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期刊知识 期刊编辑思维怎样创新

期刊编辑思维怎样创新

发布时间:2022-03-05 04:18:05

1传统媒体困境解析

1.1融媒时代来临

人大新闻系教授蔡雯定义:“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优秀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及其在各个领域的互渗互融,从前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媒介系统和政治系统正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延伸、替代、融合和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来了传播媒介格局及进程的颠覆性变革。用媒介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传播研究,这也是我们考虑媒介融合时需要的全新思维。

1.2优秀价值颠覆

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与渠道优势在新媒体浪潮来袭下均呈消逝隐退之势,试想,微博,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甚至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得可以时时关注当天热门新闻资讯与热点话题报道的渠道俯拾皆是。另外,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使得受众不再是过去被动的“单向度”的信息接受者,逐步成为信息生成与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就此看来,传统媒体已失去了渠道控制力,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是造成信息多重渠道的传播所带来的“渠道霸权”的终结。今天我们所言称的传统媒介的真正危机,本质上并不是内容本身的危机,而是渠道“失灵”。这一“失灵”不仅仅在于人们有了更多的信息渠道的选择,分发方式也比以往变得更加多元,除了编辑选择以外,社交媒体分发、算法分发、搜索引擎分发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不难看出,技术更新侵蚀了传统媒介的经济盈利环境,用户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不复从前,广告渠道投放的转变已成市场定局。传统广告行业的营销脉络相对固定且以粗放盈利模式为主,新媒体渠道的增多,使得广告投放渠道多元化、用户定位细分化,广告自然会分流或流向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渠道,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另外,新媒体生态环境架构起了从流量到用户的市场生态链,效果考量、用户反馈、互动黏着、主题整合、话题重构、用户精准推送,大数据时代算法测量的优势成为这条生态链的技术基础因此,媒介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纸媒断崖沉沦,电视受网综挑战,门户逐渐衰落,算法聚合平台崛起,直播和短视频等新技术进入实际应用。

1.3应对策略乏力

“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媒介行业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渠道逆转,用户分流,媒介工作者面临转型,部分高精尖新闻专业人才加速流向新媒体,软实力格局的改变意味着在深度新闻的生产方面,传统媒体的优秀价值力逐渐疲软降低,新媒体同样可以生产具有横纵皆备的新闻产品,深度上的差距已不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根本差异。建立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做移动客户端四位一体,成为时下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的“标配”。然而事实却是,如此“标配”却鲜有成功案例,媒体江湖呼吁转型“顶配”或“个配”的出现。由于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行政制度,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和法制化不足的管控方式,极大地妨碍了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化组合,束缚了内容创新。媒体的优秀价值持续弱化,官僚主义的保守倾向依然作祟,部分媒介长期顺从行政意愿,缺乏自身的行业规范,甚至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寻租,败坏了媒介的公器声誉。它们套着“融合媒体”的外壳,内里却换汤不换药,形式多于功能,有人甚至嘲讽传统媒体自以为建了一个网站同步数字版内容、开了几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就成新媒体了,话虽刻薄,却不无道理。失败的根源在于,所有的刻板形式都不是基于新媒体的特性与用户需求做出个性化特质的媒介产品。思维的断层与渠道的丰富,滞后的法治与超前的技术,是一大部分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溃不成军的内因。

2新媒体给编辑带来的挑战

2.1传统编辑整体竞争力降低

网络数字化和智媒科技的推陈更迭使得电视媒介逐渐失去了原先的优秀价值,当受众变成用户,随之“我的电台”“我的日报”“我的新闻”等私人定制得以实现,传统的媒体编辑在如此多样化、分众化、甚至是圈层化的交流场域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无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终端等渠道浏览新闻关注热点,1~3分钟的“碎片式”传播更受观众青睐,形式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娱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盛行,传统媒介的时空边界被打破,媒体人的神秘感和垄断性也随之降低,由此导致其整体竞争力降低。

2.2编辑角色定位模糊化

以往的“众播时代”成为“窄播时代”,传统媒体人角色也打破了其固有的专业边界,如果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那么,任何人也可以成为具有领域传播力和范围影响力的媒体人。中国的新闻业态不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在生产新闻,现在出现了许多“新行动者”,包括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小编;企业自媒体的编辑、、软文改编者;重大事件目击者;热点事件的传播者、社会运动的倡导者;爆料人、人肉搜索者;科技博客、商业博客等专栏记者;大学的新闻专业学生;社会组织的新媒体编辑等,都重新定义了新闻编辑,并在新闻领域生产内容和持续发声。随着对用户的精准分析与节目类型分层化,多样化的编辑叙事思维更能满足用户的细分要求,媒体人在这一场激烈的媒体变革中究竟何去何从,也是从业者及相关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

