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期刊知识 期刊编辑的自我管理与职业成长

期刊编辑的自我管理与职业成长

发布时间:2022-12-12 09:45:40

一、出版行业的经营管理现状

进入21世纪,绝大多数出版社完成了由国有事业单位向国有企业的转制。除了一批老员工被打包进事业编制直至退休,年轻员工,包括新进编辑全部按照企业的劳动合同制度予以聘用。客观而言,转制的效果是明显的。在人事制度上,年轻人不会再沾上倚老卖老的旧有习气,比较容易推动出版社的工作开展,当然这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我想,现在大概很少有看到跟领导“翻毛腔”的员工。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习性也表现得比较明显,特别是出版社脱胎于国有事业单位,带着事业单位管理的痕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出版行业处于意识形态领域

出版社经营管理除了考虑经济效益,还需要考虑政治影响,或者说社会效益,不可能像消费品行业那样,只以市场效益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出版社管理者的脑中常常要紧绷这根弦。图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有可能因为行业管理的要求,随时要做出修改调整,乃至暂缓或取消出版,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市场属性。

(二)出版社带有很强传统出版业的烙印

虽然整个社会提倡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由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一个闭环,与充分竞争的消费品行业不同,自我改进的迫切性不强、压力不大。譬如,对待产品,即图书,从选题策划、寻找作者到讨论写作、编校书稿,完全由编辑一人掌控。且不论内容质量,产品生产制作过程的时间把控,出版社几乎很少介入,更谈不上有制度上的规定。如果编辑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或者说责任意识,就有可能保证产品的如期出版发行。

(三)出版社不会主动辞退员工

除非员工主动离职,或出现严重失职而被辞退,一般出版社不会主动辞退员工。也就是说雇主与雇员之间,被甩的往往是出版社。常常是业务骨干申请辞职,企业老总一脸懵逼,措手不及。

(四)出版社的产品特性

一本图书就是一个产品。尽管出版社会选择自己主攻的出版领域,但每一本书自有其独特性,绝不是其他同类型图书所能替代的所以每一本书都需要做营销,其他行业很少是这样。如此众多的产品,需要编辑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脑力,但每一本书的营销费用却是极其有限的。

二、编辑职业的性质

(一)知识的价值

出版行业可能是最早体现“知识经济”的领域,虽然当时并无“知识经济’’这一称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福州路上有众多小书店,门面不大,伙计二三,老板常常还要兼做伙计。店堂前面卖书,后面开间编书,前店后工场。虽然规模很小,但养活自己、维持运转问题不大。书店老板都是文化人,有一定情怀,更重要的,喝过墨水是这些文化人安身立命的本钱。所以我们可以理解,1932年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其后在全国开出十几家书店,就是因为有前店卖书、后店出书的经营模式才能生存下去。所谓能够生存,靠的是老板以及部分志同道合伙计的知识竞争力。所以说编辑职业集中展现了知识的价值。

(二)创意的价值

每一行业、每一职业都需要创意,但感觉创意在出版行业、在编辑职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作者拿出的书稿即使再完整,但与市场需求、与读者的阅读体验相比,其书稿还是有待加工的雏形。编辑需要对作者呈现的书稿进行“再创造”,使其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编辑工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这指的还只是内容,形式上如何以更吸引读者的方式呈现,又是一篇值得编辑用心做好的大文章。每年上海书展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展区:最美图书,其形式之询烂,其创意之迸发,其产品之完美,常常令看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驻足感叹。尤其是当下图书品种泛滥的年代,要想吸引读者眼球,没有过硬的内外在质量,很容易被琳J良满目的图书湮没。

(三)自由的价值

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工作是工业社会的要求,知识经济社会更需要奇思妙想,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图书是精神产品,有传授知识技能的需要,但其中也蕴含满足人类思想情感意识的需求。思想情感意识是无法用一把尺来丈量的,它更多需要的是感知、体悟、共鸣。假使编辑也像产业工人一个萝卜一个坑,严丝合缝地做一份工,严格遵守计时计件的要求,又如何向读者奉献出精神产品呢?所以编辑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能够抒发编辑的情感,组织编辑的思想,焕发编辑的活力,激发编辑的潜能。

