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青藏铁路西格段沿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效益

作者:任康; 郭坤; 郑景明; 周金星; 王进昌青藏铁路沙化植被恢复土壤性质

摘要:在青藏铁路沿线进行植被恢复不仅可以促进沙质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同时植物的防风固沙功能对铁路的安全运营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沿线5种不同类型恢复模式下土壤及植被的调查,分析不同恢复措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恢复模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产力因林龄和林分配置不同而不同,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柽柳(Tamatix chinensis)林生产力最高(1.92 t·hm-2·a-1),其次为柽柳纯林(1.87 t·hm-2·a-1);各模式均增加了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其中:沙棘(Hippophaer hamnoide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内有6科8属8种植物,柽柳纯林有7科9属10种,但不同模式下优势种不同。5种恢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人工灌木林在改善土壤碱化程度上比乔木林效果更好:沙棘-柠条林和柽柳纯林表层(0~20 cm)土壤pH分别降低了1.05和0.75;5种恢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表现出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减小的'表聚'现象,柽柳纯林土壤有机质增加最为明显:表层含量达12 g·kg-1,比恢复前增加了近1倍。这一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沿线的沙漠化防治和植被恢复中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生态学

《生态学杂志》(CN:21-1148/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生态学杂志》登载有关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的综合性创新论文,创造性研究报告等。

杂志详情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