3编辑的转型升级思维

新媒体环境使得信息生产和传播链条被重新整合,曾经的“+互联网”在没有内容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渠道红利亦是收效甚微;“互联网+”所代表的互联网思维虽然得到广泛认同,但思维方式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也并非易事。

3.1用户思维

“受众时代”正在完成向“用户时代”的过渡是新媒体时期的显著特征。那么,受众和用户的区别在哪儿?“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在传播学概论里做过如此表述:某个自助餐厅中用餐的人就好比选择某种媒介渠道的受众,这里的厨师就是传播者,餐厅是媒介。他倾尽全力要提供受众喜欢的菜品和服务,但是受众吃与否,吃多少,在哪儿吃,主要取决于受众个人,其他因素是辅助诱因。传播学之父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传统媒体的受众是一对多的大众,接受者是相对被动的;用户则是细分,甚至是一对一的使用者,他们有主动甄选和研判的意识和权利。受众对应的是传播,用户对应的是服务。把受众转变为媒介服务的上帝,给你的受众最好的用户体验,这就是用户思维。具体而言,好的用户体验贯穿在每一个细节上:你的受众在哪个时间收看节目?哪种议题设置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新闻或节目的风格、定位上的回馈是什么?除了在节目当中提供信息,小编还可以在线下给受众提供什么样的衍生服务?在“泛娱乐化”时代,受众的喜好更加多元化和分众化,这也给新媒体时代的编辑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精准的要求。垂直媒体与垂直网站也使得一些特定领域的媒体人应运而生并拥有固定的粉丝群体。以全国两会中出现的爆款H5为例,来体会一下如何通过编辑的思维创新来让用户尖叫。编辑运用全新的H5模式把朋友圈做成了一个全屏、全景、浸入式的场景,又集合了广播的声音特点、视频和图片的可视特点、虚拟现实的场景特点,让用户在视听和心理上都有一种冲击感,不知不觉就跟着看下去,从而就达到了央广网传达信息的覆盖力度和目的。

3.2社交思维

我们将大众媒体时代一对多的传播形式称之为传播思维。受众是被这些信息强制覆盖和被动到达的。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微一博的社交媒体平台,人与人的沟通是优秀,受众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和人。所以新媒体时代信息已无力覆盖抵达数以万计的分散碎片式个体,媒介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个用户群的社交群体都具有不同的兴趣、嗜好、偏向及动态。所以,新媒体的编辑应摒弃传播思维,开启社交思维。例如曾经的受众回馈多为信件、明信片、短信、热线电话,这些回馈形式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今的新媒体极大的降低了媒介与受众的沟通成本,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与编辑互动反馈自己的观点,或就某一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强化社交思维可以使媒体人盘活粉丝经济,甚至可以建立智媒场景社群,将需求、兴趣、身份类似的粉丝聚合在一起,根据群体特质,设计自身的意见领袖形象,潜移默化的传递传播者的理念。新媒体环境中的用户语言风格、接受心理在倒逼媒体人进行编辑创新。一方面,需要鼓励而不是堵塞个性化的解析性叙述,增强亲和力,摒弃程式化和刻板印象,引导内容在可读性方面的追求;另一方面,要避免刻意且不加甄别地大量使用卖萌发嗲的网络流行语,虽然可以吸引一时的人气和流量,但这样的传播没有真正的影响力。UGC(UserGeneratedContent)内容生产模式可谓是最能体现社交互动的方式了,也就是“用户生产内容”。每一个切中用户痛点的热点话题或新闻事实,不可避免的引发网民及用户的转发、关注和评论。经过筛选的评论可以为设计新闻产品提供依据,甚至本身就构成了新闻产品。而小编对于用户的信息回馈、互动反响和表达需求要格外重视,且有选择性的与其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聚合和媒介价值的创造。

