇

亲爱的雷锋叔叔,

在我的心里,

一直埋藏着一个问题。

清晨的露珠,

为什么是天甜的,

您说:

那是帮助别人后的甘甜啊!

那甜,是甜到心里去的。

亲爱的雷锋叔叔,

在我的心里,

一直埋藏着一个问题。

可爱的小鸟为什么总是那么开心,

您说:

那是帮助别人之后的愉悦啊!

第2篇

你相信雷锋吗?你热爱雷锋吗?学雷锋的人是傻子吗?学雷锋活动注定只能是一阵风吗?

从前,我对这样的问题肯定是一笑置之。直到读了《我们的雷锋日记1973―2012》一书,“雷锋”形象突然在我脑海里鲜活起来。就像本书主编杨咏梅一样,我突然对雷锋着了迷,也一并对这所坚持39年续写雷锋日记的学校着了迷。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我成了雷锋的粉丝。

自1973年以来,北京雷锋小学的同学们,用自己真实、朴素的一言一行续写着“雷锋日记”。在这本书中,有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就的日记,有雷锋班战士与孩子们的通信,有不同年代的学生学雷锋的故事,有历任辅导员组织学雷锋活动的感悟,既体现出“学雷锋”的精神内涵和具体形式的变化轨迹,又散发着属于不同年代的浓浓时代气息。通过《我们的雷锋日记 1973-2012》这本书,你看到的是雷锋精神一路传承的接力,是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完善与发展。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代代负责任的少先队辅导员。发起续写雷锋日记活动的辅导员叫卢锦华,从书中的访谈得知,她是知心姐姐卢勤的姐姐。当年,正是由她发起的学雷锋活动,给了雷锋小学的孩子正确的指引,使他们在那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坚持真善美,拥有了充实而丰富的童年生活。39年来,四代辅导员传递着学雷锋的接力棒,用同样的热忱和不同的智慧,培养了一代代的“小雷锋”。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一代代纯真可爱的少先队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1970年代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有限,却懂得珍惜幸福生活、关心他人;1980年代的孩子,倡导节俭,爱护公物,争做义务劳动;1990年代的孩子,热爱学习,关注时事;2000年代的孩子,坚持低碳生活,热衷志愿服务,爱心无限……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响当当的德育品牌是怎样成功塑造的。全国各地共有21所雷锋小学,北京市雷锋小学1990年加入这一群体,据说当时是惟一一所雷锋生前没有到过却以雷锋小学命名的学校。这所学校规模并不大,然而,正是因为全体师生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小学校却产生了大效益,其学雷锋传统影响了一代代的孩子,也给了全社会深深的感动。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本精品图书是怎样诞生的。书中将“我们的雷锋日记”按年代编排,穿插对四代辅导员和各年代学生的访谈、孩子们和雷锋班战士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通信,同时配有许多珍贵的资料照片,使书中内容真实可信。同时,为了扩大信息量、丰富阅读视角,编者在书中链接了雷锋的照片和名言,安排了各地雷锋小学地图、美国孩子“学雷锋”清单、外国人心目中的雷锋、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四个附录。

在这本书的封底,知心姐姐卢勤说:“北京雷锋小学的孩子们,坚持39年续写雷锋日记,使学雷锋助人为乐变成了一种习惯,于是雷锋精神就深入了孩子的心田。”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学习雷锋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幸福人生的需要。”

当学雷锋成了一种信仰和习惯,这样的人生当然是幸福的。读一本好书,又何尝不幸福呢?

本书购书热线:020-85211443

《中小学德育》杂志社期刊部

第3篇

一、活动目的: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深化学雷锋活动,结合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教育,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掀起我校学雷锋活动新,我校今年学雷锋活动将立足校园,走向社会,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内涵和形式。

二、活动主题: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三、活动要求:“学雷锋”活动要立足本职,立足本校,使学雷锋深入到每个班级,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流于形式。

四、活动时间:3月起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制定方案,成立活动小组)

1、升旗仪式,校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倡议,“学雷锋活动月”正式拉开帷幕。

2、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宣传造势。同时举行“雷锋精神伴我成长”主题板报比赛,各班围绕该主题出一期主题班报,校团委于3月15日前进行集中评比。