三、编辑的自我管理

既然出版行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延续传统出版业的惯性,有着被限定的市场属性,产品是如此的众多繁杂,而从事出版行业的主力——编辑又需要开拓的精神、创意的能力、自由的空间,那么对编辑的职业要求应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应目前出版行业的特性以及编辑的职业性质,我认为编辑的自我管理对编辑的职业成长至为重要,甚至是起关键作用的。只有良好的自我管理,编辑的职业成长才可能达到令人瞩目的高度。我想从专业的自我管理视角提供一些可供思考和操作的方法。

(一)管理自我的身体

20世纪中后期,西方科学研究从对外在的探索逐渐转入对人类自身的探究,科学进步也有助于提升对人类自身的研究。随着人体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人类自身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之前被认为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修行”,逐渐在学理上获得了证明和肯定。作为自我的物质表现:身体是自我最基础的功能领域。身体感知外界,同时又被外界感知,我们对旁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以其身体外表为基础的。一个身材健美、活力四射的人,自然给人正面的感受。研宄数据表明,非言语交流(主要包括肢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音调等)约占交流总量的70%,而这种交流所依靠的正是身体。管理身体的方式除了最基础的身体保养,不外乎以下几项:均衡饮食;运动锻炼;呼吸训练(这需要专门训练,最好有好的导师);休闲娱乐。特别值得提醒的是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的态度,不是为了竞争,不是为了超越自我,其真正的目的是享受,享受过程,而非输赢的结果。对自我身体的管理,需要引起编辑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编辑需要长时间案头工作,往往会不经意间忽略对身体的保护,甚至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只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激发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管理自我的思想

思想看似玄妙,但说白了也很简单。思想需要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所谓硬件是大脑和神经系统,这是思想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所谓软件就是思维的过程。编辑能够做的可以有以下三点:1.思考与创造连结。我们天生具有“自然思考”的能力,它是即刻反应且具有创意。经过教育和培训,我们养成了“逻辑思考”的方式,这是纵向的、连贯的思维。创造需要的是“横向思维”,它是水平的,需要跳出原有的逻辑轨道,探索全新的模式、视野与观点。就好比在别处挖洞,而不是将原来的洞深挖下去。“横向思维”又被称作“创意思维”。2.提高认识能力。由于遗传和环境影响,每个人都形成了特有的态度、观点、信念以及看法,这些会影响你对任何情况的反应,而这些反应的累积又形成了你的内在经验。内在经验会强化认识模式,经过一定时期,形成特定的态度、习惯、观察事物的角度和做事的方法。所以了解自己的思想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信仰,有意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就能大大丰富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这就是提高认识能力的途径。3.突破思维陷阱。世上有许多方法,会引诱你步入思维陷阱,令你心智僵化。譬如以往经验的陷阱、成功的陷阱(又称以往方法的陷阱)、现实的陷阱等等。如果你看清这些陷阱,就有可能避免陷落,使自己的思想开放活跃,更具有创造力。

(三)管理自我的情感

情感是自我的第三个空间(前两个是身体、思想),也是管理起来最复杂最微妙的。“你一生中希望获得什么?”人们通常都会回答:幸福、满足、和谐、爱、快乐,所有这些都是情感。换句话说,我们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在追求幸福和快乐,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你经常体验的是负面情绪,如沮丧、气恼、恐惧、紧张。如何管理负面情绪?有一些消极的方法。譬如,对可能引发负面情绪的事件,要么规避,要么改变,要么阻止发生,但对于外在事物与他人,我们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往往微乎其微,而且逃避倾向最终将限制你的人生,你将失去自我磨砺的机会。也有一些积极正面的方法可以预防消极情绪,这些方法的基础是改变思维方式,即“改变逻辑”。改变对事物的认知,能使困难变为机遇,消极反应变为积极反应,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位编辑,无法改变外在转瞬即逝的变幻世界,但可以通过自我管理,从容自如地应对外在“无常”的世界。自我管理帮助进入更深层次的自我,发挥自身潜能以及各项技艺与才能,这恰恰是编辑的职业角色所需要的。通过由内(身体、思想、情感)而外(工作、家庭、社会)的管理,持续将自己定位在“经过管理的自我”上,就能管理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就能在要求知识、创意、自由的编辑职业生涯中获得满足与成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