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期刊知识 西部人文社科期刊特征及瓶颈

西部人文社科期刊特征及瓶颈

发布时间:2022-08-29 10:14:26

一、西部人文社科期刊发展现状及特征

学术资源是期刊生命力持久的源泉。优秀期刊作为人文社科期刊中的翘楚,更能代表西部期刊方阵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纵观我国的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基本上是与期刊所在地的学术资源重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百余种期刊都被评价机构认定为优秀期刊,这得益于社科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从优秀期刊目录可见,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基本呈现东中部居多,西部较少的局面。这一现象与西部学术资源相对匮乏高度正相关。

(一)优秀期刊数目偏少,且分布不均

西部人文社科优秀期刊数目较中部和东部而言,相对偏少。一方面,与西部的知名研究机构相对偏少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与西部期刊的办刊实力不高、办刊模式相对滞后密切相关。纵观西部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地域分布,仅四川省和陕西省优秀期刊数目相对较多,其他省区市普遍偏少。如宁夏和西藏仅1本期刊入选。其中入选的优秀期刊高校学报数量更是偏少,基本都徘徊在5本以下,甚至还出现个别省区没有高校学报入选的情况。可见,西部人文社科优秀期刊总体呈现期刊数目偏少,且分布不均的现状。

(二)期刊办刊质量不高

影响因子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期刊办刊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中国知网(CNKI)统计的人文社科影响因子发现,西部期刊影响因子普遍不高。尽管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度复合影响因子为2.568,综合影响因子为1.854,人文社科影响因子为1.732,在全国人文社科期刊中位列第2位,形成了一枝独秀,但是纵观西部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如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度复合影响因子为0.262,综合影响因子为0.16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度复合影响因子为0.498,综合影响因子为0.281;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度复合影响因子为0.476,综合影响因子为0.214等等,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全部大于1的期刊微乎其微,在全国人文社科期刊综合排名中普遍靠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部人文社科期刊发表的有学术创见、优秀竞争力以及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未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三)期刊媒体融合进展缓慢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大超越了传统纸媒的传播速度,成为快节奏时代下人们学习的新选择。国内知名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基本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是目前西部一些人文社科期刊还尚未开通微信公众号,即使一部分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也缺少专门编辑负责,很难见到有学术成果,还存在一部分人文社科期刊信息速度较慢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术界对西部人文社科期刊的关注度。随着网络迅猛发展,一些西部人文社科期刊还专注于纸媒的拓展,与现代网络阅读的习惯相脱节,由于纸媒出版时滞影响,很多学者的最新优秀成果不能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期刊发展和影响力的提升。

(四)期刊办刊特色不突出

西部人文社科期刊普遍办刊特色不突出,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同质化较强,办刊模式趋同现象普遍,很多期刊除了封面不一,内容类似或相近现象普遍。如基本以一级学科组织栏目,许多期刊仍是以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等学科式目录来办刊,搞成了“大锅饭”,既无味道,也无特色可言。西部人文社科期刊特色化不突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注重地方知识、文化和理论研究。由于地域不同,文化上的差别也正是期刊特色鲜明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很多西部人文社科期刊没有意识到地方知识和文化的挖掘工作,人云亦云,毫无特色。

二、西部人文社科期刊发展面临的瓶颈

西部人文社科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之所以不够突出,一方面与西部人文社科期刊自身办刊理念、思路、模式有很大关联;另一方面也与其办刊视野、胸怀和眼界密切相关。纵观西部人文社科期刊办刊实践,其办刊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意识局限

地域意识局限可以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考量:一是内因方面,西部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大多分布边疆地区,长期的边疆环境局限也带来了办刊理念的地域局限。表现在:(1)“等米下锅”意识强烈。所谓等米下锅就是被动等待稿源,在优质稿源紧缺的现状下,等米下锅等到的只能是别人选择后的粗糠、粗粮。(2)进取意识不强。西部很多期刊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往往自身将边疆与落后相挂钩,自身将边疆期刊与落后划等号,不主动作为,不开拓创新,把办期刊当成了职业,而不是专业和事业,认为“干好干差一个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意识长期存在。二是外因方面,外界存在对西部期刊刻板化、标签化的认识,因为西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科研院所数量有限,进而认识发生迁移,认为西部人文社科期刊也相对薄弱,因此不愿意把优质稿件投往西部人文社科期刊。

(二)自留地意识浓厚

期刊不应该是办刊单位的自留地,而应该是一座公共图书馆。期刊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给优秀稿件提供平台,传承和发展优秀中华文化。但是西部一些期刊自留地意识强烈,主要表现在一些期刊竟然运用制度的方式明确规定尽量刊发本单位或本地区的稿件,使得外稿占有率极低。一方面这不利于学术成果创新,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期刊品牌打造。自留地意识会带来新的马太效应,期刊质量越差,越无法吸引高质量的稿件,期刊的办刊实力也就越弱。

(三)融合创新意识滞后

目前全球都已经进入了快速阅读时代,新旧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新常态。但西部期刊在新媒体和信息化发展方面与知名期刊相比还比较滞后。西部人文社科优秀期刊新媒体融合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通了专门网站,提供了作者投稿平台;二是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平台,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期刊信息;三是与中国知网、超星平台等合作推送期刊信息。但是通过调研发现,西部一些人文社科期刊存在如下现象:一是既没有公共网络平台,也没有专门微信公众号,很难找到编辑部任何信息;二是即使有网络平台也是很久都不更新,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作品频率较低,如西部某师范大学微信平台两个月仅推送一篇文章。但是国内知名期刊如《探索与争鸣》等,每天都在微信公众平台全文推送优秀稿件,微信公众号使用者达到数万人。然而西部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上千的都寥寥无几。由此可见,期刊的新媒体融合也是制约西部期刊知名度提升的重要瓶颈。

(四)办刊模式相对落后

西部人文社科期刊较多采用“学科拼盘”办刊模式。所谓学科拼盘就是以教育部划分的学科作为栏目,涉及这一栏目的稿件全部放到栏目之下,最终由各个学科组成期刊目录。学术研究纵向和横向发展都在深度聚焦,期刊要想吸引读者,提升期刊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要深度聚焦,要有一定的选题策划,一味把同一学科文章放在一起很容易被目前学术发展态势所淹没。学科拼盘式的办刊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学术发展的需求,但是纵观西部的一些期刊,很多还是沿用这种模式如“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稿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由于读者在阅读时更愿意选取对问题深入聚焦的期刊,因此学科拼盘式办刊模式无法吸引较多读者,读者群的减少也就削弱了期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北京、上海等一线和二线部分城市。2016年3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论坛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525名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其中哲学入选共计103人,西部高校仅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翔教授一人入选,虽然这一评价具有局限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部学术研究的实力。由此可见,西部人文社科期刊的学术支撑力还比较薄弱,如果我们还固守盆地意识和自留地观念,西部期刊的影响力提升将会遇到更大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