3、校园广播站播读雷锋日记、校内外学雷锋先进事迹材料,播放学雷锋主题歌曲等,营造学雷锋活动氛围。

第二阶段:活动开展(各班按照活动内容组织实施)

主题一:用雷锋精神完善自我

1、各班利用班会课举行“我与雷锋找差距——告别缺点,发掘优点”主题讨论会。引导全体同学在认真深入学习雷锋精神的同时,开展自省修身活动:在严格自省、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增强自信心,提高班级凝聚力,同时对自身在为人、处事、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整改,各班制定学雷锋活动计划,将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2、立足校园、立足身边,争做文明学生。学雷锋应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①坚持岗位学雷锋: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从日常做起,具体要求做到:“十不”即“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打架、不骂人、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破坏公物”。

②立足学习,开展“一帮一”活动,要树立“敢为人先”的信心,“不甘落后”的决心,带出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使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有大的提高。

3、举办“爱心无限,快乐奉献”爱心义卖活动,号召全体学生将闲置的各类物品(衣物、书藉、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或自制小作品以班级为单位拿出来进行义卖,为爱心助学募集善款。并借此活动培养我校学生节约、关爱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理财观、价值观,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达到通过活动完善自我、促进成长的作用。

4、继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爱心活动。倡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不仅是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也希望在生活和思想品德上互相影响共同提高,最终提升整个班集体、整个学校的良好风气。

5、校团委将组织学生会举办“我和雷锋的距离”校园文明状况图片展。在展出反应雷锋精神的图片的同时,展出同学们中的一些文明行为照片,同时也展出一些不文明、不和谐行为的照片。通过对比,让同学们意识到差距和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6、配合“我和雷锋的距离”校园文明状况图片展、“我与雷锋找差距——告别缺点,发掘优点”主题讨论会及其他学雷锋活动,各班将于3月组织开展“续写雷锋日记”学雷锋主题活动日记征文比赛,3月底进行评比。

主题二:学习雷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1、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1)组织进行青年志愿者报名工作。

(2)大力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外的公益劳动

(1)走进福利院看望老人,以实际行动去服务社会

(2)走向市区进行清除白色垃圾

(3)创建清洁文明校园,对校园进行一次彻底的打扫除

第4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95年,居住在团结湖社区的处级干部陶玉珍从朝阳区工会退休。按说她可以休息一下,弥补多年来由于忘我的工作,对丈夫及两个孩子的亏欠,但她又被朝阳医院退休护士长、南丁格尔奖项获得者司范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感动了,成为“司范爱心工作室”第一批志愿者。从此陶玉珍又走上了照顾空巢老人的征程。

其实,早在1985年,陶玉珍就开始帮助一位和自己毫无关系的范爱卿大妈。她连续12年,月月为这位大妈领工资,报销药费。逢年过节, 带上慰问品专程看望。1997年,范大妈得急病住院仅十几天就去世了。陶玉珍从联系住院,到安排后事一手操办,分担了老人唯一的女儿所承受的压力,这使大妈的亲朋好友们非常感动,千言万语洒泪而谢。如今,这位大妈的女儿和陶阿姨居住甚远,却走得像亲姐妹一样。

2002年,陶玉珍开始照顾82岁无儿无女的老教师黄传德大妈。近4年中,黄大妈得了两次大病, 随着病情越来越重,陶玉珍就探望得越来越勤,60多岁的人了,下了自家的三层楼,再上那边五层楼。可口的饭菜端去,开心的话送去,使黄大妈在晚年病重时,享受着一种幸福和满足。2006年年底,陶玉珍满怀真情地送走了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也感动着远近的邻居。随后2007年3月22日,陶玉珍又开始照顾74岁的李淑珍大姐直至今天。

