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30 09:07:36
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和身份认知是在编辑工作中逐步确立和形成的,应该随着出版环境的变化和编辑流程的变革做出调整。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网民的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人们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给国计民生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整个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就出版行业来说,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都带来媒体深层次的发展变化,“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创造出适合互联网技术新发展的出版和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进入多媒体融合的数字化时代。现在多媒介阅读代替了传统的单一纸质媒介阅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现在所有传媒都面临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载体的专业学术媒体,虽然受到我国传统的学术期刊管理体制和学术评价体系的保护,目前不存在生存危机,但是,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和纸刊在读者中影响力的下降,学术期刊必须抛弃落后的纸刊思维,勇敢面对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发展的挑战,深入思考“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学术期刊要进行功能和读者的重新定位,引导学术界以学术和专业的视角,关注社会和民生,在读者更为广泛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学术期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的功能。这就需要学术期刊运用先进的数字和多媒体技术,打造统一的学术和知识服务综合平台。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形态、功能和作用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国际一流期刊出版机构已基本完成由印本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变,国外数字出版业发展已近成熟,其科学、技术、医学类期刊的数字化比例达96.1%,艺术、人文、社科类期刊的数字化比例达86.5%。我国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方面虽然总体上落后于大众期刊和报纸,但是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如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开通了自己的网站,有的还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和APP平台,实现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和网络化出版,颠覆了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流程和出版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传统的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主要由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校对、出版等流程组成,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出版周期长,读者群狭小,影响范围有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术期刊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编辑流程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现在很多学术期刊都开通了网络采编系统,包括作者投稿系统、编辑办公系统和专家审稿系统等。通过投稿系统,作者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投稿、查稿,随时了解所投稿件的审稿状态,并可以与编辑在线交流。编辑办公系统服务于编辑部日常的编辑业务,稿件的登记、初审、复审、终审、加工、校对、安排发表、退稿等程序均可在采编系统中完成。编辑的组稿、约稿、学术不端检测等也可以在编审系统中进行。专家审稿系统主要用于外审专家进行在线审稿,通过这一系统,外审专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在线审稿,还可以在系统中及时与责任编辑进行交流。网络采编系统提高了学术期刊审稿的透明度,为编辑提供了交流与信息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稿件发表周期。
2.学术成果表现形式的改变
在纸刊时代,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以文字、表格和图片为主。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适合于纸刊的学术论文外,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供互动性强、界面更丰富的数字产品,学术成果的内容将变得更加丰富,可以包含丰富的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学术期刊从单一的纸质媒体转变成全媒体阅读刊物。未来数字形态将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形态,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来获取论文信息、阅读论文,逐渐成为青年科研人员的主要形式,大多数科研教育机构的学术期刊主要采购份额都已经集中到数字化版本上。数字学术期刊将把期刊论文内容变成活的知识工具。数字内容与纸本内容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数字内容中每一个层次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具体的知识单元被解析、被描述、被重组,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这些单元及其复杂关系进行计算,使得这些单元与其他知识单元可动态地、个性化地关联,通过揭示这些单元之间关系来支持复杂的知识发现。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数字期刊才能真正在数字信息环境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纸本期刊逐渐沦为保存本,成为数字学术期刊版本的一种补充。现在纸质期刊主要用于图书馆资料室保存、职称评价报送材料、作者个人保存和赠阅等。针对少部分读者对纸刊的这种需求,学术期刊可以为读者提供按需印刷服务。
3.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和出版模式的转变
学术期刊传统出版程序较为繁琐,出版周期较长,而且纸质版学术期刊的印数少,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学术期刊传播手段和技术发生了重大改变,学术期刊传播的平台,不再以纸质期刊为主,开始出现数字化和新媒体化。数字出版以“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互动性强、成本低廉、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发展的主要方向”,使学术期刊的读者群和受众面扩大。新的传播方式和出版模式还可以使学术期刊及时获取读者的阅览信息和引用记录等大数据,进而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期刊文章做出更准确的评价,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增强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云出版”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新阶段,是对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各种问题的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各出版主体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出版平台上进行资源跨界整合,搭建云出版虚拟聚合服务平台,聚合目前数字出版领域分散、独享、碎片化的数字内容资源,使期刊数字化内容的编辑、出版、经营与平台、物流、渠道全面对接,实现期刊数字出版流程的自主经营。
4.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环节发生了重大作用
学术期刊编辑要完成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工作,必须具备专业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分析能力。现在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可以及时了解相关行业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和学术研究成果,增强选题策划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在审稿方面也更好地对稿件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达到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目的。以往判断一篇稿件是否有创新以及是否存在抄袭剿窃,主要依赖编辑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信息储备,往往不够准确。现在中国知网提供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对每一篇来稿进行“”,减少了编辑筛选稿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杜绝了大量的抄袭之作,净化了学术空气,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