3.3直播思维

以碎片化信息流为特点的新媒体时代,传播更加迅速。“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已经被解读为“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最新进展实时报道,深度解读却鲜为关注。受众对于信息的新鲜度在新媒体浪潮的影响下愈发凸显,略显迟缓的传统媒体已逐渐脱节于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收视与阅听习惯。比如说固定播出的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观众和听众只能在相对应的时间流接收信息。即便是直播时间也是固定的,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时空限制显而易见。而新媒体是随时随地就可以传播的。如何抢夺“第一报道权和第一解释权”以及怎样拥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是新媒体时代媒体人要面临的最大考验。所以,传统的编辑不仅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流程、备稿方法和刻板思维,同时要具备快速整合相关信息,精准提炼新闻热点,随时随地编辑优质内容进行传播的能力。以下的几种能力不容忽视。

3.3.1甄别选题

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假如对有价值的新鲜议题反应迟钝或羞于发声,无异于空置了议题设置的主导权。然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媒体环境中的言论呈现出碎片化、情绪化、观点主观肤浅等特点,受众迷惘困惑于海量信息的真伪优劣,对于系统清晰、逻辑完整且可信度高的信息产品具有强烈需求。专业编辑的选题敏感性不仅仅是对热点事件和新闻事实的嗅觉度,并且面对新出现的矛盾问题、焦点事件迅速系统分析、厘清真伪并挖掘有价值的话题,及时补充和纠正碎片化、情绪化的网络言论,增益于优质的社会信息环境就显得更加重要。

3.3.2整合资源

新媒体时代,意味着媒体人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终结,精英阶层对于真相和真理的垄断也被打破,互联网带给传统媒体人焦虑和惶惑,由大流量开放平台和个人、商业或非商业组织、专业新闻机构等信息节点组成并按照全新的联结方式运行的传媒生态逐渐繁荣,并以其崛起和滥觞造成了对于传统媒介生态取而代之的新的社会传播生态。编辑需要聪明的聚合能力搜寻、发现、梳理整个信息领域,从互联网站、手机终端、微博微信、BBS等各类渠道获取并整理信源。眼观八方,耳听六路,为受众推荐来源更广的内容聚合信息,提供具有深度温度的新闻内容,进行有量有质的内容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运用清晰独特的逻辑思维明晰自己想要传播的观点,不能因为渠道泛化就听风是雨,人云亦云。新媒体编辑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宽泛的领域建构、深厚的素养底蕴才能游刃有余的将专业技能与新媒体领域互渗融合,面对媒介素养愈来愈高的受众有信息含量的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3.3.3专业综合

在新媒体环境中,编辑面临着专业知识能力的升级、重构、整合与挑战。更加密集、广泛的网络信息环境使得传统的素材准备、内容排版、编排形式这些专业技能都发生了质变,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更加智慧,具有更加敏锐的判断力和理解受众接收的预判潜力。单一的技能远远不够,集记者、编辑、文字、摄像甚至主播于一身的“综合专业人”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宠。传统的新闻生产是建立在延迟性的基础之上的,新闻媒体筛选新闻线索,采编人员调查、核实,个中的环节是需要延迟的时间来厘清和冷却驳杂的线索;而新媒体时代的时新性已发展为实时性,受众几乎零容忍度的面对延迟性,审慎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缺失对于媒介从业人来说反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编辑面对地震、车祸、无准备现场等突发事件的整理回传,利用网络工具搜集最新信息并快速条理整合,筛选价值信源,进行传播。

3.3.4授权思维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习惯于站在传播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新媒介瓦解了传播者的权威性、影响力与单项议程设置理念,在一个充满着主动搜索与互动交流的时代,那种“有围墙的花园”的传播方式——某家媒介组织只传播报道自己内容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福柯认为现时代新范式下的权力是“无所不在”的,它区别于政治学中自上而下的操纵和支配,强调的是权力的网络结构化与弥散性,新闻传播领域中话语的旧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使得传媒话语的旧权力是一种特权,相对封闭且缺乏流动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专业传媒机构的传播垄断范式被打破,大批分众分流弥散,拥有文本生产、解构、传播、重构能力的受众促进了传播领域新权力的诞生。内容创作形式UGC就充分印证了受众(或者说用户)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传播格局及传授双方形态的颠覆性转变。受众可以从现实的符号世界中生产文本,也可以从已有的媒介资源中对原文本进行重构,进行再创作,生产快感、表达自我、创造价值。专业媒体人通过与受众分享经历和知识的过程彼此成长,这种合作过程使得编辑更加努力的思考如何把信息有效地放在受众的信息场景里,提示他们怎样根据信息采取某些行动,这种合作也打破了传统的编辑依赖有限的信源和观点去建构与研判结论的刻板传播模式,从而使传授双方双向获益。