27年来,陶玉珍给10余位空巢老人送去了温暖,像李淑珍、臧金荣、李启秀、王桂英等老人正在感受着陶玉珍的关爱。

续写雷锋日记,送温暖送和谐

73岁的陶玉珍有两个日记本,一本是楼委会日记,记录着她看护她所在的团结湖北三条19楼4个单元72户200多人层出不穷的琐碎事情。翻开日记,全楼的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的,还有残疾人、低保人、育龄妇女、中小学生、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出租户,空挂户。清晰的数字跃入眼帘。仔细看,还有每一次大小事情的内容、时间、地点及感受或影响,这小本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事情如晾衣杆坏了、老鼠盗洞吵人,楼道灯泡坏了,不知谁家晾的被单被风刮掉了等;大事情像谁家的老伴儿滑倒在厕所了、谁家老人倒地一个人抱不起来呀、谁家的厕所又堵了、晾台又渗水了、屋里发现有煤气味儿了、暖气不热了等,居民们都会找陶玉珍,而陶玉珍自己能修的修、能买的去买,不能的就去找人一起来做或者是向居委会反映。像楼道照明灯的问题,陶玉珍没找着电工,就自己买了灯泡蹬着凳子,拿下旧的换上新的。街坊厕所堵了,电话打到她家,正在休息的她穿上衣服穿上雨鞋下楼找来房管局修理,又带头清理没过脚面的污水。这样的事,一年得有那么几次,陶玉珍是随叫随到。

陶玉珍的另一个本子记录的是照顾空巢老人的情况。被照顾老人的姓名、年龄、电话、身份证号、社保手册号、定点医院及每一位被照顾老人的细节,都一一写在上面:如探望时老人的心情、病情、表情、需要等。就说她2007年3月22日结对子至今的74岁的李淑珍大姐,从2010年1月28日李大姐突发脑梗后,陶玉珍对她倍加关爱,从物质到精神上,两股力量支撑着李淑珍。近2年4个月的时间,陶玉珍每一次去看望至少要坐上半小时,以便在聊天中及早发现问题,做好她的心理疏导。她每一次都要带些李淑珍可口的吃的。粗略统计,陶玉珍用自己的钱为李淑珍买过85类食品和用品――每隔10来天,就要送些食品和鸡蛋,仅鸡蛋就累计送了约67斤。从小用品蟑螂药,到食品米面、杂粮、四季蔬菜、时令水果、各类奶品补品以及小节大年相应的食物:如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无一不送。李淑珍说:“我遇上好人了,她不来,我想她,我离不开她啊。”说着说着激动得热泪纵横。伺候她的小阿姨也说:我和李阿姨吃的鸡蛋都是陶阿姨买的,原来我都不想做这家的保姆了,可是我看到陶阿姨为李阿姨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感动了我,就留了下来。”

“回报党和人民,我能干多少,

就干多少。”

陶玉珍是19楼的楼长,2010年罕见的大雪中,她发挥了楼委会的作用,带领居民们铲冰扫雪,不讲分内分外。

在分类垃圾示范阶段,陶玉珍发放材料、口头宣传,随时随地指导居民们,鼎力支持政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她忘记了烈日炎炎,忘记了寒风刺骨,按时间坚守着垃圾分类的岗位。

她是社区夫妻巡逻队的队长,每一次重大活动时刻,她和老伴野锦明都走在前面。让年轻人叹服不已!

捡白色垃圾,自觉维护社区的环境卫生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党员刊物《学习园地》上也经常可以看到陶玉珍投来的稿件。

她不仅是有“求”必应,而且是主动找事情干。

看到社区的血压计坏了,转身跑到药店买了一台。面对感谢,她回答:“没什么,就是为了方便社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社区的小广场,有地方凸凹不平,绊脚很不安全,她立即联系人找来沙子和水泥,召集楼里的居民共同修整地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娱乐的场所。

社区成立了“扶贫帮困”互助会,陶玉珍8年来坚持扶贫济困,先后向灾区、贫困户、困难学生、红十字会和司范爱心工作室捐款,累计6000余元,捐物不计其数,用爱心,用亲情传递着她的温暖。

第5篇

首先,对学生写话的要求要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会写的字不多,阅读面狭窄,词汇不够丰富,在写话时,经常会出现写错字、表达意思不清楚等各种语病,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写话的内容、形式、字数等都不作过多限制,要多些鼓励,不要抱着通过教师的引导能把出现的错误完全消灭的心理,教师经常批评学生,会挫伤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怕写、厌写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创建一个轻松的低要求的写话环境,只要学生能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能用好一个词、写好一句话,都要及时给予激励,增强学生写话的信心。同时还要多朗读学生写话作业中的好词佳句,表扬学生写话中巧妙的构思,多展示学生的写话作业,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话热情。是否会写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学生是否愿意写。只要心中有话,就可以说出来、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话才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其次,为学生的写话创设情境。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水平较低,观察的目的性、顺序性都不强,准确性、精确性也不够,因此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写话创设情境,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觉有话想写,有话能写。

一、看后写

如:看图写话。图画是儿童感知事物的方法之一,容易激发学生的写话欲望。在教学时,教师出示一幅图画让学生先观察,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图上画的是“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再看一遍,然后按照观察的顺序写下来。

观察实物后写。如:教师出示学生平时常玩的玩具,或者一只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鸡或小鸭,让学生观察后再写,学生的写话兴趣立即浓厚起来,通过教师正确引导,能把看到的玩具或动物写得活灵活现。有学生写道:“我看见那只小兔全身雪白,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尾巴短短的,像个小绒球,样子好可爱。”

二、听后写

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非常重要,听到了什么,听懂了什么,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个故事讲2至3遍,然后让学生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三、想后写

这是想象与文本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写话训练方法。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非常希望这只青蛙能听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来看看。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的大门打开了,有的学生写道:青蛙看见天那么高,那么蓝,真是无边无际啊!还有学生写道: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金黄的田野,丰收的果园,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河流。听到了清脆的鸟叫声,孩子们的歌声,人们的欢笑声……它对小鸟说:“小鸟,谢谢你,要不然我就看不到这些美景了!我错怪你了,要不是你,我还以为天只有井口大,真是羞愧啊!”

又如: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让学生学习课文诗歌的表达方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一节诗。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出“啊,找到了,他正挤在茫茫人海,帮助大嫂买火车票。”学生在自由想象和创作过程中,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四、玩后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提供学生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学生练习写作的最佳载体就是多写日记。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学生喜欢折纸,跳皮筋,喜欢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梦到的、特别是自己当天玩过的内容自由地表达出来。孩子写完后,教师要对孩子的日记给予充分肯定,哪怕学生只写一两句话,只要是句子通顺,符合情理,教师都要给予表扬,激励他们有更高的自由表达的兴趣。

第6篇

关键词: 课外作业 提升学生素养 作业类型

一、当前作业现状

1.量大而不精当。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知识学习过程,课本内的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但多数教师不善于将学习引向生活,只会照本宣科,为了取得好成绩,于是布置课外作业时多从量上突破,认为多做多练多读多写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致使学生压力过大、任务过重,既耗时,又低效。同时,在题型上又缺少专指性、针对性,许多题目甚至是不断地重复。盲目的练习,只会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从而不喜欢学习,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2.机械而不灵活。语文是一门灵活运用的学科,学生对词语掌握得越多,字识得越广,其语文学习质量则越高。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外作业布置上,很多教师却不注重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反而教导学生对语文知识死记硬背,进行机械化的教育。

3.枯燥而无趣味。语文课程是一门适用性很广的学科,学习的乐趣生成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逐步提高上,但目前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往往都只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练习上。语文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普遍性的都是抄写生字、背诵课文、完成各类教辅资料练习等,这些作业虽然与课堂学习相关,与书本的知识相符,但语文学科本是一门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学科,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4.平面而无梯度。现今小学语文很多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这里我们所界定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的学力水平具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二是对于同一学力水平的学生而言,作业也应体现出层次性。

二、课外作业改进策略

1.数量要减少。作业中“抄、背、练”的“老三套”是为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我们不可否认学生需要基础,这“老三套”也是需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简单的量的积累未必就有质的飞跃,每个人的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尊重学生个性的认识,再去引导其认识到自己、合理调整,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2.专题性作业。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的学科特性为其提供了诸多与小学阶段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机会,如社会、科学、数学、英语等等。语文知识在与它们的具体联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质,为学生创设许多专题性作业,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活动中一点点地提升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到了“雷锋月”,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好人好事的组织与行动,并做记录;到了植树节,我们就组织学生投入到植树的具体行动中,并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写出相应的文章。我还时常在班级搞专题活动:讲讲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办手抄报……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切实联系这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使之变成语文教学的课外作业,不但在形式上使得语文教学的课外作业丰富多彩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当中不自觉地提升了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当前的许多作业形式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使作业成了一项艰苦的劳作,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兴趣。部分学生“望业生畏”,甚至有“作业恐惧症”,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厌学。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就应该多动脑筋,让我们的课外作业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作业当中领悟文本内涵,增加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内涵。总之,教师要根据需要,适时地给学生“换换口味”,以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